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贫困

浅析贫困

浅析贫困
浅析贫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669596.html,

浅析贫困

作者:李虹

来源:《祖国》2017年第04期

摘要:随着人们对贫困认识的深入,贫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贫困内涵的研究经历了物质生存贫困(生理层面),社会人文贫困(社会文化层面)与能力发展贫困(能力剥夺层面)。本文谈论了贫困内涵、贫困成因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贫困。

关键词:贫困内涵贫困成因对待贫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适应与改造自然,人类通过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生产工具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挑战和战胜贫困的历史。贫困这个词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将贫困与穷、没钱划上等号,多数人,尤其是在校学生,都感觉自己属于贫困者(即穷人),钱总是不够用的。那么感觉自己穷就是贫困了吗?当然不是的。1901年,Rowntree第一个对贫困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则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一概念界定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此后,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和形形色色的组织机构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贫困一词进行不同的描述。

1979年P. Townsend贫困进行了界定,将缺乏资源而获得食物与社会活动等起码的生活社交条件的都定义为贫困者。1990 年世界银行认为只要“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就是贫困,并指出贫困的相关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还要包含许多原属于社会福利的指标,将贫困研究突破经济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学领域。欧共体委员在《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受到P. Townsend贫困理论的影响,也是从资源缺乏领域对贫困进行界定的。1993年C. Oppenheim 提出贫困者除了具有物质短缺的特征外,还具有社会与情感匿乏的特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森(2001)将贫困归结为缺乏能力导致的收入低

下。贫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贫困内涵的研究经历了物质生存贫困(生理层面),社会人文贫困(社会文化层面)与能力发展贫困(能力剥夺层面)。

国内学者学者真正对贫困内涵进行学术界定则较晚。1993年童星和林闽钢将贫困界定为

物资与机会的双重缺乏,既是经济落后,又是社会与文化的落后。汪三贵(1994)、赵冬缓等、康晓光(1995)等对贫困的概念界定均受到前人研究的影响,对贫困内涵的研究仍然突破不了物质生存贫困,社会人文贫困,能力发展贫困三方面的范围,虽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意思都大同小异。2011年王朝明等开始了对社会资本反贫困绩效的研究,将贫困的内涵又

扩展了一步,得到了社会排斥贫困,即社会网络层面的贫困。

尽管国内外理论界已对贫困从各个层面进行了概念界定,但出于实践工作便利性考虑,从实践层面贫困的定义往往简单直接,侧重与物质层面,更便于操作,不容易产生歧义,如国家

XX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XX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xx年8月,xx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调研了解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文化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找准制约性发展因素,市扶贫局根据各组调研情况,深入分析,形成全市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制约性问题的工作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xx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 __重点县(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68个贫困乡镇、615个贫困村,截至xx年10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高于全省0.4 个百分点。按照省的标准,全市深度贫困地区含1个深度贫困县(水城县),13个深度贫困乡镇(保基乡、营盘乡、青林乡、金盆乡、南开乡、保华镇、木果镇、牛场乡、关寨镇、英武镇、普田乡、陡箐镇、野钟乡)和16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深度贫困村。该区域xx 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人口24.6万人,通过这几年艰苦战斗,减少了10余万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03万户14.5万人,占全市现有贫困人口比重为71.36%,贫困发生率高达22.53%,高出全市有14.53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深度贫困县域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等指标分析水城县被列为全国189个、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93.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2人,xx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0

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7.3%,高于全省9.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全县299个行政村中贫困村182个,贫困村占比60.87%,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29.6%,其中深度贫困村有100个(其中钟山战区29个),占全市162个深度贫困村62%。 (二)深度贫困乡镇分析。通过采取客观和发展环境两项评估指标评定,xx市在省认定省级极贫乡镇保基乡和营盘乡的基础上,认定“216” __试验区另外的11个贫困乡镇为市级的深度贫困乡镇。13个深度贫困乡镇有贫困村119个,农业人口11.06万户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万户5.7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3.6%,远高于全市贫困发生率5.6个百分点。 (三)深度贫困村分析。根据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深度贫困村认定标准,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xx市162个。贫困发生率在20%-30%的有112个;30%-40%的有35个;40%-50%的有12个;50% 以上的有3个。从地理区域上分析:特别是全市的162个边旮吊等深度贫困村,重点向北分布与乌蒙山区毕节地区相连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深度贫困村109个,占比67.3%;与乌蒙山区云南地区相连深度贫困村53个;“216” __试验区有52个,占比32.1%;北盘江流域18个乡镇中占61个,占比37.7%。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离市中心城区较远,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贫困人口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据资料显示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经济比较落后,以农业为主,外出打工相对较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甚是严重,不仅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贫困地区脱贫至富事关国家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所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家乡的几个村庄做了相关的调查得出了以下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至富的非经济因素。 一·知识水平 知识决定命运,决定人生的高度。农村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力。现今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知识鸿沟相对较大,从樱桃园镇附近几个村庄的教育来看,导致其不能脱贫致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儿童教育。大约四五个村庄建有一所小学,学校老师的文化水平不乏高中生,村里十几岁的孩子不是辍学在家帮忙干农活就是早已装扮成超过其自身年龄的服饰外出务工。 (二)农村总体教育程度。总体教育程度较低,到达大学本科以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约占到百分之一。八成的人只是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 (三)农村干部素质低,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基层腐败严重,仅从乱收费,拒发直补金等 (四)农村扫盲率。教育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目前还尚有亿文盲。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01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文盲或半文盲劳动者比重占总数的%,小学文化程度的为%,初中文化程度的为%,高中文化程度的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年,只有小学水平都足以说明。 二·思想观念 (一)小农经济思想局限。 1、乡土意识。土地在农民的心目中更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浓重的乡土意识使传统农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即所谓的安土重迁。乡土意识还表现在人们的老乡观念上。不论走

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对贫困概念的定义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中外学者都给贫困下了一个与其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界定。所以说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念。现在对贫困概念的界定由过去狭义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广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早期的贫困定义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而广义的贫困定义则把个人能力和社会公平也纳入其中,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来度量贫困。 课上也讲到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为了避免过于主观,以收入作为决定性因素的判断贫困的方法就是绝对贫困,也就是说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的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相对贫困是以关系的理解和确认为决定因素的判断贫困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区之间或各阶层之间因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了,下面我就列举一些农村贫困的现象或实例并去分析其贫困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二、我国农村现阶段贫困现象列举及表现 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相当大的数量。 我查阅到了一个资料,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年底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1年底的2688万人。虽然说贫困人口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贫困线边徘徊的人或者家庭,也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 特困人口问题难以解决。 大部分特困人口,居住在耕地匮乏、水源困难的高原山区以及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且其中多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对特困人口问题的解决,已成为一个长期和艰难的问题。 3.物质贫困 我在课件上看到了两幅非洲贫困儿童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儿童骨瘦如柴,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儿童,在物质上贫困,营养跟不上会是常见的现象。一个小孩在拮据的条件下生活,可以看出当地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当前我农村因物质贫困会引发的一些问题。在农村可能会有一些老人因无人赡养而过着凄苦的生活、十多岁的孩子辍学回家或是外出务工、患有重症的人因没钱治疗而选择在家等死。 4.精神贫困

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党课讲稿(33页)

扶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 (党课讲稿) 前言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目前,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聚焦深度贫困,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为目前的三大任务之一。因此,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以确保到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脱贫任务。 一、为什么要聚焦深度贫困 我们知道精准扶贫从2015年开始,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在现有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现在恰恰是我们进行到一半的时间,今年是2018年,那么后边三年我们究竟来做什么?大家来看,这是去年2017年6月,在太原的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的,就是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也就是说现在当我们精准扶贫进行到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后边三年,其实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堡垒,就是解决深度贫困的问题。 为什么要来谈说现在到这个时候,我们突然谈到说一个深度贫困,我们过去在做扶贫当中没有来谈深度贫困的问题,那现在为什么来谈深度贫困呢?大家可以看一张,这是我们从1978年

到2017年底我们一个脱贫攻坚的情况,大家知道1978年我们开始进行农村改革,那个时候全国有多少人?全国按照最低最低的标准,是有2亿5000万贫困人口,占多少呢?当时农村贫困人口30%多。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大家做扶贫的时候,都在说我们的2300块钱的标准,就是我们新一轮的扶贫标准,就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确定这个标准,就是新的贫困标准是2300块钱人均收入。到现在,由于物价指数到了3000多,如果我们按照现在这个标准来看,在1978年我们农村贫困人口有多少呢?是有97.5%。换句话说,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来看,1978年农村的几乎全都是贫困户,这样一个贫困状况,我们到了现在从1978年的话,1988年1998年2008年2018年,我们大概做了40年。那中国农村发展经过了40年,40年的话,我们的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多少了?从97.5%下降到2017年,3.1%了。那一共还有多少?,那一共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但是这些贫困人口是一些什么样的贫困人口?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我们刚才讲到就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最上边那条灰的线,那就是我们新的就是2011年的标准的贫困人口线。其实我们所剩的贫困人口已经不多了。然后现在的话有很多的贫困县,贫困村,在陆陆续续的摘帽了,剩下的一些贫困人口集中在什么地方?如果说全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只有3%点多了,到了2018年初,这是我们最新的数字,大家可以看到,然后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县,还有多少个的?还有110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村还有多少?还有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

贫困地区调查报告

贫困地区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 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在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施和扩大招生规模后,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法对民院贫困大学生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民院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存在问题。旨在通过此次调查更准确地掌握我校贫困生的现状,以便能从实际方面解决我校贫困生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也为学校探索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贫困生,大学生,生活状况 一、调查背景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收入在1500以下的为特困生,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生。截至20XX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调查内容 我们此次调查主要是要了解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其中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情况、日常生活的心理状况和交际情况。即调查中我

们会涉及他们的生活行为,如兼职行为、娱乐行为和交友行为等。还会涉及到他们的态度,如对环境的满意否、和涉及心理压力时的态度等。 三、调查目的 由于现今贫困生问题的严峻形势,我们调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让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分析贫困生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情况,落实贫困生救助工作,解决贫困生就读问题。以便各方力量解决此问题时有所借鉴,促进贫困生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提高的进程。 四、调查时间 20XX年6月25日——20XX年6月28日 五、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并以文献法为辅。 六、调查对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工系大一、大二贫困生 七、贫困生生活现状 (一)家庭情况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贫困生:贫困地区调查报告)状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贫困山区学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现出零星性的特点。我国贫困人口零星分布还表现为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民人口等等。(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5)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

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党中央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已有明确规定,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今天的努力是要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 第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各部门安排的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资本市场要注意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上市企业安排,保险机构要适当降低对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5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 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 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 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 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 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 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 建设的顺利推进。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 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 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 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 招商 ,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 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 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 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

浅谈如何开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浅谈如何开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摘要: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可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全民经济文化的发展。要开展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就得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有透彻的分析,清楚的认识,查找到不足和存在的困难,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研究,找到科学有效的策略与对策措施来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措施与策略 一、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有了一些起色,但就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成效来看,仍然是相当落后的,现将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1、学校的基础设施及教学条件差。 在贫困地区,极少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不用说是运动场、音乐教室等设施了,部分学校就连最基本的上课的地方——教室都还不完善。有的单小租借当地农家的房子来上课,有的即便有两间教室,也是冬天寒风穿墙过,夏季的时候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学生心目中的学校便只是一个有桌凳、有黑板、有老师的讲课的一间屋子。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贫困地区的学生对学习的思想观念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普遍的学生都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学习,没有把学习当成是一回事,往往受农活的影响而逃学,受早恋的影响而辍学。现代社会找工作难的现实,也使贫困地区的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认为书读来也没有用,不如去打工,不如去学手艺…… 3、师资力量不足。 ①、严重缺乏教师。 在贫困地区,教师的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的教学需求,在特别贫困的地区还存在“一师一校”的现象,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课都得上。 ②、优秀教师、专业教师太少。 在边远的贫困地区,为了有一定量的“教师”来担任相当重的任务,学校就不得不请一些代课教师(有的代课教师就连初中都没有读过),这使得课有人上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学生的音乐课、美术课、实验课等课程也就成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4、家长对教育不重视。 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家长对教育都不是很重视,常常因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而耽误着学生的学习——带学生去“吃酒”“走亲戚”“赶街”“放牛”……更有甚者,当家长要出

推荐总结-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研报告

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题的调 研报告 xx年8月,xx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调研了解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基础设施、文化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找准制约性发展因素,市扶贫局根据各组调研情况,深入分析整理,形成全市破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制约性问题的工作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深度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 xx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68个贫困乡镇、615个贫困村,截至xx年10月,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按照省的标准,全市深度贫困地区含1个深度贫困县(水城县),13个深度贫困乡镇(保基乡、营盘乡、青林乡、金盆乡、南开乡、保华镇、木果镇、牛场乡、关寨镇、英武镇、普田乡、陡箐镇、野钟乡)和162个贫困发生率高于20%的深度贫困村。该区域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人口24.6万人,通过这几年艰苦战斗,减少了10余万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03万户14.5万人,占全市现有贫困人口比重为71.36%,贫困发生率高达22.53%,高出全市有14.53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一)深度贫困县域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等指标分析水城县被列为全国1 89个、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93.4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 52人,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17.3%,

高于全省9.5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全县299个行政村中贫困村182个,贫困村占比60.87%,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29.6%,其中深度贫困村有100个(其中钟山战区29个),占全市162个深度贫困村62%。 (二)深度贫困乡镇分析。通过采取客观和发展环境两项评估指标评定,x x市在省认定省级极贫乡镇保基乡和营盘乡的基础上,认定“216”扶贫开发试验区另外的11个贫困乡镇为市级的深度贫困乡镇。13个深度贫困乡镇有贫困村119个,农业人口11.06万户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5万户5.7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3.6%,远高于全市贫困发生率5.6个百分点。 (三)深度贫困村分析。根据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深度贫困村认定标准,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xx市162个。贫困发生率在20%-30%的有112个;30%-40%的有35个;40%-50%的有12个;50%以上的有3个。从地理区域上分析:特别是全市的162个边旮吊等深度贫困村,重点向北分布与乌蒙山区毕节地区相连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深度贫困村109个,占比67.3%;与乌蒙山区云南地区相连深度贫困村53个;“216”扶贫开发试验区有52个,占比32. 1%;北盘江流域18个乡镇中占61个,占比37.7%。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离市中心城区较远,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贫困人口总体素质较低,信息文化落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大,减贫进度缓慢。 二、存在的制约性问题 从此次各组调研的情况来看,深度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抓脱贫攻坚过程中,严格运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在“四场硬仗”、“三改三化”、产业革命等关键指标和方法步骤上,强统筹重兼顾,加快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群众认可度较高。

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的贫困问题不断地凸现出来,因此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都对农村贫困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中国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并且取得很多的成果。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在1993年提出贫困的概念,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以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贫困的含义不断深化。从单纯生存需要所定义的收入贫困发展到综合了经济、政治、心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贫困。 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社会发展峰会”通过了一项《宣言和行动纲领》,召唤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整合。峰会强调,单凭市场不可能消除贫困,也不可能获得公平和公正。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是否成功,并不单纯看国家财富、投资或生产率的统计数字,而且要看居住在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在《缓解中国贫困的一体化战略》中指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大降低了收入增长对促进减贫的潜在效果。”森(2003,中译本)在其《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报告中指出:“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消除贫困方面比现在要更为明显……然而,中国经济增长在消除贫困方

面,尽管还是很明显,但已经相对减弱了”。 经济增长不可否认的对解决贫困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加剧贫困现象,因此个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反贫困政策以企图实施更全面的措施。目前关于农村反贫困问题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地域、公共政策、经济增长、社会性别、可行能力、人口学以及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研究。 王萍萍(1999)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按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类地区,分析每类地区各自的贫困特征,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特征采取不同的反贫困政策;朱玲、汪三贵、李小云、胡敏华等人研究认为因为中国的制度设计不合理、创新性不够造成了中国农村的贫困的问题,要通过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对农民赋权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贫困问题的关注点慢慢转移到性别不平等的问题研究上,林志斌、王越李芝兰韩建民等人开始从性别的角度来审视贫困问题,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地位和作用。都阳等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劳动力迁移同贫困的关系,主张通过户口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扭转,保证劳动力的迁移;原华荣、钱宁等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不仅是经济贫困还表现为文化贫困、社会贫困、精神贫困,要从价值观等角度进行改造大力进行文化扶贫、精神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村反贫困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与国家实施的政策是分不开的。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土地经营制度进行改革,同时采取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以及推进农村工业化等多

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

在此我不谈及教育体制地内容实质,中国地教育体制地实质问题就是谈十天十夜也讲不完,我只是针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结合下乡所见所闻谈谈对贫困农村地影响以及我地认识. 一、基础教育 在大茂山我和我地队友主要调查地是当地地医疗和教育状况.单就教育状况来看,当我参观过南马庄乡中心小学后,为当地能有这样一个“样板”小学而吃惊,但一旦更深入地了解到整个南马庄乡教育地状况时,我更多地感觉是失望和愤怒.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年颁布,年元月日实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中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地学生免收学费”,而到年国家才宣布农村免除义务教育费.我们地农民兄弟在过去地二十年中,不仅要承受巨大地农业负担而且承担了绝大部分地义务教育费用.政府年地违法行为一旦得到改正,我们地农民兄弟还要为政府停止地违法地行为感恩戴德,熟不知这是他们地孩子应该享受地权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管怎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地孩子实行“两免一补”地政策毕竟减轻了农民地负担,我们赞成拥护并予以表彰.我并不期待政府会大发善心,对他们二十年地违法行为向农民做出补偿,我希望地只是农村地教育走上正轨,我们农村地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提高,我们农村地孩子能和城市地孩子一样站在一个公平地教育起点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是在大茂山之行后,我不得不降低我地期待.对于那些贫困地地区,我现在只期待不要在教育上再给他们增加任何地负担.穷人有穷人地幸福,但对于贫穷本身他们是厌恶和恐惧地.贫穷意味着低起点,低起点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竞争地劣势.因为穷,因为厌恶,恐惧“贫穷”,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当地许多人把改变贫穷命运地希望寄予下一代,寄予了知识,虽然许多父母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懂教育,但他们重视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他们甘心做出任何地牺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随着计划生育地实施,到目前一个不争地事实是我国地人口地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多村庄地学龄儿童越来越少.几年前中央提出整合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集中办小学,以提高农村基础地教育质量.农村地基础教育质量确实应该提高,而且集中办小学也有一定地道理,但是“集中办小学”这个政策有个很重要地原则是因地制宜,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茂山地调查中,我看到集中办学暴露出许多问题,“集中办学”后地很多学校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地提高(除中心小学外).但群众负担倒是增加了不少,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地目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不知道当你看到一个不满十岁地孩子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上学心里是什么感觉?对我来说,我实实在在地难受,忍不住要流泪.如果可以,我会向他表示深深地歉意—代表社会和国家.她也是个孩子,也是祖国地花朵,但她是一朵只会受到风吹雨淋地花朵,没有人为她提供庇护,她曾经也在温室里呆过,但现在温室没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集中办小学”,尤其是在这种孩子越来越少地贫困山区是一项势在必行地政策,但也是一个难题.在山区集中办学有一个很值得考虑地问题—路途.山村很突出地特点:偏、远、散.学校一旦集中,孩子就必须要承受每天十几公里地山路地负担.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由于集中地是小学,孩子都还小,走几十里地山路,家长还要付出更多地担心,要么就要接送孩子,一个劳动力一天地功夫也就白白浪费在了“上学”地路上,更重要地是他们为此地劳动付出并没有使他们孩子得到更高质量地教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因此,许多家长被迫陪孩子到县郊或县城去上学.在那里他们不得不承受更高地生活费用,也许还要承担一些择校费用,“两免一补”地减负作用基本被抵消.这些有孩子上学地家庭地教育负担甚至比“两免一补”以前还要严重,义务教育阶段地教育负担在贫困山区就这样被农民重新抗起,虽然者负担地不是直接地义务教育学费负担,但却是不折不扣地政策导致地农民地相关教育负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有解决地办法吗?有,就是搞“寄宿制”,而且我地两名队友也十分地看好“寄宿制”.其实“寄宿

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汇报材料

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调研工作主要内容 为全面做好2019年度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督促各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就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出以下工作内容。 一、深度贫困地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 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第一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别安排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资金69757万元。请分别对上述两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核查。 (一)2018年增量安排资金使用情况,具体安排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选取1个项目点实地检查。 (二)2019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情况,明确资金安排使用方向、具体项目内容等。对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给予政策方面的建议,要求各地予以调整。 (三)2019年深度贫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情况,目前工作开展情况,初步统筹整合情况。

(四)2019年度州、县两级分别投入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情况,比去年是否有所增加,计划安排的项目。 二、2019年补“短板”情况 通过召集相关行业部门,以座谈会形式,摸清补短板底数,今年相关针对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安排的资金项目等,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方面,包括农牧、林业、商务等方面各地今年工作安排情况。 (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面,含在县级层面安排公益岗位情况。 (三)生态公益岗位安排情况,是否县级层面有所增加。 (四)教育扶贫方面,主要是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情况、控辍保学情况(控保率多少,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还未上学情况)、教师资源是否配齐(有多少缺口)以及今年计划培训情况。 (五)医疗保障方面,主要是“一站式服务”建设情况、贫困户纳入医保情况、大病救治情况、地方病救治情况、“双签约”服务情况,各地村级卫生室建设情况,县乡村三级医生是否配齐(缺口多少)以及今年计划培训情况。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韩嘉玲非常高兴,我以为这样冷门的一个题目不会有同学来听,结果那么多同学来关心农村教育,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就将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偏重讲贫困地区,我先介绍一下,我大概在90年和91年在贵州省黔东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作扶贫工作,所以你们等会看到的一些照片就是当年在那边工作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些也比较早,但也可以反映一些农村教育的情况。还有一些照片是2000年在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做的一些有关教育的调查研究。 那么农村教育应该包括那一些呢?我想农村教育应该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农村教育应该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农村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基本上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当然教育里面又分为义务教育以前的和以后的,我想我今天会比较集中在贫困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一块,不过我还是要指出农村教育不是只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还有一个就是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比如说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固定形式和场所的,非正规教育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基本上是和农村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教育,比如中国现在在贫困地区做了许多这种小儿信贷的服务,借钱给农民,让他们去养鸡养鸭,在此过程中教他们一些农村的实用技术,这种实用技术的教育就是属于非正规教育。在我国,可以把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都可以归入农村非正规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在农村的非正规教育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有关扫盲的时候做了很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农村教育,创造出很多丰富的农村教育的形式,这样的一些形式至今还被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和借鉴。我们出去看到就问,你们这是从那里来的,他们就说这是从你们中国传来的,可是我们过去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的农村教育我们已经不太熟悉了。比如说在过去在扫盲的过程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家教他们的祖父母的那种包学小组,或者是在树荫下,工厂里及在农村各种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比如说在冬天农民不能种地的时候开办的冬学班,比如说在街头放了一些识字牌,强迫你去认一些字,如果你不能认字就不能过去,虽然有一些强迫的性质,但这也是一种推广的模式。当时在牧区的时候,因为牧区非常分散,很多孩子上学很困难,所以就建立了所谓的马上学校,老师骑着马到牧区的每一个点去给孩子上学,或者在湖泊区的那种船上学校。当时有各种各样形式农村教育,可是今天完成了扫盲的工作以后,那些形式的教育已经很少了。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informal educa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它就属于一种没有组织、没有事先计划的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是阅读看报纸、广播、电视、民间文化传统等形式,这个在以前农村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些放映对到农村去传播知识,这些都属于informal education,这些我们今天都不会讲,今天我们就针对农村学校里这种义务教育的情况。 基本上,我们国家到2000年时候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什么叫基本普及呢?事实上,大概是85%的地区的人口普及了义务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甚至还没有普及所谓的六年义务教育。所以我们以为好像是大部分普及了,其实还有很大的一块,而在这种所谓完成教育验收,或者是这些统计数目事实上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的甘肃的4个贫困县,有两个县已经完成了普初验收,实际上这两个县是被别人要求在2000年或者2001年必须完成普初验收的,事实上这两个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可是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它到了2000年的时候为了完成达标,它就必须造一些数字,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在甘肃的调查项目中我们做了一套经费的分布调查,中英合作项目中的1500万资金要分配给他们,怎样决定分配呢,那就不能用传统的指令式的我觉得差我就给你多,我觉得差就给你少,它是用一些指标来做,就是你的教育条件越差,没有完成普初的学生越多,我们给你越多的钱,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许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贫困七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原因进行了总体认识,指出地区贫困的“最大限制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关键词地区贫困政府行为人的素质技术水平最大限制因素 贫困地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贫困实质是一种贫困综合症。这里,我们试图从单因素分析入手,进而达到对地区贫困原因的总体认识,以期对贫困地区治理提供一种依据。 1.地区贫困原因的分析 1.1.自然条件太差 自然条件包括自然气候、地貌类型、土壤质量、地理位置、资源等等。自然条件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中生活,人类离开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快些;反之,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产的发展就会慢些。概括起来说,我国22个贫困地区1的自然条件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1.1.土壤质量差。由于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山区,而山区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层较薄,地力贫瘠,坡度较陡,因而质量不高。青海省乐都县15个贫困乡中,250以上的陡坡地有14万亩,桃红营乡23500亩耕地中,浅山有 11994年月10月20日光明日报曾把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22个地区,它们是:沂蒙山地区、闽奥山区、五指山地区、努鲁儿虎山地区、毛乌素地区、太行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井冈山赣南地区、九万大山区、桂西北地区、吕梁山地区、陕北地区、三西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

8000亩地盐碱严重,脑山有3000亩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这些耕地,丰收年景单产也不过75公斤。亲仁乡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红砂土,土层只有10几厘米厚,播种早了怕旱,播种晚了不熟,单产极低。 1.1.2.地理位置偏僻。离中心城市远。普遍情况是,贫困乡远离县城,贫困县远离省城。我们说贫困地区是老、少、边地区,其实老少边的核心是边。之所以是老区,是因为远离了中心城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统治薄弱,所以共产党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之所以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因为历史上汉民族势力大,占了中心地方,把少数民族挤到了边远山区。 1.1.3.地形复杂。特别是贫困山区,往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比如湖南省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系,西山地南侧,境内山峦重叠,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40条,山峰10426座,一般海拔500—1000米,最高的八大公山主峰斗蓬山,海拔1890米,最低的柳杨溪河谷海拔154米。全县地貌由中山原(占总面积21.1%)、中山(占52.6%)、中低(占4.2%)、低山(占5.2%)、丘陵(占10%)、岗地(占3.9%)、平原(占3%)组成,地形十分复杂。 1.1.4.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严重。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和强台风等。比如前面提到的乐都县15个贫困乡,从1981—1983年,连续三年遭受旱、雹灾害,受灾面积在15—23万亩之间。自然条件最差的亲仁、桃红营、中坝等乡,5年来年年遭灾。再比如广东省五华县,基本上是一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1960年6月,一场暴风雨使该县倒塌房屋884间,伤亡43人,受浸水稻15万亩。全年主杂粮比上年减少了160万公斤,全年月平均口粮只有14.2公斤。1970年9月,一场暴雨使全县倒塌房屋5344间,死8人,冲垮大堤49处,受浸农作物18万亩,全年主杂粮减产1229万公斤。1981年水灾,使全县主杂粮减产3632万公斤。1988年7月受7号强台风大暴雨袭击,倒塌民房60400间,大堤缺口97处,死亡42人,受浸水稻23万亩,其中失收5.7万亩,粮食损失6000万公斤。 1.1.5.可供利用的资源不足。《富饶的贫困》一书认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作者的依据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优势。书中列举了云南、广西、内蒙古、西藏、贵州等省都是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但没有例举缺少 横断山地区、海东地区、海西地区、西藏地区、南疆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