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山导游词

泰山导游词

泰山导游词
泰山导游词

泰山简介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首先请让我代表泰山人,欢迎你成为泰山的尊贵客人!下面请允许我做下自我介绍。我是好**旅行社的导游,我叫朱良栋,一路上大家称我小朱就好了。这是我们的司机师傅李师傅。他有多年的驾驶经验,可以保证我们平安的到达目的地。那么本次旅游就有我和李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够让你满意,也希望您能与我真诚合作,让我们共同渡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世界遗产—泰山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泰安的基本情况。

泰山地处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山东省中部,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426平方公里。它的主峰是玉皇顶,海拔1545米。泰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它东望大海,西邻黄河,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北依泉城济南。济南、泰安、曲阜三地构成了国家级旅游热线——“山水圣人”旅游线,泰山就处在这条热线的中心位置。

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它雄伟壮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局部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大家知道,泰山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它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泰山具有重要的地质科学价值、独特的美学价值及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泰山在二十五亿年前的太古代还被海水掩盖着,后来渐渐地升出海面,直到三千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泰山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下,才形成现在的形状。因此,泰山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之一,而泰山的山体却又是世界上

最年轻的山,直到今天,它仍以每年0.05毫米的速度成长着。

泰山的美在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泰山的自然景观之美,美在山体的高大及形象的雄伟。它主峰突兀,山势陡峻,山峦叠起,与周围的河海、平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形成了“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山脉绵延200多公里,基础宽厚,形体集中,使人产生一种安稳感和厚重感,在心理上就形成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自然感受。

泰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它的布局重点是从山下祭地的社首山开始,通过城区,沿着登山盘道,直达告天的玉皇顶,进行了自然空间的整体构思。在这条景观带上,大体上分为三重空间:一是以泰城为中心的人间闹市;二是以城区中的奈河到蒿里山一带为“阴曹地府”;三是以城区北部的岱宗坊为起点,沿长达6000余级的“云梯”盘道,直至岱顶“天庭仙界”。

泰山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而成为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域之一,是远古人心中最高最大的山,蕴含着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泰山之阳,发掘出了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泰山之阴有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这为研究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和国家的兴起、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翔实而丰富的史料。

由于远古人的文化积淀,泰山便被古人看作是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万物发育之所。

古代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于是凡是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父的“授命”之恩,便要到接近天庭的泰山之巅积土筑高坛,意思是增泰山之高以祭天;然后再到泰山前接近大地的小山丘上设坛祭地,这就是历代帝王所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若能登封泰山,便被天下人看作是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标志,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了

“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所以,泰山又因接连不断的封禅告祭活动被抬到了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

伴随着封禅大典的形成,泰山宗教也相继发祥,遂使泰山古刹掩映、宫观林立。继而,文人名士、儒家学者纷至沓来朝山览胜,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楹联题刻,不断丰富着泰山文化的内涵。

这里既有上古周天子巡狩泰山、会盟诸侯的周明堂遗址,又有春秋时中国最早的兵事防线——泰山齐长城;既有历代帝王封禅告祭的故址登封台,又有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既有大字鼻祖经石峪刻文《金刚经》,又有天下洋洋大观之铭——唐玄宗纪泰山铭。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使泰山成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和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东方鸿儒季羡林认为:“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泰山与泰安是山城一体,泰安是“国泰民安”的意思,取意于“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安市是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新兴旅游城市,管辖着6个县市区: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总面积约7700平方公里,总人口536万。泰安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仅就交通和资源而言,境内就有4条国道和12条省道。地下矿藏多达50多种,其中石膏和自然硫名列全国第一,氯化钠则是国内特大型盐矿之一,泰山红、泰山青、泰山花等花岗石板更是名扬海内外的“石材之王”。在农副产品及药材方面,盛产核桃、板栗、肥桃、大枣、灵芝、何首乌等,其中,桃园镇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佛桃之乡”,泰山赤灵芝和何首乌被中国中医学会开发为多种保健药品。

朋友,来一趟不容易,请多了解一点泰山,相信您一定会留连忘返、乐不思蜀。

各位游客朋友:

我们的行程到这就基本结束了,非常开心与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日子。我希望我给各位带来过的开心和欢乐,以后会让你们想起这还有一位你的朋友----小薛导游。我想用4 个“源”字来表达我的心情:第一个是缘分的缘,我们能够相识就是缘,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也修得同车行。现在我们就要分开了,缘却未尽,还只是一个开始。再一个就是源头的源,我相信这次旅程是我和各位朋友友谊的开始。第三个是原谅的原,在这次七天的旅程中,我可能还有许多做得不好不够的地方,都是多亏了大家对我的理解和帮助才能顺利完成这次旅程。我在这,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原谅导游小胡。最后是圆满的圆,朋友们,我们的旅程到这就圆满地结束了。预祝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到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

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

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

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配天门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民国年间,兵燹战乱,古槐倍受摧残,渐渐枯死。1952年,岱庙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树,扶疏郁茂,又成为岱庙一大佳景。唐槐之东旧有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雨花道院,皆毁于民国年间。1984年,在藏经堂旧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库房48间,内藏泰山历代珍贵文物4000余件,古书籍3000余册。北过仁安门透过蔽是遮天的苍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见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天贶殿又叫峻极殿,创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

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巨匾。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大殿在古时,曾受火灾和地震的损坏,壁画也受到影响,从壁画的艺术处理上可以看出,壁画的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的,但整幅画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为中国绘画史、道教壁画史上的一幅不可

多得的艺术珍品。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其也与大臣石忠谋反,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从而化为孤柏。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气很大的人。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发达,那些编写传说的民间才子,把人间的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的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

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

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关帝庙

站在泰山盘道的起点处,您看到的这组建筑群就是关帝庙。关帝庙是什么时候创建的,到目前为止已无从考证了,现在庙里的建筑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捐资修建的。您再看庙门前影壁上的“神威巨镇”四个大字,这是清乾隆登泰

山时题书的。

关帝庙是依山就势而建的,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是分别坐落在三进院落之中,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拜棚、正殿、配殿等建筑组成。您进入的这道门是山门,山门之上的建筑是戏楼,戏楼是当时商人举办庆典活动的地方。

您沿着石级而上这儿就是拜棚,在拜棚的正方就是正殿,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坐像。关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的大业。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被尊之为“武圣”,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关帝庙内古树繁茂,从正殿右侧进入后院,您在院内会看到有一株古柏,其形态奇特,极为少见,这株“汉柏第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从盘道外也可以看到。

就关帝庙整体布局而言,建筑的设计和选址构思,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出关帝庙东山门,沿石级而上不远处,就是登泰山的第一道大门。您现在看到这块镶嵌在关帝庙围墙上的石碑,刻有“汉柏第一”四个大字,在这里它指的是关帝庙墙内的柏树。由于这株柏树的整体形态奇特,树体的主干、枝干都是扭曲生长的,在树体的主干处又分出三大枝干。盘曲叠密,就像是蟠卧的虬龙,给人以古拔挺秀的感觉。于是有人便写下“汉柏第一”立于树下。从这里您沿石阶而上就到了一天门。

一天门

一天门是您攀登泰山的第一道天门,天门是天庭神府的大门。在您登山的过程中,要经过三道天门,才能到达三天胜迹仙境。一天门坊,是由明代创建,

在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又重建。坊前两侧立有石碑,东面的“天下奇观”是由明隆庆年间钦差监兑户部外郎杨可大题书,西面的“盘路起工处”是由明嘉靖年间登州府通判孙价书题。这里是您进入天界的起点。

孔子登临处

您现在所处的位置,相传是孔子登泰山起步的地方。这座“孔子登临处”坊,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创建的。在石坊的坊柱上刻有楹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在坊的两侧立有石碑,东有明嘉靖年间济南府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登高必自”语出《中庸》:“辟如远行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坊后又有一座石坊,名“天阶坊”,创建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坊柱上有“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严第一山”的对联,“天阶”意为是登天的阶梯。

红门宫(小泰山)

现在您游览的这组建筑是“红门宫”,它创建年代已经没法考证了,据记载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修。红门宫是因为在庙的西北大藏岭上有自然红的石岩,形似两扇门而得名。此红石是泰山地质景观之一。

这组建筑群,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佛寺,因供奉的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这里称弥勒院。院内有大殿、东配殿、更衣亭等建筑组成。西院为道观,以前供奉的泰山碧霞元君,现在供奉的是九莲菩萨。庙内由大殿、且止亭、合云亭等建筑组成。整组以飞云阁跨路相连形成倒凹形建筑布局,成为佛、道合一的建筑群。这里是古帝王上泰山时,在此更衣的地方。

在这里您还可以欣赏到著名的“红门晓日”自然景观,清代大学士赵国麟曾有:“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的诗篇,描述了这一景观现象。

在红门之后有一座庙,这里被称为“小泰山”。传说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在此居住和修炼过。这里终日香烟缭绕,香客不断。现在的庙已和红门宫成为一体。

醉心石(小洞天)

您从这里可以到达醉心园,醉心园的地质结构是泰山奇特的景观现象。泰山不仅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列入世界双遗产名录,还以其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质构造,重要而典型的地质遗迹列为世界地质公园。从这里起沿途有很多的地质景观,你会看到奇峰、怪石、叠崖、彩溪、岩洞等一系列地质景观。

在醉心园里有一块刻有“醉心石”的桶状巨石,这是十多亿年前形成的一种十分罕见的构造体,学名为“辉绿玢岩涡柱构造”,它是地质结构上的特殊现象。在这附近很多涡柱结构体,它们的成因至今尚无定论。

在溪涧内还有一块方平巨石,上刻“小洞天”,形容这里的景色,如同人间仙境。顺溪自北而南排列着柳条、饮马、石峡三湾。每当水满月明的时候,月亮映在湾中,颇有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之感。在这里不仅是赏断崖层叠,溪水飞瀑的去处,也是观山色美景的好地方。在此行走其中,还有入仙境的感觉。沿山道北行,可闻溪水潺潺之声,其间可见“名山胜景”、“渐入佳境”、“勇登仙境”等引人入胜的刻石。

万仙楼

拾阶而上,您就来到了万仙楼,又叫“望仙楼”。万仙楼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这座门楼式建筑,雕梁画栋,庄严雄伟,白云蓝天映衬着黄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风范。

万仙楼是跨道门楼式建筑,下层为拱形门,门额题“万仙楼”;上层有正殿三间,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前面是重檐步廊式。楼上原来祭祀着王母娘娘,两侧配以列仙,所以又称王母殿,后来增加了碧霞元君,民国年间塑像全部毁坏。楼门东南侧有洞,称为“隐真洞”,是旧时道士修身之处。据传这里是王母娘娘召集泰山万仙聚会的地方,泰山管理部门于1998年在楼上的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塑造了128位神仙和众多的异兽、亭台等,集宗教传说、泰山神话、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为一体,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的墙根四周镶嵌着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

何为万仙?因泰山是华北地区的两大神山之一,神仙众多,民间的最高神玉皇大帝高居泰山极顶,其麾下众神遍布泰山的各个角落,有名有姓的神仙在泰山有112位,因此泰安府古称神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此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具有灵气,富含神韵。

古人都说:“泰安州的神全。”为什么泰山的神最多呢?这与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有关。他俩的儿子叫白氏郎,儿时上学要经过一条小河,每次都有一位老爷爷背他过河说:“我是天上派来的保护神,将来你就是一国之君。”白牡丹知道此事后,每天做饭都敲着灶王爷的头喋喋不休地说:“等我的儿子当了皇帝后,我就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把此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防止白牡丹的残暴,决定在来年的七月七派雷公拔掉白氏郎的御牙和全身的龙筋。吕洞宾一听慌了手脚,就到下界偷偷地告诉了儿子,并一再嘱咐:“到这天你可千万不要开口说话,虽然做不了皇帝,但还有御牙呢!”白氏郎照此办理后终于保住了御牙,他恨透了天下所有的神仙,便手拿宝葫芦狠狠地说:“可恶的灶头王,快到我的葫芦里来吧!”只听嗖的一声,灶王爷化成一缕青烟钻进了葫芦。于是他手提葫芦走遍九州大地,见庙就进,见神就收,

最后来到泰山准备收泰山老母。这时泰山老母掐指一算就知道了他的想法,于是变成一位白发老人,一手提水壶,一手提饭篮,迎着白氏郎来到十八盘。白氏郎又渴又饿,就跪下来要饭吃,老人说:“这是给我儿子吃的,你要想吃除非叫我三声娘。”白氏郎无奈,就连连叫了三声娘。当他来到元君庙要收泰山老母时,却听到大喝一声:“大胆我儿,你竟敢来收你娘!”白氏郎一惊,就把宝葫芦摔到了地上,顺着十八盘一直滚到山下。所有的神仙都跑出来了,见庙就进,见洞就钻,一直滚到万仙楼,但是还有一些神仙没有找到地方,就都居住在这里了。

在门洞的西墙壁上有几块石碑,如果石碑潮湿,就预示着今天要下雨;如果干燥,就是晴天。这就叫做“石润而雨,月晕而风”。

在万仙楼北向门洞的上额还题有“谢恩处”三字,相传在旧时古帝王登封泰山,地方官员要送驾于此,帝王令他们回府,官在此谢恩。又传朝山进香的香客返回这里,在此向北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

斗母宫

您现在看到的这组建筑是斗母宫,因她地处在龙泉山下,又有龙泉水从宫旁绕过,过去也叫“龙泉观”。斗母宫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了,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在原址上重建后,更名为斗母宫。斗母宫原来是道教宫观,是有坤道主持的(坤道就是女道姑的称呼)。到了清代康熙初年就把这里改成了佛教寺院,更名为“妙香院”,由尼姑来主持。从这里您也能看出,斗母宫是泰山很有代表性的佛、道并存的庙宇。您从斗母宫南门进入,院内是有“天然池”、“寄云楼”、“蕴亭”等建筑组成的。

过了“蕴亭”是正院,院内有正殿三间,原祀斗母神像,后改奉佛像。东配殿三间,原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现在供奉的是斗母神像。在西山门

的两侧是钟鼓楼二楼。临溪有“听泉山房”三间,在这里可观溪中泰山著名的“三潭叠瀑”景观。“三潭叠瀑”是由三个落差为三米的小跌水组成的,它反映了泰山新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的特点。

整个院落的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疏密得宜。这里风景如画,重峦叠翠,自古便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刘鹗在《老残游记》书中,曾生动地描述了斗母宫尼僧的生活情况。

中天门

在您面前的就是登泰山的第二道天门——中天门,又称“二天门”。此处的高度为海拔847米,下距岱庙5.5公里,上距南天门3.5公里,为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溪东西溪的分水岭,因为这里土色黄赤,有别于他处,所以称其为“黄岘岭”。

在中天门北望天门凌空,岱顶入云;南眺则只见群峰低首,徂徕如丘,每当雨过天晴、夕阳西下之时,群山如岛屿起伏于云海之中,游人飘飘然若置身于云海之上──这就是中天门一大胜景“黄岘归云”。登山至此,仅为“中天”,但已觉天地之宽、泰山之雄了。

这座“中天门”石坊为清代建筑,是中天门的代表性建筑。坊为两柱单门式,坊下北有虎阜石,层层剥落似虎皮斑纹,这是泰山地质景观之一,称为“球形风化”。坊北为黑虎庙,内祀黑虎神,又称作财神庙。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

中天门之东中溪山上有重檐六角亭一座,它是台湾同胞为表达炎黄子孙热爱祖国、敬仰泰山的心情,于1988年捐资修建的。亭子中陈列着一块从宝岛台湾运来的“彭湖海石”,与此遥遥相对的台湾澎湖岛上也有一座与此相同的亭子,亭中立有一块泰山花岗石。这两座亭子隔着高山大海遥遥相望,象征着海

峡两岸人民息息相关、世代相连,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台湾与大陆终归要统一的美好愿望。

五大夫松

您面前的这一巨石,相传为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泰山风雨大作,巨石从山巅坠此,石上刻有“飞来石”三个大字。

前行几步,您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五大夫松,相传秦始皇登封泰山时,在这里遇雨避于大树下,因树护驾有功,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时官阶第九级爵位。自汉唐以后,人们一般都认为秦始皇是封了五株松树为大夫。清雍正八年负责整修泰山的丁皂保据流传定论就补植了五株松树,现存二株。由于它们身姿挺拔,虬枝盘旋,被人们列为泰山八景之一,称为“秦松挺秀”。树北原有亭三间,后扩建为五间,名“五松亭”。亭东南有“五大夫坊”。

望人松

您现在看到盘道南侧有一株古松,树高约七余米,冠幅约十五米。背靠陡峭山崖,长枝下垂,这就是泰山著名的“望人松”,它是泰山著名的标志之一,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几百年来,它始终英姿优美,探身伸臂,彬彬有礼地迎接远方的来客。旁边有“冠盖五岳”、“登峰造极”等题刻。

朝阳洞

您现在看到的这一天然石洞,就是“朝阳洞”,因洞口向阳而得名,旧称“迎阳洞”,明嘉靖年间山东布政使朱衡改今名。洞深广如屋,顶壁凝露垂珠,宛若石乳,俨然神宅仙窟,内祀线刻碧霞元君像,洞中常有人进香敬神,终日香烟缭绕。

你在这里驻足小憩还可以观赏许多的摩崖石刻,有“圣寿万年”、“岩瞻”、“名山洞府”等。

对松山

从这里开始,您攀登的是泰山景致最佳的地方“对松山”,也叫“万松山”。此处的盘道两峰夹路对峙,峰上古松万株,层层叠叠,千姿百态,景色十分壮观。唐代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清乾隆则更有“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的咏赞。一九六一年郭沫若登泰山时,在这里留下了“人来看万松,雾至万松蒙。冠沐及时雨,襟披下岭风。拏云伸臂手,饮瀣溢心胸。蹬道千寻尽,碧霞铁瓦红。”的赞美诗篇。从这里到开山还有一段行程,您会在登临的过程中,领略到古树的百态,观赏到陡峭的奇峰,体味一下松涛云壑的意境。登山至此,您会感觉景色越来越妙,越来越奇,越来越壮观。

由此处远望,东北方约350米处的御风岩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刻俗称“万丈碑”,又名“清摩崖碑”,为乾隆皇帝所题。高约30米,宽12米,字径1米,是泰山大字摩崖石刻之最。乾隆对泰山情有独钟,一生来此11次,题泰山诗

170 多首,留下了众多遗迹。据说当年乾隆在朝阳洞小憩,举首北望,山上白云缭绕,隐约见仙阁琼楼;十八盘似一条天梯垂向人间,两侧青山郁郁葱葱,谷底溪水湍湍缓缓,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于是乾隆不由叹道:壮哉泰山,绝好图画,可惜缺了一方印章。于是,他便写了一首《朝阳洞诗》,并命人刻在巨岩上,当作了他的“图画”的“印章”。诗的大意是由登山联想到了学无止境,勇攀高峰的精神。

这里也是泰山刻石较最集中的地方,有“大好河山”、“独立大夫”、“雄山胜景”、“华夏之魂”、“岱岳雄姿”、“能成其大”、“天下名山”、“松壑云深”、“暂远红尘”、“风涛云壑”、“至此又奇”等刻石。其中“上天梯”刻石,形容登山盘道已十分陡峭,就入上天梯一般,最为形象生动。

盘道西测石壁上有很特别的题记一处,记录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

考察泰山地质的情况。石刻内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学生,考查地质冀览太古岩层,远跋千里,登临至此。中国女子之有高等师范自此校始,女子师范之有博物系与博物系之有地质冀览,则自此女同学始。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六日。吴兴章鸿钊记,西林韦琼莹书。”在中国,泰山是最早受到自然科学界关注与研究的大山,而由中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第一个博物系的女同学前来考察则大概更是全国名山中的唯一。石刻中所谓“太古岩层”是指太古代形成地质岩层。太古代是地质学上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约开始于45亿年前,结束于24亿年前,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被称作太古界,所组成的岩石主要有片麻岩、片岩、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等。泰山约形成于28亿年前,其地层主要为太古界的变质杂岩,也被称作“泰山杂岩”,具有典型的地质学意义。

升仙坊,全石结构,创建年代不详,此处北上150米即为南天门,共有石阶约480级,十分陡峭,其盘道被称作紧十八盘,是登泰山的最为艰难处。您在此感到上临岱顶天庭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在此小憩,回视山下,会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奋力攀登,岱顶在望。在这里您也许悟出了人生的自我实现,就如登泰山一样,所得到是精神上的升华。

盘道两旁有“天门云梯”、“神贶崇朝”、“天地交泰”、“松高峻极”、“飞龙岩”、“翔凤岭”、“知止观止”等题刻。

十八盘

过对松亭就是开山,开山是的泰山“十八盘”起点。您要从这里开始攀登三个十八盘约1600余级,才能到达南天门。所谓的“盘”,就是一段连续组成的石级。而这里的十八盘不是指连续组成的石级。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往往以九或九的倍数表示其多。因九是最大的阳数,也是吉祥数字,意为“吉祥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