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方言语音和普通话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黑龙江方言的形成、特点和分区本文通过对黑龙江方言的形成过程、语言结构特点和方言内部分区情况的介绍,揭示了黑龙江方言在整个东北方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方言学研究的价值,希望为进一步开展具体方言小片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标签:黑龙江方言方言分区东北官话地域方言一、黑龙江方言的形成过程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疆,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
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由于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历史、文化与地域上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界一般以东北方言或东北官话来统称东北地区居民内部使用的方言,黑龙江方言即是其中的一支地域方言。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三省毗连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远古时期这里便有汉族移民,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一直很少。
从唐代契丹、棘羯经金元两代女真直到明末形成的满族,历代在这一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都属阿尔泰语系。
从辽代开始,才有大批汉族人从内地移居东北。
这些汉族人大都是契丹建立辽国前后,从幽燕地区被掠夺到东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他们所说的幽燕方言的影响逐渐扩大。
12世纪中叶,女真统治者迁都燕京时,女真族大都会使用汉语了。
金灭辽后,继续强迫大批关内汉族人移居东北。
这些汉人和早期来的汉族人加在一起,数量已相当可观。
汉族文化水平高,人口多,汉语在东北各族语言中自然就占了优势。
这种汉语就是以燕京话为中心的幽燕方言在和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密切接触过程中形成的早期东北官话。
对黑龙江方言可以有两种理解(聂志平,2005):一是黑龙江省的汉语方言;二是从属于北京官话中的一个分支。
第一种理解是从地域角度来说的,指黑龙江人使用的所有汉语方言,包括一些因移民原因而形成的方言岛。
第二种理解黑龙江方言是北京官话的一支,这里不包括黑龙江地域内所属的其他方言的方言岛,比如处于抚远县境内的二屯话、处于嘉荫县境内的太平屯话和处于虎林县的虎林话,以及黑龙江西部从肇源到漠河站道两侧狭长地带的站话,都不属于我们所谓的黑龙江方言。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zhi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dao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
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
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
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
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
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
方言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
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
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
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bai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du础的方言,以典范的zhi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dao民族共同语。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一、概念不bai同
1、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du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zhi(官话)为基础方言dao,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2、方言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二、法律地位
1、普通话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方言方言一般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不作为通用语言。
三、语法不同
1、普通话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
如“给我一本书。
”
2、方言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如“给本书我。
”。
为什么哈尔滨人讲普通话最标准哈尔滨话,是最接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普通话发音的一个地方的方言。
与各汉语方言相比,表达标准,有清晰,明亮的特色。
一些外国人认为,哈尔滨话具有好听的,地道的,没有声音奇怪的语调。
也正是这个原因,过去几十年中,哈尔滨为全国各地的电台,电视,文学艺术组织的培育和提供了大量成功的播音员和主持人。
历史哈尔滨处于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的城市,距北京一千多公里,又相隔辽宁,河北等说浓重地方方言的省份,却和北京话是惊人的类似,相似度甚至远高于北京的周边地区和各大城市,真的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此外,哈尔滨市的历史只有短短的100多年,却出现这样一个标准的本地方言。
形成许多人认为,这由于多民族的混合与哈尔滨的推广普通话。
语言从一开始的移民开始分划,同地的人们本来说一种语言,却由于移民而获得具有地理特征得方言。
在一方面,北京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受东北民族,即女真族和满语的直接影响。
在另一方面,哈尔滨普通话。
反过来,受京旗移垦的深远影响。
清代中期,近1万北京满族人,返回到满族原在哈尔滨地区,给当地讲汉语的土著人民带来标准的中文语音。
东北方言,可分为辽东方言和辽西方言,辽东方言与隔海的胶东半岛相同,辽西方言与毗邻的河北近似。
晚清末年,因为朝廷不再禁止进入东北北部的部分县,说辽东方言的山东人和说辽西方言的河北人扩散到哈尔滨地区。
因此,辽东的方言,辽西方言和土著方言,混合在一起,在哈尔滨地区,人们放弃自己的母语的的其他杂音,必须使用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语言,声音,才能够良好的交流。
经过几代人的收敛性的分离纯化,最终形成为非常近似于普通话的“哈尔滨话”。
然而,哈尔滨话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环境(松花江流域)。
河流旁往往是人类的起源,如黄河,尼罗河,巴比伦河,幼发拉底河的人类发祥地,是人类文明的4个天然河流域,形成他们自己的语言,是人类语区的天然划定。
哈尔滨话不是孤立的,将它放在东北来说,如果在该地区进行调查。
哈尔滨方言七十年语音变化研究哈尔滨方言七十年语音变化研究引言:方言是一个地域或社群所特有的语言变体,常常反映着该地区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的变迁。
哈尔滨方言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方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语音变化。
本文将对哈尔滨方言七十年来的语音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了解这一方言的历史发展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1. 哈尔滨方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
由于其地理位置接近俄罗斯和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哈尔滨方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此外,哈尔滨在过去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战争、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方言的语音变化有一定影响。
2. 哈尔滨方言的语音特点哈尔滨方言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
例如,哈尔滨方言中的声母韵尾发音较普通话明显不同,其声调也较为复杂。
这些语音特点可能是哈尔滨方言七十年语音变化的重要线索。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语音录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选择不同年龄层次的哈尔滨本地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方言使用情况和语音习惯。
然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语音录制设备对被试者进行录音,并对录音进行语音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1. 哈尔滨方言声母韵尾的变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七十年来,哈尔滨方言中一些声母韵尾发音发生了明显变化。
例如,原本较为明显的齿齰音"zh"在年轻人中逐渐变为"z",与普通话的"z"发音趋同。
同时,原本区分不清的"n"和"l"发音在年轻一代中日渐模糊,表明两者的异音化趋势。
2. 声调的演变哈尔滨方言的声调较普通话更为复杂,有八种基本调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方言的声调系统发生了调整。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年轻人对于方言声调的运用已经不如老一辈人那样准确,可能是由于城市化和社会化进程对方言传承的影响。
东北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概述: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和发音方面。
由于东北方言的特殊发音特点,对于东北方言使用者学习英语发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北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语音特点的差异1.元音系统:东北方言与英语在元音系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东北方言中存在许多不同于英语的元音音位,如较重的a、o、e声母。
这些不同的元音系统会影响东北方言使用者在学习英语时发音的准确性。
解决方案:加强对英语元音系统的学习,通过比较和模仿英语中的元音音位,提高发音准确性。
2.辅音系统:东北方言与英语在辅音系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东北方言中辅音音位的区分较为模糊,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会出现将相似辅音音位混淆的情况。
解决方案:通过听力训练和发音练习,加强对英语辅音音位的区分,培养准确的发音习惯。
二、语调的差异东北方言的语调特点与英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东北方言的语调有明显的上升、下降、强势和弱势音的区分,而英语则更注重句子的节奏和重音。
因此,东北方言使用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出现语调不准确的情况。
解决方案: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和听力训练,加强对英语语调的感受,提高语音的自然度和流利度。
三、习惯性发音错误由于东北方言的习惯性发音特点,东北方言使用者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固定的发音错误。
例如,东北方言中的r音发音较浊,而英语中的r音是清音。
此外,东北方言中的儿化音也会影响到英语的发音。
解决方案:通过反复训练,纠正习惯性发音错误,培养正确的英语发音习惯。
总结:1200字以上未达到要求请补充内容。
黑龙江站话量词初探站话是黑龙江方言的一个小类别,与普通话比较,它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站话量词与普通话量词相比较,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站话量词的构形特点,二是站话中特有的量词。
站话量词的使用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黑龙江站话用词上的特色。
标签:站话量词构形清政府为了加强与边境的联系,于是在黑龙江的边境沿线设置驿站。
站话主要就是驻守这些驿站的站丁及其亲属家眷之间交流的工具,久而久之站话就成了黑龙江方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站话的使用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西部地区,如肇源、肇州、林甸、富裕、黑河等市县的部分地区。
黑龙江站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主要论述站话中量词与普通话中量词相比较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与普通话相比,站话量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量词的用词和使用搭配上。
本文主要从站话量词的构形特点、普通话中没有的量词、使用搭配三个方面,来反映站话量词的特点。
一、站话量词的构形本文所涉及到的量词构形主要是从构词法的角度来表现站话量词的构形特点的。
“广义的构词法,从总的来看包括语音构词、语义构词和语法构词三种方法。
”[1]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构词法是狭义上的构词法,即语法构词;语法构词中其中有一种方法——派生法。
本文所考察的站话量词的构形特点主要是从派生法的角度,通过与普通话量词比较,来表现它的独有特点的。
站话量词在构形上的主要特点就是在量词词根上附着词缀语素,词缀语素主要有“子”和“儿”。
(一)量词词根+词缀“子”在普通话中同一个量词在不同的语体中为了表义的需要有时也会在量词词根上附加词缀“子”。
例如:(1)有一股香烛气味飘出来。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2)一股子一股子的香味直往鼻子里窜,直勾得他的肠子、肚子都叫唤起来。
(宁红《日月乡》)很显然,例(1)中的“一股”缺少形象色彩;例(2)中的“一股子”带有了很强的口语化色彩。
所以,在普通话中,量词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临时附加词缀“子”,从而表达相应的附加意义。
东北官话很接近普通话,比如长春话和哈尔滨话...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在朝鲜设汉四郡。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汉人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汉人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元明清以来,汉民族及少数民族南北流动,特别明清以来关内失业的农民大量流入东北,又促成汉满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东北第三个汉语方言历史时期。 东北官话很接近普通话,比如长春话和哈尔滨话(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相当明显的区别:过多的儿化音、北京话特有的方言词等等;辽宁话有较大的的变音)。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其实往往是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的“东北话”,有较重的东北味道。 有别于很多外地人的猜测,其实大体上东北地区越往南口音腔调越重、“东北味”越浓。黑龙江和吉林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口音都比较轻,因为受到满语、俄语和日语等语种的影响,加之解放后戍边生产建设兵团(农、牧、渔场93个,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口音影响,更为接近普通话,城市人和兵团人的发音十分接近普通话 。辽宁大部分地区受西、南部邻省影响,口音腔调比较重,部分方言有一定变音变声。东北话有大量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独有方言词,个别汉语通用词在东北话中的发音也不同于普通话。 东北官话有来自满语、俄语和日语的少量词汇。 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汉族主要来自河北北部(原热河省)移民北迁与部分山东闯关东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满语,蒙古语的影响;形成东北话,解放后进驻戍边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口音更接近普通话。
东北方言的区别东三省方言差异解析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的区别东三省方言差异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东北方言,就是东北的地方话。
东北话,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的地方变体。
以北京官话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近代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东北话和北京话一样,同属于北方方言的北京官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东北话,是东北三省和东北所有地区通行的方言。
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乃至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之处的沈阳话.是汉语北方方言次方言北京官话在辽宁和东北的代表方言。
一般来说,地理因素和地域性,并不是方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人们往往只是在习惯上,按照方言通行的区域给它起名字,沈阳方言的称呼就是这么产生的。
XX东北三省外面听起来话都差不多.但是,关起门来,比较一下,有很多的不尽相同之处。
辽宁话,比较的远一些,读他的语言能使人深深感受到,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带的辽宁沈城不愧是沿海省份的省城,当地说话都带着一些辐射性的特点.沈阳地区的话,其实也分为多种,由于受到周边地区口语的影响,所以语言的包装上也比较繁杂,举个例子。
一部分沈阳人把”是”读成”四”,一部分就把”是”读成”四”而且在”shi”和”si”方面比较的僵化走极端.各占一端,平翘舌有时很难分开”儿纸”,咱们代表的是个体,并非包括对方,这些方面比较有代表性. 我大体把沈阳话分为”铁岭腔,抚顺本溪腔,和本土腔”.铁岭腔比较接近于长春,四平话有着东北语言憨的本性,这种方言和长春话类似.抚顺本溪腔呢,声调就是比较转,有点吉林通化白山的口吻.如”你吃”在抚顺一般读成”泥此”.这种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进入沈阳当地的语言中充分的融合便成为了沈阳语言一个重要分支..沈阳土生土长的”纯净”语言就比较的东北了,很实在和憨厚,没有语调上的特殊加工,这个分支目前在沈阳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多了,但是还是顽强的存在着...长春:长春的语言上比较的封闭,很具有关东人的特点,长春所处的吉林省,大部分处在封闭的山区,语言上自然就没有外来的修饰,完好的保留着东北语言的精髓..沈阳:沈阳话同沈阳人憨厚、淳朴、粗犷、豪爽的件格分不开,具有刚健、清新、质朴的特色。
方言的内容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区
别是什么
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1、方言是我国汉民族聚集区的某一区域的语音,是该区域内的本地人沿袭下来的,并长期共同使用的一种有独特发音特点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发音特点的语音。
其特点是:
(1)具有区域性;是某一区域内地当地人的通用语。
(2)具有区域独特性;方言的发音有区域特色,如江浙方言n-l不分,一律发[l];山西方言平翘不分,前后鼻音部分一律发后鼻音等。
(3)沿袭了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如入声字、广东粤语的[m]。
(4)具有排他性;不同方言区的人员在口语交流中会有听不懂或误解情况的发生。
2、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同时又是全国各地区和各族人民的通用语。
其特点是:
(1)具有法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普通话说国家语言。
(2)具有融合性;如方言词汇的融合性。
(3)具有传承性;普通话是传承了中国历代的民族共同语的文化遗产。
(4)具有通用性;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人们沟通交流使用的语音。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
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
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
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
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
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
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
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
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
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作者:尹丽红来源:《黑河教育》2022年第06期[摘要]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东北人说话腔调十分接近,全国各地的人也都能听懂东北方言。
文章主要通过对东北方言的声调、声母、韵母和东北方言中动词的运用作出分析,与普通话加以对比,对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进行主要分析。
[关键词]东北方言;语音特点;普通话中国地域辽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这片辽阔的地域上原本使用着相同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点逐渐减少,不同点逐渐增加,原本的共同语言也有了一些变化,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方言。
方言形成以后,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汉语的发展趋势,东北方言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着。
东北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声调和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区别,东北方言不讲平仄,缺少标准普通话应有的琅琅上口,并且起伏变化不明显,这也与东北人豪爽的性格有关。
东北方言比较幽默,有着浓浓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东北人的热诚、粗犷的性格特点。
方言声调与方言的语音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语音特征形成不同的方言声调。
北京话豪爽利落,江浙地区的吴侬软语十分温柔,东北方言就显得幽默、豪迈。
现阶段网络的发达,使东北话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东北话极强的感染力深受全国人民的喜欢。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虽然东北话能被全国各地大部分人听懂,但东北话还是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独特风格。
一、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一)声母的特点1.平翘舌不分在东北方言中,声母的主要特点是平翘舌不分,经常把zh、ch、sh混淆为z、c、s。
在这一点中,就与标准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区别,东北方言、西北方言的太原等地、江淮方言和西南方言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此现象。
zh、ch、sh是舌尖后音,属于翘舌音;z、c、s是舌尖前音,属于平舌音。
东北人在日常生活交流中,通常不会注意平翘舌音的区分,久而久之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平翘舌音的区分也就不是那么重要。
黑龙江方言的形成、特点和分区本文通过对黑龙江方言的形成过程、语言结构特点和方言内部分区情况的介绍,揭示了黑龙江方言在整个东北方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方言学研究的价值,希望为进一步开展具体方言小片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标签:黑龙江方言方言分区东北官话地域方言一、黑龙江方言的形成过程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疆,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
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由于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历史、文化与地域上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界一般以东北方言或东北官话来统称东北地区居民内部使用的方言,黑龙江方言即是其中的一支地域方言。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三省毗连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远古时期这里便有汉族移民,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一直很少。
从唐代契丹、棘羯经金元两代女真直到明末形成的满族,历代在这一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都属阿尔泰语系。
从辽代开始,才有大批汉族人从内地移居东北。
这些汉族人大都是契丹建立辽国前后,从幽燕地区被掠夺到东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他们所说的幽燕方言的影响逐渐扩大。
12世纪中叶,女真统治者迁都燕京时,女真族大都会使用汉语了。
金灭辽后,继续强迫大批关内汉族人移居东北。
这些汉人和早期来的汉族人加在一起,数量已相当可观。
汉族文化水平高,人口多,汉语在东北各族语言中自然就占了优势。
这种汉语就是以燕京话为中心的幽燕方言在和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密切接触过程中形成的早期东北官话。
对黑龙江方言可以有两种理解(聂志平,2005):一是黑龙江省的汉语方言;二是从属于北京官话中的一个分支。
第一种理解是从地域角度来说的,指黑龙江人使用的所有汉语方言,包括一些因移民原因而形成的方言岛。
第二种理解黑龙江方言是北京官话的一支,这里不包括黑龙江地域内所属的其他方言的方言岛,比如处于抚远县境内的二屯话、处于嘉荫县境内的太平屯话和处于虎林县的虎林话,以及黑龙江西部从肇源到漠河站道两侧狭长地带的站话,都不属于我们所谓的黑龙江方言。
浅谈黑龙江方言语音和普通话的区别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封闭,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作为东北方言中的黑龙江方言,形象、生动、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放、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本文语音方面阐述了黑龙江方言的特点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区别,揭示了两者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黑龙江方言;声母;韵母;分区;语音系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特定汉语。
因为地域接壤的关系,除了北京话以外,东北方言是和普通话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在东北方言中,黑龙江的方言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是除了北京话以外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了,甚至有人觉得黑龙江好像没有什么方言,但是和普通话语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几个方面,尤其在声调方面的差异最大。
一、声母方面
①鼻化现象:普通话中以a、o、e开头的开口呼零声母字,黑龙江方言大都在前面加上声母[n],如“棉袄”读成mián nǎo,“饿”读成nè,“安排”读成nān pái,“鹅”读成né,“挨着”读
成nāi zhe,“真矮”读成真nǎi,“熬夜”读成náo yè,“熬菜”读成nāo cài,另一个典型的例子“俺们”ǎn men,本属北方方言,但在东北老乡的口语中却变成了mǔmen,可谓方言中的方言了。
这是发音时在韵母前加上了鼻音[m]。
②普通话中的r声母字在黑龙江方言中大部分经常被读成l\\y。
如:吵嚷(rǎnɡ)东读成吵嚷(yǎnɡ)、闷热(rè)读成闷热(y è)、扔掉(rēng)“读为扔掉(lēnɡ),花蕊(rǔi)读成花蕊(lǔi);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 én)就读人民(yín)。
③平卷舌混淆现象:在东北辅音系统中常见的另外一种现象是平卷舌不分,即掌握不好[z,c,s]和[zh,ch,sh]之间的发音差异。
我们常听到把“知道了”zhīdào le读成zīdào le;把“吃饭”chīfàn读成cīfàn;把“事情”shìqíng读成sìqíng。
同样反方向的平卷舌不分现象也普遍存在。
实际上,z组音和zh组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发z组音时舌头前伸到齿背,舌尖顶住上齿背;发zh组音时舌的前端上举,顶住硬腭最前部。
即z组音向zh组音的变异属腭化现象,而zh组音向z组音的变异属齿化现象。
我们把上面涉及到变异的现象分别描述一下:在上述两组音中,尤其是zh组中也有内部的变异。
④z-zh、c-ch、s-sh平翘舌不分。
在黑龙江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而黑龙江方言中则是二者混用:黑
龙江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
如:早晨的早,和找到的找,我们经常就把找读成了早,找不着,说成早不着;结束的束,我们说成结素;情人节,送一束花,说成送一素花等等,这样造成了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
二、韵母方面
复韵母ou在p、m、f后多读为ao,如“解剖”(jiěpōu)说成jiěpāo,有的ou韵母在方言中甚至丢掉了韵腹o,如“咳嗽(sou)”说成su,“扫帚(zhǒu)”说成zhu;黑龙江方言中没有nong这个音节,把nong读作neng,如“农(nóng)民”说成néng民“,弄”说成nèng。
普通话中的e韵在黑龙江方音中与声母g、k相拼时变成a,如“疙(gē)瘩”说成gā瘩,与声母z相拼时e变成ai,如“责(zé)任”说成zái任;黑龙江方音中鼻韵母eng变为ing,如“打更(gēng)”说成打jīng。
普通话中的单韵母i在黑龙江方言中变成了ei,如“披(pī)衣”说成pēi衣;以i作韵头的韵母在方言中韵头变为ü,如“屑(xiè)”说成xuè。
黑龙江方言没有nuan、luan两个音节,uan变为an,如“暖(nuǎn)壶”说成nǎn 壶,“卵(luǎn)”说成lǎn;个别的把uo读成u,如“唾(tuò)沫”说成tù沫,把u变为uo,如“塑(sù)料”说成suò料,把üe变为iao。
三、声调方面
调值不到位。
普通话处于高音区的调较多,听起来抑扬顿挫,
清亮活泼,而黑龙江方言则显得平淡,含混,缺乏起伏变化。
主要是因为黑龙江人在发音时口腔的紧张度不够,使得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程度不够,调值相对音高较低。
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是普通话中调值最高的,而黑龙江的阴平调值普遍偏低,一般只相当于“44”或“33”,很少能达到标准的“55”;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而黑龙江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13”或“24”;普通话的上声是降升调,调值为“214”,音长是4个声调中最长的,而黑龙江方言的上声则升得不够高,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音长是4个声调中最短的,而黑龙江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53”,降的幅度不够。
字调不一致。
黑龙江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调值上存在差异之外,还有很多得音节和普通话所属的调类也不同,这不仅仅是调值不足或太过得差别了,而是一种声调的改读。
普通话是阴平,黑龙江方言是阳平。
例如,胚胎(pēi)黑龙江方言读成胚胎(péi);普通话是阴平,黑龙江方言是上声。
例如,插座(chā)黑龙江方言读成插座(chǎ);普通话是阴平,黑龙江方言是去声。
例如,气氛(fēn)黑龙江方言读成气氛(fèn);普通话是阳平黑龙江方言是阴平。
例如,填空(tián)黑龙江方言读成填空(tiān);普通话是阳平,黑龙江方言是上声。
例如,仍然(réng)黑龙江方言读成仍然(rěng);普通话是阳平,黑龙江方言是去声。
例如,乘车(chéng)黑龙江方言读成乘车(chèng);普通话是上声,黑龙江
方言是阴平。
例如,针灸(jiǔ)黑龙江方言读成针灸(jiū);普通话是上声,黑龙江方言是阳平。
例如,享受(xiǎng)黑龙江方言读成享受(xiáng);普通话是上声,黑龙江方言是去声。
例如,颈椎(jǐng)黑龙江方言读成颈椎(jìng);普通话是去声,黑龙江方言是阴平。
例如,内疚(jiù)黑龙江方言读成内疚(jiū);普通话是去声,黑龙江方言是阳平。
例如浙江(zhè)黑龙江方言读成浙江(zhé);普通话是去声,黑龙江方言是上声。
例如,质量(zhì)黑龙江方言读成质量(zhǐ)。
参考文献:
[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3]候精一.汉语方言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6.
[4]聂志平.黑龙江方言概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6).
[5]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6]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3).
[7]郭正彦.黑龙江方言分区说略[j].方言,1986,(3).
[8]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j].方言,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