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2教案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科学3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案)引言: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食物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
本次课程将帮助学生们理解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之间的区别,并对它们的健康影响进行探讨。
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学生们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吃熟食。
教学目标:1. 了解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之间的区别。
2. 了解熟食对我们身体的健康影响。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生蔬菜、水果、肉类等各种食物样本。
2. 实验工具:刀、炉灶、锅、餐具等。
3. PPT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你们平时吃过生的食物吗?熟的食物又有哪些?”2. 引导学生们回答,并对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作简单的解释。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使用PPT幻灯片,讲解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概念。
2. 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吃熟食。
3. 通过简单的例子,解释食物加热的作用,以及熟食对我们身体的好处。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
将几份相同种类的食物样本分为两组,一组保持生的状态,一组加热煮熟。
2. 观察并记录每组食物样本的变化。
3. 让学生们尝试食用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体验它们的口感有什么不同。
四、结果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们回顾实验过程,并进行结果分析。
2. 询问学生们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热量与食物(15分钟)1. 讲解热量与食物的关系。
引导学生们认识到食物加热会释放能量,从而影响热量。
2. 利用实际例子,解释为什么我们吃熟食会感到温暖和有饱腹感。
六、健康饮食(10分钟)1. 引导学生们讨论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 解释熟食对我们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包括提供足够的营养和减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七、总结(5分钟)1. 向学生们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食物加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熟食,保障自身健康。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食物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教材简析:从本课开始,学生将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关注食物的不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本课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食物的食用方式,向学生表明有的食物可以生食,有的食物则需要熟食;二是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是有帮助的。
二、教学背景:生食与熟食早已成为学生们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用方法,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已经提及,但学生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思考。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们会从生食与熟食的角度对食物进行分类,细致观察食物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科学词汇:生食、熟食、营养、消化(二)过程与方法: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科学方法:预测、实验、对比、描述(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核心价值观:了解健康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和鸡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准备有关学具及课件(PPT)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牙签;一个生小鸡腿、一小块生鸡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火柴,实验记录单。
由于酒精灯加热水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提早加热,也可以提供给学生热水进行加热,可能会节省一点时间,否则上课时间会不够。
酒精灯是学生第一次使用,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得重点说明和示范。
教学流程直接引入→实验探究→描述交流整理→生活应用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直接引入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
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猪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和描述猪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给每组学生准备:红薯、猪肉、牙签、筷子、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湿毛巾、食物拼盘等。
教师准备:食物图片、课件、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三张图片激起学生的食欲。
2、随机提问:有想吃食物的同学吗?教师分发一些可以生吃的食物。
3、接着问:还有想吃的学生吗?教师随机拿出一些生肉给学生吃。
4、揭示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二、食品鉴赏会(一)、辨别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活动一)活动要求:1、学生上台来帮老师分食物图片。
2、把食物图片分成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煮熟了吃的食物,哪些是既能生吃也能煮熟了吃的食物。
3、学生上台分图片,教师帮忙贴。
(二)、做食物观察比较生熟红薯(活动二)活动要求:1、充分利用感官去观察,比如通过看、摸、闻、尝等方法。
2、尝生红薯的时候咬一小口即可,如有不适请立即报告老师或吐掉。
3、小组互相合作,边观察边记录。
材料: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生猪肉、筷子、湿毛巾等。
步骤:1、把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再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并放在三脚架下。
3、把猪肉放进热水中煮,观察肉在水中的变化。
4、肉熟了以后用筷子夹出来,放在盘子中认真观察,和生猪肉进行对比。
温馨提示:(1)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热完毕把酒精灯熄灭(用灯帽熄灭,重复盖一次)。
(2)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别烫着。
(3)服务员负责煮肉、夹肉;观察员负责观察;(4)记录员负责记录和汇报;卫生员负责打扫卫生;安全员负责安全。
教科版科学四下3.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食物在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物口感、营养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加深对食物烹饪原理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食物烹饪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可能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食物的营养价值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知道这些变化对食物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对食物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享的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生食物(如生肉、生菜等)、熟食物(如熟肉、熟菜等)、烹饪工具(如锅、碗等)、实验仪器(如温度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食物烹饪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学习单:用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食物烹饪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这些变化对食物有什么影响?”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食物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食和熟食的区别,掌握判断食物是否熟透的方法,以及了解不同烹饪方法对食物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食物煮熟的原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健康饮食的习惯。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食物煮熟的原理和烹饪方法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食物煮熟的过程和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食和熟食的区别,掌握判断食物是否熟透的方法,知道不同烹饪方法对食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食物煮熟的过程和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培养健康饮食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食和熟食的区别,判断食物是否熟透的方法,不同烹饪方法对食物的影响。
2.难点:食物煮熟的原理,烹饪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食和熟食的概念,介绍不同烹饪方法。
2.观察法:观察食物煮熟的过程,了解煮熟的程度。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烹饪方法对食物的影响。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烹饪心得,交流食品安全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物准备:生食和熟食样品,烹饪工具,实验材料。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食物煮熟的过程和烹饪方法。
3.场地准备:实验室或课堂,具备烹饪条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食和熟食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生食和熟食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同时,介绍不同烹饪方法,如煮、炒、烤等。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物煮熟的过程,了解煮熟的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烹饪心得,交流食品安全知识。
科学实验生鸡蛋与熟鸡蛋的教案引言。
生鸡蛋和熟鸡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但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来探究生鸡蛋和熟鸡蛋之间的差异,并且了解它们的特性和结构。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的特性,并且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实验一,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密度。
材料,生鸡蛋、熟鸡蛋、盐水、玻璃杯、勺子。
步骤:1. 准备两个玻璃杯,分别倒入一定量的盐水。
2. 将生鸡蛋轻轻放入一个玻璃杯中,观察它的浮沉情况。
3. 将熟鸡蛋轻轻放入另一个玻璃杯中,观察它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果,生鸡蛋会浮在盐水表面,而熟鸡蛋会沉到盐水底部。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鸡蛋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会浮在水面上;而熟鸡蛋的密度比水大,所以会沉到水底。
这是因为熟鸡蛋的蛋白和蛋黄被加热后发生了变化,使得整个鸡蛋的密度增大。
实验二,生鸡蛋和熟鸡蛋的结构。
材料,生鸡蛋、熟鸡蛋、盐酸、玻璃杯、勺子。
步骤:1. 将生鸡蛋轻轻放入玻璃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盐酸。
2. 将熟鸡蛋轻轻放入另一个玻璃杯中,倒入同样的盐酸。
实验结果,生鸡蛋在盐酸中会产生气泡,而熟鸡蛋不会产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鸡蛋在盐酸中会产生气泡,这是因为生鸡蛋的蛋壳主要由碳酸钙组成,而盐酸可以与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而熟鸡蛋的蛋壳在加热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不会产生气泡。
实验三,生鸡蛋和熟鸡蛋的蛋白和蛋黄的特性。
材料,生鸡蛋、熟鸡蛋、碗、勺子。
步骤:1. 将生鸡蛋轻轻打开,将蛋白和蛋黄分离放入两个不同的碗中。
2. 将熟鸡蛋轻轻打开,同样将蛋白和蛋黄分离放入两个不同的碗中。
实验结果,生鸡蛋的蛋白比熟鸡蛋的蛋白更稀,蛋黄的颜色也更浅。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鸡蛋的蛋白和蛋黄比熟鸡蛋更稀,蛋黄的颜色也更浅。
这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蛋白和蛋黄发生了变化,使得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改变。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过程与方法: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猪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难点:观察比较和描述猪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四、实验器材:学生材料:三角架8个、石棉网8个、酒精灯8个、镊子8个、塑料托盘8个、纸巾每组2张、牙签16根、不锈钢碗8个、生熟马铃薯每组各一个、生熟猪肉每组各一块教师材料:三角架1个、石棉网1个、酒精灯1个、镊子1个、塑料托盘1个、纸巾2张、不锈钢碗1个、打火机1个、生熟苹果。
五、教学设计:(一)游戏导入(4分钟)1、一名学生上台蒙眼,教师切一块苹果给学生尝,学生猜为何种食物?生:苹果。
教师再切一块熟苹果给该学生尝,让其描述味道生:软软的、酸酸的……猜测为何种水果?师:哪一种你觉得更好吃?生:第一种。
师:让他自己瞧瞧究竟吃的是什么?揭晓食物为煮熟的苹果。
师:谁还想来试试?请另一名同学上台蒙眼猜测食物。
师切生马铃薯给学生尝,让学生描述味道并猜测。
生:脆脆的、没什么特别的味道,是不是……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
师:味道感觉很陌生,好,请你摘下眼罩认识认识这种食物吧!揭晓食物为马铃薯。
师:通过刚刚的小游戏我们知道了有些食物生吃味道比较好,而有些食物烧熟了会更好吃,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来研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板书标题)(二)生、熟马铃薯的比较(8分钟)师:(出示生、熟马铃薯)我手中有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呢?生:“看”、“摸”、“捏”、“切”、“闻”、“尝”、“剥”……师:看来判断的方法还挺多,同学们,想尝试一下吗?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在观察的过程中留意以下注意事项:1.充分利用感官去观察,如:看、闻、尝、摸等方法。
四年级下科学教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过程与方法: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比较与描述生、熟食物的不同点和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课前准备】小组准备:酒精灯、烧杯(已加水)、石棉网、火柴、三角架、镊子、两个托盘、小刀、一个梨、一个西红柿、一根香蕉、一个生的马铃薯、一个熟的马铃薯、两片鸡肉、一个草莓、半个南瓜、两根四季豆、观察记录表教师准备:牙签、生的草莓和煮熟的草莓【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教师指着桌子上已经摆好的一些食物说:同学们,请看一看,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些什么?2.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板书:食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食物的学问。
3.老师准备了一点食物,谁想尝一尝?4.为了公平期间,我随意抽一个同学的学号,抽到谁就谁来好吗?5.上来品尝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我要把你的眼睛蒙上,你在品尝之后要说出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先品尝一个生的草莓,再品尝一个煮熟的草莓)6.你觉得是生的好吃还是熟的好吃?是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是生的好吃呢?7.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二、了解生吃的食物和熟吃的食物1.你们的桌子上有很多食物,它们哪些适合生吃,哪些适合煮熟了吃呢?请你们把他们分一分。
2.交流分类结果3.有没有既可以生又可以熟吃的食物呢?(如黄瓜、西红柿)4.小结:看来食物是生吃还是熟吃还真有一些讲究呢!三、比较观察生、熟马铃薯1.刚才同学们已经区分出了马铃薯需要煮熟了吃,老师手中有一个生的马铃薯和一个熟的马铃薯,你能用感官或其他方法区分出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吗?(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摸、看、切、闻、剥……)2.看来生的马铃薯变成熟的马铃薯会发生许多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多少不同?请记录员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如果要用到小刀的请注意安全。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转折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区分生食和熟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明白有些食物可以生吃有些食物必须煮熟了吃。
二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对生食与熟食进行静态观察让学生加深对生、熟食物表象特征的理解三是观察食物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尽量描述出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细节。
各活动之间有着一定的递进逻辑关系。
【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生熟食物已经具备很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这一知识点并不陌生但对食物为什么要生吃和熟吃的原因并不是很了解。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对物体进行静态观察与描述的能力但对物体的动态观察及对细微变化的描述能力仍需要提高。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以科学观察为主题的课是以“观察”作为方法教学的课。
从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来看,本课属于从静态观察向动态观察的发展。
如何突破动态观察并描述这个难点,在材料的选用上我做了一些改变,用猪肉代替鸡肉。
因为用水煮熟的蔬菜变化不明显,这对于学生观察和描述变化的过程很困难,而青虾生与熟的变化很明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生的食物变到熟的食物有更为丰富的认识,学生在描述“过程”时更加清晰。
另外,鉴于学生从未使用过酒精灯进行加热,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安全问题,所以温馨提示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2、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真细致地完成生与熟的食物比较活动。
2、培养小组的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课前设想】在科学课教学中,有这样一类课型,它们的知识目标特别贴近生活,学生易于达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应属此类课型。
虽然,我们的生活每天都与食物息息相关,但是能把厨房的活动“搬”进课堂,我想学生一定会很期待。
所以,我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为专题探究学习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活动空间。
在孩子的心中,动手做的愿望永远那么强烈。
只有亲历这个过程,才会有真切地体验。
在课程设计上力求精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在开放的教学中,做到教学与评价相结合。
【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第四课。
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平时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知道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也知道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
本课教材共有三个部分:一是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二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三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
教材的目的分别是:让学生从生食与熟食的角度对食物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从而认识马铃薯熟食的益处;对比生、熟鸡肉,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知道这种变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是有帮助的。
引导学生用多个感观和多种方法认识、描述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当人们学会使用火以后,才出现了生食与熟食之分。
生食与熟食早已成为学生们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用方法,只不过他们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思考。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科学课,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有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不同。
2.能用观察、实验、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物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精神,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生、熟食物的不同点和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1.各组生熟马铃薯、碘酒、牙签、放大镜、滴管、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盛水烧杯、鸡肉、干湿抹布......
2.教师: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用常用打语招呼。
2.展示一份食谱。
3.早餐食物的品种一样吗?食用方法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板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4.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适合生吃,生吃有什么好处?板书:营养不易损失。
5.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适合熟吃,熟吃有什么好处?板书:易消化、吸收
师:看来大家认为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之间可能存在着这些不同点,那到底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否有这些不同特点,还有没有其它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观察生、熟马铃薯
1.为了进一步观察,我们这节课准备了常见的蔬菜(出示:马铃薯)。
一个生马铃薯一个熟马铃薯,好辨认吗?
2.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有什么不同?用什么观察方法来辨认?
3.学生汇报、交流方法。
4.学生实验,把现象记录在表1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上前汇报实验现象(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什么现象)。
6.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发现了熟马铃薯在气味、味道、软硬、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发现熟的马铃薯的营养(淀粉)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
三、观察、比较生熟鸡肉
1.那除了像马铃薯这样蔬菜类食物适合熟吃,还有哪些食物适合熟吃?
2.另外肉类也适合熟吃,那肉类的食物从生到熟有没有变化?
3.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准备了什么肉呢?(出示:生鸡肉)生鸡肉有什么特点?
4.学生观察生鸡肉,填记录表。
5.学生汇报。
6.要想知道鸡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该怎么办呢?
7.在家里通常用什么烹饪方法做熟鸡肉?(煮、炸、炒......)
8.想不想在课堂上把鸡肉做熟?
a.引出酒精灯
b.交流酒精灯使用方法
c.介绍其它仪器名称
d.录像:煮鸡肉的操作过程
e.学生上前模拟操作
9.学生实验
10.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引出营养成份的损失及其他现象。
(板书:营养易损失)
四、巩固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了生食物和熟食物的许多不同特点,大家还想不想研究更多的生熟食物?希望大家用更多的方法到生活中去探究更多的生、熟食物吧!别忘了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