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薛颠象形术》校正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薛颠象形术“武圣”薛颠大传薛颠(1887-1953)字国兴、又名薛洪、薛瑞祥,号页真子、武德明。
河北奇士也,精技击、通内功,形意门“剑”字辈传人、武林名号为“疯魔”,传出新式拳法—象形术。
幼随本家长辈薛振纲学拳,薛为李老能(飞羽)之子李太和弟子。
后随刘奇兰弟子周明泰习武,又得到李存义真传。
因与八卦高手傅昌荣交手失利,找到李老能(飞羽)嫡孙李文喜(振邦)深造。
最后师从五台山高僧虚无上人灵空师,亲承口讲、指画面壁、尽得老样形意拳—五禽戏三昧。
其身法快如鬼魅、武功达到“神变”境界、神鬼莫测。
从尚云祥学了八卦掌,民国四年任天津县中央国术馆(在天津东马路)馆长,著述:《形意拳讲义》、《象形会真》、《灵空上人点穴秘诀》、《金刚圭旨法象》、《一字慧剑之妙诀》等。
解析薛颠象形术【曹英峰】一、拳学渊源录象形拳法,形意拳支派,为薛颠所创。
随着岁月的流逝,薛颠卓越的武学修为连同他自创的独特武学艺术,渐渐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沉寂在岁月的长河中。
据我的老师唐凤华先生讲:薛颠最早跟一位周姓武师学习形意拳,后为谋生去关东设场授拳。
当时许多门派的拳师在关东以教武为生,这其中就有形意拳高手傅剑秋先生。
作为同门,据说当时因为傅剑秋指出薛颠拳艺不精之处,于是二人当场试手。
结果薛颠输了拳,随后离开关东,访艺于山西,投师五台山灵空长老,得到这位隐世高人的指授。
于拳、功、易、道,禅均有所得。
后下山赴河北深县,又得到李振邦、薛振刚的传授,功臻化境,武学修为达到了神变的境界。
当时形意拳门承认象形拳法为支派,究其原因,一是它们之间历史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和技术特点上的高度吻合,二是象形拳法的简约、神变能使形意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尤其象形拳法中融入了中国道家最纯正的内功体系(依个人之见,这才是象形拳法真正的亮点),由博返约,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道艺拳法。
由于历史原因,象形拳法的流传远远不及形意拳那么广泛。
加上象形拳法是以五行为体,五法为用,没有深厚的形意拳根基,很难将象形拳法之微妙发挥出来,而在我们这一拳系中,少有人尽得这两门拳学的奥义,因此日趋势微!一直以来我对象形拳法情有独钟,在学习形意五行拳一年之后。
(精品)《解析薛颠象形术》校正版(整理)解析薛颠象形术曹英峰一、拳学渊源录象形拳法,形意拳支派,为薛颠所创。
随着岁月的流逝,薛颠卓越的武学修为连同他自创的独特武学艺术,渐渐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沉寂在岁月的长河中。
据我的老师唐凤华先生讲:薛颠最早跟一位周姓武师学习形意拳,后为谋生去关东设场授拳。
当时许多门派的拳师在关东以教武为生,这其中就有形意拳高手傅剑秋先生。
作为同门,据说当时因为傅剑秋指出薛颠拳艺不精之处,于是二人当场试手。
结果薛颠输了拳,随后离开关东,访艺于山西,投师五台山灵空长老,得到这位隐世高人的指授。
于拳、功、易、道,禅均有所得。
后下山赴河北深县,又得到李振邦、薛振刚的传授,功臻化境,武学修为达到了神变的境界。
当时形意拳门承认象形拳法为支派,究其原因,一是它们之间历史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和技术特点上的高度吻合,二是象形拳法的简约、神变能使形意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尤其象形拳法中融入了中国道家最纯正的内功体系(依个人之见,这才是象形拳法真正的亮点),由博返约,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道艺拳法。
由于历史原因,象形拳法的流传远远不及形意拳那么广泛。
加上象形拳法是以五行为体,五法为用,没有深厚的形意拳根基,很难将象形拳法之微妙发挥出来,而在我们这一拳系中,少有人尽得这两门拳学的奥义,因此日趋势微!一直以来我对象形拳法情有独钟,在学习形意五行拳一年之后。
终于得到唐凤华老师的倾心相授。
挟技归来,每日醉心专研,虽时日不多,但与同道试手,仅以飞云二法便可轻取对方,深感斯技之神妙灵动,又精简圆融,实为上乘武学之奇葩!结合原书现将象形拳法之拳功理法,扼要披露如下。
二、大道至简之内功阐徽提到内功,据我所知,原传心意六合拳、八卦掌等内家诸拳在创拳之初都有佛道两家内修的内容,因而神乎其技,而致日后大行其道!但是发展到今天,内外两家似乎已无分别,概因内功传承慎密,每代也仅有一二人得全诀而矣。
所以,见到一些内家拳谱虽然大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究其实质,不过是名词附会,徒费笔墨之谈。
象形拳法真诠----薛颠第一章第一节.武艺道艺分论盖武术一途,分内外两家,有武艺道艺之称,练武艺者,注意于姿势重劲力,习道艺者,注意于养气而存神,以意动,以神发也,兹分述如下:(甲)练武艺是双重之姿势也,两足用力中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用後天之意,一呼一吸,积养气于丹田之内,而吸收有益之成分,久之则身体坚如铁石,站立姿势稳如泰山,一旦与人相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象,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日不放松,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固灵根而动心是也,若练到登峰造极至善处,亦可以战胜攻取无敌于天下也。
(乙)练道艺者,是单重之姿势也,一足用力,前虚後实,重心在于後足,前足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实其腹,使其意思与丹道相合,进退而返,毫无阻滞,进则如弩箭在弦,发出直前而行,退则如飞鸟归巢,飘然而返,勇往迅速绝无反顾迟疑之状态,而且练习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姿势虽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是也,偈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心无心,心空也,身无身,身空也,释迦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其殆道艺之学不二法门欤!盖静者动之基,空者实之本,心中空虚则灵不昩,有大智慧,大明悟发生,如有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随彼意而应之,自然有坚决之抗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正是此意也,盖拳发三节,无有象,如有象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之间,皆是用,所以无人而不自得,无往固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之用也。
第二节.初学规矩练拳术,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执己见,致有偏枯之弊,若专从力之方面发展,则为力所拘,专从气力之方面发展,则为气所蔽,专求沈重则为沈重所捆,专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自然能轻,能重,轻则身轻体健,行走如飞,重则屹立如山,确乎不拔,盖炼神还虚则身轻如羽,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薛颠象形术——晃法晃法不是摇晃的晃(huang),而是虚晃一枪的晃(huang)。
薛颠的象形术公开时,并没有引起非议,因为形意门承认它。
作为形意拳的旁支,与形意拳的渊源,在拳架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晃法。
薛颠形意拳看似单纯,其实精细,有许多小动作,比如炮拳的落式兩臂一磕,不是砸胳膊,而是一手的拳尖磕在另一手小臂的大筋上,劈拳的起式也要用指尖搓着这根大筋。
对此,董秀升为李存义整理的《岳氏形意拳五行精义》上画得很清楚,虽然有的地方画清楚了却没写,写清楚了却没画,但讀者要懂得以文索图、以图索文,就知道这本书将功架交了底。
形意拳是属蛇的,蛇就一块肉,爬树游水,什么都干了,形意拳一个五行功架,什么都練到了,桩法、内功从裡出,打法、演法从裡出,唐维祿、傅昌荣、孙祿堂練形意拳甚至練出轻功來了。
五行拳是拳母,一辈子離不开,上手就受益。
将五行拳的小动作都学到,方能出形意的功夫。
十二形就是从五行拳裡变出來的,而練象形术的人能变回五行拳,一練起來,就知道兩者是一个脉。
以上說的是練武練通了以后的情况,但在練武的过程中,象形术作为一个可以标新立異的拳学,有其特殊的教法。
老辈人觉得薛颠法眼高,认为象形术将形意拳升华了一些,我揣摩不是指象形术比形意拳出的功夫大,而是指这个教法能提拔人。
尚云祥的教法是经验感染,点滴之间就给出个整东西,唐维祿把同门师兄弟的好东西都摘进了自家门,要什么有什么,作徒弟的玩成什么样,他都能把你推上道。
薛颠的教法是立了一个新的功架,但我的个人体会是,練象形术的功架反而对形意拳体会更深,这立新架的教法很卓越,让人自己摸出來。
比如我年轻时在象形术上得了領悟,以后練武却只是集中在形意的崩拳、蛇形上,与人交手也就是崩拳和蛇形便够了。
但我的崩拳一动,裡面就有象形术的飞云摇晃旋含着,如果非要我用象形术打人,飞法一挑,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都动了。
只用崩拳和蛇形,是我多年練武比武自然形成的。
我的崩拳、蛇形都只是看似崩拳、蛇形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顺手就行了。
薛颠武学辑注在古代武林中,有一名武学宗师薛颠。
他精通各种武技,拥有过人的剑术和身法。
薛颠的武学造诣引起了众多弟子的追捧,他们希望能够从薛颠那里学到更高深的武学技艺。
为了帮助后人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薛颠的武学心得和技术,人们编写了《薛颠武学辑注》。
《薛颠武学辑注》是一本综合性的武学著作,详细记录了薛颠的武学心得和技术,并进行了详尽的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薛颠的武学精髓。
本书分为数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不同的技术和招式,使读者可以有条不紊地学习和领悟。
首先,本书介绍了薛颠的武学背景和他所追求的武学境界。
薛颠出生于武功世家,从小对武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学习了各种剑术和身法,还专注于内功修炼,注重修身养性。
这些都为他成为武学宗师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本书详细记录了薛颠所创造的各种武学技术和招式。
这些技术包括剑术、掌法、腿法等,每一种技术都有详细的图解和文字描述,帮助读者理解和模仿。
同时,针对每个技术和招式,本书还对其关键要点进行了重点注解,解释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除了技术和招式的介绍,本书还对薛颠的战斗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通过分析他在战斗中的技巧和思维,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战斗的奥秘和薛颠作为武学宗师的独到见解。
此外,本书还对薛颠的武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提倡“以柔克刚,以快制胜”的战斗策略,主张和平共处和尊重对手。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武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读者来说也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最后,本书总结了薛颠的武学成就和对后人的影响。
虽然薛颠早已离世,但他的武学传承至今,深深影响着后世武林。
他的精神和技术作为宝贵的财富,被广大武术爱好者所钦佩和崇尚。
总的来说,《薛颠武学辑注》是一部富有价值的武学著作,从多个角度全面揭示了薛颠的武学心得和技术,并提供了详尽的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无论是武学爱好者还是追寻真理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唐传形意与薛颠象形术的五法八象唐凤华口述唐胜军整理我的曾祖父唐维禄唐传形意拳法与薛颠形意拳法渊源都是河北形意拳。
我的曾祖父师承形意拳师申万林,李存义;薛颠师承形意拳师李振邦,薛振刚所练的五行,五法理论都是金木水火土。
十二形,八象都是象形取意,观其形,思其意。
曾祖父弟子褚广发,李仲轩投到薛颠门下学习五法八象。
下面就谈一下五法八象。
五法的练与用:飞法属金,练筋力,技击法猴捅马蜂窝,大枪的抖劲,扎劲。
云法属水,练柔力。
技击法练缠裹,拔其根节。
摇法属木,练神力。
技击法蛇形肩打,肘打。
晃法属火,练定力。
技击法托桃献果顾法,打法,猛虎扑食,胯打虎摆尾。
旋法属土,练圆力。
技击法圈手变化其它四法,步法,连环,小走八字,大走九宫步。
然后五法连珠变化无穷。
八象按八卦的理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震为龙,兑为虎,离为牛,坎为马,乾为象,艮为狮,巽为熊,坤为猿。
八卦自然现象,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象练法相生相克。
八卦八法象形,即先天,后天,内卦,外卦;后天能为先天之用,先天能为后天之体。
总之,后天补先天,性命双修。
练八象之形,强八卦之体。
象形术,八象练与用:龙象震卦,雷象练精意。
用法:1神龙探掌2神龙缩骨3五龙盘身变化身形。
虎象:兑卦泽象,练精气。
用法:猛虎三绝手,虎扑,猛虎扒心,胯打,虎摆尾。
马象:坎卦水象练气。
用法:野牛分蹄,野马撞槽。
牛象:离卦,火象,练勇力。
用法:有野牛摆角之威,练头打。
象象:乾卦,天象练筋骼。
用法:手法有屈伸卷掷之功。
狮象:艮卦山象,练神气。
用法:狮子滚球,狮子张嘴,狮吞手。
熊象巽卦,风象练静力。
踏泥,抖泥,有斗虎之勇。
猿象:坤卦地象练灵力。
用法:白猿献果,修桃献果上树登枝之能。
八象练形,五法练意,思其形,观其意,五法八象合一,也就是五行十二形合一。
结合桩功单操撑扣开合,拳术才能达到动心者武艺也,静心者修道也。
形意述真------逝去的武林!(1)(2010-01-20 09:42:44)转载标签:宗教象形五禽戏大舞伏羲五台山杂谈分类:形意古风《象形拳法真诠》是民国形意高手薛颠的传世之作,蒙尘日久,几近泯灭,李仲轩先生的最后岁月便是讲解象形术,但未讲完即逝世,留下千古遗憾。
《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一文,系依据李仲轩口传,对薛颠《象形拳法真诠》一书进行通篇解析,补充未尽之事,堪称绝学探佚。
原文原题为《逝去的武林2——高术莫用》,分上下编,上编《李仲轩家史》,披露李仲轩的家族故事,凸显晚清世家子弟的特立独行,揭开一代武学大家的生活层面;下编为《象形术探佚》。
限于篇幅,《武魂》杂志仅刊出下编部分,从2009年第九期起,特设《李仲轩专栏》连载。
本文作者为李仲轩先生的近支亲属,对李老先生知之甚详。
《象形术探佚》目录为:一、拳理:1、师承渊源武艺道艺;2、九要八论活子活午;3、桩法入道抻筋拔骨;4、三步调息点睛修心;5、六书能战八性伤敌;6、寸践弓八三角纵跳;7、五法用中八象合卦。
二、五法:1、无极转太极;2、飞法;3、云法;4、摇法;5、晃法;6、旋法;7、五法合五行。
三、八象:1、八卦先后天;2、龙象;3、虎象;4、马象;5、牛象;6、象象;7、狮象;8、熊象;9、猿象。
以下为正文:一、拳理1、师承渊源武艺道艺虚无上人法号灵空,五台南台卓锡崇峰,花甲两度其颜尤童,求真访道三教精通,参赞古易象理禅宗,以术延命普渡众生,负荷斯道传之无穷。
薛颠本是北方武林大豪李存义弟子,天赋极高,与师兄傅昌荣私下比武失败,萌生出家之念,去五台山作了十年和尚。
象形术传自五台山南山寺的一位和尚,名为灵空上人,又名虚无长老。
上人不拘于佛门,旁通儒家、道家,以道家易理与佛家禅法相互参证,游走二十四省的名山,与隐士交友。
孔子晚年将儒家修养、治世理念化为了一首古琴曲《幽兰》,上人将他的百年体悟,化为了简洁的拳术,名为“象形术”。
手打者注:本书共辑录了两个版本的《五禽经》,其中,本文档的前两页是薛颠先生辑录了民间的五禽经版本,即《华佗五禽经》,而后面所有的部分则是灵空禅师版的五禽经,是薛颠先生从灵空禅师处继承而来,介绍了道家简要而高效的静功练法及灵空禅师版的五禽经动功,本人认为这才是《金刚圭旨法象》,《金刚圭旨法象》与“象形术”关系密切,修习象形拳法的朋友可以多多参考。
以下为正文:审定五禽图引南朝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载华佗五禽戏曰:谯国华佗善养性,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受术于佗。
佗尝语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人身常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熊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
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
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
佗传所云如此,此五禽图乃余从万寿仙书摹出,说亦原书所载,荆门蒋刺史则先谓:尝得一湖南人口传与此不同,余细考其所传,与易筋经十二式内颇有相合(余在江宁见一张姓,年八十余,以易筋经授人治病,曾为余演数式,式与湘人所传颇合也),知必有所授,精审于万寿仙书所载多矣,爰倩其笔述,附于各图之后,以备演禽者有所考焉。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象形拳法真诠---薛颠(个人简化版)象形拳法真诠薛颠序国民习于弱,始归咎于体力之不强,国俗皆右文,乃慨叹雨武学之不振,呜呼惑已,大熊经鸟伸,传自上古,少林武当,拳家辈出,吾华武术,岂真后人,顾暗武事者,成则粗野无识,唯知以力凌人,或则秘而不宣,唯恐以武犯禁,驯致御侮强身之术,起衰立儒之功,不能传之人人,渐成此萎靡无气之风习,滋可惜也,我友薛君颠,河北奇士也,精技击,通内功,复能不吝所知,欲尽所学之秘传,笔之于书,公之当世,前曾著形意拳讲义出版,早已风行南北,纸贵洛阳,近复著象形会真一书,于击刺腾闪之法,俯仰进退之方,罔不详细指明,便人人无师自习,取象于狮熊猿鹤,而归本于练气练神,盖术也近乎道已,予於武学一无所晓,力不能缚一鸡,而薛君与予谈,且示此编嘱为之序,予将何以为言哉,惟期此书一出,青年有志,人手一编,修养身心,共臻强固,更愿海内武学家,人人能志薛君之所志,各出其不传之秘,以牗而觉世,俾国人共同研习,体力资以锻炼,一洗从前荏弱不振之习,蔚成国名知方有勇之风,则薛君此编,功用将影响全国,不其伟欤。
民国二十二年一月湘潭吴家驹自欧西火器,输入中国,而拳勇刺击之学,遂废不讲,夫文明国民,各有其独精之技能,为世罕见,鲜如日本尚能传其柔术,以夸于世,如中国之大,乃於先民所遗武术,罔知研所,是诚有新人重为大息者矣,薛君愿手著是编,改参会华氏五禽经,而得知其奥者,学者神而明之。
足以却病延寿,用人胜天,视世所谓武术者,又高出百倍,兹以求之者众,乃付手民,以公于世,所以振国民之精神,健青年之体魄者,我知其未有艾也,廖志数言,以志景仰。
中华明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九月(沈)阳张廷谔撰盖闻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立身之要术,亦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凡古往今来,大英雄大豪杰莫不根基乎此,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彦云:欲为健全之事业必具健全之身心。
所以士欲充其德智,而成大英雄豪杰以平治天下国家者,必先由锻炼身心始。
吾国体育一道发明最早,起自伏羲书卦,内运先天之气以存意,外象鸟兽之势以为形,意象交修而内外固矣。
(25)薛颠传形意拾遗(转)薛颠传形意拾遗当初我刚随高老先生习拳时,所传各拳均以慢炼为宗。
当时高老已年过七旬,我以为他是年纪过大,身体不支,所以示范时才如此缓慢。
也因为年龄相差过大,老先生说:“咱爷俩是只传艺,没传承;以师徒相授,无师徒名份。
”因为我父亲说:“你高大爷得到孙存周,韩慕侠不少好东西。
孙、韩二人是后起之秀,老辈都承认。
要珍惜!”而且高老传的慢炼并非轻松,很吃功夫的,虽然炼慢,但出功极快,我也就照此炼下去了。
后来有孙式和张占魁的后系朋友问我,我就说是炼这两支的。
等教到葆真八卦的四身和龙摆尾时,老先生的演示确如行云流水,极尽游龙飞升,飘忽不定之能。
我这才知道原来高老的身法是如此变幻莫测,也验证了家父的话。
但当问到炼形意为何不像别人一样刚猛发力,慢炼能否打人时,高先生只是笑而不语。
跟老辈学拳,这份苦得忍。
幸遇薛颠武学传人张恩师是我的福分。
至此才知道世面上的形意拳都是以打法当炼法,用演法当打法。
结果非但在比武中无法取胜,更是到晚年百病皆出,徒劳一生,终无所获,悔之晚矣!形意是炼好了养人,终生收益;练不好伤人,后患无穷。
薛颠受过异人相传,在灵空师处得到升华,五行十二形都与李存义、李振邦大异。
但无论如何变,都离不开九要(二十四法)。
很多人拳架不正,就是八要没有齐备,如此就不会长功。
又因为形意细活小手特多,一个劈拳,张师就给我教了一年,也整整校了一年。
高老首先教我的是孙氏劈拳,也是将近一年时间。
我当时还小,心性未定,以为是不教东西就跟父亲说了。
过两天我炼完拳,老先生说:“忠民,劈拳是基础,把他炼好了,一式对式式对。
有你父亲,大爷不会亏待你。
”薛颠形意有五行桩法,是配备五行拳的。
一行一个桩,劈拳不是“三体式”,是另有一套。
据传郭云深关门弟子,深县西马庄李振山因赡养郭晚年至送终,得此五行桩,并传给其亲属。
形意拳的气法是门内密传,与桩法一样都是躲在门后炼的东西。
李仲轩老先生炼至内气腾然即是得益于此。
劲法是炼形意必炼的东西,没它不能比武,李老在文中曾披露一二。
薛颠《象形拳法真诠》第一章第一节.武艺道艺分论盖武术一途,分内外两家,有武艺道艺之称,练武艺者,注意于姿势重劲力,习道艺者,注意于养气而存神,以意动,以神发也,兹分述如下:(甲)练武艺是双重之姿势也,两足用力中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用後天之意,一呼一吸,积养气于丹田之内,而吸收有益之成分,久之则身体坚如铁石,站立姿势稳如泰山,一旦与人相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象,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日不放松,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固灵根而动心是也,若练到登峰造极至善处,亦可以战胜攻取无敌于天下也。
(乙)练道艺者,是单重之姿势也,一足用力,前虚後实,重心在于後足,前足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实其腹,使其意思与丹道相合,进退而返,毫无阻滞,进则如弩箭在弦,发出直前而行,退则如飞鸟归巢,飘然而返,勇往迅速绝无反顾迟疑之状态,而且练习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姿势虽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是也,偈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心无心,心空也,身无身,身空也,释迦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其殆道艺之学不二法门欤!盖静者动之基,空者实之本,心中空虚则灵不昩,有大智慧,大明悟发生,如有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随彼意而应之,自然有坚决之抗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正是此意也,盖拳发三节,无有象,如有象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之间,皆是用,所以无人而不自得,无往固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之用也。
第二节.初学规矩练拳术,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执己见,致有偏枯之弊,若专从力之方面发展,则为力所拘,专从气力之方面发展,则为气所蔽,专求沈重则为沈重所捆,专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自然能轻,能重,轻则身轻体健,行走如飞,重则屹立如山,确乎不拔,盖炼神还虚则身轻如羽,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象形术渊源谈李仲轩讲述李赠宽整理李仲轩先生在本文中,讲了一些他所知道的形意门中有关的说法,一家之言,并非定论,只是希望给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人提供一些资料。
练武者要能容人,但不能受辱,这是原则。
薛颠的武学现在流传得不广,但也可以说流传得很广,因为当时练形意拳的人多串走了薛颠的东西,有的是自己来串的有的是派徒弟串的。
其实功夫成就了,练不练十二形无所谓,但对十二形不详细,传承上就不完备了。
薛颠从山西学会了十二形,就无私地串给同辈人。
所以这一系各支一直都称有十二形,其实在有的支派中十二形一度中断,他们现在的十二形不是传承来的,而是串来的。
当然,不见得都串自薛颠。
至于书中提到的薛颠师傅李振邦,薛颠也未对我说过,我就只知道薛颠早年受李存义教授,李振邦有可能是传给薛颠十二形的师傅。
练武的心思怎么动?练拳时,好象对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实发,是像实发而非实发(只能这么说,否则越说越说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几个假想的对手,慢慢地练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觉是以极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他人还盯着你呢。
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
等真比武脑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据对方来,等着对方送招,对方一动就是在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觉”,不用秋风扫落叶,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蝉就知道了。
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动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
不是爱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一出手就是合适的。
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站桩时,也要动起步趟进、侧身而闪的心思,外表看似不动,其实里面换着身形。
要静之又静,长呼长吸,站空了自己。
如何是站桩成就了?薛颠定下两个标准:一、一站两小时;二、手搭在齐胸高的杠子上,姿势不变,两脚能离地——不是较劲撑上去,而是一搭,身子浮起来似的,这表明身上成就了。
这两点薛颠都做到了,我做不到,我是落后的,只是没落伍而已。
《象形拳术真诠》薛颠自序及解读原文:自序五台象形拳一代宗师薛颠(1887-1953)法曰:虚无上人法号灵空五台南山卓锡崇峰花甲两度其颜犹童求真访道三教精通参赞古易象理禅宗以术延命普度众生负荷兹道传之无穷间维(近来)锻炼身心术亦多矣,创于古者为熊经鸟伸,呼吸导引,华佗氏之五禽戏是也。
盛于今者为各项运动,孙唐氏之体操法,冈田氏之静坐法是也。
然前者去古弥远,久失真传,后者肤浅平庸,不足为训。
吾人生当晚近,不及私淑。
古人欲求一性命精修之道,诚有如暗室中摸索织微之物终于取得,无从岂非恨事?就今有一二师参出,而任此启承重责。
往往因遇非其人,不肯轻予授与,或难遇其人而机缘不合。
非浅尝辄止废于半途,即务广而荒莫精一技,甚至愈演愈远,歧而又歧。
不惟身躯无自健全,且有病害中于肢体,终身成为废疾者,比比皆是。
讵非至可痛心者乎。
吾师虚无上人法号灵空,卓锡五台,功行圆满,已得上乘法。
而犹以不获造极普济群伦为歉,年高已至花甲两度,仍遍历二十四省名山大川寻师访道。
积时既久,爰本夙得三教真旨之窍奥,精研内家外家之功。
运用先天固有之真,培养后天有象之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推演变化,妙极神明。
内运其意,外发其象,象由于意致,意实在于象先。
故象形者,即诚中形外意也。
盖有象而外,全非真象,无意之中,确有真意。
法曰:“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议。
”此非浅造者所能领会万一也。
吾师以先知先觉之资,负启导后知后觉之责。
迷途指径,正路可由。
倘习斯道者,真能悟其真意,运彼性灵通其变化,内外和合而神完,精气坚凝而性定。
健行不息,效用渐积而宏大其身,有不健寿,有不延者,无是理也。
颠不敏,亲炙于吾师之门,几易葛裘,虽难精究其法术,愧仍未尽其神化。
但恐斯道自我得之,复自我失之,上无以对吾师,下无以慰同好。
特草是编,以公世人,并为吾师广播善缘耳,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东鹿县薛颠著于天津国术馆解读:这是《象形拳术真诠》的作者薛颠的自序。
主要讲述了4个问题:1.象形术的传承渊源及宗师风采。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解析薛颠象形术》校正版
一、拳学渊源录
象形拳法,形意拳支派,为薛颠所创。
随着岁月的流逝,薛颠卓越的武学修为连同他自创的独特武学艺术,渐渐走进了历史的深处,沉寂在岁月的长河中。
据我的老师唐凤华先生讲:薛颠最早跟一位周姓武师学习形意拳,后为谋生去关东设场授拳。
当时许多门派的拳师在关东以教武为生,这其中就有形意拳高手傅剑秋先生。
作为同门,据说当时因为傅剑秋指出薛颠拳艺不精之处,于是二人当场试手。
结果薛颠输了拳,随后离开关东,访艺于山西,投师五台山灵空长老,得到这位隐世高人的指授。
于拳、功、易、道,禅均有所得。
后下山赴河北深县,又得到李振邦、薛振刚的传授,功臻化境,武学修为达到了神变的境界。
当时形意拳门承认象形拳法为支派,究其原因,一是它们之间历史渊源上的一脉相承和技术特点上的高度吻合,二是象形拳法的简约、神变能使形意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尤其象形拳法中融入了中国道家最纯正的内功体系(依个人之见,这才是象形拳法真正的亮点),由博返约,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道艺拳法。
由于历史原因,象形拳法的流传远远不及形意拳那么广泛。
加上象形拳法是以五行为体,五法为用,没有深厚的形意拳根基,很难将象形拳法之微妙发挥出来,而在我们这一拳系中,少有人尽得这两门拳学的奥义,因此日趋势微!一直以来我对象形拳法情有独钟,在学习形意五行拳一年之后。
终于得到唐凤华老师的倾心相授。
挟技归来,每日醉心专研,虽时日不多,但与同道试手,仅以飞云二法便可轻取对方,深感斯技之神妙灵动,又精简圆融,实为上乘武学之奇葩!结合原书现将象形拳法之拳功理法,扼要披露如下。
二、大道至简之内功阐徽
提到内功,据我所知,原传心意六合拳、八卦掌等内家诸拳在创拳之初都有佛道两家内修的内容,因而神乎其技,而致日后大行其道!但是发展到今天,内外两家似乎已无分别,概因内功传承慎密,每代也仅有一二人得全诀而矣。
所以,见到一些内家拳谱虽然大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究其实质,不过是名词附会,徒费笔墨之谈。
修命独道家之以术延命最为善巧,修性则佛理之明心见性最为高妙。
考宋代以前,佛道两家均重实修,而诸如吐纳、导引、观想、胎息一直是修行的主干。
除火候运用变化万千之外,方法基本不离于此,全靠习者苦修,平淡中自见神奇!无论正史野史,记载成仙成佛者甚多!明清以来,道家内修之术愈仙愈奇,佛家大小两乘之理论亦汗牛充栋,臆想空谈者众多,所谓性命双修,已是徒有虚名。
故后世慨叹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 薛颠的内功体系与易筋洗髓经的炼气基本一样,只是火候上有很大的差异,也正因为大道至简,半个多世纪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们颂扬的只是拳学的精妙,而忘记了内功才是拳学的灵魂所在!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 薛颠的内功体系大致分为三步,即正身法,调息法,修心法。
通俗的说,即身,气,神之三调,三者贯穿于实修的终始,是密不可分的!薛颠在其《象形拳法真诠》一书中绘图列表来明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著者的苦心,惟恐读者不明其意。
但是武学技术和内功心法,往往需要门传身授,不是文字能表述清楚的。
唐老师在传我的时候,与书中内容亦大为不同。
然而将口诀传毕,书中之内容一目了然矣!
首先说“正身法”:我在访道之初曾细心观察一些实修的人,总觉得其行、止、坐、卧和常人不大一样,后来经师点破,才知所谓“道不离须舆”之真意!每见一些练功者定点入座,风雨
小误,看似极有规律,但是,人这一天要工作,要生活,喜怒哀乐,营营役役,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七情六欲的贼伐,所以正式练功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诸缘皆
空,势必有所牵挂,那么每次练功的有效时间就会大打折扣(就笔者经验,静功入坐,即便修炼有素者,大概也须30到40分钟方能进入状态!初学者往往杂念纷飞,此起彼伏,一两个小时练无所得也绝非稀奇)。
再者,即便如此,又有谁可以保证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误呢?因此,“念兹,在兹,常惺惺”是内功中一个很重要的口诀! 一个真正的修炼家往往练功的随意性是很大的,只要一有闲暇,片刻之间,即收心敛息,一呼一吸。
系之于命蒂,渐而久之,心、神、息皆归于气海,元气才能日积月累,固有一口“凝神气”,万念俱寂,“玄关”促开,丹有居室,始有“丹田”之象,内功即一日千里,归入正途!所以薛颠说:“随意法,即权变之法门也,无论行止、坐卧、车上、马上,皆可随意而练之(此法用意而练之),有一时工夫修一时道,有一刻工夫练一刻心,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偈曰:行立坐卧任呼吸,一呼一吸立丹基,唇齿着力学龟息,息字自心圣人知,四个橐龠八卦炉。
不知不能立丹基。
”真是天机直指啊!
再说“凋息法”:薛颠说:“呼吸者,则谓之调息也,息调则心静,息外无心,心外无息,欲得息外无心之妙,必须真调息,息调则心定,心定则神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清静,清静则无物,无物则气行。
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性灵,性灵则神充,神充则精凝,精凝而大道成,万象归根矣!”抛开文字的繁冗叠复,一幅内功修炼图已经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何谓“精凝”?丹成之象也!薛颠文化不高,这本《象形拳法真诠》为他的传世之作,语言干练精美,自然少不了请人润色,但内功是核心的东西,靠的是真传,外行人是创造不出来的。
谭紫霄在《化书》中载有“五忘仙诀”,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忘虚以合道,忘忘则功圆。
”而薛颠的内功精要不正是“五忘仙诀”最通俗的注解吗?《象形拳法真诠》中将“调息法”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循序渐进,自然而成。
所谓“努力呼吸”即是“服气”一法,用意较重,是用武火的后天层次,然“心为臣,息为君”,能很快排除杂念,达到心神凝定。
比所谓的“一念代万念”
要高明许多,习者不假一丝一毫的做作,一片淳朴,直入先天。
第二步的“丹田呼吸”依书中所说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着意吸升呼降,导气运行周天,其实不然!书中所指乃丹经上说的“取坎填离”之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此时口鼻呼吸虽在,但“吸之绵绵,呼之微微”,数分钟或十几分钟才有一次,丹田气动,橐龠初成,内气周流不间断,此时内功根基已成,宿疾顿去,生理上常有饥寒不迫等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修炼家称此为“金水河车”或“气河车”,是后天中之先天的境界。
至于“体呼吸”,不如称之为“胎息”更为确切,薛颠说:“然此呼吸。
实为呼吸最终之目的,最上乘之法门。
”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先天境界,一切生理功能完全高度自动化,打破了生命体由盛转衰的自然规律,补足亏损,甚至返老还童!而河车自转,精尽气化,马阴藏相,这才算是真正的“炼精化气”了。
每见有人,动辄大谈“炼精化气”,其至自诩功臻“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正统修炼家的眼光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 。
辽恚剑?Γ ?较虿煌绱朔锤础?
解析:云法是一个吞吐沉浮很明显的式子,双手划弧又叫“金丝缠腕”,是典型的擒拿手法,实战中如果捉住对方手臂,随即身子后吞一沉下压,迫使对方失势,前倾失去重心,然后进步抢中,一个短发力摔出对方。
本来擒拿就是近身,如果一擒不中,趁势沉身即迫得对方起不了腿,那么攻击裆腹要害,就很自然了!险是险了点,却是极狠毒的打法!
摇法:摇法由无极式(起式),右足不动,左足向前迈一步。
同时,右手在上,手心向下,左手在下,手心向上,双手呈阴阳裹抱之形式提至胸前,然后由右及左划大弧形捋至左胯部,身体略向左拗,双手呈左上右下的抱球之式,目视前方。
蓄势定劲,右足依然不动,左足向右前方迈一步,同时双手由左胯向右前方极力伸出,上动不停,右足向右前迈进一大步,双
手呈阴阳裹抱之形式由左及右划大弧形捋至右胯部,身体略向右拗,双手呈右上左下的抱球之式,蓄势定劲,左足不动。
右足向左前方迈进一步,同时双手由右胯向右前方极力伸出。
如此反复。
解析:摇法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摔法。
俗话说:“拳加跤,艺更高”,“半年拳不如当月跤”。
河北派的拳法明显是受了保定跤的影响,一旦进身多数以“摔”结束战斗。
摇法中手法的一个大捋手看似十分笨拙的一划拉,其实守中有拿,一旦得势,肩、肘、膝都可以趁机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
我曾与一著名拳师交手,飞法先发制人,抢边穿喉。
对方一抬手招架之时,摇法大捋立即破其中线,然后右足一别,进身肩打,对方应声而仆。
晃法:晃法由无极式(起式),右足不动,左足向左斜方进步,双手同时向里扭劲,翻转成手心向上,至与胸口一齐时,向前方伸出,手臂微屈,略高于肩,如托重物状,此时腿弯臂屈,头顶身挺,目视双手。
上动不停,左足向右斜进一步,双手同时尽力再向上略一托,右足随即跟上一步,进步同时双手快速落回胸前,不停,晃身摇肩,双手呈半弧形向身之两侧分开。
上动不停,右足向左前方进一步,左足不动,然后双手内旋划弧变为手心向上,收至胸前变为手心斜向下,向前猛推。
如此反复。
解析:晃法用文字表达有些繁复。
其实就是形意拳的“虎扑”,只是先“虎托”,再“虎分”,最后才是一扑,走的是“之”字形的步法。
飘移不定的身法,使“虎扑”这一传统拳式,刚猛中又不乏灵动!实际运用中,“托”住了,腿膝便可以致命一击,“托”不住就“分”,头打和肩打就有用武之地,不必拘泥!
旋法有两种练法,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种是内旋法,由起式开始,以腰带动肩,以肩带动手臂,双手在身前由内向外划弧,一手变手心向上,划弧至头的侧面,略比眉高,托劲;一手变手心向下,
划弧至胯的一侧,略与腰平。
撑劲。
同时双足交替向前快速进步,步子要小,呈波浪形的曲线。
如此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