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1
- 格式:ppt
- 大小:495.50 KB
- 文档页数:26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完整版《曹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师:军队。
伐:攻打。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准备迎战。
2.曹刿请见..。
请:请求。
见:拜见。
译文:曹刿请求进见(庄公)。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谋:谋划。
间:参与。
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见识)浅陋。
译文:曹刿说:“大官们(见识)浅陋,不能深谋远虑。
”5.乃入见。
问:“何以..战?”何:什么。
以:用、凭、靠。
译文: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作战?”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安定民生。
弗:不。
专:专有。
以:把。
译文: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普遍。
从:听从。
译文:小的恩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虚夸。
信:诚信。
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译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不敢(向神)虚报数字,一定对神说实话。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受到……信任。
福:降幅。
译文:小信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降幅给您的。
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了解清楚。
情:实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1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属:类。
可:可以。
以:凭借。
请:请让我。
从:跟随,跟从。
译文: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一条件)作战。
作战时请让我跟随前去。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在。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13.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
扁鹊见蔡桓公的读后感(精选8篇)扁鹊见蔡桓公的读后感篇1恶虽小,勿为之!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蔡桓公若能早听劝去就医,岂能落得那样的结果?当他的病进入骨髓的时候,就是扁鹊这样好的名医也无济于事。
人们常常犯一个错误,总是当事情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去亡羊补牢。
这样的做法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常规下,亏损也不会校我们应当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当任何一件事情有不良的苗头时,就应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免得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惨状。
在我们的信仰中也是如此,需要防微杜渐。
不管是耶稣,还是保罗和彼得,都曾经教导我们要警醒,就是警戒我们要远避那些恶事。
雅各甚至很形象的说:“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每每读到这句经文时,总觉得很有意思。
身体的死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不过雅各这里所说的是灵性的死。
我们运用一下逆向思维:死由罪而生,罪由私欲而来,但是雅各提到了一个私欲和罪之间的一个“桥梁”——胎。
这便是问题的症结,在我个人看来,私欲是每个人都有而且是避免不了的,只是看在每个个体当中是不是将私欲演变成罪。
从雅各的这句话可看出,私欲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成为罪的,甚至说私欲根本就不是罪,而是要经过怀胎——就是培育,为私欲提供生存的土壤之后,才成为罪的。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示例之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第一次学习的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理解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
(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板书课题:《扁鹊见蔡桓公》(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联系注释①简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三.朗读课文: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五.解决“突破口”: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六.延伸“突破口”: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八.布置作业: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三.朗读课文: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五.解决“突破口”: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六.延伸“突破口”: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从《扁鹊见蔡桓公》看晓之以理的重要性作者:唐海松来源:《新课程·教师》2011年第09期关于《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吧?由于现行的中学课本的“节选”,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蔡桓公成了“讳疾忌医”的典型人物。
可如果你找来原文看一看,原来,在这个故事后面,还紧跟着一段话:“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这段话大意是说,良医治病,要赶在头里,当病情刚出现还比较轻微的时候,就要拦头治疗,不能等到病情严重了再去推卸责任。
同样的道理,圣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从苗头抓起,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能像扁鹊那样,发现了苗头不立即诊治,却放纵病人,一拖再拖,直至最后不治而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也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点启发呢?大家看,扁鹊初次见到蔡桓公时,站了一会儿,也许是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吧,通过仔细的观察,断定蔡桓公身上有病,不过这个时候,病情还很轻微,“疾在腠理”只要“汤熨”就可以治好的。
他立马跟蔡桓公说了。
可蔡桓公很自信地回了一句:“寡人无疾。
”(我连一点小毛病都没有!)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蔡桓公!蔡桓公他不是专业医生,他没有感觉到自己身上轻微的毛病,所以,他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时候,作为专业的医生,而且是著名的医生,扁鹊是如何做的呢?他没再说什么,也许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一会儿就出去了吧!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没有给这个不懂医的“桓公”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也没有说明病情发展下去的危险后果,更没有尽力说服病人及早治疗,而是“既然你不信我的话,那我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反正将来病情恶化了,也不能怪我没告诉你!”许多教育界的同行都会抱怨:孩子不听话,说了一遍两遍三遍四遍都不起作用;同样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低级重复,老是不改!其实,这些同行抱怨的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不停地抱怨,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呢?就像扁鹊对蔡桓公那样,光是一次一次地说“你有病了”有什么用?关键是,你要拿出你说人家“有病了”的依据来啊!你连个理由都不给人家,人家会轻易相信你的话吗?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个“历史性悲剧”绝不能在我们身上重演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生理、心理皆没有成熟的青少年,由于受追求享乐的本性的支配和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他们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对自身的一些错误行为并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在他们看来,也许是完全正确的、理所当然的;即使知道自己错了,由于没有能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危害性,他们往往不愿意彻底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