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对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目前,在我国石油开发的过程中,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其中,对于油藏合理并有效的开发能够提供有效的底层参数的就是比较完整的市井资料。
但是现在一般对于低渗透油藏中的试井解释方法的考虑都比较单一。
而不是从多方位全面的观察。
我国的超低渗油藏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开发难度非常大。
尤其是复杂裂缝性超低渗油藏,复杂性超低渗油藏指的是具有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会发生变形的特征的超低渗油藏,但是由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开发技术,比如精细油藏的描述以及地质模型的建造技术、储层的综合评价以及横行预测的技术、精细注采调控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石油开发的高效性以及持续稳定性。
【关键词】超低渗油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于超低渗油藏来说,由于本身的储层物性比较差,空隙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岩石的性质变化也比较大,自然能量较低,因此,在对超低渗油藏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的开发特点与一般的高渗透油藏不同。
其中包括,自然的产能较弱,在通常状况下对储层的结构进行改造。
自然能量较弱,底层压力下降的就很快造成产量的明显下降。
在超低渗透油藏遇水之后,油产量会大大降低,产量极其不稳定。
在低含水期的含水上升速度比较慢,说明中低含水期可以作为主要的开采期。
注水井的吸水能力比较弱,但是启动压力以及注水压力比较高。
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超低渗油藏与一般油藏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原因包括,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原油并没有遵循着达西定律在流动于地层中,它的渗流必须要克服启动压力梯度才能动。
除此之外就是,随着地层空隙的压力下降以及介质有效应力增加,储层的骨架会有变形的状况发生,这是就会导致尤岑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下降。
因此,对于超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结构以及渗透机理制定一系列的符合现状的开采的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就会提高超低渗油藏的采油率。
试井技术主要的是对储层的特征以及油层变化的规律和原油的流动进行探究的一种手段。
低渗透油田开发难点及对策探析在我国油气开发领域中,低渗透油田已探明储量占据油气资源总储量的2/3以上,具有极大开发潜力,也是油气开发领域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低渗透油田具有储层渗透率低、单井产能低等特征,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难点,难以实现预期原油产量与经济效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充分挖掘油田开发潜力,本文对低渗透油田的主要开发难点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标签:低渗透油田;油田开发难点;解决对策一、低渗透油田的主要开发难点1.油层孔喉细小、渗透率过低低渗透油田的定义为,渗透率在(0.1-50)x10-3μm2的储层。
由于储层渗透率过低,从油田开发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难度过大,普遍存在比表面积过大、油层孔喉较为细小的问题,这也是储层渗透率过低问题的主要出现成因,常规油田开采技术体系与油田开采需求不符。
同时,油层渗透率越低,则油田开发难度越大。
例如,当油层渗透率保持在(0.1-1.0)x10-3μm2时,被称作为超低渗透油田,基本不具备自然产能与开发价值。
2.渗流不规律在常规油田开发过程中,油田渗流往往具备特定规律,工作人员在全面掌握油田渗流规律的基础之上,可以针对性制定开发方案,有效利用现有开发资源,将油田开采效率控制在较高标准。
但是,多数低渗透油田的渗流规律难以确定,与达西定律相违背,且油田的贾敏效应以及表面分子力极为明显,以此为诱因,产生压力梯度,为后续油田开发工作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
3.弹性能量过小多数低渗透油田普遍存在储层连通性过差的问题,加之受到渗流阻力因素影响,导致这类油田的弹性能量相对较小,实际采收率往往在1%-2%区间范围内。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不但实际产量会处于较低程度,同时,也将浪费一定量的天然气资源,难以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4.注水效果不明显目前来看,受到工艺限制,在开发多数低渗透油田时,需提前对油田进行压裂改造处理,方可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础条件。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必要性分析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是指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石孔隙度低、渗透率较小的油藏,一般是指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油藏。
由于油藏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深层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难度较大,传统的开发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开发。
对于这类油藏来说,注气开发是一种重要的开发方法。
下面将对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注气开发可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较小,岩石孔隙度低,导致原油在储层中的流动能力较差,常规采油方法难以有效开发。
而注气开发可以通过注入压差高的气体,改变油藏孔隙介质的流动性,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注入的气体可以推动原油向井口移动,增大产能,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注气开发可以加快油田的开发速度。
传统的采油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产能,而注气开发可以通过注气方式对储层进行压力的刺激,加快油田的开发速度。
通过注气开发,可以迅速提高油井的产能,减少等待开发期,增加油田的经济效益。
注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传统的开发方法往往需要进行井控、压裂等操作,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注气开发相对来说更加环保,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降低环境风险。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具有明显的必要性。
通过注气开发,可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增加油井的产能,加快油田的开发速度,同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在深层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注气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开发手段。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中,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对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这类油藏因其内部复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使得其渗流规律与常规油藏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并对其反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差。
这种结构特点导致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受到阻碍,表现为低渗透性。
2. 渗流规律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规律表现出非达西流特征。
在低压差下,流体流动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压力差的增大,渗流逐渐接近达西流。
3. 影响因素影响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性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油藏的渗流特性。
三、反问题研究反问题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反推油藏的参数和性质。
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中,反问题研究对于优化开发策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反问题模型的建立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建立油藏的反问题模型。
该模型应综合考虑地质、工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最优化目标。
2. 参数反演利用反问题模型,对油藏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反演。
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提高参数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
3. 优化开发策略根据反问题研究结果,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策略进行优化。
通过调整井网密度、注入参数、采收策略等,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四、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为例,通过实际应用本文所述的反问题研究方法,分析其渗流特征和开发策略。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开发效果,验证反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通过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实际开发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
浅谈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及注汽机理分析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我们可得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为:(1)低渗、低孔、自然产能低,常规投产甚至不出油,注水困难;(2)原油粘度低,密度小、性质较好;(3)储层物性差,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后生作用强;(4)油层砂泥岩交互,砂层厚度不稳定,层间非均质性强;(5)油层受岩性控制、水动力联系差,边底水不活跃;(6)流体的不流动具有非达西流的特征。
低渗透储层的特征为:低渗透储层形成有其独特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使其具有典型的特征,主要包括:储层物性差,沉积物成熟度低,但后生成岩作用往往经较强烈;孔隙度低,孔喉半径小、毛细管压力高,原始含油饱和度低;基质渗透率低;裂缝往往比较发育;非均质性强;粘土矿物含量高,水敏、酸敏、速敏严重。
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决定了低渗透储层研究的特殊性。
低渗透油藏开发特征为:(1)低产井多。
在开发过程中,油井自然产能低。
渗透率低,导压系数小,压力传递慢,油井供液不足,投产后产量递减很快,出现很多低产井。
(2)采收率低。
油层受岩性控制,水动力联系差,边水,底水驱动很低,自然能量补给不足,多数油藏主要靠弹性驱动和溶解气驱方式采油。
一次采收率很低,一般只能达到8%-12%,注水后,一般低渗透油田二次采收率提高到25%-30%,特低渗透油田则为20%-25%。
(3)采油速度低。
特低渗透油田,依靠天然能量开采,采油速度约在1%以下;注水开发,采油速度在1%左右;一般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采油速度在短期能达到2%以上。
由于低渗透油质轻,又加之气易流动的特点,使注汽变得更具吸引力。
关于注汽机理的论述很多,总体上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多次接触混相、非混相驱三种,而多次接触混相又分为蒸发气驱混相和凝析气驱混相两种。
一次接触混相驱:注入的驱替剂与原油一经接触就立即混相,称为一次接触混相。
最常用的一次接触混相驱的混相剂一般是中等分子量的烷烃,如丙烷、丁烷或液化石油气。
低渗透油藏渗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现代研究摘要低渗透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孔隙半径小,毛细管力大,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差。
研究表明渗吸作用受岩石性质和流体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渗吸是导致压裂液滤失的重要原因,充分研究基质的渗吸能力及渗吸速率对确定压裂液体积、优化回流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渗吸;影响因素前言渗吸是指润湿相在毛细管力作用下进入孔隙喉道,驱替非润湿相的过程,毛细管力是渗吸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在低渗透油藏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注水后期水窜现象十分严重,常规注水开发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低渗透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力大,而较大的毛细管力可作为驱油的动力,增加开发效果。
1 渗吸方式与研究方法1.1 渗吸方式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的岩石中可存在顺向渗吸和逆向渗吸。
顺向渗吸指水或水溶液吸入的方向与油被排出的方向相同,逆向渗吸指水或水溶液吸入方向与油被排出的方向相反。
1.2 渗吸研究的实验方法诸多学者通过室内实验模拟研究渗吸现象,目前主要的实验方法有体积法和称重法。
(1)体积法:通过测量原油或渗吸体系溶液的体积来计算溶液与岩心之间的液体置换量。
该方法适用于岩心孔隙体积较大的渗吸,可以很好地观察渗吸结果。
但该方法易受温度影响,因为温度的变化会使渗吸体系溶液蒸发,给实验带来误差。
(2)称重法:通过测量岩心或渗吸体系溶液的重量变化情况来计算渗吸结果。
其中电子自动称重精度较高,可随时记录重量的变化。
两种方法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都能取得较好的结果,且能观察到渗吸的动态[1]。
2 低渗透岩心渗吸驱油规律2.1 常压下的渗吸实验(1)实验条件及现象描述本实验所用人造亲水岩心尺寸为2.5cm×8cm,渗透率分别为0.2mD、4mD、10mD、20mD、100mD级别,实验温度为54℃。
在实验条件下,5组岩心都发生了原油的渗吸,0.5h后岩心表面上出现油珠,随着时间的延长,油珠会变大并上浮至细管液面。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必要性分析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原油粘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传统的采油方法难以产生足够的压力和流量来驱替原油。
而注入气体可以增加油藏内的压力,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油藏的可采性。
注气开发可以通过增加气体压力的方式,推动原油流动,提高采油效率。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低,油井间的油流通性差。
传统的采油方法往往只能利用油井附近的油藏资源,无法充分开发整个油藏。
而注气开发可以通过在注气井和生产井之间建立良好的气体通道,打破原油流动的限制,扩大采油范围,提高采收率。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可以降低开采成本。
相比传统的采油方法,注气开发可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月产量,减少开井数量和工程建设时间。
注气开发还可以提高原油的质量,减少油品加工环节和降低生产成本。
注气开发可以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原油,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注气开发可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产量,改善油藏的可采性和渗透性,降低开采成本,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
深层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应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措施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更是逐渐加大。
低渗透油藏是一种基质渗透率较低且蕴含丰富石油资源的物质,并且这种低渗透油藏的分布范围较广。
如果能够优化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就可以开采出大量的石油,从而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缺的危机。
本文主要就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措施1低渗透油藏的简要分析通常情况下,低渗透油藏有三种:①普通的低渗透油田。
这种油田产生出的油流标准能够满足工业的标准需求,但由于其没有较高的产量,因此必须要应用一定的压裂措施,促使其产能的提升。
②特低渗透油田。
这种油田之中有着很高的油层束缚水饱和度,因此油流通常是不能达到工业标准要求的,只有开展大型的压裂措施才能够实现开发要求。
③超低渗透油田。
这种油层是极为致密的,且有着极高的束缚水饱和度,若缺乏自然产能,那么是没有什么开发价值存在的。
但是此类油藏也有着很多的优势,比如油质较好、埋藏较浅且油层比较厚等,因此要将其作为后备能源进行开发。
但是在低渗透油田开采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产量下降、油井含水量不断增高,以及设备老化与效率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企业的开采效益。
低渗透油田对于我国的石油开发工作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并且低渗透油藏有着储量较大、类型非常多且分布较广等优势,甚至占据了当前已探明石油储量之中的2/3以上,因此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就必须要对于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行探究。
2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2.1油藏表征技术油藏表征技术也就是通过在低渗透油藏的表面对其存在的裂缝状态进行分析,对地层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来进行相关技术的应用。
而油藏表征是一种动态化的技术应用方式,不断地通过多种措施来使得出油藏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开采。
可以通过三维和四维等方式更加综合地实现表征信息的汇总,油藏表征技术一般是通过定量定性的方式不断地对地层中的低渗透情况进行汇总,对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利用表征预测油藏的方式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计划。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研究领域。
低渗透油藏具有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其开发难度较大。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必须深入了解其渗流特征,并开展反问题研究。
本文将详细探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其反问题研究,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1. 渗透率特征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透率通常较低,储层内部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
这种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储层内部流体流动的复杂性。
2. 渗流规律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压力系统等。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准确描述储层的渗流规律。
常见的渗流模型包括达西定律、非达西定律等,这些模型可以描述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过程。
3. 开发难点由于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导致其开发难度较大。
主要难点包括:储层评价难度大、钻井工程难度高、采收率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储层的渗流特征,优化开发方案。
三、反问题研究反问题研究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反问题主要指通过观测到的数据(如压力、产量等)来推导储层的物理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等)。
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中,反问题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储层的渗流特征,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
1. 数据采集与处理进行反问题研究首先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包括压力数据、产量数据等。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如去噪、滤波等,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解释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反问题研究的要求。
2. 反问题建模根据采集的数据,建立反问题模型。
反问题模型通常包括储层物理参数与观测数据之间的关系。
通过反问题模型,我们可以根据观测数据推导储层的物理参数。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常规的高采收率、高质量的油藏不断的被开发殆尽,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些非常规的油藏资源,其中低渗透油藏就是目前研究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由于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低,原油的流动性差,开采的难度大,而且成本高。
因此研究合理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调研了现阶段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现状,分析的低渗透油藏的特征,研究了注水、注二氧化碳和注氮气不同的方式对于油藏的开发效果。
通过研究提高了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现状特征开发效果油藏渗透率的大小直接制约着油藏的产量和采收率。
油藏根据渗透率的大小有高渗油藏、中渗油藏和低渗油藏。
低渗油藏开采难度大,如果开发不当会严重影响到油藏的采出程度。
现阶段石油资源不断枯竭,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低渗透油藏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因此开展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难度大,因此更需要选择合理的开发技术,保证低渗透油藏较高的采收率。
1 低渗透油藏开发特征低渗透油藏的地层供液能力差,具有较低的产能和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的孔隙度小,岩石致密,流体流动的阻力大,原油流向井筒中需要较大的能量,因此依靠天然能量开采低渗透油藏,产量较低而且一次采收率也较低,而且随着天然能量的不断耗尽,地层的压力逐渐下降,为了能够维持地层的能量,保证油藏较高的产量,一般都会采用人工方式来维持地层能量。
低渗透油藏中渗流特征为非线性的,油藏的启动压力高,而且油藏的渗透率越低,油藏的启动压力就越高。
为了能够保证低渗透油藏高效注水,就会提高注水的压力,注水压力的提高不但会影响到油藏的储层物性的改变,而且有些地层与水接触后,水敏现象严重,出现近井地带储层膨胀而出现的堵塞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逆的,对后续开发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低渗透油藏在注水过程中注水压力上升较快,油藏必须采用增产增注的措施来保证产量。
低渗透油田精细分层注水开发技术方法的探讨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逐步枯竭,越来越多的油田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开发阶段。
低渗透油田是指岩心压力低、渗透率小于1mD的油田。
由于地下动态过程难以直接观测,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面临着很多难题,例如生产率低、渗流规律难以掌握等。
本文拟探讨低渗透油田精细分层注水开发技术方法,旨在提高开采效率,减少开采成本。
一、分层注水开发原理分层注水开发是将井筒的化学反应、产状分层等特征进行分析,将原本分为一层的特征差异明显缩小,使小规模的类同性区域成为注水单元,进而实现对比均一性的开发方式。
分层注水开发主要有三种方式:纵向、横向、组合式。
其中,纵向注水以井为界限,将层内每口井一层层注入水;横向注水则是将层内每口井一次性注入,通过层间压力差使水逐层渗透;而组合式注水则是以两种方式或以上方式同时组合起来进行注水开发。
二、关键技术优化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分层注水技术的关键在于降低油层对水的吸附、拌混和滞留,以达到水与油混合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注水时需要进行相关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以提高注水质量。
以下是关键技术优化的几个方面:1. 确定注水层段在分层注水开发中,准确确定注水层段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将影响油田开采效率。
一般采用电性测井技术、测井核磁共振技术、岩心分析等方法测定油水分界面及其位置,再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注水位置。
2. 注水组合方式注水时,需要考虑选择合适的工艺组合方式。
通过合理的组合方式,使注水能够在不同的地层中均匀分布,提高开采效率。
同时,注水组合方式与注水井类型、注水井距及流量等有关。
3. 注水液类型和性质注水液的类型、性质、油水界面的稳定性和对油层的影响等,都会影响到注水的效果。
为了尽可能减少注水副反应,保障注水效果,需要根据不同油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注水液种类、预处理方法和注液组份。
4. 注水控制技术为了保证注水效果,注水时需要进行严密的控制。
注水过程中,应考虑井壁的附着物、钻井液以及其它杂质等对注水效果的影响,并做好相应的控制。
《低渗透高温油藏活性水降压增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低渗透高温油藏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低渗透油藏的特殊性质,如渗透率低、温度高等,使得其开采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
本文将就该技术进行详细研究,探讨其应用、效果和可行性,为实际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二、低渗透高温油藏的特点低渗透高温油藏具有以下特点:1. 渗透率低:油藏渗透率低,使得原油难以在地下有效流动,从而影响了油藏的开发。
2. 温度高:油藏温度较高,对开采过程中的设备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储量丰富:尽管开采难度大,但低渗透高温油藏的储量往往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概述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是一种针对低渗透高温油藏的开采技术。
该技术通过向油藏注入活性水,降低油藏的压力,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实现增注的目的。
活性水具有以下特点:1. 良好的流动性:活性水能够有效降低油藏的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2. 降低油藏压力:通过注入活性水,可以有效地降低油藏的压力,从而促进原油的开采。
3. 对油藏无害:活性水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对油藏无害,不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四、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研究针对低渗透高温油藏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活性水的制备与选择:研究不同种类的活性水对低渗透高温油藏的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活性水配方。
2. 注入方式与参数优化:研究活性水的注入方式、注入量、注入速度等参数对增注效果的影响,优化注入参数。
3. 增注效果评价:通过现场试验和模拟实验,评价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的增注效果和经济效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现场试验和模拟实验,本文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活性水的选择:经过对比不同种类的活性水,发现某一种活性水对低渗透高温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降低油藏压力,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难点分析与开发对策
1.储层描述精度不高:由于低渗透油田储集构造简单、岩石物性差异小,勘探数据获取不足、描述精度不高,导致储层评价和预测困难,影响
合理开发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提高油井产能:低渗透油田中,能有效提高油井产能是关键难点。
储层渗透率低,岩石导流能力差,使得油井产能极低,除非采用增产技术(如长水平井、酸化压裂等),否则在提高油井产能方面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3.减少开发成本:低渗透油田开采周期长、投资大、效益低,采油成
本高,如何降低开发成本成为难题。
储层渗透率低,岩石导流能力差,使
得开采效率低,设备运行寿命短,导致维护成本高,难以实现成本降低。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难点,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储层评价和预测工作,提升对低渗透油田储层描述的准确性和
精度,尤其是在勘探阶段提前开展有效评价工作,避免盲目开发引入新技术。
2.加强增产技术研究,探索适合低渗透油田的增产技术,如以水平井、酸化压裂等技术来提高油井产能,降低开发成本。
3.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引进符合低渗透油田特点的开采技术和装备,
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可以考虑引进先进的渗流模拟技术、智
能井控技术、油藏改造技术等,以提高采油效率和促进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
4.加强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建立完善的技术交流平台,促进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共同解决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难点。
总之,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难点尤为突出,需要通过加强储层评价和
预测、提高油井产能、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综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对策,
共同解决低渗透油田开采难题,推动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取得更好的
效果。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研究
[摘要]特低渗透油藏在我国已探明地质储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从已开发状况来看,大量探明的资源难以动用,采收率很低。
如何动用和开发好特低渗透油藏,提高产量、增大经济效益。
加快特低渗储量的动用,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对于老油田区块挖潜和新发现特低渗油藏的高效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增产增注
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
前言
在濮城油田油藏中存在具有储层物性较差的油藏断块,相应发育了丰富的低渗透油气资源。
低渗透油藏通常具有低丰度、低压、低产“三低”特点,其有效开发难度很大。
目前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有注水保持地层能量、压裂改造油层和注气等,储层地质研究和保护油层措施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一、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概念和分类
1、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概念
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是指储层物性差、裂缝发育、渗透率小于
10md,具有孔隙一裂缝双重介质结构的储层。
濮城油田特低渗透裂缝性砂岩储层,储层中微缝的孔隙度低,但渗透率较高;基质的孔隙度较高,但渗透率低,储层中基质孔隙是主要的储油空间,微缝
是主要的渗流通道。
下面将对特低渗透裂缝性砂岩储层渗透率的上限和下限分别加以说明:
1)特低渗透裂题性储层渗透率上限是油田生产实践表明,特低渗透油层渗透率的上限为l0md是比较恰当的。
2)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渗透率下限主要通过单层试油确定能够产油的渗透率下限值。
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渗透率下限为大于或等于0.1md。
2、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分类
目前,对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的划分有多种,但从有效开发的角度讲分为两种:一种是按渗透率大小来划分;另一种是按流度的大小来划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一般也把特低渗透油田的上限定为10md,并按其渗透率大小及开采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3种类型:
i类储层:渗透率为2—10md,这类储层一般具有自然产能0—1t,压裂可进一步提高其产能。
ⅱ类储层:渗透率为0.5—2md,这类储层自然产能为0,压裂可以达到工业油流标准。
ⅲ类储层:渗透率小于0.5md,这类储层自然产能为0,压裂可以产油,但不到工业油流标准。
二、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沉积环境及砂体类型
1、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沉积环境
形成特低渗透储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是独特的,与形成中、高
渗透储层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是有本质差别的。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对形成沉积岩层的影响主要在于岩石颗粒大小及成分、含量、泥质颜色及形成砂层、泥层相互匹配关系。
因此,特低渗透储层砂岩粒度一般比较小,泥质含量一般比较高,由此可以断定湖泊水体能量比较弱,搬运距离比较长。
2、砂体成因类型
油层砂体成因类型划分为6种:砂质辫状河砂体、低弯度分流河道砂体、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决口河道砂体、决口扇砂体。
三、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
1、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孔隙结构
特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是和区域构造背景、沉积环境以及成岩作用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外界及环境因素形成的特低渗透储层会保持不同的孔隙结构及物性参数,总体上反映储层粒度偏小、粒度及孔隙分选不好、物性较差、含油级别低。
2、特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物性特征
影响油层含油性的主要因素是物性,其次是粒度和泥质含量。
当然影响含油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成岩作用强弱,颗粒分选程度等;但它们的最终影响都将反映在物性的好坏上,进而影响储层含油性。
四、增产增注技术研究
1. 压裂工艺技术
由于外围特低渗透性油藏储层物性差,地层能量低,压裂成为稳产、增产的必要手段。
(一)选井选层原则
为了使压裂达到更好的增油效果,必须重视压裂井的选井、选层,压前选好井是压裂能否达到增产目的先导因素。
在压裂井的选井选层上一般基于以下原则:
(1)压裂井在洗井上,尽量避开断层,如在断层附近,减少前置液用量,缩短裂缝长度,以免压裂时裂缝于断层沟通,导致压裂失败。
(2)对于老井尽量选注采完善的井进行压裂施工改造,由于注采系统完善,压裂井能量大,压后能更有效的发挥压裂的效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新井总结以往的开发经验,最好选择在开发初期压裂,可以发挥新井初期能量大的特点。
(3)针对平面矛盾突出,动静不符或有过高产史的井,选择含水低,低产液井压裂,改善平面矛盾,达到增油增产的目的。
(4)注入压力高注不进去水的井,进行压裂,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水驱波及体积。
(5)实施分层压裂的井,考虑夹层有无应力遮挡作用,承压能力达到3mpa以上。
(二)压裂参数优化
1)降低排量加大缝长
经过多年的压裂效果对比,采用了小排量压裂施工,非常适合特
低渗储层开发。
2)压裂液的选择
在既能降低压裂成本又能达到很好的增油效果,在压裂液的选择上应选用污染相对较小的改性胍胶水基压裂液,交联剂为有机硼,为了进一步减少压裂液对地层污染,部分井使用了高效助排剂。
3)支撑剂可选用一部分尾追陶粒
支撑剂的选择是决定压裂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压裂施工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地层中形成一条高导流能力的填砂裂缝。
在考虑压裂成本的同时又要在近并地带形成高导流能力,石英砂的抗压强度能很好满足压裂需求。
2.酸化解堵技术
为使油藏合理开发、提高最终采收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酸化技术即是油层改造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是通过酸液溶蚀岩石孔隙中的堵塞物或基岩本身的某些矿物成分,从而改善岩石内部空岛的连通性,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
(一)主要成分
低碳有机酸是指c1—c4混合有机酸解堵剂,它是利用液蜡裂解合成低级脂肪酸,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并借助氧化加成反应,研制开发的复合型油井解堵增产技术。
(二)解堵原理
(1)甲、乙、丙、丁(少量)有机酸是一种缓速剂,对储层岩石具有较强的溶蚀性,可极大地提高储层渗透率,且不产生铁、钙
质等二次沉淀,对油、套管无腐蚀性;
(2)酮类、醛类、醇类是一种较强的有机溶剂,对沥青质、胶质、蜡等有机物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进而降低原油粘度;同时,对岩石起润湿反转作用,使岩石表面呈水润湿,进一步减小油流阻力;(3)阳离子小分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较好的油层处理剂,对储层的粘土膨胀运移具有较强的抑制性,并对已经膨胀的粘土具有一定的收缩作用;
(4)利用不饱和烯烃特性,借助氧化加成反应,合成性能良好的阻垢剂,尤其对有机垢、无机垢以及有机—无机垢,具有好的溶解性;
(5)添加剂中含有一种氧化剂,该氧化剂可以在常温条件下是聚合物如胍胶破胶,从而解除油井因压力返排差、破胶不彻底,造成压裂液污染等问题;
(6)添加剂中含有分散渗透剂使形成的乳状液进一步微乳化,从而解除油井在各种作业环节产生液锁、水锁伤害,最大限度恢复油井产能,恢复产能效果显著。
五、结论与认识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主要是利用气体溶于原油和水后的降熟作用、膨胀作用、酸化解堵作用以及在油层内发生混相时降低束缚石油的毛细管力作用,使石油获得流动能力而被采出。
参考文献
[1] 罗英俊.压裂酸化技术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 王鸿勋,任书泉.酸化与压裂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27-32.
[3] 葛家理主编.油气层渗流力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4] 杨俊杰.1993.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63—167.
[5] 李道品.低渗透砂岩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