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对外关系史
- 格式:doc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专题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专题二之中国历代对外关系 满分(6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A. 佛教的传入 B .张骞出使西域C .西汉诸候把封地分给其子弟D .丝绸之路上跋涉的商队 2.《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 .引进果树品种B .推动经济交流C .加强友好交往D .寻求军事联盟 3.中华民族为维护国家主权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强的斗争,请找出下列历史人物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 .张骞B .林则徐C .郑成功 D. 戚继光 4.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袍到剧场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被看做绝代的豪华。
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只能来自中国( )A .秦朝咸阳B .汉朝长安C .元朝大都D .唐朝长安 5.公元前后,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 )A .西汉帝国和古希腊 B. 唐朝和天竺 C. 西汉和古罗马帝国 D. 元朝和意大利 6.“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B .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C .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D .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 7.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 .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 .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 .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8.七年级(一)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9.“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早八十七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形象地把外交方针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①含义: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含义:就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其在华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与西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①含义: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处于孤立地位。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
易误提醒“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2、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3、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加强了中印联系。
4、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5、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记》;对外港口6、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 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因素1 政治: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
如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对外政策。
如隋唐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对外交往,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影响了中外交往。
2 经济:经济发展是对外交往的物质基础。
如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是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如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对外交往则以南方海路为主;3 文化:科技发展。
如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外交往。
4 人物:杰出航海家的作用。
如明朝郑和。
四、中国古代对外贸易1汉朝: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 唐朝:①对外贸易繁荣;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称中国人为“唐人”3宋朝: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②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
4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5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五、对外政策1对外开放: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1)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
(2)背景: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便利;(3)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 闭关锁国:明朝后期开始限制对外交往,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表现: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设广州一地作为对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背景:根本原因是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②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又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3)影响: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它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它阻碍了同外国的经济交流,限制了国内的手工业(商品)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同时,它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3 启示: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训练一、选择题1.“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此皆无丝漆,不铸铁器”。
这一情况得以改变是在( B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2.秦汉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其重要表现不包括( D )A.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中国B.丝绸等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直接的贸易往来3.下列哪一项不能说明唐朝时期“海内存知己”( A )A.“回鹘衣装回鹘马”B.“唐凤洋溢奈良城”C.玄奘西游D.鉴真东渡4.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过程中做出贡献最大的是( C )A.日本的“遣唐使”B.意大利传教士C.阿拉伯商人D.中国的航海家5.下列人物,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D )①岳飞②文天祥③戚继光④郑成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6.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贸易活动是( C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C.明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D.为了满足各国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要7.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 ) A.维护了国家主权 B.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C.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D.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8.汉朝时,派使臣出使大秦,他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的地点是( B )①今新疆境内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大秦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9. 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把华人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原因( D ) A.那些华人是在唐朝时迁居到国外的 B.唐朝时才开始与这些国家交往C.唐朝时才开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10. .如果你想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可以选择的书籍是( C ) A.《西游记》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马可·波罗行记》11.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B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文天祥抗元斗 D.郑成功收复台湾二、综合题10、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7分)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
外国来使中,也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摘编自《走进盐城》材料二:1757年,乾隆帝下令将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规定外商“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并对商品的出口加上种种限制。
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
——摘自《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必修Ⅱ》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分)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加强两国交流(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3分)“闭关锁国”政策。
一方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另一方面,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基于材料三的认识,李鸿章等人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这场运动的名称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2分)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或未能实现“自强”的目的)(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吸收)11、所谓古代中外关系是指历代中原王朝与其他国家、地区联系和交往。
它既包括和平状态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交流,也包含敌对状态下的冲突和战争,中外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文明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回答:(1)请写出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有关的两个历史事件。
(4分)设置西域都护;张骞出使西域。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汉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特点:对外交往以北方陆路为主;交往地区主要以中亚、西亚和欧洲为主。
材料二: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2007年12月,“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出水。
这条装载着无穷秘密的古沉船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3)从材料二可以反映出,和汉朝相比,宋代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2分)。
特点:对外交往以南方海路为主。
原因:指南针的广泛应用、造船业发达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4)“南海一号”古沉船的重见天日,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请结合你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分析一下:如果这艘船从泉州港出航,船上可能装载着哪些货物?(注意:至少列两项)(4分)只要能答出宋代的重要产品就可以,可以是丝绸、茶叶、瓷器等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文化方面的,如活字印刷的书籍等。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