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

2001-12-26

来源:本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第一章长江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约19%。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输沙量大。例如:宜昌水文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等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显示,宜昌站输沙量最大。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

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此外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这些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自宜昌至江阴(常州附近)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各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426、4382、7112、90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2.550、5.010、4.040、4.33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76、1.14、0.573、0.486千克/立方米。

这些资料表明,各站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是上游屏山和宜昌水文站。从80年代至2000年,汉口与大通两站的沙量略呈减少的趋势。

支流中以嘉陵江、乌江与汉江的输沙量较大。其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65.4、497.3、48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01、0.2803、0.559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80、0.564、1.03千克/立方米。

(二)2000年的水沙特征值2000年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实

测年径流量分别是:1772、4712、7420、9266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是:2.72、3.90、3.36、3.39亿吨,年平均含沙量是:1.54、0.828、0.451、0.366千克/立方米。各站径流量均较多年平均值略大,但沙量仅屏山站略大,宜昌、汉口、大通站沙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2000年长江支流嘉陵江、乌江与汉江的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年径流量分别为:593.1、579.1、454.0亿立方米,年实测输沙量为:0.363、0.225、0.153亿吨,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566、0.388、0.340千克/立方米。

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荆江河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全长347公里,穿行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荆江左岸有沮漳河汇入,右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洞庭湖又于城陵矶汇入长江。依据河型的不同,荆江以藕池口为界,可分为上荆江(长172公里)与下荆江(长175公里)。上荆江河弯平顺、稳定,弯道处多有江心洲,主要江心洲有12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窄长。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单股少汊,主要江心洲有4个,两岸边滩较多,形态宽短,大的弯曲段原有12个,裁弯后为10个。

1、荆江河道泥沙冲淤量据河道地形图计算,荆江河段平滩河槽1966年至1998年共冲刷39169万立方米,其中四分之三的冲刷量发生在上荆江。与此相应,洞庭湖分流分沙量不断下降。

2、横断面变化上荆江横断面多呈“W”型,变化较小,有冲有淤,基本上为周期性变化。下荆江横断面多为不对称的偏“V”型,横向变形的基本型式是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横断面形状基本未变,向横向位移。当河弯剧变时(切滩、撇弯),横断面可发生滩槽互易。上、下荆江过渡段的横断面一般近似“U”形。

3、纵断面变化与河道横向宽窄、弯道曲率的变化,以及分汊、分流等因素相对应,河道深泓线呈起伏变化。比较1975年、1996年、1998年的深泓高程,沿程有升有降,河床冲淤相间。

(二)城陵矶至武汉河段该河段全长248公里,两岸湖泊和河网交织,汉口有中游最大支流汉江汇入,河段内有中下游曲折率最大的簰洲弯道,狭颈宽度与弯道长度之比为1:12。本河段河型属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型,大的江心洲有13个。河道窄段一般有节点控制,节点是本河段的一种典型河谷地貌,是由滨临江边的山丘和基岩出露的阶地所构成。两岸共有21个节点,左岸10个,右岸11个,节点间纵向直线间距5至40公里不等。

1、河段泥沙冲淤量历年来该河段冲淤相间,总的趋势是淤积。据河道地形图计算,1966年至1998年其平滩河槽共淤积25450万立方米,其中1996年以前淤积35410万立方米,1996年至1998年冲刷9960万立方米。

2、横断面变化多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单一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次之,弯曲性河段和顺直单一性河段的断面冲淤变化较小,低山丘陵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最小。历年冲淤幅度最大者可达5~10米。

3、纵断面变化其深泓线纵断面呈起伏变化。比较1966、1996、1998年的深泓线高程,总体上有升有降。

四、重要水库、湖泊的淤积(一)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淤积调查至80年代末,长江上游地区共建水库11931座,总库容约20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3座,总库容97.5亿立方米。

据截止1992年的调查资料,上游地区水库年淤积量约为 1.4亿立方米,年淤积率约0.68%。其中,大型水库年淤积率为0.65%,中型0.39%,小型0.90%。

(二)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中游、丹江入汇口下游0.8公里。总库容174.5亿立方米,死库容76.5亿立方米,水库面积745平方公里。工程于1959年10月截流,1968年开始蓄水发电。

1、入库水沙量坝址1954-1991年平均年径流量393.8亿立方米。入库沙量80%来自汉江,汉江入库站1960~1989年平均年输沙量4700万吨。由于上游建库,特别是1989年安康电站建成运用,汉江入丹江水库沙量大减,1990年至1999年平均年输沙量仅为920万吨。

2、水库淤积量库区曾进行66次断面与地形测量。最近一次在1994年。由此得出自1960年至1994年水库共淤积泥沙14.1亿立方米,淤积主要发生在1968年至1986年。淤积物大部分分布在死库容,约为11.6亿立方米,占淤积总量的82%。

3、淤积横断面汉江库区的淤积以洲滩淤积为主,断面形状呈“U”型。(三)洞庭湖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流域面积26.2万平方公里。洞庭湖区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它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支流入汇,又通过松滋、太平、藕池三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前为四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水沙。这些来水来沙及区间来水通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比较紧张。1、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立方米。目前洞庭湖实际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河网。

2、入湖泥沙淤积量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湖水年均输出沙量为0.43亿吨。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

(四)鄱阳湖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饶河、信江和修水等五河的来水,经湖泊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低水为河道型,中高水呈湖泊型。

1、面积与容积的变化1953年至1976年湖泊面积缩减25%,容积缩减19%(面积和容积是按湖区平均水位吴淞高程22米计算),主要是围湖垦殖所致。1976年之后变化较小。

2、泥沙淤积量泥沙主要来自五河,小部分来自长江倒灌。1976年至1987年入湖沙量

1.90亿吨,出湖1.12亿吨,淤积在湖内约0.78亿吨。年均淤积709万吨,淤积比较轻微。

五、重大泥沙事件(一)下荆江的裁弯与撇弯近50年来,下荆江共进行过两次人工裁弯、发生一次自然裁弯与一次撇弯。

1、中洲子人工裁弯中洲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约81公里。裁弯前河段长37公里,弯颈最小宽度3.5公里。1966年-1967年5月实施人工裁弯。

2、上车湾人工裁弯上车湾下距洞庭湖出口约50公里。裁弯前河段长35.8公里,弯颈最窄处宽为1.85公里。1968年12月-1971年1月实施人工裁弯。

3、沙滩子自然裁弯沙滩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37公里。1970年汛后弯颈最窄处仅1.5公里宽。狭颈于1972年7月19日被水冲开,发生自然裁弯。

裁弯缩短了河长,加大了水面坡降。据观测,其对长江干流河道的影响向上下游延伸,持续约20年。4、石首撇弯

1975年以后主流贴靠左岸,向家洲洲头崩塌后退,1987年后崩塌加速。1993年11月狭颈宽度仅25米,1994年6月11日向家洲崩穿过流,发生撇弯。

(二)新滩滑坡1985年6月12日湖北省秭归县长江北岸新滩发生大规模滑坡。滑坡长约2000米,宽约800米。总滑坡体积3000万立方米,其中滑入长江240万立方米。使该段河床最低点高程由22.5米上升至37.5米。

(三)长江崩岸据80年代资料统计,长江中下游从枝城至江阴鹅鼻咀主要崩岸总长为722公里,其中左岸崩岸长度约为428公里,占河长29%。右岸崩岸长度约为294公里,占

河长19%左右。近年来,随着护岸工程的加固,加强了对易发生崩岸河段河道演变的控制。

(四)葛洲坝工程葛洲坝工程目前是在长江干流上建成的唯一水坝工程。1970年12月开工建设,1981年6月开始蓄水运用,1988年全部竣工。该工程为闸坝式径流发电与航运工程。总库容15.8亿立方米,水库长210公里。1985年在总体上基本达到悬移质泥沙淤积动态平衡。各库段达到平衡的时间有所不同,近坝段和淤积较大的开阔库段最后于1991年才基本平衡。葛洲坝船闸引航道采用“静水行船、动水冲沙”,并辅以少量的机械清淤,保证了通航顺畅。水电站前流态良好,机组叶片泥沙磨损轻微。

(五)“长治”工程自1988年开始,国家启动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截至2000年,累计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长治工程使当地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拦沙蓄水能力有所提高。第二章黄河一、概述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黄河内流区4.23万平方公里)。从河道长度和流域面积看,黄河为中国的第二大河。自河源至河口镇(3472公里)为上游,河口镇至桃花峪(1206公里)为中游,桃花峪以下(786公里)为下游。

黄河以多泥沙而闻名于世,其主要特点为: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而陕县(三门峡)站1919-1960年天然状况下年平均输沙量却达16亿吨,年均含沙量34千克/立方米,远远高于其它江河。

黄河的水量主要来自上游,而沙量则集中来自于中游。兰州以上控制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流域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极少,黄河清水基流主要源自兰州以上。黄河沙量的90%来自中游。其中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只有11万平方公里,区间径流量占花园口水文站径流量的13%,区间年输沙量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6%。

2、输沙量的时程分布极不均匀从输沙量的年内分配看,黄河流域的产沙时期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输沙量一般占全年输沙量的80%以上。年内最大月平均输沙量一般出现在7、8月份,干流站可占年输沙量的50%左右,支流站占年输沙量的70%以上。从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分析,干流站最大最小年输沙量变幅在5倍以上,而支流站的变幅则更大。

3、龙门以下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淤积河段黄河龙门至河口为河床淤积的主要区段(包括三门峡、小浪底两个峡谷型水库),黄河中游产生的大量泥沙淤积于此。泥沙淤积不仅对三门峡水库的运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迫使三门峡水库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也使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抬高。目前河床滩面高出堤防背河地面4~6米,个别地段达10米以上,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给黄河下游防洪带来了巨大困难。河口尾闾段河道摆动频繁,三角洲不断淤积发展,向海洋推进。

4、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沙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水沙的时空分布自50年代以来,黄河干流已建和在建水库12座,总库容已大于黄河天然径流量,其中尤以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对水沙的调节作用显著。加之七十年代以来在黄河中游开展的水土保持工程和沿黄引水引沙工程的作用,黄河目前已成为受人类活动剧烈影响的河流之一。

为了研究泥沙的产生与运动规律,黄河流域自1919年起就开展了泥沙测验工作。目前,黄河流域共有287个水文站进行悬移质泥沙测验,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取样。推移质测验仅于20世纪50、60年代在个别站开展。颗粒分析自1950年开始进行。黄河下游的断面测量始于1934年,1951年以来陆续开展了黄河下游冲淤断面的测量、三门峡水库冲淤测验等工作,设立了大量的观测断面,积累了几十年的观测资料。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黄河干流选取唐乃亥、头道拐、龙门、

潼关、花园口、利津六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其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4.1、227.4、277.9、364.7、400.5、331.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0.1290、1.161、8.216、11.85、10.54、8.392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590、4.63、28.7、32.4、26.4、25.2千克/立方米。

以上资料表明,黄河干流各站水沙量的年际变化基本同步,水大沙大,水小沙小。70年代中期以后,各站水沙量均有略趋减少的趋势。这一方面是降雨减少所致,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支流中,选取年均输沙量在4000万吨以上的一级支流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渭河,其水文控制站黄甫、温家川、白家川、甘谷驿、状头、华县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548、6.251、12.01、2.148、9.248、72.1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0.4873、1.004、1.247、0.4656、0.8860、3.575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288、139、92.0、195、119、54.5千克/立方米。资料反映,黄甫川、延河、窟野河、北洛河的平均含沙量都超过100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中值粒径最粗的是窟野河的温家川站与黄甫川的黄甫站。渭河是以上支流中流域面积、径流量与输沙量最大的河流,其主要支流泾河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张家山站)占渭河华县站的24%,而实测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却达69%,也具有水沙异源的特点。

(二)2000年水沙特征值2000年黄河干流唐乃亥、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利津六个水文站,其实测年径流量为:154.5、140.2、157.2、186.0、165.3、48.6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0.0526、0.284、2.190、3.410、0.835、0.222亿吨,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340、2.03、13.90、18.30、5.05、4.57千克/立方米。

2000年黄河为枯水少沙年,黄河干流六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多年均值的比值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小,唐乃亥、潼关、花园口和利津四站分别为76%、50%、41%和15%;实测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的比值则更小,分别为41%、29%、8%和3%。花园口以下各站实际上是小浪底水库蓄水与沿黄引水引沙双重影响的结果。

2000年支流水文控制站黄甫、温家川、白家川、甘谷驿、状头、华县实测年径流量分别为:0.3062、1.717、6.749、1.155、5.880、35.5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0.0908、0.0580、0.2850、0.1090、0.3400、1.490亿吨,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296、33.5、42.2、94.2、87.2、41.9千克/立方米。2000年各支流除黄甫川年平均含沙量略大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各支流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及年平均含沙量均远小于多年平均值。

三、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黄河由孟津白鹤镇至入海口,为强烈堆积的冲积性平原河流。北岸自孟县以下,南岸自郑州邙山以下,两岸共修建了长为1371公里的临黄大堤,以束缚水流。目前河床滩面一般高出堤防背河地面4~6米。黄河下游河道总的形态是横向上宽下窄,纵向上陡下缓,冲淤演变具有上段变化较大,下段变化较小的特点。按照河床演变的特点,可将黄河下游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河道。孟津至高村为游荡型河道,两堤间距离在5~20公里之间;陶城铺以下为弯曲型河道,两堤间距离在0.5~5公里之间;高村至陶城铺之间介于游荡与弯曲之间,称为过渡型河道。

(一)冲淤量与分布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主要决定于来水来沙条件。水多沙少的年份,河道发生冲刷或微淤,反之则多发生淤积。来源于流域粗沙区的洪水,常造成河道严重淤积。高含沙洪水既可能造成特别严重的淤积,也可能会出现强烈的冲刷。统计表明,从1951.10~2000.10共49年间,黄河下游从铁谢至利津河段泥沙淤积达54.41亿立方米,年均泥沙淤积量达1.11亿立方米。冲淤量的计算是根据断面法测得的数据,用截锥公式计算断面间体积,用体积差法计算得到的。

(二)河床纵断面的变化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从年际变化看虽是有冲有淤,但总体呈淤积抬高趋势。由于上宽下窄、上陡下缓的河道特征,下游河道的淤积抬高速度远大于上游。

(三)典型横断面的冲淤变化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形态随着河道的冲淤变化不断调整。

发生漫滩洪水时往往使滩地淤高,主槽刷深,主槽位置变动,河道形态发生剧烈变化。平枯水期则以主槽和嫩滩淤积为主。游荡型河段会在嫩滩上淤成滩唇使河道变窄、萎缩,形成枯水小槽,长期作用形成“二级悬河”。在过渡及弯曲型河段,由于断面较窄深,主要以深槽淤积和贴边淤积为主,平滩水位下的河宽虽变化不大,但面积却大大减小;枯水期的某些时段嫩滩会发生坍塌,使河床进一步宽浅。

四、重要水库的淤积(一)水库泥沙淤积调查1990~1992年曾进行一次全流域的水库泥沙淤积调查。调查表明,至1989年黄河流域共有小(I)型以上水库601座,总库容522.5亿立方米。其中干流水库8座,总库容412.8亿立方米;支流水库总库容109.7亿立方米。已淤损库容109.0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21%;干流水库淤积79.9亿立方米,占其总库容的19%;支流水库淤积29.1亿立方米,占其总库容的26%。

(二)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三门峡水库是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5%,控制了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的89%和98%。

水库于1957年4月动工兴建,1960年9月开始蓄水运用。水库运用后,由于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于1965年以后两次对工程进行改建。在水库的运用方式上,也先后经历了1960~1964年的蓄水拦沙、1965~1973年的滞洪排沙和1974年以来的蓄清排浑三种运用方式。

1、水库淤积从1960年5月至2000年10月40年间,三门峡水库共淤积泥沙70.16亿立方米,其中干流库段淤积53.92亿立方米。从水库运用开始到1964年的四年间,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水库库容迅速减少,库底高程迅速抬高;1965~1973年水库改建并改变运用方式后,提高了水库排沙能力和效果,主槽下切;1974年以来,水库的运用更为合理,虽有淤积但维持较为稳定局面。

2、水库库容变化三门峡水库335米高程库容1960年5月为97.50亿立方米,1964年10月为57.0亿立方米,期间库容减少40.5亿立方米。1973年水库改建完成后,335米高程库容为60.55亿立方米。1973年底改为蓄清排浑运用之后,水库基本达到年内冲淤平衡;到1986年10月,335米高程库容保持在59.67亿立方米。1986年龙羊峡水库下闸蓄水,使汛期来水量减少,非汛期来水量加大,加之90年代以来天然水量减少,导致潼关以下淤积又有所增加。截至2000年10月,335米高程库容为55.87亿立方米。

3、潼关高程的变化潼关水文站位处黄河、渭河、北洛河交汇后的卡口河段,距三门峡大坝113公里。该处的河床高程或水位对渭河、北洛河下游起着局部侵蚀基面的作用,其变化直接影响渭河下游的河床演变和汇流区的滞洪调沙能力,是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工作中很重要的指标。潼关高程通常是指潼关水文站(六)断面流量1000立方米/秒相应的水位。

1960~1969年潼关高程大体为上升阶段,1960年汛后为323.40米,到1969年汛后达到328.65米,抬高了5.25米。1970~1975年为冲刷阶段,和1969年汛后相比,1975年汛后潼关高程下降了2.61米。1976~1986年基本上保持稳定。1986年以后潼关高程又逐渐升高,2000年汛后潼关高程为328.33米。

五、重大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现象(一)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显著黄土高原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3.4万平方公里。严重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21.2万平方公里)的入黄沙量占黄河总沙量的约90%。黄河下游的淤积主要是来自该区的粗泥沙(中值粒径大于等于0.05毫米)引起的。经近年来的界定,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大于等于5000吨/年·平方公里和多年平均粗沙输沙模数大于等于1300吨/年·平方公里)为7.86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水土保持治理的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流域治理始于50年代,中间几经曲折,1970年以后开始逐步发展。1983年国家将无定河、三川河、黄甫川及定西县列为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将小流域治理与

治沟骨干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截止1998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共在坡耕地改建水平梯田4.60万平方公里,建设其它类型基本农田1.33万平方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8.80万平方公里,人工种草2.40万平方公里,这些措施治理面积达17.13万平方公里。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300多万处(座)、淤地坝10万多座、治沟骨干工程1077座。根据实测资料统计计算,70年代以来,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多年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减轻了下游河床的淤积。另外,水土流失治理也有效地改变了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增加了部分地区的植被,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贫困人口数量由2300万人减少到1350万人,陕北榆林地区的沙化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二)黄河干流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至今,黄河干流上已建在建水利枢纽工程共12座,总库容563亿立方米。由于水库的调节,黄河的水沙过程较之天然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根据实测资料,龙羊峡水库1986年蓄水以后,与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使中游的汛期水量占年水量的比值由刘家峡水库运用前(1967年)的60%降低到40~42%,汛期沙量则由80~90%降到60~82%。大中流量出现机率减少,洪量减小,枯水流量(小于1000立方米/秒)历时增加。这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但另一方面伴随小流量的水沙量增加,导致下游河道主槽淤积严重。

(三)引黄放淤与放淤固堤陕西富平县、靖边县、内蒙古大黑河等在1950~1970年都有过大规模的引洪漫地活动,将富含肥料的洪水引入农田,改善土壤,增加肥力,多打粮食,同时也减少了输入黄河的泥沙。70年代陕西洛惠渠、宝鸡峡灌区渠系将高含沙浑水(370~965千克/立方米)长距离输送达几十公里甚至200公里,使渠道不淤或年度冲淤平衡,增加了抗旱用水,也利用了部分泥沙。1950~1970年,黄河下游的许多地方也开展了放淤改土。河南原阳、封丘、兰考、山东东明等县通过放淤改土大大改变了耕作土壤,使昔日的大片坑、潭、盐碱地变为高产田。引黄放淤不仅可用黄河泥沙改善农田,也可将泥沙淤在河堤背河侧抬高洼地地面,这已成为黄河下游加固堤防的主要方式之一。

(四)建国以来黄河河口流路三次变迁自1855年黄河下游改道注入渤海以来,黄河近代河口流路共有9次大的改道。其中50年代以后有3次(1953、1964、1976),均为人工改道。

1953年以前,水流由甜水沟(分流60%)和神仙沟(分流40%)入海。1953年7月开挖引河119米,使甜水沟并入神仙沟独流入海。

1963年12月,因神仙沟岔河散乱多汊,凌汛冰塞河口,水位剧涨。1964年元旦破堤分流,改经钓口河入海。随着泥沙的淤积,1972年以后流路又开始分汊与淤塞,泄水不畅。1976年5月实施人工截流,改道清水沟入海,此流路一直延续至今。

(五)下游河道河槽淤积严重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出现历史上连续的枯水系列,加上上游水库的调节作用,洪峰与洪量明显偏小,河道输沙能力及漫滩洪水均减小,因而主槽淤积严重。1950~1985年下游河道主槽淤积量占总淤积量的23.1%,1985~1997年,主槽淤积量激增为70.6%。其结果是,滩槽高差缩小,主槽缩窄变浅,河道出现萎缩,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大漫滩”的现象。如1998年7月,花园口站的洪峰流量4700立方米/秒,相应水位达94.38米;比1958年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时的水位还高0.56米。河道行洪能力较以前下降约70~80%。中常洪水常出现横河、斜河等现象,工程屡屡出险。如1996年8月的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7860立方米/秒),黄河下游发生险情5280次,比历史上记载次数最多的1964年(花园口洪峰流量9430立方米/秒)还多980次。

(六)土壤侵蚀严重与高含沙量水流现象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输沙量巨大。其中窟野河的神木~温家川区间(1347平方公里)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4万吨/年·平方公里(1956~1979年);最大输沙模数10万吨/年·平方公里(1959年),为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大值。1958年7月10日20时12分,温家川水文站实测含沙量达1700千克/立方

米,为我国乃至世界有实测资料记载的最大值。在其他多沙支流及黄河中游干流上,1000千克/立方米左右的实测值已有多次记载。

伴随高含沙水流运动,河道中有时会发生“浆河”、“揭河底”等现象。当含沙量超过某一限值后,在洪峰突然降落、流速迅速减小而含沙量仍然很高的情况下,有时整个河段已不能保持流动状态而就地停滞不前,形成“浆河”。有时浆河会在河段出现停滞一阵、流动一阵的阵流现象;若无适于继续流动的条件,则浆河淤泥会急剧脱水而成滩地。1964年6月在无定河的芦河,1963年6月在无定河的小理河都观测到浆河过程。“揭河底”是一种河床剧烈冲刷现象。大块河底泥沙被水流掀起,甚至出露水面,河床大幅度刷深。如自1951年至1977年,龙门至潼关河段曾出现8次“揭河底”现象,使河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七)支流泥沙形成沙坝淤堵黄河1989年7月21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特大暴雨,连续6小时降水量达60~150毫米。黄河南岸昭君坟河段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山洪沟”)同时爆发山洪。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成吨重的泥团滚滚而来,在入汇黄河处形成沙坝,淤堵黄河。其中西柳沟口的沙坝高2~4米,长600~1000米,宽7公里,使黄河干流昭君坟水位壅高2.18米,回水影响约70公里。历时25天,主槽的沙坝才被冲开。西柳沟1961、1966、1976、1984和1998年也形成过堵塞黄河的沙坝。窟野河汇入黄河的口门河段,也常形成沙坝。1967年北洛河高含沙洪水的淤积曾填堵渭河口门数公里,渭水倒流,壅高水位,后组织人力开挖才得以疏通。

编写说明1、本公报主要根据河流水文泥沙实测资料编写而成。2、河流泥沙运动一般分为悬移质(悬浮于水中向前运动)与推移质(沿河底向前推移)两种。目前推移质测验精度较低,而且其数量一般较悬移质少得多。故公报中的沙量一般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

3、公报中描述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义如下:径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的重量(吨)输沙模数——单位时间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输沙量(吨/年·平方公里)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中值粒径——泥沙颗粒组成中的一个代表性粒径,小于等于该粒径的泥沙占总重量的50%。

4、河流泥沙测验按技术规范进行。一般采用断面取样法配合流量测验求算断面悬移质的输沙量,并根据水、沙过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输沙量。同时进行泥沙颗粒级配分析,求得泥沙粒径特征值。河床与水库的冲淤变化一般采用断面法测量与推算。

5、我国大地测量中曾使用过不同基准高程,如黄海高程、吴淞高程等等。公报中除专门说明者外,一般采用黄海高程。

6、公报中的多年平均值,除另有说明者外,一般是指1950~2000年的实测值的平均数。如实测起始年份晚于1950年,则取实测起始年份至2000年的均值。

7、本期公报的基本资料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及有关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站)提供。公报编写组由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的人员组成。

8、由于是首次以公报形式发布泥沙信息,缺乏经验,加之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及当前泥沙测验技术水平的限制,公报中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委会《泥沙公报》编委会成员:

主编:鄂竟平

副主编:高安泽刘雅鸣

编委:张建云谭颖徐安雄牛玉国

《泥沙公报》编写组成员:

组长:张建云

副组长:林祚顶汪岗周刚炎王玲牛占

成员:毛学文田水利潘启民徐汉光范昭陈月红蒋蓉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资料多年平均(简称常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等实测系列为1950~1999年平均值,天然径流系列为1919~1999年平均值。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 组长:苏茂林 副组长:薛松贵朱庆平孙广生李良年司毅铭 成员: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 项目组: 项目负责人: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潘启民 主要完成人:潘启民李东张培德张学成杨汉颖王玉明 田水利胡玉荣裴勇谷慧林孙远扩王金玲 王丽伟李立阳王丙轩张玮张春岚刁立芳

概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较常年减少9.3%。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82.2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86.05亿m3。 2002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28亿t,其中工业废水28.35亿t。2002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455 km,占评价总河长的19.4%;Ⅳ类水质河长1318km,占评价总河长的17.6%;Ⅴ类、劣Ⅴ类水质河长4724km,占评价总河长的63.0%。 2002年重要水事:(1)国务院批复《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2)朱镕基总理考察黄河。(3)黄河流域再遇特枯年,黄委精心调度实现黄河全年不断流。(4)黄河小浪底水库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获得成功。(5)实施第七次引黄济津。(6)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黄河上第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第一座省界断面(潼关)水质自动监测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7)黄委实施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8)黄委启动黄河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人类活动对洮河水沙的影响分析

人类活动对洮河—红旗水文站水沙 变化的影响分析 景春刚苟斌 (临洮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甘肃临洮 7305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洮河-红旗水文站1971-2000年实测降水、径流、输沙及含沙量的分析,根据含沙量距平累计值的变化特性,将该站分析时段内的水沙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并以第Ⅰ阶段(1971-1974)为基准,对比分析第Ⅱ、Ⅲ、Ⅳ各阶段的水沙变化情况。根据含沙量距平累计值划分时段可以更好地反映河流水沙变化的特征。分析表明:红旗站30年内的年均降水量、输沙量、径流量和含沙量分别为306.2mm、2614019.0×104t、522866.9×104m3、5.89kgm-3。与第Ⅰ阶段相比,Ⅱ、Ⅲ阶段的年输沙量增加53.9%和17.2%,径流量增加51.8%和24.7%,而第Ⅳ阶段的年输沙量减少38.0%,径流量减少15.1%;降水、径流量和输沙的年内变化较年际变化显著,其年际变差系数分别为0.3和0.3、和0.7。由计算结果可知,该控制区域内的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而输沙量受频繁、剧烈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变化显著。 [关键词]:洮河输沙量人类活动距平累计变化分析 随河水运动和组成河床的松散固体颗粒叫做泥沙。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降水形成的地面径流侵蚀流域地表造成的水土流失;二是河道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沿程不断地冲刷河床和河岸,以补充水流挟沙之不足,上游河槽冲刷而来的这部分泥沙,随同流域地表侵蚀而来的泥沙一道,就构成河流输移泥沙的总体【1】。 近几十年来,频繁、剧烈的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等对流域环境和水文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河流泥沙的来源和河流的输沙过程,其中,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以及流域内日益增多的水利工程是影响河流泥沙的主要因素【3】。红旗水文站水、沙量的变化同样与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影响存在密切联系。 1、区域概述 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流经甘肃省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等县,于永靖县境内汇入黄河,其主要支流有周科河、科才苦河、下巴沟、车巴沟、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黄河泥沙公报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 2008 (呈签稿)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YELLOW RIVER CONSERV ANCY COMMISSION OF MWR

前言 河流泥沙状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等具有重大影响,并愈来愈受社会关注。编制《黄河泥沙公报(2008)》(以下简称《公报》)旨在及时报告黄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年度的径流量、输沙量和其它重要水、沙指标及其变化状况,重要水库与河段的冲淤变化,为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提供宏观基本资料。 《公报》按水文站、水库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水沙情况为日历年、冲淤变化为施测时间间距)黄河泥沙状况,并列出与多年统计资料的对比。 本《公报》的多年均值资料系列采用1950~2005年,同时考虑1987年以来河道边界条件及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另列有1987~2005年均值(简称87~05均值,下同)。所涉及高程除小浪底库区为国家85高程基准、巴彦高勒和头道拐站为黄海基面外,其余均为大沽基面。 《公报》的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的实测数据。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甘肃、陕西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 组长:廖义伟 副组长:薛松贵翟家瑞刘晓燕杨含峡安新代王震宇时明立成员:谷源泽袁东良毕东升赵卫民王玲陈连军姜乃迁 项目组 项目负责人:牛占陈永奇王怀柏潘启民 主要完成人:潘启民赵淑饶胡跃斌陈永奇张丽娜马志瑾许珂艳李东胡玉荣刘炜李中有林来照 郭宝群王兵拓自亮范世雄陶海鸿慕明清 刘社强李有才李存才曲耀宗王世钧白莉东 薛建国邢芳李旭东张玮吉俊峰王玉明 张春岚蒋秀华仝春莲罗君毛利强袁华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以及旱涝变化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及旱涝变化 摘要: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其随时间、空间的分布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水资源。通过中国南北方降水的旱涝变化趋势充分解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等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分布干旱雨涝未来发展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也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同土地、能源等构成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过去,人们总是以为天然水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看法已经到了需要根本改变的时候了!据统计,全世界的淡水资源约28000~33400万亿m3.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全世界淡水资源——即浅层地下水、壤中流、江河及湖泊蓄水等总量约为4230万亿m3,占淡水总量的13.6%。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亿m3,除蒸发以及通过土壤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亿m3,据统计,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m3,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多时,人均水资源两将降到1760m3.而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标准,人均水资源少于1700m3为水资源紧缺的国家。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是随时在变化的。尤其是我国地处季风区,年内各季和年际的降水分配很不均匀;由于各地的气象及下垫面条件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又具有明面的区域特性。如何充分利用我国的水资源?首先是要摸清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内变化的动态特性。 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1.我国地面水资源的年内分布特征 我国降水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年际变化大,年内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的60%~80%,其中北方有些地区可达90%以上。东南各有汛期四个月降水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50%~60%。地面径流的季节变化大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 2001-12-26 来源:本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第一章长江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约19%。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输沙量大。例如:宜昌水文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等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显示,宜昌站输沙量最大。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 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此外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这些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自宜昌至江阴(常州附近)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各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426、4382、7112、90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2.550、5.010、4.040、4.33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76、1.14、0.573、0.486千克/立方米。 这些资料表明,各站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是上游屏山和宜昌水文站。从80年代至2000年,汉口与大通两站的沙量略呈减少的趋势。 支流中以嘉陵江、乌江与汉江的输沙量较大。其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65.4、497.3、48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01、0.2803、0.559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80、0.564、1.03千克/立方米。 (二)2000年的水沙特征值2000年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实

黄河泥沙百年演变特征和近期波动变化成因

河流输沙量是客观反映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的重要指标,是全球水土流失研究的重要内容。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泥沙的集中来源区。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大量泥沙淤积,导致洪水风险急剧增加。 据统计,1919—1959年间,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到16亿t,其中4亿t沉积在下游河道,导致下游河床逐年升高,“地上悬河”形势严峻,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防洪问题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入黄泥沙,根治黄河水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经过近50年持续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8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8%。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指数由1999年的32%增加到2018年的63%。相应地,入黄泥沙量发生显著变化。以黄河干流潼关水文站年均输沙量为例,由1919—1959年的16亿t/a,

锐减至2001—2018年的2.44亿t/a,锐减程度达85%,其中2015年仅为0.55亿t,相关研究认为,未来30~50年黄河潼关站沙量将维持在3亿t左右。 在黄河沙量发生趋势性减少的背景下,超3亿t“大沙”年偶有发生,输沙量波动变化如此之大,其原因是流域产输沙增加所致,还是河道淤积泥沙冲刷下泄影响?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背景下,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调水减沙方面效益是否持续有效发挥?大水年是否会导致大沙年发生?这些问题是当前黄河泥沙变化研究关心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黄河水沙异源,泥沙基本来自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的渭河、北洛河、汾河和头道拐到龙门区间(以下简称河龙区间)的各支流,其中主要产沙区域为河龙区间。潼关站作为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性水文站点,处于黄河干流流经黄土高原的末端,控制了黄河91%的流域面积、90%的径流量和几乎全部泥沙。 为此,本文以潼关水文站历年输沙量为研究对象,以“河龙区间”以及龙门—潼关区间(以下简称龙潼区间)的渭河、北洛河和汾河流域为研究范围边界,剖析潼关站输沙量在百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筛选2013、2018年为近期典型“大沙”年份,剖析潼关站泥沙波动主要原因;以2017年无定河“7.26”特大暴雨事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水利部 •【公布日期】2006.04.28 •【文号】 •【施行日期】2006.04.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 正文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 (2006年4月28日) 各流域机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国际河流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水利部自2001年起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以下简称《泥沙公报》),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了我国江河泥沙的基本信息,对于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做好《泥沙公报》的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编写人员和经费,切实组织好公报的编制工作。 二、严把资料质量关。对于上报的资料和分析成果,各流域机构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审查,或授权本级水文部门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报送部水文局和国际泥沙中,心。 三、确保按时完成。为了及时发布当年泥沙公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每年4月底前将审查后的资料成果报所在的流域机构,各流域机构每年5月底前将汇总并审定后的公报成果报部《泥沙公报》编辑部(设在国际泥沙中心),部《泥沙公报》编辑部每年6月底前提交《泥沙公报》报批稿,呈部领导审批。 四、其他事项。有关技术和编制问题,各单位在编制过程中可直接与《泥沙公报》编辑部联系,也可与部水文局水资源监测与评价处联系。《泥沙公报》(2005)编写大纲由编辑部传给各编制单位,也可从中国水文网下载。 联系人:国际泥沙中心王廷贵,电话:010--68786683,e-mail: wangyg@iwhr·com。 附件:2005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 2005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 (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06年3月) 一、目的意义 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河流的泥沙状况,不仅关系河流本身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流域的环境特性、水土流失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规划、防洪、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中,河流泥沙问题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相当多的河流来讲,治水必治沙,这是中国水利的特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我国从1919年起就开始进行江河泥沙测验,自1949年以来测验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各大江河都开展了泥沙测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考虑到社会各界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水利的发展十分重视,也非常关心我国河流泥沙的状况,因此,向社会公众提供河流泥沙的基本信息,发布《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以下简称《泥沙公报》)自2000年起,已出了5期,它的发布,对于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等

浙江沿海海域泥沙变化及其对滩涂变化的影响

浙江沿海海域泥沙变化及其对滩涂变化的影响 胡春宏;王延贵;陈森美;何青 【摘要】This article used the measurement data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amount change of the coastal sediment and its impact on the tidal fla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ource of the sediment which used to shape the shoal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cludes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ediment and the river sediment along the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main source is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ediment.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it shows a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ediment and the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 in the m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eastern sea are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hoals' shaping and sustainabil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continuous decreas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sediment will affect the coastal natural deposition rate and aaificial shaping scale in Zhejiang province, but there will be a lag effect of more than 30 years.%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浙江沿海泥沙量变化及其对滩涂的影响。分析表明浙江沿海滩涂塑造的泥沙来源包括长江口来沙和浙江沿海主要河流输沙量等,长江口来沙是其主要沙源,近20a来具有明显减少的趋势。长江口来沙、长江口三角洲和浙东海域大量的沉积泥沙对维持浙江滩涂的塑造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作用。长江来沙量的持续减少,将会影响浙江沿海滩涂自然淤涨速率和人工塑造的规模,但将有30余年的滞后效应。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

中国七大河流的基本特点

中国七大河流的基本特点 长江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个省(市、区),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附近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大河流,流域面积180余万km2。 水系和流域

水文特征 流量:长江流域除了河源外,基本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江水丰沛,径流量大。全年径流总量为黄河的20倍,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4.7%;水量主要来自中上游 水位:径流比较平稳,年内分配比较均衡,年际变化较小,变差系数在0.12~0.14之间; 含沙量:较小 结冰期:无 水能: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三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密度最大 黄河 黄河,中国古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市),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河道特征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长3472km。根据河段特性差异又可将上游划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平原段三个部分 形成壶口瀑布,龙门至潼关接纳了汾河、洛河等支流,水量大涨,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

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游移不定。流经黄土高原,为泥沙的主要来源,年输沙量占输沙总量的89%,黄河中游是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要地段 孟津以下为下游,长870km,此段河床在华北平原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河床高于平地4~5km,形成“地上河”。除洛河跟沁河外,基本无支流汇入 径流变化 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地区,产水量少,而且沿程变化很大 黄河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的70~80%集中在夏季 洪水与泥沙 汛期流量过大,含沙量特多,是黄河为害的主要原因,黄河洪水主要是夏秋季的暴雨所致,而黄河流域主要的暴雨中心在中游的泾河、洛河、渭河流域,洪水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并伴之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 水害 由于泥沙的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一部分在河口沉积,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少,更加加重了河床的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以邙山(郑州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都是黄河泥沙沉积覆盖的范围。向北决口阻塞了海河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阻塞了淮河洪水出路,破坏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据记载2019多年里黄河泛滥达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每次决口都给沿线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 淮河 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洪河口为上游,两岸山丘起伏,自洪湖口至洪泽湖为中游,北岸为黄淮平原,南岸接大别山,多丘陵。中游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湖泊星罗棋布。洪泽湖以下为下游 淮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20多条,南北分布很不对称,淮河分为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水系,以废黄河为界,废黄河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北岸支流既多又长,发源于伏牛山和黄河南大堤,较大的有洪、颖、涡、浍、沱(tuo)、濉(sui)等流经黄淮平原,水流缓慢,且流量较小;南岸支流小且段,多源于降水比较丰富的大别山区,主要有史河等 流域特征: (1)淮河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河流两侧,气候,地貌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淮南、淮北的水文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别:淮南多山地丘陵,降水量较多,河流虽短小,但流量丰富;淮北流域面积大,支流多且长,因降水较少,故径流量较少

长江口澄通河段河势演变分析

长江口澄通河段河势演变分析 姜宁林;陈永平;费锡安;张长宽 【摘要】根据1977-2006年间长江口澄通河段实测水下地形资料,从纵向变化、横向变化以及冲淤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澄通河段近期河势演变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对-12.5 m深槽变化的影响.分析表明:澄通河段内众多沙洲变化较为频繁,其中福姜沙、如皋沙群以及通州沙平面位置的摆动以及狼山沙沙体的不断向西移动对部分河段-12.5 m深槽的稳定和贯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另外,受上游来沙量减少的影响,整个河段的河槽容积有增大的趋势,这需要在以后的河势演变分析中加以深入研究. 【期刊名称】《水运工程》 【年(卷),期】2011(000)012 【总页数】7页(P106-111,116) 【关键词】澄通河段;河势演变;-12.5m深槽;河槽容积 【作者】姜宁林;陈永平;费锡安;张长宽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1

长江口澄通河段西起鹅鼻嘴、东至徐六泾,全长约96 km。澄通河段的左岸是江苏省靖江市、如皋市、南通市以及通州市,右岸是江苏省江阴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的逐步实施,澄通河段河岸线已经趋于稳定。主航道基本发展为由福中水道接浏海沙水道,再到下游的通州沙东水道和狼山沙东水道。但是该河段内存在着众多的沙洲,其中福姜沙、如皋沙群、通州沙、狼山沙等沙洲仍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沙洲的不断发展变化等不利因素引起河床冲淤变化较为明显,主航道深槽摆动较为频繁,从而影响航道的稳定通航。因此,根据现有资料研究分析长江口澄通河段河势演变的基本特征,对于今后的河势整治与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历史记载,澄通河段在15—16世纪水流动力轴线还是比较顺直的,在17—18世纪初主流折向东北,直指左岸并以弧形向下运动。从1859—1906年主流位于海北港沙北水道,1921年以后海北港沙北水道衰亡,主流动力轴线改走海北港沙南水道,海北港沙南水道的主流动力轴线发展到1940年,弯曲率达1.42,已过最盛期,主流逐渐南移走浏海沙水道(图1)[1]。 澄通河段位于江阴以下,距下游吴淞口约234 km,距上游大通站约430 km,处于长江口潮流界内。该河段水流既受到内陆径流的影响,又受到海外潮流的影响,由于距离口门较远,潮汐作用相对较弱,河段主要受内陆径流控制,汛枯季分明,一般枯季为双向流,洪季为单向流[2]。 2.1 径流 澄通河段的径流量参考大通站实测资料,根据1993—2009年的资料分析可知:多年平均流量为28 553 m3/s;最大洪峰流量为84 500 m3/s(1999年7月22日);最小枯水流量为7 300 m3/s(1999年2月28日)。此外,《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第1期显示,长江大通站过去50年(1950—2000年)年平均输水量为9 051×108m3;而最近几年(2004—2009年)的年平均输水量

垂死的渤海并非都是污染惹的祸.

垂死的渤海:并非都是污染惹的祸 摘要:关于渤海渔业资源渐趋枯竭的原因,以往将其归咎于污染和捕捞过度这两大突出问题,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等入海径流和泥沙的大幅度减少,也是制约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渤海渔业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不应只注重治污、限捕等措施,还应该强调保持一定生态淡水流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渔业资源;径流量;输沙量;渤海海洋环保71 目前,渤海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基础生产力显著下降,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优质生物资源越来越少,资源质量越来越差;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赤潮发生频繁,直接影响生物资源的再生产能力,严重制约渔业经济乃至环渤海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渤海渔业资源渐趋枯竭的原因,不少专家学者将其归咎于污染和捕捞过度这两大突出问题,因而目前对渤海的治理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但是,以上两大问题不仅仅是渤海独有,我国的其他海域(如黄海、东海)也同样存在。然而,其他海域的渔业资源问题并不如渤海那样突出。那么,是否存在影响渤海渔业资源的其他特殊原因? 从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来看,渤海不同于其他海域的一大特点是入海径流显著减少。入海径流大幅度地减少,将导致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显著影响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美国加利福尼亚湾曾是世界上鱼类最多、捕鱼量最大的海区之一,然而由于科罗拉多河多道筑坝截流,导致入海径流量锐减,生态环境退化,海湾内渔获量急剧减少,许多依赖河流冲淡水的生物之生存发育面临毁灭的威胁;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区的湿地、潟湖也因该河干流上大坝的兴建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1965年尼罗河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入海径流、泥沙通量减少90%以上,从而导致地中海渔业资源的崩溃。那么,渤海的情况是否会成为又一个反面教材? 一、渤海入海径流与渔业资源变化 近30余年来,由于注入渤海的大河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筑坝、引水等)和流域降水减少,导致入海径流和泥沙量大幅度减少。以黄河为例,黄河的年入海径流量从20世纪60年代约500亿m3降低到本世纪初约120亿m3,降幅达75%以上;入海泥沙年通量则从20世纪50年代的13.2亿t呈直线下降至目前的1.5亿t,降幅近90%。与此相对应的是,渤海的渔获量从1992年以前的94.2 kg/h下降到1998年的3.7 kg/h,降幅达96%。渔业资源种类也大幅度减少,如1982年为74种(鱼类61种),1992年为68种(鱼类53种),1998年仅有42种(鱼类32种)。那么,入海径流和泥沙通量的减少将如何导致渤海渔业资源的衰退? 二、入海径流和泥沙减少影响 渤海的供饵力黄河等河流每年向渤海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物质,渤海的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大部分营养物质是从黄河等河流输送入海

2000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第十条的规定,现将2000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布如下: 环境状况 200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河流污染仍较严重,大部分河段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良好,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域海水水质有所下降;城市声环境质量略有改善;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有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1、大气环境 根据深圳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2000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优)和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的天数占99%,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47.6%,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51.4%,说明全市整体环境空气质量仍然良好。全市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4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微克/立方米;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4微克/立方米。全市降水pH 年均值为4.95,比上年下降0.1个pH单位;酸雨发生频率为40.2%,比上年上升11.9个百分点;酸雨量占总雨量的比例为44.5%,比上年上升6.9个百分点。 2、地表水环境 监测结果表明,我市主要饮用水源深圳水库、梅林水库、西丽水库、铁岗水库、石岩水库、清林径水库、赤坳水库水质良好,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 98.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分东江水系、海湾水系和珠江口水系三个水系。东江水系河流1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2个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标准,8个断面水质超过V类标准;海湾水系河流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1个断面水质达到I类标准,4个断面水质超过V类标准;珠江口水系河流4个水质监测断面全部超过V类标准。可见,我市大部分河流水质已受到较重污染。与上年相比,除西乡河综合污染指数持平外,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和坪山河综合污染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 3、近岸海域环境 东部近岸海域水质良好,6个常规海水监测站位除沙头角湾口站位的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大肠菌群年均值超过国家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5个站位水质均达到或好于国家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西部近岸海域4个常规海水监测站位水质均超过国家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悬浮物年均值均比上年有所上升。 4、声环境 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7.0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其中特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7.0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宝安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7.0分贝,比上年上升0.1分贝;龙岗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比上年下降0.5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源构成以生活噪声源和交通噪声源为主,分别占49.9%和32.9%。城市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7分贝,与上年持平。其中特区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 69.7分贝,宝安中心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9分贝,龙岗中心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5分贝。 5、生态环境 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70.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6.1%,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8.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年实有耕地面积4022 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00公顷,全民义务植树33万株。全市林业用地面积88255.4公顷,其中有林地79750.3公顷,森林覆

中国砂荒危机重重

中国砂荒危机重重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47期 “不干不干!以前我們都要送礼,这些人才会把单子给我们,现在没材料了要主动给我们,不接!”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家大型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经理叮嘱他的下属,不要接施工项目的单子。他说的“材料”,是砂子。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东部沿海的山东省青岛市。在这里,一直给当地大型施工单位提供砂石料的一位经销商,以前在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就可以买到客户需要的砂子数量,近来,他的搜罗范围要扩大至200公里,而且许多砂子都来源于非正规渠道。 为解决最近全国多地出现的砂石料供给紧张问题,中国砂石协会会长胡幼奕在北京刚刚面见了政府决策部门的官员。“中国现在提出要基建补短板,结果回头一看砂石不够用了,好多项目都停工了。” 现代建筑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沥青马路,都需要砂子。与石头一起,砂石骨料是混凝土中用料最多的东西,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品质。“一平方米的房子要用砂石骨料800公斤,没有这800公斤砂石,房子就建不起来。”胡幼奕说。当石头房和木头房成为历史,人类便居住在砂子围成的空间里。 占地球陆地表面积20%的沙漠里的沙子,因为过于光滑无法在工业社会派上用场。真正可用的都来源于河流——其仅占地球面积不到1%。近两三年,以砂子价格暴涨为标志,这场有限的自然资源与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角力开始拉开。 合肥砂贵 马建雄是合肥市规模前三的一家大型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经理,他说,运输砂子的司机们都有很多拉砂群,采购员为生产备砂料时,前一天会在群里喊一声“某某搅拌站,42元/吨,3000吨,现金结。” 马建雄说,2018年春季前,河砂价格一直稳定在40多元/吨左右,现在这个数字已涨到了130元。而在淠河上游的霍山县,因为砂子颗粒更粗,能在高标准的混凝土中使用,据了解,市场价已经到了160元至170元/吨。 在高价与短缺的夹击之下,下游开始探索应对的方法。“以前搅拌站用的砂,基本都用河砂,从去年开始,品类就五花八门了。”马建雄说,现在合肥50%到60%建筑用砂由江砂替

建设三北工程-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三北工程促进社会和谐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或者三北工程〕与我国改革开放同龄,是我国第一个跨世纪的大型建设项目.规划建设73年,建设范围406.9万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实施四期〔2001—20##〕工程.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第30个年头,也是同志为三北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的第20个年头. 1978年,国务院在批准上马三北工程时强调指出:"我国西北、华北与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国务 院的指示说明了启动三北工程的自然和经济背景,明确了三北工程的建设任务. 近三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农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建设方针;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突出重点、讲求效益的建设原则.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截止20##,中央累计投资43.76亿元,农民群众为此投入了50多亿个工日,累计完成造林育林2552万公顷.与此同时,其它

林业工程和各行各业的林业建设蓬勃发展,共同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建设. 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大问题.从1977年到现在,我国人口增长了50%以上,对粮食的需求持续增加.三北工程启动以来,一直把农田防护林作为建设重点,使1756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57%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在林网的保护下,农业科技成果和水设施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促 进稳产高产.据统计,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125 公斤/亩,提高到20##的309公斤/亩,总产由0.6亿吨提高到1.6亿吨.20##全国产粮"十强县"全部分布在三北地区.根据科学测算,仅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应一项,就使三北地区年 增产粮食约200亿公斤,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消减农村生产经营的副作用,维系着脆弱的生态平衡.在三北工程上马以前,由于开垦、放牧、樵采,就已经使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但是,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各地不得不继续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在1985—1994年的十年间,仅在##、# #、甘肃、##四省区新开发土地的中,累计撂荒就有近1500 万亩.与此同时,牲畜饲养量快速增加,上述四省区的牲畜存栏量〔不含养猪〕从1977年的7096万头〔只〕增加到20# #的13515万头〔只〕,增加了90%,对饲料的需求成倍增长.在开垦、放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三北工程成分发挥了防风

我国河口海岸现状研究论文

我国河口海岸现状研究论文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4]。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