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急性缺血
- 格式:ppt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2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装置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应用周密;王超楠;陈雷;李明轩;单海丰;李章木;邓洪儒【摘要】目的总结Angio 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装置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应用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因急性下肢缺血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6例(患肢37条)的临床治疗,通过造影结果和术后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来评估动脉的再通情况。
随访包括症状的缓解程度、下肢动脉彩超以及踝肱比(ABI)。
结果 36例患者均完成了吸栓/喷药-吸栓,吸栓术后行球囊扩张成形术者18例,支架植入者6例,所有患者术后即刻症状缓解明显,Angio Jet血栓抽吸技+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4.4%(34/36)。
随访32例经下肢动脉彩超及踝肱比(ABI)检查均超过3个月,27例经评估后下肢动脉通畅,5例出现部分缺血症状。
结论 Angio Jet是一种将药物溶栓和机械吸栓相结合的清除下肢动脉血栓的非常有效的系统,具有微创、高效、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但是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进行补救性治疗,近期疗效满意,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期刊名称】《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6页(P157-162)【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吸栓;血管成形术【作者】周密;王超楠;陈雷;李明轩;单海丰;李章木;邓洪儒【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急性下肢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突然、致残率高的特点,如不及时诊断和迅速有效处理,可造成肢体坏死引起截肢甚至死亡的不良后果。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ower limb arterial embolism)是一种急性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患肢的剧烈疼痛、感觉障碍、肢体发冷和无脉等症状。
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和恢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的相关内容。
1.评估与监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病史、病情起始时间、疼痛程度、精神状态等。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密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脉搏情况。
此外,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评估组织缺氧的程度。
2.给予氧气3.疼痛管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时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可选择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吗啡或其他强效镇痛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疼痛程度进行调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和不良反应。
4.防治感染由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程较长,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疹和褥疮,鼓励患者积极主动排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保持患肢的保暖与抬高6.协助医生进行治疗7.协助康复和宣教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后,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理疗。
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改变和药物注意事项等。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状态、及时监测并治疗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等。
通过科学、全面和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缺血乔延松; 吕引娣; 孙超; 权晓华【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10【总页数】5页(P882-886)【关键词】急性肢体缺血; 机械血栓清除; 置管溶栓【作者】乔延松; 吕引娣; 孙超; 权晓华【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影像科宝鸡 721006【正文语种】中文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是临床急症,尤其是下肢急性缺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30天病死率高达15%,截肢率10%~30%[1]。
AngioJet作为一种新型腔内血栓清除器械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ALI的治疗,但单纯行机械血栓清除(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血栓清除效果。
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们对38例下肢动脉急性缺血行AngioJet联合尿激酶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
年龄57~85岁,(68.1±7.0)岁。
均为急性病程,表现为缺血侧下肢“5P”症状(疼痛、苍白、无脉、麻木、运动障碍),左侧14例,右侧24例。
发病至就诊时间3~96 h,中位数31.5 h。
入院体检均有患肢皮肤苍白,缺血平面以下皮温明显低于对侧,患侧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弱或消失;7例有溃疡,位于小腿3例,足部4例,直径1.4~6.5 cm,(4.21±1.96)cm。
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14~0.62(0.36±0.11)。
依据2017欧洲心脏病学会外周动脉疾病指南下肢Rutherford分期[2],Ⅱa期19例(无或轻微感觉缺失,无运动功能障碍,多普勒不可探及患足动脉血流,可探及静脉血流),Ⅱb期13例(超过足趾的感觉障碍,轻中度运动功能障碍,多普勒不可探及患足动脉血流,可探及静脉血流),Ⅲ期6例(患肢严重感觉功能障碍,重度肌麻痹,多普勒不可探及患足动脉及静脉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