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只解释加点词即可)

(1)处处志.之()(2)不蔓.不枝()

(3)不能名.其一处()(4)火.烧令坚()

(5)船.载以入()(6)温故.而知新.()

(7)从流荡,任意东西

..运于渤海之尾()

..()(8)箕畚

(9)一石或尽.粟一石() (10)担中肉尽.()

(11)空谷

..传响()(12)温故.而知新.()

(13)录毕,走.送之()(14)吾与汝毕力平险.()

(15)无丝竹之乱.耳()(16)策.之不以其道()

(17)众妙.毕备() (18)用讫再火.令药熔()

(19)愿为市.鞍马() (20)不耻.下问()

(21)其一犬.坐于前() (2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24)策.勋十二转( )

(25)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26)天下苦.秦久矣 )

(27)将军身披坚.执锐.( ) (28)公将鼓.之( )

(29)狼不敢前.( ) (30)北.通巫峡( )

(31)神弗福.也( ) (3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3)先.天下之忧而忧()(3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5)互相轩邈

..( ) (36)失期,法.皆斩( )

(37)人恒过.,然后能改( ) (3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39)百废.具兴( ) (40)恢弘

..志士之气( )

(4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42)石青

..糁之( )

(43)君将哀而生.之乎( ) (44)亲.贤臣,远.小人.( )

(45)横柯上.蔽.( ) (46)欲穷.其林( )

(47)所以动.心忍.性( ) (48)上使外.将兵( )

(49)失期,法.皆斩( ) (50)此皆良实

..( )

(51)有所广.益( ) (52)优劣

..得所( )

(53)手.自笔录( ) (54)斗.折蛇.行( )

(55)其岸势犬牙

..亭上者( )..差互( ) (56)有亭翼然

(57)苟全.性命于乱世.( ) (58)无案牍之劳.形( )

(59)皆若空.游无所依( ) (60)尉果笞.广( )

(61)行拂乱.其所为( ) (6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63)皆朝服.衣冠()(64)以光.先帝遗德()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夫战,勇气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5.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7.见渔人,乃大惊.( )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9.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10.子何恃而往( )

11.苛政猛于虎也( )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13.舜发于畎亩之中.( )

1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15.委而去之.( )

16.急湍甚箭.( ) 17.忌不自信.( )

18.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19.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

2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21.何有于我哉( )

22.朝发白帝城( ) 2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2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5.何不试之以足( )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卜者知其指意( )

3.学而不思则罔( )

4.不亦说乎( )

5.人皆伏其精练( )

6.满坐寂然( )

7.略无阙处( ) 8.荡胸生曾云( )

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10.诎右臂支船( )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2.左手倚一衡木( )

13.为字三十有字( ) 14.东坡见右足( )

1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16.第二板已具( )

17.以纸帖之( ) 18.文理有疏密( )

19.若止印三二本( ) 2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1.以观沧海( ) 22.山岛竦峙( )

23.指通豫南( ) 24.甚矣,汝之不惠( )

25.河曲智叟亡以应( ) 26.一厝朔东( )

27.无陇断焉( ) 28.乡为身死而不受( )

29.食之不能尽其材( ) 29.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30.才美不外见( ) 31.其真无马邪( )

32.亲戚畔之( ) 33.入则无法家拂士( )

34.百废具兴( ) 35.以土砾凸者为邱( )

36.诲女知之乎( ) 37.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8.曾益其所不能( ) 39.困于心,衡于虑( )

40.所以动心忍性( ) 41.属于作文以记之( )

42.将军身披坚执锐( ) 43. 小惠未彳扁,神弗福也( )

44.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45. 窥谷忘反( )

46. 故患有的不辟也( ) 4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48.非死则徙尔() 49便要还家( )

50 .出门看火伴( ) 51.止增笑耳( )

52.固以怪之矣( ) 53.发闾左适戍渔阳( )

54. 孰为汝多知乎( ) 55. 同舍生皆被绮绣( )

56.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7.可爱者甚蕃( )

58.媵人持汤沃灌( ) 59.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60.裨补阙漏( ) 61.孰视之( )

62.苟富贵,无相忘.( ) 63.四支僵劲不能动( )

64.玉盘珍羞直万钱( )

四.常见文言虚词

1、之:(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操蛇之神闻之甚矣(4)汝之不惠

(5)处江湖之远(6)何陋之有

(7)吾欲之南海(8)公将鼓之

(9)君将哀而生之乎

2、其:(1)惧其不已也(2)其一犬坐于前

(3)其如土石何(4)以其境过清

(5)其船背稍夷(6)并自为其名

(7)其妻献疑曰(8)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3、而:(1)委而去之(2)黑质而白章

(3)吾恂恂而起(4)学而不思则罔

(5)面山而居(6)默而识之。

4、者:(1)陈胜者,阳城人也(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不以物为者,纹理有疏密(4)花之富贵者也

(5)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乎:(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宜乎众矣

(3)吾尝疑乎是(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6、焉:(1)无垄断焉(2)不可亵玩焉

(3)惧有伏焉(4)子子孙孙无穷匮焉

(5)又何间焉(6)且焉置土石

7、然:(1)杂然相许(2)然后知生于忧患

(3)然皆不足用(4)吴广以为然

8、乃:(1)乃记之而去(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当立者乃分子扶苏(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9、或:(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或异二者之为

10、(1)若止印三二本(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天涯若比邻(4)不若燔土

11、于:(1)告之于帝(2)何有于我哉

(3)达于汉阴(4)叹息痛恨于桓灵也(5)苛政猛于虎也(6)躬耕于南阳

12、为:(1)不足为外人道也(2)可以为师矣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4)未为简易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6)或异二者之为

(7)今为宫室之美而为这(8)项为之强

13、以:(1)船载以入(2)可以为师矣

(3)何以战(4)河曲智叟亡以应

(5)以伤先帝之明(6)以刀劈狼首

(7)策之不以其道(8)以啮人,无御之者

(9)今以蒋氏观之(10)皆以美于徐公

14、何:(1)此乐何极(2)此何遽不为福乎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4)水何澹澹

(5)问君何能尔(6)何苦而不平

15、盖:(1)盖追先帝之珠遇(2)盖竹柏影也

(3)盖钉板上下弥束

16、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7、则:(1)则题名其上(2)入则无法家拂士

(3)然则何时而乐也(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

18.虽:(1)虽我之死(2)小大这狱,虽不能察。()

19.也:(1)山之僧智仙也(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此中人语云:“不开火外人道也。”

20.耳:(1)死即举大名耳()(2)技止此耳。()

21.但:(1)但闻爷娘唤女声(2)无他,但手熟尔。

22.遂:(1)寻向所志,遂迷。(2)后遂无问津者。

五.多义文言实词

1、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帝感其诚( )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2、道:(1)得道多助( ) (2)不足外人道也( )

(3)会天大雨,道不通( ) (4)策之不以其道

( )

(5)以咨诹善道( ) (6)益慕圣贤之道()

(7)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3、故:(1)既克,公问其故( ) (2)故克之( )

(3)广故数言欲亡( ) (4)温故而知新()

4、薄:(1)薄暮冥冥( ) (2)薄如铁唇( )

(3)不宜妄自菲薄()

5、居:(1)佛印居右( )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3)面山而居( ) (4)居庙堂之高()

6、绝:(1)来此绝境( ) (2)绝类弥勒( )

(3)群响毕绝()(4)沿溯阻绝()

7比:(1)两膝相比( ) (1)比吾乡邻之死( )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

8可:(1)不可久居( ) (2)不可知其源( ) (3)高可二黍许

( )

9.鲜:(1)芳草鲜美( ) (2)陶后鲜有闻( )

10、亡:(1) 今亡亦死(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

11诸:(1)其西南诸峰( ) (2)投诸渤海之尾( )

12已:(1)惧其不已( )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13.敌:(1)盖以诱敌( ) (2)恐前后受其敌()

14意:目似瞑,意暇甚( )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15止:(1)止有剩骨( ) (2)一狼得骨止( )

16信:(1)小信未孚( ) (2)愿陛下亲之信之( )

(3)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17、遗:(1)以光先帝遗德( ) (2)是以先帝以遗陛下( )

18、闻:(1)村中人闻有此人( ) (2)不求闻达于诸侯( )

19、请:(1)曹刿请见( ) (2)战则请从( )

20、食(1)食马者不以千里而食也( ) (2)肉食者谋之( )

21.舍:(1)便舍船,从口入( ) (2)土地平旷,房舍俨然( )

22.度:(1)度已失期( ) (2)吾忘持度( )

(3)先自度其足( ) (4)关山度若飞( )

23.寻:(1)寻向所志( ) (2)寻病终( )

24毕:(1)众妙毕备( ) (2)此印者才毕( )

(3)群响毕绝( ) (4)吾与汝毕力平险( )

25.名:(1)不能名其一处( ) (2)名之者谁( )

(3)有名无实( ) (4)有仙则名( )

26.就:(1)持就火炀之( ) (2)瞬息可就( )

27.策:(1)执策而临之( ) (2)策之不以其道( )

(3)策勋十二转()

28.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2)予观夫巴陵用状( )

29.数:(1)扶苏以数谏故( ) (2)卒数万人( )

(3)珠可历历数也()

30.亡:(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今亡亦死( )

(3)河曲知叟亡以应( )

31.顾:(1)顾野有麦场( )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32.作:(1)其中往来种作( ) (2)设酒杀鸡作食( )

(3)而后作( )

33.去:(1)委而去之( ) (2)去国怀乡( )

(3)日始出始去人近( )

34.业:(1)先帝创业未半( ) (2)武陵人捕鱼为业( )

35.池:(1)池非不深也(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5.临:(1)临溪而渔( ) (2)把酒临风( )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36.间:(1)又何间焉( ) (2)遂与外人间隔( )

(3)时时而间进( ) (4)又间令吴广( )

(5)奉命于危难之间( )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7.求:(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不求闻达于诸侯( )

38.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2)更若役,复若赋( )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39.病: (1)未果,寻病终( ) (2)则久已病矣( )

40.鲜:(1)陶后鲜有闻( ) (2)芳草鲜美( )

41.清:(1)水尤清洌()(2)以其境过清()

(3)回清倒影()

42.谓:(1)太守谓谁()(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3.市:(1)东市买骏马( ) (2)愿为市鞍马()

44.备:(1)前人之述备矣()(2)众妙毕备()

45.当:(1)当奖率三军()(2)今当远离()(3)当户理红妆()(4)当此时()

(5)当其租入()

46.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2)发闾左讁戍渔阳九百人()

(3)野芳发而幽香()(4)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7.见(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2)曹刿请见()

(3)见渔人,乃大惊( )

48.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属予作文以记之()

(3)神情与苏黄不属()(4)属引凄异()

49.国(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去国怀乡()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0.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2)死于安乐()

(3)安求其能千里也()(4)衣食所安()

51.得(1)既出,得其船()(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故不为苟得也()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2.是:(1)由是感激()(2)斯是陋室()

六.古今异义的词

1.小大之狱.()

2.七里之郭( )

3.汪然出涕( )

4.寻向所志( )

5.但闻黄河流水( )

6.双免傍地走( )

7.一狼径去( )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9.可以为师矣( )

10.陶后鲜有闻( )

11.阡陌交通( )

12.率妻子邑人( )

13.来此绝境( )

14.无论魏晋( )

15及其日中如探汤( )

16.老大徒伤悲( )

17.池非不深也( )

1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9先帝不以臣卑鄙( )

20.芳草鲜美( )

21.烈士暮年( )

22.属予作文以记之( )

23.牺牲玉帛()

24.由是感激( )

25.诚宜开张圣听( )

26.越明年( )

27.一鼓作气,再而衰( )

28.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29.当是时()

30.会天大雨()

31、若毒之乎()

32.可以已大风()

33.欲穷其林()

34.遂与外人间隔()

35.不足为外人道也()

36.屋舍俨然()

37.一箪食,一豆羹()

3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9.臣本布衣()

40.肉食者鄙()

41.卒中往往语()

42.其实味不同()

43.何苦而不平()

44.亲戚畔之()

45.数风流人物()

46.更喜小儿无赖()

4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48.古之学者必有师(

七.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

○《论语》八则

1.温故.而知新(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4.择其善者

..而从之( ) 5.学而时习.之( )

6.不亦君子

..乎( ) 7.学而不思则罔.( )

8.思而不学则殆.( ) 9.默而识.之( )

10.不耻.下问( )

11.诲女

..之乎()() 1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3.不愤.( )不启.( ) 14.不悱.不发( )

○《桃花源记》

1.落英缤纷

......( )( ) 2.屋舍俨然( )

3.阡陌

..( )..交通(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乃.不知在汉,无论

..魏晋( )( )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7.便扶.向路( )

8.欣然规.往( ) 9.未果

..,寻.病终( )( )

10.后遂无问津

..者( )

○《爱莲说》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

..而不染.( )( )

3.濯清涟

...而不妖.( )( )( )( )

4.亭亭

..净植.( )( )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6.花之隐逸

..者也( ) 7.宜.乎众矣( )

○《陋室铭》

1.斯.是陋室( )

2.惟.吾德馨.( )( )

3.谈笑有鸿儒

..( )

..( ) 4.往来无白丁

5.可以调.素琴( )

6.无丝竹

..之乱.耳( )( )

7.无案牍

..( )( )

..之劳形

○《孟子》二章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

3.兵革

..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之( )(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 )9.天下顺.之( )

10.舜发.于畎亩

..之中( )( ) 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12.故天将降大任.( ) 13.行拂乱.其所为

..( )( )

14.空乏

..其身( ) 15.所以

..动心忍.性( )( )

16.人恒过.( )( ) 17.而后作.( )

18.入.则无法家弼士

..( )( ) 1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岳阳楼记》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2.越明年

...(. )

3.予观夫巴陵胜状

..( ) 4.横无际.涯( )

5.朝晖.夕阴( )( )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7.前人之述备.矣( ) 8.南极.潇湘( )

9.迁客骚人

........( )( )10.霪雨霏霏( )( )

11.连月不开.( ) 12.浊浪排.空( ) 13.薄.暮冥冥( )

14.春和景.明( ) 15.波澜不惊.( ) 16.沙鸥翔集

..( )( )

17.锦鳞

..青青( ) 19.长烟一.空( )..游泳( ) 18.郁郁

20静影沉璧.( ) 21.此乐何极.( ) 22.宠辱

..偕忘( )

23.把.酒临风( ) 24.予尝求古仁人

....之心( )( )

25.或.异二者之为.( )( ) 26.先.天下之忧( )

27.微.斯人( )

○《醉翁亭记》

1.蔚然

..而深秀者(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3.饮少辄.醉( )

4.醉翁之意.不在酒( )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6.去归而岩穴瞑.( )

7.晦.明变化者( ) 8.野芳发.而幽香( )

9.佳木秀.而繁阴( ) 10.负者

..歌于途( )

11.伛偻

..提携( ) 12.山肴野蔌.( )

13.宴酣.之乐( ) 14.弈.者胜( )

15.觥.筹交错( ) 16.苍颜

..白发( )

17.颓然

..乎其间者( ) 18.树林阴翳.( ) 19.太守谓.谁( )○《曹刿论战》

1.齐师伐.我( )

2.肉食者鄙.( )

3.又何间.焉( )

4.衣食所安.( )

5.弗敢专.也( )

6.对.曰( )

7.弗敢加.也( ) 8.必以信.( ) 9.小信未孚.( )

10.神弗福.也( ) 11.小大之狱.( ) 12.虽.不能察( )

13.必以情.(. ) 14.忠之属.也( ) 15.公将鼓.之( )

16.齐师败绩

..( ) 17.公将驰.之( ) 18.下视其辙.( )

19.遂逐.齐师( ) 20.既克.( ) 21.公问其故.( )

22.一鼓作.气( ) 23.再.鼓而衰( ) 24.彼竭我盈.( )

25.难测.也( ) 26.惧有伏.焉( ) 27.望其旗靡.( )

○《出师表》

1.中道崩殂

..( )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3.盖追先帝之殊遇

..( ) 4.以光.先帝遗德( )

5.恢弘

..( )

..志士之气( ) 6.引喻失义

7.陟罚臧否

..( )( ) 8..宜.会有司论其刑.赏( )( )

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10.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 )

11.悉以咨.之( ) 12.必能裨补阙.漏( ) 13.性行淑均

..( )

14.先帝不以臣卑鄙

..( ) 15.猥.自枉屈( )

16.遂许先帝以驱驰

..二十有一年矣( )

..( ) 17..尔来

18.夙.夜忧叹( )19.深入不毛

..

..( ) 20.庶竭驽钝( )

21.攘除

..( )( )

..奸凶( ) 22.斟酌损益

23.则责攸之……之慢.() 24.以彰.其咎( )

25.以咨诹.善道( ) 26.察纳雅言

..( )

○《鱼我所欲也》

1.故不为苟得

..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3.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 )( )

4.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 )

5.呼尔而.与之( )

6.蹴.尔而与之( )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8.万钟于我何加.焉( )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朝服.衣冠( )

3.我孰.与徐公美(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5.孰.视之( )

6.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

7.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8.皆以.美于徐公( ) 9.王之蔽.甚矣( )

10.吏民能面刺.寡人者( ) 11.能谤讥

..于市朝( )( )

12.闻.寡人之耳者( ) 13.时时

..而间.进( )( )

14.期年

..之后() 15.虽.欲言,无可进者( ) 16.皆朝.于齐( )

○《三峡》

1.略无阙.处( )

2.自.非亭午不见曦月( )

3.至于夏水襄.陵( )

4.沿溯

..阻绝( )( ) 5.或.王命急宣( )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 )( ) 7.则素.湍绿潭( )

8.回清.倒影( ) 9.飞漱.其间( ) 10.良.多趣味( )

11.每至晴初霜旦

..( )( ) 12.属.引凄异( )

13.哀转久绝.( ) 14.清荣峻

...茂( ) ( )( )○《马说》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不以.千里称也( )

3.一食或尽

..粟一石( )( ) 4.食.者不能尽其材.( )( )

5.才美

..不外见.( )( )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7.安.求其能千里也( ) 8.策.之不以.其道.( )( )( )

9.执策.而临.之( )( ) 10.其.真无马邪.( ) ( )

○《小石潭记》

1.隔篁竹

..( ) 2.心乐.之( ) 3.水尤.清洌( )

4.全石以.为底( )

5.卷石底以.出()

6蒙络

..摇缀.( )( )( ) 7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头

8.佁然

..远逝( )

..不动( ) 9.俶尔

10.斗.折蛇.行( )( ) 11.寂寥

..无人( )

12.凄.神寒.骨( )( ) 13.悄怆

..幽邃.( )( )

14.以.其境过清.( )( ) 15.不可久居.( )

○《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

...于中庭(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 4.盖.竹柏影也( )

5.何.夜无月(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送东阳马行序》

1.余幼时即嗜.学( )( )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3.计日以.还( ) 不敢稍逾.约( )

4.既加冠

..( )

5.益慕圣贤之道.( )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 )( )

7.尝趋.百里外( ) 8.执经叩.问( ) 9.援.疑质.理( )( )

10.或.遇其叱咄

..( )( ) 11.色.愈恭(),礼愈至.( )

12.俟.其欣悦( )14.卒.获有的闻( )15.曳.屣负箧.( )( )

16.四支.僵劲不能动( )17.持汤.沃灌( )18.以衾.拥覆( )

19.日再.食( ) 20同舍生皆被.绮绣( )21.以.中有足乐者( )

22.今诸.生学于太学( )23.岁.有裘葛

..之遗.( )( )()()24.无冻馁.之患矣( )25.假诸.人而后见也( )

26.非天质之卑.( )27.撰.长书以为贽.( )( )

28.与之辨.,( )言和而色夷.( )29.其将归见其亲.也( )

○《狼》

1.缀.行甚远( )

2.并.驱如故( )( )

3.屠大窘.( )

4.恐.前后受其敌.( )

5.顾.野有麦场( )

6.场主积薪.其中( )

7.苫蔽

..成丘( )

8.驰.担持刀( ) 9.眈眈

..相向( )

10.少时

..( )( ) 11.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径去

12.目似瞑.( ) 13.意暇

..甚( ) 14.屠暴.起( )

15.又数刀毙.之( ) 16.一狼洞.其中( ) 17.乃.悟前狼假寐.( )() 8.意将隧.入( ) 19.狼亦黠.矣( ) 20.而顷刻

..两毙( )

21.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 )( )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 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四则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

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

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 (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 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二、比较阅读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期:③劳: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乙段文字 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三、阅读《马说》片断,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注】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宋祁称其“笔力遒婉”其真无马邪(《马说》) B. 今披阅遗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