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9.1-最快的“信使”
- 格式:pdf
- 大小:3.90 MB
- 文档页数:6
《第一节最快的“信使”》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知道波长与频率、波速的关系。
2.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的传播;通过观察图表认识电磁波在不同波段有不同作用。
4.通过观察图表,认识电磁波的资源是有限的;体验电磁波是一种物质,电磁波是真实存在。
教学重点对电磁波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电磁波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电视节目的影像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最快的“信使”》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认识电磁波自主阅读教材P53~54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呢?答:电磁波是由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吗?答: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可以传播电磁波。
3.什么是电磁波波长、频率?它们与波速存在什么关系?答: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叫做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米;1s内通过的波峰(或波谷)的次数,叫做频率,用f表示,单位赫兹(Hz);波速是指波传播的快慢,它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c=λf。
(二)电磁波的应用自主阅读教材P55~5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4.什么是电磁波谱?答:电磁波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人们依据它们的频率或波长,给这个“家族”编制了一个“家谱”,即电磁波谱。
5.电磁波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电磁波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答:①在医学上:医生用γ射线做脑部手术,用X射线透视来判断身体某些部位是否出现异常。
②在通信中:在通信领域用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如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接收手机信号等。
③在生活中:日常用的电视机、空调等设备的遥控器都是红外线遥控,都是用电磁波来工作的。
教案:最快的“信使”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九年级下册第19章第1节。
2. 详细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 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手机、电视、无线广播等现代通信设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强调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
(2) 教师讲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公式为v = fλ ,其中 v 表示速度, f 表示频率,λ 表示波长。
(3) 教师介绍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如手机、电视、无线广播等。
3. 例题讲解:(1) 教师出示例题:一电磁波的频率为 2.4GHz,波长为 12cm,求该电磁波的速度。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讲解答案并解析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一电磁波的频率为 9Hz,波长为 3m,求该电磁波的速度。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点评答案并解析关键步骤。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最快的“信使”1. 电磁波的产生2.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3. 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电磁波的频率为 15Hz,波长为 5m,求该电磁波的速度。
2. 答案:30m/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9.1最快的“信使”教课目的1.认识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
2.知道电磁波的波长与频次、波速的关系,认识描绘电磁波的波形图。
3.认识电磁波的“家族成员”及其应用。
要点难点要点电磁波的观点、特色参数及应用。
难点认识波长与频次、波速的关系。
教课器具收音机,干电池,导线,多媒体等。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知学生阅读教材 P52 页,认识不一样期间人们传达信息的方式。
学生展现,教师小结:古代人们使用战火、信鸽、驿马等方式;此刻人们使用手机、视频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
此刻这些信息传达都离不开电磁波,什么是电磁波?电磁波有哪些特色与应用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要点。
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阅读教材并联合生活本质,达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认识电磁波察看教师演示实验活动1:体验电磁波。
翻开收音机,并调高音量,同时旋转调谐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地点。
在收音机的邻近,让电池的负极与一根导线的一端优秀接触,导线的另一端在电池的另一极上快速断续接触,听收音机有什么反响。
学生发现,收音机里发出“喀喀”声。
发问:为何邻近工作的收音时机发出“喀喀”声?此时收音机接收到导线与电池间产生的电磁波。
发问:什么是电磁波呢?在活动 1 中,因为导线往常是多根细铜丝构成,当多股细铜丝头在与电池的一个极断续接触时,一是因为接触的细铜丝头并不是每次根根都能接触到,另一方面接触又是断断续续的。
这样,电路中就会出现时有、时无、时大、时小的电流。
我们又知道,电流是大批电荷在电路中定向运动形成的,这说明大批电荷在电池的电压作用下,是一阵一阵地从电池的一个极运动到另一个极,这跟海浪一阵一阵地从远处冲向海岸相像。
于是,我们便联想到水波和声波。
我们知道,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经过颠簸方式向外流传。
那么,电荷在电路中一阵一阵地作振荡式运动,能否也会以颠簸方式向外流传呢?学生沟通议论。
教师小结:当导体或电路中的某处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振荡电流),在该处就会产生一种电磁振荡,在四周空间就会产生向外流传的电磁波。
第十九章电磁波与信息时代19.1 最快的“信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器材准备:收音机、无线寻呼机、真空罩、干电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展示从古到今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现代传递信息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看演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现场演示,或者播放课件辅助。
演示:1.打开收音机,转动调谐旋钮,调至没有电台的位置。
2.将导线一端接在干电池的负极,另一端时断时续地与电池的正极接触。
3.注意倾听收音机里与导线接触或离开正极瞬间同步的“喀喀”声。
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当导体中的电流迅速发生变化或通以高频率的交变电流时,导体就会向四周空间发射一种波。
这种波是由电磁现象产生的,叫做电磁波。
探究点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了解电磁波的波速、波长与频率电磁波频率的单位也是赫兹(Hz),也可以用千赫(kHz)和兆赫(MHz)。
波速、波长、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波速=波长×频率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其速度与光速相等,即c =3.0×108m/s1.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一定,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反之,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2.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极其接近。
探究点三: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是个大家族,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频率为数千赫至数百赫的那一部分,叫作无线电波。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线,它们有的是发射电磁波的,有的是接收电磁波的,我们就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
教师让学生在举出一些有关电磁波应用的实例。
板书设计19.1 最快的“信使”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1.波速、频率和波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