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34.83 KB
- 文档页数: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微项目教学法研究提纲:1. 微项目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2. 微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3. 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4. 微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的影响5. 微项目教学法的展望与挑战一、微项目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微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微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借助仿真软件或工具进行虚实结合、实践性强、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旨在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景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微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项目为基本单元,注重实践操作:微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项目”,全面地模拟实践操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通过真实的任务来推动学习效果的提高,强调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2.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微项目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微项目教学法强调“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微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现代高校学习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微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1. 建立以微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建立以微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的教学模式,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2. 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模拟实践:以微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领域,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3. 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以微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精细化管理是指通过细致入微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手段,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
在工程项目上,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减少成本和风险,提升项目的整体竞争力。
精细化管理可以在项目的规划阶段进行。
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详细分析项目的目标、需求和关键要素,制定具体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
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确定项目的工作进度、资源需求和人力配置等,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精细化管理可以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项目经理可以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项目计划和资源配置,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可以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范和控制风险,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精细化管理还可以通过控制和监督手段,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通过设立适当的管理指标和监测体系,对项目的进展、成本、质量和风险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离和满足项目需求。
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精细化管理还可以在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和改进意见。
通过对项目的全过程、全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可以不断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效能,有效提升项目的竞争力。
精细化管理在工程项目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减少成本和风险,提升项目的整体竞争力。
工程项目管理者应该重视精细化管理,在项目的各个阶段,从规划到实施再到控制,都要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实现项目的成功实施。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49No.3 Jun.2021第49卷第3期2021年6月微服务架构在网级电能量数据平台中的应用研究肖勇1,周密1,钱斌】,周积峰2,刘海峰2(1.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632.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1)摘要:使用微服务架构对网级电能量数据平台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平台的业务扩展能力。
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使得电网用户数和电力计量数据规模大幅增长,现有的单体式架构已经不足以支撑电能量数据平台的多业务扩展。
采用微服务架构技术对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架构内各个服务根据并发量和负载率独立制定部署方案,从而实现高可用和负载均衡,同时降低平台各功能的耦合性。
所提架构已在南方电网网级电能量数据平台中得到应用,长时间的稳定运行证明该架构可以提高平台运行稳定性及业务扩展能力。
关键词:高级量测体系;智能电网;微服务;计量自动化系统;电力计量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303(2021)03-0258-08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in grid-level electrical energy data platformXIAO Yong,ZHOU Mi1,QIAN Bin1,ZHOU Jifeng2,LIU Haifeng2(1.SouthernPowerGridResearchInstitute Guangzhou510663China 2.YanTaiDongFang WisdomElectricsCo.Ltd.Yantai26400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uses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 to reform the grid-level electrical energy data plaIformIo improveIhe capabiliIy of daIa processing and business applicaIion exIension.The advanee of smart grid construction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e scale of grid user number and electricity metering data size.The existing single-mode architecture is no longer su f icient to support the multi-business exten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data platform.The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technologyis used to upgrade and transform the platform.Each servicein the architecture is deployed independently based its concurrent volume and load rate"thereby to achievehighavailabilityandloadbalance"meanwhiletoreducethecouplingofvariousfunctions ofthe platform.The architecture proposedin this paper has been appliedin the grid-level electricalenergy data platform of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Thelong-term stablesystem runningprovesthatthisarchitecturecanimprovethestabilityofplatformandbusinessexpansion capabilities.Keywords: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smart grid;micro-serviee;metering automation system;electricity metering随着智能电表和低压集抄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及数据密度随之增加(现有的电力计量系统已经不广,电网用户的规模和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数据项足以支撑未来的业务需求,需要对计量系统进行升收稿日期:2020-06-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72451)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ZBKJXM20180157)作者简介:肖勇(1979—),男,湖南岳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能计量技术、智能电网,E-mail:xiaoyong@。
43供用电第38卷 第6期20216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张治明,王鹏,秦四军,郭屾,林佳颖,张冀川(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92)基金项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创新基金项目“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52420018006C)。
Supported by State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52420018006C).摘 要:配电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理念与配电网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配电网形态,为配电网的精益化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为优化管理配电各类台区智能终端微应用部署,实现微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首先分析了台区智能终端微应用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试点的实际需求情况,结合互联网思想,提出了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实现对台区智能终端微应用的验证、授权、发布、运维、升级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构想,重点阐述了系统架构、数据交互、部署方式等关键技术;最后对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试点应用成效进行了分析,为低压配电网精益化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两级中心管理模式;微应用授权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21/ki.1006-6357.2021.06.007[引文信息]张治明,王鹏,秦四军,等.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J ].供用电,2021,38(6):43-49.ZHANG Zhiming ,WANG Peng ,QIN Sijun ,et 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application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technology for power distribution internet of things [J ].Distribution & Utilization ,2021,38(6):43-49.0 引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渐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开启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1-8]。
一、项目质量保障体系及措施1.服务原则前瞻性原则:对问题做出预见性分析,并为用户系统将来的发展和扩充提供建议。
实效性原则:即快速反应。
我们会根据系统的硬件配置、应用需求、地理环境等因素,采取电话、远程诊断和现场服务的方式及时解决各种突发的技术问题。
顾问性原则:提供用户咨询服务,对用户在使用系统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改进的原则和手段。
完整性原则:对所提供的所有设备进行服务支持,并对用户与系统相关的其它设备提供必要的服务。
规范性原则:服务过程可监督、可管理、可追溯,从而保证服务的质量。
2.服务范围维保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但不仅限于:提供软件包的升级补丁、升级软件,并协助甲方进行更新;提供7*24小时电话、即时通讯软件、邮件远程的专人支持,咨询/问题等响应必须实时响应;/对于系统故障,通过远程支持,必须在2小时内解决;每年提供不少于40小时的技术培训服务;如果现场运维团队变更,必须预留一个月交接期,交接期运维团队必须向新团队进行运维交接并得到甲方签批;对整个系统中的产品提供日常系统运行保障工作,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数据正常采集、解析与存储,系统能正常访问,各接口正常运行,上层应用能正常呈现;对开发过程中的相关缺陷进行完善,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在出现问题后运维服务人员将在现场协助建设单位系统管理人员一同进行诊断,由开发团队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现场、远程等形式支持,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尽快排除故障。
若系统出现重大故障不能运行,在两小时内现场人员仍无法排除,项目单位有权要求更高级别的技术人员在规定的服务时间内赶赴现场处理,将项目单位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完成该项目设计开发后,在该项目后续实施阶段应安排相应的系统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以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正常进行;若经采购人或项目单位专家组最终确认、验收,信息系统开发未达到采购文件要求的,采购人或项目单位有权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联想将照采购人或项目单位要求进行修改完善;在质保期间,如果发现任何属于联想责任的系统缺陷,联想将免费进行修改; 在免费质保期满后,联想仍将满足项目单位对所出现故障系统的维护完善要求,按照项目单位实际需求提供后续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制定完善的客户培训计划,从技术和业务两方面对用户进行培训,并提供完整正确的技术文档和资料。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08·2021年第23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1)23-0108-02项目式教学体系改革“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苏渤力,于瑞红,王新刚,马洪蕊(防灾科技学院电子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河北廊坊065201)摘要:“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项目式教学体系建设,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关键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项目式教学体系;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1.23.044“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讲授8位、16位和32位微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是电子信息大类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1-2]。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器件在汽车电子、航天与国防、工业自动化与控制系统、无线基础设施以及个人消费类电子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该课程讲授先进的微控制器架构和外设、实时处理、数据分析和安全功能,使学生掌握如何提高微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能效[3-4]。
为了提升学生进行高性能低功耗微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企业和行业要求的综合设计能力,课题组根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创新尝试和改进研究[5-6],探索了项目式教学体系模式,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趣味性。
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模式探索1.1课堂讲授与演示各种型号的微控制器在具体的应用领域均有独特的优势,集成开发环境较多,微控制器是设计基础,程序设计是核心。
⼩微企业应⽤ISO9001提升质量管理的实施指南⼩微企业应⽤ISO 9001提升质量管理的实施指南2020年8⽉前⾔从规模上讲,⼩微企业是全球企业数量最庞⼤的,许多国家通过发展⼩微企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
在我国,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放管服”改⾰政策的不断深⼊,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和创业热情,⼩微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前我国拥有2700万⼯商注册⼩微企业,6000万个体⼯商户。
⼩微企业贡献了我国60%以上的GDP、80%左右的就业和50%以上的税收,在稳增长、稳就业上发挥着重要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
然⽽,⼩微企业由于各⽅⾯因素的制约,抗风险能⼒相对较弱,并且存在资⾦不充⾜、技术和⼈员匮乏、市场占有率有限、⼈员流动性偏⾼、管理⼈员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
相⽐管理成熟的⼤型企业,⼩微企业在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平等⽅⾯仍有较⼤提升空间,需开展深⼊研究,寻求破解之策。
况且,⽬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尚处于调整阶段,⼩微企业特别是⼯业企业的⽣存和发展⾯临着⽐过去更多的困难,因此⼩微企业健康、可持续、稳健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融机构和企业等多⽅的⽀持与努⼒。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加强质量强国建设的宣传和引导,提升⼩微企业运⽤科学管理⼿段提升⾃⾝质量的能⼒,从⽽激发⼩微企业活⼒,增强市场竞争⼒,2018年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开展“⼩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研究⼯作,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以及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牵头,近五⼗家认证机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认证机构在ISO 9001应⽤⽅⾯的技术和经验,在前期调研了15000余家⼩微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微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困难和典型问题,研究制定适合⼩微企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为了对上述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试点验证,以期后续推⼴应⽤,2019年5⽉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企业组织开展了“⼩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动”,并筛选了54家⼩微企业进⾏试点应⽤。
“双微”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作者:朱慧博李海霞石鲁生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年第07期摘要:为充分发挥大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潜力和效力,作者结合“虚拟仪器技术”课程的特点,采用微课和微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在專业学习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双微”模式;微课;微项目;虚拟仪器;LabVIEW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07-0000-03● 研究背景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浪费在网络短视频、新闻以及手机游戏上[1-2],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大量存在的、容易被碎片化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拓宽专业知识结构就成为关注重点。
笔者发现,在线上教学的大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双微”模式教学改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双微”特指微课和微项目。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呈现了“碎片化学习内容和过程”的特点[3],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非常适合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而“微项目”主要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某个小型实用项目的任务分析、方案设计以及实施的全过程。
[4]该模式适合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虚拟仪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编程技巧,并能结合实际加以应用。
该课程一般在大三年级开设,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符合“‘课余时间’+‘专业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笔者在“虚拟仪器技术”课程中采用了“双微”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虚拟仪器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NI)提出的概念,虚拟仪器技术结合了现代仪器与计算机技术,“软件即是仪器”是其开发理念,采用图形化的编程语言,具有丰富、可互动的仪器面板和直观的数据流语言编程特点,工程师可以利用通用的软件、硬件资源快速地开发本领域的专业仪器。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应用研究和控制要点摘要: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研究和决策以及工程项目实施和运行(或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包含设计和规划在内的涉及组织、管理、经济和技术等各有关方面的工程咨询服务。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凭借自身集成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优势,在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组织方式、技术实施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以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
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意义和内容1.1.1研究意义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投资者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建设、运营过程中,对综合性、跨阶段、一体化的咨询服务需求日益增强。
《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咨询服务组织实施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高质量智力技术服务,全面提升投资效益、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1.1.2研究内容建设工程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一脉相承,应努力适应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项目进行连续性的全过程控制,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朝着可控方向发展。
其根本目标是为实施投资控制目标而提供决策管理服务,对其项目的全过程采取连续性的可控服务,实施项目的精确化管理,对提高项目各阶段的管理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2.1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选择2.1.1 工程咨询单位选择鼓励工程咨询单位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创新的解决办法提供最好的咨询服务,要以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可用人力、财力资源、业务独立性、费用结构的合理性、业务公正性和质量保证体系为依据。
公开招标是政府投资项目选择咨询单位的主要方式。
投资人在项目发起阶段选择具有相应工程勘察、设计、造价或监理资质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开展咨询服务,可不再另行委托。
2.1.2 工程咨询服务报酬服务酬金可在项目投资中列支,也可通过项目投资中列支的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支付。
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董俊伶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科技互联网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现阶段,以微应用为代表的新型业务层出不穷,企业必须根据微应用项目实际特征构建完善的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㊂鉴于此,基于微应用实际特征,深入研究㊁科学设计微应用管理方案以及具体落实对策,从而不断提升微应用项目管理质量,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㊂
关键词: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管理方案;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TM73
0引言
微应用 作为业务员直接操作的界面,能有效满足用户业务需求以及操作体验,并在PC端㊁移动设备终端等工作台中运行㊂要想满足企业 一平台㊁一系统㊁多场景㊁微应用 的需求,应立足于微应用实际特征,积极优化流程标准,从需求㊁设计㊁开发到上线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为 万众创新 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㊂下文谈谈对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㊂
1微应用的特征
微服务架构中,不同的微服务只需要简单处理独立㊁明确的任务,然后用API形式把处理结果反馈给外部㊂简单点说,微服务就是拆分软件平台㊁具体项目,被拆分的全部微服务都会在独立的容器中运行,互不干扰㊂目前来看,微服务框架的主要优势就是它能提高软件架构的灵活性,被低耦拆分的微服务,其业务变更的成本越来越低㊁风险越来越小㊂软件项目规模越大,微服务构架的优点就越突出㊂微应用旨在调用一个或者多个微服务来有效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相比传统应用,其优势主要有:(1)服务更轻量㊂服务化的应用功能颗粒小,能独立打包㊁独立部署和升级,实现业务应用规模的弹性收缩㊂(2)架构更松耦㊂不同的微应用都能成为不依靠其他微服务㊁能独立支撑的最小业务单元;不同的微服务都有其独立的数据模型,不能被其他微服务直接访问㊂
(3)响应更敏捷㊂微应用的需求㊁设计㊁开发㊁测试㊁上线更新周期短㊂现阶段,微应用的配置㊁构建㊁部署以及测试阶段都会灵活采用自动化作业手段㊂
(4)应用更灵活㊂用户能结合自身所处的实际场景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功能,并立足于需求以及个人喜好的实际情况来予以个性化组装㊂(5)关系更复杂㊂一个系统会被拆分为独立的㊁不同的应用和服务,这也让不同服务和消费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从而对微应用的设计和实现要求越来越高㊂(6)需求更活跃㊂在 互联网+ 时代,在用户体验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用户的需求更新频率也越来越快㊂由于微应用具有轻量㊁解耦㊁灵活㊁复杂等特征,因此,对技术管理和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㊂由此可见,基于微应用实际特征,建立完善的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至关重要[1]㊂
2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设计
2.1相关流程
企业应高度重视微应用项目管理工作,积极统筹规划微应用项目建设㊂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在开展招标采购工作时,可继续使用传统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㊂最为关键的就是需求环节,应重点做好微应用划分工作㊂在建设单个微应用时,要加强设计㊁开发与实施等环节的互通互联性,集中服务于微应用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微应用的快速响应优势,在完成所有微应用建设工作后,要对整个项目开展科学的验收测试工作,有效提升微应用建设水平㊂
在开展基层创新微应用项目建设时,基层管理人员应在总部统筹规划的微应用项目管理对策基础之上,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整,做好前期
2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计算机与软件工程
㊀㊀2019年第02期㊀
准备与招标采购工作,统一服务于基层实际需求㊂相关单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微应用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在做好微应用评估工作后,积极向总部推荐质量优的基层微应用项目[2]㊂
2.2流程关键节点
第一,立项㊂现阶段,主要立足于微应用项目类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立项方式㊂企业在统筹规划过程中应积极建设年度计划项目,基层创新微应用应创新使用微应用项目包以及产品购买方式㊂其中,年度计划项目,具体来说就是由总部结合年度项目计划来组织项目立项㊁预算㊁资金储备等工作㊂微应用项目包就是上级向企业逐年下达微应用建设项目包,在不清楚微应用建设实际内容的情况下,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申请使用㊂产品购买模式,就是要求生产厂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来研发产品,研发成功后企业进行试用,根据试用结果选择采购产品㊂
第二,需求㊂现阶段,微应用需求主要有总部统筹微应用需求㊁基层创新微应用需求两种㊂其中,总部统筹微应用需求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管理流程一样,基层创新微应用需求主要通过 基层提报㊁定期评审㊁分域负责㊁入库发布 流程来收集㊁评审和发布相关需求㊂需求上报,就是要求全部工作人员利用应用商店来上报创新需求,所有人都能看见㊂需求审核,即不同单位根据业务领域分工不同来组织开展需求审查工作,信息部门应以月㊁季度为单位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审核微应用建设情况㊁需求实用性以及创新型等实际情况㊂需求入库,就是将审核合格的需求集中收录到需求库中去,并根据评分情况来排序㊂需求发布,即定期向厂商发布具体需求,并要求厂商公开认领㊂
第三,设计㊂业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微应用需求具体说明书之后,建设单位要开展微应用㊁微服务㊁数据模型㊁接口和流程的设计工作;要实现企业机构与架构管控的统一,以设计为立足点,开展架构遵从评审工作;企业应根据需求和设计的实际情况来对案例编制进行测试,为后续微服务持续自动化测试夯实基础㊂
第四,开发㊂利用厂商库统一管理研发厂商,确保研发安全㊁可靠㊂微应用开发主要有内部与外部开发两大块,须加强对微应用全过程的集中管控,确保建设过程可见㊁开发过程安全㊂其中,内部开发就是根据要求严格管控,确保微应用的安全性,全部微应用的开发工作应在集中开发基地集中完成㊂外部开发,即经过外部开发所建设的微应用入驻生产云时必须要按规定走完申请㊁审批流程,只有满足相关检测标准的才能入驻生产云㊂
第五,测试㊂设计研发厂商应做好微服务㊁微应用的开发工作,微服务测试应使用自动化持续测试模式一起开展;企业要做好微应用测试工作,采用分批测试方法,对通过测试的要授予其数字证书;相关单位要做好微应用㊁微服务上线审核工作,不断提升微应用和微服务的开发㊁测试㊁上线质量㊂微应用测试时,切忌只注重对项目整体的测试,应结合项目内部微应用等级实际情况,确定测试前后顺序,进行分批测试,实现增量式应用上线㊂微服务测试时,根据需求和设计工作中编制的测试案例,利用自动化测试引擎进行持续化自动测试,进而持续交付㊂代码安全扫描要求在开展测试工作时,要进行使用漏洞扫描等安全工作,实时进行代码漏洞扫描,不断提升线上微应用安全水平㊂
第六,上线运维㊂微应用项目需求变化迅速㊁更新时间快,因此,微应用要具有迅速构建测试㊁部署上线以及优化运维的功能,根据 DevOps 手段,将测试与运维工作进行有效 前移 ㊂在设计环节,测试单位应结合具体需求来帮助完成案例编制测试工作;在设计环节,需求部门应参与开发㊁测试㊁生产氛围准备工作;研发机构要多次发布单个应用研发情况,让用户提前试用,及时反馈试用建议㊂让研发㊁测试㊁运维㊁使用等不同环节能迅速更新,不断提升建设质量以及运转的协调性[3]㊂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微应用项目管理体系,深入探讨项目关系体系模型,在综合分析相关内容之后,以创新微应用管理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与管控方式,从而推动我国微应用项目管理朝着科学化㊁规范化㊁标准化方向发展㊂
参考文献
[1]李贞昊.微服务架构的发展与影响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7(1):154⁃155.
[2]孙海洪.微服务架构和容器技术应用[J].金融电子化,2016(5):63⁃64.
[3]李忠民,齐占新.业务架构的微应用化与技术架构的微服务化 兼谈微服务架构的实施实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5):95⁃96.
301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㊀2019年第02期㊀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