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 格式:docx
- 大小:24.93 KB
- 文档页数:5
2020年秋苏教版(最新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姓名:班级:1.1给动物分类①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②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③常见的脊椎动物有:鱼、鸟、猫、蛇、鳄鱼、蟾蜍④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蝴蝶、蜗牛、蜘蛛、乌贼、蚯蚓、河蚌⑤脊椎动物都含有脊椎,我们人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⑥脊椎的特点:脊椎是一节一节的,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脊椎是连起来的,不是分开来的。
脊椎是弯曲的。
⑦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⑧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朱鹮、宽尾凤蝶、扬子鳄等。
⑨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它能使身体自由活动。
1.2 鱼类①我们认识的鱼有鳜(ɡuì)鱼、黑鱼、花鲢鱼、鲫(jì)鱼、等等,海鳗、鳐(yáo)、河豚这三种鱼长得比较奇特,但是他们也属于鱼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②鱼鳃表面积大,在水中充分展开,呈丝状,红色,充满毛细血管。
③鱼鳃和鱼鳍的作用:鱼靠鱼鳃呼吸,鱼靠鱼鳍保持平衡,前进和拐弯。
鱼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④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鱼在游动时,尾巴是摆动的,提供动力和控制方向,胸鳍是控制平衡的。
⑤当我们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滴到鱼嘴前方的时候,会发现红色液体会从鱼的鳃部流出。
⑥鱼儿是靠鱼鳃呼吸的。
水流从鱼儿的嘴里流入,又从鱼鳃流出,在不断通过鳃的时候进行气体交换。
⑦鱼类是用鱼鳍游动,用鱼鳃呼吸的。
1.3 鸟类①画眉鸟、燕子、鸽子、鸵鸟等等,它们都是鸟类,鸟类具有适应飞翔的身体结构:身体流线型、体表有羽毛,用喙取食等等②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huì)、前肢退化成翼(翅膀)、有脊椎、卵生有足等等③企鹅、鸭子、鸡,它们也属于鸟类,鸟类都是脊椎动物④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问答知识点)第一单元空气一、空气的性质实验回答:1、把一团纸紧塞在杯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纸团不会湿。
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答:气球吹不大。
因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只有在瓶子上扎些小孔,才能吹大气球。
3、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这边翘了起来。
说明空气有质量。
4、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脸上觉得有风吹过来,凉凉的,还听到“嘶-嘶”的声音。
说明空气会流动。
5、用手压袋子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在用力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答:用手压,手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往上顶。
再用力压,发现袋子被压下去了一点,松开手后,袋子有回到原来的样子。
这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答:①给自行车轮胎充气②篮球、排球、皮球充气③玩空气枪④气垫船等。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回答:1、空气是无色的气体,看不见,摸不着。
在课堂上,我们想到观察空气流动的办法有?答:①点燃蜡烛,把手放在蜡烛的上方。
(手感觉到蜡烛火焰上方有股热气往上冲)②将纸蛇放在点燃蜡烛的上方。
(纸蛇转动起来。
蜡烛上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引起纸蛇转动。
)2、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用实验证明。
答:①在木棍的两端各挂一个纸杯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
③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
发现被烤热的纸杯这端行声,冷的那端下降。
说明: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3、做冷热空气对流的实验中,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板,烟会怎样流动?答:热瓶中的烟会上升流动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上升,这样不断循环,使冷热瓶里都充满了烟雾。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一、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有了更系统、更牢固的掌握,同时能够做到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为迎接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二、复习内容及方法:本册教材共八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冷和热第二单元:秋去冬来第三单元:奇妙的水第四单元:弯曲的力第五单元:溶解的奥妙第六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七单元:像大科学家一样……第八单元:用大脑记住历史。
在复习中,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强化记忆。
每一单元都有一些让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使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痕迹,形成记忆。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或者通过做一些小测验,来检验他们的记忆效果。
2、注重应用。
科学知识不是仅仅用来记忆的,更重要的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在复习中,我们要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比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保温杯,或者设计一个桥梁等,这样既可以检验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生活。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
在复习中,我们要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比如,在复习热胀冷缩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来解释;在复习水的三态变化时,可以让学生生活中的雨、雪、雾露等来解释。
4、注重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复习中,我们要注重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比如,在复习溶解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做溶解实验;在复习力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做牛顿的“苹果落地”实验等。
5、做好整理。
在复习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可以让学生对每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一个知识树或者知识图表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比如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等。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1.动物园动物分类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灵长类区——猩猩、猴子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2.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列动物分类。
丹顶鹤、孔雀、小丑鱼、蚂蚁、蜗牛、长颈鹿、海豚、猫、大象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鸟类——丹顶鹤、孔雀昆虫类——蚂蚁、蜗牛鱼类——小丑鱼兽类——长颈鹿、海豚、猫、大象分类尺度三:按照有没有脊椎分类1脊椎动物——丹顶鹤、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象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3.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4.脊椎的特点:脊椎是一节一节的,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5.脊椎的作用: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6.找到下列脊椎动物的脊椎,用彩色笔将它们分别描出来。
7.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鹦鹉螺、宽尾凤蝶、朱鹮等等。
2鱼类1.鱼类形状上的共同特性:A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B头骨与躯椎间缺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C体形多呈流线型.在水中游泳减少水的阻力。
2D以鳃进行呼吸,靠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一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E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F身体颜色是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G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2.海鳗、鳐、河豚也属于鱼类。
3.鳍和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鳍和鳃是鱼类区分于其他动物的素质特性。
4.鱼鳍有保持平衡的作用,鱼在游动时,鳍各有合作,且相互合作。
5.鱼在呼吸时,水从鱼嘴中进入,从鳃盖后流出,申明鱼是用鳃呼吸的。
第二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2、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等部分构成的。
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3、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4、一杯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且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
5、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答:⑴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并且要(轻拿轻放)。
⑵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⑶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⑷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液面),并且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之间),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也就是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冰点是(0℃)。
2、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4、烧水时,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循环)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5、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⑴对流。
⑵辐射。
⑶传导。
⑷辐射。
3、加热和冷却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温度计)就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4、糖、蜡烛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期末考试快到了,关于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有哪些呢?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一)1.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布,声音的传布离不开(介质)。
2. 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当物体(振动年夜)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当物体(振动小)时,声音就(弱)。
声音的凹凸称为(调子)。
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
音量的单元是(分贝dB),分贝数值越年夜,噪音越(年夜)。
3. 分类:蝗虫,蚕蛾,牛,苍蝇,羊,鹦鹉,兔子,鸽子,(被和谐)子,蚂蚁4. 答:昆虫:蝗虫,蚕蛾,苍蝇,蚂蚁鸟类:鹦鹉,鸽子,(被和谐)子哺乳类:牛,羊,兔子5. 列举三个现象证实声音的发生:发生的锣在(振动),发声的鼓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经由过程尝试可以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6. 在糊口中,人们采纳了良多削减噪声的法子。
请举出三个实例:密闭声源,在声源处建造隔声墙,防止噪声直接向别传布。
增强绿化,在繁杂的公路两旁植树造林,形成樊篱。
7. 给添置隔音行动措施。
给机械上足润滑油,即防止发生噪音,又能呵护机械。
在耳朵处加塞隔音装配,如好的耳塞。
8. 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布速度是()米/秒,在水中的传布速度是()米/秒9. 海德教育小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10. 在钢铁中的传布速度是()米/秒。
11. 声音能在固体和气体中传布,但不能在液体中传布。
(错)12. 有物体能发生声音,没有物体就不能发生声音。
(错)13. 在真空中声音能传布吗?(不能)太空是一个静静静的世界。
(是)14. 要想使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就必需(把橡皮筋拉的紧一点)。
15. 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6. 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物会损害身体健康。
(对)17. 因为我们感受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重量。
(错)18. 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复习资料整理试题(带答案)一,填空题1、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敲)、(拍)、(抖)、(摇)等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
3、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吹口哨)、(拍手)、(跺脚)、(说话)、(敲腿)等。
4、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
5、人是这样听到声音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听神经)→ 大脑6、(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7、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8,(声音的强弱)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9,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
10,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1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选择题1、说话声音大小是(A)不同的表现,男高音和男低音是(B)不同的表现,演奏吉他时,琴弦细、紧、短时比粗、松、长的声音来得(C)。
A 音量B 单调C 高D 强2、“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主要是借助于(A、C)传入侦察兵的耳朵。
A 土地B 空气C 坛子3,我们发出声音的器官是(B )A 嘴巴B 声带C 舌头4,耳廓收集声波,通过外耳道,会引起(A)的振动。
A 鼓膜B 听小骨C 耳蜗5,橡皮筋拉得越紧,弹拨发出的声音(A )A 越高B 越低C 不变三、判断题1、在一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口玻璃瓶内装上不等量的水,按水位高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好。
用嘴使劲向瓶口水平方向吹气,可以发现水装得越多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水装得越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不装水的空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
(×)2、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4、噪声危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它是当代社会四大公害之一。
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4.(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5.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6.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7.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8.(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9.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0.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1.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和热》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接近室温时不再下降)。
4.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5.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6.热在液体或气体中(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3、(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5、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7、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8、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4、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5、(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6、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7、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8、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9、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0、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1、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12、夏天穿白色衣服比穿深色的衣服要凉爽的多。
13、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空气一、空气的性质一、填空题:1、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但是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二、实验回答:1、把一团纸紧塞在杯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纸团不会湿。
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答:气球吹不大。
因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只有在瓶子上扎些小孔,才能吹大气球。
3、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这边翘了起来。
说明空气有质量。
4、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脸上觉得有风吹过来,凉凉的,还听到“嘶-嘶”的声音。
说明空气会流动。
5、用手压袋子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在用力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答:用手压,手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往上顶。
再用力压,发现袋子被压下去了一点,松开手后,袋子有回到原来的样子。
这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答:①给自行车轮胎充气②篮球、排球、皮球充气③玩空气枪④气垫船等。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填空: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4、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5、三国时,我们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
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15、汽车尾气会麻痹人的神经,造成体内缺氧,损伤大脑,导致记忆力衰退,甚至造成铅中毒。
16、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黑烟和有害物质,尤其焚烧塑料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脑。
第二单元:冷和热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4、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有:(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3)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5、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6、(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7、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8、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9、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0、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1、(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3、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4、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5、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16、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
17、(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18、(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19、(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0、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1、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22、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蝉鸣提示正当盛夏,狗吠表示陌生人就在门外,铃声是上课下课的信号,掌声代表一种鼓励,说话声音表示的意义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5、“伏罂而听”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6、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7、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8、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9、(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汽车的喇叭声、纺织机器的轰鸣声、轮船的汽笛声等,都可能让人听着不舒服;有些人爱听的摇滚乐,对一些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就是噪声。
长期遭受噪声侵扰,人就容易得病。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0、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1、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2、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2、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5、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6、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7、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
(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
8、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
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9、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10、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11、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12、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13、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14、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15、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16、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17、(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运动快慢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
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3、(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
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4、按二分法分类。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6、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
(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