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手术评估及入路的研究进展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343.60 KB
- 文档页数:4
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王芳马婷婷韩慧敏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第03期[摘要]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因一侧面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同侧面部肌肉出现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强直或抽搐,该病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病程进展缓慢,呈渐进性发展。
随着微血管减压术的推广及广泛应用,人们对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文针对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及内外科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对面肌痉挛的规范诊疗。
[关键词]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微血管减压术[中图分类号] R4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c)-0019-03[Abstract] Hemifacial Spasm,also called facial tic is one side facial muscular paroxysm non-spontaneous and non-pain recurrent rigidity or tic caused by abnormal excitement of the same side facial nerves.The pathogenesisof the disease is still unclear with slow symptoms progression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the pathogenesis of hemifacial spasm is more profoundly understood.In this article,a review is made about clinical diagnose and progress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Research progress;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同侧面神经支配范围内肌肉呈阵发非自主无痛性,反复发作的肌肉强直或抽搐,病程较长,呈缓慢渐进性发展,常较难自愈[1]。
《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及并发症的防治》篇一一、引言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单侧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痉挛。
其病因往往与血管压迫面神经有关。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肉毒杆菌素注射等,但这些方法仅能暂时缓解症状,难以达到根治目的。
近年来,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在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操作流程、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二、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原理及操作流程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辅助下进行的手术,其原理是解除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从而缓解或消除HFS症状。
手术流程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入路、血管减压及术后处理等步骤。
术前准备: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手术风险。
同时,告知患者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
手术入路:根据患者病情及面部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常用的入路包括耳后入路、颞下入路等。
血管减压:在显微镜下,医生需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将其与面神经分离,减轻对面神经的压迫。
如有必要,可进行血管移位或垫棉等操作。
术后处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抗炎、止血等药物治疗,并告知患者按时复查。
三、治疗效果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的效果显著。
手术后,患者面部肌肉痉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四、并发症的防治虽然微创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诸多优点,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面神经损伤、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
为预防及治疗这些并发症,可采取以下措施:1. 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2. 术中仔细操作,避免过度牵拉面神经,减少对面神经的损伤。
3.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面部肌肉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 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面神经损伤可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脑脊液漏可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颅内感染应给予抗感染治疗等。
特色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中医认为面肌痉挛属“筋急”、“痉证”、“眼睑润动”等范畴。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由风寒侵袭经络,胃火亢盛,热盛动风,肝肾亏虚,阴不敛阳而致。
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好发于中年以后。
其病程可长达几十年,病情易反复,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针灸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主要对不同针法治疗面肌痉挛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
标签:特色针法;面肌痉挛;综述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以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
面肌痉挛发病初期多从眼轮匝肌局部开始抽动,随着病情的发展,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双侧者少见,好发于中年以后。
其病程可长达几十年,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人们的美观和心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针灸学者们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就各种特色针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毫针针刺1.1缪刺法田维柱[1]教授根据经络“如环无端,周遊不息”、“行气血,贯阴阳”的特点,通过健侧调整不平衡状态,以达到阴阳平衡。
其用缪刺治疗面肌痉挛1例,取健侧眼周局部穴位,患侧中渚,太冲,内庭,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王玲[2]用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治疗组取健侧穴:风池、翳风、太阳、合谷、太冲。
再根据症状局部取穴加减,对照组取患侧腧穴。
均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痊愈率为5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3%,痊愈率为26.6%。
刘蓉[3]治疗面肌痉挛,健侧采用巨刺法,取颔厌、巨髎穴,颔厌向上斜刺0.5寸,捻转泻法,巨髎直刺0.5寸,行平补平泻法。
远端取双侧合谷,后溪,直刺0.5~1寸,行平补平泻法。
患侧采用毛刺法,以局部取穴为主。
根据肌肉痉挛部位每次选取3~4个主穴,在痉挛强烈的患处局部采用密集针法,以穴位定点,穴位之间多针浅刺,间隔约5分均匀分布。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2, 11(2), 189-19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2 in Hans. /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2.112031近5年特殊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张子晶1*,高 锋1,2#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2年1月27日;录用日期:2022年2月25日;发布日期:2022年3月8日摘要 面肌痉挛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病程长,治愈率低,不仅影响患者形象,严重时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状态。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面肌痉挛的症状,且创性小、绿色安全、治疗费用低。
本文对近5年来中医针灸中的特殊针法,如传统针刺法中的毛刺、深刺、多针刺、透刺、缪刺及焠刺,和现代针刺法中的耳针、电针、皮肤针、针刀、穴位注射以及综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进行综述。
关键词面肌痉挛,特殊针刺法,研究进展,综述Clinical Progress of Special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 in Recent 5 YearsZijing Zhang 1*, Feng Gao 1,2#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u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Received: Jan. 27th , 2022; accepted: Feb. 25th , 2022; published: Mar. 8th , 2022AbstractFacial spasm is a common disease of the nervous system. Its long course and low cure rate not only affect the image of the patient, but also make the patient anxious and depressed when it is serious. *第一作者。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面肌痉挛,又称为口腔颌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是面部肌肉的非自愿性痉挛。
这一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近年来,对面肌痉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近年来的研究着重于面肌痉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化学物质异常等,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发现,面肌痉挛患者面部肌肉的运动调节系统存在异常,如皮质-基底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回路功能障碍等。
另外,神经可塑性也被认为在面肌痉挛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面肌痉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其次,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手段也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胆碱药物和肌肉松弛剂,但效果有限且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最近,利用肉毒杆菌治疗面肌痉挛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方法,其通过抑制神经肌肉传递,缓解了面肌痉挛症状。
虽然肉毒杆菌治疗的主要问题是疗效持久度不高,但进一步研究正在进行,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此外,针对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
除了传统的颈丛神经切除术和颌皮神经切断术,最近逐渐应用的一项技术是面神经应提肌腱切除术。
这种手术通过切除面神经最终分支上的面部表情肌肉的插入腱部,达到矫正面部肌肉痉挛的效果。
研究表明,该手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并且相对安全可靠。
此外,面肌痉挛的非药物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物理疗法包括冷敷、按摩、电刺激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如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应对面肌痉挛引发的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针灸、植皮和植入神经刺激器等方法,缓解面肌痉挛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和患者康复等方面。
虽然许多问题仍待解答,但现有研究已经为面肌痉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为从事面肌痉挛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中在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时,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面肌痉挛;临床效果面肌痉挛是指半侧面肌阵发性的不自主抽动,主要发生于一侧面肌,临床中也可能发生于两侧面部。
面肌痉挛主要发生于眼眶匝肌,随着病情的发展,会慢慢向面颊,甚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紧张、疲劳等因素会加重病情,逆向发展的几率则比较小,特别是在微笑、讲话时最明显,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可能出现痉挛。
我院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7.6±1.7)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病程(5.6±2.5)年;采用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盐酸硫必利片,每天3次,每次0.1g,2周为1个疗程。
实验组患者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选择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采用薄层进行扫描,低信号表示脑脊液,中等信号表示脑组织,高信号则表示中小血管,进而清洗衬托出小血管和面神经,开颅选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根据显微镜下的血管神经满足体情况来开展手术治疗。
面肌痉挛术后护理论文【摘要】对35例三叉神经痛和1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88.9%,随访2.5~3.7年,无复发病例。
提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低颅压,并积极预防和护理口唇疱疹、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暂时性麻痹、听力减退等并发症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护理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1]。
对这两种疾病药物和局部神经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1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均获较好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6~70岁,平均52.2岁。
患侧位于右侧21例,左侧14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8例,Ⅱ、Ⅲ支痛者27例。
面肌痉挛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45.6岁。
患侧在右侧3例,左侧7例;病史1.5~20.0年,平均6.8年。
经MRI检查可见神经血管异常征象,表现为神经变形、移位及压迹,并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或痉挛[2]。
均经过药物或其它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减压术。
1.2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侧卧位,头前屈并抬高20°,于患侧枕下乳突后作长约6~8cm直切口,骨窗开颅,直径约3~4cm,长达横窦,外侧至乙状窦边缘。
“K”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之。
显微镜下锐性打开桥池侧翼或小脑延髓池侧方的蛛网膜,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以显露手术视野,仔细分辨三叉神经或面神经,从神经根部向远端锐性分离,解剖三叉神经或面神经周围的蛛网膜,探查和寻找三叉神经或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的介绍。
正文部分则讨论了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微血管减压术的原理、循证护理在手术中的重要性、临床应用效果分析以及循证护理对手术后恢复的影响。
结论部分评价了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力的依据,提高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循证护理,临床应用效果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发病机制,原理,手术后恢复,评价,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通过手术方式对面神经与面血管之间的压力进行释放,从而缓解痉挛症状。
手术治疗并非是万能的,术后的护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
循证护理是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最新科学证据,结合患者个体化需求和护理师经验的一种护理方法。
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循证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本文旨在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循证护理在该手术中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评价循证护理对手术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对已有文献和临床案例的研究分析,总结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循证护理的优势和潜在的改进空间,对临床实践和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旨在促进医护人员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及相关护理的认识,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2. 正文2.1 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综8中国#间疗&CHINA'S NATUROPATHY,Jan.2021,Vol.29No.1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王琳蕤1,袁秀丽2(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00;2.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原发性面肌痉挛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支配处肌肉不自主抽动,始于眼轮匝肌,并向同侧面肌扩散,少数患者双侧受累,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根在出脑干区受到血管压迫。
原发性面肌痉挛虽不属于危重症,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
针灸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在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该文从病机及针刺治法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原【关键词】原发性面肌痉挛;针刺;刺法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ki.11-3555/r.2021.0148原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颅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配主抽动,始于眼轮匝肌,并向同侧面肌扩散,少数患者双侧受累,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根在出脑干区受到血管压迫口3。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同侧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面肌收缩,症状可因疲劳、压力,休息时缓解,睡眠时消失,多发于中老年女性,青少年发状轻于成人,但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成人囚。
1病因病机血管对面神经的长期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其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后下动脉、椎动脉。
有对其病机提出休但周围I”“中枢假说”“交感桥接”“颈源性”5“周围”认为面受压处产生,使裸露的轴突间产生跨突触传递,形成异动传导,1发面动口,。
“中枢假说”认为受压后的面神经产生了逆行冲动,使面神经核兴奋性增加休I起面肌痉挛囚。
由于两大假说未能解释说明面肌痉挛症状在情绪紧张时的原因,故有学者推与交感关。
“交感桥接”认为压面:裸露且血管壁受损,管壁上交感神经是连接面神经纤维的桥梁,动作电位通过桥接传至面,故发生面囚。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关键词针灸面肌痉挛综述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的“筋剔肉瞤”、“痉证”、“风证”等范畴,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报告如下。
单针疗法单针疗法指单纯使用一种针法而不配合其他针法来治疗面肌痉挛。
传统针刺:高氏[1]以阿是穴为主穴。
辨证配穴:①肝肾阴虚型取肾俞、肝俞、太溪、合谷、神门、太冲,用补法;②气虚血少型取脾俞、膈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神门、太冲,用补法;③痰热动风型取内关、合谷、神门、阴陵泉、丰隆、太冲,用泻法。
田氏采用常规取穴:阳白、太阳、下关、攒竹、四白、颊车、地仓、合谷及抽动局部阿是穴;配合董氏奇穴取穴:侧三里、侧下三里、中九里。
穴位定位:侧三里在胫骨前缘,四花上穴(在膝眼直下3寸)向外横开15寸;侧下三里在腓骨前缘,侧三里直下2寸;中九里位于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
针刺方法: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均为单侧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李氏以针刺下关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
火针:江氏[2]用火针治疗面肌痉挛79例。
取穴:主穴为太阳、攒竹、颧髎、地仓;配穴: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主穴均用火针针刺。
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针刺标记处,刺入越5mm,真入即出,不留针。
配穴用毫针刺法。
结果:治愈率646%,有效率924%。
电针:武氏采用电针治疗面肌痉挛87例。
方法:主穴取翳风、风池二穴,配穴取健侧合谷。
眼睑抽搐加太阳、四白;面颊抽搐加颧髎、迎香;口角抽搐加地仓、颊车。
所加各穴均取患侧,交替使用。
取1~15寸毫针进针后接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小强度电流、高频率,通电30分钟左右,1次/日,6次为1疗程。
结果:痊愈59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59%。
埋针:李氏采用皮下埋针治疗面肌痉挛55例。
方法选取患侧阿是穴、四白、太阳、地仓、颊车。
每次选2~3穴,采取特制消毒环形皮下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胶布固定。
面肌诱发肌电图在评估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应用研究吴广源【摘要】目的研究面肌诱发肌电图在评估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面肌诱发肌电图检查结果分为下颌缘支-眼轮匝肌(MD-OC)反应阳性的30例患者作为阳性组和MD-OC反应阴性的30例患者作为阴性组,均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周时和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33,15.353,P<0.05).阳性组患者术后的躯体、心理、社会、认知功能及生活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阴性组[(68.4±9.1)分vs (75.1±11.3)分、(59.8±7.3)分vs (65.3±9.3)分、(63.3±9.4)分vs(71.8±11.3)分、(56.3±8.9)分vs (62.8±7.7)分,P<0.05].结论面肌诱发肌电图能够较好地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积极临床价值.【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20【总页数】3页(P3786-3788)【关键词】面肌痉挛;面肌诱发肌电图;显微血管减压术【作者】吴广源【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深圳518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26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绝大多数与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受到血管压迫有关。
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面肌痉挛中具有尤为积极的价值,已成为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1]。
面肌诱发肌电图是面肌痉挛诊疗过程中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能够通过检测下颌缘支-眼轮匝肌(marginalmandibularbranch musculusorbicularoculi,MD-OC)波形来特异性地反映面肌痉挛情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