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种蛋大小的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述肉用种母鸡过肥的危害及原因解析凡从事肉用种鸡饲养的人员对控制母鸡体重的重要性是深有体会的。
但要问为什么控制母鸡的体重、母鸡过肥的危害性可能会有好多人不甚明了。
笔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肉用种母鸡的生理特征,在这里介绍一下母鸡过肥的危害及进行原因分析。
肉鸡饲养产业中,生长最快的鸡就是吃的最快、最多,消化和吸收最完全的鸡。
生长速度是肉用种鸡选育中的主要性状,因此肉种鸡群的管理稍不留意,就会使它们吃得太多而变得过肥。
过肥的母鸡产蛋很少,有证据表明,不加以限饲的母鸡所产蛋数只有限饲母鸡的一半。
母鸡产蛋是神经中枢和卵泡发育及成熟的精密协调合作的结果。
鸡的卵巢共有2000~3000个卵细胞,饲养管理较正常的健康母鸡只有十多个卵细胞发育较快,而且它们发育大小先后有序。
一般来说,鸡体内只有5~7个直径1厘米以上的卵泡,每个卵泡之间的大小稍有区别,不会有两个或更多个同样大小的卵泡。
其余的卵泡则极细小而待大卵泡成熟脱离卵黄膜后才陆续先后发育替补。
卵泡成熟后即脱离卵黄膜进入输卵管的喇叭口,在输卵管内经一系列的形成过程,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鸡蛋产出体外,这一过程大约需要24~26小时。
产蛋后约1小时后又排下一个卵,所以次日产蛋的时间一般比上一日的稍迟。
在产蛋高峰期,高产的肉种鸡可以连续产蛋长达40天,休息一天后又进入第二个连产期;而低产母鸡的连产期只有三五天,并且要停产许多天后才进入第二个连产期。
当母鸡过肥时,其卵巢中的卵细胞因营养过多,易引起多个卵细胞同时发育,同一时间内有15个甚至更多个直径1厘米以上的卵泡,有的大小相同,因而可能有两个或三个卵同时排放,造成产双黄蛋或三黄蛋,这些蛋都不宜孵化而造成经济损失。
正常的鸡只在白天产蛋,晚上则安静地使输卵管内的卵黄加蛋白、蛋膜,并停留在子宫约16小时,以形成蛋壳。
过肥的母鸡因生殖生理失调,产蛋并不遵循以上规律,往往晚上将蛋产在垫料上,容易受污染。
有时一天产两个蛋,或因蛋在子宫部停留的时间太短而钙化不足,以至产下薄壳蛋或软壳蛋,这些当然都不属于合格的种蛋。
肉用种公鸡管理种公鸡的繁殖性能比较容易度量,睾丸大小及精液品质都是可以测定的。
种公鸡饲养显然是种鸡饲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对繁殖力的影响从小鸡的初期饲养阶段就已开始。
延长初期饲料的饲喂时间,有助于促进骨骼生长,尤其是提高胫骨长度。
长腿的种公鸡优于短腿种公鸡。
睾丸大小和精子数量也受营养的影响。
精子膜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这种重要的长链多聚不饱和酸主要存在于鱼油中,实际的含量因鱼种类而有很大差异。
金枪鱼油是这种脂肪酸的良好来源。
生产试验表明,这种脂肪酸对繁殖力有良好作用,特别是对50周龄以后的种公鸡,不仅对于种公鸡的繁殖力重要,对于种母鸡也一样。
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容易氧化。
因此,确信饲料中含有适当数量的抗氧化剂十分重要。
维生素E具有的抗氧化性能可以稳定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在重要的组织中,每吨饲料的保证量可能是150-200克。
4周龄公鸡的体重达到590-725克的,并且有较长的胫骨,这使得公鸡较容易与母鸡交配,并减低母鸡的死亡率。
育成初期,体重较重的公鸡,通常在生产期间体重最轻,在其他鸡群也有此种现象。
在使用高蛋白质(CPl8%)的种鸡产前料后,再使用低蛋白质的产蛋期饲粮,对受精率有负面的影响,公鸡在48周龄后受精率低于80%。
如果先给公鸡喂种鸡产前料,接着给予低蛋白种鸡饲粮,这样即使公鸡在40-50周龄的给饲量不足,但受精率仍在80%以上,如果不给公鸡喂种鸡产前料,虽然所喂给公鸡的日粮能量在11993千焦/千克,蛋白质为17.7%,但在55周龄时受精率仍急剧下降。
1.产蛋期公鸡的采食量公鸡在36周龄每天减少7克给饲量,使得受精率下降,而体重增加。
34周龄及40周龄时给饲量各减少2克,也引起受精率急剧下降,但在48周龄时增加1克给饲量,可以使受精率得以恢复。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在严重限饲之下,公鸡首先将采食能量用于维持,所剩余的能量才用于生长及繁殖(产生精子),维持则包含交配活动。
当采食能量降低至临界水平时,将导致暂时性失重,接着减少交配活动及精子生成,因此这些不活动的公鸡在能量需求量下降的情形下,即使船予较低饲料量其体重仍会增重。
肉种鸡产蛋期饲养管理肉种鸡的产蛋期是实现繁殖价值,生产效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饲养管理对整批鸡的饲养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肉种鸡一般在25周龄开产(肉种鸡全群产蛋率达到5%即为开产),29周龄达到产蛋高峰,一般高峰产蛋率在85%左右,63-65周龄淘汰,整个产蛋周期约产种蛋170枚,提供合格鸡雏约130只。
下面就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两高一低”的鸡舍结构,结合自身多年来肉种鸡饲养管理经验,浅谈下肉种鸡产蛋期饲养管理。
一、产蛋率5%之前肉种鸡的饲养管理产蛋期产蛋率5%之前的管理确切的说就是种鸡周龄15-23或25周的管理,此阶段的重点先利用料量刺激,然后用光照刺激,使种母鸡开始产蛋。
此阶段种母鸡原则上应该按照正常体重曲线的饲养程序进行饲喂,体重,体况适当的时候按照所推荐的光照程序进行加光,这样种鸡群才能实施开产。
(1)15-19W周龄为育成料。
种鸡周龄大于15W之后性腺开始快速发育,每周的料量增幅也远大于15W之前。
此阶段的关注重点为加料之后,要密切关注每周的周增重情况,一般会出现按照标准料量添加,罗斯308可能在此阶段超重。
具体饲养过程中要根据本场实际及往批次经验,对料量的使用进行微调,以保证良好的周增重。
(2)19- 25周龄喂产前料,见蛋后逐渐过度为产蛋料(也有此阶段不使用产前料,到开产时直接过渡到产蛋料的)。
过度方法为按比例过度20%,40%,60%,80%,100%。
种鸡在此阶段往往容易超重,原因经过8周左右的大幅度加料,以及种鸡开产的具体日期的不明朗化,很可能出现料量加的过高或基础料量定的过高。
解决办法为此阶段定位每周两次称重。
每周加料要依据周增重多少,同时参考前3周的周增重以及增重曲线的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3)21-25周龄是卵巢发育成熟期,此阶段周增重相对快一些是应该的,但是要掌握每周周增重不要超过150克。
(4 ) 根据母鸡体成熟和性成熟(耻骨间距达到4厘米,约2指宽;耻骨顶端触摸有钝圆感,此种比例的母鸡数在90%以上时才可以选择加光.)具体的加光程序如下,第一次加光不低于4小时,即加到12小时,(12小时的光照时间是母鸡性腺快速启动的生理阀值)把光照强度提高到35勒克斯以上,并保证光照在整个鸡舍的均匀性,给种母鸡足够的光照刺激,促进其开产;24周龄加光到13小时,产蛋率5%是加光到14小时。
提高肉种鸡种蛋合格率的措施(一)摘要总结了提高肉种鸡种蛋合格率的措施,包括培育优良鸡群、科学饲喂、严格光照时间、加强种蛋生产控制、加强环境管理、做好防疫工作等内容,以期为提高肉种鸡种蛋合格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肉种鸡;种蛋合格率;提高措施现代化肉种鸡饲养管理中,有效提高种蛋合格率是提高养鸡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1]。
在肉种鸡饲养过程中,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种蛋合格率,以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培育健康、均匀度高的优良种鸡群,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种鸡群体的内在质量对种鸡蛋合格率的提高非常重要,体重适度均匀、健康良好的鸡群才能满足繁殖的需要2]。
产蛋鸡群整齐度越好,所产蛋越均匀;产蛋体重相差过大,所产的蛋也就大小不均匀。
因此,不论是育成期还是产蛋期,都要控制种鸡在合适的体重范围内。
笔者认为,要根据实际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现有的饲养设备来决定饲养密度的大小,饲养密度超过5.5只/m2,每个产蛋窝配备的母鸡数超过6只,都会导致破蛋、脏蛋、床蛋增多,这对种蛋合格率的提高和影响较大。
2提供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严格种鸡饲喂控制程序提供给种鸡的全价饲料,不但要保证饲料中能量与蛋白质含量合适,还要有充足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近年来,饲料中霉菌毒素对种鸡的影响极大,种鸡饲养者要密切关注这一现象3]。
如果种鸡在育成期能量累计不足而过早加光会使开产日期提前,产蛋过小,在产蛋上升期涨料幅度跟不上产蛋上涨幅度,由于蛋重偏小则会导致种蛋合格率上升偏慢,而如果产蛋上升期涨料幅度大于产蛋上涨幅度,双黄蛋会增多,同时会导致种蛋合格率偏低,在产蛋下降期,产蛋率下降,蛋重增大,蛋壳质量降低,因此在产蛋后期要及时又适当地降料,饲料中适量增加维生素D 和钙含量。
3严格种鸡光照时间光照强度通常在5~10lx,光照时间通常在8h,育成鸡开始加光的条件通常是母鸡能量累计117.152MJ以上,胸肉发育由钟型到U型,耻骨间距达到1.5~2.0指宽。
耻骨处有脂肪沉积,主翼羽已换7~8根,只剩下2~3根,鸡群抽样3%~5%,其中应有85%以上符合以上要求加光。
如何控制肉种鸡性成熟1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肉鸡事业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限饲等技术应用也越来越成熟。
但近二年在技术服务中发现许多种鸡场遇到了种鸡性成熟延迟且发育不均,不能及时开产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7月份后开产,饲养在半开放式鸡舍的鸡群,25周产蛋率不能达到5%,开产推迟少则2-3周,多则4-5周。
其表现是在25周已达开产体重的情况下鸡只第二性征不明显,生殖系统发育迟缓,两只间发育差异大。
带来的后果是:鸡只开产推迟及以后超重;鸡只进入产蛋高峰不集中,使高峰料及高峰后降料很难准确操作;每只入舍母鸡全期种蛋生产量和种蛋受精率明显下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种鸡性成熟主要受光照、体重控制、饲料营养和环境控制几方面影响。
本文重点就光照和体重的影响进行一些讨论。
2 影响肉种鸡性成熟因素的分析2.1 光照的影响肉种鸡对光照的反应较蛋种鸡迟钝,对光照的要求也较严,光照时间、强度及变化速度均对性成熟和开产产生影响。
在野生情况下,鸡只随季节交替接受不同时间、强度及变化速度的光照,这些因素通过鸡体控制着繁殖性能的发育。
因秋季光照缩短,冬季保温经常关闭门窗也使光照强度有所下降。
随着春季光照时间的延长,强度也有所增加,秋雏鸡生殖系统开始启动发育。
这就使秋雏在育雏-育成-产前全期接受了正确的光照程序,而春雏(季节外雏鸡)则相反。
这就是秋雏能及时开产并能达到最佳产蛋高峰的原因。
以往多注意育成后期光照时间和光刺激的影响,实践证明这样是不够的。
从育雏后期开始,光照已经开始对种鸡性成熟产生影响。
美国北卡罗莱那州Brake教授将两组鸡1-6周一组养在渐长自然光照中,另一组养在8小时人工光照中,之后都移至8小时人工光照中,直至20周用相同光刺激。
结果渐长光照组较另一组产蛋推迟一周,这表明鸡只接受光刺激的生理过程早在育雏后期就已形成。
另一实验将二组鸡分别饲养在低光照强度(20勒克司)和高光照强度下(100勒克司),产前移至高光照强度(100勒克司)下,并辅以10勒克司光刺激,结果育成期20勒克司组开产准时且产蛋率明显高于另一组。
如何控制AA肉种鸡均匀度一、1日龄雏鸡质量尽量选用同一批祖代种鸡所产的种蛋孵化出来的父母代鸡雏,这样的小鸡群开始均匀度就很好。
如祖代鸡同批数量较少,也应选择同周龄和周龄相近的种鸡所产的种蛋,这样小鸡相差也不大。
若种雏重量大小不均,则应大小分开饲养,种雏最低不低于35g,祖代鸡均匀度对父母代鸡均匀度有很大影响。
二、育成期应制定严格的限饲程序,严格控制体重,科学称量体重为了提高鸡群均匀度,必须严格控制种鸡的体重和体型。
一般0~2周龄种鸡采取自由采食方式;3~12周龄采取四三限饲法,即喂四天停三天;13~23周,采取五二或六一限饲法;24周龄以后采取每日限饲法。
在实行均匀度控制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前6周应控制在标准体重的上限,7~12周应控制在标准体重下限,13周至开产前控制在标准体重的上限,这样育雏期种鸡体质强壮,抗病能力相对较强,而育成阶段体型控制较好,后期控制在上限则对于促进性成熟的发育有很大好处。
若限饲时间过早或过强则会造成雏鸡发育迟缓,均匀度同样也会降低。
称重一般从第3周开始,要求所称量的鸡的体重能够真正反映群体的真实水平,称重时间应一致,在周末非饲喂日进行,随机抽样,一般占全群的5%~10%,最少不低于50只,称重时逐只进行,并做记录,一定要摒弃人为因素,否则不能反映整体水平。
三、精确断喙断喙不当会影响鸡只的采食饮水,进而影响到鸡群的发育,而使均匀度降低,故对于7日龄左右的雏鸡进行断喙时,应选择责任心强、断喙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操作,"宁慢而精,不快而糙"。
四、合理的密度,充足的水位和料槽密度与鸡群的大小有关,对鸡的均匀度有很大影响。
密度过大会影响到鸡群的正常活动空间,进而影响到鸡群的发育,导致均匀度下降,尤其对弱小鸡的发育影响更为严重。
合理的密度可以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垫料干松,啄癖发生率低。
密度过小,则鸡舍利用率低。
一般在平养状况下,0~4周龄时10~15只/平方米,6~16周龄时7~8只/平方米,16周龄以后5~6只/平方米,群体以300~500只为宜。
提高笼养肉种鸡受精率的综合措施肉用种鸡的任务是提供更多的优质肉用雏鸡,因此肉种鸡不仅应具有优良的遗传性能,后代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还要产蛋多、受精率高和出雏率高。
受精率的高低不仅与种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而且也是衡量种鸡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想要提高种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提高种鸡的受精率至关重要。
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经验,希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裨益。
1选择优良种鸡1.1种公鸡的选留种公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精液的品质,而精液的品质又直接影响种蛋的受精率,所以选留优质公鸡是关键。
在育雏期应实施公母分饲,前8周自由采食期间进行第一次选留,此时主要考虑体型,选留胫骨较长且体重适宜的公鸡。
育成期公鸡营养要全面,充分促进其体型的形成,使其体重达标准体重。
13周龄左右上笼时,进行第二次选留,选留躯体健壮、体重适宜、胸肩宽阔、腹部柔软、眼睛有神、冠肉髯大而圆且鲜红的鸡。
在21周左右开始将种公鸡泄殖腔周围的毛剪去,以便于日后采精,然后每天进行一次采精训练。
训练2周后根据体重、精液品质、数量等方面进行第三次选留,精选性反射良好,乳状突大而鲜红,能充分外翻,精液量多质好的优良种公鸡。
成熟的优良种公鸡标准为胫长而粗壮、平胸、脚趾正常、体型匀称、羽毛有光泽、鸡冠大红润、眼大且有神、行动灵活、叫声洪亮、睾丸发育良好、雄性特征明显、体重比母鸡重30%~40%。
公鸡选留后要单独饲养。
另外,要选留出10%的后备公鸡。
1.2种母鸡的选留据研究,产蛋率与受精率呈正相关。
提高种蛋受精率,就必须加强产蛋期鸡群的管理,以求达到最高的产蛋率。
生产中切忌”重公轻母”,实践中要选择中等营养状况、体重适度、骨骼健壮、肌肉羽毛丰满、觅食力强、无就巢性、无生殖道疾患、群体均匀度高的优质种鸡。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务必选留生长发育正常,平均体重符合品种标准且较为均匀,开产时间适宜且比较集中,产蛋率要求达70%以上的优良成熟的种母鸡。
第七章家禽的人工孵化技术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种蛋的选择、消毒、保存方法和孵化的五个条件;掌握种蛋孵化的适宜温度和适宜的湿度;了解适当的通风换气、翻蛋和卫生对孵化率的影响;掌握照蛋技术、移盘时间;学会统计孵化结果的各项指标,掌握雏鸡自别雌雄的方法。
第一节种禽的管理并不是所有种鸡所产的鸡蛋都可以作为种蛋进行孵化,种蛋收集后需要进行筛选,经过消毒后才能进行孵化,有时还要进行短期的贮存和运输,因此从种蛋产出到入孵到孵化器这一期间,对种蛋需要进行细致的管理,以确保种蛋的质量。
种蛋的质量会影响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雏鸡的质量。
一、种禽质量种禽要求生产性能高,无经卵传播的疾病,饲养营养全面,管理良好,种蛋受精率高。
二、种蛋的选择(一)清洁度(二)蛋的大小种蛋大小一般要求52~68克,不同的品种要求有所差异,肉种鸡要求较宽,黄羽肉鸡和地方鸡种要求的蛋重较小。
种蛋的大小和形状要符合品种要求,过大过小、过长过圆、蛋壳过薄、壳面粗糙的“沙皮蛋”、蛋壳过于坚硬的“钢皮蛋”和双黄蛋都不能用来孵化。
鸡蛋以55-65克,鸭蛋以85-100克,鹅蛋以120-160克重量为宜。
要注意增加种蛋收集的次数,产蛋箱要经常更换垫草,以避免种蛋污染。
收集的种蛋应放在清洁干燥的的器具里,在干燥无尘的环境中保存,保存温度以12-15℃为宜,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
(三)蛋形接近卵圆形的种蛋孵化效果最好,蛋形指数要求在1.3~1.4之间。
蛋形指数是禽蛋短轴与长轴的比值。
(四)蛋壳颜色必须要求种蛋符合本品种特征。
(五)蛋壳厚度蛋壳厚度应在0.35mm左右,不仅破损率低,而且能有效地减少细菌的穿透数量,孵化效果好。
(六)内部质量(七)种蛋选择的次数和场所一般情况下,种蛋在禽舍内经过初选,剔除破蛋、脏蛋和明显畸形的蛋,在入库保存前或进行孵化厅之后再进行第二次选择,剔除不适合孵化用的禽蛋。
三、种蛋的消毒(一)消毒时间为了减少细菌待蛋壳的数量,种蛋产下后应马上进行第一次消毒。
白羽肉鸡产蛋如何多少天产蛋白羽肉鸡产蛋期怎么饲养?白羽肉鸡产蛋如何?24周龄时,产蛋率达到5%。
到68周龄每只母鸡平均产蛋量190枚,每只母鸡平均产种蛋数184枚,每只母鸡平均产雏鸡153只。
21~68周龄饲料消耗48.2千克,每枚蛋平均耗料254克,每枚种蛋平均耗料262克,每只雏鸡平均耗料315克。
白羽肉鸡多少天产蛋?白羽肉鸡从出生到初次产蛋一般需要130-150天左右的时间。
白羽肉鸡饲料必须含有较高能量和蛋白质,适量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不喂霉烂变质的饲料,并保证新鲜清洁充足的饮水。
白羽肉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肉种鸡在产蛋高峰以后随着日龄的增长,产蛋率和受精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为了维持产蛋高峰后的生产性能,种母鸡的增重必须与目标要求一致。
如果体重控制不好,造成脂肪过度沉积,产蛋高峰后种母鸡的产蛋率、蛋壳质量及受精率受到显著的影响,40周龄以后蛋重会超重。
如果管理得当,产蛋率和受精率下降的速度就会比较缓慢。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注意几点。
1。
体重的管理到达产蛋高峰后,鸡群的体重应该继续增长,维持在比较低的周增重水平;固定鸡只每周称重,产蛋高峰后种母鸡的增重必须与目标要求一致16~20g/周。
如果增重不合适,种母鸡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摄入会导致总产蛋率会降低。
如果种母鸡增重太快,高峰后的产蛋率维持以及受精率会降低,并且死淘也会相应的增加。
2、蛋重的管理每周都要对蛋重进行测定,了解实际蛋重与标准蛋重的差异,以便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蛋重或体重增加不足或过多,说明营养摄入不正确,如果不调整,势必导致较差的产蛋性能。
3、料量的管理高峰料量及产蛋高峰到达后,为了使鸡群保持目标体重以及减少脂肪的沉积,应该根据产蛋率的下降情况减少饲喂量。
当产蛋率连续5~7天不在增加时,应该实施高峰后的减料;减料要根据体重、蛋重和产蛋率的变化来确定是否减料以及减料多少。
当鸡群的生产性能高于标准时,可能会发生饲喂量及营养供给不足,此时如果与标准增重相比,体重以及蛋重增长可能开始减慢或下降。
肉种鸡蛋重的控制摘要本文综合有关的参考文献,对蛋重的意义、影响蛋重的因素以及肉种鸡各个时期的饲养管理对蛋重大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来研究如何对肉种鸡的蛋重进行调控。
关键词肉种鸡蛋重蛋的孵化调控种蛋的大小对其孵化率的影响很大。
在种鸡产蛋前期,有很多小蛋不能孵化,即使勉强孵化,孵化率也很低,而且孵化出的雏鸡质量也较差;在产蛋中后期,有时蛋重会很大,破蛋率升高,孵化率也有所降低,从而影响了种鸡生产性能的发挥。
使开产后的种蛋蛋重尽快达到可孵化要求,并且尽量降低产蛋中后期的蛋重,就会增加合格种蛋数量、提高孵化率、增加种鸡产出健雏数量。
因此,控制好种蛋的大小对提高肉种鸡养殖场的生产效益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1 控制种蛋大小的意义1.1 种蛋大小的重要性蛋重与雏鸡的出生重成正相关的关系,蛋重越大,孵化出的雏鸡体重就越大[1]。
白志军的研究表明[2]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雏鸡的出生重和雏鸡7 日龄的体重是成正相关的关系,即出生重越大,7 日龄的体重就越大;而雏鸡7 日龄的体重与38 日龄或其他上市日龄鸡只体重也是成正相关的关系,7 日龄的雏鸡每多增加1 g的体重,38 日龄后的鸡只将至少多增加8 g 体重。
种蛋的大小是可以调控的生产指标,因此提高蛋重特别是早期蛋重对肉种鸡的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蛋重与种鸡产蛋率及体重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肉种鸡在产蛋期的总产蛋量是一定的,总产蛋量等于蛋重与产蛋率的乘积,所以增加了蛋重就会降低种鸡的产蛋率,使种鸡的产蛋数减少。
另外,体重大的种鸡更容易产个头大的种蛋,种鸡的体重与其所产的种蛋蛋重成正相关的关系,即种鸡的体重越高,所产的蛋重就越大[3]。
一方面,我们要保证蛋重,生产出合格的并拥有良好生长性能的商品肉鸡,提高商品肉鸡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保证肉种鸡在整个生产周期内能产出更多的健雏,以保证肉种鸡的生产效益,所以,对于种蛋大小的控制管理就是要在这两方面寻找到平衡点,使种鸡与其所生产的商品肉鸡的生产都能得到较高的收益。
1.3 蛋重对蛋形指数孵化失重及初生重的影响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由于胚胎发育和蛋内水分的蒸发等因素会使种蛋出现孵化失重,蛋重、蛋形指数和孵化失重对孵化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5]。
一些研究[6-7]表明,种蛋越重,横径和纵径越大,而蛋形指数无明显变化,种蛋的蛋重与26 胚龄重和初生重有强相关,与失重和失重率无明显相关,说明了雏鸡的初生重取决于种蛋的大小,种蛋越大,初生重越大,而种蛋的大小与失重和失重率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在孵化时,要选择与平均蛋重相近的种蛋,种蛋越大,孵化率反而降低[8]。
蛋越大,鸡雏越大,上市日龄越时肉鸡体重也愈大;大蛋所生产的肉鸡在生长速度( 日增重) 和饲料利用率上优于小蛋所产生的肉鸡[9]。
2 影响蛋重的因素2.1 饲养方式:王延新认为[10]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笼养鸡所产的蛋通常比平养鸡产蛋重量稍大一些。
2.2 开产时的体重:张守双认为[11]体重和产蛋率呈负相关,与蛋重呈正相关。
为了获得最大的蛋,在母鸡体重达到1500-1600克以前,不能用光照刺激的办法来促使性成熟[12.13]。
2.3 开产日龄:鸡群产蛋率达5%时为正式开始产蛋(简称开产)[14]。
鸡的开产日龄与其体格大小有关,总的来说,鸡开产日龄越早,蛋的重量就越小;反之,开产日龄越晚,则在产蛋期中所产的蛋重就愈大。
2.4 环境条件和温度鸡群过分拥挤导致蛋变小,适时地转群装笼,对母鸡产蛋的高峰、蛋的大小和整齐度均有好处。
吴增明[15]在进行饲养方式不同的试验中,发现平养的鸡比笼养鸡蛋小。
环境温度的高低对于蛋重影响更明显。
提高鸡舍温度,可降低蛋重;降低鸡舍温度,可提高蛋重。
据报道,鸡舍温度每升高1℃,蛋重下降0.17-0.98 克,平均0.4 克。
平均舍温在27.5℃时,中小型蛋的比例为32%;平均舍温在31.6℃时,中小型蛋的比例为67%。
如要增加蛋重,必须做好肉种鸡的季节性饲养管理工作,把鸡舍的温度控制在19-23℃2.5 营养亚油酸:亚油酸参与脂肪代谢, 通过它对蛋黄的影响而影响蛋的大小。
所以日粮中应保证大蛋重的亚油酸水平,目前公认的为1.5%。
能量 :能量通过影响肉种鸡饲料的进食量、蛋白质进食量影响蛋重。
马健[16]认为在不提高蛋白质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日粮的能量 , 产蛋量及蛋重都得到改善。
足够的能量供给,使肉种鸡有足够的蛋白质用于维持产蛋和增加蛋重。
能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蛋重变小,产蛋量下降。
尤其是14-20 周龄的肉种鸡鸡对能量浓度最为敏感[17]。
蛋白质:蛋白质水平或者更精确地说蛋白质进食量是影响鸡蛋大小的主要营养因。
低蛋白的日粮,可使蛋重下降。
当蛋白质摄入量在13-21克/ 日/只时,蛋白质摄入量愈高,蛋重就愈大,能量摄入量对蛋重几乎没有影响。
有人用13 %的蛋白质日粮,添加蛋氨酸和赖氨酸,对维持蛋重和产蛋量的效果,相当于含15 一18 %蛋白质的日粮。
3 种蛋蛋重管理要点3.1 15周龄至光照刺激期间的管理要点15 周龄至光照刺激阶段是影响母鸡开产、早期蛋重、种蛋产量、产蛋高峰前饲料绝对需求量和产蛋高峰潜力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应通过增加料量来加速母鸡的均匀生长,获取适宜的周增重。
陈合强等认为[18]肉种鸡15-16周后增重加快,周增重很重要,它影响到性器官的发育,在性成熟时,卵黄开始蓄积,约9-12d 卵泡达到成熟,到排卵前7d,开始迅速上升,可增加16倍,排卵后的3d 又开始缓慢。
因此,性器官发育的好坏对提早或延迟开产周龄、性成熟同步性、产蛋上升快慢以及后期骨骼体型的发育都有影响。
15周时体重超标,不能再压制体重,应保证周增幅;一般情况下,16-21 周,日增重19g,22-26 周,日增重23g。
当产蛋率达到40%左右时即可投足产蛋高峰期料量,投料量保持不变。
二周后当试探性投料而产蛋率不再上升时,则应考虑适当减少料量,以防止鸡只体重增大,体内脂肪积蓄,造成过肥,引起产蛋量下降和影响种蛋受精率[19]。
谭善杰等[20]认为鸡群的开产日龄直接影响整个产蛋期的蛋重。
新母鸡开产日龄愈大,产蛋初期和全期所产的蛋就愈大.延迟开产日龄会令初产蛋较大,可通过控制光照来控制性成熟.光照刺激时机对早期蛋重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加光时机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在加光前后(16~23 周龄)要对鸡只的丰满度进行监测,母鸡身体方面有3 个部位需要监测:胸部、翅部、耻骨。
李庆国认为[21]20 周龄时鸡只的胸部应该具有多余的肌肉,横断面应呈现较宽大的英文字母V 形;翅部应有很少的脂肪,很像人手掌小拇指尖上的程度;耻骨开张一指半。
3.2 肉种鸡开产前后的饲养管理避免过量饲喂。
一般在肉种鸡产蛋爬高峰期间,有的人期望获得较高的高峰产蛋率,而饲喂给种鸡过量的饲料,另外,有些鸡群由于育成期的原因,高峰时产蛋率较低,但是,仍然饲喂正常的料量,这也会造成过量饲喂。
如果母鸡在此阶段接受的料量大大超过产蛋所需要的料量,将会造成卵巢结构发育异常及体重超标。
过量饲喂会产生3 种结果:一是双黄蛋比例过高;二是产蛋高峰后产蛋率下降得快,三是产蛋后期蛋重较大。
因此在产蛋初期饲料的添加一定要密切结合产蛋率和蛋重的增加,缓慢、持续的给与。
每天都要对产蛋率、蛋重、吃料时间、鸡舍温度进行监测,以确定料量的增加数量和增加速度。
3.3 肉种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3.3.1 产蛋高峰前加料产蛋期对营养的要求从生长期的粗蛋白为主过渡到产蛋期的以能量为主,粗蛋白为辅。
肉种鸡场表现的主要问题是高峰产蛋率很高,但蛋重较小,主要原因是能量供应不够引起的,料量的不足首先影响蛋重的大小,其次才影响产蛋率的高低。
赵艳红[22]认为,成绩良好的鸡群在高峰期料量应为168-172 克,但要确保料中的代谢能在11.97 兆焦/ 千克左右。
何时调到高峰料应以产蛋率上去的快慢来决定,一般应在产蛋率达到60%-65%加到高峰料量,从5%上升到70%需要21 天。
3.3.2 高峰后减料高峰后减料的目的是减少饲料浪费,防止鸡只过肥影响后期的产蛋率和受精率,最大限度的延长产蛋期。
减料的关键在于要肥不影响当时产蛋,又防止体重上升过快。
减料应看产蛋率是否上升,采食时间过长也要尽快减料。
当没有任何外因时,1 星期产蛋率不升时应考虑减料。
首次减料在2-3 克左右,40 周龄前每星期减1 克左右,40 周龄后每星期减0.5 克左右。
每次减料后应仔细观察采食情况,如果时间加快,可减少减料数量,但必须确定料量无误。
减料后如产蛋率下降,要及时弄清原因。
综上所述, 调控鸡蛋的重量应从雏鸡开始, 选择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 使后备母鸡在开产时体重及体型都达到推荐标准, 其中通过对温度、营养及各个时期饲养管理的调节,从而得到较好的蛋重。
只有这样,在肉种鸡的养殖上才会得到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1] 何宗亮,匡伟,姚远,曹伟,郗正林等.蛋重对蛋形指数孵化失重及初生重的影响[J].当代畜牧,2012,2:38-39[2] 白志军蛋重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J].猪与禽,2010,29-30[3] 丁亚君控制鸡蛋大小有方法[J].小康生活 2006(5),29-30[4] 赵振华,黎寿丰,黄华云等.蛋重与蛋形指数对邵伯鸡种蛋孵化性能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0,32(19):64-65[5] 王凤华,李文红,滕可导.影响鸡种蛋孵化率的因素[J].中国畜牧兽医,2007(2):32-33[6] 马玉胜,李华芬. 种蛋蛋重对肉仔鸡成活率与增重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 1997(1) :40- 41.[7] 刘静波牛淑玲. 蛋重与孵化率及肉鸡生产性能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吉林畜牧兽医,1994, 16(6):20-22.[8] 刘海斌,耿光瑞,治福清.蛋重对孵化率的影响[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1(11):18[9] 杜忠亮,邢明伟,贺山.肉用鸡入孵蛋重、初雏重与其生长速度的关系[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5(3):8-9[10]王延新.蛋重大小的控制[J].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3(3),14-15[11] 张守双.影响蛋重的几个因素[J].畜禽饲养2010(10),40-41[12] 季玉光.影响蛋个大小的因素[J].畜牧兽医2004(2),29-30[13] 杨玉栋,赵志国.鸡蛋大小可控制[J].河北农机2008(2),40[14] 李汉翘,温培本.石岐杂鸡产蛋初期蛋重变化的观察[J].养禽与禽病防治1987(1):9-11[15] 吴增明. 肉种鸡种蛋大小的控制[J].中国家禽2008(12),51-52[16] 马健 .鸡蛋重量的调控技术[J].生产技术 2004(7),15-17[17]高海燕,李春梅. 影响蛋重的因素[J].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5(4),6-8[18] 陈合强,施海东,陈栋等.AA+肉种鸡预产期的饲养管理要点[J].家禽科学2011(1),17-18[19] 司圣勇.平养肉种鸡产蛋期的管理措施[J].中国家禽,2005(24):24-25[20] 谭善杰,王涛,赵敏.控制鸡蛋大小的生产技术[J].畜禽饲养2005(7),4-5[21] 李庆国.不同产蛋时期肉种鸡料量控制的方法[J].畜禽饲养 2011(4),30[22] 赵艳红.肉种鸡育成期与产蛋期的饲养管理要点[J].畜禽饲养 201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