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菲利普_罗斯小说_鬼退场_的叙事策略

论菲利普_罗斯小说_鬼退场_的叙事策略

论菲利普_罗斯小说_鬼退场_的叙事策略
论菲利普_罗斯小说_鬼退场_的叙事策略

国别文学研究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5鬼退场6的叙事策略

林莉

内容提要:菲利普#罗斯2007年出版了新作5鬼退场6,并宣布这是最后一部以内森#朱克曼为叙述者或主人公的小说。本文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

析,认为这部小说是罗斯在叙事手法上进行的又一次实验和创新。作者似乎有意与

读者玩一个游戏,用他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来让读者关注其反复强调的、实际上也是

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永无休止的人类欲望与无法逃避的衰老和死亡的巨大矛盾。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5鬼退场6 叙事学

作者简介:林莉,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当代文学研究。

T itle:Narra ti v e Strategies in Ph ili p Roth.s Exit Ghost

ABSTRACT:Phili p Rot h pub lished E xitGhost in2007,dec lari n g th i s wou l d be his last nove lw ith N athan Zucker man as the narrator.This essay analyzes the novel f ro m the narra tological perspective,mainta i n i n g t h at it is another exa mple of Roth.s experi m ent w it h wr iting techn i q ues.By usi n g co mp licated narrati v e techn i q ues,Roth intends to dra w

the reader.s attenti o n to the the m e of the nove,l wh ich is also the everlasting the me of lit2 erature:the confli c ts bet w een death and desire.

K eyw ord s:Ph ili p Roth,Exit Ghost,narra tology

Au thor:L i n L i

  • is an associate pr of essor a tForeign Lan2 guage School ofNort h eastN or m a lUn i v ersity,Changchun,China(130024).H er research

    area covers conte mpora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 u re.

    迄今为止,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已出版了29部小说,摘取了包括美国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美国批评家协会小说奖等几乎所有重要的美国小说类文学奖项;近十年来,他几乎年年被视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最大热门作家之一却至今未能如愿; 1986年之后他改变了创作主题,突出了对种族身份、性别问题、二战屠犹事件等历史文化问题

    当代外国文学No.4,2009

    的思考,大大开拓了文学叙事疆界,并借用后现代派小说家独具特色的叙述手法表达人的自我反思和心灵叩问。所有这些都使得菲利普#罗斯研究成为国内外美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亮点。通过查看近十年美国菲利普#罗斯研究的专著,发现美国学者对罗斯5反美阴谋6(2006)之前的小说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而且很多评论文章的关注点集中在罗斯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身份建构上。马克#赦驰纳的专著中收集了马克多年来对罗斯作品不间断的评论,他称罗斯近期出版作品中的身份理论是他的关注点。(Shechner15)杰伊#哈里奥和本#西尔格尔指出一直以来贯穿罗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自我0,例如自我的价值和自我的身份问题。(H ali o and Siegel8)黛布拉#肖斯塔克利用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罗斯后期作品进行了分析,指出罗斯的作品善于运用多重叙事声音来表现具有多元文化的美国当代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和个人经历和身份的复杂性。(Shostak19)蒂莫西#帕里什指出,罗斯文学创作生涯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趋势。罗斯小说基本上刻画这样一些美国人的形象:他们拥有独特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往往以美国历史为大背景;他们独特的族裔身份影响并改变着他们的命运;他们见证了性别政治的实践、个人的自我毁灭行为、恐怖主义的威胁、后现代社会的种种变迁以及美国在世界上不断改变的社会地位。简言之,罗斯尤其擅长表现族裔身份与社会多元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Parrish3)由此可见,美国罗斯专家对罗斯小说的研究集中于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细致分析,暂时还没有人专门研究他的小说叙事策略。

    相对于美国,近十年我国的罗斯研究多是从文化维度切入。(乔国强38)例如,袁雪生认为罗斯的小说充满对传统犹太文化的背离,通过性爱主题下的伦理拷问、反叛意识里的道德冲突和生存处境下的命运反思,刻画了犹太社会中家庭伦理道德、宗教伦理道德乃至公共伦理道德的嬗变,体现了深刻的伦理道德指向。(122)周富强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罗斯2004年发表的/反历史0小说5反美阴谋6,指出新历史主义批评把历史和文学等量齐观的理念在5反美阴谋6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并认为这部小说通过对历史的独特再现反思了历史,也警示了未来。(151)朴玉、张而立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论及5普通人6,刘文松的论文揭示了5鬼作家6对5安妮日记6的后现代改写等。事实上,国内外学者都已经意识到罗斯小说中形象的人物刻画、深刻的小说主题是和他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法密切联系的,例如张生庭、张真二人合写的53朱克曼三部曲4的叙述学阐释6就是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罗斯作品的一种尝试。本文拟用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为依据,对罗斯最新作品5鬼退场6进行探讨,试图发现罗斯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小说主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事实上,菲利普#罗斯的小说5鬼退场6(2008)出版后,并没有像他此前出版的小说那样受到评论界的热捧,尤其未像/美国三部曲0那样帮助他获得诸如/普利策奖0和/美国全国图书奖0等美国重要奖项。这部小说唯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罗斯宣布它将是以内森#朱克曼为叙述者或者主人公的最后一部小说。自此,罗斯要让这个被人们认为是他的/第二自我0的朱克曼在他的小说中彻底隐退。自1979年菲利普#罗斯发表小说5鬼作家6到2008年出版5鬼退场6,内森#朱克曼作为主人公出现在罗斯的九部小说中,其时间跨度近三十年。在小说家罗斯的笔下,朱克曼的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5解缚的朱克曼6(1981)、5解剖课6(1983)中的朱克曼是美国一所大学里的对生活充满彷徨的中年大学教授和兼职作家;5布拉格狂欢6 (1985)是朱克曼旅游至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故事;5生活逆流6(1986)中的作家朱克曼的故事分别发生在美国、以色列和英国;5美国牧歌6(1997)、5我嫁给一个共产党人6(1998)和5人性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5鬼退场6的叙事策略

    的污点6(2000)中的朱克曼退隐美国郊区,以一个游离于世外的观察者身份讲述着发生在周围的故事。至此为止,朱克曼已经由一位对文学界的一切充满兴趣的风华正茂的青年变为年过七旬、退隐多年的资深作家。5鬼退场6中,朱克曼从他退隐的郊区重返纽约市,想要重新追寻过去的生活,却发现自己恰似瑞普#凡#温克尔,已经对发生在外部世界的现实无法接受和理解。5鬼退场6出版后,评论界普遍认为,小说中欲望和死亡相互矛盾的主题是罗斯创作出现重复的证明。然而,通过细读,读者会发现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虽然与罗思之前出版的小说5垂死的动物6(2001)和5每个人6(2006)相似,但就叙事策略而言,5鬼退场6却是罗斯的创新之作。作者似乎在有意与读者玩一个游戏,用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关注他反复强调的、实际上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永无休止的人类欲望与无法逃避的衰老和死亡的巨大矛盾。本论文将从隐性文本、叙事聚焦、虚构与真实相结合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罗斯这部小说中独特的叙事策略。

    一、5鬼退场6的隐性文本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所说的隐性文本指的是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文本间性(一种文本在另一种文本中的实际出现),副文本(如标题、副标题、互联型标题、前言、跋、告读者、前边的话等,包括作者亲笔留下的或是他人留下的标志,它们为文本提供了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评论),元文本性(人们常把元文本性叫做评论关系,联结一部文本与它所谈论的另一部文本,不一定引用该文,甚至不必提及该文的名称,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批评关系),广义文本性(最早由路易#马兰提出,用以表示/任何可能之言语的原始文本。该文本的起源和诞生环境0。热奈特认为,广义文本性亦指跨文本性,或文本的超验性,即所有使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产生明显或潜在关系的因素),承文本性(任何联结文本B即所谓的承文本与先前的另一文本A即所谓的蓝本的非评论性攀附关系。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嫁接而成。B文本总是或多或少明显地呼唤着A文本,而不必谈论它或者引用它)。

    跨文本的五种类型并不是封闭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众多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关系。例如,历史上的广义文本性总是通过摹仿即承文本的渠道完成,一部作品的广义文本属性经常通过副文本标志来宣示,这些标志本身又是元文本的片断,而由序言或其它构成的副文本包括许多其它评论形式,承文本也经常具有评论价值。因此,跨文本性并不是一种文本类型,而是文本性的若干面貌。(热奈特68279)罗斯的小说5鬼退场6虽然情节和内容简单,叙事策略上却近乎完美地体现了这五种文本面貌,尤其是其中的承文本性。

    5鬼退场6这个题目来源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说明词。罗斯在接受关于这部小说的采访时坦言:/我决定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去年夏天我在阅读5麦克白6时产生了灵感。我决定再次阅读这部戏剧,让自己熟悉它。似乎在硕士毕业后我就再没有读过这个剧本。剧中,当班柯的鬼魂出现时,剧本中标出-鬼魂现.。-鬼魂现.和-鬼退场.在剧本中出现两次。一读到-鬼退场.,我立即意识到我找到了这本小说的题目。其实,-鬼退场.也在5哈姆雷特6中出现。它还出现在第三个剧本中,5裘力斯#凯撒6,凯撒大帝的鬼魂出现在布鲁特斯面前0。(Lee)事实上,莎士比亚的悲剧5哈姆莱特6和5麦克白6都使用了鬼魂形象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鬼魂对两幕剧的故事情节都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鬼魂代表死亡,与生存直接对立。5哈姆雷特6中,在反映作者关注的/生存0和/毁灭0的问题上,先王鬼魂的反复出现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然而,对于哈姆雷特而言,即使鬼魂出

    当代外国文学No.4,2009

    现,他对人自身的痛苦也束手无策,人要脱离痛苦,只能靠自己解决问题。相比之下,5麦克白6中的鬼魂更像麦克白思想的一部分,即他那无休止的欲望。麦克白的潜意识中相信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两幕剧中,鬼魂形象都被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并通过鬼魂对生命意义进行终极思考,生命似乎永远都是一道难题,要求人们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黄智50)实际上,正如罗斯在访谈中所言,他的小说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都暗示着死亡和欲望是人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5鬼退场6这部小说的内容也深刻地揭示了罗斯对死亡的无所不在和欲望的永无休止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

    5鬼退场6这部小说不仅在内容和人物刻画上明显带有莎士比亚戏剧的痕迹,而且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与早期小说5鬼作家6的承文本关系。5鬼作家6是第一部以内森#朱克曼为主人公的小说。从内容上看,5鬼退场6似乎是5鬼作家6的续集。内森#朱克曼、艾米#贝勒特是两部小说共同的主人公,区别是,两个人都从1979年5鬼作家6中的充满朝气、对一切充满好奇、欲望和追求的青年变成了年逾七旬的老妪和老翁,艾米患上了脑瘤,精神恍惚,朱克曼也必须依靠笔和纸来帮助自己记住曾经发生的一切。5鬼作家6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当年的名作家E.I.朗诺夫早已经去世,新小说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传记作家理查德#克里曼,他一心要通过访谈和细致调查,在他计划完成的关于朗诺夫的传记中揭露这位大作家青少年时期曾经乱伦的秘密。这位年轻传记作者让朱克曼很恼火,他不想让自己心目中颇有威望的大作家被传记作家将要曝光的所谓的秘密毁掉,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他的行为。虽然5鬼退场6并没有直接谈论或者引用5鬼作家6这部小说的内容,但是,新文本总是明显地呼唤着旧文本,不了解旧文本,就不能很好领悟新文本的内容。显然,新文本是旧文本的承文本。通过新旧两个文本的对比描写,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即作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人生思考。年老的人已经无力控制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只能任其发生,或者远远地逃开,就像朱克曼选择了离开纽约,永远地回到远离人烟的郊区居住。

    5鬼退场6的另一个重要文本面貌是它的元文本性。人们常把元文本性叫做评论关系,联结一部文本与它所谈论的另一部文本,不一定引用该文,甚至不必提及该文的名称,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批评关系。其实这部小说内部就存在着这种元文本关系。小说共分为五章,各章题目简短,分别是/当前时刻0、/着迷0、/艾米的大脑0、/我的大脑0、/鲁莽瞬间0。小说中大部分内容是主人公朱克曼在以第一人称叙述。然而小说中五次从第一人称叙述转变为/他0和/她0之间的人物对话,形式安排完全符合戏剧中的对白,而且在每一部分的对话中还有相应的舞台说明。分别出现在小说各章中的五次对话恰似一部完整的五幕戏剧。这五幕中的人物对话大多在朱克曼和杰米之间进行。第一人称朱克曼的叙述实际上是对他/她对话部分的介绍,介绍这部分写作的用意和构思。年轻貌美的女作家杰米三十岁出头,出身富裕家庭,举止娴静文雅,朱克曼虽然年过七旬,却对她一见钟情。在朱克曼的第一人称的叙述中,他虽然对杰米充满倾慕和爱恋,却一直与之保持距离,不敢说出任何有关倾慕的话。但是,每次结束这种/真实0第一人称的叙述之后,朱克曼会立刻回到宾馆,在纸上虚构出/他0和/她0之间充满激情的对话和两人对爱情、写作等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探讨。同一部小说中出现两个文本,前文本似乎是真实的,总是暗示着后文本的虚构过程,是对后文本的评论,解释后文本的情节结构方法,两个文本之间存在着元文本的关系。有趣的是,小说中,朱克曼自称由于自己年迈、记忆力减弱,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自己想象的一切都必须用笔记录下来,否则就会被忘记。于是,前后文本都被记录在宾馆提供的稿纸上。实际上在读者看来,两个文本都是虚构的,哪一个文本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5鬼退场6的叙事策略

    更可信,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验进行选择和判断。(Wood94)这也似乎正是元文本存在的目的。元文本叙述并不在意小说是否表现了现实的真实,人物心理的真实和故事的真实,它只是记下对现实的某种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荒唐的、难以理喻的,就像落入迷宫,无助无救,没有出路。(童燕萍9)罗斯在这部小说中,通过一个表现朱克曼压抑情绪的文本和一个表现朱克曼和杰米之间激情的文本清楚地展现了朱克曼的永恒的欲望,即对青春和激情的留恋,同时刻画了他对衰老和死亡的憎恨和无奈,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小说主题。

    二、5鬼退场6的叙述聚焦

    叙述聚焦是指作者所选择的某个缩小的/观察点0。叙述聚焦通常要说明谁是叙述者,即谁看,和谁说话。热奈特将聚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零聚焦或者无聚焦,即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一个人物所知道的要多,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第二类是内聚焦,即叙述者只说出某个人物所知道的。可用叙述者=人物。在第三类中,叙述者<人物,即叙述者说出来的要少于人物所知道的。(243)5鬼退场6的叙述部分所采用的是内聚焦。小说的主人公仍然是被称为罗斯的/第二自我0的内森#朱克曼,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这个第一人称的主人公/我0既有他的/固定性人物的有限视角0,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叙述者/我0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也有第一人称见证人/我0追忆往事的眼光,以及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边缘的/我0的眼光。(申丹218)由于第一人称叙述者内森#朱克曼是小说人物,他在观察的范围、感情态度、可靠性等诸方面都表现出真实性、可靠性和逼真性的优势。

    事实上,以罗斯的/第二自我0朱克曼为主人公的小说共有九部,5鬼退场6是最后一部。长期以来,罗斯一直利用朱克曼进行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在写作的过程中,罗斯一直刻意地扮演着朱克曼这个角色,让他负责将自己的小说人物串联在一起。在所有以朱克曼为主人公的小说中,罗斯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借朱克曼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似乎有意模糊现实与艺术之间的界线。(Parrish87)朱克曼不仅和罗斯一样,是一个作家,而且有着与罗斯完全相同的经历。正像作家罗斯一样,小说中的朱克曼出生在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年轻时由于在小说中描写犹太人的气量狭窄、生活压抑、为人吝啬而引起亲朋好友和周围犹太人的愤怒。因为出版过一部描述年轻人性爱的作品而声名鹊起,引来无数女明星对他的倾慕。他数次结婚又离婚,大约在六十岁时放弃纽约的生活,一个人躲到远离这座城市的乡村隐居起来,偶尔为了出版小说在纽约出现。中年后出版的系列小说赢得了全国读者的喜欢,让他成为美国依然健在的大作家之一。因此,学界一直说朱克曼是罗斯的第二自我。(Franklin53)罗斯设计朱克曼这个人物,并让他以第一人称在小说中叙述自己的故事,彻底扰乱了公众对他的猜测和评论,强化了小说人物的困境,同时深化了对这一困境所反映出的关于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Cooper210)

    朱克曼第一次出现是在5鬼作家6一书中,小说中的朱克曼和当时的罗斯一样,刚刚出版一部小说获得成功,年轻、充满对人生、爱情、文学的极大兴趣,并对大文豪朗诺夫的生活充满好奇。在5生活逆流6中,朱克曼运用元小说技巧,对小说创作、婚姻和以色列犹太人问题进行探讨。5美国牧歌6和5人性污点6中,朱克曼虽然不是主要人物,却是小说的叙述者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观察者,他以一个已经成名却隐居世外的作家的视角观察着二战后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寻和美国梦的破碎。距离5鬼作家6出版三十年后,和现实中的罗斯类似的主人公朱克

    当代外国文学No.4,2009

    曼再次出现在5鬼退场6中,此时的朱克曼与罗斯一样年过七旬,离开纽约在偏僻小镇隐居多年。朱克曼试图恢复年轻时充满活力和欲望的生活,他憎恨自己的衰老,为自己的创作力的逐渐丧失和记忆力的消退深感不安。(Iannone91)朱克曼用第一人称视角继续记载和评论着纽约的现状和一些热点的政治问题。例如,他观察到在纽约大街上女人穿着短裤上街,人人手持移动电话、似乎自己和自己交谈;他还观察到年轻人在布什当选总统后不安、绝望的反应。

    的确,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有时会代表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是隐含作者的面具和传声筒,是可靠叙述人。然而,第一人称叙事本质特征上是有限叙事。叙述的材料限于叙述人所知道、所经历、所推断,及与其他人交流所发现的东西,不知道别人的想法和感觉,所提供的仅是对别人言语和行为的阐释。因此,第一人称叙述人的主观色彩往往会招致读者的警觉,使叙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罗斯就是通过设计/第二自我0朱克曼,并通过他进行第一人称叙述,展现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困境。然而,他更擅长在小说中已有的虚构和想象的空间中再设计出一层虚构和想象的空间来深化和加强主题。5鬼退场6中的一部分是朱克曼用第一人称讲述的自己的故事,叙述焦点集中于朱克曼对周围世界的沉思。散落在各章的/他/她0之间的对话则聚焦于与外界的沟通和外界对于朱克曼作为个体的行为和思想的评价。第一人称叙述的内容大多是朱克曼低调、甚至有些自闭的生活,而他与她的戏剧对话完全是这种生活的对立面。朱克曼自己评论说,/他和她,这是一部关于欲望、诱惑、调情和苦痛的戏剧0(97),第一人称叙述与戏剧对话之间的矛盾统一造成了独特的戏剧性张力。第一人称的有限性被隐含作者用来挖掘与叙事人之间的差异,第一人称有误解、曲解或者说谎的可能,暴露了叙事人主观、缺乏洞察力或偏见。(邵锦娣84286)这种小说中套戏剧的结构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像一个无限的牢笼,暗示着人的无限欲望,并希望在无限的虚构中得到永恒。(W ood94)有趣的是,这部小说的模式类似于罗斯1986年出版的5生活逆流6,其中虚构了朱克曼可能经历的几种生活方式。作家罗斯似乎据此暗示,虚构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生活在小说中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作家在用这个办法来延伸生活的欲望和永无止境的无限想象空间。

    三、5鬼退场6的虚构与真实

    5鬼退场6中罗斯惟妙惟肖地假装叙述一件真实的故事,竭力不在文本中留下伪装不力的痕迹。独特的叙事聚焦手法似乎帮助作者轻易地跨越了真实与虚构的疆界,把真实事件和虚构情节交织在一起,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在21世纪初的社会现状。事实上,这部小说就是罗斯本人对美国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小说中的重要意象/鬼魂0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鬼魂退场的最终意义通过罗斯小说中重要人物的相互关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文本中出现的第一个/鬼魂0喻指美国梦。朱克曼的邻居拉里#赫里斯从小拥有自己的梦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性来计划人生并最终获得预想的成功。/他死的时候68岁。在他记录-需要做的事.的日记中,除了有一天拥有一个名叫小拉里#赫里斯的儿子的计划没有实现外,他令人惊奇地实现了他10岁成为孤儿后为自己设定的所有梦想0(13)。然而,正当这位成功人士可以享受美国梦的实现带给他的一切美好的结果时,他却在女儿结婚的当天自杀了。尽管小说中没有明确说明赫里斯自杀的真正原因,然而,他对成功的理性追求和最后孤单无奈的自杀正是对美国人追求美国梦的讽刺。美国梦的辉煌似乎随着赫里斯的自杀黯然隐去,这是小说中第一个退场的鬼魂。

    如果说当代社会美国梦的消逝带给朱克曼无尽的忧伤,曾经美丽、高雅的犹太圣女艾米#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5鬼退场6的叙事策略

    贝勒特最后成为衰老、邋遢、贫穷、精神恍惚的老女人的现实则象征着他对犹太族裔记忆的逐渐忘却。在5鬼作家6中,艾米的真实身份是5安妮日记6中被关进集中营的受害者安妮。安妮是二战中的真实人物,在二战中曾经为求生存躲藏在一个密室中长达25个月。期间,她以一个少女的视角在日记中记录了犹太人担心轰炸、害怕被抓走的度日如年的处境(刘文松56)。5鬼作家6中,这个犹太受害者安妮被罗斯改写为敢于追求浪漫爱情的年轻女人艾米。然而,无论是二战中苦痛的经历,还是美好的爱情,都已经由于艾米患有脑瘤而在她的记忆中所存无几。这似乎暗示着,当代美国社会,人们似乎在逐渐忘却二战中犹太人的创伤,就像早已被人们所遗忘的邋遢的艾米一样,那些苦痛的记忆被人们封存在角落中,任它自生自灭。也许,对于朱克曼而言,那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苦痛的经历是另一个正在退场的鬼魂。朱克曼认为自己太老了,已经无法阻止任何事情的发生。他听到街上的人对他说:/你马上就要死了,老头,你身上有死亡的味道!0(104)朱克曼自己也悲观地说:/我太老了,什么都无法做了,我太老了,什么也无法阻止了0(276)。/我已经不想在戏剧中担当任何角色0(280)。

    朱克曼重返纽约,面临的不仅是种种现实的绝望和欲望的诱惑,更看到周围年轻人对政治的狂热。小说中,朱克曼观察到布什在2004年的再次当选让很多年轻人悲痛欲绝。他们纷纷打电话相互转告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十分不幸的消息。朱克曼和杰米一家的换房事件也体现了9/11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疤依然存在,很多纽约人由于害怕恐怖袭击离开纽约,去远郊寻求安静、不受任何威胁的生活。杰米的家庭背景暗示了石油业的巨大利润,以至于杰米作为石油巨头的女儿不仅从小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接受最好的教育,成年后也无须任何工作,继续她不为生计发愁的生活。她丈夫的故事却让读者意识到美国犹太人已经渐渐失去了他们曾经的族裔特色,完全被美国主流社会同化。美国社会的大众文化也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作者采用一些通俗文化的意象来表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当代世界的荒诞和生活的无意义。小说中的大众文化意象有手机的泛滥,短裤外穿的流行趋势,豪华俱乐部的纸醉金迷等。这些对单调乏味的大众文化的描写,使人感到西方社会的空虚、卑琐和无聊。然而这一切对朱克曼来说都很遥远,他已经不再阅读报纸,不愿意看电视,对于时政,他说,/我现在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局外人了0。(Roth95)对政治和现实的失望转而成为一种愤世嫉俗的漠然实际上是朱克曼心态上的另外一个/鬼魂0的隐去。

    对死亡将至的感伤和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己小说的忧虑是另外一个重要主题。小说中的年轻传记作家克利曼试图撰写已经被读者遗忘的作家朗诺夫的传记,挖掘朗诺夫隐藏了多年的秘密。在与年轻的传记作家的交谈中,朱克曼表达了对于自己死后,后人如何评价自己以及自己作品的忧虑。例如,朱克曼质问克利曼:/你将要毁掉他(朗诺夫)作为一个人的名声以此来挽救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声誉吗?用一个天才的秘密来代替天才的天赋吗?用他做过的耻辱的事来恢复他的名誉吗?0(100)小说中类似这样的文学评论方面的语言很多。朱克曼用大量篇幅讨论关于传记的问题,并就传记的真实性、功能、对所描写的作家的影响和对读者的影响一一作了分析,整个分析的过程很像一篇关于传记功用性的文学论文。然而在小说中,传记作家克利曼的活力和执着让朱克曼感到恐惧,他想方设法躲避他、控制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试图制止他,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小说中朱克曼对于传记作家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斯对后世如何评价自己作品的担心。最终,朱克曼愤然扔掉所有文稿,离开纷杂的纽约,象征着这个代表他内心焦虑心态的鬼魂的退场。

    罗斯的小说一直让读者无法分清真实与虚构的界线,这部小说又是一个特例。罗斯利用

    当代外国文学No.4,2009

    独特的叙事手法,让朱克曼在小说中向读者告别,向大家倾诉他的生活、经历、心境和对于人生、文学的种种严肃思考。5鬼退场6深刻地刻画了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永恒的欲望和死亡的主题。小说家罗斯用他简洁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叙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多种选择和每一种选择的无奈。

    引用文献=W ork s C ited>

    Coo per,A lan.P hilip R oth and the J e ws.New York:State U of Ne w York P,1996.

    F rank li n,Ruth./P er m anen t Grop i ng.0TheN e w R epublic Octobe r8(2007):53256.

    Genette,G ra rd.E ss a ys of G ra rd Genette.Trans.Sh i Zhongy.i Tianji n:Ba i hua Literature and A rts Press,2000. [热拉尔#热奈特:5热奈特论文集6,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H ali o,Jay L.and Ben Siege,l eds.Turn i ng Up the F lam e:P hili p R ot h.s La ter N o vels.N e wark:U of De l aware P,

    2005.

    Huang,Zh.i/R eflecti on on the U lti m a te M eaning of L ife:Ghosts i n H am let and M a cbet h.0Anhui Litera ture11 (2006):50251.

    [黄智:5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哈姆雷特>及<麦克白>中的鬼魂6,5安徽文学62008年第11期,第502 51页。]

    Iannone,Caro.l/Advance and R etrea t.0C o mm enta ry16No ve mber2007:90292.

    Ja m es,C li ve./F a lter Ego.0N e w Y ork T i m esB ook R evie w7Octobe r2007:14216.

    K i ng,F rancis./The F ina l Curta i n?0The Spect a tor22Septe m be r2007:63264.

    Lee,H er m i one./An Aud i ence with Philip R oth.0The Observer7Octobe r2007.

    Li n,L.i/A Them ati c R eadi ng of A m er ica n P a stora l.0Conte mpora ry F or eign Litera ture1(2008):72277.

    [林莉:5论<美国牧歌>的多重主题6,5当代外国文学62008年第1期,第72277页。]

    Li u,W ensong./Post m ode rn R ewriti ng of The D ia ry of Anne F ra nk i n The Ghost Writer.0Conte m pora ry F orei gn Litera ture4(2005):56260.

    [刘文松:5<鬼作家>对<安妮日记>的后现代改写与困惑6,5当代外国文学62005年第4期,第56260页。] Pa rr ish,T i m ot hy.The Cam br i dge Co mpanion to P hili p Roth.Cambr i dge:Cambr i dge UP,2007.

    Q iao,Guoq i ang./Je w i sh A m e rican L itera t ure Studies i n Ch i na.0Conte mporary F orei gn Litera ture1(2009):322

    46.

    [乔国强:5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6,5当代外国文学62009年第1期,第32246页。]

    R ot h,Ph ili p.Exit Ghost.Ne w York:H oughtonM iffin Co m pany,2007.

    Shechner,M ark.Up Societ y.s Ass,Copper:Rerea ding P hilip R ot h.M ad i son:The U ofW isco nsin P,2003. Shao,Ji ndi and Zho u P i ng./F i rst Pe rson Na rratio n and the P roble m of R eli ability.0J ourna l of H ena n Universit y (Soc i a l Sc ience)1(2002):84287.

    [邵锦娣,周苹:5第一人称叙事与可靠性问题6,5河南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84287页。] Shen,Dan.Na rra tology and the Stylistics o f F iction.Be ijing:P ek i ngUP,2004.

    [申丹:5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Shostak,Debra.P h ili p Roth2Counterte x ts,C oun ter lives.Colu mb i a:U of So uth Ca rolina P,2004.

    Tong,Y anpi ng./The Absurd Deconstructi ve Form,the Co n trad i c t ory Anxio us M i nd:o n M eta fi ctio n.0World Litera ture:R ecen tD evelop m ents1(1999):9211.

    [童燕萍:5对立荒诞的形式,矛盾焦虑的心理)))再谈元小说6,5外国文学动态61999年第1期,第9211页。] W e iland,M att./M any Exits.0The Na tion10Dece m ber2007:52253.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5鬼退场6的叙事策略

    W ood,Jam es./P arade.s End(Bo ok revi ew).0The N e w Yorker15October2007:94295.

    Yuan,Xuesheng./The E t h ics and Mora lit y i n Ph ili p Rot h.s Nove l s.0J iangxi Socia l Sciences9(2008):122225. [袁雪生:5论菲利普#罗斯小说的伦理道德指向6,5江西社会科学62008年第9期,第122225页。]

    Zho u,Fuqiang./A N e w H ist oric i st Perspecti ve of The P lot Aga inst A m er ica.0Conte mporary F or ei gn Litera tur e2 (2007):151256.

    [周富强:5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反美阴谋>,5当代外国文学62005年第4期,第151256页。]

    (责任编辑:唐观)

    1日本2东野圭吾著

    赵江译

    5信6是东野第四度入围直木奖的作品。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集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的弟弟的精神包袱,而倍受社会歧视。一封封从高墙内寄出的家书,寄托了哥哥对弟弟的无尽牵挂,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噩运。究竟,兄弟二人会遭遇怎样的命运?

    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将谜团指向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并兼有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的特色,因此被东野圭吾研究者认为是其集大成的作品。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姓名:刘玲 学号:200630214042 系别: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6级 指导老师:何兵 完成时间:2009年3月28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摘要]:梁晓声在叙事技巧的使用上是极为娴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他的代表作《人间烟火》为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证明。在《人间烟火》中作者就成功地运用了倒叙,张弛有度等叙事手法。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

    艺术效果,其作品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给读者韵味无穷的美感享受。读者还可以用这种手法去阅读更多的作品和创作。 [关键词]:梁晓声;倒叙;张弛有度;娴熟 正文:梁晓声1940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城。现为中国语言大学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自今作品逾千万字。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很高,同时他还是中国当代荒诞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其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1)《人间烟火》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写于八十年代初期,其作品带有了那个时代的新鲜气息,生动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身心变化和城市风貌。小说在叙事艺术上尤其是倒叙和张弛有度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的应用极为娴熟。下面将作详细地分析,以求对作者类似的作品在叙事艺术的把握上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好地解读他的作品。 一、倒叙的运用上 那什么是倒叙呢?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

    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2)。从这个定义看,文中有两个地方很明显的运用了倒叙。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主人公之一葛全德,他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在光华街上走着,作为一个建筑工人的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眼前的一切,心情极其的复杂。可看到这里读者并不明白是什么使他的心情如此郁闷,以至于会引发联想,主人公怎么会一个人就这样沿着一条街漫无目的的游荡呢,天色已晚,可是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 一直到了作品第六页,才开始讲他如此这般游荡的原因,也进入了事件的原由,他同情施工队这些普通家庭出身,本人却没有任何一技之长的小伙子们,他不忍看见他们受这样的欺负所以就因工资问题和同事(西血鬼)们打架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到作品第一部分结束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开始葛全德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心中的一个个迷团才得以一一解开。那作者这样叙述的目的是什么呢?采用倒叙的方法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1)。 作品将葛全德在光华街上的行为放到文章的开端是很少见的,首先,人们会想他为什么会一个人在冷清的街上瞎逛,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从而使文章产生了悬念。其次、把打架后的反思和状况放在前面,使读者一开始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内心略见一斑,一个活生生的葛全德仿佛就站在我们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摘要:毕飞宇小说通过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和“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毕飞宇对叙事方式的多方位尝试并没有导向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本质。 关键词:毕飞宇;叙事方式;叙述视角;叙事结构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从1991年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到2001年频频获奖的《玉米》,再到2005年的长篇新作《平原》,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作为一个对小说创新非常敏感的作家,毕飞宇的小说始终洋溢着极为灵动的曼妙气质。无论是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还是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无论是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还是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呈现出卡尔维诺所推崇备至的那种“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也体现了毕飞字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特有的艺术特性。 一、毕飞宇小说的叙事方式 毕飞宇的创作一直保持着高度自觉的灵性意识。他不像一般的作家那样常常被某些宏大的历史命题或深邃的理性思考所遮蔽,使叙事陷入某种正面强攻式的紧张状态。而是相当轻松地摆脱“意义”对叙事的过度缠绕,通过一些轻缓曼丽的智性话语,在“以轻击重”的逻辑思维中,迅速传达作品内在的审美意旨。这一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娴熟。 在《孤岛》、《楚水》、《叙事》等早期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毕飞宇对“意义”还充满了信心,甚至会不时地出现“意义”在叙事中裸奔的情形。但是,随着《哺乳期的女人》、《马家父子》等作品的问世,他开始自觉地致力于某种不露痕迹的精雕细刻,执迷于举重若轻的审美境界。他带着南方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机敏,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叙事方式,将很多凝重而尖锐的人性主题伪装起来,用一种轻逸的文本拥裹着深远的思索,使话语形式与审美内蕴之间保持着强劲的内在张力。例如,《怀念妹妹小青》看似在着力于叙述妹妹小青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但是主人公那充满悲剧性的几个重大人生转折,却明确地凸现出历史深处的残酷、悲壮和劫难。而这种历史的不幸正是毕飞宇的审美目的,天真而不谙世事的少女妹妹只不过是作家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一个生命符号。《哺乳期的女人》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这是一种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及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在他去世后十年引起批评界广泛的关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批评家们主要关注的都是他作品中人性的主题,生动的情节,频繁的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以及幽默的语言等方面。 对于欧?亨利独特的叙事策略,至今没有得到批评界应有的关注。鉴于此种现状,本文试图运用相关的现代叙事学理论来分析欧?亨利的数篇经典短篇小说,目的在于发现其精妙的叙事技巧,展现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欧?亨利的作品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开篇先简要介绍欧?亨利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研究现状。然后,通过运用相关的现代叙事学理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欧?亨利的数篇小说:多变的叙事角度(聚焦模式及相应的话语形式;游动的叙事空间和协调一致的叙事时间。 通过对欧?亨利的三篇短篇小说的分析,笔者发现对于不同的作品,欧?亨利采取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及相应的话语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他所生活时代的生活画面。并且,每种叙事视角在揭示小说主题及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欧?亨利主要把纽约、西部的得克萨斯和拉丁美洲的洪都拉斯作为其作品的三大叙事空间。这里的叙事空间所指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对不同叙事空间的人物他倾注了不同的情感:对纽约寄予的是同情;对西部展示的是欣赏;对拉丁美洲表现的则是谅解。 在叙事时间方面,本文研读了欧?亨利的三个典型的短篇—《带家具的出租屋》1906、《麦琪的礼物》(1906和《爱的牺牲》(1906。通过使物理时间服务于心理时间以及撷取生活片段,欧?亨利使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得到有机统一,道出生活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教学内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

    论《那儿》的叙事策略.

    论《那儿》的叙事策略 杨文军 (仰恩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14 摘要 :《那儿》所采用的双线结构和间离策略使工人阶级英雄“小舅”的崇高形象获得了说服力;在话语设置上, 《那儿》存在一个由众声喧哗到工人阶级英雄话语独白的过程,这是服从于作者的叙事立场的; 《那儿》所运用的反讽和隐喻提升了该小说的艺术层次,对当下的底层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那儿》 ;双线结构;间离;复调;反讽;隐喻 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在《当代》 2004年第 5期刊出之后,引发了热烈而持续的大讨论。一个中篇能获得如此反响,这种热度在当下文坛实属罕见。到 2006年初为止, 共有七次较为集中的关于《那儿》的讨论,另有许多文章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那儿》。 [1]可是纵观这些讨论和文章,发现其焦点并不是作为文学文本的《那儿》本身,而是《那儿》所切中的“国企改革”这根敏感的社会神经,仿佛《那儿》之所以具有(讨论上的价值, 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何过人之处 (很多论者认为《那儿》“ 不是一篇高水准的作品” [2] ,而是因为它“以文学的方式” ,表现了一场“悲壮与凄凉交织的、失败了的国有资源保卫战” , “ 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显示了郎(咸平教授用经济学和数字化方式所揭示的严峻现实。” [3]当然, 《那儿》所涉及的题材的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作者曹征路的创作初衷也非常明确,就是质疑“那种少数人获益却让多数人承担成本的改革” [4]。但是一个有着自觉的艺术追求的作家,不会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关于“国企改革”的故事,在曹征路看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除了“要说出皇帝新衣的那一点点率真” , 还要有一种“审美展开的耐心” [5]。文学的叙事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脱离艺术性而谈论内容和题材,不仅不会廓清、反而往往会遮蔽内容和题材的意义。对于《那儿》艺术性的简单质疑, 曹征路表示不满:“就我自己的追求而言,我在这篇小说的双线结构、叙述张力、跨文体的交叉并用、象征隐喻的多处设置,语言的粗砺性追求,以及意境的营造等方面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b806626.html,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作者:马维维 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31期 摘 ;要: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阅读风气逐步在社会上流行,其中不缺乏各种小说,但是较受欢迎的乃是先锋派的小说,主要是此种小说派系的创写风格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小说写作形式,并给社会大众呈现了新颖的故事情节和小说风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余华。余华是一个把传统小说写作风格转变较为彻底的作者,其小说不仅仅是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其叙事的风格和手段也空前绝后。所以该文简要地从余华小说的叙事内容、时间、距离等方面积极探索了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从而给社会大众一个真实有效的阅读指引。 关键词:余华小说 ;叙事艺术 ;碳素 ;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19-02 在我国各类小说的学派中先锋小说占重要的地位,对比传统的小说派系来说,先锋小说派具有极强的反叛精神和艺术性,而且其最大化的创写风格就在于叙事过程中使用的虚实结合方式,把小说的故事情节虚拟化,而且带有一些创新性的实验精神,让社会大众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感染着一代代的群众。并且余华小说不光是在小说内容方面有创新,还在叙事技巧方面发生了变革和加强,趣味性较为明显,在我国乃至世界小说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1 ;重复的叙事模式 叙事的重复来自于对每一件小事的语言重复或者是对一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其中不乏多种修辞手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从小说的整体上看,叙事重复是整个场景被无限地复制,或者是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后顺着余华一部小说的主线能够从其他的小说中找到有关的线索,这就表明余华小说的叙事重复体现在其各个小说之间的关联性之中,每个情节中语言的重复、情感的重复以及主题的重复,都在余华小说内部得以实现。其中语言方面的重复是把一样的话语多次使用在不同的场景中,借用不一样的场景角度和人物突显话语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体现出余华创作的思想感情。 就以《许三观卖血记》这一小说为例,其中不乏语言方面的重复使用,而且伴随着小说主题的重复以及故事情节叙述的重复,比方说在写到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孩子时就采用了语言的重复,而且一个字也没有变化,这样的言语重复更能加强流言蜚语在故事中的作用,也能够给读者巨大的冲击。而且在小说的第十八章,在许三观和其妻子的互动中,也使用了语言重复,从而组建了一个新的小说篇章。另外,在小说故事中的“精神会餐”情境中,许三观用言语

    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

    “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 唐欣 近年来,“主旋律”小说在大众层面成为关注的热点,不仅带动了新一轮图书销售的热潮,而且与小说同步或稍晚出现的相关影视剧也在各大媒体热播,一些小说作品还频频在政府设立的各种奖项中夺冠。然而,此类小说创作在学术界却遭到了冷遇,鲜见对其进行深层剖析的评论文章。“热”与“冷”之间,颇为令人深思。我认为,这与“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伦理诉求有很大关联。这种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在小说为老百姓代言的表层话语下,其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所积极肯定的“人民话语”相联并进而转换为一种“人民伦理”[1],从而潜在的为中心意识形态予以合法性论证,并达到与其文化领导权的意义共契。也就是说,小说创作执行了一种对于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论证功能,而削弱了其作为小说所应有的审美品格与人性深度。 一、人民话语的意义共契 “主旋律”小说作家们的写作旨归往往直接诉诸普通“老百姓”,例如《抉择》的作者张平曾宣称:“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2]作家陆天明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写作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认可、喜欢,就是要参与当下时代的变迁。”[3]何申、谈歌等作家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并在其笔下主人公的信念中进一步彰显。因此,我们首先需对“老百姓”一词进行必要的话语指认。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说,“老百姓”即区别于军人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一般居民。正因“老百姓”一词颇具中性色彩,并且语义指涉面极广,例如还有许多与之相近的家族概念:“人民”、“大众”、“群众”、“平民”等等,因此,它在“主旋律”小说作家的笔下便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并进而成为其写作的一种话语策略。这种策略性表现在:一方面,“老百姓”可以在褒义层面上与主流意识形态所积极肯定的“人民”话语相联,在主流话语中,作为人类世界历史创造者的“人民”是一个超级能指,它赋予其声称者一种道义的正当性与历史的神圣性,从而也就成为“主旋律”小说作者的一种策略性借势;而在另一方面,“老百姓”还可以与“大众”话语相联,进一步与当下的“大众文化”相接轨,此种大众策略使小说也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因此,这种意义的多歧性使得“主旋律”小说中的“百姓话语”具有了极大的弹性,从而不仅在主流话语层面稳固地获得了其叙事的“合法性”,还在市场层面持续畅销。 在人们所心照不宣的官场“潜规则”对于社会正义与公正的侵蚀下,“主旋律”小说中以“老百姓”为话语旨归的叙事策略,正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面临合法化危机的中心价值体系的修葺愿望,而对于这种愿望的最直接表达策略莫过于基于“人民”的话语诉求,一些小说正是以巧妙运用“老百姓”的话语方式与主流话语达成意义共契。例如在《抉择》中,李高成曾义正辞严地对腐败分子郭中姚说道:“共产党要是能让金钱买垮的话,那还轮得上你们这些东西!你居然还会以为只要有严阵这样的人做了你的靠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连工人也不放在眼里,连共产党也不放在眼里!你怎么会把这一切看得这么简单?我告诉你,凭我现在的身分,我只须一个电话,半个小时以内,成千上万的工人就会冲到你这儿来,半分钟内就会把你撕得粉碎!……你竟还以为要是共产党不存在了,你还可以稳稳当当地当你的资本家?你记着,若真要是有了那一天,工人们头一个要惩罚的就是你,老百姓会把你这一身的肥肉沤成了一堆粪!”这里,主人公的此番表白因代表着广大老百姓而获得了其身份伦理及道义的优先性,并因这种正义感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与其说是人物的对白,毋宁说象一份政党反腐败的宣言书,因为它在小说的审美表意实践中仍然延用的是“政党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方式和修辞表达”[4]方式,而“百姓”话语则更化为了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为受到侵蚀的主流话语提供了拯救其合法性的正当性资源。而小说结尾处也颇意味深长,李高成与东欧某国原劳动部长就东欧剧变进行了探讨,最后他们共同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让人民期待太久”! 在此,百姓话语的小说叙事已暗中置换为迎合主流话语宣扬的“人民伦理”之需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因此,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

    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的叙事角度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角(P256)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⑴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 ⑶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 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