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膜在胃癌腹膜微转移检测中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37.73 KB
- 文档页数:3
《胃癌研究总则》第1版于1963年由日本胃癌研究会(JapaneseResearchSocietyforGastricCancer,JRSGC)出版。
《日本胃癌分级》英文版第2版是基于日文版第13版修订而成的,其目的是为胃癌的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总则所见用大写字母表示:T(肿瘤侵犯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和M(远处转移)。
字母后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种所见的范围。
不明确病例以“X”表示。
所见分成四个类别,即临床、手术、病理的和最终所见,分别用加在大写字母前的小写字母c、s、p 和f表示。
至于同时多原发癌,以侵犯胃壁最深的肿瘤为准。
1.临床所见:诊断评价中的任何所见,包括诊断性腹腔镜,都被定义为临床所见。
记录为cT2、cNl、cM0、Ⅲ期c。
2.手术所见:任何术中所见,包括冰冻切片、细胞学以及切除标本的大体检查,都被定义为术中所见。
治疗性腹腔镜的结果也包括在术中所见之中。
3.病理所见: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切除所得材料任何镜下所见都被定义为病理所见。
4.最终所见:基于临床、手术和病理的综合所见被定义为最终所见。
当手术和病理所见相矛盾时,以病理所见为准。
(二)原发病变1.肿瘤位置每个原发病变都应记录其二维的最大值。
解剖上胃可分为三个部分:上(U)、中(M)和下(L)区。
如果多于一个区受累,所有受累的分区都要按受累程度描述,肿瘤主体所在的部位列在最前,如LM或UML。
肿瘤侵及食管或十二指肠的,分别记作E或D。
胃的横断面可分为四等分:小弯和大弯,前壁和后壁,全周的受累记作“Circ”。
残胃癌的记录要求按下列三个项目以连字符相连:①上次胃切除的原因:良性病变(B)、恶性病变(M)或未知的(X)。
②上次胃切除术至当前诊断之间相隔年数(未知:X)。
③肿瘤在残胃的位置:吻合处(A)、胃缝合线(S)、胃的其他位置(O)或整个残胃(T)。
扩散至食管(E)、十二指肠(D)或空肠(J)也应记录。
胃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一、范围本规范制定了胃癌(包括食管胃交界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病变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在肉眼下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I型),浅表型(II型),凹陷型(III型)和混合型。
三、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四、诊治流程图1 胃癌诊断与治疗流程五、诊断依据(一)病因学。
胃癌的病因迄今未阐明,但已认识到多种因素会影响,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
目前所知主要可能存在与下列因素关联的可能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亚硝基化合物;高盐硝酸盐的摄入;二羰基化合物;真菌;遗传性。
影像学及内镜等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 组织或病理学检查 拟诊胃癌病例 胃癌门诊 继续随访 可切除性评估 不可切除 可切除排除诊断 确定诊断 部分早期胃癌 中晚期胃癌 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高级上皮内瘤变粘膜内癌内镜下微创治疗(可选) 随访(二)高危因素。
性别:男性患胃癌的几率为女性的1.5倍;年龄: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饮食: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吸烟:吸烟的男性死于胃癌的人数是不吸烟男性的2倍;接受过胃部手术;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家族肿瘤疾病: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等遗传性疾病等;家族胃癌史;恶性贫血:常合并萎缩性胃炎;肥胖: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的胃癌风险更高;经济状况:在经济较差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
(三)症状。
1.发病时间:发病到就诊时间,10%在3个月之内,10%在3个月至2年之间,20%在2年以上。
2.主要症状:通常没有特异性。
胃癌从早期到晚期大概需要经历多长时间?胃癌早期到晚期的发展时间最初发现胃癌到晚期所用时间较长,其中癌前病变到确诊胃癌的时间较长,常规可达到15年甚至20年,但胃癌早期到晚期的发展时间较快,常规处在0.5年~2年。
但此种结果也仅仅是理论层面分析的结论,后多年临床观察的结果,实际上胃癌进展并无特定时间。
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早期治疗情况、肿瘤生物学特征、是否存在合并症等均可影响到胃癌的进展时间。
胃癌早期与晚期存在多个方面的差异性,如病理上有显著差异,早期胃癌局限在黏膜层,晚期胃癌病灶可侵犯全层胃壁,且可伴随远端病灶转移。
在症状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在,胃癌发生早期阶段症状轻微,多见胃部不适感,多数症状与常见胃肠炎疾病相似,不容易引起重视。
而发展到晚期为恶病质,患者可出现明显消瘦且长期无法进食。
在病灶转移到其他器官后,若累及肺部可增加咳嗽症状,累及脑部可出现意识障碍症状。
胃癌的早期与晚期在处理方案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早期胃癌有条件采取内镜进行微创治疗,无需放化疗。
但晚期胃癌多已经失去根治术治疗的机会,为此需要采用姑息手术治疗,且多难以将病灶完全切除,需要术后进一步实施对症处理。
早期与晚期胃癌的临床特征早期胃癌多表现为轻微胃部不适感,其中隐痛常见。
早期多数患者有腹部膨胀、沉重感,后伴随心窝部隐痛。
基于此类症状缺乏特异性,为此容易错误理解为胃炎或溃疡疾病,通过胃炎常规治疗后症状可缓解。
若病变在胃窦部,容易诱发十二指肠病变,发生溃疡性疼痛。
早期胃癌可伴随食欲下降与消瘦及乏力症状。
食欲下降无胃部疼痛为胃癌早期表现,部分患者在进食后有腹胀或嗳气症状,会自主控制饮食导致体重下降。
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与便血等症状。
早期少数患者进食后饱胀感可伴随轻微恶心表现。
早期少数患者可伴随便血症状,与病变后破坏胃内小血管相关。
少数基于胃出血症状而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若出血量较多则可伴随呕血与黑便。
晚期胃癌以主诉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感为主,在服用止痛药物后难以缓解。
《胃癌研究总则》第1版于1963年由日本胃癌研究会(JapaneseResearchSocietyforGastricCancer,JRSGC)出版。
《日本胃癌分级》英文版第2版就是基于日文版第13版修订而成的,其目的就是为胃癌的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一)总则所见用大写字母表示:T(肿瘤侵犯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与M(远处转移)。
字母后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种所见的范围。
不明确病例以“X”表示。
所见分成四个类别,即临床、手术、病理的与最终所见,分别用加在大写字母前的小写字母c、s、p 与f表示。
至于同时多原发癌,以侵犯胃壁最深的肿瘤为准。
1.临床所见:诊断评价中的任何所见,包括诊断性腹腔镜,都被定义为临床所见。
记录为cT2、cNl、cM0、Ⅲ期c。
2.手术所见:任何术中所见,包括冰冻切片、细胞学以及切除标本的大体检查,都被定义为术中所见。
治疗性腹腔镜的结果也包括在术中所见之中。
3.病理所见: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切除所得材料任何镜下所见都被定义为病理所见。
4.最终所见:基于临床、手术与病理的综合所见被定义为最终所见。
当手术与病理所见相矛盾时,以病理所见为准。
(二)原发病变1.肿瘤位置每个原发病变都应记录其二维的最大值。
解剖上胃可分为三个部分:上(U)、中(M)与下(L)区。
如果多于一个区受累,所有受累的分区都要按受累程度描述,肿瘤主体所在的部位列在最前,如LM或UML。
肿瘤侵及食管或十二指肠的,分别记作E或D。
胃的横断面可分为四等分:小弯与大弯,前壁与后壁,全周的受累记作“Circ”。
残胃癌的记录要求按下列三个项目以连字符相连:①上次胃切除的原因:良性病变(B)、恶性病变(M)或未知的(X)。
②上次胃切除术至当前诊断之间相隔年数(未知:X)。
③肿瘤在残胃的位置:吻合处(A)、胃缝合线(S)、胃的其她位置(O)或整个残胃(T)。
伤引起脑脊液鼻漏。
⑷术中尽量多保留患者的软骨、骨质,以便将其作为鼻中隔硬性支架。
⑸在处理鼻中隔高位结节样增生时,需尽量保留结节表面黏膜的完整性。
⑹在对患者的鼻腔进行填塞前,需对其鼻中隔的手术创腔进行充分止血。
⑺术中所有的开口均不需缝合。
术后使用高膨海绵对患者的双侧鼻腔进行填塞,在填塞时对合好其切口的切缘即可。
⑻对合并有鼻息肉、鼻窦炎、鼻甲肥厚的患者,需同期对其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
4)术后,为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在术后的48 h,为患者取出鼻腔中的填塞物。
1.3 观察指标治疗后,观察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
2 结果这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其偏曲部位的矫正效果良好,其中鼻道和上鼻道的开放良好且引流通畅,其头昏、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对这56例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其均未发生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软偏、鼻腔粘连、鼻中隔血肿、鞍鼻畸形、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
3 讨论鼻中隔高位偏曲是指患者的鼻中隔高位偏离中线向一侧或双侧弯曲或局部凸起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该症状多由发育异常、鼻部外伤所致,也可由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所致[2]。
鼻中隔高位偏曲可导致患者的鼻道-窦口复合体或上鼻道蝶筛隐窝出现引流,进而引发鼻窦炎[3-9]。
鼻中隔高位偏曲部位可压迫患者的中鼻甲引发筛前神经痛[10-11]。
鼻中隔高位偏曲可因偏曲严重而影响嗅区气体的流通,导致患者出现嗅觉减退的症状。
在临床上鼻中隔高位偏离中线位置的病例相对较少。
鼻中隔高位偏曲的类型主要包括软骨-骨交界处软骨与骨质错茬叠加发育使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凸起、软骨-骨交界处软骨与骨质增生膨大、软骨-骨交界处骨质部有空泡形成和鼻中隔面软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鼻中隔结节(又称鼻中隔鼻甲)[12]。
采用传统的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高位偏曲患者进行治疗的缺陷是:1)患者发生引起鼻中隔双面软组织对侧撕裂而产生鼻中隔穿孔的情况。
2)术中医生为看清术野往往需要切除患者过多的鼻中隔支撑组织,极易形成鼻中隔软偏(失去支撑的鼻中隔软组织会随其呼吸的气流左右摆动)的情况,进而导致其发生鞍鼻等并发症。
胃癌的诊断胃癌的诊断依据胃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为了让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就得进行详细的胃癌诊断,胃癌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1.男性居多,发病年龄以中年和老年多见,41~60岁之间占2/3。
2。
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可见胃脘饱胀疼痛,餐后加重,食纳乏味,体重减轻,咽下困难,胃疼无间歇性,不为食物或制酸药缓解,甚者出现胃脘剧烈性钻痛而放射至背部。
亦可见恶心、呕吐、吐血、黑便、面色无华.如癌肿转移,可见黄疸、腹泻、骨痛、咳嗽、喘促、腹水等相应脏器受累的表现。
3。
体征:中晚期可于胃脘部触及质地坚硬,呈结节状的肿块,有压痛,可移动,左锁骨上核肿大、质硬、推之不移,或有腹水征。
4。
内镜检查(胃镜):目前胃镜已成为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工具。
临床上所使用的内镜主要有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三种.胃癌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对于胃癌内镜下主要观察病变的基本形态:隆起、糜烂、凹陷或溃疡;表面色泽加深或变浅;粘膜面粗糙不光滑;有蒂或亚蒂;污苔附丽与否;病变边界是否清楚及周围粘膜皱襞性状态情况。
和正常粘膜对比的方法来区分辨别病灶。
胃镜检查特别适用于:①怀疑胃部良性或恶性肿瘤者;②短期内动态观察胃的溃疡性病变,以鉴别良性或恶性;③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癌找原发灶。
胃镜能够直接观察胃粘膜变化,通过胃镜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镜下应估计癌的大小,小于1cm 者称小胃癌,小于0。
5cm者称微小胃癌.从而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而且对胃的癌前病变如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肠上皮中重度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活检确诊后予以积极治疗,确保了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5. X线钡餐检查:钡剂造影是胃肠道肿瘤检查的首选和主要方法,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于老年人、儿童、脊柱严重畸形者,有心血管并发症者,以及恐胃镜者,胃肠钡餐X线检查应是除胃镜外的首选.但也有些病变是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例如早期胃癌等。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中完全与部分网膜切除的效果比较王祥龙【摘要】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omplete omentum( CO)and partial omentum(PO) resection in subtotal gastrectomy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undergone with open distal subtotal gastrectom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 and PO group(2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the related indexes of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time of operation and hospital stay of PO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at of CO group ( P < 0. 01 - P < 0. 05 ) . The serum albumin level of PO group on the first day after oper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 group( P < 0. 05 ) .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other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 05 ) . One case of PO group appeared atelectasis, which was successfully controled by conservative therapy. All patients were alive without recurrence until December 30,2010. Conclusions; The partial omentum resection in open distal subtotal gast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has a certain clinical value.%目的:比较早期胃癌远端次全切除术中网膜部分切除与全切除的效果.方法:将行开放性远端胃次全切除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入网膜部分切除组及网膜全切组,每组各20例.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数据及术后预后相关指标.结果:网膜部分切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网膜全切组(P<0.01和P<0.05),其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网膜全切组(P<0.05),其余指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膜全切组1例患者出现腹腔积液,网膜部分切除组1例患者出现肺不张,均经保守后成功控制.40例患者均无复发,截至2010年12月30日均存活.结论: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开放性远端次全切除术中网膜部分切除有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7)011【总页数】3页(P1300-1302)【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网膜切除【作者】王祥龙【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3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大网膜是体内最大的腹膜褶皱,内含大量的免疫细胞,可以帮助人体清除外来的异物及细菌,防止腹膜的坏疽及穿孔,也经常参与胃癌的传播[1]。
胃蛋白酶原与CA12-5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及对腹膜转移判断的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Pepsinogens,PGⅠ, PGⅡ)及CA12-5含量变化与胃癌早期诊断及腹膜转移的关系,并对两者联合检测诊断早期胃癌及腹膜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测定入选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其亚群的含量,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测定血清CA12-5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胃癌患者P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早期胃癌患者的变化即有明显差异(p<0.05),而进展期胃癌患者则下降更显著(p<0.01)。
CA-125含量在早期胃癌患者既有升高,而在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中则明显升高(p<0.01)。
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含量及其比值的下降,是与胃癌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而血清CA12-5含量的变化与胃癌腹膜转移高度相关。
【关键词】胃癌胃蛋白酶原 CA-125 腹膜转移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年来对胃癌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早期诊断率仍然很低,而且胃癌术后复发预测及诊断亦未有较好的检测手段,因此,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我国恶性肿之首。
胃癌早诊断、早治疗及术后复发早期预测是提高胃癌治愈率与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
本研究分别测定胃癌及正常对照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其亚群和CA12-5的含量,探讨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及腹膜转移判断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普外科、消化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228例,男139例,女89例,年龄31~77岁,平均58.4岁。
所有病例均经胃镜及病理学确诊。
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胃癌按其分期程度分为早期胃癌9例(术后病理证实病变均未超过粘膜下层),进展期胃癌43例,其中广泛腹膜转移者12例,均经手术证实。
对照组为经过胃镜病理证实的正常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4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