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项解析专题 农业
- 格式:doc
- 大小:466.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农业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C.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D. 农业仅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答案:D解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属于第一产业,它不仅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还包括渔业、林业等。
因此,选项D错误。
2. 我国农业发展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A. 农业机械化B. 农业信息化C. 农业集约化D. 农业粗放化答案:D解析: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集约化等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农业粗放化则是指资源利用效率低、生产效率不高的传统农业模式,不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3. 我国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A. 增加耕地面积B. 增加农业劳动力C. 发展生态农业D. 增加化肥使用量答案:C解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我国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发展生态农业,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4. 以下哪些因素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A. 气候条件B. 土壤肥力C. 农业技术D. 市场需求答案:ABCD解析: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农业技术和市场需求都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气候条件影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农业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则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
5. 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A. 土地资源紧张B. 水资源短缺C. 农业污染严重D. 农业劳动力过剩答案:ABC解析: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短缺和农业污染严重。
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调整来解决。
农业劳动力过剩并不是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判断题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答案:正确解析: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原材料和食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A. 高效生产B. 机械化作业C. 手工耕作D. 信息化管理答案:C解析: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包括高效生产、机械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而手工耕作是传统农业的特征。
2. 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不包括以下哪项?A. 有机质含量B. 土壤pH值C. 土壤湿度D. 土壤颗粒大小答案:D解析: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湿度,而土壤颗粒大小虽然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但不是肥力的主要指标。
3. 以下哪种肥料属于有机肥料?A. 尿素B. 钾肥D. 堆肥答案:D解析:有机肥料是指来源于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自然物质的肥料,堆肥是典型的有机肥料。
4.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提高农产品价格B.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C. 减少农业劳动力D. 降低农产品质量答案:B解析:农业机械化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使用各种农业机械代替人力,提高作业效率。
5. 下列哪种植物属于C3植物?A. 玉米B. 甘蔗C. 马铃薯D. 高粱答案:C解析:C3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中,CO2首先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生成3碳化合物的植物。
马铃薯属于C3植物。
6. 以下哪种灌溉方式属于节水灌溉?B. 喷灌C. 滴灌D. 沟灌答案:C解析:滴灌是一种通过滴头将水直接滴入植物根部的灌溉方式,具有节水、高效的特点。
7.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增加产量B. 保护环境C. 经济效益D. 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环境,确保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8. 以下哪种农药属于生物农药?A. 有机磷农药B. 拟除虫菊酯C. 微生物农药D. 氨基甲酸酯答案:C解析: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
9. 下列哪种作物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种植?A. 玉米B. 马铃薯C. 茶树D. 番茄答案:C解析: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种植,而其他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和番茄则适宜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种植。
专题10农业(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2014年我国某科技公司在新疆建立了研发基地,研制适用于大规模棉花生产的无人机。
为推广产品,该公司先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无人机服务,后以极低的价格出租无人机,最后才销售无人机,同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无人机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人工成本,改变了新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无人机的使用主要可以帮助棉农提高棉花的()A.产量B.质量C.利润D.价格(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
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
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真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
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
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
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2021年湖南省高考真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省是我国栽培水稻起源地之一,自然条件优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在海南省三亚市建有水稻育种试验基地,在此选育了多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一直以来,海南省稻作以“一年一熟”为主,“一年二熟”“一年三熟”仅分布在水源充足地区且总面积不大。
专题10农业(2024·浙江1月)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
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完成下面小题。
1999年2020年省(区)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内蒙古771.462742.711辽宁985.481793.97吉林1692.6132973.411黑龙江1228.4103646.614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答案】1.B【分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省区玉米产量上升幅度都较大,主要原因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量增加,玉米作为畜牧业饲料,市场需求量增加,B正确;全球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其大幅度上升,A错误;环境改善不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提高,C错误;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耕地质量提升对复种指数影响较小,D错误。
所以选B。
(2024·山东)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农业生产技术)“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产品损耗B.应对市场风险C.保护种质资源D.降低劳动投入【答案】2.B【解析】2.由材料“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可知,“逐年轮流起收”是起收平贝的一种方式,而产品损耗是起收后产品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耗,与逐年轮流起收这种方式关系不大,A错误;逐年轮流起收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在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时多起收多销售,在市场需求量小、价格低时少起收,这样可以应对市场风险,B正确;由材料可知,平贝在铁力市栽培规模大,说明平贝不是稀缺的种质资源,而“逐年轮流起收”是起收平贝的一种方式,与保护种质资源也无关,C错误;“逐年轮流起收”,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力,不能降低劳动投入,D错误。
农业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麦类作物的生长季节为……”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大麦、荞麦的生长季节为春季和秋季”,而“小麦、玉米、稻谷的生长季节为夏季”,因此选项B“夏季”为正确答案。
2.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春运是指……”的描述,可以得知春运是指中国农历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现象,而在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因此选项C“人口流动现象增加”为正确答案。
3.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以下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的问题,我们需要判断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而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加剧了农作物的干旱和病虫害问题,因此选项A“农作物受到增加的干旱和病虫害的威胁”为正确答案。
4.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土地承载力是指……”的描述,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支持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能力,因此选项D“土地支持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能力”为正确答案。
5.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我国水稻区系主要分布在……”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因此选项B“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为正确答案。
二、填空题1. 答案:土地肥力2. 答案:肥料3. 答案:人口4. 答案:粮食5. 答案:水稻三、解答题题目:请分析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和优缺点。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都是农业生产的方式,但在技术、方式和效益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依赖人力和天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
农民主要通过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进行农作物和畜禽的生产。
传统农业注重耕种传统,产量相对较低。
同时,由于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农民的劳动强度较大,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
而现代农业则运用了现代科技和机械装备,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现代农业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包括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等。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 气候条件B. 地形地势C. 土壤肥沃程度D. 市场需求答案:D解析:市场需求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产品的需求量和价格,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气候条件、地形地势和土壤肥沃程度等自然因素也会对农业区位产生影响,但市场需求是决定性因素。
2. 以下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A. 水稻种植业B. 畜牧业C. 林业D. 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答案:D解析:混合农业是指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这种类型的农业既可以生产粮食作物,又可以饲养家畜,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稻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都属于单一的农业地域类型。
3.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农业技术B. 农业政策C. 农业资源D. 农业环境答案:C解析:农业资源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它们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和农业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但农业资源是决定性因素。
4. 以下哪种农业技术属于生物技术()A. 基因工程B. 遥感技术C. 地理信息系统D. 全球定位系统答案:A解析:基因工程属于生物技术,它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来改良生物特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属于信息技术,它们可以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
5. 以下哪种农业政策属于市场调控政策()A. 价格补贴政策B. 农业保险政策C. 农业税收政策D. 农产品出口政策答案:D解析:农产品出口政策属于市场调控政策,它通过调整农产品出口量和出口价格来影响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
价格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和农业税收政策属于财政政策,它们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二、多项选择题6.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区位选择()A. 气候条件B. 地形地势C. 土壤肥沃程度D. 市场需求答案:ABCD解析:气候条件、地形地势、土壤肥沃程度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会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8 农业(2014新课标II卷 )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0-11题。
10.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控制①④A.①②B.③④ D.②③ C.11.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种植园农业 D.乳畜业A.水田农业B.迁移农业C.(2014重庆卷)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3-4题。
3.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标明这一时期该国粮食单产提高土壤质量下降 D.城市化率提高 C.A.人口数量减少B.4.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农业生产投入增加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亩均农业产值增加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2014大纲卷)图3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9~11题。
9.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水资源 C.A.土地资源B.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气候 C.A.地形B.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势条件是经济中心气候宜人 D.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 C.2014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1-2题。
1、在图1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2、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培板栗的是、丁、丙 DA、甲 B、乙 C(2014福建卷)图4示意1992年~2010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
读图回答7~8题。
7.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最大的区域是非洲北部非洲西部 D.非洲中部 C.A.非洲东部B.8.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非洲位置靠近中国A.交通更加便捷B.非洲农业技术提高C.中国需求扩大D.(2014江苏卷地理)《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秘籍12 农业◆高考预测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高考中的必考知识点。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如2020·山东卷第3、4题:以“农地杨树化”为命题情境,考查目前农村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及措施;2020·山东卷第18(2)(3)题:以加纳可可种植带和谷物种植区为命题情境,考查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2020·天津卷第16(1)(3)题:以山东寿光蔬菜和日照绿茶为命题情境,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2020·浙江卷第29(3)题:以广西境内甘蔗生产为命题情境,考查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农业的区位因素;2020·上海卷第23(2)题:以抗疫期间蒙古国赠送三万只羊为命题情境,考查蒙古国发展畜牧业的区位条件;2020·北京模拟卷第20题:以陕西眉县猕猴桃为命题情境,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2020·海南模拟卷第13、15题:以豫北某农业大县农业生产状况为命题情境,考查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因素。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6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3-5题,2019年海南卷1-3题,2018年海南卷21题,2018年江苏23-24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6—8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36题。
预测2021年高考以区域图文资料为切入点,结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等材料,考查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评价农业区位条件,探讨农业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区域图为载体,以生态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措施。
◆真题回顾(2020·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
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图1)。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
专题09农业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考向一农业区位因素2024·山东卷,1~3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1~12题锡拉岛上的葡萄种植区位因素2024·黑吉辽,17题,山西省偏关县发展“非笼养”蛋鸡养殖的条件及市场对其的影响2024·安徽卷,18题,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佛手种植的限制性因素重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布局、区域农业差异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考查方向立足于人地协调,探寻农业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知识点复杂多样,考题多变,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考向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2024·全国甲卷,4~5题,三江平原种植结构的变化2024·浙江卷1月,12~13题,北方玉米种植变化的原因2024·广东卷,1~2题,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区位因素及变化考向三农业发展方向与措施2024·湖北卷,16题,云南省昭通市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024·安徽卷,18题,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佛手种植的发展模式及建议2024·福建卷,1~3题,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2024·广西卷,17题,美国家庭农场因地制宜设计经营“玉米迷宫”2024·甘肃卷,19题,祁连山牧区—农区协同发展模式命题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农业方面是各省历年高考的考查重点,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会有一定的体现。
常考点是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布局、区域农业差异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考查方向立足于人地协调,探寻农业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8 农业 (2014新课标II 卷 )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0-11题。
10.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乳畜业
(2014广东卷)9.图4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
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A 、西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南地区
D 、西北地区
(2014重庆卷)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3-4题。
3.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标明这一时期该国
A.人口数量减少
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
4.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
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2014大纲卷)图3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9~11题。
9.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10.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11.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4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1-2
题。
1、在图1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丙丁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板栗属于喜光、喜暖的落叶阔叶树种,是北京西山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
2、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大面积栽培板栗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14福建卷)图4示意1992年~2010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
读图回答7~8题。
7.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最大的区域是
A.非洲东部
B.非洲中部
C.非洲西部
D.非洲北部
8.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更加便捷
B.非洲位置靠近中国
C.中国需求扩大
D.非洲农业技术提高
(2014江苏卷地理)《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技 D.水力资源
(2014江苏卷地理)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
图11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图12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读图回答19-20
题。
19.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
A.洪泽湖周边地区B.太湖周边地区 C.沿江地区 D.沿海地区
20.“高山出好茶”,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主要原因是
A.山地易排水 B.山地日照充足 C.山地风力大 D.山地云雾多
(2014海南卷)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图3)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面和有机棉。
据此完成6—8
题。
6.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7.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8.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其中,机械
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A.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
(2014大纲卷)39.(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
南宋末,长江流域种植棉花渐广。
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
“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
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亚洲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
15世纪,英格兰开始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国北美殖民地。
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
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
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
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利·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10分)
材料三: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0C,开花、结玲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0C 以上,光照充足。
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
图6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2)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
(8分)
(3)分析18世纪英国作为世界棉花加工中心的势及问题(12分)
(2014上海卷)(十七)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
读图,回答问题。
(14分)
44、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14分)
44【答案】:
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
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由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水稻产区,且水稻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39【答案】
(2)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4分)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
(4分)
(3)优势:机器设备与生产技术领先;(2分)市场需求量大;(2分)原料(棉花)供应充足;(2分)优良港口多,利于棉花和棉布进出口运输。
(3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