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培训第一次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第一次作业

1.请结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具体内容,谈谈怎样以新的教材观为指导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教师在课前履行的一个程序,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需要花上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备课。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备课中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备课标。备课之前,政治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指南,研究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独特的价值,认真分析本学科对学生而言的独特的发展价值,把握教材脉络。

其次,备教材,即对教材的解读。教材,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的材料,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吃透教材。它是教学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教学达到的目的。所以政治教师在备课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价值,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命性,使抽象理论化的知识活化为人类生命的实践形态,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精神动力,真正使教材为教学所用,为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所用。

再者,备学生,即对学生状态的解读。在备课中不仅考虑学生的知识状态,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状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由于受遗传素质、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的经历不同,学生的情感期待也不同,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

最后,备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在《答林适存》中说:“教师之所以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授人以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帮助下,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当今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交互一参与式”教学方式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重在激发、调动、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凡事“贵在参与”,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参与中积极思考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的能力。但是,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仍然要求教师坚持灌输原则和适当运用教授方法,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要采取灌输原则,运用某种方式把内容告诉学生,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头脑中不会自发产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学习,讲授法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评价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判断应该来自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表现,显现于对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这段话主要强调了一个什么理念?以《经济生活》一个概念或一个观点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贯彻这一理念?

这段话反映了教以致用,学以致用,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一观点。突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的观点。也强调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始终要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经济生活》

第三课中的几种消费心理时,我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几种消费心理的特征课本介绍的比较详细,也比较明确,如果照本宣科很简单,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内容的处理上我采取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的,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有一位妈妈最怕给女儿买衣服,女儿想买的,妈妈不愿意,妈妈想买的,女儿不愿意,两人逛街,每次都闹的不欢而散。妈妈认为,穿衣服不能太张扬,和周围的女孩打扮的一样才好。女儿认为,同学都穿的衣服,她才不要,要穿和和同学迥异不同的衣服。

案例二:据调查,一些大城市的中学生“吃的看广告,穿的看牌子,玩的看流行”的现象比较严重。三口之家,一个孩子的消费甚至超过了父母消费的总和,给家庭经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许多家长无奈地表示: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

案例的取材来源于生活,案例中的人物可能就是你我,学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就要对号入座,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己找出不同消费心理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享到了合作的快乐,获得知识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为下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观要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

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第二、第二、教师观要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权威、知识权威, 而是

“平等中的首席”。

第三、第三、学生观要转变。学生是发展的人,他们具有巨大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他是金子,你就想

法让他闪光;如果他是矿石,你就想办法把他提炼成钢铁;如果他是泥巴,你就尽

量把他烧制成砖瓦。

3.以近几年某道高考试题为例(选修必修、小高考高考均可),谈谈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例题:(2011年福建高考试题)

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材料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外界有人对中国的发展展现出复杂心态:一方面对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表示认可;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巨大规模和发展模式感到恐惧,甚至提出了“中国威胁论”

(1)根据材料之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1)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2)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复杂心态”进行评析。(10分)(2)①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事务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②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旧的国际秩序产生了冲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③中国的发展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从上述例题中,我认为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1、重视知识传授,同时着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011年福建高考政治试题在考查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基本能力上得到了有效体现。例如,第39题,第(1)是演绎性问题,第(2)问是归纳性问题,充分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而且也要通过适当的精选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究竟哪些试题可以拿来训练呢?本人一贯主张要精选高考试题和省、市质检试题,因为他们都是比较有权威性的、代表高考方向的。

2.传授一些比较实用的大题套路

从2011年福建高考政治试题39题的1.2两问的答案中都可以看出它都是在考查主干知识,所以我们今后针对主干知识可以教授一些记忆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答题有套路可循:凡讲到文化的借鉴、交流、融合的套路:

①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