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色经典歌剧中历史人物的现实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1. 引言1.1 介绍歌剧《白毛女》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音乐和戏剧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该歌剧以上世纪30年代的陕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白毛女在抗日战争中不幸失去丈夫,被恶霸三家村控制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与改造分子喜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曲折命运。
整部歌剧以白毛女为主线,通过她与喜儿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与邪恶,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和奋勇斗争。
《白毛女》以其感人至深的情节,多样化的音乐表达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1.2 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喜儿承载着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线索,她的命运也代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方向。
喜儿的形象塑造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也是对普通农民妇女的呈现,她的坚强和勇敢让人动容,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艰辛与顽强。
喜儿的成长历程表现了一个女子从懦弱到坚强的蜕变,她的爱情与家庭关系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也体现了喜儿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她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整个故事中,喜儿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女性形象,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分析喜儿在《白毛女》中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剧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年代的坚毅与顽强。
2. 正文2.1 喜儿形象的塑造喜儿形象的塑造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整部歌剧中,喜儿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坚强又善良,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之一。
喜儿的外貌与性格的描写为她塑造了独特的形象。
她是一个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的少女,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她背负着家族的使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一个乡村姑娘的坚韧和勇敢。
歌剧《江姐》赏析歌剧《江姐》赏析摘要:这篇论文由对歌剧《江姐》的研究和赏析出发,分析歌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效果。
赏析几个著名唱段的感情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感受其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江姐表现手法革命精神唱段一、简介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
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
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
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
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
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1】二、主要情节及唱段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
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并押于渣滓洞集中营。
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
剧中人物形象明性格突出,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歌剧舞台上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
其中的主要唱段有: 1.拨开云雾见太阳 2.巴山蜀水要解放 3.红梅赞 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 5.漫山野草斩不尽 6.青松林内红旗扬7.革命到底志如钢8.男儿有泪不轻流9.干革命后继有人10.相对无言难开口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歌剧《江姐》对于伴唱的运用,是结合了川剧帮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刚》是江姐的咏叹调,在前面与中间都安排了伴唱,它引出了咏叹调,起到了烘托戏剧情景的作用。
论江姐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技巧摘要:江姐作为中国歌剧发展历史中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表演技巧和形象塑造已经有了一定程式化。
本文对歌剧江姐的戏剧形象和演唱技巧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关键词:江姐;表演;人物形象;表演技巧绪论歌剧《江姐》之所以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是江姐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江姐既有一位革命英雄对革命的忠诚、对敌人的痛恨、在惨刑毒打下的不屈形象;也有作为一名妻子、一个关心其他同志的细腻的女性形象。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04年德国戏剧节主席贝尔·哈斯评价歌剧《江姐》道:“江姐就是中国的圣女贞德,她既是英雄,又是一个充满爱情意味的真正女人。
①1.革命者形象的江姐歌剧第一场江姐就以一个地下党员的身份出现在敌情最为复杂的重庆,这就为整个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江姐这个人物角色进行了定位。
作为地下党员的江姐干练、机智、坚毅。
第二场,当得知自己丈夫被杀害的消息时,虽然肝肠寸断,但依旧能够想到自己的担当和革命尚未成功,在理智和情感的较量中能够化悲痛为力量,奔向战场,一个革命者的觉悟被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场中当得知彭政委被敌人杀害之时,群情激愤,要为其报仇,这时江姐作为一名革命领导却能审时度势,强压自己心中的痛苦来给大家分析当前的局势,既劝说大家不要冲动行事,又鼓励大家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奋斗。
一位坚毅、理智而又充满感情的领导形象跃人眼帘。
在第四场“北川城郊截军火”中,江姐面对押送军火的敌方,施以妙计不动枪炮就拿下了三车军火,给敌人沉重的打击。
其中布置抓获敌首的情节更是显示出江姐作为领导者的智慧和在行动中的坚决。
第五场,在与叛徒莆志高的接头时,江姐敏锐的发觉莆志高言语之中的破绽。
然后稳住莆志高,决心牺牲自己保住组织,防止牺牲更多同志。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果断的作出决定,面对同志的牺牲既伤心却又不在敌人面前的失态。
第六场中与沈养斋的斗志斗勇时,她对敌人的糖衣炮弹和语言诱惑严词直斥;沈养斋接着以坐牢、死相威胁,江姐表现出了英雄主义气概,以无畏的姿态来面对将至的苦难,这一段节奏前松后紧,前面看似闲谈却机锋处处,江姐坚定的信念表现无疑;后面节奏咄咄递进,生死相逼,更显江姐的风清傲骨。
《歌剧选曲《胜利时再闻花儿香》的人物塑造和演唱分析》歌剧选曲《胜利时再闻花儿香》的人物塑造与演唱分析一、引言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设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和人物。
在歌剧选曲《胜利时再闻花儿香》中,作曲家巧妙地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出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并通过精湛的演唱技巧将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对这部歌剧选曲中的人物塑造及演唱进行分析。
二、人物塑造1. 主要角色一:英勇的战士在《胜利时再闻花儿香》中,英勇的战士是整部歌剧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代表着正义与勇敢,为了国家的胜利而奋斗。
作曲家通过高亢激昂的旋律和紧张有力的节奏,成功塑造出这位战士的英勇形象。
此外,还通过刻画战士的内心世界,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 主要角色二:痴情的女主角女主角在歌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对战士的深情厚意,以及在战争中的坚强与勇敢,都为观众所感动。
作曲家运用柔和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将女主角的柔情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还通过她与战士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整部歌剧增添了戏剧性。
3. 其他角色: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除了主要角色外,歌剧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这些角色包括国王、王后、士兵、平民等,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价值观。
作曲家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将他们刻画得栩栩如生,使整部歌剧更加丰富多彩。
三、演唱分析1. 技巧与情感的结合在演唱《胜利时再闻花儿香》时,歌唱者需要运用高超的演唱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例如,在表现英勇战士的英勇形象时,歌唱者需要运用高亢激昂的嗓音和有力的气息来传达出战士的坚定与勇敢;而在表现女主角的柔情时,歌唱者则需要运用柔和的音色和细腻的情感来展现女主角的内心世界。
此外,歌唱者还需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演唱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2. 声音与舞台的融合在演唱歌剧选曲时,歌唱者还需要将声音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
2019第5期中(总第300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歌剧,以抗日斗争为背景,描述我党在冀中古城的地下工作者与日伪军展开生死的搏斗,在反复交织的民族情、战友情、姐妹情、母子情中,不断深入挖掘、从而展现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部歌剧的作者试图在实践中解决三个课题,分别是融合、继承、创新,使全剧音乐既具有时代的新意,又保持民族歌剧的特质,并力争解决好戏剧的音乐性和音乐的戏剧性这一对主要矛盾,所以剧中打造呈现了不少独具魅力的抒情唱段,同时不同音色、不同唱法、不同声部在剧情的发展中得到完整和谐的统一,可以说该剧是一部非常成功且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现代民族歌剧作品。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歌剧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发展起来的,曾有人将中国的京剧称之为北京歌剧,其实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欧洲兴起的歌剧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戏剧形式是在两种戏剧形式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1942年至1950年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高潮,第一次创作高潮是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明确指出“文艺要深入民间,以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戏形式进行创作。
”这使当时的作曲家们有了明确的创作方向,开展秧歌剧运动。
中国的第一部歌剧《白毛女》正是在当时秧歌剧的影响下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歌剧题材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赞颂英雄事迹为主,如《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等。
195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召开了一次“歌剧研讨会”,为中国歌剧指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且提供一系列的行政措施来支持帮助,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一片繁荣,相继涌现了如《洪湖赤卫队》等一系列红色经典歌剧,使中国的民族歌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顶峰。
二、中国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李英儒先生于195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李英儒先生以抗战题材做为背景,深刻的描写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并带领群众与日伪军在敌占区展开了生死搏斗。
现 场LIVE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公演三周年了。
该剧由金培达作曲、田沁鑫总导演、庄一编剧、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陈小朵担任制作并出演林徽因。
这三年也是持续打磨的三年。
近日,剧组和各界观众汇聚在“徽因的下午茶”沙龙,畅谈了该剧首演时的感受和感怀。
我很欣赏歌剧《林徽因》,突出感受是全剧充盈着浓浓的诗意,艺术表达很独到,而剧中的林徽因很真实,很鲜活。
林徽因是历史人物,历史题材可以挖掘、装扮,而歌剧《林徽因》贵在对这一历史题材的挖掘角度。
歌剧《林徽因》并不是将那一代人进行历史任性装扮——剧中的林徽因有着很高的定位,该剧是将她作为一代建筑学家、诗人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成功地呈现出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诗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建筑史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一代双璧;在中国哲学史上,金岳霖的《形式逻辑》是传世的教材。
而有关林徽因与徐志摩、陆小曼和凌叔华的轶事,以及和金岳霖的八卦,则是近年来热衷于“民国轶事”的坊间从“野史”的蛛丝马迹“诗铸的塑像”——看歌剧《林徽因》有感“Poetically cast”—On the opera Lin Huiyin文:卜大炜 图片提供:中国歌剧舞剧院中“挖掘”演绎的结果。
在歌剧《林徽因》中,徐志摩妄图抛弃已有身孕的结发妻子张幼仪,鼓励林徽因作为一种“新人”来成为第三者,但林徽因以自己是“旧人”为由拒绝,这一戏剧矛盾点到为止,没有堕入那些情感剧的旋涡,从而徐志摩止步于一名“文艺青年”,没有演绎为中国的“唐璜”;林徽因的人物形象则发展成为一代建筑大师,而不是周旋于陆小曼、凌叔华之间沉迷于风花雪月的社会名媛。
同样,当金岳霖在“北总布胡同客厅”一场戏中出现,对生命的定义发表自己的感慨时,他是以OUTLINE / This year marks 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premiere of the national opera Lin Huiyin . Composed by Peter Kam with a script by Zhuang Yi and directed by Tian Qinxin, this opera featured Chen Xiaoduo, a soprano soloist at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and Dance Theater, in the title role. Recently, a salon entitled “Afternoon Tea with Huiyin” presented an occasion for creators and the audience to meet.一位哲学家的面貌出现的,而非中国的“奥涅金”。
浅析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塑造
首先,喜儿是一位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年轻人。
在歌剧中,她的舞蹈和歌曲中充满了
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不已。
比如,在第二幕中,喜儿
伴着《风雨莽莽》的悠扬旋律,独自在荒山野岭里孤军奋战,为保卫家园而不屈不挠地奋斗。
这种为之奋斗的姿态和行动,使她成为了全剧中最闪亮的人物之一。
其次,喜儿是一位富有战斗精神的人。
歌剧中,她在歌唱时所表现出的声音和身体的
力度,以及舞蹈表演时的气魄和决心,都充分体现了她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能够与敌人
斗争到底的勇气。
例如,当她发现原来的好友巴茨叛变后,便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指责并抨
击对方。
这种敢于直言不讳的胆略,顽强不屈的精神,体现了她的勇敢和坚持,无疑是这
部歌剧中最具有魅力和感染力的人物之一。
最后,喜儿还是一位富有感性和浪漫气质的女性。
尽管她承继了新时代的思想,然而
她的爱情与传统文化有着相连的关系。
在歌剧中,她和二哥的爱情事件展开,体现了人民
女性的坚强、敢于冒险和为一己之私放下大局的情感、奉献精神。
喜儿体现出独立自主的
品格,她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而不是等待命运的来临。
这一点使得她成为了一个富有魅
力和感性色彩的女性形象。
总之,喜儿作为《白毛女》的主要人物之一,具有多方面的形象塑造和表现,所代表
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战斗精神和浪漫色彩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的心灵。
在我们走向更加
美好的未来之时,向这样的英雄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无疑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12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3歌剧《江姐》中“甫志高”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文化内涵夏毅和摘 要:歌剧《江姐》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取了传统戏曲板腔体的创作手法,借鉴西方歌剧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典范。
甫志高是歌剧《江姐》中的头号反派人物,这一角色经历了从党内地下联络员到叛变的过程,在整部歌剧中主要有三个唱段:本文结合甫志高的这三个唱段,通过音乐、人物的性格、着装、语言等几个层面来分析甫志高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歌剧;江姐;甫志高;人物形象,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夏毅和(1972-),男,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繁荣期,涌现出众多弘扬民族精神,歌颂英雄的革命题材作品。
歌剧《江姐》是自《白毛女》之后又一个巅峰,剧中塑造了江姐、沈养斋、华为、孙明霞、甫志高、双枪老太婆、杨二嫂等经典形象。
其创作相对同时期其他作品,更加具有戏剧性,人物形象更鲜明,音乐语言更丰富,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甫志高”在歌剧《江姐》中的定位是反面角色,是革命队伍中“叛徒”。
全剧有三个唱段分别是:第一场第五曲《可真叫我羡慕啊》、第五场第三十一曲《眼前形势多险恶》和第六场第三十五曲《你如今一叶扁舟过大江》[1]。
唱段虽少,但音乐的戏剧性冲突却紧紧地抓住了“甫志高”叛变前喜好攀权附贵,心志薄弱的小人本质到叛变后奸诈、油滑、谄媚、凶狠的人物性格。
一、音乐标签《红梅赞》音乐标签就是用某种固定的音乐动机或主题代表人物形象或事件。
在歌剧《江姐》中,戏剧内容的重要性虽高于音乐的表现,但在其创作过程中,音乐却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唱段《红梅赞》就是歌剧《江姐》的标签。
《红梅赞》的主题旋律在剧中贯穿全剧且首尾呼应,更是成为了后世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
甫志高的人物形象音乐标签在剧中就是通过对衍变《红梅赞》旋律、节奏型、织体、速度、力度来进行创作(谱例《红梅赞》),并借用了柏辽兹的“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
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摘要:大型民族歌剧《江姐》创作于1962年,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原型,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描绘了全国解放前夕,共产党员江雪琴英勇领导川东游击队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后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不惧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对党忠诚不二,最后在革命胜利前夕壮烈牺牲的故事。
歌剧鲜明刻画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英烈形象,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对党忠诚的革命理想信念。
关键词:民族歌剧;《江姐》;《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前言“云水激,卷怒潮;风雷震,报春到;一人倒下万人起,燎原烈火照天烧;狂飙一曲,牛鬼蛇神全压倒;红旗满天,五洲人民齐欢笑。
”随着歌唱家用充沛的激情、细腻的表达、华美的唱腔精彩完成《五洲人民齐欢笑》最后唱段,优美的曲调把我们又带回到了那个解放前夕的年代。
其高尚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
一、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概述民族歌剧《江姐》是根据长篇小说《红岩》改编而成的,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
这一经典红色歌剧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新的模式,在音乐创作和形象设计上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音乐艺术特征。
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等诸多本土音乐形式巧妙融合,更精益求精的吸收了西洋歌剧的精髓,为鲜明的民族音乐融入时代特征,带给人新鲜的听觉感受。
该剧词作者阎肃曾深情表示,剧中江姐唱道“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战斗的岁月轻忘掉”,大家永远记住这难忘的斗争岁月,永远铭记为胜利牺牲的革命烈士,“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自1964年首演以来,先后进行了5次复排,累计在全国巡演超过1000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剧中《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五洲人民齐欢笑》等著名唱段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该剧也逐渐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
浅析“江姐”经典唱段摘要: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江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对江姐唱段的深入学习是应该的,这不仅是对声乐作品的研究,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自身的理解对“江姐”音乐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江姐”;唱段;人物性格江姐的英雄形象深入民心,人物性格特点突出,其唱段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几乎每段都成为了中国经典的独唱艺术作品。
一、《红梅赞》――优美、抒情的英雄主题梅花象征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奋勇当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红梅赞》以“红梅”为喻,讴歌了革命烈士甘洒热血的一片丹心。
这首歌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甘醇的乡土气息。
它是在四川民歌音调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各种地方戏曲的音乐语言后创作而成的。
旋律优美、刚健,把江姐这位革命英雄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深刻完美。
歌曲曲调为F徵调式(清乐),4/4拍,引子为散板,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上下两段均由四个乐句构成。
歌曲的旋律以一字多音和音程大幅度跳进的手法为主,表现了江姐沉着、勇敢、机智的个性特点。
前奏的一段旋律优美、明亮,音乐在高音区且出现连续颤音,喻示了江姐崇高纯洁的音乐形象,承接一个八度下行进入了歌曲主题。
歌曲第一乐段由规整的“起承转合”两个乐句构成,着重描写了不惧霜雪、丹心向阳的红梅品格。
第一句旋律以大跳的八度上行进行,把挺拔坚韧的红梅形象准确地展现了出来,更好地揭示了江姐外柔内刚、坚贞不屈的性格。
其中“何所惧”也是以昂扬的八度大条进行,而且跳到了最高音,充分显示出江姐昂扬的气势。
歌曲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与延伸。
在曲调上为了配合塑造“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形象,曲调集中在了较高音区,但要在演唱速度上稍作紧凑调整,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的结尾句变化重复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四乐句,在前呼后应中结束了全曲。
此曲演唱时声音要委婉悠扬。
起音的“红”字要唱得明亮而清晰,力度要适中,不要过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红色经典歌剧中历史人物的现实表现
作者:李丽芳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7期
摘 要: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融合而成的大型舞台表演艺
术。戏剧和音乐是歌剧构成元素中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歌剧通常被称为“戏
剧的音乐形式”或“音乐的戏剧形式”。这种宏大的综合艺术形式通常可以用来表现重大历史事
件,反映民族精神,表达社会情感。
关键词:红色歌剧;历史人物;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20-01
中国歌剧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开始,到今天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尤其是近70年来,在继承和发展《白毛女》的成功艺术经验基础之上,一辈又一辈具有社会
责任感和艺术良知的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歌剧作品。为庆祝中国共产
党95周年,展现党为建立新中国而不屈奋斗的光辉革命历程,我团决定重排反映中国革命历
史的红色经典歌剧《江姐》,我接受的任务是在剧中饰演双枪老太婆的角色。歌剧《江姐》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阎肃
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文艺武
器。这部作品反映的是1948年初冬至1949年秋,重庆地下党人和华蓥山游击队在解放前夕白
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中与垂死挣扎的国民党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剧中像江姐、双枪老太
婆、华为等英雄人物一直广为流传,激励过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而双枪老太婆在剧中更是一个
具有传奇色彩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接受扮演这一角色时,我感到压力非常大。我是一名青年演员,剧中却要扮演一位年过
半百的老太婆,首先在年龄跨度上就有较大难度,而且剧中人物是60多年前的家喻户晓的英
雄人物。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一角色?如何突出历史英雄人物的现实表现?经过冷静的思考后,
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弘扬英雄精神,突出现实意义
歌剧《江姐》于?1964?年?9?月首演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由于之前与歌剧
《江姐》有关的文学、电影和戏曲形式作为铺垫,观众对于歌剧《江姐》中所蕴含的故事情节
和红岩精神均已烂熟于心。当歌剧这种与文学相比更为直观、与电影比更具音乐性、与戏曲比
没有任何地区差异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时,群众的喜爱程度及其在群众
中所达到的政治宣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经过近?50多年的磨砺,歌剧《江姐》已成为一部
经典的红色剧目,影响着数代人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江姐等英雄的生命轨迹中贯穿着一条牺
牲自我和理想主义的精神脉络。人们在英雄们的身上感受到的首先是敢爱,敢恨,热爱党,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都是他们热爱生活的表现,是他们心目中的思想支柱和人生坐标。
在当时社会,人们非常需要这种灵魂支柱。同时,随着歌剧《江姐》的不断加演,人们对其中
的核心思想——红岩精神也认识得更加深刻。红岩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坚韧不
拔、坚韧不屈,这种精神在引导人民爱国,指导人们怎样生活等方面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歌剧《江姐》中的重要角色双枪老太婆原本是一位从事革命斗争的女英雄。半个多世纪之
后,当代的青年人对英雄的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英雄事迹的表层上面,对深层次的、尤其是英
雄身上所体现出的高尚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力量就未必很清楚。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我必须突出双
枪老太婆为革命事业、为人民的解放不怕牺牲、甘于献出一切的奉献精神,使人们感受到支撑
英雄的强大力量都源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建立新中国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这一点
对于今天的现实来说仍然十分重要,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
大事业中,我们必须继续弘扬这种信念和精神。
二、以情感人,不将英雄“神化”
英雄也是人,在这点上如果处理不好,塑造出的人物就会没有精神内涵,而只有一个外在
的虚幻形象,就会缺乏艺术感染力,不能震撼观众的内心,其教育意义就会减弱。因此,在戏
中我必须把英雄当作一个普通的女性来把握。在具体的形象刻画中,我注意从做母亲这个角度
反映一个女共产党员充满爱的感情世界,从这一点出发力求把广大观众与英雄联系起来,寻找
观众与英雄的共同点,消除观众的距离感,让英雄像我们身边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有血有
肉有爱有恨。这样,观众就会很自然地接受,让英雄的角色很自然地融合到现实生活中来,并
为英雄的精神所感染、激励。由此一来,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就会变得可亲、可爱、可敬,变
得真实可信,从而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基础上接受教育和感化
的目的。
三、立足舞台演技,增强艺术感染力
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艺术性却比较难以把握。艺术性处理得
不好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反而会影响其思想性,使观众难以接受,甚至会因为人物表现庸
俗化而引起观众的反感。为此,针对如何在舞台上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这一方面,我会
虚心向他人请教,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艺术表演潜力。而导演、老师、同事们耐心的指点和
建议,对我能较好地塑造双枪老太婆这一艺术形象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也增强了我的艺术表演
的自信心。
参加歌剧《江姐》的演出,既对我进行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又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表
演和学习机会。我从内心里感谢《江姐》这部作品,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和认
识。虽然歌剧《江姐》已经顺利完成公演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剧中人物为共产主义奋
斗终生的革命精神却将永远地激励着我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