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武兰亭赵孟坚落水本溯源
- 格式:docx
- 大小:4.86 MB
- 文档页数:11
赵孟坚赵孟坚- 人物简介赵孟坚赵孟坚南宋宗室,宋太祖十一世孙。
生于庆元五年(1199),卒于景定五年(1264),一说卒于咸淳三年(1267)。
字子固,号彞斋居士,浙江湖州人。
家境清寒,初以父荫入仕,理宗宝庆二年(1226)中进士,授集贤殿修撰,曾任湖州掾、转运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官至朝散大夫、严州守(即严州知府)。
时严州饥荒,发廪赈赡,活民5万余户。
景定初,迁翰林学士承旨。
不久罢归。
曾一度做过右丞相贾似道幕僚。
后宋亡,赵孟坚入元以后,不乐仕进,隐居州之广陈镇(今海盐县)。
“公(赵孟坚)从弟子昂(赵孟頫)自苕来访公,闭门不纳。
夫人劝公,始令从后门入。
坐定,第问:‘弁山笠泽近来佳否?’子昂曰:‘佳。
’公曰:‘弟奈山泽佳何!’子昂退,使人濯坐具。
”元成宗元贞元年卒。
谥文简,墓在今平湖市广陈镇北辇字圩,俗称“王坟”,1960年5月列为平湖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赵孟坚- 人格风范赵孟坚之父名与采,官朝奉郎,孟坚以父荫入仕。
有文载他“虽系王族,但家境清寒”似不确。
宝庆二年(1226)中进士,授集贤殿修撰。
历官湖州掾、诸暨县令。
后为言官所攻,遂退隐原籍,以诗画自娱。
时有杨嗣翁善琴,赵仲文善棋,张温父(名即之)善书,世人遂以孟坚之画,合称四绝艺。
至景定初年(1260),孟坚复起官翰林学士,当与权臣贾似道有关。
在他的诗集中,赠贾之诗不一而足,既贺贾之纳妾,又赠所绘梅花以示谢意,当临死前,并以珍藏之定武本兰亭帖赠贾。
孟坚尽管与贾似道关系较密切,但他的仕途并不得意,这当与其始终不脱名士习气有关。
平日效仿魏晋名士的生活作风,修雅博识,有时如北宋米芾,东游西适,常于舟中挟雅玩之物,兴到吟弄,以至废寝忘食。
《檇李诗系》载:赵子固“好饮,醉则以酒濡发,歌古乐府,自执红牙以节曲。
”他嗜好收藏书画古物,遇称意之物,虽倾囊易之而不惜。
他曾得姜夔收藏的书法珍品五字不损本兰亭帖,归家时,风作舟覆,其“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禊帖示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惜也。
捧着金饭碗讨饭北宋时,有个学者彭渊材,江西宜丰人,读书很杂,书里的话他都信。
书上有驱蛇的口诀,他信以为真,到郭太尉府上去驱蛇,被蛇追得乱逃,汗流浃背,脱掉冠巾,自我解嘲:“这蛇是太尉宅神,驱它不得!”他研究音乐,写了本乐书,献给朝廷,朝廷给他做了个协律郎的小官。
彭渊材在外十余年,家中老的老,少的少,连稀饭也喝不上。
他的爸爸写信要他回家,他骑了匹驴子,带了个布袋,终于回家来了。
亲戚乡里,相聚谈论:布袋里定是珠宝,这下子父母妻儿,可免于忍冻挨饿了。
彭渊材听了,喜形于色,说道:“吾富可敌国,汝可拭目以观。
”打开布袋一看,里面装的是李廷制墨一锭、文与可画墨竹一幅(图1)、欧阳修写《五代史》草稿一包。
从史料看,这个彭渊材也有不少专长,在京师十余年,颇受贵人欢迎,也一定积存了不少钱。
可他是个文物爱好者,有钱就买文物,及至回家,除了几件文物,依旧囊无分文。
他的文物,要传到现在,真可“富可敌国”。
李廷墨,不知还有存世否?文与可墨竹,存世不过两三幅;欧阳修字迹,存世也不过数页。
彭渊材能预知这些文物的稀有性、可贵性,可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真正出于内心爱好,能倾其所有收藏文物的人。
有人比喻:真正的收藏家,是捧着金饭碗讨饭的人。
因为,只有真正的收藏家,才会热爱藏品,才会独具慧眼,才会收藏到“价值连城”的藏品,才会同藏品融会一体,生死系之。
即使忍冻挨饿,也决不变卖藏品,换取温饱。
所以说,是捧着“金饭碗”,宁可讨饭,也决不卖碗的人。
南宋赵孟坚,热爱一册《定武兰亭》,常带身边。
一次,坐船落水,几乎丧命,好容易捞出《兰亭》,站在水里大喊:“《兰亭》在此,馀不足介意也!”他在卷首写了8个大字:“性命可轻,此宝难得!”被世人称为“草圣”的于右任,热爱古代碑刻,刻意收藏魏、晋、南北朝墓志,费时20年,耗银洋10万元,收藏到墓志、刻石300余方。
因其中有七对夫妇墓志,即名居室为“鸳鸯七志斋”。
后将这些藏石,全部捐赠西安碑林。
其中一块《周易》石刻(图2),是东汉蔡邕《石经》的唯一遗存,真是无价之宝,何啻“金饭碗”?于右任身为国民XX元老,任监察院院长30余年,奖掖后进,接济贫困,不遗余力,但自奉节俭,到台湾后,幼子出国读书,交不起学费,有时伙食费也接不上,还得靠厨师设法解决。
新发现的过云楼秘藏宋拓“定武兰亭序”帖考(下)作者:张之望张嵋珥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1期【摘要】永和九年,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
一千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其关注从未间断过。
兰亭真迹已不存,仅留下摹本和刻本,摹本少,刻本杂,最有名者数定武。
唐兰先生认为现存最好摹本“神龙兰亭”为伪本,其作假的底本是“笪氏宋拓神龙本”,此说影响大,但由于唐兰先生未找到“笪氏宋拓神龙本”这实物证据,故其观点未被当今权威接受。
本文作者在唐兰先生论证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竟意外发现了苏州过云楼秘藏的“笪氏宋拓定武本”,其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其考证、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其至高无上的价值。
本刊上期刊登了作者关于“《兰亭序》现有版本情况”“唐兰先生《神龙兰亭序辨伪》”两个方面的论述,并引出最新发现的“笪氏”宋拓“定武兰亭”五字未损本,并对该拓本作了简单介绍。
本期将继续对该拓本进行鉴赏。
四、关于此拓本的递藏、鉴赏、著录及题跋(一)递藏与鉴赏1.此拓本先后经过沈揆、项元汴、吴用卿、笪重光、高士奇、顾文彬递藏,流传有序。
2.从拓本上留下的钤印来看,拓本得到过沈揆、赵子琥、王孝迪、米芾、龚子敬、项子京、董其昌、张则之、曹溶、汪道贯、吴希元、笪重光、查士标、庄冋生、沈荃、高士奇、罗天池、吴云、钱楳溪、费念慈等诸公睿赏。
(二)著录先后被下列著作著录收入:1.《兰亭续考》,宋俞松撰。
2.《星凤楼帖》,宋曹士冕集刻。
3.《四库全书》,纪昀等原著。
4.《江村书画目》,高士奇撰。
5.《过云楼书画记》,顾文彬著。
6.《中国书画全书》,卢辅圣主编。
(三)题跋1.笪重光引首题签,并考跋近800字(见图5)。
2.宋赵子琥、王孝迪观跋。
3.宋沈揆叙述兰亭传奇故事,长跋近500字(见图6)。
4.元龚子敬跋。
5.明董其昌跋,盛赞此拓本“右定武兰亭肥本,所谓五字未损者,宋时已如星凤,定为法书第一”(见图7)。
定武本《兰亭序》《兰亭》真本尚在人间,深埋枯井三百年,赵孟頫曾观摩七天七夜!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与谢安等人会于会稽山阴,趁着酒兴,王羲之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那是王羲之本人也无法复刻的经典,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就算不学书法,那也一定知道兰亭序;而学书法,不学《兰亭序》,就像没见过祖师爷一样离谱。
《兰亭序》真迹最后的主人是唐太宗李世民,但是在民国绍兴金石家顾夔光的《东阳何氏兰亭》一文当中,却有这样一段记载“是兰亭真本尚在人间。
戊午(1918年)仲春,郭君旋里,以拓本邮示,隽逸迥异俗本。
”顾夔光所说的“迥异俗本”的“兰亭真本”乃是欧阳询所摹刻的定武本《兰亭序》。
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派“萧翼赚兰亭”,从辩才禅师手中骗得《兰亭序》真迹以后,曾命虞世南、冯承素等人临写《兰亭序》。
后来圆明园中的“兰亭八柱”当中的第三柱,正是我们寻常所见到的,冯承素所临写的神龙本《兰亭序》。
在众多版本的《兰亭序》摹本当中,最具有传奇色彩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还是由欧阳询摹刻的定武本《兰亭序》。
欧阳询手摹《兰亭序》并刻石后,五代时,该石刻被转运到汴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后来辽人耶律德光入主中原,倒行逆施,最终中原民变兵起,耶律德光又携带此刻石仓皇北逃,在途中卒于栾城县(今石家庄栾城),此石又在栾城佚失了数十年。
直到宋朝庆历四年(1041年),欧阳询的这件石刻重现于河北定县,因为当时该地归属定武军管辖,由此称此版本《兰亭序》为定武本。
南宋时,定武本《兰亭序》原石被送给了宋高宗赵构,金兵来犯时,此时又被投入井中,直到三百年后,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被扬州石塔寺寺僧淘井时偶然发现。
元代赵孟頫曾得此定武本拓本,抱着赏玩了七天七夜,喜不自胜,于是在自己珍藏的定武本上写下一段题跋:“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
评右军之书,多以禊帖为最善。
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
同样是元代书法家的康里夒夒称:“定武《兰亭》此本尤为精绝,何啻获和璧隋珠,当永宝藏之”定武本《兰亭序》原石拓本有三件,其中最得原石风貌,保存也最为完好的,是元代柯久思的藏本,现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_作品简介《兰亭序》除有唐入临摹本流传外,还有刻本传世。
北宋庆历年间在定州(河北定县)发现一块《兰亭序》刻石,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
刻石故称《定武兰亭》或《兰亭定武本》。
《定武兰亭》字近欧体,故有人认为是欧阳询所临。
《定武兰亭》摹刻精工,胜过宋时流传的一些比较粗劣的摹临本和其它的刻本。
与宋以后更受到书家、文人的推重。
元赵孟頫说:"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善,真迹旣亡,其刻石以定武为最善。
"(见定武兰亭十三跋)清汪中也说:"不见定武真本,终不可与论右军之书也。
"其声誉之高,由此此可见一斑。
《定武兰亭》由于屡经槌拓,笔锋不显,字形也近于板滞,但为什么它能和摹临的墨迹本并行于世呢?其原因是唐摹墨迹本太少,有较好的刻本足供多数人的需要。
后来这原石亡失,翻刻又多起來,真定本又稀少成为珍物了。
【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2【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3【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4【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5【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6【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7【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8【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9【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0【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1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2【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3【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4【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5【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6【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7【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8【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19【图】王羲之《宋拓定武本-兰亭序》全卷放大_图20。
故宫博物院馆藏《神龙兰亭》真伪之辨:过云楼秘藏宋拓《定武兰亭》现身力证故宫博物院馆藏《神龙兰亭》真伪之辨过云楼秘藏宋拓《定武兰亭》现身力证过云楼宋拓定武兰亭前段过云楼宋拓定武兰亭后段笪重光宋拓定武兰亭引首宋拓定武兰亭高士奇三跋永和九年,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一千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其关注从未间断过。
兰亭真迹现已不存,仅留下摹本和刻本,摹本少,刻本杂,最有名者数定武。
唐兰先生认为现存最好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神龙兰亭》为伪本,其作假的底本是《笪氏宋拓神龙本》。
此说影响大,但由于唐兰先生未找到《笪氏宋拓神龙本》这一实物证据,故其学术观点未被接受。
作者在唐兰先生论证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竟意外发现了经苏州过云楼秘藏,与《落水兰亭》齐名,又在清初与《落水兰亭》一起神秘失传的《笪氏定武兰亭》,其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经对其鉴定、题跋的考释,及与海内外最著名的几本《兰亭序》比较研究后得出——其为现存《定武兰亭》最善本之惊人结论。
《兰亭序》现有版本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身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名士谢安及朝中重臣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今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盛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事后将上述诗作结为一集,由王羲之乘兴为诗集写序,总述其事,该文即是著名的《兰亭序》。
一千多年来,我国学者、文人、书法家对《兰亭序》的关注从未间断过。
《兰亭序》有临本和刻本之区分,临摹本系统毫无疑问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数量的稀少传播面很窄,因此,刻本系统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宋代能见到的《兰亭序》临摹本,有一定的数量,但仍极其有限。
能看到这些临摹本的人,特别是宋以前的本子,基本上限于帝王贵胄、时贤公卿。
宋代由于刊刻之风十分兴盛,《兰亭序》拓本大量涌现使广大文人士大夫,甚至普通老百姓也能得到拓本,因此《兰亭序》得以广泛传播法习,对《兰亭序》版本的收藏、鉴定、著录、研究之风也日益兴盛。
近日受友之托,为其手书出版法帖注释古代书论数篇,并呈诸前辈哂正。
再拜!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赵吴兴”。
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元世祖时,以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
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
《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极高。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题注】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
这年九月,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
船行至浙江南浔,为赵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
赵爱不释手,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大都。
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
此次北行,赵孟頫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得以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并书。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即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所序文手稿。
其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颜真卿《祭侄季明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唐太宗获得《兰亭序》真迹后,遂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赵孟頫年表王似峰黄惇说明:(一)本表每年前置时事,冠以○分列;中置赵孟頫主要经历(含家庭部分人事),冠以●分列;后为同代人生卒举要,冠以○分列。
(二)本表侧重介绍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创作和活动,凡本卷收入的作品,均按作品系年编入本表,冠以*以示区别。
1岁至10岁一岁引用:1254 宋理宗(赵昀)宝祐二年甲寅•○蒙古攻宋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广安军(今广安北),守将王坚等败之。
○蒙古军进入吐蕃,平定不服从蒙古大汗之贵族。
○忽必烈自大理还,于京兆分地置宣抚司,以廉希宪为使。
○南宋以吕文德总统江陵、汉阳,归、峡、襄、郢军马事,置司公安。
•九月十日,赵孟頫生。
•父赵与訔(四十二威),差主管建康府崇禧观。
按:赵氏窄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因四世祖受赐湖州,遂为吴兴人。
赵与誉,字中父,号菊坡,1213年生。
初调饶州司户参军,辟监海昌盐场。
尔后,仕途顺利。
宝祐元年,升军器监,寻除直宝章阁,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十月,知平江府(今苏州)。
三十八岁时,妻李氏卒。
不久,丘夫人继室。
至四十二岁生赵孟頫,时,与訔差主管建康府崇禧观。
因此有说赵孟頫出生地为建康(今南京)。
(参见吉田良次著《赵子昂人与艺术》十六页)但多数说赵孟頫出生地为吴兴,故存疑待考。
•○忽必烈四十岁(1215——);○姜彧(文卿)三十七岁(1218——);高良弼(辅之)三十三岁( 1222——);○雷膺(彦正)三十岁(1225——);○方回(万里)二十八岁(1227——);○刘好礼(敬之)二十八岁(1227——);○胡祗遹(绍闻)二十八岁(1227——);○牟嵘(献之)二十八岁( 1227——);○周密(公谨)二十三岁(1232——);○李谦(受益)二十三岁(1232——);○谢天锡(纯父)二十三岁(1232——);○张孔孙(梦符)二十二岁(1233——);○赵受益(谦甫)二十岁( 1235——);○王泰来(复元)十九岁(1236——);○阎复(子靖)十九岁(1236——);○姚燧(端甫)十七岁(1238——);○胡长孺(汲仲)十五岁(1240——);○王倚(辅臣)十五岁(1240——);○赵思恭(仲敬)十三岁(1242——);○刘执中(中和)十三岁(1242——);○张九思(子有)十三岁(1242——);○刘敏中(端甫)十二岁(1243——);○张伯淳(师道)十二岁( 1243——);○戴表元(帅初)十一岁(1244——);○马煦(德昌)十一岁(1244——);○郭天锡(祐之)十一岁(1244——);○李衎(仲宾)十岁( 1245——);○王构(肯堂)九岁(1246——);○白恪(敬甫)九岁(1246——);○熊朋来(与可)九岁(1246——);○鲜于枢(伯几)九岁( 1246——);○仇远(仁近)八岁(1247——);○郭天挺(继先)八岁(1247——);○牟应龙(伯成)八岁(1247——);○张留孙(师汉)七岁( 1248——);○高克恭(彦敬)七岁(1248——);○吴澄(幼清)六岁(1249——);○程文海(钜夫)六岁(1249——);○刘因(梦吉)六岁( 1249——);○仇锷(彦中)五岁(1250——);○吴森(君茂)五岁(1250——);○赵孟烦(景鲁)四岁(1251——);○任士林(叔实)二岁( 1253——);○靳德进(仲和)二岁(1253——);○沈文辉(梅溪)生;○张模(仲实)生;○任仁发(子明)生。
龙源期刊网
定武本兰亭
作者:刘涛
来源:《读书》2017年第09期
北宋时河北真定县发现《兰亭》刻石,有界欄,宋人谓唐人摹勒上石。
因出土地属定武军,故名“定武本兰亭”。
定武本出土之初,原石为李氏所得,后入定州官库。
神宗熙宁年间薛向守定州,其子薛绍彭别刻一石调换原石,并于原石凿损“湍、带、右、流、天”五字为记号。
拓自原石的定武本遂有“未损本”与“损本”之别。
徽宗大观年间,薛家交还原石,置于汴京宣和殿。
靖康之乱,金兵陷汴京,原石亡失。
明朝王世贞归纳,定武本有三类:“未损本,初拓也;损本,绍彭所留也;不损本,定武再刻也。
缘不损本有真赝,而损本的然,故以为贵。
”
书家所贵的定武损本,特征有三:一是“湍、带、右、流、天”五字损,二是第十五行末右侧有小字“僧”(梁朝宫廷鉴书艺人徐僧权押署),三是有界栏。
今存定武名本有三:台北“故宫”藏柯九思本,属五字损本,字口较模糊;第十五行末“不”字右侧有小字“僧”。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两本:一是吴炳旧藏不损本,有“僧”字押署。
一是独孤僧本,赵孟頫至大三年(1310)九月自湖州乘舟入都,携此本自随,先后题写跋语十三则。
清朝嘉庆年间独孤僧本遭火烧,存三小片,所见“右”字有残痕,当属五字损本。
中国书圣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於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修禊日,携三子邀会当
时名流雅士共四十一人,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作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之佳叙。
主
人内史大人,在酒兴之餘,情志大发,用蠶繭(蚕茧)纸,鼠鬚笔,写下了中华民族万世流传
天下第一行书墨宝兰亭序文,凡廿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及醒后,他日更書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右军亦自爱,留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僧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后代),僧死留於弟子
辩才,宝重过於师在日。
自唐太宗将此一宝物兰亭序真迹随伴於昭陵之后,此一中华伟大的墨宝真迹,早已消失於人
间矣!所幸当时之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及供职皇家弘文馆之搨书人冯承素,韩道政,诸葛桢,赵模,汤普徹等人,奉欶临摹及響搨禊帖墨迹,先后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其
中欧阳询所临摹之墨本最为真似,文皇遂命上石留存於殿阁之中,外人不得见。
唐朝后代又
将此石背面刻上舒元舆之牡丹赋,相互媲美。
然而在残唐五代时,朱梁纂竊辇置汴都(今河南
开封市),后为北辽耶律德光破石晉时,掳至北方,途中将此石丢弃于河北殺虎林(今河北定
县境),尚有其他各种不同传说之记载,请详阅宋桑世昌及俞松二贤之兰亭考,此处仅述其中
之一种较为通常之传说而已。
按兰亭序,唐人所摹最具典型者,所谓之下真迹一等之鑴字,有多种不同源流之记载,兹取
其常见者可两种简述如下:此石於北宋仁宗慶歷(庆历)中,宋景公帅定武,有人见而识之,献
於景文,景文喜甚,不敢私有,留於公库,拓出之禊帖,世谓之定武本,后熙寧(或谓元豐中)薛帅正帅定武,其子紹彭别刻石,鑱损[湍][流][带][右][天]五字膺石,留郡以惑人,易之以行,攜原石归长安其弟嗣昌手。
宣和中,内侍梁师成为长安承受官批旨取原石,嗣昌仓卒间,连
夜墨搨,冀得多蓄,流传人间,每叠三纸,加氈(毡)墨重撫之,因此最外一纸墨深字瘦,中
间一纸墨浅字较细,最贴石面上之一纸,则墨又浅其字则肥,即世谓之蝉翼本是也。
遂将原
石奉旨送至宫中,置睿思殿(或谓宣和殿),后移置於玛瑙亭,尝以拓本分赐臣,故此定武本
禊帖,计有[瘦][肥]本之分,与五字未损本及损本之别,然皆为定武帖。
北宋徽宗已将宋太宗
时之淳化阁帖考正后,重刻为大观(太清楼)帖,将唐临写之本及响搨本以及某些定武禊帖本,均已纳入法贴中有记载。
即如今清乾隆钦定之兰亭八柱之一,为虞世南临本(即张金界本),
八柱之二为褚遂良临本,八柱之三,则为唐太宗时搨书人冯承素之響搨本也。
至於南宋桑世
昌与俞松及清翁方纲之兰亭考之传承记载,就禊帖而言,实不亚於唐孙过庭之書谱,米芾之
續书谱,张彦遠,张懷瓘等之论著,堪为古今兰亭集序原始總彙之经典巨著。
宋游似丞相,
西京王参政及欧公之集古録(较少量),苏易简,苏耆,均收藏大量之帖,坡公及米海嶽父子
之热爱大王书蹟以及姜白石,黄山谷之论评,尤为突出,乃深知兰亭之伟大人物也。
其次则传说当时唐太宗所命欧阳询临摹之墨迹本并未上石,故至僖宗(或为德宗朝)时方命王
承规撫(按[撫]者摹,规也。
谓有规倣也。
)太宗时代所[临写]或[响搨]之麻纸墨蹟本,将其镌
於石上,而此石拓成帖本时,极近似欧阳询之墨迹,故另有唐搨唐拓之定武贴本。
(即如清韩
荣光之韩珠船定武本之由来说辞也。
)而此一王承规所撫之兰亭刻石,方是朱梁纂窃辇置汴都
之物,后辽破石普时,同石鼓及此石一起擄至北方,弃之於殺虎林。
后续之传说与前述之记
载相同。
殆至北宋靖康之乱,金人独弃此石不取,高宗驻蹕广陵,宗澤帅居守京都,见之,遗骑驰进,未逾月,后遇南寇,大驾仓卒南渡,遂又失去此石,后不知所在矣!五字未损禊贴,应为旧日
定武原石所拓,或谓唐石唐搨,或亦可称谓系五代[梁][晋]时代之禊帖拓本,但悉为历代所尊贵,其中赵子固落水本,尤为名贵。
黄庭坚谓肥不剩肉,瘦不露骨,即谓此贴也。
自北宋南迁定都临安(杭州)后,由於兰亭原石历来认为唐时欧阳询所临之墨迹最为逼真之故,因此南宋时,上自皇帝下至大臣士大夫,大加夸耀与争辩,何者为瘦本,何者为肥本,何者
为未损本,何者为损本,何者唐搨唐拓禊帖,同时官宦及富足之家,均自行刻石於自宅第中,矜夸炫耀,已有者为下真迹一等之闹剧。
宛似当今之世,拥有世界高级名车劳斯莱司,用以
显赫其社会地位与家世富有一般。
足使南宋大儒朱喜先生叹谓[王顺伯,尤延之二公之争论,
幾(几)成诉讼矣。
]
殆至元朝虽为夷族入主中原,但因大公主之喜爱中华文化,元文宗时建立奎章阁将南宋内府
文物,悉纳库典藏。
常用[天历之宝]及[奎章阁]印璽,作为内府收藏之标志,故使柯九思,邓
文原,虞集,康里子山诸公之收藏与维护[兰亭]文物,更有文敏公之兰亭书法之承襲與光大,亦不亚於宋代之盛况也。
朱氏明代王朝时,董其昌之书画大家以及文,祝,沈,唐,俞允文,海瑞,周天球,王世贞,莫是龙,王铎,孙承泽等书法大家与项元汴(字子京,墨林)之收藏中华文物瑰宝等等,悉对
兰亭之尊崇,不遗余力,其争鸣之盛况,不胜枚举,方导致有清一代之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皆以右军之兰亭序为必修书法功课。
乾隆并设三希堂及三希堂法贴以及作为圆明园四十景之
一的兰亭八柱亭等等之崇尚措施,并兼皇帝倡导以致有清一代之大学士,壮元,进士,满汉
大臣文士等传习王书,终至徹底完成了科举制度所规定之[阁體],正楷书法之大成迄致今日
通用之字体也。
由上所述,兰亭真迹(本尊)早已不在人间,但禊帖经历代传承之版本几近二百种之多,可说
是化身千万,亦不为过。
(按清以前传承之禊帖,悉为翻刻之版本,若依考据治学之观点言之,皆为触犯如今著作权之法令,概言之,有些帖本,悉为不真实之工拙伪作也。
其中较为有名
之帖本而存在今世之中者,计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宝藏之唐褚临嶺字从山黄绢本,元康里子山
及虞集敕记之定武柯九思本及赵子昂临兰亭重刻贴本并附有兰亭源流跋本。
至於外留于日本
有元吴炳本及独狐僧送赵子昆之定武兰亭碎片。
目前尚留传于国内者,计有唐薛稷搨本,明
晋王府旧藏诸本,王穉登鑑定本,东阳本,二百兰亭斋藏本等(以上各本或其他尚未述说之禊帖,如今是否仍典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中,须待查)至於兰亭八柱之墨迹真本均典藏于北京故
宫博物院中。
然而韩,诸葛,赵,汤等之响搨墨迹禊帖或真本之宋拓定武兰亭落水本或由王承规撫之唐拓
唐搨之定武兰亭真本或谓隋时上开皇禊帖真本,历代虽有记载或不真不实之帖本,经历代诸
大圣贤之严谨考正为真迹者,并未见於今世。
至於最有盛名之唐石唐搨或谓唐石宋搨之定武赵子固落水兰亭本。
民国九年时,还留於裴景福手中,於民国九年上海文明书局曾出版斐景福氏之不完整之景印本,因时隔日久,早已不见其全貌矣。
按宋桑世昌及宋俞松之兰亭考中记载:[赵子固落水本]系得文於姜堯章所蒐存之四本兰亭帖之一本也,至今未見於世。
(请参阅[壮陶阁书画录]卷廿一及[知唐桑艾]卷一,安岐撰之[墨缘汇观]中之(墨塌)卷二,[庚子销夏记][幸丑銷夏记],[卞永誉书画录],[大观錄],项子京藏书录学海类编‘九',[云烟过眼録],[石渠宝笈续编]及日本书法专家等等论著)
赵孟坚字子固係宋宗室,亦为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子昂)之堂兄,长文敏公约四十五岁,南宋之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未仕於元。
子固得此兰亭帖,几经波折,以半万券赴粤盤旋两月乃得入手,喜甚,季秋廿五日扬帆自雪城东关,归道昇山,山风逗帆覆舟几殒命,而得此宝亦略渰湿,起之溪流中,其它行李尽不顾,披湿淋泞,即投小寺,烘焙未损坏之恶作剧也。
子固自叹曰:[余浪遊遂末,不顾家事之故耶?首尾三十三年心好自玩,终获为其所有,其谓几死犹不恨也,人可轻视赵某获此宝哉!]蓋兰亭帖入石非一,而古今共宝,则以定武原石古本为最胜,子固一生爱慕仅得此卷致落水而不顾性命但至宝不可丢也,故此遂为[赵子固落水兰亭]之美名。
又因清翁方纲学士曾作[苏米斋兰亭考]卷一及卷七对定武落水本之微细对比之考正至详,尤添[赵子固落水兰亭]本之声誉矣。
附相关资料相互比对参考
一,清乾隆兰亭八柱之一虞世南墨迹本中之明董其昌之跋文
二,清乾隆兰亭八柱之二褚遂良墨迹本中之北宋米芾之跋文
三,清乾隆八柱之三冯承素本中之无赵子昂之跋文[摘自二玄社原色法贴選三十一,三十二,三十六]
四,清韩珠船藏本:唐拓定武兰亭贴首五行
五,元柯九思藏本首七行
六,王穉登鑑定本:明拓定武兰亭首八行
七,国立故宫博物院珍藏:宋内府旧藏宋拓定武兰亭祖刻真本
[摘自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兰亭选粹》第一,三,四辑]
八:清翁方纲学士作[苏米斋兰亭考]卷一及卷七对定武落水本之微细对比之考正至详,尤添[赵子固落水兰亭]本之声誉矣。
民国九年(1920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斐景福氏之不完整之景印本,《落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