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电视新闻类节目实际,阐述如何贯彻“三贴近”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电视新闻宣传贴近性的实现摘要:“三贴近”指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当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个原则,充分显示出了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
电视新闻以其优越的条件优势对于,尤其是强烈的民生意识和广泛的参与性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电视新闻坚持贴近性的原则,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电视新闻的贴近性表现的就很明显。
关键词:电视新闻贴近性存在的问题完善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视新闻作为宣传党和政府领导方针及决策的重要途径,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媒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贴近民生的新闻更是作为重要的新闻模式,贴近大众的生活,很好的诠释了总书记“三贴近”的重要指示。
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进步,对于优质的新闻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文通过分析电视新闻的一些贴近性方面的一些认识,对电视新闻坚持贴近性的实现做一些建议。
1 电视新闻贴近性存在的一些问题电视新闻在实际发展应用中,说到底就是为人们群众服务,在满足群众信息获取的同时,达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
因而在发展中必须遵循“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等三贴近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价值。
在当前发展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电视新闻的贴近性无法确切的实现。
在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性不够,节目雷同现象严重电视新闻在民生新闻方面,形成了许多节目的报道的一些新闻事件出现高度雷同的现象,表现手法等等各方面都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通病。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电视媒体相当多,但是,由于市场有限,大量的风格和基本定位极为相似的栏目就同时地出现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新闻内容同质化。
1.2 电视新闻信息量少,宣传效果不佳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网络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还使人们形成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生活模式。
坚持“三贴近”原则提升新闻记者的能力素养当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新闻战线蓬勃展开,这是中央为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
笔者认为,加强对新闻队伍的建设,提高记者自身素质,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一、“三贴近”是提升新闻记者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2003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动员部署各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简称“走转改”)活动,这是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
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农村牧区、工厂矿区、边疆哨卡,采写了一批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这种“接地气”的新闻采访活动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是做好新闻宣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语言,增强群众意识,讲述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改进文风,写出精品,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例如记者去锡盟太旗采访太旗农牧民因农业合作社和特色种植业发家致富的典型时,以谦虚的态度,感动了很多被采访者。
很多农民建议记者去采访一个没有纳入采访计划的人,没想到他的一番谈话打动了我:“……咱们农民不比城里人差,我今年一次性把种的菜转给了合作社,又在自己的地里打工挣钱。
咱就是穿着农装的工人……”这些话语是这次采访中没有听到的一种声音,这也是太仆寺旗农业合作社让农民增收的一个很好的事例。
因此,记者便把它引用到《合作社成为农牧民致富的“助推器》一文里,刊登在头条。
寥寥几笔,短短几句话就把这些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组织的满意跃然纸上。
新闻要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激励人们主动参与到党和政府的政策中,就必须把群众当主角,让群众发言,多讲群众的故事,用群众的视角去反映和处理问题,切实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会有群众的观点,我们的新闻媒体才会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三贴近新闻学名词解释
"三贴近新闻"是中国新闻传媒行业的术语,指的是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的原则和要求。
具体解释如下:
1.贴近生活:即新闻报道要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
的所思所想所盼,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社会事件等。
通
过报道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故事,使新闻更具有亲和力和感
染力,让广大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贴近群众:即新闻报道要贴近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情感体验,
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普通劳动者等。
要关注社会各阶层
的声音和诉求,传递他们的心声和呼吁,唤起社会对弱势群体
的关注和关爱,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贴近实际:即新闻报道要贴近社会现实和发展变化,关注国家
政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新闻。
要关注国家重大决
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等,向读者传递最新的社会信息和政
治动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形势和国家发展。
"三贴近新闻"原则鼓励新闻媒体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社会各个领域的新闻事件,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知识需求,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应遵循的职业准则。
广播新闻节目如何坚持“三贴近”原则杨桐波【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1页(P137)【作者】杨桐波【作者单位】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正文语种】中文广播新闻节目是听众获取本地新闻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少新闻存在脱离实际、游离生活、远离群众的问题,不符合中央提出的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那么,新闻节目应该如何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不够“贴近”的问题,拉近与广大受众的距离,让听众与新闻的第一现场更接近一些呢?笔者认为还应重点抓好新闻节目,唱响主旋律,重视日常新闻节目质量,来实现新闻节目的“三贴近”。
广播新闻节目首先要在唱响主旋律上打好“三贴近”的主动仗。
其实,广播新闻节目首要职责是政策宣传。
因此,采编人员在时政新闻的“三贴近”上大有文章可做,也必须做好这篇文章。
“要以正面宣传为主。
要满怀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广播新闻节目主要任务更应该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尽职尽责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真心实意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呼声。
因为“党的政策”同“群众利益”从根本上讲是息息相通的。
“群众利益无小事”。
党的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就集中体现在关心群众的利益上。
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生动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坚持“三贴近”原则,对于广播媒体的工作人员来说也存在一个如何切实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深入基层生活,密切和群众联系的工作作风。
我们不但要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采访更要深入到基层。
用在基层挖掘出来的客观事实讲道理,传播先进、科学的文化理念,弘扬社会正气。
通过真情颂扬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智慧,来弘扬真、善、美;通过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揭露百姓切齿痛恨的腐败、堕落等不良的社会现象,鞭挞假、恶、丑。
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倡导先进,督促后进。
试论“三贴近”原则与新闻报道工作摘要:关于“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实现新闻工作“两为”方针服务方向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这个原则对于新闻报道工作意义重大。
对此,新闻工作者要以初衷的立足点,改变工作态度,改进报道手法,以便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三贴近”新闻报导基本功电视新闻是以电视作为媒介的重要舆论工具,而其中的时政新闻则在各级媒体中都作为主干力量来发挥其引导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电视时政新闻都担负着报道重大党务、政务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领导人的活动的任务,在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排列次序和比重上大多占据重要位置。
前几年,电视新闻曾经在报道会议、领导人活动等时政要事的时候,程式化、礼仪化严重,使观众对这类节目产生了无奈、厌烦的情绪,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宣传效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政策规定。
《意见》中充分肯定了时政新闻在贯彻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求中央机关和各级领导自觉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要求新闻单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新闻报道为什么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呢?党中央又为何将“三贴近”原则提到一个这样的高度呢?一、“三贴近”原则对新闻报道的意义与作用首先,贴近实际才能采出鲜活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坚持贴近实际,才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这不单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深入实际,才能在时政活动中发现新闻。
在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中并非无新闻,但会议和领导同志本身并不等于新闻。
如果没有在实际中深入挖掘材料,把报道的角度从着重于活动、会议的形式转向其内容、内涵,报道必然要流于程式化、礼仪化,无法满足观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