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奥数 速算与巧算讲课讲稿

二年级奥数 速算与巧算讲课讲稿

二年级奥数 速算与巧算讲课讲稿
二年级奥数 速算与巧算讲课讲稿

速算与巧算

一、寓言小故事:朝三暮四

从前,宋国有一个老人,他在家中养了许多猴子。老人每天都会给每只猴子八颗栗子,早

晚各四颗。后来,猴子越来越多,老人也越来越穷,所以他想每天只给猴子七颗栗子,

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粟子,晚上给你们三颗栗子,行不行?”猴子们想了一想,晚上怎么少了一颗呢?于是大叫起来,非常不愿意。老人一看,连忙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晚上的栗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同意了。老人也偷着乐了!

计算:3+4= 4+3=

操场上28 个男生在跳绳,17 个女生在跳绳,问:操场上一共

有多少人在跳绳?

计算:28+17= 17+28=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推广:多个数相加,任意改变加数的顺序,它们的和不变。

例如:1+2+3+4=1+3+2+4=……

身边的数学问题:

操场上28 个男生在跳绳,17 个女生在跳绳,23 个女生在踢毽子。

问:(1)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4)参加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式:

先计算,再比较大小:

1、(13+28)+12 13+(28+12)

2、(16+17)+13 16+(17+13)

根据以上的例子,你能发现在加法运算中,有什么规律吗?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说明:一般地,多个数相加(三个数以上),可以先对其中几个数相加,再与其它几个数相加。

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综合起来应用,就能得到加法的一些巧算方法。

1、凑整法:

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先把加在一起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加起来,然后再与其它的

数相加,这样计算比较方便。补数:如果两个数的和正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么这两个数互为补数。如

48+52=100,其中52 和48 互为补数。互为补数的两个数,我们称为“好朋友”

填空:

(1)在括号内写出下列个数凑成“10”的补数:

1 2 3 4 5 6 7 8 9

()()()()()()()()()

(2)在括号内写出下列个数凑成“100”的补数:

12 23 35 46 57 68 79

()()()()()()()

总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能凑成“100”的补数,它们的个位相加等于,他们的十位相加等于_.

(2)在括号内写出下列个数凑成“1000”的补数:

312 423 535 6 41 758 869

()()()()()()

总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能凑成“1000”的补数,它们的个位相加等于,他们的十位相加等于,百位相加等于

例题1、

计算:(1)24+44+56 (2)53+36+47 (3)991+119+9+881

说明:做题之前,要先观察式子的特点,找到能凑成整数的好朋友,先加起来。

计算:

(1)18+28+72 (2)87+15+13

3)78+56+22+44 (4)28+44+39+72+56+21

(5)1+2+3+4+5+6+7+8+9

2、借数(拆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以“借数”或者“拆数”凑整

例题2计算:(1)96+9 (2)197+25

(3)6+26+206+2006 (4)99+98+97+6

拆小数补大数凑整:大数补上一部分即可凑成整十、整百数十,可以将小数拆开补给大数。例题3

1、(无锡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计算:998+1413+9989

2、(《小学生数学报》数学竞赛试题)计算:19999+1999+199+19

计算:

(1)165+199 (2)998+987+15 (3)49+49+49+3

(4)73+98+99 (4)(中南地区小学竞赛试题)19+299+3999+49999

3、带符号搬家:

比较大小:(1)25-7+5 25+5-7

(2)97-59-27_ 97-27-59

(3)127+30-27 127-27+30

在连减或者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那么计算时加法的交换律一样可以用,不过要带数字前面的运算符号“搬家”.用字母表示:a-b-c=a-c-b,a-b+c=a+c -b,其中a,b,c 各表示一个数.

例题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