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填空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6
心理学试题整理(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B. 20~40C. 60~70D. 70~80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B.多C.小D.增加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B.回避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B.心境C.激情D.应激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
心理学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_________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部分。
前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客观是就其反映的________而言;主观是就其反映的__________而言的。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个性形成有赖于个人心理的___________和个人所处的________。
7、人的心理的实质在于它是_______________。
8、人脑最发达的部分是____________。
它是整个有机体活动的_____________。
9、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___________。
它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11、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在于一个人有能力根据__________形成自己的态度系统,并根据这一态度系统采取___________。
12、_________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__________的机能心理在____________中发展。
13、心理的主观能力性表现在:(1)因受个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影响而使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2)能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人的行为,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14、个性的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对小学儿童而言,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____活动对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一、填空题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是听老师讲,又是记笔记,又是看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其中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从亮的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看清,这是使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提高/降低)的暗适应现象。
6.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的规律。
A 选择性B 理解性C 整体性 D恒常性2、“月明星稀”是(D)现象。
A 错觉B 暗适应C 明适应D 感觉的对比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的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B)A 对比B 适应C 联觉D 后像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的共同关系A 记忆B 想象C 感知D 思维5、小学儿童的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A 听觉B 视觉C 肤觉D 思维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和“6”不分,“b”和“d”不分,其原因是由于(C)的水平不高引起的A 大小知觉B 形状知觉C 方位知觉D 时间知觉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是(A)A 感觉B 知觉C 记忆D 思维8、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A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特性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时限C 错觉是一种知觉,只不过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D 个体的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无意注意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A 选择性B 理解性C 整体性D 恒常性10、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C)的光波A 290—500毫米B 390—600毫米C 390—800毫米D 490—800毫米11、描述了时间特性的注意品质是(B)A、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12、“鹤立鸡群“说明事物在()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A 强度B 对比C 运动D 转移13、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注意的广度(B)A 手脑并用B 一目十行C 三心二意D 心不在焉1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D)A 指向性、选择性B 选择性、理解性C 理解性、集中性D 指向性、集中性15、(C)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极大。
历年试题一得分评卷教师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集中性和紧张性D、选择性和稳定性2 、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B、大脑C、丘脑D、网状结构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操作性条件反射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B、差别感觉阈限 C 、差别感受性 D 、绝对感受性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 )。
A.无意想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科学幻想6 、( )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B 、“望梅止渴”C、“谈虎色变”D 、“谈梅生津”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A 、果断性B 、自觉性C 、坚持性D 、自制性8 、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 )A.最强 B.较弱 C.适中 D.极强9 、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B、趋避冲突 C 、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10 、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 )的特点。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得分评卷教师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 ______。
2 、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 、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5、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得分评卷教师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 ✓”,错误打×”。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题分得分一40二10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客观现实中有花、草、树、木,人脑中才能有花、草、树、木。
这说明()A.脑是心理的器官 B.心理是脑的机能C.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 D.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一种()现象。
A.错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适应 D.感觉后像3.有的人能把识记过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而有的人却能很快地将其遗忘。
这是指记忆的()。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4.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重点部分用彩色加以突出,这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5.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词的材料容易识记,这是因为()影响识记的效果。
A.识记的目的 B.对材料的理解C.识记材料的数量 D.识记材料的性质6.我们闻到一种花香味,知道它是茉莉花的香味,这是()A.感觉 B.知觉 C.想象 D.思维7.我们看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已》而在头脑中产生“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8.“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而忧”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三10四25五159.某人对“笔”的用途总是只想到写字,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了()A.迁移 B.功能固着 C.认知风格 D.原形启发10.王某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很努力,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11.因为当选为“数学课代表”,小明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外部动机 B.认知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12.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强度越大,效率越好 B.强度越大,效率越好C.强度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 D.强度与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13.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心理学填空1(心理学)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3个体心理可分心理动机,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4动机基础是人类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反映5人的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6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7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8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9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10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见250页第25题)11意识指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1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13群体心理在群体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14唯理论的笛卡尔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简单行为; 笛卡尔相信”天赋观念”15经验论代表人物洛克主张”白板说”16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标志17构造主义强调内省 18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 19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实验方法20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21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22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23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具体,丰富的个人第二章1一个完整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2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教学,教学一般模式:呈现教材,学生反应,强化和校正反馈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5中国最早自编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6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7高等教育三个社会职能,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8教育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9高等教育具有“高”和“专”特点10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在: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索式转化1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外部行为表现,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1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13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方式收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14个案法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第三章1社会角色分角色期望和角色意识2教师领导方式:强硬专制者,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者和民主型. 民主型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3典型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4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5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6角色认知阶段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合适的7角色认同阶段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8角色信念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9教学效能感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0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控制1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1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13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而来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有三种:一是活动反思;二是活动中的反思;三是为活动反思14教师反思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15教学反思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使教师意识到问题存在,明确问题情境;(2)观察与分析阶段是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3)重新概括阶段: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问题.(4)积极的验证阶段: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16教学反思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陈述(教师的陈述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解释)17教学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18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验,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19教学监控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 20教学监控能力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21教学监控能力因素:计划性与准备性,课堂教学组织性;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沟通性,对学生进步敏感性,对教学效果反省性,职业发展性22教学监控能力特征: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23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趋势:(!)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4)迁移性逐渐提高24教育机智表现形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25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感26师爱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第四章1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本质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姐给的)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0分)1、根据心理学各分支学科承担的任务不同,心理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基础研究和__。
2、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电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_传导。
3、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突触囊泡内的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4、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__。
5、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纪录,以了解其心理的研究方法是__。
6、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情绪、人格特质、价值观、心理健康以及其它心理品质的方法是__。
7、__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8、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如果人的意识不是指向外在信息,而是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就是__。
9、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叫__。
10、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__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0分)1.在研究身心发展时,通常把个体的心理划分为生理的发展、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人格的发展、依恋和社会性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
其中,()的发展,影响人的人际关系、恋爱及婚姻状况。
A 认知和语言B 人格C 依恋和社会性D 道德品质2、下列哪个心理现象不具有引发行为动机的作用。
A 思维B 动机C 情绪D 意志3、重视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理论派别是()A 行为主义B 认知派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4、在心理理论派别中,()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反对用内省法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活动,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 行为主义B 认知派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5、目前盛兴的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学生、重视对学生潜能开发的教育主张,与下列哪种心理学理论派别有关()。
A 行为主义B 机能主义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6.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操纵的籍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叫()。
西北师大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A. 描述心理现象B. 解释心理现象C. 预测心理现象D. 控制心理现象答案:D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由以下哪个结构控制?A. 自我B. 本我C. 超我D. 潜意识答案:B3. 以下哪个不是认知失调理论中提到的不协调类型?A. 行为与态度不一致B. 信念与信念不一致C. 态度与态度不一致D. 情绪与行为不一致答案:D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下哪个需求属于最高层次?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社交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D5. 以下哪个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A. 看到食物流口水B. 听到铃声学习C. 看到红绿灯停车D. 听到音乐跳舞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和_______的科学。
答案:心理过程;行为2.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_______、_______、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过程。
答案:感知;注意3.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_______的危机。
答案:自我认同4.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
答案:斯金纳5. 心理测量学是研究_______和_______的科学。
答案:心理测验;测量方法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答案: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合理化、否认、反向作用等。
例如,压抑是指将痛苦或不可接受的记忆或冲动从意识中排除;投射是指将自己的情感或欲望归咎于他人。
2. 解释什么是社会学习理论,并简述其主要观点。
答案:社会学习理论是由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实现的。
主要观点包括模仿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观察学习等。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认知失调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给出实例。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考号:______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表现出来。
但是,性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他是一成不变的,而是______的。
2、性格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形成后,______的重大变化一定会带来他性格特征的显著变化。
3、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______,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4、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______。
5、从组成性格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把性格分解为______、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成分。
6、性格的意志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______的特征。
7、按照意志的品质,良好的______是有远大理想、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不受别人左右;果断、勇敢、坚韧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强。
8、______的意志特征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强,随大流,易受暗示、优柔寡断、放任自流或固执己见、怯懦、任性等等。
9、性格的情绪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______能力。
10、良好的情绪特征是善于______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常常处于积极乐观的心境状态。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1、不良的情绪特征是事无大小,都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且情绪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较大,()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又比较薄弱,情绪波动,心境又容易消极悲观。
A.自然科学B.生物学C.意志D.地理学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中的性格特征。
填空题 1.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课堂纪律、 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心理发展又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 和评价三个过程。 4.图式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其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5.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将知识划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8.“ 手段-目的”分析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9.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 10.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 11.一般而言,学习策略包含着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12.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1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6.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检验和反思。 17.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8.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19.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可以把知识化分为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0.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21.操作技能也叫 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2.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23.皮亚杰认为他律道德阶段是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4.基克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以下阶段: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和评价。 25.瓦拉斯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26.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2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8.认知结构变量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主要包括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性三个变量。 29.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30.在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实验中,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31.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32.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33.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34.适当的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 35.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操作技能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36.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37.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8.想象的道德情感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3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0.发散思维也 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4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42.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 43.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设计。 44.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5.焦虑症是一种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6.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7.我们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4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医生西孟于1905年编制而成的,该量表史称 比纳-西孟量表。 49.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之为刺激泛化。 50.归属学习包括两种形式: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51.概念学习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5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53.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4.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关于公正、责任、欺骗、奖励等道德发展问题。 55.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56.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中,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57.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58.重组性迁移指从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59.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60.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6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关于学习动机的论述。 62.皮亚杰认为,守恒是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63.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64.广义的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5.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66.学习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知识的系统化在理解中的表现。 67.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 68.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 69.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70.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 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71.有结构的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72.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73.元认知包括两个成分:对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74.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75.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7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77.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叫场依存。 78.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79.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80.识记按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81.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82.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8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8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85.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我们称之为问题。 86.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87.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88.利用表格时常用的组织策略,表格一般有一览表和双向表。 89.形式训练说是1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官能说。 90.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91.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9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9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94. 理解 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95.所谓 比较 就是区分事物的异同,它是概括过程中区分对象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的必要条件。 96.在国外,提出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心理学家是 安德森。 97.心智活动是 实践活动的反应,因此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心智技能的原理,及实践模式。 98. 伦理道德是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99. 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100.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 101.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 102. 具体迁移 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103. 贾德的概括说所依据的主要是他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这个实验被看做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104. 心理健康 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05. 波斯纳 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