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谋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鬼谷子名言200句,句句都是精华,饱含人生哲理,转发研读(收藏)鬼谷子年代:先秦鬼谷子作品:《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的名言:1.这个世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世事的胜负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
《秦时明月》2.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3.纵横捭阖,冷心为上。
4.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事;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鬼谷子总结的精辟与人谈话方法.....《鬼谷子智慧》5.你两个都想救,结果却是两个都没有救成,选择生,必有死,选择胜,必有败,这个世界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事实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当今世上7国纷争,生灵涂炭,无论你如何去选择,都难免会有牺牲,纵横者,天地之道,莫说是两条人命,就算是天下苍生放在眼前,又有什么分别呢,这个考验,并不重生死,而在于决断。
《秦时明月》6.所处环境是命,所逢机遇是运.7.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鬼谷子》8.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鬼谷子》9.'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10.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11.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12.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
不离形,不拘法,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其相之善者也。
《相辨微芒》13.物极必反,困则思变.《鬼谷子卷一》14.有相无心相自灭,无相有心相自生 .引自纵横家鬼谷子: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15.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16.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鬼谷子·谋篇第十》释义谋篇第十题解《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谋虑》。
“谋”是计谋、谋略的意思。
本篇与《权篇》也是姊妹篇,人们常常以“权谋”并称。
《权篇》主要讨论如何衡量游说对象,本篇则主要讨论如何讲究谋略,出谋划策。
本篇的题注已遗失,从内容来看,涉及到计谋的准备、对象、方法、原则等,是关于谋略的专论。
本篇在论述时,始终贯彻着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与重视人的作用的主导思想,反映了《鬼谷子》独特的价值观。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1]。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2]。
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3]。
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4]。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5],为其不惑也。
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注释[1]“凡谋有道”三句:陶弘景注:“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
”[2]三仪:《太平御览》引有佚注曰:“三仪,有上有下有中。
”仪,标准,法则。
[3]参以立焉,以生奇:陶弘景注:“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
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
”参,参验,比照。
[4]奇不知其所雍,始于古之所从:陶弘景注:“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故不知其所雍蔽。
然此奇计,非自今也,乃始于古之顺道而动者,盖从于顺也。
”雍,通“壅”,壅塞。
从,从事,实践。
[5]司南:指南针,古代用来测方向的仪器。
译文凡是给人家谋划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一定要追寻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经过,特别是当前面临的处境等实情。
知道这些实情后,设计上、中、下三种标准的计策。
然后将这三种标准的计策相互参验,吸收互补,确定出所需要的那一种,奇计就产生了。
奇计产生后便可以无往而不胜。
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必须遵循。
所以,郑国人进山采玉的时候,一定要驾上装有指南针的车,就是为了不迷失方向。
揣度对方的才干,衡量对方的能力,揣摩对方的实情,就是处理事情、设计计谋的指南针。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1]。
《孙子兵法》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计划和执行的谚语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意思: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一天的计划要在早晨做好。
强调做事要早做规划。
- 出处:南朝·梁·萧绎《纂要》。
- 造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要趁着早晨的大好时光来规划一天的学习任务。
- 小片段例子:“爸,我早上想多睡会儿,今天的计划晚上再做呗。
”儿子嘟囔着。
爸爸笑着说:“儿子啊,你知道不,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就像农民伯伯,春天不播种,秋天哪来的收获呢?早上脑子清醒,正是规划一天事情的好时候。
你要是早上就稀里糊涂的,这一天可能都乱糟糟的。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早早地就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所以啊,早上把计划做好,这一天才能过得充实又高效呢。
”结论:早晨做好计划对一天的活动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2. 预则立,不预则废。
- 意思: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 出处:《礼记·中庸》。
- 造句:这个项目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得先制定详细的方案。
- 小片段例子:小张和小李要去野外探险。
小张说:“咱就这么直接去吧,带点水和吃的就行。
”小李赶紧摇头说:“那可不行啊。
预则立,不预则废。
你想啊,这野外啥情况都可能有,要是突然下雨了呢?要是迷路了呢?我们得先规划好路线,准备好帐篷、急救药品啥的。
就像盖房子,要是事先不画好图纸,能盖得起来吗?肯定不行啊。
我们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不然在野外遇到危险就惨了。
”结论:做事前充分准备的计划是成功的关键。
3.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意思:应该在还未下雨的时候就把门窗捆绑牢固,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去掘井。
比喻事情要早作准备。
- 出处:《朱子家训》。
- 造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我们要提前为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准备。
- 小片段例子:公司要举办一场大型活动。
小王说:“等活动快开始的时候我们再去检查设备什么的吧。
”老赵不同意,他说:“小王啊,这可不对。
《商经二十四篇》陈鸿之一、启策篇经济者,国之气血,血贫则易暴,暴则迁怒,民贫将丧民之忠诚,始乱世也。
血盛则易奢,奢则逐欲,民富将败民之德伦,始腐败也。
故国之大事,乱世承平,易时易地,不可不察也。
商者,国之三宝,农工商是也。
货殖起于民之交易所需,乏者需之,充者供之,此易法之本。
故审度六事,校之以计,明辨时势风情,始以计策:一曰誉,二曰风,三曰时,四曰地,五曰材,六曰制。
誉者,以实为本,以信为义,故各部运度不以怠忽为职,主业危殆不以己利为先;顾客需之安乐,得之足满,用之荣显也。
风者,民风、时尚、流行、急需、将需、常用也。
时者,时节、气候、时势、国策、法度、时代也。
地者,产物、资源、行业、媒体、交通、金融、权贵也。
材者,乡材、内材、外材、智材、广材、专材、庸材各司其职,勇、智、仁、信、忠、义、严各布其人也。
制者,结构、制度、产销、客服、奖惩、福利、教育、研发、周期也。
制孰有道?信誉孰坚?风情孰察?时势孰测?地利孰得?材能孰练?可以观知其盛衰荣败也。
计算已定,始策确明,铺以经纬,乃势之成形,以就商机。
势者,因需利而供义也。
策动于常,动策于争。
常者,谋变也。
争者,谋机也。
见益之本,占利之要,处机而进,是以洞机而争先也。
商者,供需交易也。
互易之道起之互益,互益有道则信义犹存,故交易者,交义也。
是故,谋变有常,交客有信,供需得所,客地得用。
然争与夺难免,谋夺非本意也。
欲争者则虚己之的,故有利诡其他利,正争示之他争,争义示之争利。
谋夺之道,在谋计虚实,交攻争算。
故利而促之,乱而夺之,实而待之,怒而激之,卑而并之,逸而烦之,强而游击之,亲而诱离之。
使其形势乱于内外,就势虚实动策。
是故,争夺者,互耗财力、动阴谋、费资源、损信誉耳,故谋夺不如他争也。
他争,如稻如麦如鱼如肉,民之所共食而不交攻,远交实己之友,近谋利益之地,细审民需之所需,决胜于义也。
争其不察,出其不意,他争之常道。
常道,谋变也,夫始策而谋变得义者,胜算多也;始策而谋变不义者,胜算少也。
形容谋略的成语深谋远虑、足智多谋、步步为营、多谋善断、运筹帷幄。
1、深谋远虑[shēn móu yuǎn lǜ]释义: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2、运筹帷幄[yùn chóu wéi wò]释义: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足智多谋[zúzhìduōmóu]释义: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4、步步为营[bùbùwéi yíng]释义:形容进军谨慎。
也比喻行动,做事谨慎。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5、多谋善断[duōmóu shàn duàn]释义: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出处:晋·陆机《新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形容谋略的成语:1、兵以诈立:用兵打仗要用谋略来诱骗敌人而取得成功;2、不世之略:人间不常有的谋略;3、策无遗算: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4、持久之计:长久的打算或谋略;5、大谋不谋: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6、大展宏图: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7、胆略兼人:形容胆量和谋略胜过常人;8、登龙有术:即有一套钻营高升的本领;9、肺肝如见:比喻心思和谋略全部被别人看出;10、腹中兵甲:腹中装有士兵。
比喻人有雄才谋略;1、宏才大略:杰出的才能和谋略;2、鸿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3、廓开大计:阐发远大的谋略;4、临机制胜:临到机会来时能以谋略取胜,形容机灵聪慧;5、六出奇计: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一.领导者的内敛智慧成就大事者须有真本事,欲“乱中取胜谋定天下者”,非长期修理的高人不能为。
一个人缺的不是钱,而是缺赚钱的能力;一个人缺的永远不是团队,而是缺的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一个人缺的永远不是人们的爱戴和拥戴,而是缺的是领导统御能力,所以要想成大事,必须要具有相应的素养。
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欲先平天下,首先能治国,要想能治国,首先能齐其家,要想齐其家,首先要修其身,修其身则首先要正其心,要正确的心态。
二.领导者的素养和职责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
要求别人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到不怒而威。
管理者必需要有使命,救亡图存,圣人“知存亡之门户,而守司其门户”,有才能,有胆识,把握规律,一切事物都在阴阳的矛盾中。
领导人在一个组织里的使命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避免这个组织的灭亡(更多内容关注ggzyjy1公众平台)。
盛神法五龙,领导者要有神采飞扬的气魄,盛神主张和道炼神,使身体强壮,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拥有无穷的魅力。
现代企业家三个条件:企业家的头脑,外交家的仪表,宣传家的技巧。
领导者必须是神采飞扬,光芒四射。
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要志向如钢,要思虑精纯。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心在哪里,你的成就和财富就在哪里,注意力的地方就是能力聚集的地方。
像腾蛇一样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充实自己,待思维清晰,而是谋略成功实施。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机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
分威法伏熊;领导者隐藏不露,仅善用权威,要学识时务,机会来了,高调做事建功立业。
得意的时候别得心,失意的时候别失口。
如何能内视反听?把自己的威势分藏起来,化整为零;把对方的威势打撒消弱,分别摧毁掉。
散势法鸷鸟;领导者要善用权威,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是重拳出击,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散势篇:散势是发动自己的神采权威,把威权使用在特定的人身上,这个权威不发则已,一经发动,就有雷霆万钧的能量,而且是突如其来,神如其来的,就像神猛之鹰。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初学必须思(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
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
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
此是为学头脑处。
”一日,论为学功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
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
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
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文本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兵之道莫过乎一(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太公日:“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
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
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
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武王日:“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太公日:"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
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
欲其西,袭其东。
”(节选自吕尚《文韬•兵道》)材料二: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
五月,太子禅即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
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株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林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长安中推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哆有,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始,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而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魏多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初,越嵩太守马设,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
汉昭烈临终谓亮日;“马设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亮犹谓不然,及出军祁山,以设督诸军在前,与张邻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
邻绝其汲道,大破之,士卒离散。
亮乃收谡下狱,杀之。
亮自临祭,为之流涕。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曾国藩名人警句(精选245句)曾国藩名人警句篇1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3、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4、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5、坚定志向,劳苦心思,勤勉努力,无论大事小事,必定有所成就。
6、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金。
——《曾国藩书信》。
7、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
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曾国藩书信》。
8、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
——《曾国藩书信》。
9、用兵能识时务,能取远势;行军有伸有缩,有开有合。
——《曾国藩书信》。
10、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
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
——《曾国藩家书》11、意尽则止,辞足则止。
——《曾国藩家书》12、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将大玷家声。
——《曾国藩家书》13、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曾国藩日记》。
14、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曾国藩日记》。
15、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曾国藩16、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曾国藩17、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
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曾国藩18、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曾国藩19、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20、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
21、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适宜。
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22、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