广东省罗定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20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等四校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等四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王国维写了一篇专论艺术形式美的美学论文,题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这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专论,值得我们重视。
王国维在这篇论文中,系统地考察了古雅(艺术形式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下一些论点:一、艺术的意象(壮美或优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
用王国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
”“吾人之所以感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
”二、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换句话说,同一内容,同一意象,由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因而就有雅与俗的不同。
王国维说:“即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同。
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大殊。
诗歌亦然。
‘夜阑更炳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诗)之于‘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词),‘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之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词),其第一形式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
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
”三、但是艺术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
王国维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
”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论断。
意思是说,艺术形式美的使命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因此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的思想。
这个传统思想反映了艺术形式美的一条规律,当艺术的感性形式诸因素把艺术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为整个艺术形象的美所吸引,而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
☆启用前注意保密广东省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左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道德物化”是指把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使之在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化途径是从人的角度着手,使道德规范内化于人心;而“道德物化”则是从外在环境着手,把道德规范外化到人工物的构造之中。
其实,“道德物化”思想的萌芽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以不同的形态在一些学者的思想中不断出现,比如中国古代的“藏礼于器”思想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中都包含有“道德物化”的成分,只不过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化的表述,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于“物化”一词本身,也需要做一点讨论。
提到“物化”,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从而直觉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被外物所奴役,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种“物化”是需要被克服和超越的。
但是,道德的“物化”强调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在具体的人工物构造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此处的“物化”具有正面的意义。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除去日、月之外,还有两类天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即是彗星和北极星。
后者在古代文献中更多地被称为北辰。
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北辰文化”。
②北辰者,乃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
但在不同的时代,所谓的“北辰”并不是同一颗星。
四千年前,北辰是天龙座α星,春秋时代是以小熊座β星为北辰,今天则以小熊座α星为北辰,其距地球约400光年。
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北辰很早即进入中国人视野,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因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们又都是通过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极,所以古代也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说,或者以北斗指称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与北斗相关。
③彗星往往有着某种神秘或迷信色彩,它也常常与北辰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
《春秋》将“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认为其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
如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及北辰。
占曰:“彗星扫太微宫,人主易位。
”其后,则有魏文帝受禅之事。
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北辰便从众星体中脱颖而出,使人们产生了与彗星和北斗不同的美学情感、文化心理尤其是政治符号意义。
如刘向所言:“北斗贵星,人君之象也。
茀星,乱臣之类。
”或许由于这种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以及对彗星和北辰形成的不同情感,自此两种星体便有了不同的文化,有了一褒一贬、一好一恶、一吉一凶、一正一妖之分。
有学者指出,在先秦时曾存在着一种北辰崇拜现象。
④夜空中的北辰,终年可见,在浩渺的星空中能够使人准确地确立方位。
其运行轨道与地球的关系永远是那样相对固定与密切,保证了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观象授时。
正是北辰这种辨别方位的实用性,使人们对其工具功能产生了心理依赖,并从中衍生出更丰富的意义。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①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广东执信中学2016届高三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粤教版高三上册执信中学2016届高三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8页,包括五个部分21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答卷是否整洁无缺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和考号。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答卷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关于物体的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B、加速度方向一定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C、加速度减小,速度必减小D、加速度恒定时,物体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答案】B考点:速度和加速度【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的理解;要知道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率,其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是没关系的,它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向时物体做减速运动.15. 如图所示是质量为1kg的滑块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在t=1s时,滑块的加速度为零B. 在5s-6 s时间内,滑块受到的合力大小为2 NC. 在4s-6 s时间内,滑块的平均速度大小为2.5 m/sD. 在1s-5 s时间内,滑块的位移为12 m【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因直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故在t=1s时,滑块的速度为零,但是加速度不为零,选项A错误;在5s-6 s 时间内,滑块的加速度为:2204/4/1a m s m s -==-,则滑块受到的合力大小为F=ma=4 N ,选项B 错误;在4s-6 s 时间内,滑块的位移为:1(12)4m 6m 2s =+⨯=,则平均速度大小为6/3/2s v m s m s t ===,选项C 错误;在1s-5 s 时间内,滑块的位移为'1(24)4122s m m =+⨯=,选项D 正确;故选D. 考点:v-t 图线【名师点睛】此题是对v-t 图线的考查;要知道v-t 图线反映的物理意义:直线的斜率大小等于物体的加速度,斜率的符号反映加速度的方向;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且t 轴下面的位移为负,t 轴上面的位移为正;这些都是要熟练掌握的知识.16.如图1所示,由于静摩擦力F 1的作用,A 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地面对A 的支持力为F 2,若将A 稍向右移动一点,系统仍保持静止,则正确的是 ( )A .F 1、F 2都增大B .F 1、F 2都减小C .F 1增大,F 2减小 考点:平抛运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关键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解题时要抓住临界情况,运用运动学规律进行求解;此题是中等题;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1.如图,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木块a 和b (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圆盘上,a 与转轴OO '的距离为l ,b 与转轴的距离为2l 。
资料概述与简介 广州市执信中学2016届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2015.11.11 一、(9分,每小题3分) 1 D 解析:“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表述有误。
2 A 解析:“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理解有误。
3 B 解析:“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分析有误。
4B 5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6 B 解析:不是张俊写的,而是秦桧自己写的。
7①秦桧一定要杀死岳飞,于是与张俊秘密谋划,引诱岳飞部下能够告发岳飞的人以重赏来优待他,最终没有人响应。
【乃,;,优,卒,; ②岳飞喜爱贤能,礼遇士人,阅览经书史籍,歌唱雅词,投壶为乐,谨恭风雅像个读书的人。
但他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而被害。
【好贤礼士,;,;,; 8 借物抒情(答借景抒情或拟人也对,2分);借燕子无家可归,表现了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
(3分) 9 同意。
(1分)末句意思是如果东风能把敌人吹走,那就把东风封为万户侯。
(1分)作者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
(2分)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
(2分)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
(表达了作者渴望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
) 11. (1) 答C给3分,(考察鉴赏行动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的能力。
行文中没有任何提示语,其作用完全靠读者根据情景体悟,故赋3分。
) 答E给2分,(考察鉴赏环境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的能力。
广东省东莞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六校联考试卷及答案广东省东莞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考试题高三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016届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____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____,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徽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____。
A.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B.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C.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D.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来源】【百强校】2016届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和词语的运用。
“绘声绘色”指描绘声音和容貌,多用于说描写或叙述得生动逼真。
“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美妙逼真;“栩栩如生”形容逼真,宛如活的一样,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
第一句修饰“讲解”可用“绘声绘色”;第二句修饰“演员”的表演可用“惟妙惟肖”;第三句修饰“关羽神像”可用“栩栩如生”。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如②句主要讲“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人物形象的逼真、神似,此处应该用“栩栩如生”。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第一句修饰“讲解”可用“绘声绘色”;第二句修饰“演员”的表演可用“惟妙惟肖”;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汇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临安的杂剧在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融合。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答案】 1.D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问题。D项曲解文意,“杂剧有……出场人物……的限制”不正确,原文第五段第三句说“出场人物”“不一”。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项中“或然”误为“必然”,原文第五段中只是推测《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而非既成事实“曾在南京演出过”。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无中生有,据第一段可知,“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并未记载当时的“杂剧盛况”。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掠,发哀献皇女墓。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乃请帝谒庙..,帝不许。方遂悉引兵入殿迎帝,帝见兵至,避之于竹林中,军人引帝出,方于马上稽首..曰:“胡贼纵逸,宿卫单少,陛下今日幸臣垒,臣当捍御寇难,致死无二。”于是军人便乱入宫门,争割流苏武帐而为马鞯。方奉帝至弘农,颙遣司马周弼报方,欲废太弟,方以为不可。帝至长安,以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领京兆太守。时豫州刺史刘乔檄,..称颍川太守..刘舆迫胁范阳王虓(xiāo)距逆诏命,及东海王越等起兵于山东,乃遣方率步骑十万往讨之。方屯兵霸上,而刘乔为虓等所破。颙闻乔败,大惧,将罢兵,恐方不从,迟疑未决。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及贵,以辅为帐下督,甚昵之。颙参军毕垣,河间冠族,为方所侮,忿而说颙曰:“张方久屯霸上,闻山东贼盛,盘桓不进,宜防其未萌。其亲信郅辅具知其谋矣。”而缪播等先亦构之,颙因使召辅,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尔。”颙于是使辅送书于方,因令杀之。辅既昵于方,持刀而入,守门者不疑,因火下发函,便斩方头。颙以辅为安定太守。初缪播等议斩方,送首与越,冀东军可罢。及闻方死,更争入关,颙颇恨之,又使人杀辅。 (节选自《晋书•卷六十•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4.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B. 垣迎说辅日/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C.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D.垣迎说/辅曰/张方欲反/人谓卿知之/王若问卿/何辞以对/辅惊曰/实不闻方反为之/若何/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张方有才能。因为勇猛善战而为当时的河间王司马颙所器重,多次升任兼振武将军,后被任命为京兆太守。 B.张方有主见。在洛阳看到军士横行暴虐,就不想留在洛阳,但他没有告诉皇帝,而是趁惠帝祭拜祖庙时挟持其迁都长安。 C.张方交友不慎。张方与郅辅亲密无间,当司马颙派郅辅杀张方时,张方没有任何防备而被郅辅杀害。 D.张方受奸人陷害。张方曾欺辱毕垣,因此被他怀恨在心,毕垣暗中撺掇郅辅在司马顺面前承认张方谋反,最终郅辅也被他们杀害。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人喧喧,无复留意,议欲西迁,尚匿其迹,欲须天子出,因劫移都。(5分) (2)初,方从山东来,甚微贱,长安富人郅辅厚相供给。(5分) 【答案】 4.A 5.B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