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研究综述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
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之所以选择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首先,就我个人而言,虽然算不上“张迷”,但是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一种偏爱。
喜欢她那细腻的文字,柔美的画面。
总觉得对于张爱玲,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每次看完她的作品或者对于她的评论,我都只是寥寥记上几笔,随感而已。
没有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
所以想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深入分析一下张爱玲的作品,特别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希望自己能够在对张爱玲小说及研究资料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世俗情怀进行系统地阐述与分析,进而对其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做出归纳与判断。
其次,对于张爱玲这个作家而言,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奇迹。
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现代文坛,就引起当时文坛的震惊。
她的一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海上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
张爱玲在不同时期,都形成过不同程度的“张爱玲热”。
特别是近年来,张爱玲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了消费领域。
她的作品、传记一直畅销不衰,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其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推向了更广大的受众,一时间,“张学”成了显学。
张爱玲的研究,既经历过极度的寂寞,也有过极度的喧嚣。
总之,张爱玲在文学书写的褒贬之间,沉隐与彰显之间,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镜中花水中月------张爱玲《金锁记》意象分析研究综述摘要:“镜中花,水中月”想要表达的意义即是一切不过是虚空一场,都是幻想,不是真实的。
评论家水晶说:“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同时他们也喜欢低头照镜子。
”[1]月亮和镜子正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运用的主要意象。
作者共九处描写了月亮,渲染了全文悲凉的气氛,用一处镜子描写转换时空,跨越十年的时间距离。
正所谓,镜中花,水中月,营造出虚无飘渺的景象。
关键词:意象、月亮、镜子。
张爱玲喜欢用大量的意象描绘出一幅虚无缥缈的之景,呈现出一种虚无的景象,这也正反映了她的一种生活态度,她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想要逃避现实的感觉,全都融入在文章之中。
一、关于月亮意象的描述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眼中和笔下,月亮一直代表着他们悲凉苍凉的情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句话寄托了李白对故乡无尽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一句抒写了张九龄对远方友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有月色下借酒消愁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而感慨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又有处身于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油然而生融怡陶醉的心境,陶醉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之境。
似乎只有在发着白色冷光下的月色下,人们才能尽情地演绎着人生的变化无常、悲欢离合。
[2]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张爱玲,伴随着巨大的民族危机感,以及自己的特定出身与独特经历,更是对这寒冷的、伤感的而又挂着冷笑的月亮情有独钟。
可以说,张爱玲的重要作品里或多或少地都描写过月亮,她笔下的月亮,又跟女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女人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跳着一个人的双面舞,在孤寂的角落幽幽地唱一出一出独角戏。
《金锁记》全文九处写到月亮。
有的浓墨重彩,极尽渲染之能事,令人实在不能不赞叹其白描,细措手法之高妙;有的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却又余味无穷。
[3]其中最有特点的,“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张爱玲作品中的家国观念解读》一、选题目的及意义在文学研究界,最初给予张爱玲极高评价的是文学史家夏志清,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到张有强烈的历史意识,热爱中国文化,“是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
从这点上看,张爱玲及其作品蕴含了中国现代主流作家的“感时忧国”因素。
在这之后,黄修己在《张爱玲名作欣赏》中解读她的《中国的日夜》时,认为张的爱国情感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
池上贞子在“张爱玲和日本”一文中认为张的脑海深处永远是中国,也正因为“她的这种思想……维护了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节操和荣誉”。
阎纯德在他的《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研究》中,论及张爱玲时提到她“是一个走过乱世的爱国者”。
虽然以上学者没有就“张爱玲是爱国的”展开进一步的论述,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好奇,也因此激发了我对张爱玲家国观念的研究兴趣。
张爱玲是否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家国观念”?如果有,这些意识在她的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这是我的论文将要探讨的。
二、文献综述由程光炜教授主编的现代文学作家作品解读丛书中的《解读张爱玲经典》,就对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中的中国情结与文化给予了颇具洞见的认同。
李加孟指出,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个随意琐屑的世俗世界。
给人的感觉似乎多的是对物质生活的沉酒享受、津津乐道,因而长期以来为人垢病。
翁弢指出,家国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或文化氛围,而家国意识则是因现实种种不如意而寻求解脱的苦难的精神象征。
大凡在一个安稳的年代从容生活着的人,一般很难有明晰的家国意识,唯有在乱世,在家国被破坏或者失落的时候,家国的意识才会涌上心头,愈显突出和强烈。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综述和我的研究题目。
研究框架103班10011172 高炳丽一、《金锁记》研究综述随着人们研究视角的扩大和研究氛围的变化,张爱玲以及她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重新的审视与评价,关于张爱玲以及她的小说《金锁记》人们已经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
整理、了解历来人们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对于重新的认识和评价《金锁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爱玲的《金锁记》在1943年11月首次发表在上海《杂志》月刊第12卷2期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
(一)最早的研究以及其他著名作家、人士的评论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那篇写于1944年4月7日、发表于同年5月上海《万象》第3卷第11期的雄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署名“迅雨”),是对于《金锁记》的最早的具有分量的评论。
他主要的观点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在结构、节奏、色彩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他从新文学文坛过于注重“主义”的论战,而缺乏“深刻的人生真实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等弊病出发,详尽、系统的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作品。
他主要从作者的心理分析方法、节略法的运用以及作者的风格来体现作者在《金锁记》这个小说上的成就。
有一些著名的作家、著名人士对《金锁记》做过评论,比如严加炎说《金锁记》把主人公的心理写得很复杂、深刻和透彻,把悲剧写得细致入微而又震撼人心。
他说“把主人公心理写得如此复杂、深刻和透彻,把人类悲剧的后果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而又如此震撼人心的,却只有张爱玲的《金锁记》。
”[2]一是细细分析曹七巧在小说中那种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让儿女得到幸福的变态心理,以及她所说的那些刀子似的在他人的心灵上能划出伤痕的话语,以此来体现张爱玲在小说两性心理刻画上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性;二是细细分析《金锁记》中的那些鲜活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意象,以此又说明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的独到。
张爱玲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作者:马永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5期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格的女性文学家,在她的作品中很少描写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而是着重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
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女子,但是她们却有着相同的命运:被当时的整个社会洪流所吞噬。
现在对研究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和衬托女性形象的男性形象做了研究整理,综述如下。
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第一类:在爱与不爱之间挣扎的男人,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他们是为数不多有真感情的新时代的都市人。
范柳原在起初是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但是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是爱着白流苏的,发现了真正的爱情。
第二类:是那个时代下的畸形产物,没有爱,没有能力、并且没有自尊。
但是他们却假装很高贵一样。
他们沉醉在金钱与肉欲的欢愉中不得自拔,他们是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牺牲儿,在他们身上呈现了那个时代一切的丑陋。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围绕在梁太太周围的一系列男人都可以说是这种类型,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男人的存在,所以才造就了一批可怜的女人。
第三类:是既没有地位也没有理想的男人,他们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留下来的寄生虫,是新旧时代交替夹缝中的无辜产物。
第四类: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在小说中因为是异国他乡,所以他们心中缺乏着归属感,有的玩世不恭,也有的是抱着美好的希望生活,然而往往事与愿违,结局都是不尽人意。
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英国人罗杰可以说是善良的,但是在最后还是自尽。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封建枷锁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这一方面的典型就是《倾城之恋》当中的白流苏,她可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但是一直受到封建枷锁的控制,直到遇到范柳原真心相爱。
然而起初的目的却是为了报复家中对自己冷落。
虽然最后和范柳原走在一起,但是她也始终没有逃脱男权社会的掌控。
二、基本欲求的情欲压抑下的女性悲剧形象中国女性长期在男性的精神压迫下,自己的精神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关于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特点分析: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
”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
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
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
”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
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沈香屑第一炉香》、《沈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
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沈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其它作品。
文献综述---解析“张爱玲热”成因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
正如柯灵先生所说,我板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文坛都安放不下她,上海沦陷,才给她机会。
【1】对张爱玲其人其作品的研究有很多,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热”现象出现了两次,20世纪40年代的在上海产生了一次,20 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又出现了第二次。
对“张爱玲热”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观点很多,对“张爱玲热”现象文学界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的。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许多学者认为都文学史的的重写是“张爱玲热”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张爱玲的消失是文学史抒写过程中的弊端造成的现象,而对张爱玲的再评价则是重写文学史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重写文学史思潮促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张爱玲,引起了专业阅读和研究的热潮,这是构成张爱玲热的重要部分。
【2】重写文学史的的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人们在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推动下,文学史给一些被遗忘,评价有失偏颇的作家以新的定位,而张爱玲就是这场文学思潮中受益的作家,她的地位在此受到了空前的提升。
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以专章讨论张爱玲,并把她放在与鲁迅并列的地位,使得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1984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次把张爱玲写入了大陆文学史。
大部分学者认为通俗文学思潮是张爱玲的作品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
张爱玲的作品以雅俗共赏著称,虽不能简单归于通俗文学之列,但她创作的通俗性品格在新时期通俗文学思潮的洗礼之下显示出特有的魅力。
【2】她作品中的“俗人俗事”,带着现代风韵的小资情调,在俗文学中堪称经典。
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的多元化、多功能性得到尊重,通俗文学回归文学大家庭,重新焕发出生机,并形成强大的通俗文学思潮。
【2】从她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与世俗的上海如此匹配的世俗的张爱玲,她对凡俗的日常生活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爱。
张爱玲研究综述摘要:一代才女张爱玲除了有传奇的人生经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之外,对她及她的作品的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颇具戏剧性色彩的研究道路。
本文主要依据对张爱玲研究时间段的划分,介绍各个研究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观点等内容,展示各阶段的研究热点,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等问题,梳理研究脉络,展现张爱玲研究的主要状况,从而对六十年来的张爱玲研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关键字:张爱玲研究研究时间研究者研究热点谈及张爱玲,首先在我脑海中浮起的是当初在一本书上所见的一张黑白照片里的形象,那是一个有着姣好的妆容,梳着古朴式的整齐的盘发的女子,身着一袭精致的旗袍,只是一个侧脸,却流露出无限的深意。
照片里她微微地低着头,静静地俯视什么,眉宇间却流露出一种说不清的落寞之感,似乎陷入了某种沉思,就如同她和她的作品一样,意蕴深厚,却令人捉摸不定。
张爱玲是独特的,而她的这种独特不仅表现在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别具一格的个人魅力,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学创作上,甚至连对她的作品的文学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戏剧性的道路。
她曾是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才女,自1952年远走美国后却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连带着她的作品和成就也逐渐地被读者和研究者们所抛弃和遗忘。
而随着海外和港台地区“张爱玲热”的掀起,逐渐开化的大陆文坛也重新拾起了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并借着这股研究热潮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探索,研究成果蔚为壮观。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依据对张爱玲及其文本研究的时间段划分,简述其发展过程,包括研究学者及其代表著作,研究热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展示张爱玲研究的发展概况。
从对张爱玲的研究的时间段划分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1943年5月至1944 年4 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张爱玲连续在《紫罗兰》、《万象》等杂志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多部小说作品,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当时大上海红极一时的大才女。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40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从50年代之后三十年间在大陆销声匿迹,不现于任何文学史著述,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受到专业阅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1]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
夏志清的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把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使她的小说得以进入文学史的殿堂。
在谈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成就时,夏志清认为:“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泡特(Katherine Anne Por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 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2]夏志清的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大陆出版,在大陆文学界掀起“读张”热潮,张爱玲正式进入文学史家和研究生论文的视野。
1984年,钱理群与温儒敏、吴福辉等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3]中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指出张爱玲小说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色彩”,展现了“洋化”环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灵”和人们千疮百孔的“精神创伤”,这是首次将张爱玲写入大陆文学史,从此一些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史课程也有了张爱玲的位子。
80年代初期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的窗口》,都用“比较”的视角考察了张爱玲小说在题材、手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肯定了张爱玲的文学成就。
80年代中期,评论张爱玲小说手法的特异,多以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为切入点。
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芃子和董仲年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等在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语言和风格分析的同时还指出张爱玲揭示了十里洋场的阴暗面,指出其“反封建”的价值及其对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宋家宏的《一级一级的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触及到了张爱玲小说深层的人性内涵,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反映现实”的角度去肯定其价值,对她的现代性创作特征分析有了新的突破。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文献综述此文档为WORD版可编辑修改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说过“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
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
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
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
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
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
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
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我想这也是我欣赏张的原因。
张爱玲的时代是一个埋葬了梦想的时代,尘世中的人们在为着一个渺茫的未来奔波,有的甚至是坐观天日的。
他们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中冷不丁遇着点什么事,让他们措手不及。
他们跟琐碎打着交道,他们一生都连不成完整的一条线,仍然是历史的残桓。
张爱玲笔下人物他们没有大时代的精神,反而在个人感情,欲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张爱玲是一个重视个性情感远超过了大众的呼唤的人。
比起那同时代的作家如:冰心、箫红、丁玲等,很多人都说张爱玲的眼光狭窄,她只写她熟悉的那块生活,写其他的怎么看怎么不像那么回事了。
可是,不管怎样张爱玲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她的影响超过了其他的女作家。
我想这就是因为,她关注做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欲望需求,她很真实也很残酷。
尤其是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形象,她往往给了她们一些“财富”,却又更大程度上让她们失去更多的东西,有的甚至什么也不给她们,她们一辈子所守着的就是个“无望”。
女性,始终是张爱玲立文的视角。
张爱玲的都市想象研究综述作者:李强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综合评论张爱玲的文学史价值,也有将张爱玲与同期作家进行比较分析的,有通过张爱玲的某一篇文章去探讨她的小说的创作特色,有通过张爱玲的家族身世来探索她的小说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有通过沪港小说的描写分析都市艺术特色,有专门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小说中意象的运用,或者通过张爱玲的小说分析她的创作手法,可谓数不胜数。
【关键词】:张爱玲;都市想象;研究综述一、都市意象的分析(一)弄堂和公寓。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通常生活在这两类场景里: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石库门中的旧式房子,或是破败的西式洋房和公寓,以长篇小说《半生缘》为例,女主人公曼桢居住在旧式弄堂里,“这弄堂在很热闹的地段,沿马路的一面全是些店面房子,店家卸下来的板门,一扇一扇倚在后门外面。
一群娘姨大姐聚集在公共自来水龙头旁边淘米洗衣裳,把水门汀地下溅得湿漉漉的。
内中有一个小大姐,却在那自来水龙头下洗脚一一脚趾甲全是鲜红的,涂着蔻丹。
”而曼璐的姐姐因为嫁给了祝鸿才而搬进了一栋西式楼房,也正是在这所楼房里开启了曼桢悲剧的一生。
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张爱玲都巧妙地将主人公安置在这两种空间意想中。
(二)电车。
学者陈玲玲有言,…电车‟,这个名词曾经反复出现在张爱铃的文字里:电车作为笔下人物的活动场景,也成了张爱玲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典型。
小说《封锁》就是随着电车的运行而开始的。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
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鳝,没有完,没有完……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因此,她得出结论“作为现代都市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运输工具,电车运行具有固定的轨道、方向和终点,在没有发生…停电‟或是…封锁‟等特殊事件时,它的…永远不会断‟地重复运行,是定时、定向甚至是不可逆的”。
《倾城之恋》电影《倾城之恋》是由作家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改编,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主演。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范柳原先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
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俩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终于找到了延续自己故事的人,范柳原也找到了家的感觉。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
战火硝烟的年代,炮火纷飞的无情轰炸,珍贵的生命随时都有在顷刻间毁灭消失的可能。
生命是脆弱的,在强大而又无知的军火面前。
然而,一种命中注定的宿命感情压迫得他和她无法停止对她和他的寻找,哪怕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灰飞烟灭于任何一个未知的瞬间。
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法停止,无法不如此执着地忘却了自己的存在。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恐惧得连呼吸都是一种奢侈,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他的名字——柳原,柳原,你让我到哪里去找你呀?到哪里去找你呀?血色的火焰,弥漫的烟火,此时于白流苏来说只是一种悲哀绝望的画面背景而已,她早忘却了它们的可怕与凶恶。
最是那动人心肠的一瞬,范柳原犹如狂风骤雨式的从背后抱紧了白流苏,生命的意义在这一刻得到深刻而伟大的凸显,它超越了世俗的爱情。
假如白流苏未曾确认背后抱她的人是范柳原,那么她会宁愿永不知道背后的人是谁的好,这样,她至少还可以残存一丝念想——也许身后的人应该就是他吧。
不过,即便不问,她也是可以确认的。
2018.0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近二十年細ft关于賴玲小■詫細究综述□祖雪#内容摘要: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的研究一直不断进行,主要侧重如下四个方向:一侧 重语言修辞手法的研究,二侧重语言特色的研究,三侧重语言风格的研究,四侧重语言陌生化效果的研究。
这些 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于天才作家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的理解,成就显著。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综述作家叶兆言曾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传奇女子张爱玲留给我们太多唏嘘,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走进人心里。
同样,她的种种表达就像她本人的照片一样让人过目不忘,难以释怀。
研究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对探究张爱玲小说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近二十年来,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的研究一直在扩宽及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张爱玲小说的色彩语言、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以及语言陌生化效果。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希望为后来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
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修辞手法研究张爱玲小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别具一格,让人眼界大开。
近二十年来的研究于 以种手法。
龚敏律认为“在反讽中,张爱玲使人性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性的真实性和性 ,以无 下 张的心 ,酸甜苦辣的人生百相。
”张爱玲的作 象 人 性 人生 性格映照、感官体验五类隐喻,“遗”、“世”、“独”、“立”四个范畴,并以语言学视角概括出张爱玲“在矛盾中寻求对立”的范畴内隐喻的独特风格。
—张爱玲小说写作中的比喻技巧》、杨峰的《论张邬远峰的《素朴中的粉饰—爱玲作品的比喻艺术》两篇专文主要从喻体的选择,比喻与其它修辞的交叉以及比喻的修辞效果展开,其他研究者的思路大致相同,张晓平的文章则凸显了张爱玲小说比喻手法的现代性特征。
张爱玲研究综述杨玉清(西安培华学院文法学院中文系,陕西西安710125)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有许多新的开拓。
所以对她的研究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张爱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真正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并未出现,对张爱玲对文学的贡献还没有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研究时间;研究领域;理论资源;研究不足中图分类号:I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0-0110-02二十世纪已经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学术界用理性的眼光反思上个世纪的文学,要求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新的文学史要求应具有探索性、全面性、普及性、多样性及个性化的写作。
”〔1〕“要求在多元文学史观的关照下,对文学史上的社团、流派、思潮和论争等,再进行一番回顾和审视,将新的内容整和进来。
”〔2〕在美学的审视下重估过去文学史中的作家和作品的地位和价值。
张爱玲正是这样一位需要重估的作家,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事件”,更是文学界的一个“事件”,应该说她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骄傲,自立自强,坚忍不拔,不断探索用她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心灵,妙趣横生的笔观察、思考、记录了中国人(特别是小人物-被抛出历史主流的小人物及女性—处于传统价值观崩坍及新价值观未形成的处境中的女性)的真实的生存挣扎,情感的迷茫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复杂的人性。
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大陆1985年代以前的文学史中没有张爱玲的名字。
文坛寂寞,现代文学史上的这样一位作家,我们不应忘记,那么只是意识形态的原因造成了张爱玲的被文学史所遗忘?其实研究不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所以我想简单探索一下对张的研究概况。
从张爱玲初出文坛到现在,研究者就没有停止过对张爱玲的研究。
这里边有过特别的热闹也有过特别的冷寂,从时间、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资源及研究者的身份都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近五年来张爱玲的研究综述张爱玲,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历来被许多人喜欢赞赏。
她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在小说方面,张爱玲作为中国民国时期最富有传奇性的女子之一,她一直是近代文学和小说发展史研究持续的热点,2007—2012,这五年间,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结果,先将五年来有关张爱玲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张爱玲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学术界历来都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爱玲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又伟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小说方面,张爱玲一生创造出很多优秀的小说,这些小说历来被人称赞,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体,叙事策略对于小说的创造来说尤其重要,张爱玲在写作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许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的研究,朱凤华《试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就对张爱玲的小说的叙事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文章中从张爱玲小说的雅与俗的融合、本土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调和、末代的挽歌与新时代的清唱、边缘与中心的互动四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的叙事策略。
张爱玲小说的“俗”并不是让人不堪忍受的庸俗和令人恶心的低俗。
她亲近的是一种我们人人都分不开的蕴涵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的市俗之趣,不过由于她创作姿态的超脱,批判眼光的犀利。
使得形而下的俗也变成形而上的雅了。
她的旧小说凋子,清凉幽冷的勾画描写,还有她骄傲凌厉的一两句议论.都给人一种雅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俗的题材体裁里还蕴涵着严肃的主题。
使她在描绘俗人俗事时分外冷峻严酷切入骨髓。
因而脱离了旧小说那种轻浮肤浅做作的趣味。
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策略。
旧小说笔法的浸染下。
张爱玲作品的语言色彩,叙事扣吻,场景设置,情节安排等都显得非常传统。
但在内容与技巧上她却对西洋近代文学乃至现代主义有不少的借鉴。
她把旧小说发挥到了极至,而现代里的传统.又为她的小说增添了撼人的魅力。
张爱铃的创作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在边缘。
张爱玲研究综述摘要:一代才女张爱玲除了有传奇的人生经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之外,对她及她的作品的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颇具戏剧性色彩的研究道路。
本文主要依据对张爱玲研究时间段的划分,介绍各个研究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观点等内容,展示各阶段的研究热点,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等问题,梳理研究脉络,展现张爱玲研究的主要状况,从而对六十年来的张爱玲研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关键字:张爱玲研究研究时间研究者研究热点谈及张爱玲,首先在我脑海中浮起的是当初在一本书上所见的一张黑白照片里的形象,那是一个有着姣好的妆容,梳着古朴式的整齐的盘发的女子,身着一袭精致的旗袍,只是一个侧脸,却流露出无限的深意。
照片里她微微地低着头,静静地俯视什么,眉宇间却流露出一种说不清的落寞之感,似乎陷入了某种沉思,就如同她和她的作品一样,意蕴深厚,却令人捉摸不定。
张爱玲是独特的,而她的这种独特不仅表现在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别具一格的个人魅力,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学创作上,甚至连对她的作品的文学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戏剧性的道路。
她曾是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才女,自1952年远走美国后却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连带着她的作品和成就也逐渐地被读者和研究者们所抛弃和遗忘。
而随着海外和港台地区“张爱玲热”的掀起,逐渐开化的大陆文坛也重新拾起了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并借着这股研究热潮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探索,研究成果蔚为壮观。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依据对张爱玲及其文本研究的时间段划分,简述其发展过程,包括研究学者及其代表著作,研究热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展示张爱玲研究的发展概况。
从对张爱玲的研究的时间段划分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1943年5月至1944 年4 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张爱玲连续在《紫罗兰》、《万象》等杂志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多部小说作品,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当时大上海红极一时的大才女。
而相比于对她的文学作品的接受,对于张爱玲的研究工作是相对滞后的,其中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
1944年5月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揭开了“张学”研究的序幕。
文中不仅肯定了张爱玲的个人才华和写作技巧,而且对《金锁记》、《倾城之恋》、《连环套》做出了分析与批评。
其中既有将《金锁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拟的赞赏,“《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也有指出《连环套》最大的弊病在于“内容的贫乏”,且“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的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等中肯的批评。
对此,张爱玲也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写下了《自己的文章》一文针对傅雷的观点进行逐条批驳和解释,其中也是对张爱玲自身创作态度和文艺观的阐述和论说。
而就在傅雷发表文章的同时,《杂志》月刊也登出了胡兰成的文章—《评张爱玲》。
众所周知,当时的胡兰成正与张爱玲交往密切,尽管胡兰成相比于旁人能更为了解和贴近张爱玲的思想个性,但也不乏因个人情感因素而产生的对张爱玲的阿谀吹捧,表现为文章中言辞过于华丽,情思浓溢,从而缺乏了一定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当然,文中也不乏其个性的见解,例如在文章开头便提出“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可见,在胡兰成的眼里,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不管是描写明亮还是叙说阴暗,都呈现为一种冷色调,这也与张爱玲所自叙的“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的观点所呼应,奠定了其苍凉冷峻的写作基调与意境。
此外,这个时期张爱玲研究的重要成果还有现代女性文学史家谭正璧的《论苏青与张爱玲》,柳存仁的《说张爱玲》,章品镇的《<传奇>的印象》等。
总的来说,四十年代张爱玲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者的研究工作相对浅显,研究领域相对狭窄,且其批判和研究的深度也尚未触及作者创作的深层意蕴,多为单篇的论文,整体上还有待提高。
(2)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建国以后,自张爱玲1952年出走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张爱玲在国内这个名字全然不见了踪影,报刊杂志,甚至连公开出版的现代文学史的书上也没有她的一席之地,致使这位曾经享誉一时的才女在当时国内的读者中鲜为人知,然而究其原因,是与张爱玲所创作的《秧歌》、《赤地之恋》两部作品有关的,其中涉及的反共倾向导致了政治上对张爱玲的公开避讳,致使王瑶、张毕来等一批学者在编写现代文学史时,出于政治考虑而对张爱玲只字不提。
因此,这个时期的张爱玲研究工作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和港台学者所承当的,在取得明显的进展的同时,也悄然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
这个阶段属于张爱玲研究的开拓阶段,而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1961年,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进行了长达四十多页篇幅的讲述和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篇幅超过了鲁迅的一倍多。
文中他高度评价了张爱玲,“但是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安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在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而且他还认为《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由于夏志清对张爱玲极高的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张爱玲和她的作品。
其次,台湾学者在搜集和整理张爱玲研究资料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水晶是台湾“张迷”中极为痴迷的一个,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张爱玲的小说艺术》。
由于他曾两度赴美拜访张爱玲,有过与张爱玲直接的接触,因而他也掌握了张爱玲在美国生活期间鲜为人知的资料,这些也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著作中还涉及了对张氏小说的象征,意境,心理描写等内容的讨论,提出不少新颖的见解。
此时,值得关注的还有发生在唐文标和朱西宁以及王翟、银正雄之间的论争。
唐文标是著名的张爱玲研究专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编辑了《张爱玲研究资料大全集》、《张爱玲卷》等专著,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参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然而,在肯定张爱玲艺术天分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张爱玲作品中缺乏“道德的批判”和积极的社会作用,只是“趣味主义”地描写她所熟悉的“腐朽、衰败、垂死、荒凉”的观点。
通过《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早期小说长论》等论文的阐述,他提出尽管作家会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局限,但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不能不包含价值判断,作品中道德批评的减少很容易将善恶导致,影响人类社会的平衡,因而“严肃文学中应有人性标准,应有道德制裁,应有‘君子爱人以德’的内容。
”针对唐文标的批评,以朱西宁为代表的学者也发表了《先觉者、后觉者、不觉者——读<张爱玲杂碎>》的论文来予以驳斥,批评其文学功能论和殖民地作家的观点。
相比之下,香港的研究则显得冷清许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林以亮先生,他本人不仅是张爱玲的好友,使他将张爱玲的作品推荐给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还担任了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著有《私语张爱玲》、《张爱玲语录》等作品,反映了张爱玲的创作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资料之一。
这个时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这些深处异乡的海外华人和港台地区的学者来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已经突破了对张爱玲作品的表层研究而逐步深入其意蕴内涵,关注的重点在于对张爱玲作品中所展现的荒凉的人生意识和宽厚同情心,但缺乏对张爱玲所生存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研究,致使研究中不免带上了个人色彩。
但从零散的评论到系统整体的把握以及专门研究者的出现都标志着张氏研究学术品格的确立。
(3)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叶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界逐渐地实现了思想的变革和解放,而文学史观念的革新也使得大批的现代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史的家园,文学史的格局被重新改写,其中就包括被请回文学史的“张爱玲”。
从此,张爱玲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规模多角度的研究工作逐渐展开,新问题、新观点、新资料不断提出,由于大陆文坛的参与,张学逐渐成为一门更加系统全面的学说。
因而80年代至今,也被称为是张爱玲研究的回归时期。
最先将张爱玲纳入大陆文学史排行榜并给予较高评价的是钱理群、吴福辉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而此后随着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殷国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史》,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不断地对张爱玲进行定位与刻画,使得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地得到确认和巩固,同时在整体上把握张爱玲也具有宏观性的意义。
除了进入文学史的视野以外,张爱玲研究的论文也在质和量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温儒敏的《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中提到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上发表的《张爱玲传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
而随着夏志清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传入,“促成了大陆文学界普遍的‘读张’的兴味”,使得张爱玲也“正式进入了一些大陆文学史家和研究生的论文视野”。
早期研究者中有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户-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都比较‘正式’地考察了张爱玲小说的题材、手法与风格上的特点,注意到其与新文学‘主流’有所不同的‘性质’,并小心翼翼为张爱玲说几句肯定的话。
”其中在赵园一文中,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与封建性”,“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是张爱玲发掘人性发掘洋场生活特殊本质的角度”等观点使得后续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论证命题使得发展和完善。
此外,还有吕启祥的《<金锁记>与<红楼梦>》,宋家宏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及《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曹七巧探》,张淑贤的《精神分析与张爱玲的<传奇>》,赵顺宏《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姚玳玫的《闯荡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张爱玲小说悖反现象研究》等等,都是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品,开始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作者及其作品,揭示其意蕴内涵,同样也为张爱玲研究做出了贡献。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的兴趣也开始转向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1992年下半年至1995年出这两年多时间便有四部有关张爱玲的传记出版,分别是王一心的《惊世才女张爱玲》,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及余彬的《张爱玲传》。
前三部作品单看名字总不免令人遐想有图书商业包装的嫌疑,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张爱玲的了解需求而写的仓促之作,相比之下《张爱玲传》则保持了一定的学理性,在结合海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张爱玲的身世、生平经历及创作做出深入的剖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