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第二十七首无词歌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音乐与演奏特色及教学意义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一首非常优美的钢琴独奏曲,它以纯音乐的形式表达了深入人心的情感,展现了门德尔松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该曲曲调优美、旋律悠扬、结构清晰,表现出门德尔松对各种音乐形式的精通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这首曲子在钢琴音乐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被誉为“钢琴
之王”。
《无词歌》的演奏特点在于它强调了乐曲的情感表达力和艺术性,钢琴演奏手法的多样性和细腻性。
演奏者要通过技巧并重的手法和特别的表达功能,掌握和表现好乐曲的情感主题。
在演奏中,要注意掌握好音乐的节奏感,并注重调整气氛和情感,使乐曲更加完美地表达出来。
此外,演奏者需要对钢琴的音色和弹奏技巧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演奏的最高水平。
教学意义方面,《无词歌》是一首非常适合钢琴初学者学习的曲子。
它以简单的钢琴技巧为主,让初学者在练习钢琴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同时,该曲的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演奏这首曲子之后,也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灵活优美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享受音乐的魅力。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一首以纯音乐形式表现情感和意境的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 音乐语言简洁精炼,运用叠加、变奏、反复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浑然天成、自然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2. 曲调优美动人,以优美的旋律穿插纯熟的技巧,展现出深邃的情感。
3. 作品构思精巧,旋律线索清晰,音乐气氛鲜明,并以逐渐收敛的方式将情感和意境达到顶峰。
4. 音乐编配巧妙,以所用的乐器为主题主导整个曲子,塑造丰富的音响效果。
教学启示:
1. 引导学生从音乐素材出发,培养对音乐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促进学生对音乐美学的认识和涵养。
2.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音色、节奏和构成方式,以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并培养创新意识。
3. 通过分析、抒发音乐的情感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力和表达力。
4. 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各种乐器和编配技巧,以促进学生在音乐表演和创作方面的能力的提升。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作者:戴欣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5期【摘要】《葬礼进行曲》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第27首作品,创作于1844年。
受当时各种哲学、人文思想及身边变故的影响,整首作品的篇幅虽短,但其中蕴含的幽暗的色彩以及悲歌式的音调,都表现出了一种沉重、肃穆的情绪和浓厚的悲剧情感。
【关键词】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16-01乐曲开头在e小调上展开,整首作品为带有引子、连接和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1—4),4小节的引子是贯穿全曲的一个重要材料,由两个乐节构成。
包括在后面主题句、展开部分、连接、再现段中的扩充和尾声中都出现了引子中柱式和弦三连音与附点音符这两个特征。
在乐曲开始时,左右手均采用和弦的三连音音型及附点节奏,来描写沉重的送葬队伍。
乐曲中也不断穿插着三连音音型与附点节奏,乐思痛苦、压抑,充满着内在的悲愤,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些进行曲式的体裁特点。
前两小节是通过主和弦来强调其稳定性的,在后两小节加入属和弦并且将音区提高,从而进一步来巩固调性。
引子部分最后停留在属和弦上,为音乐进一步发展作出铺垫。
乐曲一开始便表达出了作者悲伤的心情,体现出浪漫主义注重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
A乐段(5—12),为4+4方整性结构,在钢琴的中低音区奏出。
a乐句中的每个乐节不论是经过怎样的旋律发展最后都停留在了属和弦上,仿佛带有一种强调的语气。
其织体依旧以柱式和弦三连音和附点音符为主,整个乐句的旋律由低到高进行,乐句最后由一个六度大跳,同时和声上以I—II6—K46—V的半终止结束,并将a1句的旋律引向下行。
第二乐句在不同的音调材料上展开。
在a1句刚开始的第9小节处调性也由e小调转向其关系大调G大调,在两个下方声部级进下行的同时旋律声部保持着G大调的主持续,紧接着在第10小节第二拍处转回原调e小调,且出现了e小调的主持续,在第11、12小节连接处出现特殊的变格进行:即VII34—I,其低音下四度进行而没有正常解决。
门德尔松钢琴曲《无词歌》织体研究
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无词歌》是一首在19世纪非常流行的钢
琴曲。
它的主题非常简单,通常是由5个或6个小节组成,其节奏渐进。
在《无词歌》中,门德尔松使用了不同的织体来创造令人难以置信的音乐效果。
首先,门德尔松在这首曲子中使用了快速的织体,在“无词歌”的高潮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段音乐变得越来越快,突然间停止了。
这种快速的织体使得音乐变得充满了紧张和展示能力。
其次,门德尔松还使用了连续的变化的织体。
在这首曲子中,它很快地变化了节奏,来创造一个更加奇特的音乐效果。
这个变化,在最后几个小节中尤为明显。
这个不断变化的织体是一个极好的音乐技巧,它增强了曲子的魅力和创新的性质。
最后,门德尔松还使用了不同的和声和强弱。
在这首曲子中,和声和强弱度也是变化的,来创造一个逐渐递增的效果。
这种变化的和声和强弱度也是门德尔松的音乐特色之一,使得他的音乐更加流畅和令人难以忘怀。
总之,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运用了多种织体和音乐技巧,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首非常成功、流行的曲子。
它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19世纪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
简析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曲式特色--以第十二、十四、二十
七首为例
吴红歌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是具有歌唱性体裁的钢琴作品,它注重采用适合人声歌唱的旋律、音域以及速度,以其抒情的歌唱性为主要特点。
在《无词歌》曲集中,每首乐曲主要以一种伴奏织体贯穿全曲,高声部如歌的旋律,伴有一个流动稍快的中声部,以及一个明确安静的低声线条这三个织体运动中常常有三个层次,成为《无词歌》曲式的又一特色。
【总页数】3页(P261-263)
【作者】吴红歌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门德尔松《b小调辉煌随想曲》曲式结构简析 [J], 何正
2.论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以门德尔松《F大调无词歌》(Op.85,No.1)为例[J], 谢滨妃
3.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9首(Op.85之No.3)的曲式结构 [J], 吴秉旭
4.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特点分析——以《春之歌》为例 [J], 井晶
5.简析门德尔松《无词歌》浪漫主义图景的建构 [J], 蔡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门德尔松第⼆⼗七⾸⽆词歌门德尔松《⽆词歌》(Op.62,No.3)分析报告⼀、这⾸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段并动⼒再现的三段曲式。
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细致分析如下:1、引⼦(1~4)是个长为4⼩节的乐句,由两个呈模进关系的乐节构成。
第⼀乐节以三连⾳节奏为主,持续在主调e⼩调的主和弦上;第⼆乐节上⾏五度模进,⼒度加强,声部增多,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段的进⼊作调准备。
2、呈⽰段(5~20)是个长为16⼩节的复奏乐段,其中后乐段是前乐段的重复。
前乐段(5~12)是个长为8⼩节、延伸的⼆句式⽅正型收拢性乐段,上句半终⽌在主调的属和弦上,下句变格终⽌在主调的主和弦上,在终⽌上形成属主呼应。
上句呈⽰了两个主要的材料(设为材料1和材料2),见例1,以抑扬格动机进⾏发展。
例1下句延伸进⼊,最后结束在导九第⼆转位到主和弦的变格终⽌上。
该乐段完全反复⼀次,形成复奏乐段。
3、中段(21~28)是个展开性中段。
先是使⽤材料1改变和声呈⽰,然后使⽤带有三连⾳节奏的材料2上⾏模进,再通过截段的⽅式(见例2)进⾏多次模进,最后⼀次衍展成⼀个“新材料”(25~26);接着下⾏四度模进这个“新材料”,在e⼩调的下属功能上开放终⽌。
例24、连接(29~32)使⽤引⼦的材料,以属功能为主,最后停留在主调的属功能上,为再现作调准备。
5、再现段(33~45)动⼒再现。
其中,上句完全再现,下句通过截取结束处尾部的材料向下属⽅向(a⼩调)离调重复,扩充了4⼩节,变格终⽌在主调的主和弦上。
6、尾声(45~48)使⽤引⼦材料与再现段形成交错句法,即再现段还未结束,尾声已经从另⼀个声部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这⾸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
值得⼀提的是:1、引⼦、连接和尾声使⽤了相同的材料,从⽽形成统⼀全曲的因素;所不同的是在和声功能上,引⼦以主持续为主,连接以属持续为主,尾声以主功能为主,从⽽⼜反映了各⾃不同的功能,形成T—D—T的和声布局。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结构特点分析【摘要】《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是门德尔松创作于19世纪的著名作品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该曲的整体结构、主题发展、和声特点、节奏节拍运用以及音乐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门德尔松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展现出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创作才华。
通过对作品的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思想和创作风格,对于研究门德尔松和教学乐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首曲目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令人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音乐才华和贡献肃然起敬。
【关键词】门德尔松, 无词歌, Op.30, 结构特点分析, 引言, 正文, 结论, 主题发展, 和声特点, 节奏, 节拍, 音乐情感表达, 音乐发展, 研究, 乐理教学, 启示1. 引言1.1 介绍《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是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他的交响乐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被写于1830年,是门德尔松在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完成的。
Op.30是一部无词歌曲,意味着没有文字的唱歌。
这种形式的作品常常通过音乐本身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让听众通过纯粹的音乐语言来感受作曲家的情感和想法。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被认为是一部结构严谨而且内容丰富的作品,其音乐风格较为典雅、优美,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部作品展示了门德尔松卓越的作曲技巧和对音乐结构的精准把握,同时也展现了他的独特音乐风格和个性。
通过对《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音乐语言,认识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情感。
这部作品不仅是音乐史上的重要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音乐体验和审美享受。
1.2 概述结构特点分析的重要性结构特点分析在音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音乐语言。
简析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文/刘倩男【摘要】1830-1845年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
《葬礼进行曲》是第27首作品,是《无词歌》中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作曲家用大量的柱式和声与三连音,模仿送葬队伍的脚步声,表达了作者悲伤的心情,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情感抒发的特征。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葬礼进行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19世纪欧洲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涉及多种音乐体裁,包括交响曲、序曲、歌剧、室内乐及各种器乐的独奏曲和协奏曲,成就卓越。
在钢琴音乐方面,门德尔松贡献突出,首创了“无词歌”这种音乐体裁,充分发挥出钢琴的抒情性和歌唱性特质。
1830-1845年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
《葬礼进行曲》是第27首作品,是《无词歌》中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作曲家用大量的柱式和声与三连音,模仿送葬队伍的脚步声,表达了作者悲伤的心情,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情感抒发的特征。
全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兼有引子、连接和尾声,中段类型为引申型中段(单一主题的单三)。
作品的主调建立在e小调上。
a乐段开始之前,有一个4小节的引子,柱式和弦、附点和三连音的使用,模仿了送葬队伍沉重的脚步声,营造出一种沉痛、肃穆、凝重的氛围。
第二小节的后半拍,相同的动机以高八度叠置的方式再次陈述,力度直达ff,脚步声由远及近,铿锵有力,前来送葬的人越来越多。
引子是主功能到属功能的和声进行,动人心弦的旋律从第4小节最后一个音开始缓缓流入,自然地过渡到呈示段。
呈示段(第一乐段)长16小节,是一个带变化重复的乐段。
a乐段是由两个等长的乐句组成的方整性结构:第一乐句4小节,在深沉的旋律中暗涌着三连音(其材料来源于引子)的律动,低音声部则为主、下属和属音的交替延续,上下声部形成了丰满的柱式和弦,使旋律在稳固的调性中实现了横向与纵向的双重发展。
从《葬礼进行曲》探析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风格谢秋菊【摘要】门德尔松是19世纪优秀的作曲家之一,本文即以门德尔松《无词歌》的第27首《葬礼进行曲》的创作特征为着眼点,从结构、和声等方面对其创作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探索门德尔松在体现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同时结合了浪漫主义的音乐创作风格。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页(P79-79)【关键词】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音乐创作风格【作者】谢秋菊【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学院音乐系【正文语种】中文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是德国作曲家,1809年出生在汉堡的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中。
门德尔松从小就接受了严格、良好的艺术教育,先后师从于柏格、海宁、彻尔特等著名的音乐家。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最广为流行的钢琴作品,共八卷,每卷六首,每首都有不同的标题。
门德尔松十分擅长把艺术歌曲的抒情性渗透在这些浪漫主义的钢琴小品中如《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等,手法精致而柔媚并充满创新。
《葬礼进行曲》是《无词歌》中的第27首作品,作于1844年,属后期的创作,受当时各种哲学、人文思想及身边变故的影响,表现了一种沉重、肃穆的情绪情感和浓厚的悲剧色彩。
(一)结构图示引子(4)—A[a(4)+b(4)]—B[c(8)]—连接(4)—A1[a1(4)+b1(8)]—结尾(4)e小:VVIIV6V7VII(二)文字分析这是一首展开型三段式,由引子、A乐段、B 乐段、连接和再现段及结尾构成,调性为e 小调。
引子4 个小节,由2个乐节构成。
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和低沉的音调营造了一种沉重、肃穆的气氛,具有“葬礼”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进行曲的体裁。
前两小节通过主和弦强调稳定性;后两小节音区提高并加入属和弦,进一步巩固调性。
引子停在属和声上,形成音乐进一步发展的期待。
这种“悲剧性色彩”的基调奠定了全曲的情绪、氛围。
呈示段8个小节,为双句对比乐段。
门德尔松《⽆词歌》附⼩提琴谱⽆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是以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型器乐曲,主要是钢琴曲。
它是由作者剪裁⽽成的各⾊的⽣活⽚断。
在⼀定的节奏⾳乐陪衬下,奏出歌唱性的旋律,其⾳域较声乐曲更宽⼴些。
“⽆词歌”追求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门德尔松《⽆词歌》来⾃⼩提琴之家00:0002:29您可以进⼊⼩提琴之家公众平台,回复关键词`搜`进⼊⼩提琴之家⼩程序搜索并下载乐谱。
⼩提琴之家微店神秘园10⾸⼩提琴曲乐谱+伴奏+⽰范 Mini Program下载乐谱:门德尔松《⽆词歌》阅读更多《精灵之舞》尼奥·巴齐尼很多⾳乐爱好者看到巴齐尼这个意⼤利作曲家的名字,能说出其⾳乐作品的可能也就是这⾸...最详细的⼩提琴揉弦教程最详细的⼩提琴揉弦教程《敖包相会》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说《科尔沁草原的⼈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提琴⼆重奏《⼟⽿其进⾏曲》附乐谱点击上⽅蓝字`⼩提琴之家`,关注我们~~⼩提琴之家...优美抒情|穆特演奏勃拉姆斯《摇篮曲》附⼩提琴谱点击上⽅蓝字`⼩提琴...吕思清演奏《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附⼩提琴谱点击上⽅蓝字`⼩提琴...帕尔曼演奏布洛克名曲《随⼼曲》(Nigun)附⼩提琴谱点击上⽅蓝字`⼩提琴之家`,关注我们~~ ...⼩提琴给歌曲伴奏|《侧⽿倾听》插曲《回家的路》附⼩提琴谱点击上⽅蓝字`⼩提琴...预售拼团(全⽹⾸发)⼁选择对的便携式蓝⽛⾳箱,去征服星⾠⼤海徒步,露营,跑步,散步,爬⼭,探险,骑⾏,旅⾏,独处,沙滩,朋友聚餐……...⼤提琴⼩提琴的深情对话|《重归苏莲托》附⼩提琴谱点击上⽅蓝字`⼩提琴...苏联⼩提琴⼤师科岗演奏维厄当《⼩回旋曲》附⼩提琴谱。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钢琴织体[摘要]门德尔松是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论及《无词歌》的风格时,必然涉及到其极具特色的钢琴织体。
这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宽泛的研究课题。
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以证实《无词歌》的深蕴意义的一面。
[关键词]浪漫主义钢琴织体门德尔松《无词歌》是门德尔松的钢琴代表作,他只活了38年,无词歌却陆续写了15年。
他的无词歌共有48首,无一不是短小精致的钢琴极品,富有隽永妩媚的歌唱性旋律以及无比美妙的钢琴织体。
伴奏织体部分是它惟一的或者说最为重要的钢琴乐器性格的负担者,因此不能单纯看作是独唱与伴奏的关系,而应看作伴奏织体与主题旋律是统一体的组成。
《无词歌》之所以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种体裁和情趣盎然的内容,是直接与极为丰富的钢琴织体写作有密切关系的。
从人们颇为熟知的三首“威尼斯船歌”里就能看出门德尔松织体写作的娴熟技巧。
虽然这三首乐曲不但内容和节拍调式相同,连节奏和速度也较为接近,织体风格也十分相似,均采用带有和声音程的分散和弦为伴奏音型。
但作曲家在此巧妙地交换了织体运动形式并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致使三首作品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船歌”效果。
我们从三首“船歌”的音型化前奏中就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微妙变化。
《无词歌》第6首b.《无词歌》第12首c.《无词歌》第29首下面我从不同角度对《无词歌》的织体写法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一、织体的功能类型造型性这一类型是使人们通过织体能直接感受到乐曲的基本形象和内容。
如带有猎人般号角的“猎歌”(第3首);描写轻盈划动的“船歌”;用音区对比表现男女声对唱的“二重唱”(第18首);似纺车不停运转的“纺织歌”(第34首);以及“诗人与竖琴”(第15首);“摇篮曲”(第36首)等等,这些造型性乐曲的形象都是直接而确切地通过织体反映出来。
1.背景性的流动音型这种织体经常出现在Andante速度中。
在流动自由的音型衬托下,主题旋律更加突出了歌唱性。
典型的实例可见《无词歌》集中每套的第一首。
门德尔松⼗⾸《⽆词歌》顾名思义,《⽆词歌》就是“没有歌词的歌曲”,是⼀种抒情性、歌唱性的钢琴⼩曲,由门德尔松⾸创。
它既有伴奏,⼜有歌唱旋律,都是完整的歌曲形式,曲式简练,形象随意,⽆拘⽆束,精致隽永。
门德尔松创作《⽆词歌》陆续⽤了⼗五年,总共完成四⼗⼋⾸,编成⼋集出版,每集都是六⾸。
这个系列可以说是浪漫主义钢琴⾳乐的代表作,影响深远。
以下精选⼗⾸作⼀介绍。
⼀、E⼤调作品19之1“甜蜜的回忆”:在琶⾳伴奏下,带有美好回忆和憧憬的优美旋律流淌出来。
中段似有烦恼袭来,但很快回到开始的遐想之中。
点击聆听⼆、g⼩调作品19之6“威尼斯船歌”:威尼斯船夫忧伤的歌声曾给门德尔松留下深刻印象。
本曲以划船节奏作为伴奏,在此之上呈现出伤感⽽流畅的旋律。
点击聆听三、D⼤调作品30之5“⼩溪”:富有动⼒的伴奏下,主题旋律轻快悠扬,有如拥有⽣命般的⼩溪汩汩流淌,跳跃着奔向远⽅。
点击聆听四、E⼤调作品38之3“诗⼈的竖琴”:以竖琴似的前奏开始,主题旋律热情豪迈,逐渐展开⾄强烈的情绪波动,仿佛游吟诗⼈正在述说传奇的故事。
点击聆听五、a⼩调作品53之5“民谣”:全曲由快速的舞蹈跳跃和宽⼴的民歌合唱两段旋律交织⽽成,合唱段落发展得⽓势磅礴,最后以轻快的舞蹈跳跃结束。
点击聆听六、G⼤调作品62之1“五⽉的微风”:在轻巧⽣动的伴奏下,清新的旋律描绘了“和煦的风⼉飘着花的芬芳,吹拂在⼈们的脸庞”的愉快画⾯。
点击聆听七、A⼤调作品62之6“春之歌”:这是全套《⽆词歌》中最著名的⼀⾸。
伴奏使⽤琶⾳装饰,主题旋律圆润明亮,徜徉于⾼声部,⼀幅纯朴⾃然的春天画卷在我们⾯前展开。
点击聆听⼋、C⼤调作品67之4“纺纱之歌”:⼀⾸富于⽣活情趣的快速乐曲,伴奏模仿纺车快速旋转的吱扭声,主题旋律轻快灵巧,犹如⼈们摇着纺车热⽕朝天的劳动场⾯。
点击聆听九、降B⼤调作品85之6“旅⾏者之歌”:⽣动的节奏上主题旋律悠然⾃得、轻松活泼,⼀场愉快的旅⾏出发了。
点击聆听⼗、C⼤调作品102之3“塔兰泰拉舞”:⼀⾸欢快的舞曲,节奏急促热烈,步伐狂放,最后戛然⽽⽌。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艺术特征分析摘要:门德尔松是德国犹太裔作曲家。
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题材,用来指那种在伴奏声部的衬托下,旋律进行得像歌唱似的钢琴独奏曲。
《葬礼进行曲》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第27首作品,是《无词歌》套曲中的重要的一首作品,创作于1844年,属于作曲家后期创作的作品。
本文将从结构与句法分析、调性与和声分析、旋律与节奏分析来阐述,以求更深入的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特征和情感内涵。
关键词: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创作特征一、结构与句法分析《葬礼进行曲》(Op.62No.3)的结构是一个带展开性中段的的三段曲式,带有前奏间奏和尾声。
调性为e小调,统一调性布局。
其结构图示为:A48= Int4+‖:A8(a4+a’4):‖+A8(a4+a″4)+Re4+A12(a4+a’’’4)+Coda4e-----------------------------------------------e~G~e------该作品的1-4小节为作品的引子,引子以缓慢的速度引入,可以分为2+2关系的两个乐句。
该片段用了模进的发展手法。
引子是贯穿全曲的一个重要材料,在主题、展开部分、再现之前的过渡、再现段的扩充中都出现了该材料柱式和弦和三连音的两个材料特征,尤其是在连接和尾声部分,动力再现了引子的材料。
作品的5-20小节是呈示段,呈示段是一个长为16小节的复奏乐段,其基本乐段是长为8小节的并行二句式方正的乐段,乐句与乐句的关系可分为4+4关系的两个乐句。
下句是对上句的变化重复,不构成曲式结构的升级。
21-28小节是作品的中段,该中段的特点是展开性的中段,中段的结构属于并行二句式方正乐段。
中段运用了呈示段的等分八分音符节奏,增加了三连音的节奏型的材料,使材料密集化。
中段的织体较之呈示段有所加厚,但材料来源于呈示段,并没有用新的材料进行发展。
6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深沉的旋律线条。
这些旋律不仅优美动听,而且富有内在的逻辑和张力,使得每一首《无词歌》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无词歌》中的“威尼斯船歌”为例,这首曲子的旋律线条流畅而悠扬,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3]。
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连续的波浪式音型和宽广的音域,模拟了水波荡漾的感觉,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威尼斯的水城之中,感受到了那种特有的宁静与和谐,不仅展示了门德尔松卓越的音乐才华,也使得这首曲子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此外,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还经常运用对比性的旋律手法,通过旋律的高低起伏、快慢变化、音色对比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
例如,在同一首曲子中,他可能会先呈现一段柔美抒情的旋律,然后突然转入一段活泼跳跃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突,这种对比性的旋律处理不仅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动力感,也使得每一首《无词歌》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总的来说,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对旋律的独特处理是他音乐才华的集中体现,通过精巧的构思、细腻的表达和对比性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美动人、情感深沉的旋律,使得这些作品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瑰宝。
(二)巧妙地对比和变化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有着巧妙的对比和变化特点,这种对比和变化不仅体现在音乐的结构、和声、调性上,更深入到音乐情绪和表达方式的转换,使得每首无词歌都像一部精心设计的音乐小戏,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动态的美感[4]。
例如,在《无词歌》Op. 19 No. 1中,门德尔松首先以明亮欢快的旋律开篇,似乎带给我们一个温馨甜美的景象。
但紧接着,通过微妙的和声和调性变化,他迅速将情绪转向了忧郁和沉思,这种情绪上的剧烈转变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展示了门德尔松如何通过音乐来刻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此外,在《无词歌》Op. 30 No. 6中,门德尔松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性的音乐材料,一开始是轻柔流畅的旋律,然后突然爆发出激情四溢的乐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结构特点分析1. 引言1.1 介绍《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 是一部广受好评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于19世纪创作,被称为“无词歌”是因为这是一部纯音乐作品,没有具体的歌词或主题。
这使得听众可以自由地对音乐进行解释和感受,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情感表达。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 充满了抒情和细腻的音乐风格,展现了他对旋律和和声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这部作品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被评论家们称赞为充满了激情和感情的音乐作品。
通过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以及其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1.2 概述文章内容《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经典歌曲集,被认为是浪漫时期德国艺术歌曲中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作品背景、总体概述、结构特点、旋律发展和和声特点的分析,对这部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门德尔松的作品背景,包括他的音乐风格、创作理念和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无词歌》Op.30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无词歌》Op.30进行总体概述,包括歌曲数量、歌曲主题和整体风格,为后续的结构特点分析和旋律、和声特点探讨奠定基础。
在结构特点分析部分,我们将分析《无词歌》Op.30每首歌曲的结构,探讨其节奏、动机和发展方式,揭示门德尔松在作品中所展示的创作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随后,我们将对旋律发展进行分析,探讨门德尔松在作品中运用的旋律素材、变化和发展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并对其音乐价值和艺术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2. 正文2.1 门德尔松作品背景分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是他在浪漫主义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分析及演奏研究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息,并与古典时期的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是早期的浪漫主义时期的灵魂人物,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843年,门德尔松在
德国成功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他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并且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体裁主要包括交响曲、序曲、清唱剧、钢琴曲等。
他的交响曲以《仲夏夜之梦》序曲、《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第三交响曲》(《苏格兰》)最为著名。
钢琴小品《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体裁,最具标志性作品之一。
通过对《无词歌》的作品赏析,可以清晰的了解到门德尔松作品具有温馨抒情、优雅恬静、明晰无暇、富于诗意幻想,戏剧性冲突不强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研究《无词歌》的作品特点和音乐内涵来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將《无词歌》集中48首钢琴小品按体裁特征分为四类:性格化小品、合唱声乐体裁小品、独唱体裁小品和重唱体裁小品。
分别选取《猎歌》、《葬礼进行曲》、《春之歌》和《威尼斯船歌》三首作为各形式中的代表性作品,从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分析三方面,对四类形式的代表作品进行阐述,围绕器乐声乐化特点对每首作品演奏技巧运用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如歌演奏法、内声部分手、乐句对答、背景音型、速度的处理,将这些演奏技巧的理论方法合理运用在《无词歌》集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器乐声乐化特点,运用钢琴演奏的技巧分析更好表达作品内容和理解作品风格。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3)分析报告
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段并动力再现的三段曲式。
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二、细致分析如下:
1、引子(1~4)是个长为4小节的乐句,由两个呈模进关系的乐节构成。
第一乐节以三连音节奏为主,持续在主调e小调的主和弦上;第二乐节上行五度模进,力度加强,声部增多,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作调准备。
2、呈示段(5~20)是个长为16小节的复奏乐段,其中后乐段是前乐段的重复。
前乐段(5~12)是个长为8小节、延伸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上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下句变格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弦上,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上句呈示了两个主要的材料(设为材料1和材料2),见例1,以抑扬格动机进行发展。
例1
下句延伸进入,最后结束在导九第二转位到主和弦的变格终止上。
该乐段完全反复一次,形成复奏乐段。
3、中段(21~28)是个展开性中段。
先是使用材料1改变和声呈示,然后使用带有三连音节奏的材料2上行模进,再通过截段的方式(见例2)进行多次模进,最后一次衍展成一个“新材料”(25~26);接着下行四度模进这个“新材料”,在e小调的下属功能上开放终止。
例2
4、连接(29~32)使用引子的材料,以属功能为主,最后停留在主调的属功能上,为再现作调准备。
5、再现段(33~45)动力再现。
其中,上句完全再现,下句通过截取结束处尾部的材料向下属方向(a小调)离调重复,扩充了4小节,变格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弦上。
6、尾声(45~48)使用引子材料与再现段形成交错句法,即再现段还未结束,尾声已经从另一个声部进入。
三、总结。
综上所述,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
值得一提的是:
1、引子、连接和尾声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从而形成统一全曲的因素;所不同的是在和声功能上,引子以主持续为主,连接以属持续为主,尾声以主功能为主,从而又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功能,形成T—D—T的和声布局。
2、尾声与再现段形成交错句法,增强了两个部分的联系。
3、呈示段和再现段在终止式上都采用了变格终止,中段也在下属功能上开放终止。
一般来说,和声中的变格终止常与宗教的死亡主题相关,联系这首作品的标题“葬礼进行曲”,可以知道这里变格终止的处理联系了本曲的标题,揭示了本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