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模式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研究(8篇)第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构建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种发展形势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需求。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进行加强,构建一种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展开了分析与探讨,供相关研究以参考。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因为它主要强调专业基本理论教学,同时突出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被社会所认同,因此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同时成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属性要求。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更好的为社会中的旅游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这门专业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描述性与操作性的内容,单纯的知识传授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构建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录像、现场教学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以后工作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到一些著名的大酒店和旅游景点对行业构成要素进行深入了解,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实践性的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
2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实践环节滞后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不良影响目前很多学校将完整的学科体系作为出发点对课程开发进行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掌握。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理论知识偏多,实践知识少,基础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少,由此可见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始终不够。
旅游管理中的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旅游业是如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与规划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旅游管理中的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性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要素,其管理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例如,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旅游设施等,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增加特色,提升其吸引力。
2. 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往往依赖于其所拥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可以保护这些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从而确保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目的地管理不仅关乎资源的管理,还包括对旅游服务的管理。
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游客的满意度将得到提高,从而增加他们的回访率,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的实施策略1. 制定综合的目的地规划: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规划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
相关部门应制定综合的目的地规划,明确目的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确保规划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
2.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好旅游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避免破坏。
3. 引入专业管理团队: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游目的地,应引入专业的管理团队,他们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运营旅游目的地。
专业管理团队可以帮助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
4. 加强旅游宣传与推广:旅游宣传和推广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游客传递目的地的独特之处,吸引他们的兴趣。
5. 建设恰当的旅游设施: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需要建设相应的旅游设施。
旅游管理中的景区开发与管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其开发与管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旅游管理中的景区开发与管理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景区开发景区开发是指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景区的定位、规划和设计等方面。
首先,景区的定位是景区开发的基础。
景区的定位应该与地域特色相契合,符合游客的需求。
例如,某地区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那么景区的定位可以是生态旅游,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其次,景区的规划是景区开发的重要环节。
景区规划需要考虑游客流量、交通、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合理的规划可以提高景区的游客容量,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最后,景区的设计是景区开发的关键。
景区的设计需要考虑景观的呈现方式、游览线路的设置等方面。
设计合理的景区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
二、景区管理景区管理是指对景区进行有效运营和维护,以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景区管理需要考虑游客的安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景区管理需要确保游客的安全。
景区管理者应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和监管。
同时,景区应配备专业的救援队伍,以应对突发事件。
其次,景区管理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景区管理者应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
同时,景区应加强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再次,景区管理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景区管理者应加强对景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展览、讲解等方式向游客传递文化信息。
同时,景区应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景区开发与管理中的问题在景区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一些景区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过度商业化,导致景区环境恶化,破坏了景区的原有特色。
因此,景区开发者需要在商业化和保护景区特色之间找到平衡点。
旅游景区“新两权分离”模式的探讨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生活方式,以旅游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盘活旅游资源,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地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继工业时代以来地方政府的一种新的GDP增长点,在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创新上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2000年前后,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量猛增,很多地方政府作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方,限于地方财力的原因没有开发能力,造成了旅游资源闲置,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一种被称为“两权分离”的运作模式应时而生:即政府将旅游资源的一定年限的开发经营权出让给企业,由企业负责主导开发、经营,政府承担监管职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两权分离”模式。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除了旅游资源开发体制上的束缚,总体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同样也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这十年中,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在监管体制和理念上的成长速度。
旅游景区开发经营后资本的逐利性、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一次性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所造成的人才断层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逐渐暴露出来,造成了大多数旅游景区管理运营模式僵化、经营理念落后、服务意识与水平不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而人们对旅游的消费理念却已完成了从普通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观念的过渡和转变,市场在呼吁更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和感受,这对旅游景区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更为严格。
本文即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旨在摸索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景区管理品质,提供专业的旅游景区市场化运营解决方案的“新两权分离”模式,即经营权和景区管理权分离,或者说是所有权、经营权和景区管理权分离的“三权分离”模式。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旅游景区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基本特征。
对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的探讨对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的探讨如何培养现代旅游管理与服务实用技能型人才、创新实用技能型人才,涉及培养教育模式问题,也是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研究和实践性的探讨。
1 旅游管理的概念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
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2 现代旅游管理与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应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2.1 应体现人品素质的新要求。
现代旅游业要求从业者应以德为先,因此,在旅游管理与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2.2 应体现知识素质的新要求。
对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的教育,不仅注重一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及时加入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信息收集和处理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旅游管理中的协调与协作机制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协调与协作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旅游业内部和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与协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业内部的协调与协作机制旅游业内部的协调与协作机制是指在旅游业运营和管理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关系。
首先,旅游行业的协调与协作体现在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
旅游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例如,旅行社和酒店可以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互相推荐客源和提供优惠价格来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旅游业内部的协调与协作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协调。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协调旅游资源的配置,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旅游业内部的协调与协作还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
例如,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需要与交通、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协调配合,以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二、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与协作机制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与协作机制是指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关系。
首先,旅游业与交通业的协调与协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交通是旅游的重要前提,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提供便捷的旅游出行条件。
因此,旅游业需要与交通业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旅游业与酒店、餐饮业的协调与协作是提供旅游服务的重要环节。
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需要住宿和就餐,因此,旅游业需要与酒店、餐饮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高质量的住宿和餐饮服务。
此外,旅游业还需要与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进行协调与协作,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和活动。
协调与协作机制在旅游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协调与协作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
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30卷增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V01.30S uppl Jour nal of G uang)【i U ni ve rsi t y(Phi l osophy a nd Social Sci e nce)sept.,200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讨冀东怡(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j膏耍】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通常的酒店实习模式却存在着诸如理论与实残相脱节、学生实际接触面狭窄、难以了解管理事务、思想动态堆以控制的弊端。
酒店实习的创新模式通过实习与课程同时进行、实行轮岗制度、聘请酒店管理人员讲座、指导教师全程陪伴等方式时通常模式进行了改革。
通过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实践证明,创新模式是可行的。
并且可以增强酒店实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旅游管理;酒店实习;创新模式【中圈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82(2008)增-0080-02酒店是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酒店实习越来越受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就目前的酒店实习情况看,虽然学生在技能上基本可以达到职业要求,【l】但酒店批量生产“廉价劳动力”的现状与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培养学生酒店管理实践综合能力”的一厢情愿的实践教学目的相差甚远。
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探索出更加合理的酒店实习模式,成为一道摆在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者面前的难题。
一、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提出(一)通常模式。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通常是这样的。
先由学校出面与实习酒店联系。
签订实习协议,然后学生到实习酒店进行三个月到半年的顶岗实习,极个别达到一年时间。
一般来说,学生实习期问的一切培训、管理工作都由酒店负责,学校只负责协调、辅助工作,比如派一名实习指导教师不定期的到实习酒店巡视一下即可。
具体来说,在培训方面,酒店对于实习生的培训与新员工无异,在进行了较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后,就在师傅的带领下直接上岗,期间没有任何其他培训和岗位变动,直到实习期满。
旅游管理模式的探讨
【摘要】九寨沟旅游高峰期游客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一是
拥堵、滞留现象严重,游客满意度大幅降低。二是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
三是社会各界对九寨沟旅游管理效率产生质疑。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归
纳之前研究成果要点,针对三方面负面影响提出自身观点及实现九寨沟景区可持
续发展的方案,以期实现景区满意度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提升、旅游管理效率提
高的目标。
【关键词】旅游管理模式,九寨沟,拥堵
本文主要研究课题为通过对九寨沟拥堵滞留现象的思考,提出九寨沟可持续
发展的方案。目前国内主要研究集中在以政府治理、经营机制为主进行九寨沟旅
游管理模式的探讨。本文选择结合“智慧九寨”、旅游罩、旅游环境容量、社区管
理等较新概念及前述研究基础进行综合分析,主要涉及2007-2013年旅游管理学、
地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研究。以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针对影响游客满意度、
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景区旅游管理效率的因素组织综述次序,通过归纳提炼,
总结出一套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管理方案。
理论视角
众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游客满意度、景区生态环境、管理效率等各种因素。首
先,对于九寨沟游客景观偏好,陈友军、张捷两位学者根据系统论观点,搭建了
一个主要由景观偏好主体系统(旅游客流)、景观偏好客体系统(景观)、景观偏
好媒介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景观偏好系统。利用 SPSS 12.0统计软件和 DPS
数据处理系统对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入沟旅游客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分析,得
出如下结论:(1)不同客源地游客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爱好趋向、价值观
念等,导致其景观偏好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尤其对藏族风情类景观的偏
好判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对于其他类型旅游景观的偏好判断存在更多的一致
性。(2)分别从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月均收入、家庭结构等方面分析
入沟游客景观偏好判断特征,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景观偏好判断影响很
小,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旅游客流对景观偏好的判断表现出更明显的一致性。
(3)不同客源市场及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旅游流的景观偏好判断具有明显的
一致性特征,这与游客本身特征及旅游社、导游以及众多媒体对九寨沟的大力宣
传有关。
在九寨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章小平、朱忠福则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针
对当前大众观光旅游特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测算方法,从不同视角主要探讨了九
寨沟旅游生态容量、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最终初步得出如下结
论:九寨沟景区旅游心理日容量为 12000 人(不同季节有不同值) , 最佳(适)
日容量为18000 人,综合环境容量22000 人, 最大日容量可达 28000 人, 年
容量为260万至438 万人。陈海鹰、黄崇利、曾小红等学者提出以企业化经营
管理体制为依托,以系统化、国际化、人本化管理理念为指引,以准军事化+标
准体系+游客满意系统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协调和创新化经营管理方式为支撑的
构建生态旅游景区四位一体式经营管理模式。
为提高管理当局效率,实现景区和谐可持续发展。程绍文、徐菲菲、张捷通
过九寨沟和英国NewForest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划管治背景、 现状及内容体系进
行了比较分析, 总结了中英两国国家公园自然旅游规划管治模式的差异、特征,
进行了原因解析。最后基于比较分析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英国国家公园管理对我国
风景区旅游规划管理的若干启发和措施建议。田世政,杨桂华,任啸等学者也以
九寨沟为案例对社区参与的自然遗产型旅游景区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发现了模式
优势及局限,并提出了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九寨沟应积极发展融入
式社区参与模式,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
本部分的目的一是分析研究主要使用的实证方法,二是比较研究结论,以便
帮助我们理解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差距以及每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和缺点。
李文勇,史凯,邓贵平运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移动平均分析法( MF- DMA)
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前后4年的九寨沟国内外游客时序波动趋势,发现九寨沟旅游
市场具有长期记忆性和多重分形特征。进一步采用滑移窗口理论方法,分析了地
震前后九寨沟国内外游客人数波动多重分形结构的时序演化过程,对震后旅游景
区市场的恢复重建提供了参考。
廖治学等学者遵循集成思想, 以季节性ARMA 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及组
合模型为基础,采用GMDH非线性叠加的集成方法,构建了适用于线性与非线
性交错复杂特点数据的AB@ G集成预测模型,并以九寨沟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
实证分析,证明了该模型在预测游客量上是有效的。这对管理当局预测游客量、
预先作出调度方案等具有重大意义,但未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这将是以后研
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友军,张捷. 九寨沟旅游客流景观偏好特征研究[J]河南科学,2009年2
月第2期第27卷,249~252.
[2]李东和,张捷,杨效忠. “旅游罩”现象的实证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
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第23卷,37~42.
[3]章小平,朱忠福. 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2007年第
9期第22卷,52~57.
[4]陈海鹰,黄崇利,曾小红. 生态旅游景区”四位一体”式经营管理模式——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案例.[J]经济管理,2012年第8期,121~128.
[5]朱峰,保继刚. 旅游机场吞吐量影响因素初探.[J]人文地理.2010年第3期,
128~133.
[6]蹇代君,何运,徐焱. 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分析.[J]科协论
坛.2013年第6期(下)135~136.
[7]窦开龙. 国外典型旅游危机管理模式及对我国民族旅游发展的启示.[J]经
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2期.121~124.
[8]冯刚,任佩瑜,戈鹏,朱忠福,冉建华. 基于管理熵与RFID的九寨沟游
客高峰期”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10年4月第24卷第2
期.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