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性巴氏杆菌.
- 格式:ppt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14
李昕,张正刚,郭亚男,等.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断技术及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10):218-221.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及人类的感染[1]。
由Louis Pasteur 于1887年在禽霍乱病例中分离得到,命名为巴斯德氏菌。
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口腔、鼻咽和上呼吸道,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飞沫进行传播,致使宿主的呼吸道系统、淋巴系统等发生感染,从而致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疾病。
但其对人的感染报道较少,在人体中主要通过动物咬伤传播,感染后可导致呼吸系统感染,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等。
1994年起列为3个亚种,即多杀亚种(P.mul⁃tocida ssp.multicida )、败血亚种(P.multocida ssp.Septzca )及杀禽亚种(P.multocida ssp.Gallicida )[2]。
1巴氏杆菌的特性1.1巴氏杆菌的结构和培养特性P.multocida 是小型、非运动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鞭毛,无芽孢,常以单个或成双分布。
中央微凸,宽度为0.3~1.0μm ,长度为1.0~2.0μm 。
P.multocida 菌株对培养条件营养要求苛刻,可以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培养,如在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巧克力琼脂或脑心浸液琼脂上生长良好,在5%无菌脱纤维羊血平板上可生长形成直径约1mm 灰白色、黏稠状菌落,无溶血环产生[3]。
在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MacConkey )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4]。
P.multocida 在培养过程中可分解果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而不产气体;对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吲哚和鸟氨酸脱羧酶反应呈阳性,但对脲酶、甲基红试验和VP 试验均为阴性,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无变化,能产生硫化氢[5]。
1.2巴氏杆菌的发病机制P.multocida 作为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可通过诱发宿主上皮屏障的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细菌入侵以及气道和肺炎症性疾病的发展[6]。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研究高家登;扎西达瓦;曲久;强巴贡桑【摘要】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畜禽巴氏杆菌病的防治主要使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目前防制巴氏杆菌病的疫苗主要有强毒灭活菌苗、弱毒菌苗和亚单位疫苗,这些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对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多,免疫效果不理想,有关巴氏杆菌病防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原、流行病学、致病性等进行综合阐述.【期刊名称】《中国畜禽种业》【年(卷),期】2017(013)009【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流行病学【作者】高家登;扎西达瓦;曲久;强巴贡桑【作者单位】西藏那曲地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 852000;西藏那曲县农牧业科学技术服务站 852000;西藏那曲地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 852000;西藏那曲地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 852000【正文语种】中文多杀性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一种较常见的病原菌,主要使动物发生的疾病有牛出血性败血症、犊牛肺炎、禽霍乱、猪肺疫等多种疾病,给世界的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有些情况下人也可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1]。
Pasteur最早于1878~1879年发现并描述了牛、禽霍乱以及其他动物的出血性败血症,后人为了纪念巴斯德做出的贡献,将此菌命名为巴斯德杆菌[2]。
目前,国内、外学者有两种公认的血清学鉴定分类方法。
一种是Carter于1984年提出的按血清学标准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型,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将该菌分为A、B、D、E和F 5个荚膜血清群[3]。
另一种是Heddleston,根据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热抗原的不同将其分为1、2……16等16个血清型[4]。
1998年Brickell等报道牛发生的出血性败血症的血清型为B型[5]。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属于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的细菌,巴氏杆菌属细菌已报道有20多种,多杀性巴氏杆菌是本属中最重要的畜禽致病菌。
本菌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
本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正常存在于多种健康动物的口腔和咽部黏膜,属于条件致病菌。
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及染色特性为球杆状或短杆状菌,两端钝园,大小为0.25-0.4μm*0.5-2.5μm 。
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
新别离的强毒菌株有荚膜,但经培养后荚膜迅速消失。
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料用瑞氏染色或美兰染色时,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即菌体两端染色深、中间浅,无鞭毛,不形成芽孢。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较严格。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在加有血液、血清或微量血红素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最适温度为37℃,pH为7.2-7.4。
在血清琼脂平板上培养24h,可长成淡灰白色、边缘整齐、外表光滑、闪光的露珠状小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长成水滴样小菌落,无溶血现象。
在血清肉汤中培养,开始轻度浑浊,4-6d后液体变清朗,管底出现黏稠沉淀,振摇后不分散,外表形成菌环。
本菌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数菌株可发酵甘露醇,一般不发酵乳糖,可形成靛基质,甲基红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不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
〔三〕血清型本菌主要以其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区分血清型,前者有6个型,后者分为16个型。
以阿拉伯数字表示菌体抗原型,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荚膜抗原型,我国别离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以5:A为多,其次为8:A;猪的以5:A和6:B为主,8:A与2:D其次;羊的以6:B为多,家兔的以7:A为主,其次是5:A。
〔四〕抵抗力本菌抵抗力不强,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很快死亡。
在阳光中暴晒10min,或56℃加热15min,或60℃加热10min可被杀死。
※科技动态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M.A.Brooks 等进行的研究表明,有机丙酸锌中锌的生物利用率优于饲料级硫酸锌。
在孵出后的最初7天,给雏鸡饲喂缺乏锌的半纯化育雏日粮(22mg/kg )。
在8~21天,给鸡饲喂含粉碎玉米、大豆浓缩蛋白和葡萄糖的半纯化日粮作为对照(锌含量20mg/kg )。
在对照组日粮中2月26日,新野县召开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征求意见会议。
县领导常英敏、朱有胜、曾浩、杨建军、段宇珩、徐建强、于德浩、王保山出席会议。
县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等30个县直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项目规划编制单位北京建筑规划设计院相关人员系统介绍了新野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控制性规划的详细内容。
与会人员分别就规划内容向专家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
县长常英敏指出,新野肉牛产业化集群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是全省三个农业产业化集群试点之一,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精品缩影,展示了河南省首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态势和面貌。
新野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定位要准确,要使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带动农民向产业集聚区融合新野县召开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征求意见会肉鸡对丙酸锌中锌的生物利用率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John Boyce 博士等研制出一种可以准确快速诊断禽霍乱病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血清型的工具。
这项新技术不同于以脂多糖(LPS )生物合成基因为基础的菌株,比先前Heddleston 血清分型要准确得多。
John Boyce 博士解释说,在LPS 生物合成基因的基础上,我们深信我们的mPCR 能精确区分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98%左右)。
数据还表明,Heddleston 血清学分型的正确率只有34%左右。
除了血清分型更快更准确,这项技术在重复性上也有了显著提高。
John Boyce 博士说,mPCR 的重复性高于95%。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1 巴氏杆菌属概述巴氏杆菌[1]属(Pasteurella )分类地位未定的1属,为无芽孢,不运动,兼性厌氧,菌体两端常染色浓重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2],因1880 年巴斯德氏首先自病鸡分离到本属中的多杀巴氏杆菌而得名。
[3]该属已确定的种有多杀巴氏杆菌、嗜肺巴氏杆菌、溶血巴氏杆菌、尿巴氏杆菌和鸭疫巴氏杆菌等。
属中的多杀巴氏杆菌危害畜、禽最严重,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
从发病动物体液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到的菌落基本有两型:一为在过45°折光,低倍显微镜下,呈现鲜明的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色带的Fg 菌落型,相当于血清型乙型;另一为在45°折光下,低倍显微镜下,菌落呈现橘红色、边缘稍带狭窄的黄绿光的F0菌落型,相当于血清型甲型[4]。
在中国,牛、猪、驴和马的多杀巴氏杆菌病绝大多数为Fg型菌所致,家禽流行性巴氏杆菌病都是F0型菌所致[5]。
多杀巴氏杆菌菌体抗原有12个型,荚膜抗原有5 个型,前者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后者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1:A,2; A,1:B等,已知组成的菌型有16个。
本菌血清型与宿主的分布有一定关系,其细胞壁含有明显的内毒素活性,但未发现外毒素。
本菌可引起家禽霍乱的暴发性流行,牛的出血性败血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等,国外免疫用的菌苗以加不同佐剂的灭活菌为主,也使用禽霍乱弱毒活菌,中国已于1959年使用弱毒活苗[6] 。
2 多杀性巴氏杆菌及其危害多杀性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multocida ,Pro )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可以导致猪肺疫、禽霍乱、牛羊兔出血性败血症等危害严重的畜禽传染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正常存在于多种健康动物的肺和咽喉部黏膜,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细菌侵入体内,大量繁殖并致病,发生内源性传染。
此菌类在同种或不同种动物间可相互传染,蝉和蚤被认为是自体传播的媒介昆虫[7] 。
第三篇主要的病原微生物第十三章病原细菌第六节多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是畜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能使多种畜禽发生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
本菌分布广泛,正常存在于多种健康动物的口腔和咽部黏膜,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与培养本菌为球杆状或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0.25~0.4μm ×0.5~2.5μm,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
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新分离的强毒株具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畜的血液涂片或组织触片经美蓝或瑞氏染色时,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即菌体两端染色深,中间浅(图13-12)。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较严格,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加有血液、血清或微量血红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温度为37℃,pH为7.2~7.4。
在血清琼脂平板上培养24h,可形成淡灰白色、闪光的露珠状小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长成水滴样小菌落,无溶血现象。
在血清肉汤中培养,开始轻度浑浊,4~6d后液体变清朗,管底出现黏稠沉淀,振摇后不分散,表面形成菌环。
本菌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数菌株可发酵甘露醇,一般不发酵乳糖,可产生吲哚,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不S,触酶和氧化酶均为阳性。
液化明胶,产生H2(二)血清型本菌主要以其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区分血清型,前者有6个型,后者有16个型。
1984年Carter提出本菌血清型的标准定名:以阿拉伯数字表示菌体抗原型,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荚膜抗原型。
我国分离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以5∶A为多,其次为8∶A;猪的以5∶A和6∶B为主,8∶A和2∶D其次;羊的以6∶B为多;家兔的以7∶A为主,其次是5∶A。
C型菌是犬、猫的正常栖居菌,E型主要引发牛、水牛的流行性出血性败血症(仅见于非洲),F型主要发现于火鸡。
(三)抵抗力多杀性巴氏杆菌抵抗力不强,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很快死亡。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症状、诊断及防控措施1 流行病学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即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猪出现发病,只有在环境较差,如闷热、寒冷、气候突然发生改变、潮湿、缺乏营养、通风较差、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过度疲劳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促使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发病。
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
病猪经由排泄物、分泌物将病菌排到体外,导致外界环境、饲料、饮水以及各种用具被污染,然后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健康猪发生感染,这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另外,通过打喷嚏、咳嗽排出的病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经由呼吸道进行传播;此外,黏膜伤口、吸血昆虫叮咬皮肤等也能够传播该病。
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其中气候多变、冷热交替的时候容易发生。
2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流行初期出现,猪往往突然发病,快速死亡,体温明显升高,停止采食,体质衰弱,不停寒战,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部、腹部等处的皮肤存在紫色斑。
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心跳过快,呼吸急促,伸颈呼吸,呈犬坐姿势,有时会发出喘鸣音,有泡沫状的白色液体从口鼻流出,有时会混杂血液。
只要出现呼吸症状,就会导致病情急剧加重,快速发生死亡。
病程通常可持续1~2天,病死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
这是该病比较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初期出现干性短咳,后期出现湿性痛咳,并有脓黏液咳出,且往往混杂血丝,并伴有浆性或者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对胸部触诊会表现出严重疼痛,听诊可听到哕音,皮肤上存在红斑。
初期发生便秘,后期发生腹泻,机体消瘦无力。
通常发病经过2~7天死亡,如果没有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
病猪在发病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表现出精神较差,食欲不振,体温忽低忽高,咳嗽,渐进性消瘦,走动无力。
有时关节发生肿胀,出现跛行,皮肤出现湿疹。
最终。
多杀性巴氏杆菌PCR鉴定和质粒性质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PCR鉴定和质粒性质研究一、引言多杀性巴氏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Bacillus)是一种耐多种抗生素的细菌,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正确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存在以及了解其质粒性质对于制定有效的抗菌策略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PCR鉴定技术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存在,并研究其质粒性质,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二、PCR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存在1. 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X、Y和Z;多杀性巴氏杆菌传统培养基;PCR试剂盒等。
(2)PCR鉴定:提取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DNA,设计引物,并进行PCR反应。
PCR反应条件为:95°C 5 min的预变性,然后进行30个循环(95°C 30 s的变性,50°C 30 s的退火,72°C 1 min的延伸),最后72°C 10 min的最终延伸。
2.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PCR反应,我们成功得到了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X、Y和Z的特异性条带。
这表明我们所设计的引物与多杀性巴氏杆菌DNA序列特异结合,可以用于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存在。
三、多杀性巴氏杆菌质粒性质的研究1. 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X;质粒提取试剂盒;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等。
(2)质粒提取:提取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X的质粒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质粒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我们获得了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X的质粒DNA条带图谱。
根据电泳结果,主要可分为两类质粒,分子量约为3kb和5kb。
这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X具有多种质粒,并且其质粒大小不一,可能存在多种质粒重组和转移的机制。
四、讨论和展望本研究通过PCR鉴定技术确定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存在,并研究了其质粒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