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稼先感人事迹800字五篇

邓稼先感人事迹800字五篇

邓稼先感人事迹800字五篇
邓稼先感人事迹800字五篇

邓稼先感人事迹800字五篇

邓稼先是顶尖的物理学家,他完全有选择不一样的人生道路的机会,像他的好友杨振宁一样留在美国,过着风光的日子,当时也有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篇一

今天,我读到了《邓稼先》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心里对邓稼先爷爷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爷爷的光荣事迹: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 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邓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

我们抛开邓稼先爷爷的功劳不说,就只说他对祖国的这份爱,

他的爱国精神,也是使大家惊叹的。邓稼先爷爷放弃了在国外留学当博士的机会,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还要受很多的苦,这值得吗?对于邓稼先爷爷来说,我想这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为他是为了祖国而放弃的,为了祖国,为了报效祖国,一切都值得,只要能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吃再多的苦,放弃再多东西,都是值得的。正是因为邓稼先爷爷对祖国的爱,为祖国争光的这份心,还有他不懈的努力,才研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子武器、核武器。

邓稼先爷爷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爱国之心更是要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而努力奋斗,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母亲,是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祖国母亲。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也想邓稼先爷爷一样去外国留学,等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祖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报效祖国母亲,祖国母亲的强大,是所有的国人最大的心愿!

邓稼先爷爷,我一定要以您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您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是所有中国人的榜样。您虽然去世了,可是却一定会名垂千古、永垂不朽!

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篇二

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邓稼先》这一课。原来我连邓稼先都不知道是谁,老时间晚了这一课之后,我深感惭愧,而且我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

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故事

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故事 “两弹之父”一邓一稼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一子一弹。至今,投放原一子一弹的地方,寸草不生,可见原一子一弹的威力。 虽然美国最先应用原一子一弹,并在抗美援朝期间恐吓中国,要在中朝边境建立一条核辐射带,但美国却没料到,仅仅十几年后,中国就自主研制出了原一子一弹。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有着“两弹元勋”称号的一邓一稼先的功劳。一邓一稼先既有传统的一爱一国主义情怀,又有从美国学来的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理论,将中西方的优点集于一身。 一邓一稼先出身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这个家族有着优良的传统。一邓一稼先的六世祖是被誉为“四体皆一精一,国朝第一”的书法家与篆刻家一邓一石如,祖父和父亲也从事着与艺术有关

的职业。总之,这是一个门庭兴旺的家族。 1925年,母亲带着一邓一稼先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五岁开始读小学,在父亲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6年,他由志成中学转到崇德中学,与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1941年,一邓一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后的一邓一稼先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三年后,一邓一稼先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学院留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一邓一稼先便修满学分,并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这时的他只有26岁。 一邓一稼先所取得的学业上的优异成绩,是让人欣羡的。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和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了还比较落后的中国。 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一邓一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求他的意见,愿不愿意参加这项严格的保密工作。因为这是一项对于国家和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要的事,一邓一稼先欣然同意了。从此以后,一邓一稼先便发挥着他对国家最大的作

邓稼先优秀教案(精选.)

第1课《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预习检查(字词) 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 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 不能调换,这六个阶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①引子引出人物②总写邓稼先的一生、贡献③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④从另一角度表现人物性格⑤详写一个例子重点表现⑥总结 3、小组合作,每一小组一部分,认真品读,思考每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完成填空“的邓稼先”,并要求说出依据。 示例: 第一小节:贡献巨大的邓稼先 理解: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在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刻,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几经努力,成功的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让中国在世界之林站了起来,所以说他贡献巨大。 其他小节文中都有对邓稼先的赞美之词,很容易可以找到,主要是要能让学................................. 生结合文本去阐述。 .........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四、课堂小结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大全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大全 【黄世臣边放鸭边读书】 素龙圩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创建人为黄世臣。 黄世臣,字起白,号觉虚,素龙镇上池冈人。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明万历三十五年,考进“岁贡”,并被委任为江南婺源县县丞。由于政绩显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为云南易门县知县、寻摄昆阳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伤仲永的故事】 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一个文化人。他长到5岁了,还从未见过纸墨笔砚是个什么模样。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不免个个称奇。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作诗。小仲永不论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内

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得到众人赞赏。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赏方仲永,连他父亲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对方仲永的父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这样一来,方仲永的父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而是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这样一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凭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再学习,方仲永终至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色,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可见,一个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意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后面。 【铁砚磨穿的典故】 五代时期,桑维翰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与丧同音而没录取,第二次他写《日出扶桑赋》大赞扶桑,结果还没录取。 桑维翰并不知情,他回去后发誓要学富五车,并铸造了一个铁砚,天天抄书不止。有一天铁砚竟然被磨穿了。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桑维翰考中了进士。

邓稼先演讲稿

精品文档 . 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两弹元勋——邓 稼先》 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大学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邓稼先取得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着满脑子的原子知识和给父亲的两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转眼,已经到了1959年6月,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们,遇到了苏联公开违约,撤走专家的大麻烦。中央决定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设计的负责人。在遇到了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学时,邓稼先在数学家周光召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邓稼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虽历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回,受尽磨难而决不放弃。回国后,“舍弃小家而为大家”成了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绚丽的鲜花,谁会注意成了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邓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长久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结果。 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物质,患上了肝癌。几天之后,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换上了癌症。他无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却安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么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这位中国的“两弹元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祖国。 他,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寂寥而孤独的背影,见证他的坚强不屈。于是,是他,邓稼先,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国后,一肩扛下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担,告别了城市的璀璨灯火,隐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着最粗最苦的重活,浑然忘记自己曾有过家喻户晓的辉煌。也是他,带领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团队,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也正是他,秉承中华传统的谦虚内敛,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这样默默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第1课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3、抓住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阅读法、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

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人物传记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挚(友)zhì燕(然勒功)yān (地)壳qiào 校(补)jiào 硕(果)shuò宰割zǎi gē

邓稼先的故事

邓稼先的故事 篇一:邓稼先的那些事迹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求学报国 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毅然回国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奇迹诞生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

最新《邓稼先》优秀教案

最新《邓稼先》优秀教案 导语:邓稼先你知道是谁吗?关于他的事迹你知道多少呢?下文 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邓稼先》的教案,更过相关教案请上。 教学目的: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 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

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词语,并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词:见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迁:提拔。博士:古今异义,为官职) 囊萤映雪 :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顾炎武手抄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邓稼先的演讲稿100字

邓稼先的演讲稿100字 邓稼先的演讲稿100字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爷爷。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追寻他生命的一个个足迹 (1950) 年邓稼先爷爷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历尽艰险回到了北京,为中国的物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邓稼先爷爷告别家人,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秘密历程,和无数甘愿默默无闻奉献的科学家一起,终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28年来,邓稼先爷爷无时无刻不在奉献着自己,为了祖国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次航投试验失败,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身体一天天弱下来。对此,他无怨无悔。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爷爷为我国核武器事业耗尽了最后的心血,而他的遗言却是“死而无憾”。邓稼先爷爷用智慧和生命为研制“两弹”,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留下的不仅是原子弹、氢弹,留给我们的还有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的精神在人民的心中释放出巨大的‘核能’,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无怨无悔秘密地为国防奋斗。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个科学家,向邓稼先爷爷学习,长大后“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由于他在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决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尔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不是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返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开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讯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系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谟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弄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负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脸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颠覆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实验成败的关键性困难。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困难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但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血汗,还常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实验常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肯定了设计方案。他还带领研究人员在实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依照“邓—于方案”,最后终究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实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72年,邓稼先担负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谟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实验成功。翌年,他的癌分散已没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与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还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虽长时间担负核实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旁,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得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察。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资,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实验基地。在步履艰巨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自研自探 1.了解文体知识及邓稼先。 2.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3.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三、互助释疑 四、成果展示

展示一: 1.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展示二: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生字: 露(lù) 机械(xiè) 淦(gàn) 胆怯(qiè) 震撼 (hàn) 轮廓(kuò) 蓦地(mò) 词义: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风尘仆仆:形容路途辛苦劳累 展示三: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文章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销声匿迹,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五、总结提升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 C )A.开始 B.开辟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 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勤奋好学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美好品质,很多四字成语就是出自刻苦学习的典故,古代的人有什么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篇1:悬梁刺骨孙敬是西汉人,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穷,但他立志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孙敬读起书来不分昼夜,十分疲劳,晚上读书时常打瞌睡。 为了预防自己睡过去,他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吊在梁上。 每当他低头打瞌睡时,就会因头发被紧紧拉住而疼醒。 这样,就不会因打瞌睡而影响学习了。 孙敬凭借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长大后成了西汉的大学问家。 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勤奋读书的故事历来被人们颂扬和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珍惜时间了吗?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篇2:凿壁借光匡衡是西汉人,幼年时十分喜欢学习,常常手不离书。 可是,他家太穷,连买灯油和蜡烛的钱都没有,晚上无法读书。 为此他十分苦恼。 匡衡的邻居是个富户,他家晚上灯火通明。

他请求到邻居家借光读书,可是被拒绝了。 怎么办呢?这天,小匡衡终于有了主意:在墙上打个洞,灯光不就可以从洞孔里照过来吗?于是,他拿来一把凿子,偷偷在墙壁打了一个洞。 这样,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孔下借着照射过来的光线,努力读书学习。 匡衡借着隔壁漏过来的灯光看书,是多么的勤奋好学呀!看看匡衡,想想自己,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好好珍惜。 只要我们发扬匡衡凿壁借光的学习精神,就一定能学有所成,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篇3: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青年时代,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 俩人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希望共同建功立业,复兴晋国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想,这是在催促咱们起床练剑啊。 刘琨欣然同意。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优秀军人演讲稿

优秀军人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选择放弃我无怨无悔》。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里有一句感人至深的名言:“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被钢七连视为兵魂的口号,许三多做到了,他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和许三多的“不放弃”相比,有一种放弃则更让人感动。史今为了让许三多能够在班长的位子上得到更大的锻炼,脱下了他心爱的军装;伍六一为了不拖累战友,在终点线前微笑着拉响了手中的求助弹;甘小宁拒绝了许三多递给他的那份口粮,坦然退出了选拔;而马小帅在被高成发现之后,拒绝了昔日连长的“好意”,用放弃来证明自己有“钢七连的骨头”。史今放弃了,伍六一放弃了,甘小宁放弃了,马小帅放弃了,选择放弃他们无怨无悔,没有遗憾,没有惋惜,我们看见的只是他们脸上阳光般的微笑。少了一分成功的喜悦,而多了一分让人们发自心底的感动和敬意。有人说,在军人的词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个词语;然而事实上在战场上不言放弃的军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之时更懂得放弃的意义。回想当年朱德、贺龙、叶挺为了理想毅然放弃高官厚禄,投身革命,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邓稼先、钱学森为了国家的利益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投身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用自己的毕生心血撑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董存瑞、黄继光更是在危急关头放弃了自己生命,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如今身处和平年代在祖国大江南北、海岛边防,坚守岗位的军人们,他们远离灯红酒绿,舍小家顾大家,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繁荣昌盛和民族复兴保驾护航。如今走进军营,穿上军装,成为一名革命军人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不言放弃”和“懂得放弃”这对看似相互矛盾的词语能够在军人的身上如此完美的融合一体。作为军人:为了国家安全,我们不怕放弃生命;为了人民幸福,我们不惜放弃青春;为了取得胜利,我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军人气节,我们不食嗟来之食。我们放弃青春是因为我们不放弃理想,我们放弃名利是因为我们不放弃信仰,我们放弃自由是因为我们不放弃纪律,我们放弃生命是因为我们不放弃胜利。有人说我们傻,因为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有人说我们傻,因为人生最难得的莫过于自由;有人说我们傻,因为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家庭幸福合美;有人说我们傻,因为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青春年华。其实我们并不傻,我们渴望自由,但我们更遵守纪律;我们珍惜生命,但更懂得牺牲的价值;我们热爱青春年华,但祖国更需要我们默默奉献;我们希望家庭幸福,但人民更需要要我们放哨站岗。其实我们并不傻,我们不怕牺牲,更渴望和平。但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仍旧横行,恐怖分子依然嚣张,山姆大叔亡我之意贼心不死,东洋矮子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看北边,北极熊雄心勃勃,在南方,南亚大象虎视眈眈,在中国的南海几个小国正在瓜分着海底的资源,在海峡的东岸几个跳梁小丑正在搞着公投制宪……如果有一天战争恶梦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到那时候属于自己的一切我们都不会放弃。然而只要这一天还没有来临,我们就不应该放下手中紧握的钢枪。追求理想至死不渝,迎接挑战毫不畏惧,战胜敌人义无反顾,选择放弃无怨无悔,这就是一个中国军人发至肺腑的心声。从军无悔,报国无怨,奉献青春图的就是保卫祖国繁荣富强,天下百姓幸福安康!同志们,战友们,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张开梦想的翅膀,怀着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向着胜利展翅翱翔吧!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邓稼先最感人事迹材料五篇900字

邓稼先最感人事迹材料五篇900字 “轰”,随着一声爆炸声响起,罗布泊上空一团蘑菇云正冉冉升起,此时的中国正为了一件事举国欢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而这令人振奋的原子弹的每一个部件都造于一个人之手——两弹元勋邓稼先!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邓稼先的感人事迹范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优秀范文一 看完影片《邓稼先》,我端坐良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他的同学,但我觉得邓稼先身上有比诺贝尔奖更沉重的东西在里面。邓稼先先生走的太早了,他只有62岁,这正是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位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长期领导集体攻关经历的科学家来讲这正是一个黄金年龄段,但是他却走了。他虽然走了,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邓稼先对工作无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在一次航投试验的事故中,邓稼先独自一人前去爆炸区检查,到达投弹落点时,他发现原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了。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随后又惊恐万分地扔掉了碎片。作为核专家,他当然知道手捧原子弹碎片的危险性,那么强烈的核辐射,对身体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他敢于手捧原子弹碎片,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太投入了,他完全忘了这些基本常识。他又惊恐万分,他知道,他的生命不长久矣。……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先生的成就,使他本可在美国享受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但1950年10月,他毅然决然放弃这些,怀揣报国之志,回到了百度待兴的新中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他从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感受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邓稼先先生20多年来为发展中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工作者和普通党员,我们充分享受着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新中国,充分享受着科学家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带给我们的巨大科学成就,充分享受

(完整版)邓稼先-优质课教案

1.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教学重点: 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邓稼先的贡献对当时中国的意义,从而真正地认识邓稼先这个人 教学方法: 自读、品读、发现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备受关注,我刚刚看到钓鱼岛的最新消息:日本外相采访欧洲尴尬收场,称愿和平解决中日纠纷美国等舆论纷纷谴责日本,向中国倾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也让我们看到正是中国的日益强大让日本三思后行,愿和平解决回顾抗日史,回顾近代史,那是中国屈辱的历史以课文中的1898年为例,这一年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被列强割据,那时的中国是任人宰割的但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站起来了,这其中有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科学家——邓稼先作者杨振宁 二、学习目标展示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重点掌握以下两点,大家齐读,做到任务明确、心中有数: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三、了解背景及主要人物 课前大家做了预习,学案上老师提供了一些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资料我们都知道,邓稼先获“两弹一星”勋章,两弹分别指原子弹、氢弹,一星指卫星课文中也提到了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1967年氢弹爆炸这是爆炸升空的图片,那一刻天上宛若两颗太阳,无比耀眼闪亮,中国实现了通过原子弹、氢弹以壮国威谁能再说说你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其他了解? 一生说邓稼先的一个小故事:小时候撕毁日本国旗的事情(王鼎)你能看出邓稼先中学时代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国我相信正是这种爱国心,让他做了一生的选择——隐姓埋名28年研究原子弹 一生说有一次实验失败后,他坚持走进实验区,手抱原子弹碎片的事情(孙一萌) 你怎么知道的?上网搜查的上网查资料是学习的好途径,大家向他学习 邓稼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原子弹理论设计部的负责人,而理论设计部堪称原子弹研发的龙头,邓稼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勤奋读书的故事!

关于勤奋读书的故事! 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 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 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 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 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所以学习更为 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 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 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 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 入了崇一学堂。因为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 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 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 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 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 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On Deng Jiaxian's speech documents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邓稼先的演讲稿 小泰温馨提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同时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本文档根据演讲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四大发明是我们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是我们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代表。科技文明是第一生产力。在这方面,有很多楷模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从语文课本上,我就认识了一位物理学家:他的淳朴和对事业的一丝不苟深深地打动了我,她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夜航中的我们。他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xxx学院士,新中国的“两弹元勋”邓家先。 记得大人们说过,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30分,瞬时间轰隆隆的巨响震彻神州大地?这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美丽的蘑菇云从沙漠中腾奔而起,蘑菇云的奔起代

表着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而这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巨大成就就是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书后立即回国带领高才生援救原子弹的邓稼先率领的团队完成的。 从1840(甲午中日战争)——186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20多年任人宰割的时代于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30分这一刻,全被这爆炸声带走了,而剩下的就是回荡于 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巨响。这声巨响代表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从此刻走向一个独立文明而强大的国家,这次伟大的成功,和邓稼先几十年的奋斗是分不开的。他用行动告诉那些看不起中国的外国人,我们能行。作为时代的青年,我们如何结果先辈的火炬,让他继续撒播火种呢?我想:只有行动。 原子弹的爆炸是一个极短的时间,短到只有几秒。而在 这背后,邓稼先却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血汗!他在研制的过程中费尽心血,每天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一连几个昼夜不睡,日复一日,他的身体最终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放射和疲劳,患上了直肠癌,于1895年5月分那天静静的睡下,永远的睡下了! 在他走后,他的好友杨振宁说:“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邓稼先,我们永恒的骄傲!”这让我想起那句话:“人没办法决定生命的长短,但人可以决定生的宽度。”邓稼先验证了这句话。

《邓稼先》优秀教案

《邓稼先》优秀教案 邓稼先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

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词语,并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 ìn无垠yíng殷红yān 词:见课文。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三、分析理解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