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电法勘探二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34
2 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2.1 充电法2.1.1 充电法的基本原理当对具有天然或人工露头的良导地质体进行充电时,实际上整个地质体就相当于一个大电极,若良导地质体的电阻率远小于围岩电阻率,我们便可以近似地把它看成是理想导体。
理想导体充电后,在导体内部并不产生电压降,导体的表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等位面,电流垂直于导体表面流出后,便形成了围岩中的充电电场。
显然,当不考虑地面对电场分布的影响时,则离导体越近,等位面的形状与导体表面的形状越相似;在距导体较远的地方,等位面的形状便逐渐趋于球形。
可见,理想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将主要取决于导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埋深,而与充电点的位置无关。
图2.2.1为充电法原理示意图。
当地质体不能被视为理想导体(即不等位体)时,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将随充电点位置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所以,充电法也是以地质对象与围岩间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并且要求这种差异必须足够大),通过研究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类电法勘探方法。
为了观测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充电法野外工作一般采用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电位法;一种是电位梯度法。
电位法是把一个测量电极(N )置于无穷远处,并把该点作为电位的相对零点。
另一个测量电极(M )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各点相对于“无穷远”电极间的电位差。
为了消除供电电流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一般将测量结果用供电(即充电)电流进行归一,即把电位法的测量结果用I U /来表示。
电位梯度法是使测量电极MN 的大小保持一定(通常为1-2个测点距),沿测线移动,逐点观测电极间的电位差MN U ∆,同时记录供电电流,其结果用)/(I MN U MN ⋅∆来表示。
电位梯度法的测量结果一般记录在MN 的中点,由于电位梯度值可正可负,故野外观测中必须注意MN U ∆的符号变化。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充电法的野外观测还可以采用追索等位线的方法。
以充电点在地表的投影点为中心,布设夹角为45°的辐射状测线,然后距充电点由远至近,以一定的间隔追索等电位线,根据等位线的形态和分布,便可了解充电体的产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