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0
新版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下面是故事的结尾部分,请读一读,做一做。
①于是,鸟太太剪了长长的一段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这下好了,我总算找到了一根够长的绳子。
”②胡萝卜先生就这样一直走,他的胡子一直长,当胡萝卜先生走进一家眼镜店的时候,他的胡子也就不再发疯一样长了。
由于一路上胡子派了许多用处,已经不是那么长了,就挂在他的肩膀上。
胡萝卜先生开始掏钱为他的近视眼买眼镜。
③眼镜店的白菜小姐是个非常机灵的女孩,她一边给胡萝卜先生戴上眼镜,一边说:“如果你怕不小心把眼镜摔了,那么就在眼镜框上系一根绳子,然后挂在脖子上。
”白莱小姐说这些话的时候,用那根胡子系住了眼镜。
④当胡萝卜先生的眼镜不小心从鼻子上滑落下来的时候,他的胡子拉住了眼镜。
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是的,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确实是太棒了,大家都这么说。
(1)先预测,再总结。
①读了第①段,我预测后面的情节是:________②读了第②段,我预测后面的情节是:________总结以上两次预测,对照作家的原文,我发现:________(2)大家为什么都说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确实太棒了?【答案】(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长长的,胡子还会有其他用处。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虽然不是那么长了,但也还会有用处。
;略(2)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帮助了许多人,还帮助了自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围绕中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长长的,胡子还会有其他用处。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虽然不是那么长了,但也还会有用处。
;略(2)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帮助了许多人,还帮助了自己。
【10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重点段落品析。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1)找出小男孩说的话。
(2)在文中的括号中加上标点符号。
(3)这段话写了胡萝卜先生做的好事是:【答案】(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整体感知语段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课内阅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
“我真是老了。
”椅子想。
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
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10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奔跑的春天四月的小雨浙淅沥沥打湿了梦的衣裳,眷便来了,脚步轻盈,身姿曼妙。
春,活泼得像个孩子,红扑着脸蛋在淡绿的田野奔跑,牵着小伙伴的手,像风筝的另一端,翻飞着五颜六色的梦。
卷起裤腿迈进春的云雾缭绕。
露水湿漉漉的,湿了鞋帮,湿了脚丫,滋润了一深一浅的歪歪扭扭的脚印。
同学们的笑声一串双一串,像风中摇曳的铃铛。
四月的绿色仿拂春的裙裾,在淡淡暖风中轻轻摆东,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
柳絮飘然是她的柔发,丝丝缕缕;野地钱绿是她的衣裳,单单薄薄。
春,安静地来,在河流的波光里柔柔地荡漾,流躺着淡淡的和煦。
燕子来了,在入梦的时候偷偷飞到屋檐下,那黑白色的精灵是春的使者,乖巧伶俐。
春天唤醒了万物,小跑在春天,那是春带给我们的活力。
(1)找出文中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改正过来。
仿拂________ 摆东________ 钱绿________ 流躺________(2)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________,再写三个你知道的表示颜色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柳絮飘然是她的柔发,丝丝缕缕。
”这是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像这样的句子,我也能写出来,如:含羞草的叶子是它的________,________。
(4)“四月的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梦的衣裳,春便来了,脚步轻盈,身姿曼妙。
”这句话写出了()A. 小雨到来的姿势B. 春天是小雨迈着轻盈的脚步,扭动着曼妙的身姿带来的C. 春天优美的身姿和到来的方式(5)第________自然段描写了同学们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地玩耍的情景。
第________自然段描写了春天静静地到来。
“那黑白色的精灵”指的是________。
(6)把你认为的本文写得最好的一句话抄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7)根据下面的提示,接着往下写。
春天唤醒了万物,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被春姑娘柔软的春风唤醒了,________。
【10篇】新版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课内阅读。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第1自然段的意思是()A. 先生认为不懂就问是对的,同意讲解书中的道理。
B. 先生感觉学生年龄太小,认为他们没必要知道书中的道理。
(2)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挨打了没有?先生是怎么做的?(3)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是否赞同孙中山说的话。
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做?【答案】(1)B(2)没有。
先生很详细地讲解了书中的道理。
(3)我赞同孙中山说的话。
我也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
【解析】【分析】(1)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B(2)没有。
先生很详细地讲解了书中的道理。
(3)我赞同孙中山说的话。
我也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读小伙伴的习作,学方法。
(二)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我总喜欢摘下几朵茉莉花放在床头,让阵阵清香伴我入睡。
(1)请把文中描写荣莉花的香味的句子画上横线。
(2)读了这段习作,我知道观察事物,除观察形状和颜色以外,还可以观察________。
【10篇】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木偶探海记刘征木偶想测量大海的深浅,他到海上考察了一番后,回到海滩上召开大会,向听众介绍他探海的观感:“海,人们常说是很深的,其实,这是不可靠的传言。
我在海上________几千里地,海水只能________我的脚面。
我________在海上东摇西晃,海水也只能________我的后肩。
我生怕自己的体验不可靠,还特地观察了海鸥和海燕,他们从高空俯冲下来,浪花也只在胸脯下轻轻飞溅……”话没说完,全场乱起来了:老蚌(bàng)掩着嘴唇哧哧地笑,螃蟹举起大锤咚咚地敲,连沉默的石子也又蹦又跳。
木偶气得浑身发抖,用手拍着讲台大声叫道:“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听讲,乱吵乱闹?难道我没有到海上去考察?难道我的见解是主观臆(yì)造?”怎么才能跟木偶说得清楚呢?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测量”的“测”是________结构,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________,读音是________。
“考察”的“察”是________结构,用部首查字法要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2)把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入第2自然段的横线上。
沾湿走了没过躺我在海上________几千里地,海水只能________我的脚面。
我________在海上东摇西晃,海水也只能________我的后肩。
(3)画线句“这是不可靠的传言”中“这”指的是________。
(4)文中的木偶的性格特点是()A. 自信、有质疑精神,但过于浮浅B. 认真、仔细,但看不起别人C. 严谨、自信,但脾气暴躁(5)寓言结尾说木偶“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呢?你认为最合适的是()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 过于自信是不足取的,要虚心听取有经验的人的意见C. 要获得真知就要深入下去,浮在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到D. 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智慧才是无穷的【答案】(1)左中右;C;cè;上下;宀;11(2)走了;没过;躺;沾湿(3)海很深(4)A(5)C【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10篇】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重点段落品析。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1)找出小男孩说的话。
(2)在文中的括号中加上标点符号。
(3)这段话写了胡萝卜先生做的好事是:【答案】(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整体感知语段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课内阅读。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
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师卫生部长匆匆赶来,对白求恩说:“师长决定让您和一部分伤员离开这里。
”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
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部长恳求说:“白求恩同志,这儿危险,让您离开这里,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
新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职业[印度]泰戈尔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zhuó)子呀,亮晶晶的领子!”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道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规定的时间一定要回家。
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下午四点钟,我从学校里回家。
从一家门口,我看见一个因了在那里掘地。
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见更(gēng)夫①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注释:①更夫:旧时打更巡夜的人。
(选自《新月集》)(1)我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印度的________,这篇文章选自《________》,我们学过的课文《________》也选自这本散文诗集。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画上横线。
(3)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连一连。
早晨上学________ 看见更夫愿做小贩下午放学________ 遇见小贩愿做园丁天黑________ 看见园丁愿做更夫(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叫卖镯子的小贩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所以“我”愿做小贩B. 园丁默默无闻,却任劳任怨、无拘无束,所以“我”愿做园丁C. 更夫的生活很孤独,夜晚也可以到处游玩,所以“我”愿做更夫(5)小朋友,你长大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泰戈尔;新月集;花的学校(2)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新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阅读下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回答问题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1)文中“________”一词概括说明了海水颜色多,请找出表示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的句子________。
(2)找出第1自然段中的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描写了海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事物。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海底珊瑚的________。
【答案】(1)五光十色;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2)深;浅;高;低(3)珊瑚;海参;大龙虾(4)比喻;排比;样子多【解析】【分析】(1)文中海水颜色多的词语是“五光十色”,表示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的句子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2)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如文中出现的“深”和“浅”以及“高”和“低”;(3)本题为阅读理解题,文中描写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等三种动物;(4)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五光十色;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2)深;浅;高;低(3)珊瑚;海参;大龙虾(4)比喻;排比;样子多【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文中内容、反义词、修辞方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新版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读片段,再结合全文做练习。
“等等,老屋!”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请再站一会儿吧,我肚子好饿好饿,外面的树被砍光了,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2)老屋毫不犹豫地帮助了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体现了老屋________的精神。
(3)老屋会倒吗?你预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2)乐于助人(3)示例:老屋不会倒,因为老屋愿意继续帮助别人。
【解析】【分析】(1)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一般要注意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一致,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语句通顺。
(2)评价人物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
故答案为:(1)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2)乐于助人(3)老屋不会倒,因为老屋愿意继续帮助别人。
【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品质。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
2.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1)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照例:________(2)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新版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1.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
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
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
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
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
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____。
(多选)A. 流水声B. 风吹树叶声C. 猿猴鸣叫声D. 水鸟戏水声(3)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4)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呢?试着写一写吧!________,是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溪水的流动声;一首奇妙的歌谣;一首婉转的古曲(2)A,B,C,D(3)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4)雨;演奏家;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及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榴 ①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②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③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满满的籽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④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籽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1)阅读短文,说说石榴的生长过程。 春天,________(用四个字概括)→夏天________(用两个字概括)→秋天,________(用两个字概括)。 (2)第①段中“驰名中外”一词写出“我”内心________的心情。我知道与这个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3)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也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________。 (4)文中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________之情。 【答案】(1)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2)自豪;闻名中外;举世闻名 (3)拟人;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 (4)喜爱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春天,抽枝长叶(用四个字概括)→夏天开花(用两个字概括)→秋天,结果(用两个字概括)。 (2)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第①段中“驰名中外”一词写出“我”内心自豪的心情。我知道与这个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闻名中外、举世闻名等。 (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如: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文中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1)抽枝长叶 开花 结果 (2)自豪 闻名中外 举世闻名 (3)拟人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 (4)喜爱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有一个小女孩每天都从家里走路去上学。 一天早上天气不太好,云层渐渐变厚,到了下午时风吹得更急,不久开始有闪电,打雷,下大雨。 小女孩的妈妈很担心,她担心小女孩被打雷吓着,甚至被雷打到。雨下得越来越大,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小女孩的妈妈赶紧开着她的车,沿着上学的路线去找小女孩,她看到自己的小女儿一个人走在街上,每次闪电时,小女孩都停下脚步、抬头往上看并露出微笑。看了许久,妈妈终于忍不住叫住她的孩子。 妈妈问女儿说:“你在做什么啊?” 女儿说:“上帝刚才帮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1)给多音字组词。 露 lòu________ 相 xiāng ________ lù________ xiàng ________ (2)给短文加个小标题。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小女孩的妈妈在雷雨天担心的是什么? (5)找出符合短文意思的句子 A. 文中的小女孩每天坐车去上学。 B. 每次闪电时,小女孩都吓得心惊胆战。 C. 小女孩在每次闪电时,都要抬头望望天空,并露出微笑。 D. 小女孩对着闪电微笑,她认为是上帝在给她照相。 【答案】 (1)露面;相信;露水;相片 (2)单纯的喜悦 (3)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 (4)担心女儿被打雷吓着,甚至担心被雷打到。 (5)C,D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2)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露面、相信、露水、相片。 (2)单纯的喜悦。 (3)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 (4)担心女儿被打雷吓着,甚至担心她被雷打到。 (5)CD。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读下面的精彩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在语段中用横线画出来。 (2)从语段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案】 (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各种;遍地;堆积;厚厚的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各种;遍地;堆积;厚厚的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课外阅读。 世界上最小最小的一种鸟,叫蜂鸟。它的身体像一只黄蜂那么大,体重只有1.5克—2克。不过它飞得很快,在花间飞翔,好像花丛中的颗颗流星。你刚想看清楚是什么东西时,它却一闪就不见了。 凤凰、孔雀在人们的心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但是,蜂鸟比它们更美丽。它那羽毛,简直就像戏台上仙女的衣裳一样,五光十色,变幻无穷。 (1)短文写了蜂鸟的三个特点是 、 、 。( ) A. 身体小、飞得快、很美丽 B. 身体小、飞得快、羽毛变化多 C. 身体小、飞得远、很美丽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 , 是把 。( ) A. 拟人句;蜂鸟比作流星 B. 比喻句;流星比作蜂鸟 C. 比喻句;蜂鸟比作流星 (3)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A.列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①它的身体像一只黄蜂那么大,体重只有1.5克—2克。( ) ②凤凰、孔雀在人们的心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但是,蜂鸟比它们更美丽。( ) 【答案】 (1)A (2)C (3)A;B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把“蜂鸟”比作“好像花丛中的颗颗流星”是比喻。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1)A;(2)C;(3)①A;②B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带刺的朋友(节选) 宗介华 我在草棚里慢慢地搜寻着。墙角草堆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仔细一瞧,两只大刺猬,团成大刺球,紧紧挤在一起哩。它们一动也不动,背上长长的硬刺,根根竖起来,时刻准备刺向来犯的敌人。在两只大刺猬的腹部,蠕动着四个白乎乎的小刺球。呀,这不是小刺猬吗?怪不得大刺猬那样匆忙地去寻食,原来是为了这四个可爱的小宝宝…… “嗡”的一下,我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好几圈,心里感到一阵内疚。刺猬妈妈夜里出去找吃的,我倒把它吓了回来。没有吃的,小家伙还不饿?再说,听爸爸讲,刺猬一旦发现有人找到了它的住处,它们就要搬家了。眼下,携儿带女的,搬到哪儿去呢?安个家多不容易呀。望着它们身边铺着的碧绿的树叶子、鲜嫩的青草,以及从房背阴处扯来的一撮撮绿茸茸的苔藓,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安家的艰辛。猛地,手指尖触到鼓囊囊的衣兜。对,带来的礼物还没拿出来呢。我忙把衣兜里的红枣儿——这是我从树上一个一个挑着摘的——大把大把地掏出来,轻轻地放在它们的身边。 (有删改) (1)摘抄文中ABB式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句话。 (2)用横线画出描写刺猬一家的语句:________。 读一读,你读出了________的刺猬父母。 (3)文中哪句话体现了“我”知道了刺猬匆忙觅食的真相以及“我”把它吓到的心理。 【答案】 (1)白乎乎、绿茸茸、一撮撮、鼓囊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