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岩相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863.50 KB
- 文档页数:28
煤的岩相分析学在水泥熟料生产中的指导意义内蒙古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韩建业一、煤的岩相分析学相关内容简述煤的岩相分析学告诉我们,煤的组成包含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有机组分又包括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三种组分,其中镜质组含量最大,约占50%---80%。
在偏光显微镜下检测镜质组反射率(Rmax或Re)大小,可以相对判定不同的煤种。
Rmax------偏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e-------自然光下镜质组随机反射率煤的形成年代不同,煤化程度不同,化学成分不同,各组分含量也不同,变质程度不同,燃烧性能也就不一样,燃点也就不同。
下面两个表是不同煤种对应的化学组成变化和燃点的不同范围以及对应的我国境内不同煤种大致形成年代:同一煤矿的同一层煤形成的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它的镜质组反射率一定是一个单峰正态分布的图形,标准偏差基本<0.1。
而不同变质程度煤混配在一起时,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上必然会出现多个峰,偏差也随之增大。
但是,变质程度相近的煤混配在一起镜质组反射率也可能只有一个峰,但一般会偏差略增大,但因煤质相近,可视作单一煤层煤。
下面几个镜质组反射率图形就是典型代表:1、单一煤层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就一个正态分布的单峰2、具多个凹口混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四种不同煤质的单一煤层煤混合在一起3、简单混煤(简单凹口混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镜质组反射率(煤质)相近的单一煤层煤混合在一起二、大多数水泥生产企业用煤状况煤是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 也是提供水泥熟料生成的的唯一热源, 它通过喷煤管喷入回转窑内燃烧,产生的合理的热力分布, 直接决定了回转窑的产质量, 进而影响到熟料单位能耗,决定了水泥的生产成本。
然而,目前水泥生产企业进厂煤控制,基本类型:多凹口混煤自然光下镜质组最小反射率Re :0.3 自然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e :1.85 标准偏差:0.445类型:单一煤层煤偏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 :0.68 标准偏差:0.061都是检验煤的工业分析指标,这种检验对使用单一煤层煤的企业基本是可行的,但对使用混合煤的水泥生产企业则存在严重不足。
绪论煤化学的概念: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煤的主要用途: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等。
煤炭的产量逐年增加的原因:钢材、水泥、焦炭、电力、电解铝。
CCT(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采、加工、转化、利用的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新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①煤炭开采②煤炭加工③煤炭燃烧④煤炭转化⑤ 污染物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第一章煤的生成煤的定义: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的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我国的主要聚煤期: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植物的有机族可以分为四类1、糖类以及衍生物(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蜡质、角质、和孢粉质)成煤环境1、首先需要大量的植物的持续繁衍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致全部被氧化分解3、地质作用的配合煤炭的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划分的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主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腐植腐泥煤。
煤炭的成煤过程: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泥炭化煤化作用泥炭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1、腐植酸2 、沥青质3 、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4 、变化不多的壳质组,如角质膜和孢粉等变质作用因素: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的组成及其复杂,是由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构成的混合物。
无机组成主要包括黏土矿、石英、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质和吸附在煤中的水;有机组分主要是由C、H、O、N、S 等元素构成的复杂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工业分析是确定煤化学组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他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煤的组分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煤炭中的水分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煤中的游离水是指与煤呈物理态结合的水,它吸附在煤的外表面和内部空隙中。
煤中的游离水可以分为两类,即在常温的大气中易失去的水分和不易失去的水分。
煤的岩相组成实验报告
煤是一种由有机质变质形成的燃料,在能源开发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煤的岩相组成有助于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煤的岩相组成。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样品:煤矿现场采集的煤样。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显微摄像机。
3. 实验步骤:
a. 将实验样品放置在显微镜平台上,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显微图像。
b. 使用显微摄像机拍摄样品的显微图像,并保存为数字化文件。
结果与讨论: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煤的岩相组成包括化石组分、纤维组分和胶质组分。
化石组分是指在煤中存在的有机化石,如蕨类植物、木材碎片等。
这些有机化石在煤形成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其细微的结构。
纤维组分主要由细菌纤维和纤维素纤维组成。
细菌纤维是由细菌聚集形成的细丝状结构,具有高度的空隙度和孔隙度,对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纤维素纤维是由纤维素分子聚合形成的纤维结构,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
胶质组分是煤中最主要的组分,由富含碳的有机质聚合形成。
胶质组分具有胶状或胶态结构,能够保留较多的气体和液体,对煤的吸附性能和物理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煤的岩相组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化石组分、纤维组分和胶质组分。
这些组分的结构和特性对煤的性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煤的岩相组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为煤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煤的岩相分析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
煤作为能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炼焦工业中尤其重要。
如何提高煤的燃烧能力,因此成为衡量煤质量的基本标准。
煤中含有多种元素,比如灰分、硫、水分、磷、氮等,组成各种粒度的煤粉状物,影响着煤的燃烧性能,也影响着最终的炼焦过程和产品的质量。
因此,煤质量的检测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煤的岩相分析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煤质量检测中。
它是一种微量元素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测定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比例。
它通过同步辐射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定煤中各种元素对煤燃烧性能影响的量。
通过岩相分析,煤中的硫、氮、水分等各种元素的分布趋势及量可以得到详细的了解,而且分析的精度和准确性也很高。
岩相分析的应用在配煤领域也异常重要。
煤在炼焦工业中,主要分为软焦煤和硬焦煤。
软焦煤多由低硫煤成分组成,硬焦煤多由高硫煤成分组成,因此,当选择煤时,必须要求煤的硫含量。
岩相分析的应用,可以准确测定煤的硫含量,进而判断出不同的质量煤。
此外,岩相分析还可以在炼焦过程中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岩相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煤的燃烧能力,评估工艺操作的效果,更好地控制炼焦过程,以达到理想的炼焦效果。
综上所述,煤的微量元素分析,特别是用于测定煤中硫含量的岩相分析,在煤的质量检测以及配煤炼焦过程中有关重要作用。
这是现代煤质量检测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煤的本质性质,也是煤质量检测的重要依据。
它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以供客户使用,
有助于提高炼焦工艺的控制、提高产品的品质,实现更高的效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显微组分及其成因 煤岩学的研究方法 煤岩学的应用1935年:“显微组分”概念1953年:国际煤岩学委员会(宏观煤岩组成:肉眼naked eye微观显微组分:显微镜,包括透射光、反射光宏观煤岩成分与有机显微组分之间的关系宏观成分显微成分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宏观煤岩组成肉眼或放大镜→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组成镜煤vitrain丝炭fusain亮煤clarain暗煤durain成因:由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形成木质纤维组织:包括以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生物质显微镜下观察以镜质组为主,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惰质组和壳质组不少煤层以亮煤为主组成较厚的分层,甚至整个煤层宏观煤岩组成─亮煤外观:光泽暗淡、灰黑色、表面粗糙、结构致密、比重大粘结性差;富含壳质组的暗煤,宏观略带油脂光泽,挥发分和氢含量较高,粘结性较好,且比重较小;含大量矿物质的暗煤,则密度大,灰分产率高,煤质差宏观煤岩组成外观:与木炭相似,灰黑色、性脆、多孔、呈纤维状结构成因:由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丝炭化作用和火焚作用而形成的丝质体和半丝质体宏观煤岩组成煤暗煤暗淡、黑色或灰黑色、坚硬、表面粗糙丝炭丝绢光泽、黑色、纤维状、软、很脆、组分不均一腐泥煤烛煤暗淡或微油脂光泽、黑色、均匀、非层状、很硬、贝壳状断口、黑色条痕藻煤类似烛煤,外表微带褐色,褐色条痕宏观煤岩类型总体相对光泽强度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暗淡煤煤的显微组分:在显微镜下区别和辨识的基本组成成分煤的显微组分腐植煤的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vitrinite✓惰质组inertinite✓壳质组liptinite煤的有机显微组分●木质纤维组织在厌氧细菌作用下形成腐植酸、沥青质等→结构镜质体●木质纤维组织在沼泽水的浸泡下吸水膨胀,发生胶体化学变化,使植物细胞结构破坏乃至消失,成为凝胶体→无结构镜质体透射光:黄色→橙红色普通反射光下呈灰色,无凸起;油浸反射光下呈深灰色傅家谟等《煤成烃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火焚:沼泽森林火灾中形成的类似木炭的物质,成煤过程中形成惰质组。
第⼆章煤的岩相组成及其性质第⼆章煤的岩相组成及其性质煤是⼀种固体可燃矿物,从岩⽯学的⾓度来说,它是⼀种可燃性有机沉积岩。
因此,可以⽤研究岩⽯的⼿段来研究煤。
有关这个领域的学科就是煤研学。
在煤化学中作为⼀章来介绍,但不代表煤岩学不重要,在近年来,煤岩学在焦化领域和煤转化中应⽤越来越⼴泛。
效果很显著!!煤研学研究意义:1、阐明煤的成因;2、鉴定煤的成分;3、了解各成分变化对煤质的影响;4、更深刻了解煤的特性;5、指导煤的合理利⽤和⼯艺加⼯。
⽅法有两种:宏观研究:⽤⾁眼或放⼤镜(10X)直接观察研究煤,主要观察:颜⾊,光泽,端⼝,条痕,硬度等外观特征。
适于野外勘探、采煤。
微观研究:利⽤光学仪器来研究煤的岩相组分及其特征,通常采⽤显微镜。
煤研学研究认为:煤并⾮学⼀物质,⽽是由多种性质不同的煤岩组分组成的。
正是这些不同组分的不同组合,造成了煤在物理、化学和⼯艺性质上的千差万别。
那么,煤中究竟都有那些煤岩组分呢?第⼀节煤岩的宏观研究⼀、宏观煤岩成分1919年,M. Stopes(斯. 托普斯)⽤⾁眼观察煤。
⾸先将煤分成四种宏观煤岩拼分,即镜像、亮煤、暗煤和丝炭。
并描述了它们间的差异。
此划分和命名⼀直沿⽤⾄今。
其中,镜煤和丝炭是单⼀组分,⽽亮煤和暗煤是混合组分,各宏观煤岩成分的外部特征见下表。
⼆、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成分是岩⽯分类的基本单位,但在评价煤层性质应⽤上有⼀定困难,镜、丝层薄且不规则,亮、暗层虽厚,但常互相交叉过渡,分层不很明确。
因此,在观察煤层时,若以宏观成分来评价,不便定量,也不便于了解全貌。
因此,按平均光泽强度和煤岩成分不同,将煤划分四种基本宏观煤岩类型。
光亮煤:煤层中总体光泽最强的类型,主要由镜、亮煤组成(⼆者之和⼤于75%),只含有少量的暗煤和丝炭,条带结构不明显,具有贝壳状断⼝,内⽣裂隙发育,脆度⼤,易破碎。
半光亮煤: 煤层中总体光泽较强的类型,主要由镜、亮煤组成(⼆者之和⼤于50-75%),其余为暗煤,也夹有丝炭,条带状结构明显,内⽣裂隙较发育,常带有棱⾓状或阶梯状断⼝。
煤的岩相执行标准煤是一种属于岩石家族的有机质沉积物,而根据其矿物成分、组成和结构等特性,可以将煤的性质进行分类,这就是煤的岩相。
而为了更好地研究煤的性质和应用,煤的岩相执行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煤的性质及分类煤的性质主要由煤的组成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和纤维特性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决定。
根据煤中的固定碳、挥发分和灰分含量的比例,煤可以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炭等不同类型。
二、煤的岩相执行标准为了更好地标准化煤的分类,煤的岩相执行标准应运而生。
早在2001年,我国国家煤矿安全监管局就发布了《煤的岩相执行标准》(GB/T 5751-2001),这一标准界定了煤的岩相分类方法、采用的煤岩相名称及其特征、煤的岩相编号规律等,并明确定义了各个岩相的含义和特征。
三、煤的岩相分类方法1. 光学显微镜法光学显微镜法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对煤结构和组分的观察和判断,来对煤的岩相进行分类。
2. X射线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可以通过煤中的矿物物相分析,来对煤的岩相进行分类。
3. 热重分析法热重分析法可以通过对煤样的热重曲线进行分析,来对煤的岩相进行分类。
四、煤的岩相编号规律煤的岩相编号规律遵循“10+1+1”的编号原则,其中10表示煤的不同种类,分别用数字1-9表示,1表示无烟煤,2表示烟煤,3表示褐煤,4表示煤沥青和沥青煤,5表示煤化石和化石煤,6表示泥炭和腐殖煤,7表示亚复合煤和复合煤,8表示石墨和石墨煤,9表示无定形煤和化学煤。
1+1代表煤的岩相的名称,由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组成,其中数字表示岩相高低次序,而字母则表示岩相在该序列中的位置。
例如,1A表示最高级别的无烟煤、1B表示第二级别的无烟煤,依此类推。
五、总结煤的岩相执行标准是研究煤的性质和分类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为煤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保障煤炭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煤的岩相执行标准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煤炭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