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7
旅游类的毕业论文旅游:探索与体验引言: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从旅游的意义、旅游的影响以及旅游的未来发展等方面,探讨旅游类的毕业论文。
一、旅游的意义旅游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和消遣,更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和对不同文化的体验。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同时,旅游也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二、旅游的影响旅游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旅游业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其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景区过度开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
最后,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当地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文化冲击、社会安全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挑战。
三、旅游的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航空和交通的便利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松地实现长途旅行,旅游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和推广渠道。
同时,旅游业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结语:旅游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体验不同文化,并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
因此,我们应该在享受旅游的乐趣的同时,也要关注旅游的影响和责任,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学与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对话与思辨引言旅游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和活动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机会,如文化交流、知识传播、体验改变、经济增长等等。
因此,旅游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人类学和社会学作为旅游研究的主要学科之一,从不同的视角去探讨旅游现象,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解释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旅游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旨在从人类学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旅游与文化、身份、地域、发展等多维度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旅游的价值和挑战进行思考和评估。
一、旅游与文化旅游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旅游中,人们可以接触不同文化的人群和风景,了解文化历史、语言、信仰、习俗等,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理互鉴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此时,旅游成为一种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新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体验他者文化的机会和空间。
然而,旅游也可能对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有研究显示,旅游的商业化趋势和游客群体的大规模涌入,可能导致地方文化的扭曲和流失。
比如,为了适应游客的需求,当地居民可能会改变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习俗和节日等;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能加剧城乡差距和社会分化,使少数民族及弱势群体处于文化失去和依赖的位置。
因此,对于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繁荣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纯正性。
二、旅游与身份旅游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认知,还对人们的身份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旅游过程中,游客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份、归属感和价值观产生重新认识,同时也会对其他人群的身份和价值产生影响。
比如,旅游可以促进各地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消解地区、族群、阶层等之间的偏见和认知误区。
然而,旅游也可能对身份产生否定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旅游热点地区,游客对当地的文化、语言和风俗缺乏理解和尊重,可能会带来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紊乱。
同时,在一些旅游发展不成熟的地区,旅游也可能导致居民的身份依赖和失落感,使其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性产生质疑和否定,进而使身份认同产生波动和改变。
旅游人类学的建构与本土化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直是时髦的学术词汇。
在文化学的视野里,共时态的“全球化”事实上构成了一个由多维文化组合而成的特殊文化景观。
在全球化的推波助澜下,旅游作为文明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世界各个角落蔓延开来,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当人们开始广泛购买由旅游过程所带来的人生体验时,就表明社会已从实用性的物质消费时代转向了享受性的精神消费时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见一斑。
作为一种被深度认可的社会现象,“旅游”具有全球共性化的发生动因、发展规律以及衍生问题,从而为旅游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融会贯通的语境前提。
一、旅游人类学的建构旅游人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指导弱势文化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己任。
因此,运用“文化”工具,追索旅游现象的本质(包括旅游影响的文化本质)就成为研究者的目标。
西方学者为此所做的大量研究及其理论成果,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思想指引,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产生的巨大学术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要达到指导旅游地发展的目的,仅仅依靠“解释”或“认知”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旅游人类学的学科属性要从“人类学性质”转向“交叉学科性质”,在此思想指导下,旅游人类学的理论框架需要予以重新考虑。
(一)研究范畴旅游行为是人的行为,个体行为的加合成一种社会性的常态,成为社会现象;而人类学的研究宗旨则是以文化理论为利器,破解繁杂的社会表象,揭示其文化内涵,进而发现人类社会的演替规律。
所以旅游人类学研究也应以“人”为主线,探索旅游现象的文化内涵、发现旅游的文化影响并揭示这种影响产生的社会推动作用为其研究的主要范畴:1、旅游现象中的“人”根据社会角色理论,在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中,各种人群按照参与行为的不同功能进行角色分类。
即旅游者、旅游服务者和旅游“管理者”。
旅游者是一次旅游活动中的行为主体,是旅游行为的具体实践者,在其行为过程中,牵引出了其他角色行为;旅游服务者是旅游活动能够实现的具体保障者,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参与旅游保障行为的各种从业人员,为完成行为主体的活动而提供各种功能性服务;二是并不直接参与旅游服务的当地社区,其具有两个方面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提供了旅游景观背景,另一方面提供了环境保障。
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旅游人类学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
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
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1.关于人类学1)概述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
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
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
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
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类的长期田野观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学无法研究人类先祖行为的遗憾,而这类研究其中又意外启发对灵长类语言沟通系统的研究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有交叉,除了对人类体质的考古调查之外,还包括对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作出阐释。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1)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肃南县文殊寺旅游景区为例温小狗摘要: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探索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以肃南文殊寺旅游景区为例,关注东纳藏族文化旅游资源、旅游社区参与、族群文化认同,通过对文殊寺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促进东纳藏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方式、新举措,以期望能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对东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民俗旅游资源族群认同开发基金项目:河西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人化大规模“群众旅游”兴起,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学者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旅游视为一种通过游客与东道主的“临时性”接触和交流所表现出来的表面化、近视的,不能准确认识现实的一种活动和行为;而是把旅游置于促进不同民族和族群的相互理解,平等对待,文化交流的层面来认识[1]。
民俗旅游不仅可以满足一般旅游活动的需求,比如生态旅游、自然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还可以同时了解“异文化”的风景与风采,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风俗与风情,这使得民俗旅游资源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的普遍模式看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涵化”不可避免,这使得“地方”的声音被巨大的潮流所湮没,旅游人类学的任务是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让地方文化的特色持久的发挥作用。
一东纳藏族与文殊寺旅游景区1.1东纳藏族介绍东纳藏族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2600人。
“东纳”为藏语,意为“系有黑缨的长矛”。
其主体应是因为战争原因从西藏昌都地区,随军东迁到此的吐番人,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交流中,最终形成今天的东纳藏族部落[2]。
1.2肃南县文殊寺旅游景区文殊寺石窟群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文殊村所在地文殊山上,景区的主要由景区大门、前山和后山的文殊寺院和石窟、红柳湿地、东纳藏族餐饮演艺中心、东纳民俗商业街、赛马场、冬季滑雪场、怪坡组成,文殊寺旅游景区中前山的文殊寺是藏传佛教寺庙的典型代表,转经筒、大鄂博、六字真言等构成了文殊寺藏传佛教的文化标志,景区的主要功能有宗教朝拜、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目前是国停留时间短,景区收益会大打折扣。
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篇一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摘要: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1.1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
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
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
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
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1.2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
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1.3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
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阳朔遇龙河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地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过程中的社区参与问题。
本文将以阳朔遇龙河为例,探讨社区参与在旅游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引言阳朔遇龙河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如景区管理混乱、环境破坏严重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好阳朔遇龙河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社区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被认为有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阳朔遇龙河的现状阳朔遇龙河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尽管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其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景区管理部门的管理混乱,导致景区内部秩序井然和游客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蓄意破坏景区环境,给当地生态带来了重大影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三、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社区参与,顾名思义,就是指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管理和开发中来。
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更好地照顾当地居民的利益,从而实现游客、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的三赢局面。
在阳朔遇龙河这样一个旅游景点,引入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
四、阳朔遇龙河社区参与的实践针对阳朔遇龙河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开始尝试引入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
他们与当地居民密切合作,一方面加强宣传,让居民了解旅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景区管理中来,共同维护好景区的环境秩序。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当地居民成立了志愿者组织,负责巡逻景区、维护秩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社区参与的成效与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在阳朔遇龙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景区的整体秩序得到了好转,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游客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孙九霞保继刚内容摘要:空间上保持距离的世外桃源景区和社区,随着旅游发展的推进,景区和社区的利益关系愈来愈密切。
开发之初政府和企业对社区参与重视不够,当社区居民的参与欲望、参与能力逐步成长起来之后,社区参与就成为旅游开发的主导者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社区本身并不是一个整合得很好的利益主体,其利益要求多元分化,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将是企业和政府要应对的持久挑战。
关键词:社区参与旅游人类学世外桃源Tourism Anthropolog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Shiwaitaoyuan in YangshuoSun Jiu-xia, Bao Ji-gang(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enic spot and the community becoming closer althoug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remains the same. It was not been notic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s at the very beginning, but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ability and the desire of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ecomes the big problems that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faced. Community itself is not a well integrated beneficial group, and it seek for diversified benefit, and that's the challeng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Key Wor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urism Anthropology; Shiwaitaoyuan一、社区和景区概况(一)景区状况世外桃源景区位于广西桂林阳朔县的桂阳公路上,距桂林市39公里,距阳朔县城15公里,是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台资企业)投资5300万元建设的。
也谈com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1. 引言旅游是当今社会中广泛流行的活动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机会,还扮演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然而,传统的旅游体验往往只是在景点之间匆匆而过,缺乏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与当地人互动的机会。
在人类学视野下,一种新型旅游体验——communitas开始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communitas在旅游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对个人、社区和目的地发展的影响。
2. communitas概述2.1 communitas概念communitas是拉丁语中“共同体”或“共同体精神”的意思。
它由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社会互动、仪式和团体经验等领域。
2.2 communitas与旅游在传统旅游中,个人通常被视为消费者或观光者,在景点之间进行快速浏览,并将经历限制在表面上。
而communitas则强调个体与目的地社区建立深入联系的机会,通过互动和参与,实现更丰富和意义深远的旅游体验。
3. communitas旅游体验的特征3.1 共同体参与communitas旅游体验强调个人与目的地社区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个人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参与当地活动、学习当地技艺和传统,个人能够深入了解目的地社区,并与当地人建立真实而深入的联系。
3.2 仪式化经历communitas旅游体验往往伴随着仪式化经历。
这些仪式可以是当地传统节日、庆典或特殊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个人能够感受到目的地社区文化的真实性,并加强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3.3 共同体意识communitas旅游体验不仅关注个人对目的地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了解,还强调共同体意识。
个人通过互动和参与建立起对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以及社区发展所起到作用等方面更深入理解。
4. communitas对个人的影响4.1 文化理解与尊重通过communitas旅游体验,个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目的地社区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旅游学术论文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旅游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旅游学术论文篇一国际旅游岛需要生态科普旅游1生态科普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的科普旅游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海南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现状海南作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来,海南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
海南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具有生态旅游优势。
2011年10月,海南省生态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大学召开。
专家学者们均强调了海南在生态旅游、热带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南的自然环境遭受现代工业的污染较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自然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全岛绿地面积占60%以上,森林覆盖率40%以上,四季郁郁葱葱。
海南有全国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生物物种基因库”。
世界环保组织2003年公布的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三亚排名第二,海口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中国真正的生态省。
海南怎样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态优势,发展科普生态旅游,是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业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密切相关,旅游产业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人类学就是以对旅游文化的解析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旅游学科。
本文主要探讨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一、旅游人类学的概念旅游人类学是研究旅游现象的跨学科领域,旅游学科与人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旅游人类学是具有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特色的混合学科,它所研究的旅游现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对众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成果。
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内容为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旅游行动中人群的文化互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场所的文化价值及其演变、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文化价值及其演变等。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旅游现象,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旅游事实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变迁,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和文化变革的体现,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宗教旅游的兴起早期的旅游主要以朝圣为主,如中国的庙会文化、尼泊尔的朝圣文化、梵蒂冈的基督教朝圣文化、伊斯兰教的麦加朝圣等,这些宗教文化的旅游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品牌。
2. 历史文化旅游的崛起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历史文化旅游的市场已经逐渐壮大,以长城、故宫、清明上河图、天坛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3. 新型消费与体验式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城市时尚旅游、主题乐园旅游等,都已经成为新兴旅游市场。
同时,文化旅游中体验式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如科技馆、动物园、博物馆、温泉等都成为旅游者需要体验的旅游项目。
基于人类学视角下山东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对于当前追求“异地情调、异质文化”的旅游趋势来说,民俗旅游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成为全球重要的旅游形式。与此同时,民俗旅游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当前,学术界对民俗旅游大多是从产品开发、资源开发模式等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但是微观层面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山东长岛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采用什么方式保护、传承民俗文化,通过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提升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为长岛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设计出符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民俗旅游产品,促进长岛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人类学与民俗旅游 (一)概念解析 民俗,即民间习俗,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相互传承的一种风俗习惯和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互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民俗极具有民族品格和地方特色。作为一种较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它的开发价值在当代旅游中日益显露出来。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以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娱乐、民间节日、民间文艺等民间文化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活动”。它是为了满足当代游客对异族文化强烈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学科。人类学主要分为自然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史前人类学。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旅游业带来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变化。它是把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人类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理论与方法,并对旅游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综合的考察。 (二)文献综述 在国外,民俗旅游兴起与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把开展民俗旅游来作为发扬传统、宣传促销自己的一种手段。目前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泰国等国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和极具个性的民族自然景观吸引着世界游人。在国内,民俗旅游开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在学术界,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车晓君把山东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梳理,就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原则和对策。李东成对在文中探讨了民俗旅游的定义、分类以及山东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彭谊主要阐述了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周宵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旅游民俗的概念体系与类型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文化变迁、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桂榕对人类学民俗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视角进行了阐述。王辉等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解读了民俗旅游,以乔家大院木雕为例,指出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指导,以实现民俗旅游对人类文化的传统与升华。 本文在综合分析山东长岛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山东长岛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采用什么方式保护、传承民俗文化,通过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以重新提升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 二、山东长岛县民俗旅游资源特色 长岛县为烟台市下辖县,因境内有长山岛而得名。长岛县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也是山东省最大的岛屿,共由32个岛屿和66个明礁以及870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组成,其中有居民岛屿10个。长岛县地处胶东、辽东半岛之间,在黄渤海交汇处,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连接带,东临韩国、日本。 同时,长岛素有“海中仙岛”美誉,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有天景天象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区点达66处,这些景区主要分布在长岛县的南部五个小岛,多以自然景观为主,另外一些景点如北庄遗址、航海和历史博物馆等文化层次及研究价值较高,文物数量达万余件。 长岛因其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已经成为山东省海岛旅游开发的典范。其中,以海洋文化和渔家文化为主题的海洋民俗旅游比较突出,发展较快。长岛民俗旅游,是极具有吸引力的一个民俗旅游市场品牌,因其能够满足内陆广大游客的现代消费需求,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岛海洋民俗旅游资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渔家乐”民俗旅游 “渔家乐”的民俗旅游活动就是让游客观赏渔家民俗文化,体验渔家生活,吃渔家饭,“参与观察”渔民养殖、舞龙、扭秧歌以及吹渔家号子等民俗活动。“渔家乐”是长岛民俗旅游的主打品牌。1999年4月由长岛县旅游局创意,由王沟村率先搞起渔家乐。“渔家乐”旅游为渔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据调查统计,在2000年第一个“五一”黄金周期间,第一批“渔家乐”经营试点户,有的家庭收入多达7000元,最少的“渔家乐”收入也有2000元。据统计,2000年的上半年,王沟村的“渔家乐”接待户最多的已经接待了400人次,家庭综合收入达到*****多元,少一点的“渔家乐”接待户也接待了300多人次,家庭综合收入达到*****多元。2000年王沟村全年总接待游客人数达*****多人次,旅游总收入已经达到600万元。王沟村试点的成功迅速吸引了其他村庄加入到“渔家乐”行列中, 由原来的1村11户扩展到现在3个乡镇,16个村的经营规模,每年“渔家乐”接待游客占进岛客源总数的20%以上,民俗生态旅游跃然成为长岛县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它不但拉动了三产增值7亿元,而且也使渔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000多元。长岛“渔家乐”生态民俗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长岛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周边沿海地区 “渔家乐”旅游的发展。在2004年,长岛渔家乐这一独特的乡村与民俗旅游品牌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也成为烟台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节庆民俗旅游 所谓节庆, 即“节日庆典”的简称。节庆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另一类是“经济文化节”,它是随着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节日。本文所研究的节庆民俗旅游活动包括上述两种形式。节庆活动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节庆活动的形成都蕴含着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长岛节庆民俗旅游继承了齐鲁文化中齐文化的遗留特色,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近几年来,长岛县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举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民俗旅游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渔家乐”民俗文化节。“渔家乐”民俗文化节是利用当地纯朴的民俗民风, 通过举办一些具有海岛特色、贴近主题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看渔家民俗文艺演出;吃在渔家、住在渔家,感受渔家生活;随渔家海上游,体验民俗风情等。2001年举办了首届长岛“渔家乐”民俗文化节,并推出“渔家乐”形象大使,并被央视东方时空栏目作为专题节目播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到目前为止,长岛已连续举办了十多届“渔家乐”民俗文化节。同时,充分借助和利用媒体,先后邀请了中央、省和市有关新闻媒体的记者进岛采访、录制海岛生态旅游自然风光及“渔家乐”旅游专题节目,对拓展客源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借助旅游交易会、旅行社推介会等多种促销方式,直接将“渔家乐”推向客源市场。还充分利用渔家乐文化节、妈祖诞辰等节庆活动进一步加大促销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长岛“渔家乐”在全国的知名度。 2.盂兰盆会。为了弘扬妈祖文化,挖掘传统民俗,长岛县旅游主管部门在2004年农历七月十五,举办了长岛首届“盂兰盆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举行各种仪式祭拜妈祖。据记载,从元代开始,兴海运,每年农历七月,南北航船纷纷靠上庙岛,在此候风,船民们便到海神娘娘庙上香祭拜,求娘娘赐佑平安。庙岛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南北漕船、渔船、商船汇集庙岛,举行各种仪式祭拜妈祖,同时进行货物交易。船主们还请来许多名戏班子在岛上作场献艺,大戏一唱就是两个月。如今,长岛旅游业兴旺繁荣,南北游客云集长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 3.航海旅游节。作为古代北方航运中心的长岛,在2005年7月11日举办了首届航海旅游节,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首个“航海日”。长岛县旅游局推出“乘仿古风帆船游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专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10天中连续两次播出。同时,长岛旅游局适时扩大“渔家乐”旅游项目的内涵与外延,推出了海上婚礼的旅游新项目,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 4.二月二龙头香会。龙是中国古人幻想出的动物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南长山岛形似一条巨龙,龙头幻化在望夫礁,龙尾显露在长山尾,而最具灵性的就是望夫礁景区内的龙泉。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节日,俗称“龙抬头”。2003年始,长岛旅游主管部门策划了“龙头香会”节庆活动,借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传说,结合望夫礁景区龙头礁、龙头泉的神话典故,在每年“龙抬头”这天举办气氛热烈的二月二龙头香会,海岛群众聚集于此,烧“龙头香”,祈求幸福、平安,香展示了独具魅力的海岛民俗文化,为长岛旅游淡季增添了旅游靓点。 5.庙岛妈祖庙正月十五拜庙会。庙岛妈祖庙正月十五拜庙会,举行拜庙、上香、许愿、求福等活动。2014年1月15日长岛县旅游局举办了第一届庙岛妈祖庙正月十五拜庙会活动,带动了长岛民俗旅游的发展。 6.长岛海鲜节。2012年9月7日长岛旅游服务中心举办了首届长岛海鲜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祭海仪式、文艺演出、千人海鲜宴等系列活动。同时,长岛各酒店和渔家乐为游客准备了“渔家海鲜宴”、“鲍鱼宴”、“海参宴”、“养生海鲜宴”、“美容海鲜宴”等海鲜菜品。 7.海洋之约嘉年华。“海洋之约嘉年华” 系列活动又称为“国民休闲大汇”活动,是由长岛旅游局策划的主打“海洋主题”的旅游活动,分为“美女、美食、美景”三大板块,推出世界旅游小姐长岛之旅、海鲜节、金秋海岛垂钓节、旅游摄影大赛、海岛巡游、荒岛求生、沙滩篝火晚会、水上运动等几十个独具海岛特色的休闲度假产品。其间,还会举办摄影比赛、千人健身操大赛、长岛之夜消夏文化节以及长岛百千万亿文化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让旅游者在海岛亲身体验缤纷长岛,清凉夏日的激情与魅力。 (三)民俗公园 位于长岛县东部五沟村的仙境源民俗公园,于1998年建成开放,整个民俗公园占地200公顷,根据“海上仙山”的神话传说而新建的景区,曾因出土了距今约2500年的人类头骨化石和近百座墓葬而闻名。整个民俗公园尽显“世外桃源”境界,游客可以在公园内攀岩、垂钓、野炊、捞海菜、摸螺等活动。同时,景区内有唐朝时期的古城墙、亭阁和唐王李世民东征的浮雕等,另外,还有金蝉洞、盆景礁、海狗礁、栈桥、垂钓台、九龙洞、海上乐园、等景观上百处。其中围绕金蝉洞、盆景礁、海狗礁等景点,在民间流传着一些动人而美丽的传说。仙境源民俗公园是集民俗、古文化以及海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 三、旅游人类学视野下长岛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他们的民俗文化都会有自己的特色。长岛作为一个封闭的海中小岛,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
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交流研究旅游是一项与文化紧密相关的活动,其在交流文化、促进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那么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看待旅游文化交流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差异的视角旅游是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活动,旅游者可以到达原始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
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误解。
这里我们可以依托人类学的概念,将文化比较、文化适应、文化冲突等理论应用于旅游文化交流中。
文化比较指的是将不同文化对比较后得出的相似和差异。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被旅游地的文化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文化。
例如,中国游客去往日本旅游时,可以比较两国的礼仪差异,依从其文化而不是张扬自己的文化。
文化适应则指的是旅游者在被旅游地适应其文化。
例如,旅游者需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购物时需要懂得如何讨价还价,遵守当地的交通规则等。
这种适应能力决定了旅游行为能否达到良好的效果。
文化冲突则是指旅游者与被旅游地在文化上的矛盾。
像美国游客在中国旅游时,如果不注重遵守中国文化准则,例如不尊重长辈、嘈杂等行为,就容易引起文化冲突。
在旅游文化交流中,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借鉴和应用,都需要通过文化差异比较、适应和冲突的三个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社会经济视角旅游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而旅游文化交流在其中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加上小型餐馆、传统手工艺品的工作机会,旅游与城市化之间的贡献在不断增加。
同时,旅游也可以带动区域文化的保护。
例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一些历史古迹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旅游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推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旅游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多元化,提升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生态旅游学院 旅游人类学论文
题 目:从旅游人类学角度 浅析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 专 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09 学 号: ### 姓 名: ###
指导教师: ### 评 阅 人: ###
时间:2010年12月13日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 浅析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 摘要:旅游工艺品是在旅游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产品。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对旅游工艺品产生进行了解,并探究其与文化商品化的关系,分析旅游工艺品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希望对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字:旅游人类学 工艺品 开发 创新 一、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而随着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也必须随着市场需求而发生变化。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开发出旅游工艺的“精品”,以符合传统的民族特色,有满足现代人的要求,从而达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双赢”的目的,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二、 旅游人类学与民族旅游工艺品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起源于西方上世纪70年代的具有广泛研究领域的学科,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自身的研究;(2)对旅游业的出现给东道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旅游人类学者将视角伸向更实用的领域,通过对旅游工艺品的规律的研究,来分析文化变迁的过程及规律。 旅游工艺品是指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适应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就地取材,并以手工或机械方式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或纪念品。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其民族工艺品亦各有特色、千差万别。 民族工艺品实际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它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尤其广泛的应用和表现。一般说来,民族工艺品主要包括少数民族的绘画、雕塑、年画等造型工艺品和刺绣、挑花、编织、地毯、蜡染、扎染、陶瓷和漆器等工艺美术品。 从功能主义学派的人类学者看来,任何民族工艺美术的基础,都在于满足人们生物的基本需要。“艺术的功能是在建立经济的价值,并且刺激人类精良技巧的发展。”而民族工艺品的艺术又是“涵化和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结果。国外对民族工艺品的研究以以色列人类学家科恩(Erk Cohen)和美国人类学家格雷本(Nelson Grabum)为代表。格雷本在谈到艺术品涵化过程的一般规律时将工艺品分为四类:(1)功能性艺术品,这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所需;(2)商品化工艺品,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可以出售给外来旅游者,也可以出售给当地人;(3)纪念性工艺品,这是具有纪念性的工艺品,一般为外来旅游者购买,要么收藏,要么送给亲朋好友;(4)、被同化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旅游者和当地人都可以购买、保存和转赠。其实,格雷本这样分类对工艺品的开发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民族工艺品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缩影”的形式汇聚与辐射者民族文化的基础信息,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一个地区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历史传承及自然物产的体现。
三、 民族旅游工艺品和民族文化商品化 民族文化商品化是民族旅游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旅游商品的本质上看,民族文化商品化构成了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核心内涵。 民族工艺品开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市场的开发前景,生产中的经济利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等问题。格雷本(Grabum)在他为《无包装文化》作的序中,对民族工艺品的发展和现代民族艺术品的再创造和造型,作了精辟论述。格雷本(Grabum)从爱基斯摩人的艺术研究发现,艺术商品化和文化涵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研究,格雷本还认为艺术商品化还与购买者有关。所以说,文化商品化的产生,是来自于生产者和购买者双方的需求,缺乏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商品化的出现。 目前,“真实性”和“商品化”是民族旅游工艺品两个容易引起人类学者、社会学家争论的问题。一方面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而另一方面又要开拓创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两个方面,如果处理的好,即为保护;处理不好,即是破坏。而著名旅游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科恩(Erik Cohen)和格雷本(Grabum)发表了见解。格林伍德认为,滥用地方色彩,并把它当做“引诱”,这会损害传统文化。他甚至说“文化商品化只需几分钟,而几百年的历史却毁于一旦”。而科恩认为,所谓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原始,而是可以转变的。商品化不一定会破坏文化产品的真实性。文化商品会给旅游产品增加新意,可使一个地区的文化通过展示而得到认同,出现新的自我再现。他独特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类旅游学者的兴趣。格雷本也认为“所谓的真实,是一种人的概念。只有当他们到达某个目的地的时候,他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实。其实,真实是不断变化着的,并不真正的存在一某地。”这与科恩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以上可以分析,文化商品化是一种趋势。文化商品化和文化真实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型,文化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还会给当地文化带来好处。
四、 我国旅游工艺品开发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世界性文化消费热潮的出现和旅游业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世界各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产业正在复苏,我国工艺品历史悠久、门类丰富、技术精湛,但也面临众多问题。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民族工艺品忽视了原有的传统文化。文化主题模糊,“纯文化”的工艺品很少,而大量的是被称之为“杂交文化”的工艺品,并获得大量的经济回报。这些所谓的“杂交文化”工艺品不错,很“真”,但是有些杂交的不伦不类,丧失原有的民族特色,更为甚者,有些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下,许多游客纷纷购买,回家后才发现许多是劣质产品,才大呼上当,后悔莫及,使旅游地区的形象大大受损。还有,目前的旅游工艺品大都呈现出千层一面的形象,这种盲目模仿不但影响原有生产者的产品市场,也使他们的产品价格下降,而且抄袭者的伪劣、假冒的产品被当做“真品”卖给无识别能力的外来旅游者,从而也造成民族工艺文化的“失真”等。 为什么会呈现这些问题?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造成思想上对自己的传统工艺品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外加很多工艺技术的不断失传,以致更加举步维艰。从主观上说,政府与投资者有关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对于旅游工艺品的关注太少。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工艺品生产工艺技术的落后,缺乏创新和技术支持,在开发中侧重模仿和粗加工,造成文化内涵的缺失,外加包装不合理,使得我国民族工艺品“内涵少、品位低、档次低、无特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显然,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发展有着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 继承工艺美术的传统工艺,不断推陈出新,设计新款式,开发新品种,丰富和充实产品文化的内涵,做到工艺精良、包装精美、造型独特、便于携带、利于珍藏,这已是开发旅游产品市场的基本趋势。 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是民族工艺文化复兴、涵化与转型的必然要求。没有传统工艺文化在旅游浪潮下的涵化与转型,就没有旅游工艺品的产生与出现,而民族传统工艺仍将只是满足当地民族居民日常所需的基础上的自然发展,其转型或发展的进程将会异常迟缓或停滞乃至消亡。其次,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是传统工艺文化在全球背景下发展的有效途径。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也日益显露。民族传统文化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得到修正、丰富、完善和进步。民族文化得到恢复与传承,民族文化也因此得到认同与更紧密的团结与自信。 而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旅游工艺品应该怎样开发与创新呢? (一)必须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 民族旅游工艺品是在原有基础上开发和创新出来的,是传统的民族艺术和现代旅游业交融的理想典范。民族旅游工艺品只有其生存之“根”扎于传统传统文化之“土”,才能根生叶茂。 (二)将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艺术的注入到开发设计中,突出地方审美文化特色 文化是民族工艺品的深层次内涵。民族旅游工艺品有无竞争力、能否满足旅游者购物时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关键在于产品是否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因此,其开发与创新,应以地方风格为依托,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应把现代技术与艺术融入其中,从而使民族旅游工艺品与现代旅游者本身的文化达到“认同”。 (三)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拓展产品的类型和层次,适应新的消费和日常生活审美所需 旅游者来自各地,其需求的特性决定了工艺品的多样性。新的技术、工艺、设计、材料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产品的类型和层次,更提高了传统工艺品的质量和效益。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不应固守单一的传统或地方形式,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是传统工艺获得新的发展。 (四)开发和保护具有标志性的特色工艺品,并打造成品牌 我国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资源是很丰富,但目前拥有知名品牌的地区却很少。要是民族旅游工艺品成为品牌,就必须找出当地最具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工艺品,同时能合理运用营销,从而树立品牌形象。 (五)投资者、政府和社区居民应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 旅游投资者应拥有长远的眼光,对传统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应在保护中进行;而政府,在处理投资者和社区居民的矛盾时,应以大局为重,扮演好协调、管理、监督、预防和控制等多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工艺品的主人,应充分认识旅游工艺品的重要性,对旅游工艺品的保护与创新应从自身做起,这是民族旅游工艺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六)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1、历史与现代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旅游工艺品存在缺乏技术创新和忽略文化的特点。如何处理两者关系,关键在于本民族居民对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要有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的领悟和热爱。 2、文化涵化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对民族旅游工艺文化进行旅游开发,适应现代旅游的要求,这恰好是增强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活力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创新。所以,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出现的涵化与变迁,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以创新的观念去理解,才不会人为的使他们丧失发展的活力和机遇。 3、文化商品化与文化涵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