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报文格式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292.00 KB
- 文档页数:8
saej1939协议dm1故障报文格式
SAE J1939协议中的DM1故障报文,是用于广播车辆系统中的故障信息。
以下是DM1故障报文的格式:
字节0:控制位(Control Byte)
- Bit 0: 确认故障 (SPN/FMI) 1 = ACK已确认, 0 = 故障未确认 - Bit 1: 事件(事件特定数据) 1 = 存在事件, 0 = 无事件
- Bit 2: 事件跟踪启用 (事件特定数据) 1 = 事件跟踪已启用, 0 = 事件跟踪未启用
- Bit 3-6: 保留位
- Bit 7: 错误类型 (FMI) 1 = 故障, 0 = 错误
字节1-3:SPN (故障位置号)
- 16位SPN,表示故障的位置
字节4-5:FMI (故障模式识别号)
- 8位FMI,表示故障的模式识别号
字节6:故障等级 (Fault Occurrence Count)
- 表示故障发生的次数
字节7-8:故障时间戳 (Fault Timestamp)
- 故障发生的时间戳,用于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
字节9:数据特定的信息项 (Data Specific Information)
- 特定故障报文的附加信息,可选项
字节10:事件特定数据 (Event Specific Data)
- 特定故障报文中的事件相关数据,可选项
字节11:故障源地址 (SPN Source Address)
- 标识故障源的地址,用于区分不同的故障源
字节12-13:故障校验和 (Fault Checksum)
- 用于校验故障报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校验和
以上是一个完整的DM1故障报文的格式,用于广播车辆系统中的故障信息。
modbus rtu协议报文格式Modbus RTU(Remote Terminal Unit)是一种常用的串行通信协议,用于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采用二进制编码格式,具有简单、高效、可靠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Modbus RTU协议报文的格式。
Modbus RTU协议报文由多个字段组成,包括起始符、地址字段、功能码字段、数据字段、CRC校验字段和结束符。
下面是每个字段的详细说明:1. 起始符:起始符是一个8位无符号整数,用于标识报文的开始。
它通常是一个连续的高电平信号,持续时间为3.5个字符时间。
2. 地址字段:地址字段用于指定要通信的设备地址。
它是一个8位无符号整数,范围从1到247。
其中1到247为设备地址,0为广播地址。
3. 功能码字段:功能码字段用于指定要执行的操作类型。
它是一个8位无符号整数,定义了一系列标准操作,如读取寄存器、写入寄存器等。
4. 数据字段:数据字段包含了要传输的数据信息。
它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并且根据不同的功能码有不同的格式和长度。
5. CRC校验字段:CRC校验字段用于检测报文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它是一个16位无符号整数,通过对报文中的所有字节进行计算得到。
6. 结束符:结束符是一个连续的低电平信号,用于标识报文的结束。
它通常持续时间为3.5个字符时间。
Modbus RTU协议报文的格式如下:| 起始符 | 地址字段 | 功能码字段 | 数据字段 | CRC校验字段 | 结束符 |\n|--------|----------|------------|----------|-------------|--------|\n| 1 | 1 | 1 | n | 2 | 1 |其中,起始符、地址字段、功能码字段、CRC校验字段和结束符都是固定长度的,而数据字段的长度取决于具体的操作类型和数据内容。
总结起来,Modbus RTU协议报文格式简单明了,易于实现和解析。
cip协议报文格式【原创版】目录1.CIP 协议简介2.CIP 协议报文格式概述3.CIP 协议报文结构4.CIP 协议报文示例5.总结正文1.CIP 协议简介CIP(Common Industrial Protocol)协议,即通用工业协议,是一种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的通信协议。
它主要用于各种工业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CIP 协议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各种工业场景的需求。
2.CIP 协议报文格式概述CIP 协议报文格式是指在 CIP 协议中,数据传输时所采用的报文结构。
它包括报文头、报文长度、控制域、地址域、应用数据单元(ASDU)和校验和等部分。
3.CIP 协议报文结构CIP 协议报文结构如下:- 报文头:包括帧头(Start Frame Delimiter, SFD)和帧尾(End Frame Delimiter, EFD)字段,用于标识报文的开始和结束。
- 报文长度:表示整个报文的字节数。
- 控制域:包括传输协议标识符(TPID)、数据长度指示器(DLI)和控制域扩展(CIDX)字段,用于表示报文的传输协议、数据长度和控制域扩展信息。
- 地址域:包括源地址(SRC)和目标地址(DST)字段,用于表示报文的发送方和接收方。
- 应用数据单元(ASDU):是报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项(Data Item, DI)和数据描述符(Data Description, DD)字段,用于表示实际的数据传输。
- 校验和:用于检测报文在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4.CIP 协议报文示例假设有一个 CIP 协议报文,其报文头为 0x01 0x03,报文长度为 10 字节,控制域为 0x01 0x03 0x00 0x01,地址域为 0x01 0x02 和 0x02 0x01,应用数据单元为“0x01 0x02 0x03”,校验和为 0x04,则该 CIP 协议报文的完整表示为:0x01 0x03 0x01 0x03 0x00 0x01 0x02 0x01 0x02 0x01 0x02 0x03 0x045.总结CIP 协议报文格式是 CIP 协议数据传输的基础,其结构包括报文头、报文长度、控制域、地址域、应用数据单元和校验和等部分。
目录1 序、 (2)1.1 协议的概念 (2)1.2 TCP/IP 体系结构 (2)2 链路层协议报文格式 (2)2.1 Ethernet 报文格式 (2)2.2 802.1q VLAN 数据帧(4 字节) (3)2.3 QinQ 帧格式 (4)2.4 PPP 帧格式. (4)2.5 STP 协议格式 (5)2.5.1 语法 (5)2.5.2 语义 (6)2.5.3 时序 (8)2.6 RSTP 消息格式 (9)2.6.1 语法 (9)2.6.2 语义 (11)2.6.3 时序 (13)3 网络层协议报文 (14)3.1 IP 报文头. (14)3.2 ARP 协议报文 (16)3.2.1 语法 (16)3.2.2 语义 (17)3.2.3 时序 (17)3.3 VRRP 协议报文 (18)3.3.1 语法 (18)3.4 BGP 协议报文 (19)3.4.1 语法 (19)3.4.2 语义 (25)Ethernet 1序、1.1协议的概念协议由语法、语义和时序三部分组成: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时序:规定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顺序关系;1.2 TCP/IP体系结构TCP/IP协议分为四层结构,每一层完成特定的功能,包括多个协议。
本课程实验中相关协议的层次分布如附图3-1所示。
图1-1 TCP/IP协议层次RIP、OSPF. FTP屮TCP, UDP2IP, ARP、ICXIP^ 底层协议(Ethernet〉#这些协议之间的 PDU封装并不是严格按照低层PDU封装高层PDU的方式进行的,附图3-2显示了 Ethernet帧、ARP分组、IP分组、ICMP报文、TCP报文段、UDP数据报、RIP报文、 OSPF报文和FTP 报文之间的封装关系。
图1-2各协议PDU间的封装关系2链路层协议报文格式2.1 Ethernet报文格式最新的IEEE 802.3 标准(2002年)中定义 Ethernet帧格式如下:TCP首咅典数据:FT?"UDP首咅弘数拚:RIP"IP分组p IP首制#数据:ICMP、TCP. UDP、OSPF^'帧苜部*数抿:ARJ\ IP屮丁空报文段a , UDP数將报462光亠1500*目的X1AC 地址2 源MAC 地址+类型长度丿数据"FCS#其中,类型/长度值小于1536( 0x0600)时表示数据字段的长度,大于等于1536( 0x0600)时表示数据字段的协议类型。
ICMP协议报文格式1. ICMP报文格式概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是一种用于在网络中发送控制消息的协议。
它允许主机和路由器之间传递错误报告和查询消息。
ICMP报文格式通常嵌入在IP数据报中,报文格式相对简单,主要包含类型、代码和校验和等字段。
2. ICMP差错报告报文ICMP差错报告报文用于报告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ICMP差错报告报文类型:2.1. 目的地址不可达报文当路由器或主机无法到达目的IP地址时,会发送目的地址不可达报文。
该报文通常用于通知发送方,数据包无法送达目的地。
2.2. 源地址不可达报文当路由器或主机无法到达源IP地址时,会发送源地址不可达报文。
该报文用于通知接收方,数据包的源地址不可达。
2.3. 端口不可达报文当路由器或主机无法到达指定的端口时,会发送端口不可达报文。
该报文用于通知接收方,数据包的目的端口无法达到。
2.4. 超时报文当路由器或主机在传输数据包时超过预设的时限时,会发送超时报文。
该报文用于通知发送方,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超过了预设的时限。
2.5. 参数问题报文当路由器或主机检测到IP数据报中的参数错误时,会发送参数问题报文。
该报文用于通知发送方,数据包中的参数存在问题。
3. ICMP查询报文ICMP查询报文用于查询网络中的主机或路由器的状态信息。
以下是常见的ICMP查询报文类型:3.1. 回送请求报文回送请求报文用于请求主机或路由器返回一个回送响应,以确认目的地址可达性。
3.2. 回送回答报文回送回答报文用于响应回送请求报文,确认目的地址可达性。
3.3. 时间戳请求报文时间戳请求报文用于请求主机或路由器返回当前时间戳,以便计算网络延迟和时间同步。
3.4. 时间戳回答报文时间戳回答报文用于响应时间戳请求报文,返回当前时间戳。
3.5. 地址掩码请求报文地址掩码请求报文用于请求主机或路由器返回网络掩码信息,以便进行路由分析和过滤。
cip协议报文格式(实用版)目录1.CIP 协议概述2.CIP 协议报文格式3.CIP 协议报文结构4.CIP 协议报文示例正文CIP(Common Industrial Protocol)协议,即通用工业协议,是一种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通信协议。
CIP 协议主要用于连接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远程控制。
在 CIP 协议中,报文是实现通信的关键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 CIP 协议报文格式以及报文结构。
CIP 协议报文格式遵循 ISO 8171-1 标准,称为“可变结构数据”,即 VS(Variable Structure Data)。
VS 数据由一组相关数据项组成,每个数据项都有其特定的标签和数据长度。
CIP 协议报文的基本组成包括报文头、报文体和报文尾。
1.报文头:报文头包含了报文的基本信息,如报文长度、报文类型和数据项标识符等。
报文头的结构如下:- Length:报文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Type:报文类型,如请求、响应、确认等。
- PDU Number:报文序列号,用于确保报文的传输顺序。
- Data Item Identifiers:数据项标识符,用于指示报文中各个数据项的位置和含义。
2.报文体:报文体是报文的主要部分,包含了实际的数据交换。
报文体由一个或多个数据项组成,每个数据项都由标签、数据长度和数据值组成。
数据项的结构如下:- Item Name:数据项名称,用于表示数据项的含义。
- Item Length:数据项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Item Value:数据项值,包含了实际的数据信息。
3.报文尾:报文尾包含了校验和和结束符,用于确保报文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下面是一个 CIP 协议报文的示例:```CIP-PDU-Header:- Length: 20- Type: Request- PDU Number: 1- Data Item Identifiers: 1, 3CIP-PDU-Body:- Item Name: Tag1- Item Length: 4- Item Value: 1234- Item Name: Tag3- Item Length: 4- Item Value: 5678CIP-PDU-Footer:- Checksum: 1234- End: 0x01```总之,CIP 协议报文格式遵循 ISO 8171-1 标准,由报文头、报文体和报文尾组成。
openflow 协议报文格式(实用版)目录1.OpenFlow 协议简介2.OpenFlow 协议报文格式3.OpenFlow 协议的应用4.OpenFlow 协议的未来发展正文1.OpenFlow 协议简介OpenFlow 协议是一种用于描述控制器和交换机之间交互所用信息的标准,以及控制器和交换机的接口标准。
它的核心部分是用于 OpenFlow 协议信息结构的集合。
OpenFlow 协议旨在实现网络设备的自动化配置和管理,从而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2.OpenFlow 协议报文格式OpenFlow 协议报文是在控制器和交换机之间传递的信息。
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报文:(1)Hello 报文:用于在控制器和交换机之间建立和维护连接,以及传递双方的支持能力和状态信息。
(2)Discover 报文:用于控制器发现交换机上的流表项,从而实现对交换机端口和流表项的动态管理。
(3)Open 报文:用于建立控制器和交换机之间的会话,以便进行更高级别的通信。
(4)Update 报文:用于控制器向交换机发送流表项的更新指令,以及实现对交换机端口的动态配置。
(5)Delete 报文:用于控制器向交换机发送流表项的删除指令。
3.OpenFlow 协议的应用OpenFlow 协议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1)虚拟私有网络(VPN):通过 OpenFlow 协议,可以实现对虚拟私有网络的动态配置和管理,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2)负载均衡:OpenFlow 协议可以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负载均衡,从而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3)流量工程:通过 OpenFlow 协议,可以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动态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编程性。
4.OpenFlow 协议的未来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OpenFlow 协议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展。
未来,OpenFlow 协议将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提高网络的可编程性:通过引入更多的编程语言和抽象层,实现对网络设备的更加灵活和可编程的管理。
通讯协议及报文格式
通讯协议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所共同遵守的一种规则或约定。
它定义了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传输、如何进行交互以及如何处理错误等细节。
常见的通讯协议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等。
报文格式是指通讯协议中数据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报文格式由报文头部和报文体组成。
报文头部包含了一些元数据,用于描述报文的属性和特征,如版本号、报文长度、报文类型、源地址、目标地址等等。
报文体是实际传输的数据内容,其格式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协议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HTTP协议中的报文体可以是HTML文档、图片文件、视频等等。
在某些通讯协议中,报文格式采用特定的标记符号来进行分割,如HTTP协议中使用回车换行符(\r\n)将报文头部和报文体
分开。
总之,通讯协议定义了数据交换的规则,而报文格式规定了数据的组织形式,两者共同约定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
协议书请求报文甲方(请求方):[甲方全称]乙方(应答方):[乙方全称]鉴于甲方希望与乙方就[具体事项]达成一项协议,现根据双方的意愿,甲方提出以下协议书请求。
一、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明确双方在[具体事项]上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双方的合作顺利进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协议内容1. 双方同意就[具体事项]进行合作,甲方负责[甲方责任],乙方负责[乙方责任]。
2. 双方应按照本协议的规定,及时、全面地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 双方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合作期限本协议自[生效日期]起至[终止日期]止。
四、费用与支付1. 甲方应于[支付时间]向乙方支付[具体金额]作为[费用名称]。
2. 乙方应根据本协议规定,向甲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或产品。
五、保密条款双方应对在合作过程中知悉的对方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及其他保密信息予以保密,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
六、违约责任如一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七、争议解决双方因履行本协议所产生的任何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可向[约定的仲裁机构或法院]提起仲裁或诉讼。
八、协议的变更与解除1. 本协议的任何变更或解除,必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2. 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本协议无法履行,双方可协商解除本协议。
九、其他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乙方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甲方公司盖章][乙方公司盖章]。
cfm 协议报文格式在网络通信中,CFM(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协议是一种用于网络故障管理和检测的通信协议。
该协议定义了一系列报文格式,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故障管理信息和示警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CFM协议报文格式的相关内容。
1. CCM(Continuity Check Message)报文格式CCM报文是CFM协议中最基本的报文类型,用于验证网络连接的连通性。
CCM报文的格式如下:字段1:标志位,用于指示报文类型和附加信息。
字段2:源MAC地址,表示报文的发送方。
字段3:目的MAC地址,表示报文的接收方。
字段4:协议标识,用于标识CFM协议。
字段5:MD Level,表示被检测的网络与CFM实体的位置关系。
字段6:COS(Class of Service)位,表示报文的优先级。
字段7:时间戳,记录报文发送的时间。
2. LBR(Loopback Reply)报文格式LBR报文用于回显测试,验证网络中的回路连接是否正常。
LBR报文的格式如下:字段1:标志位,用于指示报文类型和附加信息。
字段2:源MAC地址,表示报文的发送方。
字段3:目的MAC地址,表示报文的接收方。
字段4:协议标识,用于标识CFM协议。
字段5:回环ID,用于标识回路测试的唯一标识符。
字段6:时间戳,记录报文发送的时间。
3. DMM(Delay Measurement Message)报文格式DMM报文用于测量报文在网络中的传输时延。
DMM报文的格式如下:字段1:标志位,用于指示报文类型和附加信息。
字段2:源MAC地址,表示报文的发送方。
字段3:目的MAC地址,表示报文的接收方。
字段4:协议标识,用于标识CFM协议。
字段5:MD Level,表示被测量的网络与CFM实体的位置关系。
字段6:序列号,用于标识报文的顺序。
字段7:时间戳,记录报文发送的时间。
4. LTM(Link Trace Message)报文格式LTM报文用于跟踪网络中的链路路径,以便检测链路故障。
stp协议的bpdu报文格式
“STP协议的BPDU报文格式”这句话指的是生成树协议(STP,即生成树协议)中的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桥接协议数据单元)报文的格式。
STP(生成树协议)主要用于消除二层环路,避免广播风暴的发生。
在STP中,BPDU报文是用于在交换机之间传递网络状态信息的。
STP的BPDU报文格式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版本号:用于标识STP的版本,确保不同版本的设备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处
理BPDU报文。
2.拓扑变化通知: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交换机将会发送这个字段,以便
其他设备能够感知到拓扑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3.优先级:用于标识交换机的优先级,当存在多个可用的路径时,优先级高
的交换机将成为根桥。
4.MAC地址:用于标识交换机的MAC地址表,帮助交换机学习网络中的
MAC地址。
5.端口状态:用于标识交换机的端口状态,如阻塞、转发等。
通过以上内容,STP协议的BPDU报文能够提供网络拓扑信息,帮助交换机做出正确的决策,消除二层环路,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总结来说,“STP协议的BPDU报文格式”是指STP协议中用于在交换机之间传递网络状态信息的BPDU报文的格式和内容。
以太网协议详情报文格式1.以太网帧首部(Ethernet Header):- 目的MAC地址(Destination MAC Address):6个字节,表示接收方的物理地址。
- 源MAC地址(Source MAC Address):6个字节,表示发送方的物理地址。
- 类型或长度(Type or Length):2个字节,表示数据的类型或长度。
2.有效载荷数据(Payload Data):- 数据(Data):46-1500个字节,表示待传输的数据。
3.填充(Padding):- 填充(Padding):0-46个字节,用于填充以太网帧的长度。
4.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帧校验序列(FCS):4个字节,用于校验以太网帧的完整性。
在以太网协议中,各个字段的含义如下:1.目的MAC地址:表示帧的接收方的物理地址。
每个网络接口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
2.源MAC地址:表示帧的发送方的物理地址。
同样,每个网络接口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
3.类型或长度:标识有效载荷数据的类型或长度。
当该字段的值小于等于1500时,表示长度;当值大于1500时,表示数据的类型。
4.数据:是待传输的数据,可以是其他高层协议的报文,如IP数据报等。
5.填充:为了使帧达到最小长度而填充的虚拟数据。
以太网帧要求长度至少为64个字节,如果数据字段长度不足,则需要填充。
6.帧校验序列:用于检测帧中是否发生错误。
发送方在发送帧时,通过计算帧中除了FCS字段之外所有字段的CRC校验值,并将该值存储在FCS字段中。
接收方在接收到帧时,同样通过计算帧中的CRC校验值,并与FCS字段中的值进行比较,以确定帧是否被损坏。
以太网协议使用的是分组式交换技术,即将数据拆分为一系列的帧进行传输。
每个帧都独立传输且具有不同的目的MAC地址,在传输过程中可以经过多个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每个设备根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进行决策,以将帧转发到正确的接口。
icmp协议的报文格式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是用于在IP网络上发送控制消息的协议。
它通常用于检测主机、路由器或者网络是否可达,以及诊断网络问题。
ICMP报文的格式如下:
1. 类型(Type),占8位,指示ICMP报文的类型,例如回显请求、回显应答、目的不可达等。
2. 代码(Code),占8位,提供有关消息类型的更多细节。
例如,当类型为目的不可达时,代码字段用于指示具体的原因,如网络不可达、主机不可达等。
3. 校验和(Checksum),占16位,用于检测报文中的错误。
校验和字段对整个ICMP报文进行校验,以确保报文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损坏。
4. 其他字段,根据不同类型的ICMP报文,可能会包含其他字段。
例如,回显请求和回显应答报文包含标识符和序列号字段,用于匹配请求和应答。
总的来说,ICMP报文的格式简单明了,包含了类型、代码、校验和以及可能的其他字段,这些字段共同构成了ICMP协议的报文格式。
通过解析这些字段,网络设备可以进行故障诊断和错误报告。
snmp协议报文格式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是一种用于网
络管理的协议,它定义了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和监控的标准。
SNMP协议使用了一种简单的报文格式来传输管理信息。
SNMP报文格
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报文头部(Message Header),包括了版本号(Version)、社区名(Community Name)和报文类型(PDU Type)等信息。
版本
号指定了使用的SNMP协议版本,社区名用于进行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报文类型指定了报文的类型,如Get、Set或Trap等。
2. PDU头部(PDU Header),PDU(Protocol Data Unit)是SNMP报文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操作类型(如Get、Set、Trap
等)、请求ID(Request ID)、错误状态(Error Status)和错误
索引(Error Index)等字段。
这些字段用于描述报文的具体操作和
状态。
3. 数据部分(Data),根据报文类型的不同,数据部分可以包
括管理信息的具体内容,如请求的OID(Object Identifier)、变
量绑定(Variable Bindings)等。
总的来说,SNMP报文格式是由报文头部、PDU头部和数据部分组成的,它们共同描述了SNMP报文的类型、操作和具体信息。
通过解析和处理这些报文,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网络设备的监控和管理。
cmip协议报文格式CMIP(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是一种用于网络管理的标准协议,它定义了网络设备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交换信息的报文格式。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CMIP协议的报文格式。
二、报文结构CMIP协议的报文格式由多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都承载特定的信息。
以下是CMIP协议报文的主要字段:1. 报文头部:包含了报文的起始标识、版本号等基本信息,用于确保报文的正确解析和处理。
2. 报文类型:指示报文的类型,例如请求报文、响应报文等。
3. 对象标识符:用于标识报文中所涉及的管理对象,如网络设备、接口、路由器等。
4. 操作标识符:指示管理操作的类型,如查询、设置、创建等。
5. 报文体:包含了具体的管理操作和相应的参数信息,用于执行管理操作。
6. 报文尾部:包含了报文的校验信息和结束标识,用于校验报文的完整性。
三、报文字段详解1. 报文头部:报文头部是CMIP协议报文的起始部分,它包含了以下信息:- 起始标识符:用于标识报文的开始位置。
- 版本号:指示CMIP协议的版本。
- 序列号:用于标识报文的顺序和唯一性。
- 长度:指示报文的长度。
2. 报文类型:报文类型用于指示报文的种类和用途,常见的报文类型包括:- 请求报文:用于向管理对象发送请求,执行相应的管理操作。
- 响应报文:用于返回管理操作的执行结果或相关信息。
- 通知报文:用于向管理系统发送通知或事件信息。
3. 对象标识符:对象标识符是CMIP协议中用于标识管理对象的信息,它包含了对象的唯一标识符和对象类型等信息。
通过对象标识符,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地定位和管理特定的网络设备或资源。
4. 操作标识符:操作标识符用于指示管理操作的类型,常见的操作标识符包括:- 查询操作:用于获取特定管理对象的信息。
- 设置操作:用于修改特定管理对象的配置参数。
- 创建操作:用于创建新的管理对象。
- 删除操作:用于删除指定的管理对象。
cip协议报文格式CIP(Common Industrial Protocol,通用工业协议)是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种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工厂自动化、机器人控制、传感器网络等领域。
CIP协议报文格式是实现CIP通信的基础,下面将详细介绍其格式及各个字段的含义和用途。
1. CIP协议报文的基本结构CIP协议报文由头部(Header)、数据部分(Data)、参数部分(Parameters)和选项部分(Options)组成。
其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图1:CIP协议报文格式示意图]2. 头部(Header)头部包含了CIP报文的基本信息,用于标识报文的类型、目的地等。
头部包括以下字段:2.1 Command(命令)Command字段用于指示CIP报文的类型,例如请求数据、发送控制指令等。
不同的命令对应着不同的操作,用于实现各种功能。
2.2 Length(长度)Length字段用于表示整个CIP报文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包括头部、数据部分、参数部分和选项部分的总长度。
2.3 Session Handle(会话句柄)Session Handle字段用于标识CIP报文所属的会话,用于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实现多路复用。
2.4 Status(状态)Status字段用于表示CIP报文的执行状态,包括成功、失败或其他异常情况。
用于确认报文是否被成功处理。
3. 数据部分(Data)数据部分用于承载具体的传输数据,包括请求的数据、返回的数据等。
数据部分的内容与具体的应用有关,可能包括实时数据、控制数据等。
4. 参数部分(Parameters)参数部分用于传递一些额外的参数信息,以帮助解析和处理CIP报文。
参数部分包括多个参数,每个参数由参数类型和参数值组成。
4.1 参数类型参数类型用于标识参数的含义和格式,如整数、字符串、字节等。
不同的参数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参数值的解析方式。
4.2 参数值参数值表示具体的参数数值,根据参数类型的定义进行解析和处理。
CFI(1位) VLAN ID(12位) TPID的值是固定的,为8100H,指明了该帧带有802.1Q/802.1P标记
信息。 Priority标明了这个帧的优先级,此优先级用于质量服务(QoS)。 CFI为0代表规范格
式,为1代表非规范格式。
用于计算生成树的各种信息和参数被封装在配置BPDU(Configuration 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中在交换机之间发送。
配置BPDU使用标准LLC格式封装在以太网数据帧中。
当配置BPDU只用于计算生成树,不用于传递拓扑改变信息(第四章中详细描述)的时候:
Protocol Identifier(协议标识),Protocol Version Identifier(协议版本标识)和BPDU Type
(BPDU类型)Flags(标志)四部分设置为全0。
Root Identifier,Root Path Cost,Bridge Identifier和Port Identifier四部分用于检测最优的配置
BPDU,进行生成树计算。
Message Age随时间增长而变大;
Max Age默认为20秒,如果Message Age达到Max Age,则此配置BPDU被认为已经过期。
Hello Time默认为2秒,也即在指定端口上,配置BPDU每隔两秒发送一次。
Forward Delay默认为15秒。
前两个字段是以太网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帧类型:两个字节长的以太网帧类型表示后面数据的类型。对于A R P 请求或应答来说,
该字段的值为0 x 0 8 0 6 ;
硬件类型:表示硬件地址的类型。它的值为1 即表示以太网地址;
协议类型:表示要映射的协议地址类型。它的值为0 x 0 8 0 0 即表示I P 地址。它的值与包
含I P 数据报的以太网数据帧中的类型字段的值相同;
硬件地址长度和协议地址长度分别指出硬件地址和协议地址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对于
以太网上I P 地址的A R P 请求或应答来说,它们的值分别为6 和4 。
操作类型:1--A R P 请求)、2--A R P 应答、3--R A R P 请求、4--R A R P 应答
接下来的四个字段是发送端的硬件地址(在本例中是以太网地址)、发送端的协议地址
(I P 地址)、目的端的硬件地址和目的端的协议地址。这里有一些重复信息:在以太网
的数据帧报头中和A R P 请求数据帧中都有发送端的硬件地址。
对于一个A R P 请求来说,除目的端硬件地址外的所有其他的字段都有填充值。
T:消息类型标志位,0为数据报文,1为控制报文。
x:保留位。
S:Ns和Nr标志位,控制报文中此位必须是1。
O:Offset标志位,为1说明Offset有效,控制报文此位必须为0。
P:优先级标志位,数据报文此位为1,表示优先处理;控制报文此位为0。
Ver:必须为2。
Length:消息总长度,单位为字节。
Tunnel ID:控制连接标志符,本端有效。
Session ID:控制连接内的会话标志符,本端有效。
Ns:本消息的序列号。
Nr:在控制消息中,表示预期收到的下一个控制消息的序号;数据消息中无效。
Offset:偏移,如果有效,则数据从偏移后的字节开始。
在以太网中:使用值是0x8847(单播)和0x8848(组播)来表示承载的是MPLS报文(0800
是IP报文)
在PPP中:增加了一种新的NCP:MPLSCP,使用0x8281来标识
首部长度最长60字节,IP报文总长度2^16-1=65535
IPV4报头有12个必需的字段和可选IP选项字段,位于要发送的数据之前。如果使用IP层已有的库或其
他组件,一般不必考虑报头中的大多数字段,但程序代码需要提供源端和目的端地址。
1、版本(4比特)
IP协议版本已经经过多次修订,1981年的RFC0791描述了IPV4,RCF2460中介绍了IPV6。
2、报头长度(4比特)
报头长度是报头数据的长度,以4字节表示,也就是以32字节为单位。报头长度是可变的。必需的字段
使用20字节(报头长度为5,IP选项字段最多有40个附加字节(报头长度为15)。
3、服务类型(8比特)
该字段给出发送进程建议路由器如何处理报片的方法。可选择最大可靠性、最小延迟、最大吞吐量和最小
开销。路由器可以忽略这部分。
4、数据报长度(16比特)
该字段是报头长度和数据字节的总和,以字节为单位。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
5、标识符(16比特)
原是数据的主机为数据报分配一个唯一的数据报标识符。在数据报传向目的地址时,如果路由器将数据报
分为报片,那么每个报片都有相同的数据标识符。
6、标志(3比特)
标志字段中有2为与报片有关。
位0:未用。
位1:不是报片。如果这位是1,则路由器就不会把数据报分片。路由器会尽可能把数据报传给可一次接收
整个数据报的网络;否则,路由器会放弃数据报,并返回 差错报文,表示目的地址不可达。IP标准要求
主机可以接收576字节以内的数据报,因此,如果想把数据报传给未知的主机,并想确认数据报没有因为
大小的原 因而被放弃,那么就使用少于或等于576字节的数据。
位2:更多的报片。如果该位为1,则数据报是一个报片,但不是该分片数据报的最后一个报片;如果该位
为0,则数据报没有分片,或者是最后一个报片。
7、报片偏移(13比特)
该字段标识报片在分片数据报中的位置。其值以8字节为单位,最大为8191字节,对应65528字节的偏
移。
例如,将要发送的1024字节分为576和424字节两个报片。首片的偏移是0,第二片的偏移是72(因为
72×8=576)。
8、生存时间(8比特)
如果数据报在合理时间内没有到达目的地,则网络就会放弃它。生存时间字段确定放弃数据报的时间。
生存时间表示数据报剩余的时间,每个路由器都会将其值减一,或递减需要数理和传递数据报的时间。实
际上,路由器处理和传递数据报的时间一般都小于1S,因此该值没有测量时间,而是测量路由器之间跳跃
次数或网段的个数。发送数据报的计算机设置初始生存时间。
9、协议(8比特)
该字段指定数据报的数据部分所使用的协议,因此IP层知道将接收到的数据报传向何处。TCP协议为6,
UDP协议为17。
10、报头检验和(16比特)
该字端使数据报的接收方只需要检验IP报头中的错误,而不校验数据区的内容或报文。校验和由报头中的
数值计算而得,报头校验和假设为0,以太网帧和TCP报文段以及UDP数据报中的可选项都需要进行报
文检错。
11、源IP地址(32比特)
表示数据报的发送方。
12、目的IP地址(32比特)
表示数据报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