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2014
- 格式:docx
- 大小:28.79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探究起跑线1、说说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__凸透镜__,它的特点是中间_厚__,边缘__薄__。
2.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___透明的宝石__ 可放大物体的影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__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____放大__,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_肉眼_观察不到的细节。
二. 选一选1.在以下器材中加上水,哪些器材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
(B)A、不透明的杯子B、透明塑料袋C、方形的玻璃器具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A)有关。
A凸度 B材料 C面积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视野就(C)。
A、越大B、不变C、越小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侧。
2.触角是昆虫主要的感觉器官,有识别气味功能,也有平衡、帮助呼吸、识别异性等作用。
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科学研究说明昆虫触角就是的它“鼻子”。
3.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蚜虫在植物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4.在放大镜下我们观察到蝴蝶的翅膀表面上布满了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 放大镜下的晶体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将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可使物质重新结晶析出,得到的是这种溶液的晶体。
2.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称为晶体。
常见的晶体有立方体、金字塔形、针形等形状。
二、选一选1.选出相应的晶体形状:水晶(A)雪花(B)维生素C(C)。
A、立方体B、六角形C、针形2.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A)。
A、糖、碱、维生素CB、水晶、雪花、玻璃C、盐、味精、珍珠三、判一判1.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空气、电、火、声音)等也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是(变化)的,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前后没有变化、湿衣服凉干。
汽油挥发、积沙成塔、滴水成冰)的变化等。
3.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百炼成钢、食物腐败、粮食酿酒)的变化等。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熔化变色)等。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麦芽糖,所以咀嚼米饭会有甜味。
淀粉一→麦芽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淀粉)。
3.淀粉含量多的食物有:(米饭、馒头、番薯、马铃薯、玉米)等。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用手摸玻璃杯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一点),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物质,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马上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它具有(比同体积的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等性质。
第五课《铁生锈了》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
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产生光、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
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
如: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
如:青菜、萝卜、洋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2014年春季学期广南县莲城镇中心校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试题(2)——《物质的变化》
姓名:
一、填空题: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物质有变化可以分为()和(),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
2、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等可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可称为。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4、(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变化。
5、(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色的,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是(),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7、铁生锈的原因与()和()有关。
8、把铁与()和()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9、铁锈的颜色是(),表面光滑度();,连接在小灯泡电路中()导电,()被磁铁吸引。
10、木炭燃烧时同时会发光发热是_______变化。
二、选择题
1、易拉罐压扁、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等是()。
A、形态发生了改变
B、产生新的物质
C、没有什么变化
2、固体的白糖在加热变成液体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
A、刷油漆
B、抹油
C、放入盐水中。
4、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A、黑色
B、紫红色
C、蓝色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6、把铁钉的一部分浸人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看到铁钉变()。
A、红色B、蓝色C、没有变化
7、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玻璃杯中,木条会()。
A、没变化B、会熄灭C、燃烧更旺8、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含量的增加。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
9、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A、口腔有糖B、咀嚼中发生了变化C、米饭是甜的
10、下列几组食物中,()组都含有淀粉。
A.花菜 B.蕃茄C.玉米小麦土豆11、铁钉在下列环境中生锈速度最快的是()。
A.空气中 B.一半放在盐水里一半露在空气中
12、下列物质的变化,那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A、物体的热胀冷缩
B、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13、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A、糖
B、淀粉
C、甜蜜素
14、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A、是马铃薯
B、是碘酒
C、既不是马铃薯和碘酒
15、影响铁生锈的原因()。
A、空气
B、水分
C、是空气和水分的共同作用
16、铁生锈是()变化。
A.化学 B.物理
17、铁在()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A.潮湿 B.干燥
18、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
A.快
B.慢
C.一样快
19、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燃放烟花
B、木材燃烧
C、盐溶于水
2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将铁熔化后制成锅
B、给水通电获得氢气和氧气
C、温度计内水银长度发生变化
D、光被镜子反射回去
2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木头燃烧
C、湿衣服晒干
22、下列哪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是()。
A、火药爆炸
B、衣服晒干
C、纸张燃烧
D、粮食酿酒
2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钢铁生锈
C.瓦斯爆炸
D.塑料瓶变形
2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发光
B.空气液化
C.光合作用
D.海水晒盐
三、判断题
1、蜡烛燃烧是形态上发生了改变慢慢变短了,这是一种物理变化。
()
2、我们在吃米饭时,一开始就就尝到了甜味。
()
3、铁生锈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4、动物和人不是由物质构成的()
5、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
6、空气、电、火、声音、光不是物质。
()
7、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
8、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慢,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最快。
()
9、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主要区别是能否产生新物质。
( )
10、铁锈是红褐色的,并具有无光泽、较脆、有空隙、粗糙、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等特征。
( ) 11、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 12、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后,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会有凉的感觉。
( )
13、铁锈没有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
( ) 14、铁生锈水和氧气有直接关系。
( )
15、食物要经过许多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
1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
17、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
四、实践操作
1、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用手摸玻璃杯,有什么感觉?
(3)、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4)、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
2、在淀粉和米饭上滴一滴碘酒,发生了什么现象?
3、用白糖加热。
(1)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加热的过程中,白糖发生了什么变化? 3、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
五、选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A 空气液化,
B 铜器生绿锈 ,
C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 酒精挥发,
E 火药爆炸
F 钢铁的熔化
G 冰山消融
H 铁丝的形变
I 水的电解
J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K 白糖溶解
在水中 L 铁生锈M 煤燃烧成了灰烬N 米饭上滴碘酒 O 放鞭炮时火药变成 P 冰融化成水 Q 空气液化 R 食物腐败S 海水晒盐 T 木材燃烧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含有淀粉的食物:A 玉米、B 土豆、 C 面包、D 馒头。
3、不含淀粉的食物:E 花菜、G 番茄、 H 白糖、I 洋葱。
五、简答题
1、们在生活中是怎样防治铁钉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2、(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有哪些?
4、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
5、(二氧化碳)有哪些特点?
附表:物质的变化现象、变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