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旋转曲面面积 一`微元法
- 格式:ppt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5
利用微元法求旋转曲面面积的研究
旋转曲面是二维曲面向三维曲面旋转转换过程,它包括很多基本曲线,经过细
心整合可以用于建立几何形体之后实现详细的丰富外观效果。
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和其他曲面不同,一般而言,只有通过微元法才能够求解准确的面积。
微元法是分析数字分析旋转曲面的面积的一种数值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复杂的
旋转曲面拆分成多个小的微元,然后计算每个微元的面积,进而累加以获得整体的面积。
微元法求旋转曲面面积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旋转曲面的特性,有助
于准确估计面积大小,当我们评估曲面形状、体积和特性时,微元法就被广泛应用。
然而,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时间长,易出错等,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进行改进。
总之,微元法求旋转曲面面积的研究在许多工程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它能够
有效解决很多复杂的计算问题,为工程设计批量生产提供精确的指导,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旋转曲面的面积公式推导
推导旋转曲面的面积公式,需要先了解以下概念:
1. 旋转曲面:将平面上的一条曲线绕着某个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
2. 微元法:将曲面分为无数个微小的扇形,计算每个扇形的面积,再将所有扇形面积相加得到整个曲面的面积。
3. 弧长: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长表示曲线上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微元法表示为:

在了解以上概念后,就可以开始推导旋转曲面的面积公式了。
假设旋转曲面是由曲线y=f(x)在x轴上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旋转曲面的微元面积dS可以表示为:
dS = 2πy*ds
其中,2πy表示曲线在旋转时所经过的弧度,ds表示曲线上微小的弧长。
由微元法可知,旋转曲面的面积公式为:
S = ∫ 2πy*ds
其中,积分区间为曲线上的所有点。
又由于弧长公式为:
ds = sqrt(1+(dy/dx)^2)dx
将ds带入面积公式,有:
S = ∫ 2πy*sqrt(1+(dy/dx)^2)dx
将y=f(x)带入公式中,可得:
S = ∫ 2πf(x)*sqrt(1+(f'(x))^2)dx
这就是旋转曲面的面积公式。
微元法求旋转体侧面积的推导过程在数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叫做旋转体,想象一下,咱们常见的水杯、足球、甚至是一些奇形怪状的雕塑,都是旋转体的变种。
当我们想知道这些东西的侧面积时,微元法就是那把金钥匙,打开了这个神秘的大门。
好吧,咱们先来聊聊什么是微元法。
微元法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把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
这就像是吃一块大蛋糕,谁会一次性吞下去呢?当然是切成小块,一口一口慢慢享受。
微元法就是把复杂的形状切成一个个微小的部分,然后逐一计算它们的贡献,最后再把所有的贡献加起来。
想象一下,你在沙滩上捡贝壳,每一个贝壳都代表着一个微元。
每捡一个贝壳,你就能记录它的大小、形状,最后把这些信息汇总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棒?同样,咱们用微元法来计算旋转体的侧面积,也是这个道理。
设想一个旋转体,咱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无数个细小的圆环拼起来的。
每个圆环的周长和高度都是可计算的。
周长嘛,大家应该知道,圆的周长公式是2πr,r就是半径。
这边说的r可不是随便的,得根据你在旋转体上的位置而定。
咱们就要开始“微分”了。
这一步可是关键,微分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把圆环的高度想得极其微小,几乎快要看不见。
这样一来,咱们就能用一个很简单的公式来计算每个小圆环的面积了。
想想看,每个小圆环的侧面积就是它的周长乘以它的高度,对吧?换句话说,微元的面积就是dS = 2πr * dh。
这里的dS代表的是微小面积,r是当前圆环的半径,dh是微小的高度,听起来是不是简单多了?所以,咱们只需要把这些小的面积加起来就能得到整个旋转体的侧面积。
来来来,咱们把这些微小的面积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
整个过程就像是在拼乐高积木,一个个小块拼成了一个大大的旋转体。
每一块都在努力为整体贡献力量,简直是团队合作的最佳范例。
最终,咱们得到的就是旋转体的侧面积公式,感觉像是解开了一个小小的谜题,成就感满满。
不过,这里也有个小插曲。
刚开始接触这些公式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它们复杂得像外星语言一样,搞得人晕头转向。
第十章定积分的应用教学要求:1.理解微元法的思想,并能够应用微元法或定积分定义将某些几何、物理等实际问题化成定积分;2.熟练地应用本章给出的公式,计算平面区域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用截面面积计算体积、旋转体的体积和它的侧面积、变力作功等。
教学重点:熟练地应用本章给出的公式,计算平面区域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用截面面积计算体积、旋转体的体积和它的侧面积、变力作功等教学时数:10学时§ 1 平面图形的面积( 2 时)教学要求:1.理解微元法的思想,并能够应用微元法或定积分定义将某些几何、物理等实际问题化成定积分;2.熟练地应用本章给出的公式,计算平面区域的面积。
教学重点:熟练地应用本章给出的公式,计算平面区域的面积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直角坐标系下平面图形的面积:1.简单图形:型和型平面图形 .2.简单图形的面积 : 给出型和型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对由曲线和围成的所谓“两线型”图形, 介绍面积计算步骤. 注意利用图形的几何特征简化计算.例1求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例2求由抛物线与直线所围平面图形的面积.(二)参数方程下曲边梯形的面积公式:设区间上的曲边梯形的曲边由方程给出 . 又设, 就有↗↗, 于是存在反函数. 由此得曲边的显式方程.,亦即.具体计算时常利用图形的几何特征 .例3求由摆线的一拱与轴所围平面图形的面积.例4 极坐标下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由曲线和射线所围“曲边扇形”的面积公式. (简介微元法,并用微元法推导公式 . 半径为, 顶角为的扇形面积为 . )例5求由双纽线所围平面图形的面积 .解或. ( 可见图形夹在过极点, 倾角为的两条直线之间 ) . 以代方程不变,图形关于轴对称 ; 以代, 方程不变,图形关于轴对称 . 参阅P242 图10-6因此.三、小结:§ 2 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 2 时)教学要求:熟练地应用本章给出的公式,用截面面积计算体积。
§4 旋转曲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理解微元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 教学内容: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求旋转曲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求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的计算公式. (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旋转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一 微元法用定积分计算几何中的面积,体积,弧长,物理中的功,引力等等的量,关键在于把所求量通过定积分表达出来. 元素法就是寻找积分表达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 它的大致步骤是这样的:设所求量 是一个与某变量(设为x )的变化区间 有关的量,且关于区间具有可加性. 我们就设想把分成n 个小区间,并把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小区间记坐, 然后就寻求相应于这个小区间的部分量的近似值(做这一步的时候,经常画出示意图帮助思考),如果能够找到的形如近似表达式(其中为上的一个连续函数在点x 处的值, 为小区间的长度),那么就把 称为量的元素并记做,即dx x f dU )(=以量 的元素作为被积表达式在上进行积分,就得到所求量 的积分表达式:⎰badx x f )(例如求由两条曲线)(,)(21x f y x f y == (其中],[,21b a C f f ∈)及直线 b x a x ==, 所为成图形的面积A.容易看出面积元素dx x f x f DA |)()(|21-=于是得平面图形b x a x f y x f ≤≤≤≤,)()(21 的面积为⎰-=badxx f x f A |)()(|21采用微元法应注意一下两点: 1)所求量 关于分布区间 具有代数可加性.2))()(x o x x f U ∆=∆-∆对于前面所讲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体积、曲线弧长相应的微元分别为:xy s x x S V x y S ∆'+≈∆∆≈∆∆≈∆21)(||二 旋转曲面的面积§5 定积分在物理中的某些应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内容: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微元法导出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会用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1 变力沿直线所作的功从物理学知道,如果物体在做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常力F 作用,并且力F 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那么,当物体移动了距离s 时,力F 对物体所作的功是 FS W = 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是变化的,那么就遇到变力对物体作功的问题,下面通过例1说明如何计算变力所作的功例1 把一个带电量为的点电荷放在 轴的原点 处,它产生一个电场,并对周围的电荷产生作用力,由物理学知道,如果有一个单位正电荷放在这个电场中距离原点为 的地方,那么电场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为2r qk F =( 是常数),如图,当这个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从处沿 轴移动到)(b a b r <=处时,计算电场力 对它所做得功.解 在上述移动过程中,电场对这个单位正电荷的作用力是不断变化的,取 为积分变量,它的变化区间为,在上任取一小区间,当单位正电荷从 移动到时,电场力对它所作的功近似于dr rkq2,从而得功元素为于是所求的为例2 某水库的闸门形状为等腰梯形,它的两条底边各长10m 和6m,高为20m,较长的底边与水面相齐,计算闸门的一侧所受的水压力。
第十章定积分的应用4 旋转曲面的面积一、微元法定义:已知:若φ(x)=⎰xf(t)dt,则当f为连续函数时,φ’(x) =f(x),或adφ=f(x)dx,且φ(a)=0,φ(b)=⎰bf(t)dt.a现将问题倒过来,若所求量φ是分布在某区间[a,x]上的,或它是该区间端点x的函数,即φ=φ(x), x∈[a,b],且当x=b时,φ(b)适为最终所求的值.在任意小区间[x,x+△x]⊂[a,b]上,若能把φ的微小增量△φ近似表示为△x的线性形式:△φ≈f(x)△x,其中f为某一连续函数,而且当△x→0时,△φ- f(x)△x=o(△x),亦即dφ=f(x)dx,那么只要把定积分⎰bf(x)dx计算出来,就是该问题所求的结果,这种a方法通常称为微元法.注:1、所求量φ关于分布区间必须是代数可加的;2、微元法的关键是正确给出△φ的近似表达式△φ≈f(x)△x.应用:求平面图形面积的微元表达式:△A≈|y|△x,且dA=|y|dx. 求立体体积的微元表达式:△V≈A(x)△x,且dV=A(x)dx.求曲线弧长的微元表达式:△s≈2y1'+dx.+△x,且ds=2y1'二、旋转曲面的面积设光滑曲线C 的方程为y=f(x), x ∈[a,b],不妨设f(x)≥0.曲线C 绕x 轴旋转一周得旋转曲面如图,可用微元法导出其面积公式. 通过x 轴上点x 与x+△x 分别作垂直于x 轴的平面,在旋转曲面上截得一狭带,当△x 很小时,近似于一圆台侧面,即△s ≈π[f(x)+f(x+△x)]22y x ∆+∆=π[2f(x)+△y]2x y 1⎪⎭⎫ ⎝⎛∆∆+△x ,其中△y=f(x+△x)-f(x),又y lim 0x ∆→∆=0,2x x y 1lim ⎪⎭⎫⎝⎛∆∆+→∆=)x (f 12'+. 由f ’(x)的连续性可保证:π[2f(x)+△y]2x y 1⎪⎭⎫ ⎝⎛∆∆+△x-2πf(x))x (f 12'+△x=o (△x).∴dS=2πf(x))x (f 12'+, S=2π⎰'+ba2)x (f 1f(x )dx.若光滑曲线C 由参数方程:x=x(t), y=y(t), t ∈[α,β]给出,且y(t)≥0,则 由弧微分知识推知曲线C 绕x 轴旋转所得旋转曲面的面积为: S=2π⎰'+'βα22)t (y )t (x y(t)dt.例1:计算圆x 2+y 2=R 2在[x 1,x 2]⊂[-R,R]上的弧段绕x 轴旋转所得球带的面积.解:圆在x 轴上方的曲线为y=22x R -,则y ’=22xR x --,所得球带的曲面面积为:S=2π⎰-+⋅-21x x 22222xR x 1x R dx=2πR(x 2-x 1).注:当x 1=-R, x 2=R 时,则得球的表面积S 球=4πR 2.例2:计算由内摆线x=acos 3t,y=asin 3t 绕x 轴旋转所得旋转曲面面积。
§4 旋转曲面的面积一 微元法用定积分计算几何中的面积,体积,弧长,物理中的功,引力等等的量,关键在于把所求量通过定积分表达出来. 元素法就是寻找积分表达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 它的大致步骤是这样的:设所求量 是一个与某变量(设为x )的变化区间 有关的量,且关于区间 具有可加性. 我们就设想把 分成n 个小区间,并把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小区间记坐 , 然后就寻求相应于这个小区间的部分量 的近似值(做这一步的时候,经常画出示意图帮助思考),如果能够找到的形如 近似表达式(其中 为 上的一个连续函数在点x 处的值, 为小区间的长度),那么就把称为量 的元素并记做,即 dx x f dU )(= 以量 的元素作为被积表达式在 上进行积分,就得到所求量 的积分表达式:⎰badx x f )(例如求由两条曲线)(,)(21x f y x f y == (其中],[,21b a C f f ∈)及直线 b x a x ==, 所为成图形的面积A.容易看出面积元素dx x f x f DA |)()(|21-=于是得平面图形b x a x f y x f ≤≤≤≤,)()(21 的面积为⎰-=badx x f x f A |)()(|21采用微元法应注意一下两点:1)所求量 关于分布区间 具有代数可加性.2))()(x o x x f U ∆=∆-∆对于前面所讲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体积、曲线弧长相应的微元分别为:x y s xx S V xy S ∆'+≈∆∆≈∆∆≈∆21)(||二 旋转体的侧面积设y =y(x)于[a,b]上非负,且连续可微,该曲线绕x 轴旋转后所得的旋转面的侧面积:2b aS π=⎰ 例1、 计算圆222R y x =+在],[],[21R R x x -⊂上的弧段绕x 轴旋转后所得的旋转面的侧面积. 例2、 计算由内摆线t a y t a x 33sin ,cos ==绕x 轴旋转后所得的旋转面的侧面积. 作业:P255 1(2)(3),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