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对点训练:12-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92.50 KB
- 文档页数:12
考点19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见下图】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的分离;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图示历史】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3)地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4)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1)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②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④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2)表现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③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3)特点①生产方式的改变;②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③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④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⑤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⑥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1)概念:“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况。
(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①中央——奕;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活动(6)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①兴办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7)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考点35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考纲要求】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概念解析】1.“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有多重含义:含义一,指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的比重,即“所有制结构”;含义二,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重,即“产业结构”2.“民族工业”:近代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工业,包括官营和民营企业。
“民族工业”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今天的“民族工业”还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等。
【知识结构】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解体原因①的入侵(手段是、)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解体表现①出现了的分离 ( 与的分离);②农业生产进一步(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解体影响①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必要的,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③在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但也带来了灾难。
合作探究1: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二、洋务企业的兴起:背景①太平天国斗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
②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僚意识到的重要性。
目的在不改变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专题09 近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项排除。
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项排除。
2.(2019年北京卷,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答案】A【解析】材料中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
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3.(2019年海南卷,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从题干时间看,当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很显然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线索一: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考点清单命题趋势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1)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教案第34课时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掌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其典型表现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洋纱、洋布的大量涌入,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鸦片战争后,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从而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它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互解关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太平天国运动;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内外双重打击之下,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于是出现了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的宗旨;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洋务运动的目的。
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近代教育。
影响: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始出现。
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加速,这就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 D解析由题干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中国生丝,故D 项正确。
包装布变化与质量无关,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可以满足外包装的需要,A项与题目要求不符,可排除。
英国棉布运到中国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包装,可排除B项。
包装布的变化不能体现出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情况,可排除C项。
2.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 A解析由“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贩运皮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知,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由此可知,A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的状况,B项错误。
C项“全面冲击”过于绝对,可以排除。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其标志是“耕与织分离”和“纺与织分离”,D 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 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883年前,胡雪岩垄断蚕丝业,获取了暴利,但此后由于世界市场对蚕丝需求下降,洋商不再购买,导致其货物大量存积,甚至腐烂,资金流失,最终胡氏一蹶不振。
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 D
解析由题干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包装布变化与质量无关,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可以满足外包装的需要,A项与题目要求不符,可排除。
英国棉布运到中国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包装,可排除B项。
包装布的变化不能体现出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情况,可排除C项。
2.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 A
解析由“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贩运皮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知,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由此可知,A项正确。
材料所述为“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的状况,B项错误。
C项“全面冲击”过于绝对,可以排除。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其标志是“耕与织分离”和“纺与织分离”,D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883年前,胡雪岩垄断蚕丝业,获取了暴利,但此后由于世界市场对蚕丝需求下降,洋商不再购买,导致其货物大量存积,甚至腐烂,资金流失,最终胡氏一蹶不振。
综上分析本题选D项。
4.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