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致橡树
- 格式:pdf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5
《致橡树》课后练习答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致橡树》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跫音春帷窗扉B.炫耀慰籍泉源C.痴情威仪相融D.红硕霹雳虹霓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或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跫(qióng)音春帷(头发) 窗扉(门)B.炫(xuàn)耀慰藉(jiè) 归(回家)人C.威仪(外貌仪表) 相融(róng) 向(对着)晚D.红硕(大) 霹雳(lì) 虹霓(ní)3.全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组是 ( )A.舒婷顾诚北岛梁小斌B.舒婷顾诚白岛郑愁予C.海子穆旦顾诚郑愁予D.海子北岛徐志摩余光中4.下列论述,不符合郑愁予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 )A.“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
”B.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一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
C.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D.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5.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郑愁予的《错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B.“美丽的错误”是《错误》的诗眼;心上人越来越近确实美丽,但不能相见则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可谓妙笔生花。
C.舒婷的《致橡树》、《墙》与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D.《致橡树》采用了先立后破的构思方式,扬弃了旧式的传统的爱情观,表达了理想的新型的爱情观。
6.《错误》开头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对这两句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季节”前面加限制词“等在”,表明“季节”漫长,女子等待亦漫长,突出了“闺怨”心绪。
《致橡树》(语文语文版九上)《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分析: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
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1、字词积累攀缘慰藉威仪霹雳雾霭霓虹2、朗读诗歌(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一、教案基本信息语文文学《致橡树》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致橡树》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橡树的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点:1. 课文《致橡树》的背景知识及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词句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课文中的哲理。
二、教学准备教材:《致橡树》原文辅助材料:有关橡树的知识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课题《致橡树》。
2. 课文朗读与解析(15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逐段解析,解释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 课文中的橡树具有哪些品质?2. 作者为何要赞美橡树?3.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联系实际与感悟(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如何树立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1.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树立信念、克服困难、成长为有担当的人的作文。
四、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作文质量、课文背诵情况等。
3. 学生自评:自我认识、成长感悟等。
4. 教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选取与《致橡树》主题相关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致橡树》练习题及答案(答案下载后可见·批注栏)一、选择题1.下列作品中是舒婷的有( )A.《致橡树》B.《双桅船》C.《火把》D.《星空》E.《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2.下列各项中,作品、文体、作者及其国籍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致橡树》诗歌舒婷中国B.《世间最美的坟墓》散文茨威格俄国C.《老人与海》小说海明威美国D.《哈姆雷特》剧本莎士比亚英国3. 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出处)及其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A.《沁园春·长沙》诗歌毛泽东中国现代B.《再别康桥》诗歌徐志摩中国现代C.《致橡树》诗歌舒婷中国现代D.《静女》小雅《诗经》春秋4. 关于朦胧诗派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是( )A.朦胧诗派公开刊物是在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
B.朦胧诗代表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C.朦胧诗派创作手法上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了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D.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北岛、食指、芒克、顾城、舒婷、江河、杨炼、梁小斌、徐志摩、海子、牧野等。
5.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痴.情(chī) 慰藉.(jiè) 皎.洁(jiǎo) 攀援.(yuǎn)B.霹.雳(pī) 虹霓.(ní) 戏谑.(xuè) 诗行.(háng)C.雾霭.(ǎi) 眷.属(juàn)累.赘(lěi) 红硕.(shuò)D.流岚.(lán) 粗犷.(guǎng)濒.危(pín)绮.丽(qǐ)6. 以下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跫音春帷窗扉痴情B.炫耀慰籍泉源绿荫C.痴情威仪相融衬托D.红硕霹雳虹霓致意7. 对《致橡树》结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
《致橡树》原文阅读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本文经过精细校对后的,大家可以自行编辑修改,希望本文给您的工作或者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希望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足的地方请您留言提出,谢谢!!。
中技语文《致橡树》教案郑晓霞教学内容分析《致橡树》选自《语文》鉴赏作品单元,本诗主要内容是反对三种不正确爱情观,倡导一种独立平等、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新型爱情观,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的“木棉”(女性)形象,用了象征化的手法。
学习本诗不仅可以巩固与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对象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技校学生,他们都处在十七八岁情感朦胧、对爱情似懂非懂、充满着好奇与向往的年龄阶段,因此《致橡树》的教学内容,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技校学生不爱学习语文且大部分语文基础差,而且他们对爱情方面的大道理反感,对于不实用的诗歌意象与象征手法不爱探讨,因此本诗的教学要深入浅出、独辟蹊径、充满情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目标:理解诗中所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过程与方法目标:以“竞赛”激发学习兴趣;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以“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辅助教学方法:设疑激趣法、小组竞赛法、引导点拔法、讨论互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图◆听读◆默读◆引读◆竞读(以“读”为线,以“议”穿插其间,以“竞赛”贯穿全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梁祝》的音乐,师旁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
同学们也知道古今中外很多有关于爱情的诗句吧,说来听听吧。
(引导学生回答)“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外国有罗米欧与朱丽叶,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老师小结引入新课)同学们的心中可能也藏着一个类似爱情的东西,她朦胧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