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美国文坛神话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利普·罗斯:美国文坛神话

现年80岁的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犹太裔作家。从1959年凭借短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goodbye,columbus)一举成名,到2012年宣布退出文坛,在长达50多年的漫长创作生涯中,罗斯共出版著作31部,赢得了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除了久候不至的诺贝尔奖,他也是唯一一个活着时其全部作品就被收入“美国文库”的作家,被誉为“living literary legend”(活着的文学神话)。

菲利普·罗斯1933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5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巴克内尔大学,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教英语,并攻读博士学位,但在1957年放弃学位学习,专门从事写作。1960年,罗斯到艾奥瓦大学作家班任教,两年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驻校作家。他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过多年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1992年退休后继续写作。罗斯的作品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睐,如《遗产》(patrimony,1991)获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夏洛克战役》(operation shylock,1993)获福克纳奖,《萨巴斯剧院》(sabbath’s theater ,1995)获全国图书奖,《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获普利策小说奖。此外,罗斯还获得过美国犹太人书籍委员会的达洛夫奖、古根海姆奖、欧·亨利小说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奖,并在1970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可以说,罗斯很早就跻身于美国一流作家行列,正如批评家欧文·豪所说:“那些许多作家需要终其一

生刻意追求的东西——独特的声音、稳妥的节奏、鲜明的主题——菲利普·罗斯似乎立刻就全部把握了。”

在早期的作品中,罗斯特别关注来自各地的犹太人,这些人的希望与成就之间有着巨大差距,而他总能以同情和理解的笔调叙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困惑。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放手》(letting go,1962)便是探索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现实主义作品。罗斯在这部作品中揭露的是一种“长期累积、可以转让、可以流通”的罪恶,它往往成为小说中犹太人背后的“原动力”,令他们爬得高也跌得重。罗斯承认,“静坐示威的滑稽演员”弗兰兹·卡夫卡已经教会他“怎样将罪恶感当作喜剧话题”。他还将性意识与犹太特性联系起来,或者说是用性意识来反映犹太特性,凸显其荒诞派风格。在长篇小说《波特诺伊的怨诉》(portnoy’s complain,1969)中,他描写了一个犹太孩子以手淫和追逐非犹太女子为反抗策略,寻求性格自由发展的途径,但在犹太传统的代表——自己母亲的长期压抑下,未能遂愿。罗斯也因此遭到犹太社区和保守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不过他也因祸得福,该书被《纽约时报》评为1969年度畅销书,反而增大了其知名度。和同时代的其他犹太作家一样,罗斯擅长使用幽默和反讽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行嘲弄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和乡土风俗。他的荒诞小说《乳房》(the breast,1972)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内心压抑的情欲:主人公从半夜到凌晨4点钟,突然变成一只巨大的重达155磅的乳房,而人们一定会以为只有“在梦

中或达利的画里才能看到此般情形”。罗斯从身份危机的角度审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用由人到物的变化说明生存的艰辛。

《波特诺伊的怨诉》发表后,罗斯的声望如日中天,但也惹来争议无数,这使他觉得有必要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代言人来替他解围,那就是内森·祖克曼,也是个犹太裔作家,在写了一部小说《卡诺夫斯基》后声名狼藉(此书的情节疑似《波特诺伊的怨诉》)。祖克曼至今已出现在罗斯的十余部作品中,或许可以被视为其创造者的某种减压阀门。批评家迈克尔·伍德认为祖克曼是罗斯的“另一个本我”。这个替身让罗斯得以抒写他自己的情感和智思生活,同时又避免耽溺于赤裸裸的自传。早些时候,祖克曼是相当活跃的角色,其性生活和教授生涯都错综复杂,以致难以想象竟只是出自某作者的想象。随后,在《反生活》(the counterlife,1987)中,祖克曼死于心脏病——但或许也未曾死。肯定的是,他后来又出现了,但已经不复是那个满心淫欲、周游世界、自我主义的色狼和文学工作者了,而是一位睿智冷峻的观察家,叙述了《美国牧歌》和《人性污点》。

作为一名犹太作家,从创作初期开始,罗斯的作品就比艾萨克·辛格、伯纳德·马拉默德等作家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和美国化色彩。他对犹太人和犹太生活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强调了以往犹太作家所

忽视的那些方面,特别是犹太传统中的落后、虚伪成分,但是他仍然是一位普遍受欢迎的作家。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改变了创造主题,融入了包括种族身份、性别问题甚至是二战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在内

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大开拓了文学叙事的视野,并借用了后现代叙述手法表达人的自我反思,探询人类心灵的共性问题。而罗斯喜欢运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的特点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他的“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我嫁给一个共产党人》(i married a communist,1998)和《人性的污点》(the human stain,2000)完整地呈现了战后美国的社会图卷,三部作品分别以50年代麦卡锡白色恐怖、60年代越战时的社会变迁和1998年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为背景,书写了生活在1945年二战后美国社会政治变动下的普通人所经受的家庭动荡和个人悲剧。在这些作品中,罗斯渐渐从犹太族裔犹太性等元素扩展开来,用更广泛的视野,关注了包括犹太人、黑人等美国各少数族裔所遇到的共同问题。

《美国牧歌》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说叙述了从大萧条到20世纪末一个体面的犹太企业家美国梦破灭的遭遇。塞莫尔·利沃夫是人人仰慕的棒球明星,循规蹈矩的他在毕业后拒绝球探挖掘,选择念完大学并承继家业,娶了新泽西小姐为妻,成为一个成功的手套工厂老板。他爱他新进入的美国新大陆,但是到了1968年,他所钟爱的年仅16岁的女儿梅丽,却在这动荡的反越战时代,成了激进的炸弹客,并最终毁了利沃夫一家。在《美国牧歌》中,罗斯以通俗流利的语言描绘了长达一个世纪左右的美国历史,然而带给读者的却是一种现代社会中强烈的无助感。从小说的主题构建可以看出,罗斯已将自己文学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从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