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 伤 概 述()

创 伤 概 述()

创 伤 概 述()
创 伤 概 述()

创伤概述

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方诗元

1.概述

创伤正日益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一大公害, 创伤是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所有人群死亡的第三位原因。对社会的危害和劳动力的损失远大于任何一类疾病按潜在工作年龄损失(WYPLL)计算,创伤则居第一位。交通伤(RTT)和坠落伤(FI)是和平时期创伤发生和致死的两大常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迅速发展,不少疾病(如某些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创伤却日渐增多。创伤已经成为发达社会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世界上每50秒即有1人死于车祸,每2秒即有一人受伤。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约百余万,伤约数千万。独立学科“创伤学”应运而生。

1.1创伤死亡死亡高峰期

严重创伤伤者的死亡会在以下3个高峰期中出现

出现于创伤发生后数秒至数分钟、 l小时内,占创伤死亡的50%,这类病人基本都死于现场,称为现场死亡。

死亡的原因:包括脑部、脑干、颈脊椎、心脏、主动脉及其他大血管的严重创伤或严重撕裂。

大部分伤者会在意外发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死亡,只有极少数人能在这些情况下生存。预防意外发生是减少此类严重创伤所导致死亡的惟一方法。针对此阶段的创伤研究,是目前发达国家及军事创伤医学的重点

出现于严重创伤发生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称为早期死亡,占创伤死亡的30%,这类病人是创伤救治的主要对象,也是急诊工作者日常大量遇到的危重创伤病人。

死亡的原因:包括硬膜下血肿、血气胸、脾破裂、肝脏裂伤、骨盆骨折及多处受伤并有明显失血。专家形容这段时期为“黄金时段”。如果伤者能在这段时间得到快速及适当的治疗,其死亡率将会大大减少。

发生于意外后的数日至数周内,占创伤死亡的20%,称为后期死亡,此为危重病研究的领域。

死亡的原因:多为创伤引起的后期并发症所致,包括脓血症(sepsis)或多脏器功能衰竭(MOF)。

此时期伤者的死亡率多少主要取决于前两个高峰期的处理是否及时、适当及有效。

死亡率为2.7—22.1%,多数在10%以内。ISS≥16 者,死亡率为20.4% ;ISS ≥ 20 者为27.3%。

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颅脑伤(约占50—70% ),其次为失血性休克(约占20% 以上)和其他内脏并发症(约占10% )。院前死亡者约占死亡总数的2/3(50% 现场,25% 途中)。

2.创伤分类

2.1按伤口是否开放

开放性损伤:擦伤、撕裂伤、切伤砍伤、刺伤

闭合性损伤:挫伤、挤压伤、扭伤、震荡伤、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闭合性骨折、闭合性内脏伤

2.2按致伤部位

颅脑伤、颌面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骨盆部伤、脊柱脊髓伤、上肢伤、下肢伤

2.3按致伤因子

冷武器伤、火器伤、烧伤、冻伤、冲击伤、化学伤、放射损伤

3.脏器组织受伤因素

1)外力: 强度、速度、方向及产生的动能

2)机体组织器官强度

主质和间质成分:脾肝肾等主质成分多、纤维间质少,易破损

脏器位置与活动度:深浅与固定

脏器组织内能量传导介质:含液与含气

脏器组织内特定结构与某些物质含量:如皮肤的纤维交错排列、病理骨折发生

3)外力作用方式

两者运动方向及相对动静状态

接触面积

接触的时间、次数

4.严重创伤病理生理特点

1)应激反应强烈

2)高代谢状态

3)免疫功能紊乱(SIRS、 CARS )

4.1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

MOF为终末期表现,该概念逐步被MODS所取代。

MODS是指机体在各种感染、炎症、创伤等疾病的同时或序贯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不全或发生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SIRS是MODS的早期表现过程,并贯穿MODS的全过程。

目前认为,各种原发打击引起SIRS 和MODS/ MOF的过程简单表示为:原发损伤→机体应激反应→ SIRS → MODS → MOF→死亡。

4.2其他并发症

“致命三联征”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常见于严重创伤病人,导致病人死亡率的增加。

应激性溃疡与粘膜屏障损伤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MODS在肺部的表现)

静脉血栓栓塞(血管损失高龄血液粘稠度高)

脂肪栓塞综合征

创伤后应激障碍样情感行为

5.损伤严重度

分类的目的: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按轻重缓急决定优先处理的顺序,提高创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颜色标记卡分类

●绿色标记卡—轻伤员

意识清楚,多处软组织损伤,无需特殊治疗

●黄色标记卡—重伤员

需手术治疗,但可拖延一段时间

●红色标记卡—危重伤员

因窒息、心搏呼吸骤停、大出血及休克等造成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行紧急抢救性手术以控制大出血和改善通气者。

6.相关名词慨念

多发性创伤:

定义指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损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多发性创伤占全部创伤的1%—1.8%。根据AIS-90版所指的9个部位:头、面、颈、胸、腹、脊柱、上肢、下肢和未特别指明的部位。多数认为ISS≤15者为轻伤,≥16者为重伤,≥25者为危重伤。

致伤原因:首位交通伤,其次坠落伤;受伤部位:首位骨折及颅脑伤,其次胸部及腹部致死性损伤:主要是颅脑和胸部伤;早期死亡原因:主要是颅脑伤和大出血。

创伤救治系统

三个要素:通讯联系网络、交通运输系统、抢救治疗组

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康复治疗

三个环节:急诊室、创伤手术室、创伤监护病房—TICU

现场急救任务

1)迅速评估伤情,病员分类

2)发现并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

3)使开放性创面免受再污染,减少感染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现场急救的时效性(EMSS)

1)通讯联络系统的畅通

2)反应时间的缩短

3)院前急救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初步评估步骤

A. 气道情况

B. 呼吸情况

C. 循环情况

D. 神经系统

E. 充分曝露

需要的重点急救知识

心肺复苏技术

创伤急救五大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通气

对有窒息、紫绀者,应迅速解开其衣领,清除其口咽部异物、血块和分泌物

等窒息情况。舌骨或下颌骨损伤后舌体失去支持而后坠者,应及时将舌体牵引固定于口外。上颌骨水平型离断伤,向下压迫呼吸道,应采取吊颌等方法将上颌骨复位,作临床时性固定。舌、口底、软腭、咽喉部水肿压迫气道,可进行气管切开。无条件时可用粗穿刺针经环甲膜入气管使之通气

止血

出血是创伤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成年人全身血容量约为5000~6000mL,出血量达到总量的10%,即有危险。出血量<500ml,无明显症状;800~1500ml,出现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细、血压下降;出血量>1500ml,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休克、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明显下降。心脏或大血管损伤的大出血,往往因来不及抢救而即刻死亡。

1)根据出血血管的种类分

●动脉出血血液呈鲜红色;由于压力高,故血柱呈喷泉状,随心脏搏动向外射

出。动脉出血发生在血管断裂的近心端,短时间内可造成大失血,易危及生

●静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呈不间断、均匀、缓慢地向外流出。发生在血管断

裂的远心端,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是很微小的血管出血,血液呈整个创面外渗,创面上出现许多

细小血滴,不易找到出血点,常能自己凝固,危险性较小

2)根据出血部位分

●外出血:血液从外伤的创口流出,可以看见,很易辨别。这是现场必须处理

的紧急情况

●内出血:即体腔内出血,一般需要专业人员来处理

止血方法

直接压迫伤口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压住出血的血管近心端;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钳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抬高肢体止血法;强屈关节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

缚扎部位原则是尽量靠近伤口,以减少缺血范围。但上臂止血带要缚扎在中上1/3,避免损伤桡神经。前臂和小腿不要使用止血带,因血管在双骨中间通过,止血带达不到勒闭血管的目的,还能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

压力应根据伤员的年龄、受伤部位和肌肉发育情况而有所不同,以达到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恰能止血为度。气囊止血带压力上肢为300mmHg,下肢600mmHg。时间尽量短,一般<1小时,当>1小时,出血处应加压压迫,放松5~10分钟。

严格交接上止血带的时间、部位,以防遗漏

包扎

可减轻伤者疼痛,减少出血,避免附加损伤及细菌污染,创可贴,绷带包扎,三角巾使用。

开放伤口不同于闭合伤口,早期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进一步治疗的结果。开放伤口在入院前,应用无菌纱布或棉垫包扎,如无无菌敷料,可用干净的布包扎对于有骨折端穿出皮肤者,不应将折端复位,因为复位后折端上的污染物被带入深层组织内增加了污染,严重者可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正确方法应专人固定骨折端,用无菌敷料包扎

固定

骨折或脱位后,由于疼痛,肢体反射性肌肉痉挛,尤其是骨折端活动时这种反射更加频繁,肌肉收缩反过来加重骨折移位和疼痛,造成恶性循环,诱发休克或加重休克。

活动的骨折端可以刺破皮肤粘膜,使闭合骨折变为开放骨折,可继发损伤大的血管、神经,增加脂栓症的发生率。

活动的骨折端增加出血。

制动固定范围(超关节)、衬垫(尤骨突部位)、松紧、位置(多在功能位)。

固定器材:制式夹板、现成器材;就地取材,如竹片、木板、雨伞、枪支等

上肢骨可与躯干捆绑在一起,下肢骨折可与健肢包扎一起固定。

脊柱损伤:切忌抬腿、抬肩方法,加重了骨折移位,造成和加重了脊髓损伤。应几个人平抬,不能使躯干成角及扭转,应将身体整体翻动到木板或门板上,再行运输。在美国,完全性脊髓损伤占全部脊髓损伤的21%左右,而我国的完全性脊髓损伤高达52%左右,说明现场急救的重要性

转运

颜色标记卡分类

●绿色标记卡—轻伤员

意识清楚,多处软组织损伤,无需特殊治疗。

●黄色标记卡—重伤员

需手术治疗,但可拖延一段时间

●红色标记卡—危重伤员

因窒息、心搏呼吸骤停、大出血及休克等造成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行紧急抢救性手术以控制大出血和改善通气者。

1)徒手搬运:单人搬运法、双人搬运法、三人搬运法、多人搬运法

2)担架搬运

7.多发性创伤的诊断

基本要求:简捷不耽误、全面不遗漏

多发性创伤的诊断:一看(神志、面色)、二摸(脉搏、肢体温度)、三测(血压、尿量)、四问(受伤经过)。

迅速判断伤员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

“CRASHPLAN”指导原则:

C: Cardiac R: Respiratory A: Abdomen S: Spine

H: Head P: Pelvis L: Limb A: Arteries

N: Nerves

多发伤的动态评估

几点注意:

1)颅脑伤有颅内高压时,失血性休克的P和BP等指标会受影响

2)颅内高压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时,尿量及红细胞压积可出现正常的假象3)颅脑伤伴意识障碍时易忽视胸腹部脏器损伤

4)下胸部钝性伤注意腹部损伤

5)交通伤可能连续2—3次的暴力

6)颈部挥鞭伤、脊髓震荡伤、坠落传导伤等远隔部位伤

7)膈疝

8.多发性创伤的治疗

生命支持:VIPCO程序

V: Ventilation I: Infusion P: Pulsation C: Control bleeding

O: Operation

V 解除窒息,保证呼吸道通畅及给氧。除怀疑颈椎损伤外,病员采用平卧头侧偏体位,立即清除口腔内异物、血块、分泌物,必要时行环甲膜切开或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I 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防止休克的恶化

P 对心泵功能监测。严密心电监测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是监测心泵功能的有价指标。发现心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C 紧急控制明显的出血

O 手术

各部位的确定性治疗

颅脑创伤:占创伤致死的病例的半数以上。

腹部创伤:腹中部血肿注意有无胰十二指肠损伤。

胸部创伤:需开胸手术者约占10~15%。胸腹腔同时大出血则同时手术或胸腹联合切口。

心脏大血管损伤:危重,常伴失血性休克、心脏压塞、心律紊乱、心肌无力、低血压、低心排综合症。果断剖胸手术(心包减压及止血修补)。

骨关节损伤:颈椎(呼衰)骨盆(失血)。

闭合性损伤大多可延期确定性处理。骨盆骨折时后腹膜血肿不要轻易打开。

多发伤的手术实施优先救命。

第一类紧急手术包括

①解除窒息

②制止大出血

③解除心包填塞

④封闭开放性气胸和引流张力性气胸

⑤解除过高的颅内压

第二类优先处理包括

①腹部脏器损伤

②上有止血带的血管伤

③严重挤压伤

④开放性骨折以及严重的软组织伤

第三类及时处理包括

①没有颅内压增高的颅脑伤和脊髓伤

②一般的非脏器伤

③无窒息和无大出血的颌面颈部伤

同时有两个以上威胁生命的第一类伤时,可同时进行两个部位的手术。

第一类手术处理后,第二类优先手术的损伤即成为主要问题,如情况允许可即接着实行第二、三类的手术。在做第一类手术时不要同时做第二、三类的手术,以免干扰抢救。

“AMPLE”法则

A:过敏史(Allergies):询问有无对药物或食物过敏,由其是外伤病人常用的抗生素或局部麻醉剂。

M:询问长期使用或目前使用之药物(Medications currently used)。

P:过去病史及怀孕(Past illness/Pregnancy):病人有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或其它疾病,过去有无接受手术、是否怀孕等。

L:上一餐何时进食(Last meal)和食物内容。

E:之前发生何事或处于何环境(Events/Environments related to the injury)以及受伤机制。

四种创伤急救常识(2020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四种创伤急救常识(2020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四种创伤急救常识(2020新版) 创伤的处理原则,对大量出血的患者,首先采取止血方法;对切割伤、刺伤等小伤口,若能挤出少量血液反而能排出细菌和污物;伤口宜用清水洗净,对无法彻底清洁的伤口,须用清洁的布覆盖其表面,不可直接用棉花、卫生纸覆盖。 割伤浅的伤口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拭干后,用碘酊或酒精消毒、止血,然后包扎,一般都能较快痊愈。对较小伤口外用“创可贴”即可。对较深的伤口,应立即压迫止血,速到医院行清创术。刀伤伤口不可涂抹软膏之类的药物。 刺伤先将伤口消毒干净,用经灭菌过的针及镊子,将异物取出,再消毒后包扎伤口。异物留在体内易化脓感染,指甲的刺伤不易处理,可先将指甲剪成V字形口,将刺拔出或到医院处理。若被针、金属片等刺伤而留于体内,应到医院在X线下取出。深的伤口可能

有深部重要组织损伤,常并发感染,可用抗炎药物治疗。不洁物的刺伤要预防破伤风,要到医院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挫伤钝力打击所致的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损伤,皮肤无裂口,伤部青紫,皮下淤血,肿胀,压痛。轻者可用伤湿止痛膏外贴伤处。对胸腹部挫伤及头部挫伤,应考虑有无深部血肿或内脏损伤出血,要到医院观察诊断。 扭伤常发生在踝部、腰部、颈部及手腕等处。一般处理原则是让患者稳定情绪,固定受伤部位,用冷湿布敷盖患处。手足扭伤者可抬高患部。颈部、腰部扭伤者在搬运时不可移动患部。扭伤常伴有关节脱位或骨折,宜到医院诊疗。另外,扭伤后无论轻重,不可即刻洗澡、胡乱按摩,须观察一周后视情况而定。扭伤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局部封闭(0.25%—0.5%普鲁卡因)、药物外敷内服、理疗等。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常见创伤急救办法

事故应急救援基本知识 【自救、互救、创伤急救】 车间可能造成的伤害有:电击伤、热烧伤、骨折、大量出血、溺水等。 ㈠、电击伤 1、什么叫电击伤? 当一定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损伤、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称为电击伤,俗称触电。雷击也是一种电击伤。轻度电击者可出现短暂的面色苍白、呆滞、对周围失去反应。自觉精神紧,四肢软弱,全身无力。昏倒者多由于极度惊恐所至。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心室纤颤、瞳孔扩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2、触电是如何造成的? ⑴、带电违章操作设备,造成操作人员触电。 ⑵、电气设备发生漏电现象,周围人员没有察觉,导致周围作业人员触电。 ⑶、管理不到位,没有执行停送电制度,误操作导致触电。 3、电击伤会出现发生哪些症状? ⑴、心搏停止;⑵、心律失常;⑶、呼吸衰竭;⑷、肌肉疼痛和紧缩;⑸、癫痫发作;⑹、麻木和刺痛;⑺、意识不清。 4、发现触电人员该如何抢救? 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作为救助者必须争分夺秒,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现有条件,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绝不可用手直接去拉触电者,这样不仅使触电者再次充当导体增加了电流的损伤,而且使救助者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电击的威胁。 ⑴、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a.关闭电源:如触电发生在家中,可迅速采取拔去电源插座、关闭电源开关、拉开电源总闸刀的办法切断电流。 b.斩断电路:如果在野外郊游、施工时因碰触被刮断在地的电线而触电,可用木柄干燥的大刀、斧头、铁锹等斩断电线,中断电流。 c.挑开电线:如果人的躯体因触及下垂的电线被击倒,电线与躯体连接下很紧密,附近又无法找到电源开关,救助者可站在干燥的木板或塑料等绝缘物上,用干燥的木棒、扁担、竹竿、手杖等绝缘物将接触人身体的电线挑开。 d.拉开触电者:触电者的手部如果与电线连接紧密,无法挑开,可用大的干

创伤急救措施

创伤急救措施 1、创伤急救基本要求: ?原则上是先抢救,后固定,再搬运,并注意采取措施,防止伤情加重或污染。需要送医院救治的,应立即做好保护伤员措施后送医院 救治。 ?抢救前先使伤员安静平躺,判断全身情况和受伤程度,如有无出血、骨折和休克等。 ?外部出血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失血过多而休克。外观无伤,但呈休克状态,神志不清,或昏迷者,要考虑胸腹部内脏或脑部受 伤的可能性。 ?为防止伤口感染,应用清洁布片复盖。救护人员不得用手直接接触伤口,更不得在伤口内填塞任何东西或随便用药。 ?搬运时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腰部束在担架上,防止跌下。平地搬运时伤员头部在后,上楼、下楼、下坡时头部在上,搬运中应严 密观察伤员,防止伤情突变。 2、止血急救 ?伤口渗血用较伤口稍大的消毒纱布数层复盖伤口,然后进行包扎。若包扎后仍有较多渗血,可再加绷带适当加压止血。 ?伤口出血呈喷射状或鲜红血液涌出立即用清洁手指压迫出血点上 方(近心端),使血流中断,并将出血肢体抬高或举高,以减少出

血量。用止血带或弹性较好的布带等止血。扎紧时间不宜超过 4 小时。严禁用电线、铁丝、细绳等作止血带用。 ?高处坠落、撞击、挤压可能有胸腹内脏破裂出血 受伤者外观无出血但常表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气促、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等休克状态,应迅速躺平,抬 高下肢,保持温暖,速送医院救治。若送医院途中较长,可给伤员 饮用少量糖盐水。 3、骨折急救 ?肢体骨折可用夹板或木棍、竹竿等将断骨上,下方两个关节固定,也可利用伤员身体进行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动,以减少疼痛,防 止伤势恶化。开放性骨折,伴有大量出血者,先止血,再固定,并 用干净布片复盖伤口,然后速送医院救治。切勿将外露的断骨推回 伤口内。 ?疑有颈椎损伤,在使伤员平卧后,用沙土袋或其它代替物放置在头部两侧使颈部固定不动。必须进行口对口呼吸时,只能采用抬颏使 气道畅通,不能再将头部后仰移动或转动头部,以免引起截瘫或死亡。 ?腰椎骨折应将伤员平躺在平硬的木板上,并将腰椎躯干及二侧下肢一同固定预防瘫痪。搬动时要数人合作,保持平稳,不能扭曲。 4、颅脑外伤 应使伤员平卧,保持气道通畅,若有呕吐,应扶好头部和身体,使 头部和身体同时转动,防止呕吐物造成窒息。耳鼻有液体流出时, 不要用棉花堵塞,只可轻轻拭去,以利于降低颅内压力。也不可用

常见创伤的急救处理

常见创伤的急救处理 常见创伤的急救处理 一、软组织损伤的紧急处理 就拿常见的脚扭伤来说,扭伤后局部会迅速肿胀、淤血、皮肤青紫,这时候要用冷敷,不要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用碎冰装在塑料袋里,外面裹上毛巾,贴在受伤部位冷敷。也可用红花油、正骨水、云南白药气雾剂等外用药活血化瘀,其他部位的软组织损伤也按这个原则进行处理。 二、烧烫伤的紧急处理 如果是轻度的、小面积的烫伤,可以用一些烫伤膏或者牙膏涂抹在烫伤创面,以减轻疼痛。如果是重度的大面积的烫伤,要赶快到医院烧伤科进行治疗。 三、被动物咬伤的紧急处理 如果被狗或猫咬伤、抓伤,可以用清水反复冲洗,将伤口内的污血挤出来,防止毒素吸收。如果伤口很深,要去医院进行专业清创。这样的伤口一般不用缝合,可以使用消炎药,让伤口自己愈合。并且一定到疾控中心注射狂犬疫苗。 四、四肢骨折脱位的紧急处理 骨折脱位的处理原则是:止血、包扎、固定、转运。首先是止血,一般用局部压迫的方法止血,然后用纱布或者手绢、毛巾之类的东西覆盖,用绷带包扎紧,用夹板把肢体固定住,这样能

减轻骨折移位引起的疼痛,减少出血,防止骨折刺伤血管神经。 五、各种器官损伤或皮肤裂伤的紧急处理 胸部创伤:要用纱布或手绢按住伤口,然后在纱布上盖上不透气的塑料,用胶布固定,使伤口封闭,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及时送往医院。腹部外伤:如果是钝挫伤,会引起肝、脾、肾脏破裂,导致大量内出血,严重者有生命危险。要让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使腹肌放松。将伤口包扎,如果有肠管露出,千万不要把它放回去,要及时送往医院。头部创伤:头皮外伤由于血供丰富,出血量会很大,要迅速按压止血,赶快到医院进行清创缝合,做进一步检查。如果脑部损伤,会出现呕吐、头疼、昏迷,要让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不要让呕吐物堵住气道引起窒息,迅速呼叫救护车送到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

创伤救护(文本)..

一创伤救护总论 二创伤止血技术 三创伤包扎技术 绷带包扎法 三角巾包扎法 特殊开放伤包扎法 四创伤骨折固定技术 五创伤搬运技术 六灾害事故中的群体伤急救 地震现场救护 火灾现场救护 创伤救护总论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发生的创伤,特别是以高能创伤为特点的交通伤,对交通参与者发生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轻者体表损伤、出血、骨折,重者致残致死。连续十年我国交通事故位居世界第一。自2001年至2005年每年直接死于车轮下的 人达十万人左右,之后逐年下降,2011年为6.2万人。 2011 年10月7日16时许,在滨保高速,一辆河北省的大客车与一辆山东省的小轿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大客车侧翻,造成35人死亡。交通伤是世界公认的道路第一杀手,因此,首先要强调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要珍惜生命,预防为主,防范伤害的发生,这方面交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开展的对严重交通违法整治行动将会有效消除许多安全隐患。 由于创伤是在各种不确定情况下发生的,有时是瞬间发生的。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统计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一旦发生意外伤害,我们做为第一目击者,及时在事故现场进行自救和互救,将伤害降到最低程度,达到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减轻伤员痛苦,保护生命和健康的目的。故学习掌握救护技术是很必要的。 一位交通民警说:我学习掌握救护技术能在事故现场进行止血、包扎,甚至心肺复苏,不仅为挽救受伤者的生命尽了警察的一份职责,而且警察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更亲切,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对我们执法和善后的处理都有很好的作用。 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的基本技能,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伤者施以援手,挽救生命。 第一目击者 是指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亲属、同事、EMS救援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合服务人员等),平时参加救护培训并获取培训相关的证书,在事发现场利用所学的救护知识、技能救助病人。 国际医学急救专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已正式提出了在全世界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普及培训教学活动,要争分夺秒和死亡赛跑式地抢救危急病人,抢救过程中第一目击者要在现场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现场条件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人。机械性创伤中交通伤占首要位置,是世界公认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见表6-1 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三)效应阶段 是效应细胞产生和分泌效应分子;效应细胞及效应分子发挥效应作用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效应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CTL)和效应分子(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对异己细胞或分子的排斥与清除作用。在此阶段,除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外,还必须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排异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包括排异性、特异性、记忆性和放大性。 (一)排异性 免疫应答的本质就是排异性。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身成分和异己成分,对自身成分不发生排斥反应,但对异己成分具有排斥和清除的作用。这就是免疫应答的排异性。 (二)特异性

创伤性窒息的梗概

创伤性窒息 创伤性窒息(创伤性发绀) 所属部位: 胸部 就诊科室: 心胸外科外伤科 症状体征: 休克,紫绀,昏迷,感觉障碍,呼吸异常,胸痛,气胸,猝死 【疾病概述】 创伤性窒息是胸部挤压伤所致的,以头、面及上胸部皮肤青紫,并有瘀血斑,眼眶周围水肿、瘀血,结合膜下出血为特征的较为少见的综合征。伤后面容虽然可怖,但如无其他严重合并伤,其预后是良好的。 【创伤性窒息症状】 创伤性窒息多见于胸廓弹性较好的青少年和儿童,多数不伴胸壁骨折。但当外力过强时,除可伴有胸骨和肋骨骨折以外,尚可伴有胸内或腹内脏器损伤,以及脊柱和四肢损伤。 亦可发生呼吸困难或休克。 (1)本病表现为头、颈、胸及上肢范围的皮下组织、口腔粘膜及眼结膜均有出血性淤点或淤斑,严重时皮肤和眼结膜呈紫红色并浮肿,故有人称之“外伤性紫绀”或“挤压伤紫绀综合征”。故患者均有闭合性胸部及上腹部挤压伤史。伤员可有胸闷、呼吸困难及痰中带血,常伴有多根肋骨骨折、气胸或血胸。 (2)眼球深部组织内有出血时可致眼球外凸,视网膜血管破裂时可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3)颅内轻微的点状出血和脑水肿产生缺氧,可引起一过性意识障碍、头昏、头胀、烦燥不安,少数有四肢抽搐、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等现象,瞳孔可扩大或缩小。若发生颅内血肿则引起偏瘫和昏迷。 【创伤性窒息预防】 单纯创伤性窒息预后较好,皮肤青紫及淤血斑,球结膜下出血可在1~3周内吸收消退。 严重的颅脑损伤可危及生命。对单纯创伤性窒息采取半卧位,促进静脉回流,适当吸氧。 创伤较重病人,在复苏和抢救休克的同时,迅速将病人转入ICU。对烦躁不安、痉挛性抽搐病人给予镇静止痉,对于呼吸困难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1 用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高压氧对缺血缺氧的组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促使水肿消退,淤血吸收。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 【创伤性窒息病因与发病机制】 创伤性窒息的常见原因是建筑工地意外事故及房屋倒塌、车祸等突然挤压胸部所致。已有多起因人群拥挤(如球赛结束)、胸部压伤引起成批创伤性窒息的报道。非创伤原因如癫痫发作、百日咳、严重呕吐、支气管哮喘发作及分娩等亦可引起创伤性窒息。 【创伤性窒息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 创伤性窒息病人,根据有胸部及上腹部挤压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特征,诊断多较容易。但应对全身进行仔细检查,判明有无其他部位的合并伤,并行胸部X 线及CT扫描,以了解有无骨骨折及胸内脏器损伤。动态心电图检查,血清肌酸磷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以及心脏肌钙蛋白等的检查,对排除心肌挫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免疫应答简述

寄生虫抗原致敏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应答,这是一个由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参与作用的复杂过程。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包括抗原的处理与呈递、T细胞的激活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以及免疫效应。 1.抗原的处理和呈递致敏宿主免疫系统之前,寄生虫抗原需先经过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和处理。APC分布很广,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巨噬细胞对抗原摄取、加工处理,然后有效地呈递抗原给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的最大效应。经巨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其免疫原性较强,巨噬细胞尚有调节及贮存抗原的作用,以便较长期地将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所以抗原呈递是诱发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环节。 2.T细胞的激活和淋巴因子产生根据T细胞表面CD抗原的不同,将T细胞分为两个主要亚群:CD4+和CD8+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和迟发性超敏感性T细胞(Td )属于CD4+ 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抑制性T细胞(TS)属于CD8+T细胞。基于胞因子分泌类型的不同又将CD4+T细胞分为两个亚型:CD4+-TH1和CD4+-TH2细胞,前者分泌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后者分泌IL-4和IL-5等。CD4+T细胞对抗体生成提供协助,介导迟发性超敏感性应答和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抗原;CD8+T细胞伴有细胞毒性和抑制性功能,并识别MHC的Ⅰ类分子抗原。巨噬细胞表面的寄生虫抗原和MHCⅡ分子抗原被T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别识别,同时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两种细胞相互接触,在IL-1作用下,使静止的T 细胞被激活。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TH1及TH2)产生多种淋巴因子(lymphokine,LK),促进淋巴细胞和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同时可诱导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不同类型免疫球蛋白,共同参与免疫应答。初步实验证明,宿主在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可能CD4+细胞首先被激活而释放细胞因子如IL-2等,这些细胞因子再刺激CD8+细胞,CD8+细胞活化后,通过直接细胞毒作用或分泌细胞因子而发挥效应,使CD4+细胞的作用得以放大。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在寄生虫感染的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

创 伤 概 述

创伤概述 安徽省立医院急救医学中心方诗元 1.概述 创伤正日益成为危害公众健康得一大公害, 创伤就是45岁以下人群死亡得第一位原因,也就是所有人群死亡得第三位原因、对社会得危害与劳动力得损失远大于任何一类疾病按潜在工作年龄损失(WYPLL)计算,创伤则居第一位。交通伤(RTT)与坠落伤(FI)就是与平时期创伤发生与致死得两大常见原因。 随着社会得不断进步与医学得迅速发展,不少疾病(如某些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创伤却日渐增多。创伤已经成为发达社会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世界上每50秒即有1人死于车祸,每2秒即有一人受伤。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创伤得人数约百余万,伤约数千万。独立学科“创伤学”应运而生。 1。1创伤死亡死亡高峰期 严重创伤伤者得死亡会在以下3个高峰期中出现 1.1。1第一个死亡高峰期 出现于创伤发生后数秒至数分钟、 l小时内,占创伤死亡得50%,这类病人基本都死于现场,称为现场死亡。 死亡得原因:包括脑部、脑干、颈脊椎、心脏、主动脉及其她大血管得严重创伤或严重撕裂。 大部分伤者会在意外发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死亡,只有极少数人能在这些情况下生存、预防意外发生就是减少此类严重创伤所导致死亡得惟一方法。针对此阶段得创伤研究,就是目前发达国家及军事创伤医学得重点 1、1.2第二个死亡高峰期 出现于严重创伤发生后得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称为早期死亡,占创伤死亡得30%,这类病人就是创伤救治得主要对象,也就是急诊工作者日常大量遇到得危重创伤病人。 死亡得原因:包括硬膜下血肿、血气胸、脾破裂、肝脏裂伤、骨盆骨折及多处受伤并有明显失血。专家形容这段时期为“黄金时段"。如果伤者能在这段时间得到快速及适当得治疗,其死亡率将会大大减少。 1、1。3第三个死亡高峰期 发生于意外后得数日至数周内,占创伤死亡得20%,称为后期死亡,此为危重病研究得领域。 死亡得原因:多为创伤引起得后期并发症所致,包括脓血症(sepsis)或多脏器功能衰竭(MOF)。 此时期伤者得死亡率多少主要取决于前两个高峰期得处理就是否及时、适当及有效、 死亡率为2.7-22、1%,多数在10%以内、ISS≥16 者,死亡率为20。4% ;ISS≥ 20 者为27、3%。 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颅脑伤(约占50—70% ),其次为失血性休克(约占20% 以上)与其她内脏并发症(约占10% )。院前死亡者约占死亡总数得2/3(50%现场,25% 途中)、 2。创伤分类 2。1按伤口就是否开放 开放性损伤:擦伤、撕裂伤、切伤砍伤、刺伤 闭合性损伤:挫伤、挤压伤、扭伤、震荡伤、关节脱位与半脱位、闭合性骨折、闭合性内脏伤 2。2按致伤部位 颅脑伤、颌面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骨盆部伤、脊柱脊髓伤、上肢伤、下肢伤 2。3按致伤因子 冷武器伤、火器伤、烧伤、冻伤、冲击伤、化学伤、放射损伤 3、脏器组织受伤因素 1)外力: 强度、速度、方向及产生得动能

创伤急救试题 及答案

创伤急救试题 姓名:成绩:阅卷:时间: 一.单选题(30分) 1.现场急救的四项技术是指:(C ) A.清创包扎固定搬运 B. 无菌清创包扎固定 C.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D. 止血清创固定搬运 2. 下列哪项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指标:(C ) A. 可触及大动脉搏动 B. 恢复自主呼吸 C. 瞳孔散大 D. 皮肤颜色.温度改善 3. 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次数比列为:( D ) A. 15:2 B. 10:1 C. 5:1 D. 30:2 4. 抢救伤员最常用的体位是:(C ) A. 俯卧位 B. 侧卧位 C. 仰卧位 D. 膝胸位 5. 现场诊断伤员心跳停止的指标是:(C ) A. 呼吸停止 B. 瞳孔散大 C. 大动脉搏动消失 D. 血压测不到 6. 当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进行心肺复苏时首先应:(B ) A. 心前区叩击 B. 心脏按压. C. 口对口人工呼吸 D. 清除口腔内异物开放气道

7. 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位置是:(B ) A. 心尖区 B. 胸骨下段 C. 胸骨上段 D. 胸骨左段 8. 下面那些情况不适宜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D ) A. 触电休克 B. 溺水 C. 心跳、呼吸骤停着 D. SO2中毒者 9. 下列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平卧硬板床 B.在胸骨下段按压 C. 按压次数每分钟40-60次 D.按压时双肘伸直 E. 按压时使胸骨下陷3--4Ccm 10. 人体四大生命体征指的是: A A.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B. 体温.呼吸.心跳.瞳孔 D. 心跳.运动.呼吸.血压 D. 呼吸.血压.心跳.瞳孔 11. 煤矿创伤致残率最高的是: A A. 四肢伤 B. 腹腔内脏器破裂 C. 血气胸 D. 颅脑伤及多发伤 12. 电击伤伤员的现场救护,需立即: B A. 注意保温 B.脱离电源 C.包扎伤口 D.进行心肺复苏 13. 创伤包扎的范围要求超过伤口周围: C A. 1-2 cm B. 3-6 cm C. 5-10 cm D. 10-15cm 14. 下列哪项不是创伤包扎的目的: D A. 使伤口与外界环境隔离,以减少污染机会 B. 止痛,缓解伤员紧张情绪 C. 加压包扎可用以止血

创伤急救培训教案

创伤急救培训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创伤急救培训教案 一、现场创伤急救技术 现场创伤急救技术包括人工呼吸心脏复苏、止血、创伤包扎、骨折临时固定和伤员搬运等。 (一)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适用于触电休克,溺水,有害气体中毒、窒息或外伤窒息等引起的呼吸停止、假死状态的患者。如果呼吸停止不久大都能通过人工呼吸抢救过来。 在实施人工呼吸前,要先将伤员运送到安全、通风良好的地点,并将伤员领口解开,放松腰带,注意保持体温;腰背部要垫上软的衣服等。应先清除口中脏物,把舌头拉出或压住,防止堵住喉咙,妨碍呼吸。各种有效的入工呼吸必须在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进行。人工呼吸常用的方法有口对口(鼻)吹气法、仰卧压胸法和俯卧压背法三种。 1 、口对口(鼻)吹气法 口对口(鼻)吹气是效果最好、操作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操作前,先要使伤员仰卧,救护者在其头的一侧,一手托起伤员下领,并尽量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将其鼻孔捏住,以免吹气时,从鼻孔漏气;自己深吸一口气,紧对伤员的口将气吹人,促使伤员吸气,如图10 一3 所示。然后,松开捏鼻的手,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帮助伤员呼气。如此有节律地、均匀地反复进行,每分钟应吹气14 一16 次。注意吹气时切匆过猛、过短,也不宜过长,以占一次呼吸周期的1 / 3 为宜。当患者有严重的下领和嘴唇外伤、牙关紧闭、下领骨折等,难以做到口对口不漏气时,可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抢救者用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上使其头部后仰,用另一只手抬起患者的下颌并使口闭合。抢救者作深呼吸,用嘴唇包绕封住患者鼻孔;再向鼻孔吹气,然后抢救者口部移开,让患者被动地将气呼出,如此反复。2、仰外压胸法 该方法是让伤员仰卧,救护者跨跪在伤员大腿两侧,两手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向外伸开,平放在其胸部两侧乳头之下,借上半身重力压伤员胸部,挤出伤员肺内空气;然后,救护者身体后仰,除去压力,伤员胸部依其弹性自然扩张,使空气吸人肺内。如此有节律地进行,要求每分钟压胸16 一20 次,如图10 一4 所示。此法不适用于胸部外伤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中毒者,也不能与胸外心脏按压法同时进行。

创伤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编号: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专业技 副教授 术职称 章节名称 教学目的 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更新情况 教学方法与 组织安排 教学手段 教材及 参考书 集体备课 教研室审查 意见集体讨论。

方法: 多媒体课堂讲授 内容: 创伤的分类与评分,创伤的病理,创伤的修复,创伤的诊断与治疗组织安排: 创伤的分类与评分15分钟,创伤的病理,创伤的修复25分钟,创伤的诊断与治疗30分钟,学生提问10分钟,小结10分钟 多媒体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科学》 创伤和战伤 了解: 创伤的分类与评分 熟悉: 创伤的病理,创伤的修复 掌握: 创伤的诊断与治疗使用时间 2007年4月编写时间 2007年3月外科学 徐小雄专业 计划时数临床医学 2班级

专业层次临床2004-1本科创伤的诊断与治疗 创伤的AO分型及目前世界创伤的治疗情况 第十五章创伤和战伤 定义: 创伤(trauma)是指机械能量作用于人体组织所造成的损伤,一般发生体表和(或)内脏结构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如血管破裂、骨折、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等。战伤(war,wound)为战时敌对双方武器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伤。 创伤和战伤的致伤因子、伤类和处理方法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 第一节创伤概论 (—)创伤分类与评分 1.创伤分类 (1)按伤口是否开放分类以体表结构的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坏,可将创伤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开放性创伤(open injury)的伤口或创面易受到污染。 而闭合性创伤(closedinjury)无伤口和外界相通,损伤局部污染少见。但闭合性腹部伤时,肠破裂可能发生严重的腹腔污染。 (2)按致伤部位、组织器官分类如分为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肢体伤等。 诊治中可进一步按组织器官区分,如心脏挫伤、软组织损伤、肠破裂等。 (4)按伤情轻重分类依据对组织器官损伤程度及其对全身的影响划分轻、中、重。轻度伤无内脏伤,仅体表轻微擦伤和挫伤或小的开放性软组织伤。重度伤多为重要脏器和部位的严重损伤,呼吸、循环、意识等重要生理功能发生障碍,伤员有生命危险。

创伤急救基本知识.

创伤急救基本知识 井下急救必须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则,对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刚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对出血的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的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 一、止血 1、手压止血法 1)头顶前部止血:用手指压耳屏前上方的颞颥动脉。 2)额面部出血:手指压下额角前下凹内的面动脉。 3)头后部出血:用手指压耳后突起下面外侧的耳后动脉。 4)肩部出血:在锁骨上窝摸到血管博动处,向后下方压锁骨下动脉。 5)上臂与前壁出血:在上臂内侧中段将脚动脉压于骨干上。 6)手部出血:在手腕两侧压迫挠动脉与尺动脉。 7)下肢出血: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将股动脉压于股骨干上。 8)足部出血:用一手拇指压迫内踝后下方的胫后动脉,另一手拇指压迫足背动脉。 2、加压包扎止血法 方法是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布料盖住伤口,然后用绷带,三角巾或布带加压缠紧,并将肢体抬高,以达到止血目的。 3、加垫屈肢止血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小臂和小腿的止血,它是利用肘关节和膝关节的弯曲功能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4、绞紧止血法 可用毛巾、三角巾、绷带、衣片等折叠成节状,在伤口上先加垫,然后用带子绕衬垫一周打结,用小木棒插入其中,先提起,适当绞紧至不出血,而后固定。

5、止血带止血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大出血,尤其是动脉出血。可用橡皮止血带压迫出血伤口的近心端进行止血。 二、包扎 1、包扎材料 1)胶布:用作固定纱布点和绷带 2)绷带:有多种规格,可用于四肢和颈部的包扎。 3)三角巾:1m见方的,白布对角剪开即成,用于全身部位的包扎。 4)四头节:多用于鼻、下颌、前额及头后部的包扎 2、包扎方法 1)绷带包扎有以下几种:(1)环形包扎法(2)8字型包扎法(3)螺旋包扎法(4)螺施反折包扎法 2)三角巾包扎有以下几种:(1)头部包扎法(2)面部包扎法(3)胸部包扎法(4)腹部包扎法(5)头(足)包扎法(6)悬臂带包扎法 3)毛巾包扎法有(1)头顶部包扎法(2)单肩包扎法(3)全胸包扎法(4)腹部包扎法 4)四头带包扎,用较宽1m长条白布或毛巾,将两端的中间顺向剪开,中间留约1/3长不剪开。四头带包扎法适用于鼻、下颌、前额及头后等部位的包扎。 三、人工呼吸 1、施行人工呼吸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1)先将伤员搬运到安全、通风的地点,解开领口,放松腰带,脱掉靴子,注意保暖。 2)两肩垫高,使头向后仰至下颌尖和耳垂线与地面垂直,使口微张,头偏向一侧。

常见创伤处理及急救措施

常见创伤处理及急救措施 常见创伤处理及急救措施 ㈠、电击伤 1、什么叫电击伤? 当一定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损伤、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称为电击伤,俗称触电。雷击也是一种电击伤。轻度电击者可出现短暂的面色苍白、呆滞、对周围失去反应。自觉精神紧张,四肢软弱,全身无力。昏倒者多由于极度惊恐所至。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心室纤颤、瞳孔扩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2、触电是如何造成的? ⑴、带电违章操作设备,造成操作人员触电。 ⑵、电气设备发生漏电现象,周围人员没有察觉,导致周围作业人员触电。⑶、管理不到位,没有执行停送电制度,误操作导致触电。 3、电击伤会出现发生哪些症状? ⑴、心搏停止;⑵、心律失常;⑶、呼吸衰竭;⑷、肌肉疼痛和紧缩;⑸、癫痫发作;⑹、麻木和刺痛;⑺、意识不清。 4、发现触电人员该如何抢救? 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作为救助者必须争分夺秒,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现有条件,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绝不可用手直接去拉触电者,这样不仅使触电者再次充当导体增加了电流的损伤,

而且使救助者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电击的威胁。 ⑴、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a.关闭电源:如触电发生在家中,可迅速采取拔去电源插座、关闭电源开关、拉开电源总闸刀的办法切断电流。 b.斩断电路:如果在野外郊游、施工时因碰触被刮断在地的电线而触电,可用木柄干燥的大刀、斧头、铁锹等斩断电线,中断电流。 c.挑开电线:如果人的躯体因触及下垂的电线被击倒,电线与躯体连接下很紧密,附近又无法找到电源开关,救助者可站在干燥的木板或塑料等绝缘物上,用干燥的木棒、扁担、竹竿、手杖等绝缘物将接触人身体的电线挑开。 d.拉开触电者:触电者的手部如果与电线连接紧密,无法挑开,可用大的干燥木棒将触电者拨离触电处。 ㈡、热烧伤 热烧伤的定义: 热烧伤是指火焰、开水、蒸汽、热液体或固体直接接触于人体引起的烧伤。其烧伤程度取决于作用物体的温度和作用持续的时间。 热烧伤的救护方法: 1、轻度烧伤尤其是不严重的肢体烧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或将患肢浸泡在冷水中10~20分钟,如不方便浸泡,可用湿毛巾或布单盖住在患部,然后浇冷水,以上伤口尽快冷却降温,减轻热力引起的损伤。穿着衣服的部位烧伤严重,不要先脱衣服,否则易使烧伤处的水泡皮一同撕脱,造成伤口创面暴露,增加感染机

创伤性窒息的梗概

创伤性窒息 创伤性窒息 (创伤性发绀)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心胸外科外科外伤科 症状体征:休克,紫绀,昏迷,感觉障碍,呼吸异常,胸痛,气胸,猝死 【疾病概述】 创伤性窒息是胸部挤压伤所致的,以头、面及上胸部皮肤青紫,并有瘀血斑,眼眶周围水肿、瘀血,结合膜下出血为特征的较为少见的综合征。伤后面容虽然可怖,但如无其他严重合并伤,其预后是良好的。 【创伤性窒息症状】 创伤性窒息多见于胸廓弹性较好的青少年和儿童,多数不伴胸壁骨折。但当外力过强时,除可伴有胸骨和肋骨骨折以外,尚可伴有胸内或腹内脏器损伤,以及脊柱和四肢损伤。亦可发生呼吸困难或休克。 (1)本病表现为头、颈、胸及上肢范围的皮下组织、口腔粘膜及眼结膜均有出血性淤点或淤斑,严重时皮肤和眼结膜呈紫红色并浮肿,故有人称之“外伤性紫绀”或“挤压伤紫绀综合征”。故患者均有闭合性胸部及上腹部挤压伤史。伤员可有胸闷、呼吸困难及痰中带血,常伴有多根肋骨骨折、气胸或血胸。 (2)眼球深部组织内有出血时可致眼球外凸,视网膜血管破裂时可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3)颅内轻微的点状出血和脑水肿产生缺氧,可引起一过性意识障碍、头昏、头胀、烦燥不安,少数有四肢抽搐、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等现象,瞳孔可扩大或缩小。若发生颅内血肿则引起偏瘫和昏迷。 【创伤性窒息预防】 单纯创伤性窒息预后较好,皮肤青紫及淤血斑,球结膜下出血可在1~3 周内吸收消退。严重的颅脑损伤可危及生命。对单纯创伤性窒息采取半卧位,促进静脉回流,适当吸氧。创伤较重病人,在复苏和抢救休克的同时,迅速将病人转入ICU 。对烦躁不安、痉挛性抽搐病人给予镇静止痉,对于呼吸困难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一、止血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加压包扎法:用敷料盖住伤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这种方法急救中最常用。 2.填塞止血法:用消毒的纱布,棉垫等敷料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三角巾成四头带加压包,松紧度以达到止血为宜,常用于颈部、臂部等较深伤口。 3.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的血管上端,即近心端,使血管闭合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急救。 4.屈曲加垫止血法: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窝内放置绵纱垫、毛巾或衣服等物品,屈曲关节,用三角巾或布带作"8"字固定。注意有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不能使用,因此法伤员痛苦较大,不宜首选。 止血带止血: 适用于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多或经其它急救止血无效者。常用气囊止血带或三尺左右长的橡皮管;急救时可用布带、绳索、三角巾或毛巾替代,称绞紧止血法。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止血带必须上在伤口的近心端,肘关节以下的伤口,应将止血带扎在上臂,膝关节以下伤口应将止血带扎在大腿。 2.在上止血带前先包一层布或单衣。 3.上止血带之前应抬高患肢2~3分钟,以增加静脉回心血流量。 4.应标记、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5~60分钟放松止血带一次,每次放松时间为3~5分钟;松开止血带之前用手压迫动脉于近端。 5.扎止血带松紧要适宜,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好。 6.不可用电线、铁丝等作止血带用。

具体操作方法:橡皮带止血法:先在止血带部位垫一层布或单衣,再左手拇食中指持止血带头端,另一手拉紧止血绕肢体缠2~3圈,并将橡皮带未端压在紧缠的橡皮管下固定。 绞紧止血法:先垫衬垫,再将带系在垫上绕肢体一圈打结,在结下穿一棒,旋转此棒使带绞紧,至不流血为止,最后将棒固定在肢体上。 二、包扎 包扎在急救中应用广泛,其主要目的是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固定敷料减少污染,固定骨折与关节,减少疼痛。常用的材料有三角巾、多头带、绷带,亦可用毛巾、手绢、布单、衣物等替代。 1.一般伤口包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迅速暴露伤口并检查,采用急救措施。 (2)有条件者应对伤口妥善处理,如清除伤口周围油污,碘酒、酒精消毒皮肤等。(3)包扎材料,尤其是直接覆盖伤口的纱布应严格无菌,没有时亦应尽量用相对干净的材料覆盖,如清洁毛巾、衣服、布类等。 (4)包扎不能过紧过松。 (5)包扎打结或用别针固定的位置,应在肢体外侧面或前面。 2.特殊损伤的包扎: (1)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包扎:用干净的碗扣在伤口上,或者有敷料或其它布类做成大于伤口的圆环;放在伤口周围,然后包扎,以免包扎时骨折片陷入颅内;同时保护膨出的脑组织。 (2)开放性气胸的包扎:如果胸部外伤且伴有气胸(伤口有气体进出),要紧密包扎,阻断气体从伤口进出,伤口先用厚敷料或塑料布覆盖,再用纱布垫或毛巾垫加压包扎。

创伤的急救处理一:

创伤的急救处理一: 创伤的急救处理一:冷冻喷雾剂的使用 冷镇痛喷雾剂又名冷冻剂,它是近年来国外广泛应用的新型止痛剂,对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撞伤、踢挫伤(未破皮)等,有消炎、止血、防止肿胀发展的作用。 它不是麻醉剂,同以往我国用于浅表层麻醉剂氢乙烷性质不同。由于它能迅速止痛、止血,颇受足球运动员欢迎。不过,中医有不同看法,认为它对深部的血管破裂不一定有效,不如在患处用棉花、绷带加压包扎可靠,而且不留下受凉的后患。 所以,我国近来氢乙烷已停产,冷镇痛喷雾剂使用也还不够普遍。在应急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冰袋包扎24小时,或用冷水毛巾敷贴亦可奏效。 下肢顶撞或踢挫伤 轻度受伤者,局部皮肤微肿,疼痛不严重。稍加冷敷即可继续上场。重的则皮下出血,红肿部位大,或隆起大包,触手即痛。这时,即需利用上述喷雾剂加包扎处理。伤在大、小腿处的,可外加护套。赛后,还应用凉性中草药(如五虎丹或新伤一号)进行调敷,即助消肿止痛。每天敷药一次,轻者2—3天可愈;重者约需一周。还可配合按摩治疗,加速活血散淤。 如果场上发生骨折,或腹部、生殖器部位重度挫伤,还可能休克,则需立即抬出场外及时处理。挫伤后 24 小时内,切不可

热敷或热水浸泡,以防血管扩张,加剧出血、肿胀。这将不利于迅速恢复。 挫伤是皮下小血管、软组织损伤,肌肉纤维没有明显断者,可保持跑步、小量活动,不要停训,这有利于淤血肿胀的消散吸收。 踝关节扭伤 因场地不平或拼脚、或被对方蹬、踩、拌,使踝关节发生内翻或处翻或扭伤(就是“崴脚”)。 检查方法:看红肿程度;能否做屈伸踝动作;内、外翻韧带松不松;叩击足跟底部痛不痛等。 一般单纯性关节扭伤,是关节一周痛,肿在关节缝内,能做屈伸和内、外翻动作 若是跟腓前韧带损伤,大多是内翻式扭伤,外踝上部肿胀,局部压痛,做内翻重复动作时最痛;若是跟腓后韧带损伤时,外踝下部肿胀、压痛,做内翻动作时,如足背第5跖骨基底部疼、局部肿胀、压痛,足前拿挤压痛时,需照光 x 片,除外第 5 跖骨基底部骨折,踝屈伸动作如果受限,还需考虑小关节脱臼的可能。 如无骨折可疑,只是关节囊、韧带损伤,就在患处喷冻剂或冷敷,再加压包扎固定。 如是内翻式扭伤的,绷带要从外调向上包裹,以限制足踝再次内翻。扭伤重者,不能行走,应停止参加比赛,扭伤轻者,处理后可继续上场。赛后再对症治疗,一般踝关节扭伤,包括关节囊、韧带损伤,需外敷五虎丹或新伤一号,消肿止痛,高抬患肢。三天后开始深蹲、踝部按摩,促进囊内积液吸收。一般3—5天可

初级创伤救治概论

初级创伤救治概论 一、初级创伤救治体系(Primary Trauma Care System PTCS)内容 创伤预防 按伤情分类伤员 初步检查 进一步检查 稳定病情 转运 二、创伤的国内外现状与预防(略) 三、初步检查与分类 检查步骤 气道 (A airway) 呼吸 (B breathing) 循环 (C circulation,) 神经功能障碍 (D disability) 显露 (E esposure) 检伤分类的等级与救治顺序 现场检伤分类为四个等级(Mutag system ): 死亡(黑色标识) 重伤(红色标识) 中度伤(黄色标识) 轻伤(绿色标识) 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 第一优先重伤员 其次优先中度伤员 稍后处置轻伤员 最后处理死亡遗体 创伤检伤分类的ABCD四项指标(模糊定性分类法): 为正确评判且方便记忆,结合伤势归纳为4个字母 A. Asphyxia 窒息与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 B. Bleeding 出血与失血性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 > 800ml) C. Coma 昏迷与颅脑外伤(伴有瞳孔改变和NS定位体征) D. Dying (die) 猝死与心搏呼吸骤停(心搏骤停时间不超过8 ~10分钟)模糊分类判断标准 ABCD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出现明显异常,即为重伤员;

ABCD四项重要生命体征全部保持正常,则为轻伤员; 介于两者之间,即ABCD其中一项有异常但不严重,则可判定为中度伤员。创伤检伤分类(院前指数法)(PHI)具体评分表 参数级别分值 1、收缩压(kPa)>13.33(100mmHg) 11.46 ~ 13.20(86~99 mmHg) 10.0 ~ 11.33(75~85 mmHg) <9.86 (74mmHg) 1 3 5 2、脉搏(次/分)51 ~ 119 >120 <50 3 5 3、呼吸(次/分)正常(14 ~ 28) 费力或表浅 >30 缓慢 <10 3 5 4、神志正常 模糊或烦躁 不可理解的言语 3 5 5、附加伤部及伤型 胸或腹部穿通伤无 有0 4 PHI法的分类评判标准将上述5项参数级别所得分值相加: 评分 0 ~ 3分轻伤员 评分 4 ~ 5分中度伤员 评分 6 分以上重伤员 评价:上述两种方法中模糊定性法简单实用,PHI法敏感度和特异度高。 PHI法应用举例 例1、一闭合型尺骨骨折患者,收缩压96mmHg、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神志正常、无胸腹穿通伤。 PHI评分为:1+0+0+0+0=1分,故检伤分类判定为轻伤; 例2、一腹部刀刺伤患者,收缩压110mmHg,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神志正常,腹部有穿通伤口。 PHI评分为:0+0+0+0+4=4分,故检伤分类判定为中度伤;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第一节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止血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加压包扎法:用敷料盖住伤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这种方法急救中最常用。 2.填塞止血法:用消毒的纱布,棉垫等敷料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三角巾成四头带加压包 ,松紧度以达到止血为宜,常用于颈部、臂部等较深伤口。 3.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的血管上端,即近心端,使血管闭合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 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急救。 4.屈曲加垫止血法: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窝内放置绵纱垫、毛巾或衣服等物品, 屈曲关节,用三角巾或布带作“8”字固定。注意有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不能使用,因此法伤员痛苦较大 ,不宜首选。 止血带止血: 适用于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多或经其它急救止血无效者。常用气囊止血带或三尺左右长的橡皮管 ;急救时可用布带、绳索、三角巾或毛巾替代,称绞紧止血法。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止血带必须上在伤口的近心端,肘关节以下的伤口,应将止血带扎在上臂,膝关节以下伤口 应将止血带扎在大腿。 2.在上止血带前先包一层布或单衣。 3.上止血带之前应抬高患肢2~3分钟,以增加静脉回心血流量。

4.应标记、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5~60分钟放松止血带一次,每次放松时间为3~5 分钟;松开止血带之前用手压迫动脉于近端。 5.扎止血带松紧要适宜,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好。 6.不可用电线、铁丝等作止血带用。 具体操作方法:橡皮带止血法:先在止血带部位垫一层布或单衣,再左手拇食中指持止血带头端 ,另一手拉紧止血绕肢体缠2~3圈,并将橡皮带未端压在紧缠的橡皮管下固定。 绞紧止血法:先垫衬垫,再将带系在垫上绕肢体一圈打结,在结下穿一棒,旋转此棒使带绞紧, 至不流血为止,最后将棒固定在肢体上。 包扎 包扎在急救中应用广泛,其主要目的是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固定敷料减少污染,固定骨折与关 节,减少疼痛。常用的材料有三角巾、多头带、绷带,亦可用毛巾、手绢、布单、衣物等替代。 1.一般伤口包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迅速暴露伤口并检查,采用急救措施。 (2)有条件者应对伤口妥善处理,如清除伤口周围油污,碘酒、酒精消毒皮肤等。 (3)包扎材料,尤其是直接覆盖伤口的纱布应严格无菌,没有时亦应尽量用相对干净的材料覆盖 ,如清洁毛巾、衣服、布类等。 (4)包扎不能过紧过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