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悲怆》

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也因其戏剧性的优美

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这首曲子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由古典向浪漫风格的转变。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是暴风雨般的年代,同时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由于生活经历,他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悲怆奏鸣曲》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诗情魅力。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悲怆;创作背景;分析;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 170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 1827 年 3月26 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德国双耳失聪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的作品,为共同理想而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 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在钢琴艺术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 (“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与巴赫的平均律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时代的认识,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内容。它既有戏剧性的、紧张的、激烈的斗争情景,又赋予哲理的沉思和温柔的抒情音诗。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域宽广,规模恢宏,结构严谨而又富于变化,主题简朴,内容深刻,对比强烈,充满戏剧性。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 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是很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 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惨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看悲怆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 ——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符合的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

1798—— 1799 年间的标号为 Op.13 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 GrandeSonata Pathetique ”(悲怆大奏鸣曲)。在他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 Op.81a “告别” 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日上,为什 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 ...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 1 796年至 1800 年间,耳聋已

开始他的酷刑。 ”贝多芬在创作这部奏鸣曲时, 已经渐渐失去了听觉, 由于生活经历的磨练, 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 1801 年,贝多芬 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 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 遭遇啊! .................. 人家柔和的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喊叫时,我简直痛苦难忍 ............................. 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我却愿意和我的命运挑战, 只要可能; 怜的造物 ............. 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封信,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题目“悲怆” 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贝多芬的“悲怆”

音乐典范, ————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 而贝多芬在他的音

乐声中告诉我们, 他 已超越了现实, 摆脱了尘世的困苦, 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 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可 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 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 论的。确实,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莫扎特的 g 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

着类似的情绪。 但对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 实际上,他的作品, 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 勃的生命力, 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 对理想的渴望。 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 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正如 E ? T ? A ?霍夫曼所说: “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 命中自我的力量, 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 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 导向那无垠 的精神疆域, 向我们的灵魂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 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二、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从青年时期开始创作钢琴曲直到晚年, 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内容比较明确, 穿了他的大半

生, 带有自传色彩。 贝多芬一生都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力量与命运搏斗, 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对黑暗的蔑视和斗争, 以及他内心的冲突、 情感的矛盾都在音乐中的 到充分的披露。贝多芬的 32 首奏鸣曲创作在体裁、风格、结构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大胆的革 新和创新。这 32 首奏鸣曲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古典主义风格时期

1794 年—— 1800 年,贝多芬共创作了 13首钢琴奏鸣曲。这 13 首奏鸣曲代表了贝多芬 早期的创作风格: 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严谨质朴的古典传统特征, 又显露了他的朝气蓬勃、 勇 敢自信的大无畏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贝多芬的 Op.2 的三首奏鸣曲是献给海顿的,这几首曲子已经开始显示贝多芬的个性, 但有些时候, 我竟是上帝最可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 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

增强奏鸣曲的包容性; 把第二首奏鸣

曲中具 增加第三乐章的表现力。 在这三首奏鸣曲中, 贝 E ,随即转入G E 大

调。《 c 小调“悲

怆” 充满了对命 充

分发挥了新式钢琴 早期最后一首奏鸣 曲 Op.22 中,贝多芬用尽一切可以运用的钢琴语言表达他的主题,大量回音、震音、分解和 弦,充分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创作时期

1801—— 1814 年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包括

14首奏鸣曲。这一时期贝多 芬摆脱传统写作手法, 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突破并努力增强奏鸣曲的表现力,

突出个 人情感。 1,将进行曲引入奏鸣曲,这种形式是贝多芬的首创。 1801年的《 A 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

以《葬礼进行曲》著称,是唯一改编为交响乐形式的乐章,曲调深沉,肃穆,表现了为阵亡 英雄送葬的场面,突出了英雄的伟大,极有时代感。

2,幻想曲似的奏鸣曲.贝多芬为《降E 大调奏鸣曲》和《升c 小调月光奏鸣曲》、写上了 “幻 想曲似的奏鸣曲”的副标题,这表明古典奏鸣曲中出现了浪漫主义因素。

《月光》第一乐章 中深沉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与简单的单音旋律动听迷人,

有着无限魅力, 第三乐章与之形成鲜 明对比,如疾风暴雨般,增强了作品的对比性,在动机上却与第一乐章有着无比的相似性, 充分表现了作品的和

感染性。 3,标题性的音乐创作。第一个时期的《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 《暴风雨》是为了暗示与 莎士比亚的同名作品相关而命名, 《田园》 《热情》是出版商所加, ,《告别》三个乐章分 别由他本人题为《告别》 《留守》 《归来》三个标题。在钢琴奏鸣曲前加入标题,使作品 更具形象性、人性化,缩短了器乐体裁和听众的距离。

4,打破原有奏鸣曲模式,形成独特的奏鸣曲套式。 a 乐章顺序改变,如 Op.26和Op.27都

是以慢板乐章开始,然后是谐谑曲或小步舞曲的乐章,把速度最快的部分放在了乐章末尾,

打破了传统奏鸣曲乐章排列的顺序。 b 作品尾部被扩大。如Op.27中,由于各乐章联系密切,

形成了完整的大型叙事性结构 ,在末乐章达到高潮。 1804 年所写的《 C 大调黎明奏鸣曲》第

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连接部和尾声被大大扩展,尾声几乎成了第二展开部。 C ,乐章数目变

化。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有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和四乐章,如作品

49、 54、 78、 90 都 由两个乐章组成。 d 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变化。根据作品需要,贝多芬打破了第一乐章运 用奏鸣曲式的规律。 《月光》中第一乐章用了单三段体结构。

5,突出个人情感的表达,浪漫主义风格的预示。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倾 注所有的热情,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语言把复杂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热情》是 贝多芬第二时期的代表作, 是浪漫主义音乐家顶礼膜拜的典范。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内心挣扎、 与命运搏斗的他将奏鸣曲常用的三乐章结构扩充为四个乐章, 有宫廷风味的小步舞曲改为活泼的谐谑曲, 多芬开始大量采用小调和转调,如第二首中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开始属小调 大调和降 B 大调,在一个高潮性的减七和弦后又回到呈示部,结尾 奏鸣曲》 是贝多芬早期的重要代表作。 这时贝多芬早期遭遇耳聋时的内心独白, 运不公的痛苦。 从这首作品起, 主题对比加强,乐章间材料联系突出, 在力度、 音色和歌唱性方面的潜力, 尤其是在情感表达上大大超过前人。

表现。这部作品完成后,贝多芬的创作出现五年的休止, 1809—— 1814 年的

创作,风格发生明显改变,作品规模变小,情绪变得稳定,戏剧性因素减少,抒情因素增多,主题不再作动机分裂,尤其在Op.81a《告别》中每个乐章加入的小标题,这些都成为浪漫

主义钢琴抒情风格的预示。

三、精神升华为理性时期

第三个时期作品不多,只有 5首,创作于 1816——1822 年,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集中体现.1815年以后 ,贝多芬的耳朵完全变聋,家庭烦恼和经济困境折磨着他,资产阶级启蒙精神也日渐衰落,贝多芬陷入孤独痛苦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大同社会的信念,依靠超人

的意志继续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充满矛盾,而是摆脱了个人痛苦,精神开始升华和超脱,把问题思考到哲学角度,更加关注以音乐来表达最内在的自我,更加自由的驾驭音乐的结构。

1,注重赋格运用。赋格的运用把音乐变得更加细腻丰富,有利于多层次的感情表达。 Op.101 第二乐章中段的对位织体和末乐章的展开都是用主题形成的赋格段。

2,变奏曲式的广泛运用。贝多芬的作品中经常运用主题和变奏的手法,到了晚期使用更频繁,把层层递进的感情表达得尤其深刻。 Op.109 第三乐章是如歌的行板由优美的旋律主题和自由变奏曲式结构,速度、节奏和音乐性质都有变化,更加丰富。Op.111 的慢乐章是在

一支小咏叹调上的变奏。

3,模糊和削弱乐章、段落间的界限。乐章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乐章内部的乐思和速度变换频繁,音乐素材融合呼应。这些都表明了古典奏鸣曲式开始解体,走向更自由的浪漫主义。Op.101 第三乐章柔板的四二拍子再现了第一乐章八六拍子的主题旋律,成为梦幻般的回响。

4,和声功能性削弱。由于和声的扩大运用,出现了大量的减七和弦、半音、拿波里和弦等音变换等,和声功能性削弱,更趋向于浪漫主义色彩。贝多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大胆倾注于奏鸣曲创作,用音乐宣扬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赋予奏鸣曲最强烈和富于表现力的戏剧性、英雄性和交响性,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对奏鸣曲结构进行了全面改革。贝多芬奏鸣曲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实情感,是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度的重要桥梁。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歌,他在失聪的情况下,依旧创作出令人产生共鸣的音乐。所以我很敬佩贝多芬,他是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欣赏了《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后,使我再次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他那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使我十分难忘。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乐曲体现了贝多芬那种通过斗争换取美好生活的哲理思想。和着熟悉的旋律,感受着变化的节奏,那是灵魂的交响乐,贝多芬用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演绎了这部作品。在一次次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一次次被它所感动。那高亢、优美的旋律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振奋,生活中增添了勇气,这就是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感动、使人称赞不绝的音乐! 《欢乐颂》,第四乐章里的合唱部分,也是这部交响曲里最重要的段落。它是依据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同名诗歌写成的,内容反映例如贝多芬那个时代的人们“四海之内皆兄弟”,“亿万人民团结起来”的理想愿望。我们应当理解贝多芬那种通过斗争换取美好生活的哲理思想。“交响合唱”部分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但又自然地分为了七个部分。贝多芬用生命谱写了欢乐,讴歌了胜利,这是他一生创作的总结与终结。作曲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以伟大的《第九交响曲》登上了他的艺术思想的峰巅。在当时欧洲席卷黑暗阴云的时刻,他以

锐利有力的音乐语言,写出了光明的时代之音,实践了他的“艺术只应该为穷苦的人民服务”的信念。他曾经在黑暗王国中慷慨地预言过:“五十年内,世界上到处都将由共和国。”这精确的预言,使贝多芬这部最后的杰作至今放射着灿烂的思想光芒和绚丽的艺术光辉。

浅谈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浅谈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图书管理系统的出现可谓是应运而生,有着传统人工管理所不具有的管理优点,图书检索速度快,数据处理结果准确,本文将进一步针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讨论,希望可以更好地提升当代图书管理系统的运行效果,满足不同用户的图书信息管理需求。 标签: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整体分析 所谓图书管理系统,主要指的是由人和计算机所组成的,可以针对图书信息进行收集管理、加工和维护的一种人工智能计算机处理系统,同时还能够有效利用收集的信息控制企业的管理行为和运营行为,促进现代化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一)开发工具选择 本次研究中的图书管理系统将使用Build8.1 Windows平台为开发工具,Build 平台具备可视化的系统开发环境,有调试器、编辑器以及窗口设计器,三者之间可以互相协作运行,可以在编辑器中通过加入代码来控制程序的行为,也可以设计监控点和断点来调试程序。而且编译器能够快速地递进开发软件,建立良性的开发循环,不用分批修改代码,保留了Delphi开发组件,具备较强的数据库结构灵活性与拓展性,可以面向对象继承组件行为,提高Delphi的开发效率。 (二)数据库选择 本文中的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将选择Miccrosoft SQL 2000为数据库服务器,这是一种大型的数据库服务器,可以支持上完个用户连接,而且SQL2000可以为用户环境提供全面性的安全保护,避免黑客的入侵和信息发生遗失,还可以阻止多个用户发出相应的更新数据,进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科學分配好网络贷款以及磁盘空间和内存。SQL2000是目前全球C/S开发模式下应用范围最广的数据库,优点是性能稳定,方便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安全性强,可靠性高。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与实现 (一)登录设计 在图书管理系统的登录模块设计中,需要针对用户的访问身份进行验证,在具体的登录设计中,要注意阻止SQL的注入攻击,必须在所有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地方开启验证,使用参数化方法进行数据库查询,同时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采用Forms Authentication方法加密,当用户输入完用户名和密码

浅析贝多芬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钢琴曲《热情》第一乐章 作者:王玉芳 摘要:钢琴曲《热情》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曲的巅峰之作。其中第一乐章f小调奏鸣曲充满着斗争激情和强烈的戏剧性,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交响曲》。本文将对此曲的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特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贝多芬《热情》第一乐章奏鸣曲曲式分析重难点 一、贝多芬简介及此曲的创作背景 1、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 首编号交响曲、35 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 32 首带有编号)、10 部小提琴奏鸣曲、16 首弦乐四重奏、1 部歌剧、2 部弥撒曲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贝多芬也常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8岁时就能在科隆登台演出,11岁就在剧院乐队演出,13岁就成为风琴师,并发表了3首奏鸣曲。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他一生跟随许多老师学习,其潜能得到极致的发挥。1781年他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来又在维也纳师从莫扎特和海顿。 他的创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维也纳期间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作品。如1802年创作了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1804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英雄主题变奏曲》Op.35、《英雄交响曲》、《C大调弥撒曲》等等。其中《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进入个性创作期后的作品,闪烁着贝多芬的意志,有告别海顿、莫扎特曲风之势。自1804年起,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伴随着《第三交响曲》的《华伦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都是他钢琴奏鸣曲体裁中的名作。《热情奏鸣曲》气势十分磅礴,列宁对之下过一评价:“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更好的东西了,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真是绝妙而非凡的音乐。我常常用自豪的,也许是幼稚的心去想,人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11-132)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 (133-136) 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 主部材料 再现部(195-294)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 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 尾声(295-310) 第一尾声第二尾声 (295-298)(299-310) c—————————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尾声 (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创作上,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1799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1792年27岁时创作的,题献给酷爱音乐的 亲王李斯诺夫斯基。当时,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因此,在创作风格上,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作品中,没有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影响,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这部作品的音调取 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小调奏鸣曲》,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诉说了愤怒、 苦难和热情。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 表作,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标题“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1]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c小调,二二拍子,是整首奏 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其结构如下: 1、引子(1 T 10小节) 2、呈示部(11 T 132或者134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第一个结束主题T 第二个结束主题T 主要主题的双片断T连接 3、展开部(135 T 196小节)慢板的引子T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T连接 4、再现部(197 T 296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T 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T同样再现 5、尾声(297 T 312小节)引用慢板引子T引用主要主题部分T动力结束[2]130第一乐章的引子,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仿佛 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作品中,贝多芬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的形式,创造性地在快板乐章前加进的这个具有相当篇幅的引子。使用如此重份量引子的手法,在贝多芬全部奏鸣曲中都是空前绝后的[3]。在引子庄严的慢板中,利用c小调和E大调变换, 烘托了强烈悲壮的情绪和性质,弥漫着痛苦哀求的气息。沉重的和弦,伴随着命运痛苦的叹惜与呻吟,时而让人感受到对光明的期望,时而又让人感受到命运沉重的压力。在庄重 缓慢的和弦多次强调之后,双手同时推向到一个宽广激昂的优美旋律,不让人有丝毫的喘息,音乐又急速地推向音阶,象激流一般一往无前。在引子中,休止符在音乐中是一种等 待和酝酿,集中内在的爆炸力,增强了音乐内在的紧张度,从而产生浓烈的悲怆气息。 [4]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已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情绪的爆发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四个首尾相接的乐句重叠而成,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 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作品不断运动的节奏,像卷起的巨浪拍击 岩石。他天才地运用了同一的节奏脉动,给人一种快速变化的印象。快板部分的进行是以 二分音符为单位,而引子和快板部分也在尖锐对立中求得一致,节奏不允许有丝毫的自 由,往上升的渴望支配了快板主题的所有部分,一种使内心获得自由的解放感,使乐思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英雄的颂歌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在其著作《贝多芬传》中 对《第九交响曲》有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精彩描述:“黄昏将至,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初次聆听音乐巨人的巅峰之作便深深地被这种庄严肃穆、厚重深邃的音乐氛围感染,像是一条长河有奔流入海的激荡也有涓涓细流的幽静,又像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有辉煌也有落魄,心潮跟着音符激昂澎湃,曲终时恍如经历了一场很久之前的战争。 “贝多芬一生中从未间断过阅读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席勒的作品,其中尤以《欢乐颂》给他印象最深,影响最大。” ①德国著名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具有很强烈的反专制思想,渴望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在其著名诗作《欢乐颂》中深刻表现了这一主题,同时对青年时期的贝多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考证说早在波恩时期,贝多芬就有意将席勒的《欢乐颂》谱写成一部宏大的乐曲。但此时的贝多芬还未经过漫长的生活旅途,艺术与思想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几经尝试都未能成功:“一七九八年, 贝多芬又曾记下一首配唱“慈爱之父必定存在”《欢乐颂》中的诗句的旋律。一八一一年, 在第七和第八交响曲的草稿之间, 又有一个主题, 配唱‘欢乐, 神明美丽的光芒’。一八一二年又有过草稿设计, 曲名是《席勒序曲》, 拟以《欢乐颂》作为高潮结束。” ②直到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才得尝夙愿。《欢乐颂》作为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正体现了他“通过苦难得到欢乐”或者“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的人生信念。不少的研究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在思想内涵上超过了诗歌。“俄国音乐评论家里亚历山大·谢觉夫( 1820—1871) 曾着重指出, 贝多芬作的曲在思想上超过了席勒的诗……席勒把欢乐当做亲密团结的前提, 贝多芬却认为, 两者的关系应该倒置,只有取得了亲密团结, 欢乐才能降临人间。所以, 贝多芬从席勒的诗中理解到了积极而又具有活力的特点。” ③《第九交响曲》全曲都试图在向人们传达“通过苦难,得到欢乐”的信念,欢乐必须要经过抗争、奋斗,而不单纯是乌托邦的想象。“在贝多芬的不少期作品中包括第九交响曲, 既显露出贝多芬以及这时人民群众普遍经历苦难的悲痛和孤寂情, 也显示出去克服悲痛、战胜苦难的意志和力量。这是《欢乐烦》原诗所没有的。正如贝多所说的‘人们只能如此(指蒙受苦难)。即使这样, 人们也应当保持他的力量……’(1816年5月13日致埃士朵弟伯爵夫人的信)。” ④贝多芬一生未曾与当时黑暗的统治妥协,坚持着对自由平等解放的追求,未曾停止过斗争。整个乐曲就像是一位英雄的斗争史,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更像是贝多芬传奇一生的映射。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有时大脑里会闪现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桑提亚哥老人。贝多芬似乎也在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一个与命运与黑暗势力斗争的英雄形象。贝多芬所要塑造的英雄形象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更关注社会、人民的安慰,渴望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世界,真正的着眼点在于社会、世界;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超越,是对人类顽强毅力的肯定。整部作品又给人一种自述式的感受,似乎是作曲家在向人们激情澎湃地做着讲说,有时娓娓道来有时手足舞蹈

浅谈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浅谈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开始注重文化的学习。这样一来,图书馆对人们来说就越来越重要。随着图书馆书籍类别以及数量的大大增加,光靠人力进行管理的效果不佳,所以就出现了新式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新型图书馆管理系统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仍有些不足。本论文根据图书馆管理系统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预测出将来的发展情况。 标签: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现在所保留的古籍是古人智慧和辛勤劳作的象征,对现代文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而图书馆则是这些古籍保存和学习的地方,对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起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由于旧的管理方式是仅靠人力对图书馆进行管理,所以在管理工作量的增加下,图书馆人工管理的效率明显降低。随着科技的进步,在21世纪,各地的图书馆逐渐实行自动化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方式还有不足之处。因此,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跟随着时代的进步来进行一些改革,以此来实现图书馆新型化、自动化、高效化的管理模式。只有跟随时代改革,才能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并且让读者体会到服务的优质感。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现状 1.信息孤岛现象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业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现在的图书管理系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图书馆存在的独立性业务体系,相互之间没有信息交流,就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使读者不能方便地查找信息资源,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服务不到位。例如,大学生在使用个人图书馆进行毕业论文提交操作时,还会出现重复登录的问题,这样耽误读者的时间,影响论文的提交,而读者的论文提交情况图书馆也无法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获得。 2.集成思路不明显 现在图书馆管理系统把重点放在了对纸质图书和文献的管理上,不关注对数字信息的管理,难以将网络信息服务集中化处理,无法顾及到图书馆的全部业务,集成化思路不明显。例如,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电子文章、资金管理等不能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更加需要对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改善。 3.与其他应用系统的关联性和互操作性小 因为图书馆管理业务的增多,图书馆管理系统满足不了全部的需求,若要体现图书馆的集成思路,图书馆管理系统就需要与其它应用进行完美关联和互操作。例如,现在电子书更符合读者的要求,以高效快捷的优点成为人们的首选。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作者:赵彩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 [摘要]贝多芬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音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的作品,特别是他的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也是大众最欣赏和熟悉的作品。其实在钢琴作品中除了奏鸣曲,他还写有大量的钢琴变奏曲、钢琴小曲等,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特别是变奏曲这种古老的曲式,到了贝多芬的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59-01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0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勇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变奏曲”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思是主题的演变。是根据某一主题为中心,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奏出的器乐曲。变奏曲也是贝多芬所使用的重要曲式之一。变奏曲的写作也贯穿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在贝多芬创作的变奏曲中,大部分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编号Woo63-66以及Woo68-76都是1800年以前所作。Woo,即德文“没有编号的作品”(Werke ohne Opus)。贝多芬早期的变奏曲的篇幅较小,并且主题大多取自当时的歌剧或歌唱剧,变奏手法汲取了莫扎特变奏曲中的许多装饰变奏、调性变奏、节奏变奏、织体变奏以及和声变奏的手法。但是在不少方面已显露出贝多芬本人的个性特点。 像作品Woo66这首变奏曲是根据迪塔斯多夫歌剧《红头巾》中抒情小调《从前有个老人》主题而作。这首作品A大调,作于1792年。迪塔斯多夫这部歌剧1792年在波恩上演,曾广获好评,贝多芬这首变奏曲在主题中运用突如其来的休止符以制造幽默、巧智的效果,多少有一些俏皮的味道。 例如Woo70《拜谢罗二重唱主题变奏曲》作于1795年,是以拜谢罗的歌剧《磨坊少女》中的一首二重唱《欢乐已不在我心》为主题而作。《磨坊少女》作于1788年,是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拜谢罗创作的在当时广受好评的歌剧。贝多芬的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就是取自其中的一个二重唱,这是一个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主题,G大调,共20个小节,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发展了6个变奏。这首变奏曲篇幅较小,但属于贝多芬变奏曲中广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音型变化中,充满着细腻的光辉。 Woo73这首作品降B大调,创作于1799年,是根据萨列里的歌剧《法斯塔夫》中的二重唱《正是那样》主题而作的变奏曲。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比较简朴,是一个单二部的曲式。音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其结构如下 : 1 、引子 (1 → 10 小节 )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

我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感

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感 在浩渺,悠远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音乐仿佛是在想象空间中飘逸的精灵,伴随着人类自身的成长与体验。是的,在人类的成长的岁月中,音乐成为一种必须的历程。有史以来人类最伟大的音乐,仿佛宫殿般的建筑在贝多芬的笔下诞生了。 这是一部音乐的“圣经”,一部描写人类在磨难、艰辛中进行斗争的过程,这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俗称“合唱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既超越了莫扎特的儿童般的浪漫,又透视着理查.瓦格纳歌剧中的神性,它所能缔造的无非是一种超越尼采心中那种超人的力量与意志。这是音乐的顶峰、音乐的沧海,在充满抽象化的哲理中,体现那种博大、精深,令人无可抵卸,同时又是如此的在沉重中透露出无比的锋芒。 “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与《第八交响曲》整整相隔了十年之久,他历时近七年的时间,于1824年春完成,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呼、兴奋、不能自已,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图书馆图书资源、储存等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本文主要是对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探讨 现今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图书馆都开始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引进一些相关设备来不断方便人们的日常阅读,并且充分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但是我国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时间较短,系统不够成熟,因此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管理效率。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系统。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由于我国图书馆管理系统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范围较小,只有一些大城市的大型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才会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很多图书馆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手动管理方式,这样导致管理的效率不断下降,人们查阅书籍资料不够方便,影

响了阅读的效率。并且传统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还会导致书籍、文献以及资料出现遗失等状况。同时在图书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中涉及到的管理范围较小,简单的说,一些图书馆虽然引进了信息管理系统,然而仅仅是部分业务可以利用系统进行管理,一些业务依然运用传统人工管理方式。这样会严重限制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功能,会增大图书馆的管理成本,导致管理的效率逐渐下降。 其次就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低,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一些图书馆系统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提升,然而与国外相比而言,还是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图书信息自动更新不够及时,并且管理各个板块之间的交接不够连续,容易出现断层等状况。另外来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也停留在较低的水准,这样人们无法在服务需求中得到满足。举个简单的例子,图书馆数字资源较少,这导致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之间无法有效的转化,存在较大的延迟,这样导致读者在进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使用中无法有效享受便捷的服务,影响阅读的效率。 最后就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整合能力以及共享能力相 对较差,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共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却没有有效实现共享的目标,很多系统相对较为封闭以及鼓励,这导致人们在进行信息的查询中会受到阻碍,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

浅谈贝多芬钢琴曲

姓名:洪贤 学号:6002309037 浅谈贝多芬钢琴曲 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 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谈到钢琴音乐,首先想到的音乐家一定是贝多芬。这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艺术手法与骄人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贝多芬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他的35首钢琴奏鸣曲。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 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 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无论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2)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感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情绪及欧洲古典音乐的特点。 (二)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代表作及音乐历史贡献。 (三)初步懂得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音乐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 难点:认识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 教学内容安排: (一)以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为重点内容,再感受、体验 音乐情绪表现,理解内容方面进行细致的赏析。 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几个音乐主题,特别是《欢乐颂》主题。 (三)了解贝多芬创造的背景,亲自指挥的状况以及作品产生的影响及作 用。 (四)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创造的风格特征与忍受经历的关系。 教学资源: (一)教材及配套资料,贝多芬生平、创作背景及高水平乐团《第九交响 曲》第四乐章的演出视频资料。 教师示范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音乐主题。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如:器乐、声乐、指挥等激发兴趣、调动情绪 活跃气氛。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完整聆听全曲 (二)出示乐曲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乐曲发展的脉络。 (三)指导学生演唱主题及四声部。 (四)师生合作用器乐、声乐、指挥形式等表现音乐。 (五)引导学生从贝多芬音乐中感悟音乐与人生,。 教学评价设计 (一)以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理解情况。 (二)探究讨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以组为单位交流,教师评价)。 (三)教师对学生演唱主题及四声部时的评价。 (四)师生合作表现音乐时对学生表演的评价。 (五)学生写一篇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后的感想。 教学过程:

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赏析

合唱交响曲---贝多芬赏析 Ⅰ.第一乐章 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D小调,2/4拍子描写了巨大而紧张的斗争面开始深沉、失望、孤寂的引子是复辟时期令人窒息的空气的写照。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宏伟的乐章,仿佛在描绘无限的宇宙,序奏部非常精采。瓦格纳评论道:“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Ⅱ.第二乐章 极活泼的快板 D小调,3/4拍,庞大的诙谐曲式 紧接着的,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主旋律中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但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二主题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和同情的形象。展开部中各种矛盾的形象交织在一起,并与再现部联结起来,如同一场暴风雨般的激战。结尾悲壮的气氛再一次体现了艰苦斗争的坚强意志。在第一乐章悲剧性地结束后,为更好的体现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者有意打破以往慢板乐章的程式,将第二乐章定成急速活跃的诙谐曲,表现出明朗振奋的情绪和积极的行动。这一乐章是三段体结构。第一段为奏鸣曲式,主题坚毅、激动;乐章中段安静柔美,同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田园般的梦幻境界。极为快速的谐谑曲。这是非常卓越的谐谑曲,但是,它有些接近狂乱。“几乎是被绝望追逐着,又从绝望中脱逃,在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获得新的、末知的幸福。” ——瓦格纳与之相反,中间部(trio)却非常快活。木管流水般的旋律发出诱人的音响。也许那就是年老的贝多芬心中燃烧的爱情的圣火吧。本乐章表现人类

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无论时代怎么前进,其承载文化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然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已然不能满足当下读者的需要。本文从分析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标签:图书馆管理系统现状发展趋势 一、引言 书籍保存下前人生产劳作的经验和生活的智慧,而图书馆则是容纳知识和承载文化的装置。随着当今科技文化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的管理工作全部依托于人工人力,而今信息化时代下知识结构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传统的人工管理效率低下,不仅浪费了读者的时间,也使得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而造成浪费。所以图书馆管理系统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尽快地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以切实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1.资源与服务相互孤立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行业的革新和发展。各行各业也都依赖数字技术进行行业资源整合与调整,以实现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将人力从繁重机械的劳动中解救出来。众所周知,电子产品以惊人的速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阅读方面更是这样,电子书逐渐取代纸质书而成为人们的首选,它高效快捷方便,也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是,就现状而言,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还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数图书馆依然保持着以纸质图书为主借阅的传统,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图书资源;有些图书馆甚至将数字资源,纸质图书与网络检索等三者的关系割裂开来,这就无疑严重阻碍了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 2.信息孤岛现象加剧 尽管数字阅读能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且也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自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但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图书馆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疏漏和不足之处。随着这些独立系统的不断增加,读者在使用时查找和获取信息都变得极不方便。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整合时,独立系统就成为首要的障碍,从而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整理完备,业务工作不能一起完成,因此信息孤岛现象愈发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例如大学图书馆里读者进行论文提交时,独立系统运作与整体运作产生重叠,从而给管理工作的带来诸多不便。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悲怆》 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也因其戏剧性的优美 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这首曲子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由古典向浪漫风格的转变。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是暴风雨般的年代,同时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由于生活经历,他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悲怆奏鸣曲》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诗情魅力。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悲怆;创作背景;分析;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 170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 1827 年 3月26 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德国双耳失聪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的作品,为共同理想而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 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在钢琴艺术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 (“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与巴赫的平均律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时代的认识,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内容。它既有戏剧性的、紧张的、激烈的斗争情景,又赋予哲理的沉思和温柔的抒情音诗。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域宽广,规模恢宏,结构严谨而又富于变化,主题简朴,内容深刻,对比强烈,充满戏剧性。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 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是很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 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惨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看悲怆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 ——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符合的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 分析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呈示部(11-132)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 结束部 (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 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 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 (133-136) 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 主部材料 再现部(195-294) 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 (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 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 尾声(295-310) 第一尾声第二尾声 (295-298)(299-310)

c—————————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 尾声 (1-16)(16-28)(29-36)(37-50)(51-66) (66-73) 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