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

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第一学期

授课班级: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

授课人:蒋娜

一、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第三章平行透视及其应用

第四章成角透视及其应用

第五章斜面透视及其应用

第六章倾斜透视及其应用

第七章曲线透视及其应用

第八章阴影透视

第九章反影透视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成绩评价方式

闭卷,笔试为主,卷面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薄新成著:《绘画与透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殷光宇著:《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透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3.李成君著:《实用透视画技法》,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学发展简述、散点透视、透视学的应用的问题【教学重点】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步骤】

1、导入

透视学作为美术院校三大基础技法理论之一,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它从理论上直观地解释了物体在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初学者能很快地判断所画对象哪些线与面应该产生透视变化,哪些仅有大小变化。在写生和创作时,就可以很好地处理画面上人、物体、北景之间的远近、大小的空间透视关系。

2、新授

思考题: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现?

1、图形重叠表现

2、明暗阴影

3、色彩关系

4、细节清晰度

表现空间距离的主要方法:达芬奇的“线透视”

色彩因大气的阻隔产生的变化称为大气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称为消逝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起来愈远愈拢直至汇合于一点称为线透视。

1.1 什么是透视?什么是透视学?

有一种现象,由于我们从小就己经习惯了,也就从不觉得奇怪,那就是:同样规格的电线杆本来是一样高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高远低;同样型号的汽车本应是一样大小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大远小;所有的茶杯、水桶底本来都是平的,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弧线;火车的两条路轨本来都是一样宽的, 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两条路轨向前延伸时,会越来越窄乃至合拢成一点等。这种视觉现象就是透视现象。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与人类眼睛的构造有关。正是这种错觉,使我们能有效地判断距离,而不至于天天碰壁。由此看来,所谓透视现象,就是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视觉中,发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

窄、近清楚远模糊等等变化,产生了压缩与变形。而我们如果想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表现出如我们视觉所反映出的、富有立体空间感的景物,简单的办法就是:固定你的眼睛位置,隔着透明玻璃窗将你所见的景物的形状依样描在玻璃上,这描下来的图形就会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现象,就存在着客观的透视规律。因此,“透视”的含义就是:透过(假设的)透明平面去观察景物,研究物体在立体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即“透而视之”,用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在只有两度空间的透明平面上录画出具有三度空间特征的景物图形。这个图形叫透视图,最早研究透视的画家,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做的,这也是发现透视学原理的开始。所以,我们便将研究各种透视现象,在平面上如何来表现它的规律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1.2 什么是艺用透视学?我们学习的目的?

在科学透视学中,透视的数学根据愈益精密,物体的大小,比例,结构以及在空间的位置和距离等等,通过一个严格固定的视点,可以极其精确地描绘在图纸上,工人和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识图方法,不仅可以看出物体的立体效果,而且可据以施工,制作产品,修建房屋和桥梁。这种高度严谨的透视学成了工程学特别是建筑学的必修课之一。

而艺术表现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与工程制图和建筑设计大相径庭。尤其是中国绘画,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曾有人指出,其目的不是为了“案城域,辨方洲,标镇阜、划浸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视觉形象的透视变化,使画面上一切形体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最有利于主题的表现,所以我们又将在艺术范围里对透视的研究,称为艺用透视学。艺用透视学专门研究三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

三维空间的表现,是画家、雕塑家必然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它的历史大部分是在表现空间。在绘画上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有形状、明暗、色彩……诸方面的因素。艺用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来研究平面上的图形如何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所以又叫线透视或几何透视,如位置、大小、长短,宽窄、高矮、方向、角度、形状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等变化都是属于线透视。这就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

达·芬奇把透视分为三部分(透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物体的轮廓线。第二部分研究距离增加时色彩之淡褪。第三部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之模糊程度。——引自芬奇论绘画),研究物象的色彩变化、清晰情况等的称为色彩透视、空气透视,是一种光学解决方法。色彩学即是研究这方面的学科。此外,还有物体的明暗、阴影,当然就阴影的方向、位置、轮廓的变化来说,也应包括在线透视之中,但就它的轻重变化和明暗的过渡,则是表现立体空间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绘画艺术从科学透视学的作图方法中,丰富和充实了自己表现物象立体感、

空间距离和物体结构的技巧,使画面从二度平面表现三度立体的方法更臻完善。艺用透视在参与构思、构图以及创作中,力求尽可能丰富和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不必过于追求物体形体结构,比例大小的绝对真实。在不影响画面艺术效果的前提下,那些繁琐复杂的作图方法,也尽可化繁为简,有时甚至省略不计。因为我们所要求的,不是精确地测量透视变化的大小,我们学习透视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画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因为透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也能感觉到,但是在没有懂得透视现象产生的道理时,对它的感觉将是不敏锐和不深刻的,单凭直观的感觉去作画,难免产生错误。因此,作为艺术家必须了解透视的原理和法则,以便更有效地观察和记忆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的表现物象,表达创作意图。而且,我们从事的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诸如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等艺术活动,它从观察到描绘到表现主题,一切都与视觉形象的变化紧密相关,都会在视觉的引导下引起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应,所以,我们也将艺用透视学称为“艺术视觉法则”。

1.3 透视学的历史发展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即前面提到的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而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我国元代至清初)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师法自然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行动纲领。为了能够真实、准确和生动地表现客观事物,他们不满足于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要求用理性去理解世界。于是他们以实验方法和数学方式武装起来,去观察自然界和人。艺术和科学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艺术家们热心研究透视,还亲自解剖尸体,观察人体肌肉和骨骼的构造。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该时代艺术的两大支柱。众多的画家、建筑师、雕塑家重视和研究透视学,并创立了一些科学的透视画法,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内来斯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1435年,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伯蒂,在《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在这一时期,还有乌切洛、曼泰尼亚那等很多画家从理论上、绘画实践上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而最有贡献的是画家弗朗切斯卡,在1485年,他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阿尔伯蒂与弗朗切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十分注重透视学的研究,并将透视分为三个分支: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特别对光影作了深入研究。由于意大利绘画的影响和透视法的传播,当时欧洲还有很多民族的画家,如同时期有德国的丢勒等,还有后来的法国人戴萨格斯、荷兰人马洛仓雅斯、格拉维尚德、英国的数学家泰勒、柯尔松、画家基尔比、马尔东、瑞士人兰伯特也对透视作了

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直到1 9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蒙若成为投影几何学的奠基人,对透视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现在通用的各种透视画法就全部确立了。也就是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建筑师、艺术家、数学家们不断有新的发现,人们不再停留在简单笨重的模仿方法上。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逐渐总结出我们今天运用的各种透视理论与方法,从而帮助人类实现了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象的美学追求。

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平面或浅浮雕效果的。抛开我们今天来品味和评判的角度与观念不谈,就视觉的真实性来讲,它们是失败的:画面呆板、人物僵化、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所以,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出现,除了顺应了当时人们追求真实、科学的文艺思潮外,也给画家和观众带来了由衷的喜悦和惊叹,达·芬奇曾经讲过:“写实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是绘画的缰绳和舵轮。”并提出“青年人应该首先学习远近法”。由此可见,写实绘画的视觉真实感,是建立在透视构图的基础上的,它能使二维空间的画面,向人们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理性的魅力、真实性的魅力。作为写实绘画在构图上的基石,西方的透视学从十五世纪建立起,直到印象派一直没有被动摇过。

“透视”这种方法并非首创于西欧,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已记载了对针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公元4世纪晋朝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有“山有面则背方有影。……下有涧,物影皆倒。”谈到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的宋山水画家宗炳就明确提出了“令张绡素以远映”,即眼睛通过近似透明的画面,在“方寸之内”观察到“昆阆之形”的方法与理论。他概述了眼睛与景物距离变化所引起的视觉形象的规律性变化,“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拉开一定距离,“则可围于寸眸”,更远时“则其见弥小”,在画面上“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到了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分析了山水画由于视点位置的变化所产生的高远、深远、平远的三种透视变化构图特点,这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后历代画家对透视现象及其艺术的表现方法都.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造性的运用。

但由于我国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封建统治,始终没有产生适合科学发展的环境,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鄙薄技艺,尊经崇古,实行科举取士,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之中国传统的画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强调“体知”与“妙悟”之类直觉感受,而且好以一种超物质功利的,非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较少认真对待透视学的规则,往往是随心所欲地处理自己的画面,在科学与自由面前,艺术选择了自由,透视学最终没有象西方那样发展成科学而完善的学科。

1.4两大透视体系与现代艺术

如果说西方对绘画透视的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