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正式样本
- 格式:docx
- 大小:146.89 KB
- 文档页数:13
一种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精准控制的方法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交通的需求,盾构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建设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
如果沉降控制不精准,就会对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灾害事故。
因此,如何实现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精准控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精准控制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基于监测与预测的控制方法。
通过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在盾构隧道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工程测量,确定地下情况和地表沉降的潜在影响范围。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盾构机的掘进参数、土壤条件等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准确的数据。
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地表沉降的预测。
根据盾构隧道的施工方案和地质情况,可以建立相应的模型,预测地表沉降的幅度和范围。
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控制点的沉降速度和沉降量,及时预警并调整施工参数。
第三,通过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和技术手段,控制地表沉降的幅度和范围。
在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补偿注浆、土体加固、减小掘进参数等方法,减少地表沉降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盾构机的掘进速度和方向,避免对地表造成过大的压力和沉降。
监测与预测的控制方法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更加精准的地表沉降控制。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和物联网设备的应用,可以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提高控制的精度和准确性。
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精准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监测与预测的控制方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同时,结合其他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控制的精度和准确性。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相信在未来的盾构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控制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为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盾构过建筑物的沉降控制技术及研究(李懂懂)摘要广州电缆隧道盾构区间厚德变电站至客村盾构区间隧道穿广州大道后滘大桥、广州大道上涌中桥以及多栋建构筑物,下穿广州大道新窖南路隧道和广州大道墩和路口人行地道。
拟建场地位于广州沉降区,基岩为白垩系白鹤洞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岩层走向NW,倾角约10~20°,中微风化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场地未发现断裂构造踪迹。
但地基岩上部覆盖厚度不大的第四系软土层。
对盾构下穿多栋建构筑物隧道及桥墩施工技术总结,对广州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地层的盾构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盾构全断面淤泥全风化岩带掘进控制同步注浆引言为了掌握盾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动态,确保施工过程中盾构隧道的稳定和地面建(构)筑物的安全,应进行现场监控量测。
通过对观察及量测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对盾构隧道结构体系的稳定状态和建筑物的安全度进行预测,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工程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
特殊地段的沉降控制一直是盾构施工中的难点、风险点,本文介绍了广州电缆隧道厚德变电站至客村盾构区间,盾构隧道穿广州大道后滘大桥、广州大道上涌中桥以及多栋建构筑物,下穿广州大道新窖南路隧道和广州大道墩和路口人行地道,本地段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以期对类似地层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本段电缆隧道南起220kV厚德变电站(位于广州大道南后窖村内,待建),沿后窖村内规划道路由东向西与广州大道南相交,此后沿广州大道南由南向北,途经广州大道后滘大桥、广州大道车行隧道以及上涌中桥,最终在客村与广州大道南交汇处。
线路总长度为3090.90 m,其中明挖隧道部分长557.48m,最小曲线半径为10m,最小纵坡5‰,隧道埋深约2.5~7m;盾构隧道部分长2533.42m,最小曲线半径为350m,最小纵坡5‰,隧道埋深约13~17m。
220千伏厚德电力隧道将布置本期及规划共设(最大回路数)4回220千伏电缆线路、本期及规划(最大回路数)12回110千伏电缆线路。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在隧道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殊地段包括软土地层、岩溶地区、高地应力区等。
在这些地段进行盾构掘进时,由于地层的特殊性质和复杂性,往往会出现沉降问题。
沉降过大会对地表建筑物、地下管线等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沉降控制是盾构掘进工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沉降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层预测与监测: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前,必须对地层进行预测与监测。
通过勘探和地质调查,获取地层的信息,包括土层的强度、含水量、孔隙度等。
同时还要进行地下水位监测,以便及时了解地下水的变化情况。
地层预测与监测为后续的工程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2.地表建筑物的加固与保护: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时,应特别关注地表建筑物的加固与保护。
对于沉降敏感的建筑物,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设置加固桩、加固梁等。
对于无法移动的建筑物,可以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挡土墙、安装护坡等,防止地层沉降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3.地下管线的保护与迁移: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时,地下管线的保护与迁移是一项关键工作。
通过提前设计,可以将地下管线迁移到安全区域,避免盾构掘进过程中对管线造成影响。
对于无法迁移的管线,可以采用保护措施,如设置管道隔离板、加固管道等,减小盾构掘进引起的沉降对管线的影响。
4.盾构机的调整与优化:对于特殊地段的盾构掘进,盾构机的调整与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地层的特点,可以调整盾构机的推进速度、推力大小、刀盘转速等参数,以适应地层的不同情况。
此外,盾构机的刀具也需要根据地层的硬度进行调整,以保证掘进效率和质量。
5.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如沉降仪、应变计等,可以及时监测地层沉降的变化情况。
当沉降超过一定范围时,预警系统会发出警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沉降引起的灾害。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要求等多个因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盾构掘进工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模版1.简介特殊地段盾构掘进是指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的盾构掘进工程,例如软土地层、高地应力区、地下水丰富区等。
由于这些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工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沉降控制技术,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地质调查与监测在进行特殊地段盾构掘进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并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系统。
地质调查包括地下水位、土质组成、地层断裂等方面的资料收集,以便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进行预测和分析。
监测系统应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地下应力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并设置相应的预警机制。
3.盾构机参数调整特殊地段盾构掘进中,针对具体的地质条件,需要对盾构机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
例如,在软土地层施工时,可以适当降低盾构机的推进速度,减小土体的排土压力,从而减少沉降的影响。
另外,针对高地应力地区,可采取减小推进速度和增大盾构机前端压力等措施,以减少地应力的释放,避免过大的沉降。
4.土体加固与支护在特殊地段盾构掘进中,常常需要进行土体加固与支护工作,以增加地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常见的加固与支护方法包括注浆加固、钢筋混凝土衬砌等。
注浆加固可以提高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沉降的发生。
钢筋混凝土衬砌可以增加地层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小盾构施工对地表的影响。
5.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影响特殊地段盾构施工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盾构掘进穿越地下水丰富区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位,以减小沉降的影响。
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设置封闭式施工区、采取泵水降地等。
6.灵活的施工计划调整在特殊地段盾构施工中,难免会遭遇未预料的地质灾害或其他突发情况。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需要灵活调整施工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必要时可以停工、调整盾构机工作参数或采取其他措施,以避免不可预测的沉降事件的发生。
总结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监测,并进行盾构机参数调整、土体加固与支护、地下水位控制等工作。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盾构施工时,为了保证地表沉降不超过规定范围,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
本文将围绕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展开论述,并进行详细阐述。
一、特殊地段的定义和分类特殊地段是指在盾构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相对于普通地质条件而言,地质条件更加复杂、施工难度更大的区域。
特殊地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地下水位高的地段:这种情况下,施工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基岩夹层的地段:在基岩夹层的地段,盾构机很可能会因为困扰力过大而导致停机或出现其他故障。
因此,在这种地段的施工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困扰力降低技术和设备来控制困扰力。
3. 塌陷地层的地段:塌陷地层是地层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沉降的地段。
在这种地段的盾构施工中,需要采取控制沉降的有效措施。
4. 敏感地质环境的地段:敏感地质环境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地下设施等。
在这种地段,需要采取更加谨慎的施工措施,并进行沉降监测和控制。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二)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前后土法: 前后土法是指在盾构机前后设置土体支撑,对地表沉降进行控制。
通过对盾构机前方进行支撑来减小围岩的变形,同时在盾构机后方进行填土加固,来平衡地表沉降。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地表沉降,但对于需要施工的区域有一定限制。
2. 预压法: 预压法是指在盾构机掘进前,对地表沿隧道轴线方向进行预压,增加地表上部土体的应力,减小在掘进过程中由盾构机引起的沉降。
预压法通常采用液压顶板机或其他预压设备来实现。
3. 补偿法: 补偿法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盾构机掘进引起的地表进行补偿,以减小地表沉降。
补偿法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在地表上进行补偿施工,如施工时进行补土或加固地下设施;二是通过在盾构机通道设立沉降引导层,引导超过规定范围的沉降到安全区域内。
4. 液压支撑法: 液压支撑法是指在盾构机掘进过程中,通过液压支撑机构对地表进行支撑,减小地表沉降。
2023年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引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盾构掘进是一种常用的地下工程技术,用于建设地铁、隧道和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
然而,盾构掘进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沉降,对地上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如何控制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盾构掘进的沉降机理盾构掘进是通过盾构机来进行的,在盾构掘进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开挖和同步衬砌的操作。
开挖过程中,盾构机施加了较大的盾构推力和刀盘扭矩,使得地下土体发生位移和变形,从而导致沉降的产生。
同时,衬砌过程中,新的混凝土结构也会对地下土体施加一定的荷载,使得沉降进一步发展。
2023年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二)针对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技术:1. 沉降预测模型在盾构掘进前,需要建立合理可靠的沉降预测模型。
该模型可以基于盾构机的参数、地质条件、衬砌形式等多个因素进行建立,通过数值模拟或实际工程经验的方法来预测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沉降情况。
通过沉降预测模型,可以提前评估盾构掘进对地上结构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注浆技术注浆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盾构掘进沉降控制技术。
通过在盾构掘进前后注入合适的注浆材料,可以填充地下土体的裂缝和空隙,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减少沉降的产生。
注浆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注浆材料和注浆参数,以达到控制沉降的效果。
3. 地下连续墙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是一种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采取的沉降控制技术。
通过在盾构掘进的前方或后方施工地下连续墙,可以有效地限制土体的沉降范围和程度。
地下连续墙可以由钢板桩、混凝土桩或滑移桩等材料构成,具有较强的抗拔和抗侧推能力。
4. 地面压实技术地面压实技术是一种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采取的沉降控制技术。
通过在盾构掘进的前方或后方进行地面压实,可以增加地面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减少沉降的产生。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范本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空间的利用日益凸显。
而盾构工程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隧道和地下管线等建设项目中。
然而,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时,沉降控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特殊地段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沉降控制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控制原则1. 安全优先: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原则。
所有的沉降控制措施都应围绕着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安全展开。
2. 联合控制:沉降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共同合作。
与地质、结构、环境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联合控制的机制。
3. 预防为主:采取先行预防的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起沉降的问题。
在盾构掘进前进行全面的预测和评估,制定详细的沉降控制方案。
4. 精细化管理:通过多种手段和技术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精密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的达到。
三、控制技术1. 地质勘察: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工作。
通过地质勘察,可以了解地下水位、控制断裂、软弱地层等情况,并进行地质参数的确定和预测分析。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制定相应的沉降控制方案。
2. 导向控制: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通过准确定位和控制,减少盾构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控制沉降。
采用激光测距仪、三维导向系统等技术手段,对盾构的位置和姿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
3. 法瓦洛重力法: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时,可以采用法瓦洛重力法来控制沉降。
通过布设重力式法瓦洛管,实时监测地表沉降情况,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调整和控制。
法瓦洛重力法可以快速、精准地控制盾构掘进引起的沉降。
4. 区域围护法:在特殊地段进行盾构掘进时,可以采用区域围护法来控制沉降。
通过在盾构掘进区域周围和底部设置围护结构,形成较好的支护和固化效果。
同时,使用水泥浆注浆和冻结法等技术手段,对软弱地层进行处理,提高地层的承担能力。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范本引言:盾构法是当今最常用的地下隧道施工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水利工程、交通隧道等领域。
然而,在特殊地段盾构施工中,如遇到地质复杂、结构敏感或地上设施密集的区域,沉降控制成为一个难题。
沉降控制是指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地表沉降值在一定范围内,以保障地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地上设施、建筑物的稳定性。
本文将针对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进行探讨,提出一套控制沉降的技术范本。
一、地质勘探与监测在特殊地段盾构掘进前,必须进行细致的地质勘探和预测工作,了解地下岩土结构、地下水位、地下管线等情况,综合分析风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地表沉降监测、地下管线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通过及时监测和分析数据,得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二、合理控制盾构掘进速度盾构掘进速度过快是导致地表沉降较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特殊地段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盾构掘进速度,尽量将速度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盾构掘进速度的控制,可以通过调整推进力、增加刀盘转速、优化注浆方式等手段实现。
同时,还应根据实际监测数据,随时调整掘进速度,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三、地表补偿措施在特殊地段盾构施工中,地表沉降往往会对地上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减小这种影响,可以采取地表补偿技术。
地表补偿技术包括预应力锚杆、多级千斤顶、水平支撑等。
通过这些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对地上建筑物和地下管线进行支撑和加固,以减小沉降对其造成的影响。
四、地下注浆技术地下注浆技术是盾构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沉降控制技术。
通过注浆加固地层,改善地基条件,从而减小地表沉降。
地下注浆的选择和施工方案应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工艺确定。
常用的注浆材料有水泥浆、膨润土、乳化沥青等。
注浆方式包括反压注浆、单液注浆、纵向钻孔注浆等。
五、盾构机参数优化盾构机的参数设置也对沉降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范本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特殊地段的盾构掘进工程对沉降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通过总结盾构掘进工程中沉降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范本,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盾构掘进;沉降控制;特殊地段;技术范本一、引言盾构掘进作为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在实际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特殊地段的盾构掘进工程中,如沿江河段、高铁线路下方等,由于地质条件或环境限制,沉降控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因此,针对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需求,本文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范本。
二、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2.1 地质勘察和预测分析在特殊地段盾构掘进工程中,准确的地质勘察和预测分析是保证沉降控制的基础。
通过对地下地质构造、岩土层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工艺参数。
2.2 监测与预警系统特殊地段盾构掘进工程中,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非常重要。
通过安装合适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面沉降和变形情况,并及时进行预警和调整,确保工程安全。
2.3 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在特殊地段盾构掘进工程中,需要针对具体条件进行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制定。
通过合理布置锚杆、注浆、预支撑等技术手段,降低地面沉降风险。
2.4 合理控制施工速度特殊地段盾构掘进工程中,合理控制施工速度是保证沉降控制的重要因素。
通过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合理调整掘进速度,降低地面沉降的风险。
2.5 支护与加固技术特殊地段盾构掘进工程中,支护与加固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沉降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选择支撑结构、加固方式等,增强地下结构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三、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特殊地段盾构掘进工程为例进行分析。
该工程位于城市河流边缘地区,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
通过对该工程的沉降控制进行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调整,成功地控制了地表沉降,并保证了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文件编号:TP-AR-L9657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
降控制技术正式样本
特殊地段盾构掘进的沉降控制技术
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特殊地段的沉降控制一直是盾构施工中的难点、
风险点,本文介绍了广州地铁某盾构区间在经过“三
区”(隧顶覆砂区、桩基础群区和地面密集建筑物
区)地段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以期对类似地层有借
鉴和指导作用。
广州地铁某盾构区间为双线圆型隧道,内径
5.4m,外径6m,采用刀盘直径
6.28m的土压平衡盾
构机施工。
在临近吊出井时要经过一“三区”特殊地
段,即:隧顶覆砂区、桩基础群区和地面密集建筑物
区。
为安全通过该特殊段,项目部编制了一套详细、针对性强的施工方案,并在施工中逐一落实,最终盾构机安全到达吊出井。
1、特殊地段的工程情况
1.1地质水文情况:该地段长约300m,隧道覆土14~23m,洞身经过地层主要为7、8、9泥质砂岩,夹部分6全风化泥质粉砂岩;洞顶主要为32细砂层,夹少量42、52地层,32砂层厚3.5~9m,平均厚5m以上;通过现场试验,9微风化地层平均单轴极限抗压强度16.0MPa左右。
本区段地下水有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埋深0~3m,水量丰富,由大气降水及江、河水补给。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强、中等风化带的裂隙中,埋深随基岩面而起伏,一般为15~20m,32中细砂层富水性中等
及渗透系数较大。
1.2地面建筑物及桩基础情况该段隧道顶部及其影响范围内主要有45栋建筑物,绝大部分是民房,层高3~7层,为框架结构;有8栋是一层高的制衣厂厂房,为砖混结构。
房屋基础除12栋房屋是天然基础外,其余为r500~r600钻孔桩砼基础及r120的木桩基础。
有16栋房屋的桩基础侵入隧道或接近隧顶,另有两栋房屋被鉴定为危房。
2、控制沉降的技术措施
2.1到达特殊段前的准备工作
1)在该特殊地段增设3个补勘点以掌握更准确、全面的地质情况。
2)对中轴线两边各30m内发生较大倾斜和结构老旧房屋进行鉴定,为危房的拆除或临迁。
3)对隧道上方建筑物进行详细的入室调查。
对桩基侵入隧道或接近隧顶的建筑物采取托换加固措施,结构面发现裂缝的则作详细记录。
4)准备支顶加固材料、注浆加固材料、抢险机具设备、车辆、警戒标识物等以备用。
5)在到达特殊段前选择一开挖面自稳性较好的地段对盾构机进行全面检修,减少在特殊地段停机检修的风险:①对破损较大的盾尾刷进行更换;②全面检测刀具,对磨损超标的刀具进行更换;③对堵塞的注浆管进行疏通处理;④对分别通往开挖面、土仓、螺旋输送器的主从泡沫管进行疏通,并在刀盘面中心附近增设1根泡沫管。
2.2通过时的掘进控制
2.2.1掘进模式、盾构机配置及掘进参数针对特殊段的情况,选用的掘进模式,盾构机械配
2.2.2刀具配置
本段洞身地层主要为7、8、9泥质砂岩、粉砂岩,易结泥饼,根据以往类似地层施工经验,采用全软土刀具将会出现盾构机推力增大、扭矩增大、掘进困难的现象,严重时由于盾构机长时间在一小范围扰动,隧道顶部的砂土层会塌落,进而导致地面塌陷的事故;若采用全硬岩刀具,则刀盘面开口率减少,结泥饼的机会就会增加。
故过本段时采用了混合式刀具配置:64把刮刀,16把铲刀,5把边缘双刃滚刀,8把正面双刃滚刀,6把中心双头齿刀。
正面滚刀都高出刀盘盘面175mm,为开挖面破除下来的砟土留出了足够的出砟空间,刮刀超出刀盘盘面140mm,受到滚刀的保护,刀盘开口率约为29%。
2.2.3掘进过程的施工技术要求盾构在通过该特
殊段时有序、平衡、平稳。
有序
1)施工组织有序人、机、料的配置合理,工序的安排、衔接有序。
2)机械保养有序机械保养定人、定期、专业、规范,做到无遗漏、标准化。
3)信息管理有序技术交底、作业交底按部就班,自经理部至作业面指令畅通、反馈迅速。
平衡
1)土仓压力与开挖面水土压力平衡严格控制土仓压力,尽量保持土压平衡,不要出现过大的波动;考虑本段地下水水压较高,土仓压力设置为上部
1.3bar左右,下部1.8bar左右。
2)出土量与掘进进尺平衡严格控制出土量,做到进尺量与出土量均衡。
本隧道开挖直径6.28m,考虑盾构姿态变化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岩土损失和岩土的
松散系数,每环出土量约66~69m3,即4.5节砟车。
除量的控制外,还要坚持对每环砟样进行地质水文分析,发现与开挖断面地质情况不符(尤其是出现32砂层)时,则马上采取措施。
3)注浆压力与水土压力平衡除考虑注浆处的水土压力,还要考虑后方来水、开挖面来水的水压,故注浆压力是在注浆处水土压力基础上提高1~
2kg/cm2,且应使浆液不进入土仓和压坏管片和不因注浆压力过大造成地表隆起。
特殊段注浆压力设置:1#、4#注浆孔控制在1.5bar左右,2#、3#注浆孔控制在2.0bar左右。
4)注浆量与进尺平衡考虑浆液失水固结、盾构推进时壳体带土使开挖断面大于盾构外径、部分浆液劈裂到周围地层,采用理论值的150%~200%进行注浆,即为6~8m3.要保证浆液配置与地质水文条件、掘进速度相适应,过本段时浆
液配比设置为:水泥∶粉煤灰∶砂∶膨润土∶水
=180∶371∶780∶35∶400(kg),浆液稠度控制在110~115mm,凝胶时间控制在5h以内。
平稳
1)盾构姿态平稳推进过程应保持盾构机有良好的姿态,避免蛇行,每环姿态变化控制在±5mm内。
千斤顶A区、C区油缸油压值差宜保持统一、恒定性,不宜出现过大的波动。
2)管片姿态平稳做好管片选型,现场对盾尾间隙实测实量,控制下部盾尾间隙在70mm以内,注意管片拼装的椭圆度,防止尾刷与管片碰撞导致盾尾密封、铰接密封损坏及管片变形。
3)推进速度平稳掘进过程中向土仓内及刀盘面注入泡沫等添加材料,改善砟土性能,提高砟土的流动性和止水性,防止涌水流砂、结泥饼和喷涌现象,
有利于保持速度的稳定。
推进速度保持在25~
40mm/min,日均进尺7~9m。
2.3通过后的补强措施
1)二次注浆盾构同步注浆后,由于浆液的脱水,浆液体积收缩会加剧地表的后期沉降量,又由于盾构推力,衬砌和土层间会相互分离,二次注浆能有效地进一步充实背衬和提高止水能力。
特殊地段每推进4环后补注双液浆一次,在破除桩基位置两环管片的范围内增注一次。
2)三次复紧为防止因管片的变形引起地层的过度扰动,对管片螺栓拧紧要求三次复紧。
即拼装管片时一次拧紧,推出盾尾后二次拧紧,后续盾构掘进至每环管片拼装前,对相邻已成环的3环范围内管片螺栓进行全面检查并复紧。
3)地表注浆作为应急预案,在盾构通过本段
前,对有托换的建筑物预埋袖阀管,如盾构通过发生险情能在地面紧急进行地层注浆加固。
3、施工监测
3.1监测点的布设
区段范围布设监测主断面2个,次断面36个,分别设置11个和7个监测项目进行全面监测。
3.2监测在施工中的应用
1)监测-施工流程图为使监测结果能顺畅、快速到达作业面,作业面情况能迅速反馈到监测组和技术部,承包商制定了监测-施工流程图,以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化施工的目标,见图1。
2)沉降排列图通过对右线盾构经过特殊地段的监测报表数据统计归纳,采用排列图对盾构施工各阶
段的沉降进行分析。
由图2可见盾构到达、盾构通过、盾尾通过三个阶段的沉降和占最终沉降量的81.82%,是沉降变化的高峰期,必须采取有效和针对性的措施,如盾构机平稳、快速通过;确保同步注浆压力、注浆量、尤其是注浆质量,坚持二次补注浆,及时填补衬背间隙和减少地下水流失。
监测报表还显示,盾构机切割桩基时建筑物沉降最大,最大一次达12mm/d,要降低风险,搞好房屋桩基托换是前提,切割时则应贯彻小推力,慢速度,立足于磨的原则。
3)不均衡沉降通过对监测报表数据统计发现,距线路中心越近,沉降越大,反之则越小,这对上方建筑物会产生不均衡沉降。
实际施工时,当监测结果显示同一建筑物横向沉降差超过2mm/d时,应严加关注和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沉降速率:严防盾构机姿态出现大的波动,土仓压力要适当加大和稳压,注浆切
忌不够量;快速通过,减少沉降高峰期时间,如有必要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物本身及地基进行加固。
4、结束语
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到位,盾构机顺利通过该特殊地段,尽管监测结果统计仍有3.8%的监测点沉降超标(允许沉降:-30~+10mm),有两栋房屋倾斜率超过允许倾斜值的12%(允许倾斜率4‰),但经鉴定超标的房屋均可安全使用,所以说对该段的沉降控制基本取得成功。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