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的统一。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无法用语言进行传授的,而知识与技能则必须通过教师的语言传授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体验来获取。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只能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人的发展,而消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人的发展。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成和人格养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1) 您认为“告诉学生”和“引导学生”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您在进行定义教学时,是如何协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关系的?

答:“告诉学生”是指:按照“概念-法则(定理)-应用”的程序设置。实际这上构成了“预

备知识-基本定理-基本理论的应用”的单元教学结构形式。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在台上不停的讲,学生在台下拼命的记,下课以后离开笔记本,什么都不记得。

(2)您是怎么样检查学生理解概念所达到的程度?

答:一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

几个相近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是否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3)“(0)的倒数是什么”,您认为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您从学生的反应中,了解到了什么?您认为回答(0)的倒数是(0)的同学有哪些困惑?您会如何处理并做出恰当的引导呢?

答:“0”的倒数是什么”,我认为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逐个的举数

字来回答,另一种是回答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从学生的反应中,我能了解到:学生对于普遍存在的情况关注较多,对于个别特殊的数字如“0” “1”和“-1”的倒数情况,学生一般是考虑不到的。我认为回答“ 的倒数是什么”的时候同学的困惑在于如何来分类归纳情况。在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前,让学生根据倒数的定义多举些实际的例子,例子要涉及多个层面,有正数,也要有负数,有整数也要有分数,并且结合数轴的要素,对于0、1、-1进行求倒数。然后让学生根据从多的例子进行分析归纳。

4、你认为创设现实数学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只要进行了情境教学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于是平凡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由于每节课都要进行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情境创设的实际效果不明显,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步骤,一个形式。这样的情境教学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二、情境的问题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部分教师的知识水平很高,但往往忽略农村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他们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往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大部分学生不理解到底在做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和他们的已有知识水平。如某位年轻教师在教学面积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他拿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去触摸,然后让他们说说有什么

感觉。因为学生头脑中还没有面积这一概念,因此大部分回答“冰冰的”“平平的”。这样的情境创设由于超出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因此效果不明显。

三、情境创设往往刻意营造生活场景,没有多大实际效果,数学课上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但过分的情境反而占用大部分的时间,使得所要教学的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不止是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还要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创设的情境往往凭空想象,容易把学生思维引入误区,老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由于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因此就是让学生去凭空想象,而且想象的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你在家打碎了一块窗户玻璃该怎么办呢?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会挨批,或者买一块玻璃回来,很少有学生会想到买玻璃时要注意量一下玻璃的面积。可见这样凭空想象出来的场景容易产生很多枝节,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误区。

二是给出一些概念性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如何根据概念中满足的条件列出相应的式子,有的结果中还需要舍去不合题意的数值,从而得到巩固概念的作用,让学生更能理解概念的含义。在题目的选择上要有意识地设置“陷阱”,看学生如何来处理。对于“陷阱”的处理,可以由多个学生来表述各自的意见,然后让全体学生作个评判,也许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学生对概念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是指:按照“情境-规律总结-应用”的程序设置。实际上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还加强了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问题解决,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前者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时间练习、巩固,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后者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求过程。前者近期效果明显,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后者在在兼顾的同时,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进行定义教学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内容,并就内容的

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是争议。对于无法通过演示或让学生实验获得的定义时,运用讲解法,直接告诉学生;而对于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演示等途径获得的定义知识,则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演示实验讨论研究后习得。

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理数的乘法”的案例都属于定义教学,这种教学一般有两种讲授方法:一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给出法则,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时间练习、巩固,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另一种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求过程。前一类近期效果明显,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后者在在兼顾的同时,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能力是教师的一种必备素质,教师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实践。那么,怎样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呢?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在读书中警醒自我,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农村中小学可读的书不多,尤其是有关课程改革的书不多,有书不读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许多教师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落后到什么地步。只要读书,心里就会敞亮得多。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教师的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2)、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有些教师天天备课、讲课,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却很少考虑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也很少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同时也很少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提出新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进步。只有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的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天天反思,天天出新,天天有一个新自我,天天就会有新收获。

(3)、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察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究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教育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报告和发言,都是他们多年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因而要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切忌抱消极心态和逆反心理,拒先进理论和经验于千里之外。平时也不要封闭自我,与同事相互保密,“老死不相往来”,而应积极主动地与同事密切合作,

坦城交流,取长补短,创建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教研“共同体”,随时随地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相互鞭策,共同成长。

(4)、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发展自我,对教师的评价分为管理部门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无论哪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囿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会“当局者迷”。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情况的大好机会。此外,教师还要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同时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

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师有必要在备课中精心钻研,力求保证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要正确定位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眼: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位三维目标 通常情况下,每一框题都有对应的、落实的具体内容标准条目。新的课程标准的操作性较强。其中“内容目标”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知识目标),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更强调明确的价值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明确、判断、比较、评述等行为动词,在规定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同时,包涵了能力上的要求。 二、以所学知识为基础定位三维目标 所学知识包括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只有做到二者有效兼顾,才能促使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为动力,认真学习,积极进行知识建构,积极反思,学生才能得到提升。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定位三维目标 每节课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也都将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是基础。“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是保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最高目标,也才会促进学生学生全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

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例如:“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个框题。本框题落实的课程标准是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集体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珍视集体的团结。 能力:能够辩证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知识: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

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于有利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这里的学习目标是指三维目标。关于对目标的分类等,这里不作研究,只是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和理解及其对三维目标的表达与实施作些探索。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设计三维目标的依据。如何确立某一个教学单元或某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笔者以为,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教材首先要求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其次,要回顾该教学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在些基础上,再进一步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 一是目标的着力点;二是内容的重难点;三是资源的开发点;四是落实的知识点;五是培养的技能点;六是情趣的激发点;七是思维的发散点;八是合作的讨论点;九是渗透的育人点;十是知识的引申点。 (二)要切实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些教师以为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没必要进行专门的了解,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的调查,力求做到“十知道”:一是知道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三是知道学生的学习环境;四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五是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六是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七是知道学生的思维特点;八是知道学生的生活经验;九是知道学生的个性差异;十是知道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如以深究。 (一)知识与能力(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所谓能力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所

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表述一般用语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生在世,难免会遭遇挫折,正确的是我们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和行动。命运之神不可能一直眷顾着你,道路更不可能平原纵马。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你的内心,一些平凡的小事。灰姑娘是可爱的,她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大家的缩影。时常,她心灵的微妙变化于你内心觅处不谋而合,深深地镶嵌在一起。 我以为,平淡是真,平淡是美。但在真实平淡的生活中,请正视你跳动的灵魂,她需要真实

的世界。我想真实是生命丰富而精彩的源泉。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如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第3条目标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则重于谈习惯和方法,但其中却有“情感态度”的内容,体现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融合。又如第7条目标,虽然侧重于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属于“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这条目标实质上是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就“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有“教”的维度,包含预设目标,还存在着理性的静态思考;“学会多种阅读方法”里,则是“教”和“学”两种成分兼而有之,是教学静态形式和动感成分的有机结合体,也是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结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这可以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支点”。之所以要强调生成,是因为教学不是一件技术活,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学在固定之外,还有动态生成的一面,这是由教学的育人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维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是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做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小学数学教学要实施“三维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裁体学生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

程来实现,没有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三个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第一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由以“知识为本”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正视的课题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使数学教学目标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浅谈几点看法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将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数学教学过程要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这里谈到了接受学习。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教学三维目标是什么 “三维”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大板块。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应该培养的能力。技能是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能力。而知识与技能又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从而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就越多。 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分为基本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自我认知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知识丰富,懂得多!”,“这个人本事大!”,都是“这个人”知识和技能外显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载体。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全过程的有效参入,而参入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情感有着直接关系。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学习动机、自信心,意志等都将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宽度。因此情感、态度、

价值观又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前提。 过程和方法,实质就是智力和能力。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课堂上没有生气,很大的程度都是教师的语言枯燥所引起的。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武器;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利剑;快慢适度的语调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的快乐;饱含深情的语言会引起学生情感的砰发。此外潇洒的气度也能很好的表达教师的情感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巧设机关,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之感,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学习。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前提。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总之,“三维目标”中的三维是一体的,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约分,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 总课时 导学策略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4?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48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师: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板书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彩色卡片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 生:占全部卡片的305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师:现在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你能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为什么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使学生理解:“缩小”是为了使分子、分母变小,“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是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能把3050化成哪些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学生化出的分数可能有:30/50=30÷2/50÷2=15/25 30/50=30÷5/50÷5=6/10 30/50=30÷10/50÷10=3/5 师: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你还有哪些发现?

教学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小学教学艺术研究

教学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小学教学艺术研究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 ◆强调“三维目标”并没有轻视“双基”。 ◆“过程与方法”意味着不只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质就是关注人。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同学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同学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同学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同学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干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随同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干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干体现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再次,“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同学原有基础有所偏重。 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三维目标”并没有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排斥

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课程的几个主要概念 一)、新的课程理念是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课程的涵义是什么?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者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三)、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 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特征是什么? 1.自主学习:自定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团队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创设情境(独立选择、发现问题) 探究活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 获得发展(掌握方法、建构知识) 五)、教师应该有哪些行为转变? 接纳:学会沉默与倾听。 关注:注意学生的需求与问题。 交流:友善的对话与沟通。 帮助:进行澄清与引导。 二、新课程操作的十个焦点现象 1.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责任分担与同伴合作。.课堂秩序与课堂活跃。 .课时任务与情况分离。.言多人少与言少人多。 .课前预习与课后阅读。.学习容量与学习质量。 .日常教学与公开观摩。0 .表扬鼓励与严格要求。 三、新课程涉及的十个热点问题 1.注重以人为本。.教师角色行为。 .学生学习方式。.把握三维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观点。 .范例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评价。 .加强科学普及一。10、人文精神塑造。

四、什么是三维目标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 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 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 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 4 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 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二)理清三维之间关系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三)整合三维目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 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五、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在: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参与实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和追求,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

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和三维度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 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 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 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 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客观存在。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

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 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 陈晓艳 2009年9月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存在问题 ?学习语文版《为人民服务》,把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习人教版《故乡》,把教学目标定为:1.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小说的主题。2.分析把握闰土、

杨二嫂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小说语言的特殊。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苏教版《明天不封阳台》,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过程方法目标:理清线索和表达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 ?存在问题: 1.对象倒置。指将对象界定为教师。 2.内容异化。一是脱离学科定目标。 二是脱离文本定目标。 3.表述虚泛。 一、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

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意义)。 ?知识目标设计的注意点: 1.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 2.知识掌握的程度可分为:熟悉?a记忆?a理解应用。 3.知识目标的设计,不一定要列出所有的文本知识,可舍弃一些知识点,不必罗列具体的知识点作为目 标,主要是写出知识的脉络,并指出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4.熟知知识学习的目的。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一般可分为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 ?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推理等技能。 ?例如: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知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 ?例如:通过学习,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认知活动中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例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文水平等。 “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计划。” ?注意: ?教师应熟知本学科知识体系,基本知识结构(概念、原理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的概括过程; ?通过学习,学会**结果的归纳和演绎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分析和综合过程; ?通过学习,掌握**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问题观察方法、思维发散方法、合作交流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感可简单分为七类。 一是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通过学习,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学习,激起学习热情。 三是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 ?通过学习,激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为的驱动力。 ?通过学习,激起学习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求知欲,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道德体验,如敬佩、赞扬、羡慕等。 ?通过学习,能对**人物感到敬佩。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是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