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0.62 KB
- 文档页数:3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职业倦怠是指在长期从事同一职业的过程中出现的情绪、体力和心理疲劳症状,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效能和职业发展。
中职学校教师作为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重要一员,面临着独特的职业倦怠问题。
本文将从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大、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方面。
中职学校教师通常负责的教学任务较多,工作量过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多种工作任务,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
中职学校教师还需要进行学生管理、家长沟通等工作,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中职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也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相对于其他学校教师,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需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学要求高、时间紧迫,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教师升职晋级的机会相对较少,难以突破职业瓶颈。
这使得中职学校教师容易陷入职业平庸和倦怠的状态,对工作失去激情。
为了应对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中职学校可以在组织管理上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比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关注教师的需求和意见。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比如开展教师培训和进修项目,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设立职称评定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
教师个人也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职业倦怠。
比如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减少工作中的浪费;积极参与学科教研和教研活动,与同事共同分享和研讨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关注个人兴趣和爱好,通过充电、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减轻职业压力。
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努力来应对。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从工作压力、缺乏职业发展机会、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公共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1. 引言2. 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特征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对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感到疲惫和无聊,对工作的负面情绪充满,丧失工作价值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感耗竭、教学无效和职业厌倦。
3. 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3.1 工作压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教师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包括备课、授课、布置作业等。
教学质量与考核结果直接相关,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需要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3.2 缺乏职业发展机会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相对有限。
他们的职业晋升渠道往往比较狭窄,很难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的职位或担任学校的管理岗位。
高职院校一般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或系统,教师自我提升的途径有限。
3.3 教学资源不足在高职院校中,公共英语教师经常面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教学用书和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教师很难获得最新的教学材料和技术支持。
公共英语教育本身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但是学校的实践环境和实践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4. 对策建议4.1 支持和关心教师的工作学校应该为公共英语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资源支持。
加大对教学用书和教学设备的投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4.2 提供持续的教师培训学校可以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展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
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声誉。
4.3 建立良好的教师团队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团队。
探究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随着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中职教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但他们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也受到了职业倦怠的威胁。
本文将探究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一、职业倦怠的原因1.工作压力中职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需要面对的学生也更多,加上每年的工作量、考试量相当大,导致教师工作压力相当大。
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工作中,处理枯燥的事务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感觉。
2.工作环境差中职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很多学校都面临着场地以及设施条件有限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
3.薪资待遇低中职教师的薪资待遇较低,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需求,长时间的收入不平衡也会引起他们的职业倦怠。
4.教育体制问题目前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升学率过高、考试制度僵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也给教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职业倦怠的对策1.调整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学校应该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让教师能够在教育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技术培训和学术研究的途径,增强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和自豪感。
2.加强师德教育师德是每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学校应该加强对中职教师的师德教育,强调教育自身的理念,引导教师正确看待教育职业。
3.优化工作环境学校应该切实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通过建设良好的场地、设施、设备、教材和教学辅助工具等方面,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4.提高薪资待遇提高中职教师薪资待遇,为他们的工作和付出给予足够的回报,是降低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5.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制,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打破单一的考试分数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依据,以及建立更多的跨学科、互动性的教育体系,是为保障中职教师工作质量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职教师职业压力大,工作环境差,薪资待遇不高等问题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要解决职业倦怠问题,需要融合教育改革、职业道德、师德教育、薪资多元化、以及教育质量这几个方面。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分析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的持续增大,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无视的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会导致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颓废和教育质量的下降,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
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当教师时间长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不如意、心理的不平衡,往往让很多人出现这样的状况:从教之初豪情满怀,希望桃李满天下,慢慢地理想没了,激情退了,牢骚多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原先活泼可爱的学生也变得讨厌了,稍不如意就想讽刺几句,或者上完课走人,眼不见心不烦,对学生不闻不问;尽量少上点课,甚至想到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做点轻松的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下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情绪衰竭。
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抑郁、精神不振、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他人的容忍度和工作满意度降低等,教学工作中的成功及类似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事件也较难引发工作的激情和热情,没有创新的欲望,仅满足于应付任务,甚至厌倦教学工作。
其二是态度和行为冷漠。
教师对学生缺失人性化的态度表现在: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常常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式语言来称谓和描绘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对待。
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是找借口,怨天尤人。
其三是缺乏成就感。
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
因为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家长、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增加,学校、同事对教师关心支持不够,使很多教师体验不到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这种情况导致教师重新评价工作的实际价值,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回报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职业倦怠调查与成因分析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一些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中因不满足感、失望感和疲劳感而产生的精神障碍现象,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业前景和身心健康。
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倦怠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成因,以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
问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信息: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二是职业倦怠的表现和程度;三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四是对缓解职业倦怠的建议。
访谈则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鼓励被访者自由表达意见和感受。
二、调查结果通过对100名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得出以下结果:1. 职业倦怠状况在受访的学生中,有67%的人表示有过职业倦怠的感受,其中37%的人表示感受较为明显,会影响到日常学习和工作。
2. 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受访学生普遍表示,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包括学习兴趣减退、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波动大、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身体不适的情况,如失眠、头痛、胃痛等。
3.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在受访学生中,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一些共识。
首先是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学生表示感觉学习的内容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产生了挫折感和失落感。
其次是就业压力大,学生感觉未来就业困难,对未来感到焦虑。
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三、成因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对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1. 学习和生活压力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是学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课业负担大、考试压力和实习实训等问题,加上学生的经济来源有限,生活费用较高,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从而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1. 引言1.1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使命感的职业,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任务。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
职业倦怠是一种在工作中出现的消极情绪状态,如果持续发展将会对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需要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和评价工作,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会导致身心疲惫。
缺乏职业发展空间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许多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着晋升困难和薪酬待遇不公等问题。
学生学习状况不佳也会让教师感到沮丧和无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教师需寻找工作的乐趣,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激情,不断激励自己。
教师应该注重学习进修,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改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是预防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理解和信任,共同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建议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工作乐趣,提升自身能力,改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而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公共英语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 正文2.1 原因分析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面临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工作压力过大、缺乏职业发展空间、学生学习状况不佳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承担着繁重的备课和批改工作,长时间面对重复性的工作会让教师感到枯燥和压力巨大。
高职院校职业倦怠调查与成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职业生涯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倦怠也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机构,其学生在面对未来职业选择和就业压力时往往会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少有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也日益复杂化。
了解和探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主要成因,对于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调查及分析,探讨影响学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学校和社会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2000字】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学生们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往往会出现各种职业倦怠的现象。
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还可能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和发展规律,对于帮助他们有效应对职业压力、提高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学生和教育管理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职业倦怠的本质,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也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帮助措施和政策,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生存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和分析,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
【研究意义】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的现状和主要成因,探讨调查方法并进行结果分析,旨在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依据和建议。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改善对策【摘要】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现象,其成因主要包括工作压力过大、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空间不足和缺乏工作动力等。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建议高职英语教师建立健康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教学效率,鼓励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激励教师积极性,提高工作动力。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现象,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未来,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工作压力,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工作动力,改善对策,健康平衡,教学效率,持续学习,自我提升,激励,总结分析,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英语教师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教师群体,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高职英语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倦怠现象逐渐凸显,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研究发现,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多种多样。
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教师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
工作环境的差异也是导致教师倦怠的重要因素,如办公条件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等。
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缺乏工作动力等问题也是造成教师倦怠的重要原因。
有必要深入研究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1.2 问题提出高职英语教师在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着职业倦怠这一现象。
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中出现消极情绪和疲惫感,使得工作中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影响到工作质量和教学效果。
而对于高职英语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空间、工作动力等问题可能成为职业倦怠的重要成因。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可能的改善对策,以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论述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后,感到精力不足、情绪低落、对工作缺乏热情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
它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包括情感倦怠、认知倦怠和行为倦怠。
情感倦怠是指教师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和厌倦感,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关怀;认知倦怠是指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动机减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行为倦怠是指教师产生工作上的逃避行为,缺乏积极投入和主动性。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工作压力:过高的工作压力、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过长等因素都会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 工作环境:不良的工作环境,如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支持和认可、工作条件恶劣等会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风险。
3. 职业发展阻碍:缺乏职业晋升机会、发展空间被限制、工作内容单一等因素也会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风险。
4. 个人特征:个人对工作的态度、价值观、性格特点等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
为了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寻找工作动力:教师可以回顾自己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重温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自己工作的动力和热情。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参加适当的运动和休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
3. 寻求支持和资源:与同事、家人、朋友和专业导师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支持,分享心得,获得工作上和心理上的支持。
4. 进修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技巧和课程内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增加工作的成就感和满意度。
5. 管理工作压力:寻找减压方法,如通过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放松心情,学会合理规划和分配工作任务,避免过度负荷和紧张。
同时,寻找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如与他人交流、写日记、倾诉情感等。
6. 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人生领域,增加生活的充实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教师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精力,而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往往会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追求更加健康、快乐的工作状态。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教师职业倦怠通常是指由于工作中的长期压力和疲劳导致的一种心理、生理疲惫和消极情绪。
它通常包括三个维度:情感耗竭、缺乏成就感和工作压力。
1.情感耗竭情感耗竭是指教师在工作中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情感消耗殆尽,丧失对学生的关怀和同情心,甚至变得冷漠和疏远。
教师的情感耗竭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缺乏成就感缺乏成就感是指教师长期以来无法从工作中获取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质疑,甚至失去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缺乏成就感会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3.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另一个重要维度,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学校管理的各种压力,包括学生、家长、领导等各方面的压力,会导致教师产生身心疲惫的感觉,影响健康和工作状态。
以上三个维度构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了解这些维度对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抵御职业倦怠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1.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包括学校管理机制、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和教学条件等。
如果教师处在一个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会加重其工作压力和情感耗竭,从而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2.工作内容教师的工作内容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教学任务的数量和难度、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和枯燥性等。
如果教师长期处于重复、单一的教学工作中,会导致其失去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产生缺乏成就感和情感耗竭的现象。
3.个人特质每个人的个人特质和心理素质都会影响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行为。
第1期(总48期) 2013年3月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Energy Institut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No.1(SumNo.48)
M81".2Ol3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檀 辉 ,孙 静 (1.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教师的年龄、职称、婚姻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社会评价、高职院 校管理体制、教师工作压力等方面探讨了造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74(2013)01—0008-03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TAN Hui ,SUN Jing (T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ngshan Hebei,063000;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 Abstract:Teachers ages,titles,marriage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on teachers job burnou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au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occupation— al tiredness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social evalu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 legeg management system and teachers work pressur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er;job burnout;influential factor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 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 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 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 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 行为和心理。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课题组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 的年龄、职称、婚姻等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 倦怠的重要因素。 (一)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年龄方面的分析 在情感衰竭维度,36—40岁年龄组的高职教师 个体情感状态最疲劳,工作热情最低,31—35岁和41 —45岁年龄组次之,而3O岁及以下和46岁以上年 龄组的教师状态最好。在人格解体维度,4l一45岁 年龄组的高职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消极程度更 重,36—4O岁和31—35岁和年龄组次之,而3O岁及 以下和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状态最好。在低成 就感维度,4l一45岁年龄组的高职教师对自我的评 价更低,36—40岁和3l一35岁和年龄组次之,而3O 岁及以下和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相对最好。 课题组认为年龄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 要因素。36岁至45岁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表现的 更加严重,其原因主要是该年龄段的教师在家庭和 单位都是主要力量,承担的工作重,任务多,压力大, 而平时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身调节,所以更 显现出疲劳、麻木、自我评价降低等表象。 (二)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职称方面的分析 在情感衰竭维度,具有助教职称的教师在个体 情感、工作热情方面表现出来的职业倦怠要更明显 于其他职称的教师,教授职称的教师在该方面表现 是最佳的,职业倦怠程度最轻。在人格解体维度,副 教授学历的教师更表现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 态度对待工作的倾向,讲师次之,教授职称的教师在 该方面的表现依然是最佳的,职业倦怠程度最轻。 在低成就感维度,讲师职称的教师更表现个体评价 自我的意义与价值倾向降低,副教授次之,助教更次 之,而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较轻程度”的数据 远远超过其他职称的教师,说明教授职称的教师在
收稿日期:2012一l1—06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1年人文社科课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自我调试》(SZ2011412) 作者简介:檀辉(1971一),女,大学,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与管理。
・8・ . 檀辉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该方面的表现依然是最佳的,职业倦怠程度最轻。 近年来,职称评定成为压在高职教师心头的一 块大石头。高职教师本身承担着远多于本科院校教 师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的巨大压力。高职院 校教师面对应付评定职称而不得不进行科研活动。 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因为其职称评定工作已经结 束,所以其心理压力会远远小于其他职称的教师,其 职业倦怠的程度整体是偏小的。 (三)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婚姻方面的分析 在情感衰竭维度,已婚教师选择“中等程度”的 比例为45.38%,“较重程度”为14.23%,均高于未 婚教师“中等程度”37.5%、“较重程度”5%的比例; 在人格解体维度,已婚教师的选择趋向与未婚教师 基本持平;在低成就感维度,已婚教师选择“中等程 度”的比例为32.56%,“较重程度”为19.74%,亦均 高于未婚教师“中等程度”26.67%、“较重程度”13. 33%的比例。说明已婚教师由于家庭生活负担的加 重,更易情感疲劳、工作热情减退,因而自我评价降 低。从“工作一整天后,您常常感到精疲力竭”这一 问题的结果看,已婚教师选择“经常如此”和“一直如 此”的比重达到了36.92%,而未婚教师选择此两项 结果的比重仅为10%。但无论如何,已婚教师也能 与未婚教师一样,在对待工作和学生时依然积极、有 热情。因此,课题组认为,婚姻状况是影响高职院校 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社会对高职教师评价低、期望值高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但长期 以来受“重学术、轻技术”的历史偏见的影响,国家对 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许多 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高水平的师资 缺乏,高职教育被视为是二三流教育,总体社会评价 较低。 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个体,其心理 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过低的社会评价是高职院校 教师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对教师职业较典型的负面 评价包括:教师的工作很容易;教师的报酬多,而做 的少;教师抱怨得太多;教师选择教学是因为他们没 有能力做其他的事情。社会上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 教师工作很清闲,只不过上几节课而已,没有看到教 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特点。 与过低的社会评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对 高职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 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 实践和操作能力,即要成为“讲师+工程师”的“双师 型”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外部和内部需要,高职院校 教师不得不提高学历,进修学习。而繁重的日常教 学和不断提高的内外部要求使教师处于一种紧张状 态之中。高职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与社会评价不相 称,正是其职业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滞后 虽然高职院校数目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高职 院校是新创办的,或由中师或中专改制和合并升格 而来。在内部管理上,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官 本位现象严重,民主意识不强,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 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加上一些学校领导的官僚意 识,教师在工作上也得不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其 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 归宿感。而且在现行的高职教师评价活动中,评价 结果直接与工资、奖金、住房福利、晋升挂钩,有的还 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这无不增加了教师的 焦虑感。评价最终目的是与教师的奖惩挂钩,而不 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 而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缺乏经常性的欣赏与支持性 反馈,尽管努力工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就 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指出:人的需要是从低到高的,其需求层次依次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在不同的时期 有不同的需要。高职教师同样有多层次的需要,当 教师们在满足前面的需要后,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 于是就有了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如果学校对教师良莠不分,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 加上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必然导致更多教师产生 职业倦怠。 (三)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大 在高校,资历和学历历来是必须面对的重重高 山,年轻教师必须用极大的精力逾越。归结起来,完 成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评上高级职称、拿到最高学 历,都是他们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一项关于高校 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认 为压力大的占22%,而这一部分要是一些年轻教师, 他们往往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也没有更高的职称,他 们要面对的是比自己资历老得多的教师,在学术界 的一无所有是他们不利的一面。而对于稍有资历的 大学教授而言,要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搞科 研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竞争激烈,在规定的时间内 如果没有成果要面临着淘汰。这些都导致了很多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