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形式
- 格式:pdf
- 大小:254.54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国画的用墨方法摘要: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两大层次,一个是“丹青”,即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盛唐之后,水墨画快速发展,并渐渐被文人所垄断,成为“文人画”。
及至现代以来,水墨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独特的意象表达方式,被认为是介于西方绘画所代表的的具象(印象派)与抽象表达之间,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
关键词:用墨方法;泼墨;破魔;焦墨对于中国画而言,笔墨,是其基本技法。
前人用“骨、肉”来形容笔墨在中国画中的灵魂地位。
从中也可看出二者是并重且密不可分的。
具体来看,中国画源远流长,技法庞杂,关于中国画笔法的运用光是其笔锋就大体可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区别,遑论历代大家推举的“势”、“筋”、“骨”、等人文气息演绎。
限于篇幅与文章主旨,笔者在这里对笔法的运用就不一一赘述,本文仅对中国画的用墨方法进行一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就技巧而言,用墨便是根据作画时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产生干、湿、浓、淡的诸多变化,从而在绘画语言上表现不同的绘画效果。
唐张爱宾有“运墨而五色具”的说法,五色,即焦、浓、重、淡、清。
当然,绘画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中国画的用墨技巧其最终呈现还须在挥毫之间意象驰骋跃然纸上。
例如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画虾,之所以能画出栩栩如生,妙到巅毫的传世之作,与其用墨精妙,墨色浓淡神奇,密不可分。
正是得益于一代代国画大家的传承与精研,中国画对于传统绘画技巧不断的推陈出新,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等多种表现手法。
一、破墨法——破墨法顾名思义,其重点便在一个“破”字,即前一种墨未乾时,便再另加一种墨色,使两者相互杂糅,交相映衬,以其用后者对原来的墨色加以渗破,在绘画表达上求以变化。
破墨法最初为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所运用,有“破墨山水”之称,王维等画家一改隋唐以前运笔单线平涂而以渲染为法,以之来表现清远,悠然的境界。
发展至今,泼墨法的应用已不仅仅限于山水,其可算是所有墨法中应用最为广泛,变化最多的用墨技法。
浅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作者:徐永林来源:《中国美术》2014年第03期[内容摘要] 中国画中所谈的“笔墨”是具有独到的哲学性与精神内涵的,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笔者认为:中国画“笔墨”概念中“笔”的意思即指造型;而“墨”则是一种意境的营造。
造型与意境和谐相辅,共同构建物象与精神内涵。
[关键词] 笔墨形意境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谈及最多的就是笔墨,什么是笔墨?在互联网“百度”里我们可以检索到:“笔墨”是中国画术语,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
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大家谈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评价一个中国画家,往往论及他的用笔是否老辣,是否苍劲有力,用墨是否恰到好处,水与墨的结合在宣纸上有多少表现力等等。
其实在我看来,“笔”和“墨”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着更深邃的含义。
一、笔是一种对“形”的追求笔是一种对“形”的追求,而神似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用笔,其实还包含了对画家的思想境界、观念思维、知识修养的要求以及所处的人文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笔”所传达在纸面上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皴、钩、擦、点,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
石涛《画语录》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我们以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代表作《五马图》为例,在画中可以看到画家精湛的用笔,画中人物与马的刻画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五匹骏马,由五个人牵引,每一个牵马人的形态、表情、服装、动态各有不同。
李公麟的用笔,抓住了每个人物的特征,勾画出了不同民族的形象,更体现出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甚至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前三位牵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凤头骢”的牵马者身体魁梧,目光炯炯,多须卷发,衣纹采用钉头鼠尾描,刚劲有力,用笔流畅,既表现了人物厚重的服装质感,又表现出性格的干练,“笔”的表现妙在其中。
试论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摘要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画的重要门类,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长期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自中国山水画产生以来便贯穿其始终,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人们从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方面进行了无尽的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中国的绘画特色,是中国山水画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艺术特征笔墨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一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血液,是山水画的灵魂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长期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文化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曾一度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至今长盛不衰。
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这里讲的绘画主要指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种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
”自中国山水画产生以来,笔墨便贯穿其中,这成为中国山水画重要的艺术特征。
隋唐山水画色彩富丽华贵,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画以崭新的姿态开始出现,清新淡雅。
宋代山水画重诗意、重境界、重情意,笔墨大胜,融书法于山水画中。
元代山水画笔墨酣畅、笔力雄厚、更是突出了“石如飞白木如籀”的书法意味。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画派林立,传统画派与创新画派争相斗艳,笔墨更是日新月异。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东方的美、民族的美,中国山水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形成了哲理深邃的完整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朝谢赫的“骨法用笔”,唐代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及近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的“内美静中参”和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了中国山水画的学养、立意、经营、笔墨等一系列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经验和理论。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方法
中国画,源远流长,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线条的韵律和变化,通过笔墨的淡重、浓淡的变化,表现出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色的气势和神韵,也表现出人物、动物等形象的丰姿和神态。
2. 追求意境和意蕴
中国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形式的描绘,传达出作者的意境和意蕴。
中国画不仅注重形式美,更注重精神美,创造出如画中有诗、画中有意的艺术境界。
3. 借鉴自然,形神兼备
中国画往往利用自然景物作为表现平台,借鉴光影、色彩等自
然元素,通过比拟、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景物的形态和特点,同时
也表现出景物的含义和内涵。
4. 和谐统一,形神兼备
中国画艺术中追求形神兼备,既强调形式的变化和技法的运用,又注重思想意义和表现效果。
而这种形神兼备的追求常常得以在和
谐的整体气息下实现。
总之,中国画以线条表现为主,强调意境和意蕴,注重形神兼
备和和谐统一,这些都让它在世界艺术中独具特色。
要想学好中国画,除了要掌握画龙点睛的技法,更要注重洞察事物内部的精神本质,把握它们的形态、色彩、节奏和气韵,并通过个人感悟和创造,将其表现出来。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方式、审美观念、技法和语言符号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其中就包括其独具特色的笔墨情趣。
笔墨情趣既是中国画的一种审美特征,也是一种文化精神。
笔墨情趣是什么?笔墨情趣是指用笔、墨、纸等传统绘画工具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它是一种文化与美学的融合,通过具体的绘画实践和对艺术内涵的诠释,可以传递深刻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艺术思想。
笔墨情趣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风格,它强调笔墨气韵,注重形神兼备,追求形象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笔墨情趣可以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评价一个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认识笔墨情趣的内涵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内涵:1. 线意线意是指画中的线条所表现的意境和思维感受。
在中国画中,线条并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段,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
线条的粗细、卧扭、跌宕起伏、断续连贯等都可以传递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2. 墨意墨意是指用墨所表达的意境和感受。
中国画中,墨的运用非常重要,因为它既可以表现自然界的万物,也可以表现人们精神世界的内涵。
而“淡墨浓彩”则可以表现出画家对于自然界的理解和审美认识。
3. 形神形神是指画面所表现的形象物象与精神锁感。
中国画注重散点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作品的形象和形态必须真实而准确,精神感受则要灵敏而丰富。
4. 气韵气韵是指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感和情调氛围。
中国画作品非常注重其气韵,它涵盖了画面中的纵深与透视,同时也包括了作品的调子、氛围和意境等。
这种气韵可以感染观者,使人沉醉其中。
笔墨情趣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具有多种艺术特色,并且其特点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下面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艺术特色:1. 颜色简约中国画追求的是用墨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形态和情感,因此很少使用大量的颜色。
中国画的颜色简洁明快,基本上只以黑、白、灰、绿、黄、红、蓝等7种颜色进行表达。
2. 线条使用中国画中主要是使用硬质笔、软质笔、竹蘸毛笔等不同种类的笔。
浅谈国画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点 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1 0班徐何军 摘要:国画,即中国画,是属于东方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将空间与时间合二为一:运用生 动的笔墨情韵。在凰幅上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气势流畅,灵动多情的美。中国画强调对万事万物的关注和物我合一,凝聚了中华 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草长莺飞,蜻蜓点水;还是万马奔腾,倾流直下。无一不体现 出我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力,是我国乃至东方艺术的瑰宝。 关键词:表现形式 审美特点
一、
国画的表现形式
(1)工具材料的运用。 国画采用的工具材料,可以大致归纳为笔、墨、纸、砚。 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国画的形式特点。尖而软的毛 笔,笔锋变化无穷,在绢纸上将笔墨的情趣更是发挥的淋漓尽 致。不同的笔带来不同的效果,软毫笔打墨汁渲染着色,均匀 不着痕迹;硬毫笔白描人物勾线;兼毫笔刚柔相济。墨的不同 使用也会呈现不同浓淡变化、深浅层次。在纸上或者在绢上作 画,表现的笔墨和色彩的变化亦是有不同的意境。倘若用端砚 作画,墨液发挥慢,色泽深沉。这些都给国画带来了相当独特 的表现力。 (2)内容题材的选择。 随着国画的发展,题材和内容也在经历不断的改变和不同 程度的侧重。大致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国画中的人 物画力求人物个性鲜明,刻画的逼真传神。其传神手法,常把 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所处的气氛环境之中。如著名的东晋画 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山水画是以 描写山川I景色为主的绘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和人 融为一体。山水画讲求意境深远,山水之中有美诗,一幅山水 既是一首诗,一幅山水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情。花鸟画表现 的是大自然的生命力。这三种画相得益彰,升华着我国国画的 真谛。 (3)与古典艺术相结合。 国画深刻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国画与其他传统文化 形式紧密结合,交相呼应。国画不仅与诗文的能完美结合达到 深远的境遇,更与书法、篆刻、剪纸等不同类型的古典艺术相 得益彰。 国画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是 中国画与众不同的奥秘所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 是画家的艺术创作时体现出的诗的意境。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 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而画得最后往往有落款,许多画家也 是书法家,一副画不仅能看到秀丽的山水、逼真的任务、栩栩 如生的花鸟,更能看到或潇洒、或不羁、或秀丽的书法。 二、国画的审美特点 (1)意念的传达一一意境美。 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都讲求一个意境。意境的表现,是 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的。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国画 试图追求一种包容万象的境界。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与 自然相结合,创造出画面上的氛围,而画面中的神韵能引起观 者的共鸣。 国画中体现的意境,往往都是含蓄空灵的诗意之美和迷远 飘渺的氛围之美。正如苏轼赞美王维的诗一般“味摩洁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如南唐董源的《潇湘 图》,长山复岭,茂林远树,层层叠叠;树林中的房舍若隐若 现;烟雾缭绕,秀美多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悠远葱郁之 感,使观者如同进入其中,流连忘返。国画中呈现的意境,会 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使人观后久久留于心中,难以忘怀。 (2)直觉的联想一一空间美。 西方绘画受“物我两立”的观念影响,故以控制、探索的 态度对待无穷的空间,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静止与秩序的 和谐。而中国画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意识是“心灵之 眼”感知空间万物,注重通过作者本身直觉的联想,把握自然 物象整体节奏的流动性。 空间也有节奏,空间美体现出一种时空的节奏。正因为画 家是以动态的,不断变换的视点感知空间,所以上下前后的感 知过程中,空间已经节奏化。静止不动是不会产生节奏的。如 同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举目先看高远的峰峦,随着视线的下 移,继而看到幽深的谷壑,再往下看到石边小溪。这就是作者 空间意识表达出的一种空间美。 中国的画家明白目有所极,幅有所限的道理。如何在有限 的画面中体现无限,只能通过人无尽的思维联想,构造出一幅 画外有画的篇幅,让观者一眼望去,不仅看到画中物,更有无 尽的画卷随之展开。这是表达空间美的最高境界。 (3)听声而类形——音韵美。 国画是东方绘画的典型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 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 括力,以书法的笔触,用抽象的点、线、笔墨色彩打破时空的 限制,呈现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和舞蹈的姿态美。 音乐描情,绘画状物。绘画并非单纯的画面表达,它虽是 诉诸视觉的艺术,但涌动的画面中能让人听到流淌的音乐。自 然的节律,经过国画的表达,确实能给人一种韵律美,传达出 生命的内在信息。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都好似 乐律中的节拍,有强有弱、高低不同。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就像 旋律和声的交织。优美的国画宛如一只动听的旋律。比如南宋 赵孟坚的《墨兰图》,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展示着墨兰旺盛的生 命力。画家将自己的感情融人进去,粗狂的线条展示阳刚之 美,细腻的曲线意会阴柔之美。眼见耳闻的具体性通过“通 感”的升华,令观者的感受更加丰富、强烈。 源于审美上的这种通感,中国画的创作打破了与音乐间的 障碍。画中抽象的结构形式幻化成优美的旋律,以有形的笔触 画出无声的音乐。正是这种奇特的抒情效果,使国画更富有顺 应生命的节律。
黑望墅塞薹萋童茎蓬乱辘馥蠡豳缎。
垂丞姥姥。
鼢赫。
蚍础。
瓤幽删睡甜蒯船麟。
施瞌;舭捌嫱执,黝。
黝茹+;二。
文史天地口林伟r h 国画是东方最古卜_r 老的绘画艺术,从古至今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笔墨一词,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统称,又具体为中国画工具材料之所指,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
笔墨蕴涵中国画的审美特质,对笔墨可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阐释。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分别在三个学段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对中国画技法及表现的教学。
第二学段(3一年级):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作多种尝试,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第三学段(5一年级):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第四学段(7呻年级):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递进的学习过程,技法的学习要求由模糊逐渐清晰。
深度和难度也是渐进的。
笔墨作为中国画表现技法,其包含的范围广泛,内容繁多。
也不乏很高的难度要求。
而在中小学国画教学中,当然应该选择最基本的笔墨技法,既不求全,也不求难,重在让学生感受国画与其他画种,尤其是与两方绘画不同的、典型的东方绘画的艺术魅力。
中,J 、学国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也正是初步了解、感受笔墨之美,并体会运用笔墨造型进而抒情的基本方法。
如何运用毛笔,运用墨、色在传统的宣纸上创造笔情墨趣,这是摆在教与学两方面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谈用笔。
毛笔的运用,不外执与运二者。
许多少儿初学书画。
均感难度颇大,以致产生畏难情绪。
其实,如果指导得法,适当练习,入门和提高并不难。
但由于硬笔使用习惯的抑制作用,也的确需要通过一番巧练方能基本掌握。
国画的执笔与运笔和传统书法几乎完全相同,体现了书画同源这—特征。
执笔法归纳为五指执笔管,指实而掌虚,悬肘悬腕,坐姿与立姿稍有区别,通过肘、腕、指三者动作的协调,以达到对笔锋的最佳控制力,这直接影响各种笔触的完美表现。
运笔,是运用笔毛,以中锋、侧锋、散锋等运笔技巧在纸上产生线与点面的丰富笔触形态,完成笔墨造型和表现情感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