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53.84 MB
- 文档页数:78
间质瘤怎么确诊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或黏膜肌层,约占胃肿瘤的2 %。
胃间质瘤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和诊断困难。
但胃间质瘤具有非定向分化和潜在恶性的特点,且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间质瘤怎么确诊。
根据病人消化道出血或不时的临床表现,结合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检查的非粘膜发生肿瘤结果,CT或内镜超声显示的发生于胃肠道壁的肿瘤,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消化道造影可帮助诊断肿瘤在胃肠道的确切位置及大致范围。
但临床诊断不足以确诊GISTs。
尚需结合临床和一般病理结果,有时需通过免疫组化排除其它肿瘤。
消化道出血约25%GIST 有消化道出血,由于肿瘤增长过快使血供不足致黏膜缺血、糜烂、溃疡、中心坏死,破溃于胃及肠腔,有报道破裂入腹腔引起腹腔大量出血。
腹痛腹部隐痛不适,腹痛,部分出现急腹症(溃疡,穿孔)。
吞咽困难食管GIST 的主要表现。
腹部包块外向生长及周围组织浸润。
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对腔内型可表现充盈缺损,亦可出现黏膜破坏,表面形成溃疡,推移、受压改变等。
平扫+增强GIST多突向腔外生长或沿胃肠壁浸润,大小不等,形态多为分叶状的类圆形肿块,也可为不规则形,大部分边界完整。
体积较大的肿块内常见坏死、囊变而显示密度不均。
肿块边缘可出现钙化,增强后实性部分多为中度以上强化,病变多数血供丰富,中高度强化,伴瘤周多迂曲供血血管,中央低强化区域对应出血、坏死、囊变、液化。
病变与周围脏器脂肪间隙尚清晰,也有少数较大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
胃、肠周围淋巴结不明显,偶尔发现转移。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MRI) 肿瘤实性部分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肿瘤内出血区域依据出血时间的长短在T1WI和T2WI 图像中由高信号向低信号变化。
MRI T1WI 反相位成像时,组织邻近脂肪间隙的一侧会出现线样无信号区,借助这一特征可辅助判断肿瘤来源于胃肠道或是邻近其他实性脏器。
间质瘤应做什么检查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或黏膜肌层,约占胃肿瘤的2 %。
胃间质瘤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和诊断困难。
但胃间质瘤具有非定向分化和潜在恶性的特点,且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间质瘤应做什么检查。
诊断方法:1.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
2.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
3. 影像学特点:3.1 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
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
3.2 CT 检查: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
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
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
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
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
CT 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3.3 18FDG-PET和18FDG-PET/CT: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只是评估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密度以及肿瘤内的血管分布,不能反应肿瘤的代谢情况,用18氟脱氧葡萄糖的PET检查可以弥补以上物理学检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是一种高代谢的肿瘤,利用肿瘤内强烈的糖酵解反应摄取高密度的18氟脱氧葡萄糖跟踪显影,对早期转移或者复发比CT敏感,并且在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时明显优于其它物理学检查方法, PET与CT联合扫描方法能同时评估肿瘤的解剖和代谢情况,对肿瘤的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优于CT,也为其它实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判断提供了一个参考。
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CT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摘要目的:通过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的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横结肠系膜2例。
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在发现GIST病变时,应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灶与胃肠道的关系,而CT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普通X线X线计算机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肿瘤。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电镜技术的日益提高,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日益增多。
本文对我院近年来经手术病理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X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GIST的CT及X线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评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6年11月~2010年7月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中位年龄54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黑便12例,腹痛5例,贫血3例,自觉腹部包块3例。
仪器及方法:使用西门子800mA数字遥控胃肠机行胃气钡双重造影及小肠低张造影。
使用GE多排螺旋CT,层间距10mm,层厚10mm;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对比剂80~100ml进行增强扫描,层间距、层厚与平扫一致。
结果X线:胃肠钡餐检查24例,发生于胃10例,4例未显示,发生于小肠2例,6例未显示,横结肠显示。
肿瘤多数边界清楚、光滑。
10例表现为向腔内突出的圆形、类圆形充盈缺损息肉样充盈缺损,单发者8例,多发者2例,切线位肿瘤基底部多与胃肠壁呈锐角,局部黏膜撑开、展平,无明显中断破坏征象,伴有小溃疡形成局部胃壁尚柔软;3例见胃肠壁弧形压迹,肿瘤基底部多于胃肠壁呈钝角,与腔外脏器的压迫鉴别困难。
胃间质瘤的CT诊断与影像学分型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诊断特点,探讨其影像学分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GST临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16例中单发型14例,其中粘膜下型6例,肌壁间型4例,浆膜下型8例。
多发型2例,其中同一部位多发瘤体1例,不同部位多发瘤体1例。
胃底及胃体发病14例。
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持续强化。
结论GST的CT诊断及影像学分型具有一定特点。
标签:胃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最常见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突出。
因其发生于肌层,并多向腔外生长,消化道钡剂检查及内镜确诊率较低。
CT诊断定位准确,影像表現颇具特点。
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6例GST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其CT影像特点,探讨其影像学分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3岁。
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6例有胃肠造影检查资料,9例有内镜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6 例,腹部包块7例,呕血、便血7例,体检偶然发现2例。
1.2方法使用Light Speed 16层螺旋扫描进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肝、肾及触及包块。
患者禁食6h以上,扫描前15min口服2%泛影葡胺800~1000ml。
扫描参数:120Kv,140mAs,层厚及层距5mm,重建层厚0.625mm,均行多方位及多平面重组(MPR)。
2结果2.1 GST的部位、形态及分布本组病例单发14例,多发2例。
胃底部6例,胃体部8例,胃窦部1例,肠系膜1例。
肿块位于粘膜下6例,肌壁间4例,浆膜下8例。
胃底浆膜下并发两个瘤体1例,胃底粘膜下与回肠系膜并发肿瘤1例。
肿瘤均呈圆多形或类圆形,边缘规整8例,不规则或浅分叶12例。
最大径121mm,最小径8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